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東北服裝文化對經濟有什麼好處

東北服裝文化對經濟有什麼好處

發布時間:2022-11-20 19:47:15

1. 目前對於中國經濟來說,東三省的定位是怎樣的

1.農業大戶「北大倉」
東三省的糧倉概念大家都知道,主要以自然條件優越的黑龍江為主,當然也有吉林的玉米神馬的。
實際上,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對於農業的投入特別有限,一直是取大於予。我們高中的時候就學過「剪刀差」了,這里有一些老數據:1954-1984,30年,通過剪刀差,農業資金轉移到城市工業6000億,1997-1994,政府年平均從農業拿走938億,同期政府徵收農業稅年平均109.7億。同時,除了全國的農業都在供給工業,作為最先受計劃經濟影響的黑龍江省每天無條件輸出16列火車原糧,10萬噸原油,3萬立方米木材…確實是農業大省,但是都運出去了…並且很多時候,幾十粒大米幾厘錢賣出去,在外省加工成脆脆餅,一塊錢買回來…
改革開放以後,由於當年鄧爺爺畫圈的時候離黑龍江最遠,以及一些國家政策原因,黑龍江市場經濟最晚。
依靠六十年前豐富的資源和「殖民政府」遺留的基礎,GDP增速在新中國成立後還領先了二十年。然而,今年上半年以百分之五的增速全國最後。
不產糧行不行?
國家要保證糧食安全…
那糧食賣貴一點嘛?
國家要穩定糧價,大家只知道「糧貴傷民」不知道「糧賤傷農」…
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一位農村黨支部書記說,傳統農村農民收入相當於城市居民20世紀70年代水平。

另,黑土層也越來越薄,這積淀了千年的黑土地還能舍盡所有喂養我們多久也同樣令人擔憂,屆時黑龍江又將面臨怎樣的境遇?

2.「工業學大慶」
黑龍江確實是資源大省,13個地級市有7個資源型城市。
過去能源工業占黑龍江規模工業比重超過一半,增速超過百分之6.3(手機怎麼打百分號=_=),去年就已經是百分之0.1了。
產能過剩,重工業也不景氣啊。
再說說你們念念不忘的大慶。
我在大慶油田工作的同學說,現在的大慶,一桶桶的從地下抽上來,每桶里就零星飄著些油花。官方數據說抽上來的油有百分之六左右…
就算有油又怎麼樣,國家有政策啊,大慶油田所得稅直接交給中央(全國所有油田,只有大慶油田和勝利油田有這政策,可是山東有渤海灣…)!黑龍江因此損失十分之一的財政收入,然而像大慶油田這樣的央企,黑龍江占國有資產的八成還多…
2014年,大慶油田第一次負增長…
同時,大慶油田有油的時候,也不是交了稅就完事兒的,油采上來,國家統一調配,不在黑龍江加工啊!都運出去了…黑龍江原油產量佔全國五分之一,加工量只有3.6(百分號)。

另外,看一看全國百強空氣優良城市名單,從黑龍江這平均水平絕佳良好的空氣質量看,就知道工業發展到什麼程度了。

3.軍字型大小的東西就能賺大錢?
大家都以為,東北老工業基地,工業很好嘛,還有那麼多的軍事工業,肯定能賺錢!
確實呢,東三省確實為軍工作出了極大的貢獻,看看黑龍江有多少大學有軍事血統就知道了,而且還有大家熟知的大連旅順港嘛,聽說旅順都有國家級開發區了呢。
靠軍工企業可以賺錢?可以拉動地方經濟?可以為百姓創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你們歐美軍事片看多了,那是萬惡的資本主義!
別的我不太懂,你說在旅順口這么個重要軍事基地,附近要引進個外資企業,與在江浙一帶相比,哪個更容易?

4.從今年的GDP看,黑龍江拖了全國人民的後腿,丁字褲都拽掉了…
只看東北地區的國家政策。
遼寧有沿海經濟帶,有沈陽經濟區,有裝備製造振興政策,聽說還要有煙大海底隧道了…
內蒙古有能源開發政策,少數民族政策,西部大開發政策…
吉林有延邊自治州政策…
黑龍江有玉米大豆土豆黃豆…你敢轉個基因我看看!
2014年,黑龍江上半年GDP增速全國第一,倒數。
(只是對國家政策的客觀描述,沒有表達「國家對不起黑龍江」等觀點的意圖。)

5.糧食運出去了,資源也用差不多了,但是年輕人才卻走了…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多方面原因,有一段幾年那啥幾年那啥的艱苦階段,你們懂得。東北那北大倉好啊,全國人民都知道,於是就開始闖關東,於是只黑龍江一下就擠進來七百多萬人…(-_-#現在的北上廣好像不會這么放縱自己吧…)最主要,東北人民沒有歧視啊,三十年之後都是老鄉,見面還淚汪汪。那時候的東北物產豐富,「棒打狍子瓢舀魚」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人是個大問題,特別是人一下子多起來需要很多物資,環境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帶來的問題就是過分開墾,過分採伐,過分捕撈…兩年前去興安嶺調研,確實也有當地居民偶爾看到熊、鹿、狍子和狼一類的動物,但相比以前,真是少太多。我們老師那輩兒以前去興安嶺還讓熊追過…到我去的時候,熊毛都看不到一根。
終於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度過了某些個想說又不能說的特殊時期,隨著環境意識的增強,天保工程實施,樹也不讓砍了,濕地也要保護,地不能隨便開了,改革也開放了,大家知道沿海好了,於是,黑龍江遷出去了四百多萬。人往高處走嘛,可以理解。可是這么看,不還是遷入了三百多萬么,嗯就你數學好,剩下的豈止三百萬,那七百萬人幾十年得生多少…(東北人現在也算是走到全國各地都有鄉音了)。幾十年過去了,有一些人留戀白雪黑土不願走,有一些人是想走也走不動了…
全國平均每10名在職人員供養3名退休人員,黑龍江每10個在職人員供養7名退休人員。去年,黑龍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國倒數第二,把全國平均水平的丁字褲又狠狠滴拽了一把!
年輕人才都流出去了,退休老人都坐在炕頭看《鄉村愛情》呢。
同時,東北高校C9、211比例也不算少,但還是留不住人,畢業生多往南走,甚至繼續讀書直博我同學都選擇了江浙一帶某C9…今年聽說很多當地211高校保研都保不滿,保研政策放開後學生大多選擇外推到北京、上海、廣東、武漢等。無論是師資還是待遇,甚至其他硬體條件,東北地區高校還是不行。

更:知友討論說老年人外出養老人數很多,事實也的確如此。同樣,每對年輕人僅結婚的消費就已經是很大的數額,人才流失多以年輕人為主,這樣的人才及內需損失對東北地區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又更:請自行搜索2014年10月新聞《東北三省20萬老年人今年將到三亞租房過冬》
再更:12月新聞《東三省每年凈流出200萬人 經濟發展明顯減速》

6.以上
題目是「目前對於中國經濟來說,東三省的定位是怎樣的?」以上更多討論的是當下包括黑龍江在內的東三省的發展狀況及面臨的困境。具體怎樣的定位,想來每個省份都有自己的打算,每屆領導班子也都有自己的算盤。僅個人觀點,在中國當下舉世矚目的經濟增長勢頭下,國家依然准備把沒有多少光環的東三省放在供給、支撐和保障的位置上。

另,東北地區,尤以黑龍江,多遭大家調侃,「大砍省」的稱呼我自己也時常用到。黑龍江人民風確實比較淳樸彪悍,如果你沒去過蒙古國和俄羅斯…但是東北人也一直以「豪爽」、「講究」等特徵而被大家接受。我七歲沒摸過滑鼠就已經把鋤頭玩的比現在的LOL還遛,那時候,我還沒鋤頭高。農民的兒子沒有太多細碎的感情嗑跟你嘮,地里還有一堆苞米等著我回去搓呢…
雖然我們很少說,但東北地區確實在計劃經濟階段甚至現在為全國提供了太多資源。黑龍江的糧倉地位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我們不求國家給我們怎樣的優惠制度,也不求全國人民給我們怎樣的褒贊,因為這都是一奶同胞該做的,我相信,換成是另外的省份面臨東三省同樣的境遇也會做出同樣的奉獻…
同時我們都相信東北地區會有更好的明天。

2. 關於地域文化,你有什麼想說的

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其實地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影響了當地生活人民的風俗習慣,飲食文化以及建築風格等等。

但地域文化的形成,更多的是因為地理環境因素,因為地理環境的多種多樣,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比如黃土高原的高原地形,形成了當地特色的窯洞。

不同個性地域鮮明的地域文化,不僅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也對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地域文化的各具特色,極具差異,所以推動了不同地域的旅遊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為了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差異,體會當地的風土人情,而前往當地旅遊。極大的推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也推動了地域文化的交流。

地域文化是相對穩定的,也是不斷的發展的 ,變化的。地域文化是長時間發展而形成的,融合了當地的風俗習慣,方言文化,飲食特色等。地域文化可以成為當地的一個代表特點,是人們了解一個地方最直觀的感受,對於人們了解當地具有很大的幫助,也可以帶動當地的發展,促進文化的交流。

3. 熱血冬奧點燃中國冰雪經濟,冰雪經濟持續火熱會對我們生活帶來哪些影響

冰雪產業是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包括冰雪製造、冰雪服務、冰雪基礎設施建設、冰雪科技等等方面,冰雪效應產生後,又可以進一步刺激冰雪文化、體育、娛樂、旅遊等消費需求不斷增長;冰雪經濟涉及體育娛樂、配套服務、基礎設施、裝備設備、交通物流、文化旅遊、食宿購物等行業,集聚大量資源,能產生更多創新創業機會和就業崗位。冰雪經濟消費具有多樣性和高關聯度特徵,有利於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消費提質升級。冰雪運動自然場地大多集中於山區,特別是經濟相對不發達的東北、華北及中西部區域,其所帶來的有關經濟業態,如「冰雪+鄉村旅遊」「冰雪+民俗文化」「冰雪+基礎投資」等,能夠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力。

4. 多姿多彩的80年代黑龍江服飾文化

黑龍江位於我國東北部,黑龍江也是我國的重工業基地。黑龍江有著東北獨特的傳統文化,無論從飲食習慣,還是服裝衣著。黑龍江的服飾是適宜勞動人民生產和生活的服裝。
你對黑龍江的服飾文化了解多少呢?下面的 黑龍江文化 為你帶來更多內容。

70年代,整個黑龍江省乃至全國的服裝是暗色系的天下,要是有誰能穿上件綠色的軍裝則顯得格外光榮。改革開放的勁風一朝颳起,最先變革的,便是人們身上的色彩。

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了大地,國家經濟開始復甦,人們的觀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對服裝的要求追求時尚。一個小夥子身穿海魂衫、戴著蛤蟆鏡,手彈吉他,邊走邊唱,這是上世紀80年代時尚潮流青年的形象再現。除喇叭褲以外,還有兩種服飾不得不提,那就是牛仔褲和蝙蝠衫。牛仔褲風行以後,牛仔衣、牛仔裙、牛仔背心、牛仔風衣也紛紛上市。因為牛仔服衣料耐穿、瀟灑大方、穿著舒服、款式多變,可以寬松也可以貼身,很受年輕人的歡迎。

那時候,連衣裙是年輕女子常備而時髦的服飾,通常配穿長筒襪和高跟鞋。1985年前後,在年輕和中年女性中,先是在冬季盛行巨幅下擺呢料長裙,繼而在春夏又掀起一股超短裙的狂潮。在中央大街上,隨處可見長裙飄飄的「美景」。

此外,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還流行過羊毛衫、夾克衫、編織服裝、文化衫等服裝,大多樣式新穎,色彩斑斕,使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成為名副其實的色彩繽紛的時期。

幾十年來,隨著生活質量的逐步提高,黑龍江的服飾文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灰暗」的年代到色彩繽紛的年代,從追求品牌到強調個性。人們對服飾的顏色、質地、款式、做工等也都變得更為講究了。不同季節、不同場合常常會需要不同的服飾。

5. 東北發展經濟和其他地方比有什麼優勢

總體上,東北地區是我國主要的老工業基地之一,又是商品糧主產區之一。
1、農業優勢:土地資源優勢。東北耕地廣大土壤肥沃,,沃野千里,有遼闊富饒的土地資源③適於大規模機械化耕作。東北地區地勢平坦,地面坡度小,耕地集中連片,非常適於機械化作業,適合發展現代農業。
2、森林資源優勢:東北擁有全國最大的林區,森林樹種豐富,是全國最主要的採伐基地。
3、 東北地區能源等常規礦產資源豐富。
4、東北屬於我國重工業基地,工業基礎好。在石油石化、鋼鐵、汽車、造船、航空產品等重點行業中占國內優勢。其石化工業佔全國1/3;裝備製造業約佔全國的1/9;重點鋼鐵企業約佔全國的1/6;醫葯工業佔全國的1/9。
5、區域優勢。東北三省地處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心,可發揮東北亞、俄羅斯的傳統開放優勢。

6. 東北現在低迷的經濟狀態,其出路在何方

東北作為共和國的長子,在建國初期為國家輸送了很多的能源,不單是鋼鐵煤炭在各個領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東北的很多城市都是以重工業為主,企業轉型困難,因此在最近這一些年經濟出現巨幅下滑,國家已經重視到了對於東北經濟方面的援助,因此給予很多的政策來吸引,企業家的投資在東北現在已經成立了很多的經濟示範區,對於一些企業落戶之後能夠給予很多稅務的減免,因此在未來東北的經濟復甦,這是一種必然。


國家政策的扶持地方也要做出一些政策的改變,讓更多的投資者在東北投資落戶在2019年下半年,騰訊科技、廣州恆大、華為科技,都已經有意向在東北科技園進行投資落戶,這都是一個非常好的勢頭,這樣的龍頭企業也會引領更多的小中型企業落戶於東北,東北的經濟即將好轉。

7. 關於東北的民俗文化

一、服飾文化民俗

東北地區少數民族的服裝服飾色彩豐富,受自然崇拜和信仰的影響人們對色彩的喜愛各不相同。另一方面,東北民俗文化又是豪放不羈的,也比較喜歡顏色形成強烈對比的服飾。

二、冬捕民俗

東北冬捕的祭祀儀式上,盛裝的蒙古族姑娘為漁工們獻上奶干。喇嘛將懷抱的供品逐個遞給「漁把頭」, 「漁把頭」按次序將供品擺放在供桌上,然後將九炷香分別插在三個香爐內點燃並誦經。之後「漁把頭」站到場地中間端起酒碗,雙手舉過頭,開始朗誦祭湖詞。

三、粘豆包慣俗

滿族喜愛吃粟米,喜粘食。得益於這樣的的飲食習慣,也導致東北傳統的這一類食物種類豐富。同時也形成了春做豆面餑餑,夏做蘇葉餑餑,秋冬做粘糕餑餑的慣俗。

四、凍梨飲食民俗

在東北凍梨還是解酒的佳品,凍梨一般是選用秋梨放在紙箱子或者絲袋子裡面封好,在陰涼乾燥的地方存放或是埋在外面的雪地里。

五、酸菜飲食民俗

以前東北人不是不吃鮮菜,是吃不上鮮菜。冬天,人們為了備足越冬蔬菜,除了在地窖里藏白菜、蘿卜外,家家都漬酸菜。

8. 少數民族的服飾有哪些特點呢

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統一體,五十六個民族都創造了輝煌的民族服飾文化。由於每個民族的

生活環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性格和審美情趣的差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飾

文化。

按民族名稱拼音順序排列:

婦女穿窄長袖對襟衫,下著裙。未婚女子梳辨盤於頭頂,已婚婦女束髻,纏高聳的包頭。婦

女喜戴各種銀飾。

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大理,那裡蒼山洱海風景秀麗,民族文化較為發達。白族男女均上著

衣、外套領褂,下著褲。服裝顏色的搭配簡單鮮明,對比協調。白族人民崇尚白色。男子的

包頭、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褲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淺綠、淺藍等色。

保安族:

保安族居住在甘肅省內大河家地區。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色長

褲,頭戴白或黑色圓頂帽,在節日里穿長袍。女子穿色彩艷麗的衣褲,上衣為剛過雙膝的有

花邊的大襟襖,外套坎肩,戴頭蓋,也戴禮帽。

布朗族:

布朗族分布在雲南西部和西南部。布朗族男子上穿青布圓領長袖對襟或大襟衣,下著寬腳

褲。婦女上著緊身短衫,下著筒裙,也有著長褲的。名地婦女均喜歡戴銀飾。

布依族:

布依族居住在我國西南地區的盤江、紅水河流域。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長褲,盛裝時著長

衫,戴瓜皮帽。

婦女則上著短衣,下著百褶裙或長褲,戴銀飾。

朝鮮族

中國的朝鮮族是明末清初從朝鮮半島移居東北形成的。其文化與朝鮮半島有著深厚的淵源關

系。朝鮮族男子的上衣為斜襟、寬袖,前襟有飄帶,他們還喜歡穿「背褂」(坎肩)和燈籠

褲,這種褲子很肥大,便於在炕上盤腿而坐。婦女多穿短衣長裙,上衣與男子相似,只是更

加短小。

朝鮮族兒童多穿七綵衣,色彩斑斕,好象彩虹在身。

青年男子多戴鴨舌帽,中撈年人則戴氈帽,婦女普遍戴花色頭巾

朝鮮族男子常穿寬大的長方形膠鞋,婦女多穿鞋頭尖而蹺起的船形膠鞋

達干爾族

達干爾族主要聚居在嫩江兩岸,在東北諸民族中,是社會發展水平較高、與外界經濟文化接

觸和交流較多的民族之一。達干爾族的服裝式樣以袍式為主,為便於騎馬,袍前後兩面開

衩。男裝以皮質為主,女裝以棉布居多。

達干爾族婦女的發式和裝飾品各地不一,有的用白布或白毛布包頭,有的戴頭飾

傣族

傣族多居住在我為雲南的亞熱帶地區,擅長農耕和水稻種植。傣族人在生活習俗、宗教信仰

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島諸國文化。傣族男子多穿圓領大襟或對襟小衫,下著長

褲,白布或藍布包頭。婦女穿長筒裙和短衫,梳各種發式。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將

孔雀和大象的圖案編織在衣物上。

德昂族

德昂族散居於雲南省西南部,其服飾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德昂族男子多穿藍、黑色上衣和

寬而短的褲子,裹黑、白頭巾,巾的兩端飾以彩色絨球;青年男子戴銀項圈等飾物。

婦女上著藍、黑色上衣,下著筒裙,在腰部佩戴數個腰箍。

東鄉族:

東鄉族居住於甘肅省臨夏東北部。東鄉族服飾與當地的漢族和回族相近,婦女一般穿藏青色

和黑藍色布衣,外加一件齊膝的布坎肩;男子穿短衣、肥褲和坎肩,也有穿長袍的。

婦女一般戴絲綢製成的蓋頭,頭蓋分綠、黑、白三色。

侗族

侗族居住在湘、黔、桂三省毗臨地區。侗族服飾分為南北兩種類型。生活在北部地區的侗族

男子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婦女上著無領衣,銀珠大扣,下著褲。南部的男子多穿對襟衣,

裹綁腿, 頭纏亮布;女子上著緊身衣,下著百褶裙,或上著短衣,下著長褲,盛裝時著雞

毛裙。

侗族婦女喜愛銀飾,以多為美,以重為貴。

獨龍族

獨龍族世代聚居於雲南的獨龍河兩岸。獨龍族喜歡在衣外披覆條紋線毯,既有古樸的山林風

韻,又有現代時裝魅力。獨龍族男女均喜歡用染色紅藤作為手鐲和腰環飾物,婦女頭披大花

毛巾。

俄羅斯族

我國的俄羅斯族是俄羅斯的移民和蘇聯歸國華僑的後裔,其服飾較多地保留著俄羅斯人的傳

統特色。男子多穿長及膝蓋的套頭襯衫和細腿褲,頭戴呢帽或皮帽。婦女上穿粗布襯衣,外

罩一件無袖、高腰身的對襟長袍,下著長裙.

鄂倫春族

鄂倫春人世世代代游獵於大小興安嶺的茫茫林海之中,創造了適合森林游獵的狍皮服飾文

化。鄂倫春族服裝以袍式為主,有皮袍、皮褲、皮坎肩、皮帽、皮手套等。冬季男子普遍穿

前後開衩的長袍,婦女也穿長袍,但女袍比男袍長,不是前後開衩,而是兩側開衩。春秋和

夏季多穿去毛的光板袍皮短襖和皮褲。

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世居於額爾古納河以南的廣闊地區,由於各地生存環境的差異,各地鄂溫克人有著

不同的服飾文化特點。鄂溫克人對服飾的製作和穿著比較講究,無論男女衣服,其衣邊、衣

領等處都用布或羔皮等鑲邊裝飾。男子一般都要束上帶,否則會被視為不禮貌行為;婦女平

時可以不束腰帶,但勞動時也要束上。鄂溫克人喜愛藍色的衣服。

鄂溫克族的皮靴上飾有精美的圖案。

高山族

高山族生活在中國的台灣、福建、湖北等地。高山族服飾色彩絢麗,華麗精美。男子上穿短

衣,束腰裙。婦女上著短衣,下穿長裙或短褲。

仡佬族:

仡佬族多數居住在貴州西部,主要從事農業。仡佬族男子多穿對襟短衣、長褲

婦女穿大襟短衣、長褲,青年婦女喜穿褶裙,襯衣外套坎肩,頭頂一方塊頭巾,額頂用一綢

帶束住。

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居住在雲南南部。哈尼族男子上穿對襟衣、下著長褲,用黑布或白布包頭。婦女

服飾主要為棉布的衣裙和長、短褲。哈尼族無論男女老幼都喜歡穿青色衣服,有的地方甚至

每洗一次衣服都要用藍靛將衣服再染一次。

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是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哈薩克族男子穿套頭式襯衣,喜歡

在襯衣外套穿坎肩,冬季穿不帶布面的羊皮大氅或大皮襖,下穿皮褲。婦女著名色連衣裙,

夏季,外穿坎肩或短上衣,冬季則罩棉衣。

哈薩克人的帽子、頭巾頗為講究,種類、式樣很多。

漢族

漢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民族。縱觀幾千年的歷史,漢族的服裝式樣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袍服。

赫哲族

赫哲族世居東北的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下游沿岸。三江流域的豐富野生動物資源造就

了赫哲人獨特的漁獵文化,其眾多的魚皮服飾構成了鮮明的民族色。

赫哲族人將魚皮熟制後,用來縫制上衣、套褲、革兀 革拉(一種鞋)、 腰帶等,上衣較長,

式樣類似旗袍,主要是婦女穿用。

赫哲族婦女的魚皮服裝

赫哲族婦女比較注重發型和首飾,喜歡戴金、銀、銅、玉的耳環和手鐲等。

回族

回族是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之一,人口較多,分布在全國幾乎三分之二的縣。回族衣飾

簡單,老年男性一般穿黑色或灰色長衫,或低領對襟襯衫;中年人穿對襟白襯衫,外套黑色

坎肩,著白褲子;婦女穿大襟右衽衣服;年青人除參加宗教儀式外,大都穿與漢族相同的服

裝。回族男子普遍戴白色或黑色的小圓帽,稱禮拜帽,或用白毛巾和白布裹頭。婦女一般戴

白色圓撮口帽,或戴蓋頭。蓋頭的顏色依年齡而有別,老年用白色,中年用黑色,少女用綠

色。 在服飾的顏色上,回族人崇尚白色,視白色為潔凈之色。

由於回族分布廣泛,受當地環境和文化的影響,在服飾上表現出不同特點。

基諾族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的基諾山一帶。基諾族男子一般穿白色圓領無扣對襟衣,下著及膝寬腿

褲,裹綁腿,喜用長布包頭,戴耳環

婦女穿圓領無扣、鑲七色紋飾的短上衣,內襯緊身衣或盤三角形刺綉胸兜,下穿前開合短

裙,頭戴披風式尖頂帽。

9. 北方冬季有種獨特的「貂」文化,這種衣服穿上真的很暖嗎

一名南方人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東北人喜歡穿貂?」這不是一個問題,就像有人問為什麼三亞人喜歡穿拖鞋一樣。三亞太熱了,穿上鞋子涼爽!沒錯,東北地區貂皮革真冷,真溫暖!實際上,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並不是真的對東北的氣候一無所知,但想得到一個答案,即「東北人民是如此艷麗」。但是,如果有人這樣回答,是否會證明東北人穿貂來炫耀?我真的無法證明這一點。您是否看到東北地區的人們在三亞四季如夏的時候穿著貂皮大衣在沙灘上走來走去?您不炫耀,您要數東北九天,穿短褲和背心。

每個人都有對美麗的熱愛。一個自然美麗的女人,穿上貂皮大衣,肯定會顯得優雅而華貴。一個有職業,地位,氣質和財富的女人不「穿貂」,她將一無所知。關鍵是居住在東北地區的人們有佩戴的條件貂。想要您住在三亞,您會嘗試穿貂嗎?你太熱了,被別人罵了。任何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都與環境條件有很大關系。東北人僅在寒冷的天氣里才穿貂,作為愛美女人,如果經濟條件允許,購買貂皮大衣可以使您遠離寒冷,並為自己裝扮優雅,為什麼不呢?會嗎如果全世界沒有人穿著貂,誰將出售貂皮大衣?

10. 民族風格服裝特點

民族風格服裝特點

民族風格服裝特點。民族服裝是指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獨有特色的服裝,這樣的服裝也是各個民族的傳承,服裝的特徵也是非常有個性的。下面一起來看看民族風格服裝特點吧。

民族風格服裝特點1

一、整體性

1、形式美的統一。少數民族服飾中,衣服與飾品相依相存,構成完整的形式美。少數民族的配飾造型與色彩在服裝整體美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造型一般大而突出,色彩在整體搭配中常常起到強調與對比的作用。比如黑彝男子基本著裝是身穿黑衣黑褲、黑披肩(察爾瓦),左耳戴綴有紅絲線蜜蠟玉大珠,手腕戴銀龍大鐲,頭頂黑布英雄髻。細長錐形的英雄結,高高地伸出帕外,配上肩上披的「察爾瓦」,襯托得彝家漢子格外英武。倒向右側的英雄結與左耳的大型耳飾形成不對稱但卻均衡的關系,紅黃色的耳飾還起到點綴與強調的作用。

2、裝飾性的統一。裝飾是飾品的最主要功能。主體的審美需求是民族飾品發展的原動力與總體趨勢。比如蒙古族的頭飾、藏族披掛於全身的裝飾,林林總總不勝枚舉。

滇南彝族臘魯姑娘的銀泡圍腰具有突出的裝飾性,圍腰色彩鮮艷,分上下兩部分,上部排有一顆顆銀泡,周圍有花邊相配,圍腰下部用花邊花線鑲制而成,每塊圍腰上鑲嵌銀泡最少200顆,多的達684顆。每逢節日,姑娘婦女繫上銀泡圍腰跳舞賽歌,銀光閃爍,耀眼奪目,別有一番風情。水族婦女的綉花圍腰打破水族服飾的黑藍色調,其裝飾意味十分顯著。

3、實用性的統一。少數民族服制形式的產生常常是與其勞動生活密切相關的,因此在服裝中還有一類如披肩、背墊等等,因其常常與身相隨,事實上已成為民族服飾的—種很重要的組成部分,無論從實用還是審美出發都可將它歸為飾品的一部分。如風格獨特的獨龍麻毯是獨龍族的一個特殊標志,五色麻布製成的獨龍毯自肩斜披至膝,顯得粗獷豪放的風格與古樸原始的風貌。還有納西族的羊皮披肩,彝族的「察爾瓦」等等都具有將實用與裝飾融為一體的效果。

二、文化性

民族飾品的文化特徵可以從宗教、社會與民俗幾個方面分析。

我國少數民族所佩戴的飾品在很大程度上都保持著該民族原始崇拜的意義。苗族是蚩尤的後代,因蚩尤愛牛敬牛,故苗家最典型的頭飾是牛頭從草間花叢中冒出。苗女銀角頭飾中高高揚起的兩彎水牛角,是苗族美麗至尊的象徵,具有明顯的牛崇拜的色彩:在戴上由銀泡、銀片組成的銀冠後,還要戴上兩支連在一起的銀制水牛角,就象一個巨大的「U」字。每支角上雕一條龍,龍頭朝內,呈二龍戲珠之勢。兩支銀角中間,有扇形銀芒。它反映出濃郁的民族習俗風尚和古老的文化傳統,是崇拜圖騰文化和農耕文化相結合的產物。

祭儀是許多少數民族的重要社會活動。祭儀活動中需要許多道具,服飾特別是配飾是道具中最具強化神性的物質實體。祭儀中重要角色巫師的形象便是由特殊而神秘的服飾體現,頭部往往需要神秘面具或是誇張的頭飾。民間的祭儀活動更多的則是演變為一種社交活動,而這種社交活動中的主角便是青年男女。少數民族男女交往通常以對歌開始,發展為互贈信物,信物常常是腰帶、手帕、荷包等隨身的飾品。

納西族婦女的羊皮披肩是最精緻也是最富有文化內容的。納西婦女的主體服裝異常樸素,缺乏裝飾,最具特色的飾品便是用作背墊的羊皮披肩,這與納西文化習俗有很大的關聯。納西民族是一個崇尚文化的民族,文化的主要承擔者是男性,男性一般居家學習經文,而大大小小的農活主要由女性承擔。圍裙與披肩成為女性的主要配飾,納西族婦女所披羊皮上方,有兩個大型圓飾,代表日月,下方有七個小形圓飾,名為七星。一方面羊皮有蛙崇拜的象徵,兩個大圓飾與東巴文化的象徵「黃金大蛙」的眼睛有關,另一方面有「日月」:與「七星」的披肩稱為「披星戴月」,反映了納西婦女勤勞能乾的個性和美德。

三、歷史性

民族服飾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形象的「網路全書」,更是民族發展的「活化石」。民族配飾的歷史性可以從象徵性與地域性兩方分析。

1、象徵性。服飾往往可以反映進入階級社會以後的等級差別和一些特殊的財產觀念。隨著社會的發展階級差別逐漸消除,而配飾在財富的象徵意義上依然十分顯著。

以藏飾為例,西藏傳統首飾的表現形式,取決於藏民族的思想觀念、社會形態,以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尤其是傳統的游牧生活。游牧生活需要將全家,甚至幾代人所積累的財產轉化為珠寶首飾滿身披掛,而四處搬遷去尋找水草豐盛之地,既安全又方便。所以藏民族所穿戴披掛的不僅是服裝飾件,而且是一筆巨大的財產,顯示的不僅是美,而且象徵著豪華與富有。

每逢有祭祀活動,高山族人便喜愛戴高大的銀盔。每一個高山族人成家以後,就用實物換來銀幣,製成銀圈,然後做成頭盔,從此便父子相傳,代代相承,繼承人必須在銀盔上增加最少一個圈。因此,銀盔是財富積累的記錄,是勤勞、節儉和有本事的象徵。

苗族姑娘全身的銀飾常常達二、三十斤,全身閃亮的銀飾一方面使姑娘美麗出眾,另一方面則是顯示家裡的富裕情況。

2、地域性。特殊的地理環境往往構成特殊的文化環境,而歷史文化的發展反過來又受地理因素的影響。我國大多數少數民族由於所處地理環境特殊,配飾在不同程度上都保持了民族歷史發展的地域性特徵。即使是同一民族,生活在不同地區亦有不同的表現。

貴州自古以山高路險,氣候惡劣多變,構成一個封閉的自然環境,造成支系繁多的服制形式。即使相隔百里之遙,也有不同的裝扮,同樣都有大量的銀飾,但造型、圖案等卻各不相同。如西江型的銀角上插有白雞羽毛,而施洞型銀角呈扇形,頂端為蝴蝶。不同地域的配飾都記載了各支系的`圖騰崇拜與文化習俗。

四、民族配飾對現代服飾形式的啟迪

少數民族服飾的這些「附加物」豐富多彩,它們作為服飾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僅具有強烈的裝飾性,更具有代用物、補充物、保護物的多種功用,因而顯得十分實用,不可或缺。從更深的文化層次考察,它們在另一方面又具有民族、歷史、愛情等象徵意義。

配飾為民族服飾增輝添彩,成為民族服飾的精華,服中有飾、飾可成服是民族服裝的一個特色。而從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嬉皮風格,到近幾年再度燃起的民族風格,配飾對服裝風格個性的強化作用越來越突出。比如表面斑駁而陳舊的鑲有天然石頭、珊瑚、動物骨頭的充滿異域風情的銀質藏飾,平實的材料散發出濃烈的古味、土味,將現代時尚與異族風情搭配得完美而協調。從我國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飾中,我們應進一步挖掘設計靈感,在民族風格的大前提下創造符合潮流的新的穿作風格與新的搭配形式,將中國民族風格發揚光大。

民族風格服裝特點2

各個民族的服飾特點

阿昌族:女子穿統裙,以青布包頭;未婚者穿長褲,盤辮簪花。男子著黑衣褲,背通帕(掛袋)、阿昌刀。阿昌刀屬長刀類,為滇緬邊境各民族所喜愛。

白族: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綉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綉花鞋)。男子為白衣褲、黑背心、白或藍布包頭,綉花掛包;高寒地區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蓋頭還是回、東鄉、撒拉等族的女子頭飾,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綠色、婚後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襖、春夏為白襯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掛保安刀。保安刀掛於腰左邊,刀把疊嵌「十樣景」圖案。

布朗族: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布依族:女穿大襟上衣、長褲、綉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男子為對襟衣或大襟長衫,藍或白地藍方格頭巾。

朝鮮族: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配穿鞋頭尖翹的船形鞋。男子穿無紐扣上衣、深色背心、燈籠褲(稱佩吉),戴漆紗圍檐圓頂高帽。

達斡爾族:女穿藍袍、綉花鞋、白布襪,胸佩銀飾。男子穿高領袍、皮靴(稱奇卡米)、白布包頭。節日多穿各色綢袍。

傣族: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綉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男子一般為小袖短衫、長褲,白或青布包頭,冷天習慣披毛毯。

德昂族: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並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東鄉族:女子穿大襟衣、綉花背心、長褲,罩蓋頭。男子穿長袍,束帶,佩小刀等;或穿對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頂軟帽。

侗族: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獨龍族:穿用披毯:將麻布毯披於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結角(男左結、女右結)。此外,女子用頭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羅斯族:女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褶裙,戴艷麗的頭巾。男子穿西裝和白色綉花邊的套頭衫。

鄂倫春族:穿皮袍:大襟,開二衩或四衩,領、袖、襟處鑲異色皮邊,衩處補綉團花圖案。此外,女子戴氈頂皮帽;男子為狍頭皮帽、皮褲、皮靴。

鄂溫克族:女穿大翻領連衣裙,或大襟連衣裙式長袍。男為深藍長袍、圓錐形帽、皮靴。冬季習慣穿獸皮衣。

高山族:女子一般為對襟長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紅布包頭。男子通常上穿對襟長袖衫和長短不一的背心,下著纏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節日里注重裝飾,並穿貝珠衣(以貝殼、珍珠編織的貝衣、珠裙)。

仡佬族:女子穿套頭式無袖袍,前短後長並綉花;穿三段式統裙,中段為紅色羊毛織物,上下段為青白相間條紋圖案的麻織物;纏包頭,同時纏3條長帕,後垂6穗,飾海貝;穿勾尖鞋。男子為無領琵琶襟衣、長褲,青布包頭。

哈尼族:女子穿無領上衣、銀胸飾,著長褲或裙,系圍腰(以不同顏色標識未婚已婚),戴小帽,飾銀泡;節日穿綉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纏頭節日插羽毛,系綉花腰帶。尚黑色,多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哈薩克族:女子穿連衣裙、綉花背心、綉花套褲,戴吐麻克或白布蓋頭,並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種小圓帽,飾有貓頭鷹毛。男子穿不掛布面的翻領皮大衣,扎鑲花皮腰帶,佩小刀,戴三葉帽(夏天為三角布頭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無領對襟袍,無紐扣而系腰纏(腰帶),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習慣以魚、獸皮製衣,冬季穿套褲,傳統穿袍。女袍類似旗袍,採用鑲緄工藝,並綴貝、幣或銅鈴;男袍為右大襟、前開衩。此外,女子穿綉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為布靿、皮幫底的納褶防寒靴,內絮烏拉草。

回族:女子穿大襟短衣,戴蓋頭。男子穿白色對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圓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漢族服裝。

基諾族:女子穿無領無扣短褂、鑲七色紋飾,佩綉花兜胸,著黑白相間的短裙,戴白底彩條尖頂風兜帽。男子為棉布上衣(無領、對襟、無扣、背後綉太陽花)、白棉布大褲,裹腿,藍布包頭。男女均戴耳環。

京族:女子為無領對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褲、旗袍式白色長外衣,戴斗笠。男子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褲,束帶。

景頗族: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棗紅色自織羊毛花圍裙,使用腰箍、護腿及各種銀飾物。男子為黑色衣褲或白衣黑褲,白布包頭上綉花並綴絨球,佩長腰刀,背掛包。

柯爾克孜族:女子穿連衣裙、黑背心,戴頭巾;青年戴紅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綴羽毛或纓穗。男子穿袷袢、綉花圓領襯衫、燈芯絨大褲,束皮帶、左佩小刀,戴高頂卷檐氈帽或護耳式帽。

拉祜族:女子為高開衩長衣(鑲嵌彩色幾何紋布塊),黑布頭巾(長3m以上,中端垂及腰際)。男子為無領大襟衫、寬腳長褲、黑頭巾或分瓣小帽(綴彩布條)。

黎族:女子穿青色開襟上衣、及膝織綉花統裙,盛裝時佩帶大耳環等首飾。男子穿無領對襟衣,纏包頭、插雉尾,有的戴耳環。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僳僳族: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長裙,戴花包頭或歐勒(珠珠帽,以紅、白色珠或貝殼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帶於胸前的瑪瑙、海貝或銀幣串)。男子為長衫、及膝褲、黑包頭,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統裙,腰懸綴成球狀的白色貝殼(以數量標識財富);盛裝時披紅披肩,佩多串項珠。男子穿氆氌長袍、羊毛氈套頭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條圓盔,套熊皮圈。

滿族: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稱花盆底)。男子穿箭袖開衩袍褂,束腰帶。

毛南族:女子穿大襟上衣、緄邊褲,戴頂卡花。頂卡花是一種斗笠,以竹篾編織精緻圖案。男子穿藍、青色對襟衣、衣褲。

仫佬族:女子穿大襟上衣、長褲或統裙,束圍腰(上有幾何圖案)。男子穿無領琵琶襟衣或唐裝(類似漢族的衫、襖、褲)。尚青色。

納西族:女子穿黑、藍、白色大褂,背心,長褲,多褶圍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綉日月、下綴七星圖案,俗稱「披星戴月」,象徵勤勞),戴圓的紗頭帕或藍頭巾;寧蒗等地為短衫、百褶長裙,束腰帶,藍、黑布包頭。男子穿大襟長衫,圍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女子穿背心、多褶長裙,習慣以竹管穿耳,珊瑚、貝殼飾胸,藤環纏頭、腰、踝;貢山地區以麻布片為前後裙。男子穿長衣短褲,纏包頭,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普米族: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長裙,束寬大的彩腰帶,披羊皮,纏大包頭,飾銀環耳墜。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褲、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傳統穿用皮褂褂,即罩於麻布長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綉花圍腰、頭帕及耳環、手鐲、銀牌等飾物,穿勾尖綉花鞋。男子纏包頭,束腰帶,裹腿。

撒拉族:女子穿對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綉花布鞋、布襪,罩蓋頭,飾長耳墜。男子為白色對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頂圓帽;冬季穿皮襖或褐子(羊毛織成的衣服)。

畲族:女子穿大襟緄邊上衣、短褲,打裹腿,以紅絨線束頂髻,戴細篾斗笠;結婚時戴鳳冠銀簪。男子為對襟上衣(老年大襟)、長褲。習慣用青、藍色自織麻布。

水族:女子穿無領大襟半長衫、綉花圍兜,纏包頭(少女戴纏繞紅線的頭圈),佩銀首飾。男子為無領大襟寬袖長衫(青年對襟長衫)、青布包頭。尚青藍兩色。

塔吉克族:女子穿無領長袖衣和曳地長裙,或穿連衣裙,戴圓頂綉花帽(綴後簾)、加白黃紅色頭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絨圓高帽。男女皆習慣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氈襪。

塔塔爾族:女子穿連衣裙、深色背心,戴鑲珠小花帽,披紗巾,著花靴(上綉動物圖案)。男子為綉花白襯衫、黑色背心或對襟長衫、黑褲,戴綉花或黑色小帽,著長靴。

土族:女子穿鑲花邊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鑲花邊的背心,束綉花寬腰帶,佩掛手帕、錢袋、荷包、小鈴。男子為小領大襟長袍、大襠褲、黑或紅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雲紋布鞋;冬季穿大領白板皮襖。男女都戴翻檐氈帽或禮帽。

土家族:女子傳統的服裝為左開襟大袖緄邊短衣、八幅羅裙,現一般為右開襟上衣、鑲邊統褲,青布包頭,綉花鞋,銀飾品。男子為對襟或琵琶襟短衫、長褲,青布包頭。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織自紡青、藍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女子穿黑色無領短衣、黑紅條紋相間的統裙,頭、頸、腰、臂、脛用箍飾物。男子為無領對襟短衣,紅、黑、白布包頭,以黑、紅線穗作耳飾。

維吾爾族:女子穿艾得麗斯綢連衣裙、襯裙,深色綉花背心,系鮮艷的頭巾(老年白紗巾或大幅白蓋頭)。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頭大襯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綉花小帽),著高靿靴(女子內著長統襪)、加套鞋。

烏孜別克族:女子穿魁納克(寬大多褶的連衣裙),戴各式小花帽,著綉花靴。男子穿托恩(對襟袍,類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綉圖案的襯衫,戴小花帽,著皮靴、淺幫套鞋。

錫伯族: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連衣裙)、背心、肥褲(扎褲腳)。男子穿箭袖前開衩長袍,或短襖、長褲。東北地區錫伯族著當地漢族服裝。

瑤族:女子服裝注重綉花、蠟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長褲、短百褶裙,打裹腿,採用多種樣式的頭巾、帽及銀飾。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衫、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一帶沿用白色褲,褲腳綉花;廣西連南一帶纏紅布包頭,插雉尾。多用青、藍土布。

彝族:大小涼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線織成的擦爾瓦(即披風),上織有花紋,有的下端密集長流蘇。擦爾瓦始用於漢、晉;白天御風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綉花或緄邊)、多節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長褲、圍腰,著瓦式方頭帕或青布包頭;雲南少女戴雞冠帽、綴銀泡,在賽裝會、插花節上穿刺綉服裝。男子為大襟或對襟衣、多褶褲(褲腳寬窄不一,寬者1m),青或藍布帕包頭(右前方突出細長錐形「英雄結」),左耳戴大耳珠、綴絲穗;老年穿長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女子穿高領長袍,束紅、紫、綠色腰帶,戴喇叭形紅纓帽(未婚加一圈綠珠穗),掛頭面,戴胸飾「寄命鎖」,穿長靴。頭面是標識婦女已婚的帶形飾物,佩在發辮上,共3條,一條垂胸前、兩條垂背後,上鑲銀牌、珊瑚、瑪瑙、珠貝等。男子為高領左大襟箭袖袍,束紅、藍色腰帶,掛腰刀和煙袋,圓平頂翻檐白氈帽或禮帽,左耳飾大耳環,穿皮靴。

藏族:傳統穿用藏袍,是敞領口、右大襟、系腰帶的大袍,用氆氌、毛皮及其他面料製作;牧區羊皮袍不掛袍面,以腰帶系結底襟可作被袋用;農區婦女夏秋為無袖袍;男子穿袍時習慣褪右袖以便活動;女袍的內衣襟短袖長,前系邦單(又稱邦墊,為飾有橫彩條的氆氌圍裙);配穿靴,男子戴禮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帶女子穿背夏,是一種對襟無扣長背心,多用黑氆氌製作。

壯族:女子傳統裝束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寬腳褲、綉花圍腰。男子著唐裝,包頭。三月三節,著節日盛裝。

漢族服飾特點: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漢族服飾特點:

在服飾上,漢族有自己悠久華美的服飾,即漢服。各個朝代,對服飾的顏色,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色黃,旗幟赤,到了明代,取法周、漢、唐、宋,定為赤色為宜。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飾之一,從傳說中的黃帝一直延續到甲申之難。1644年清軍入關後,建立了以滿族為核心的高度集權政府。統治者下令全國剃發易服,引起全國性的憤怒、不滿及武裝抵抗,隨後清王朝進行武力血腥鎮壓與屠殺,漢服也因此逐漸消亡。1683年,清軍入台灣滅鄭成功余部,從此漢服從漢族的日常生活中徹底消亡。在經歷滿清兩百多年的統治後,今日的漢族逐漸忘記了自己曾經擁有的華美衣裳,成了世界上惟一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古老民族。今天人們看到的「唐裝」和旗袍、長衫馬褂都不是漢族的民族服飾,而是滿族的民族服飾或是其改良服飾。

由於漢服的消亡,清朝時期長袍等開始在漢人中傳播,服裝的式樣發展到清末民初,男人一般內裝為對襟衫和長褲,外穿大襟長衫,講究一點的外加一件馬褂,謂之「長袍馬褂」。褲子都鑲有八寸闊腰。後來中山裝流行,但農村仍穿長袍馬褂短衫長褲,至今偏僻的山區仍有老人穿長袍。婦女清末穿喇叭狀齊膝中長衫和長褲,民國後上穿「斧口衫」,有對襟、大襟、琵琶襟之別,下著裙子,有鳳尾裙、百褶裙等。30年代後旗袍流行,但農村婦女多穿大襟短衫和長褲。現代漢族的服裝,多興西式服裝。

其中,上衣右衽(大襟)的特點始終保留。從河南安陽出土的玉雕、石雕和陶塑的商代人像上,就可以看到右衽高領衣的樣子。後雖有胡服傳入,出現短衣短褲,但不管是西漢的「深衣」,還是唐宋的「交領袍」,甚至包括清朝「長袍」,上衣總是以右衽為特點。近代男裝長袍或現代女裝旗袍都繼承了上衣右衽的特色。

千層底的布鞋,圓口低幫,輕便、透氣、舒適,也是漢族富有民族特色的穿著之一。發式,古代漢族男子不剃發,結發於頂加冠;清代滿族統治者強迫漢族人民剃發結辮;民國後剪辮留短發,多西洋式、平頂式或光頭。

民族風格服裝特點3

1、阿昌族女子穿統裙,以青布包頭;未婚者穿長褲,盤辮簪花。男子著黑衣褲,背通帕(掛袋)、阿昌刀。阿昌刀屬長刀類,為滇緬邊境各民族所喜愛。

2、白族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綉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節鞋(翹頭綉花鞋)。男子為白衣褲、黑背心、白或藍布包頭,綉花掛包;高寒地區常穿羊皮披肩。

3、布朗族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4、布依族女穿著大襟上衣、長褲、綉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男子為對襟衣或大襟長衫,藍或白地藍方格頭巾。

5、傣族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綉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男子一般為小袖短衫、長褲,白或青布包頭,冷天習慣披毛毯。

(10)東北服裝文化對經濟有什麼好處擴展閱讀:

民族服飾是指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獨有特色的服飾,也可以稱為地方服飾或民俗服飾。在一些民族國家的城市生活中,人們在日常的時間雖然多以西裝打扮為主,但在節慶、宗教儀式、國家典禮和其他正式的場合中,則會以民族服飾打扮出現,通常在服飾上的一些裝飾品中可以推斷出穿戴者的婚姻狀態、社會或宗教地位等。

漢族是中國的主要民族,漢族的古傳統民族服飾是漢服。相傳為黃帝發明,西周起漢服已具基本性質,到了漢朝已經全面完善並普及。這一時段直到明末清初,漢族人著漢服到漢朝已有幾千年歷史。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藏族的服裝主要是傳統藏服,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

蒙古族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較寬大,盡顯奔放豪邁。女袍則比較緊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條和健美。

滿族服飾分旗裝與馬褂。當今滿族一般著時裝,節日才會穿滿足特色的服飾。其中改良後產生的旗袍受到全國人民的喜愛。

說到旗裝,人們往往會把它與婦女聯系在一起。其實,旗裝是滿族一種很有代表性的服裝,它的穿著不只限於婦女。旗裝,因為它是"旗人"(滿族人又稱旗人)所穿的一種袍子,所以後來被稱之為旗裝。

閱讀全文

與東北服裝文化對經濟有什麼好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