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了理解和接受自己國家不同文化應該怎麼做你能做些什麼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
(一)從思維方式上看,西方人注重思辯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中國人注重直觀、整體、經驗。在西方哲人看來,只有思辯性的東西才是最真實、最完善、最美好的。從古希臘時代起,自然科學家和哲學家們都把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方式作為認識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手段,並把「分析學」或「邏輯學」視為一切科學的工具。隨著近代科學的發展,這種實證分析的思想方法進一步發展,邏輯思維和實證分析便成為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和方法。這種思維方式,推動了西方科學的發展。
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不是通過歸納推理,演繹推導,而是基於事實,憑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加以識別、理解和進行整體判斷。與直觀的思維方式相聯系,中國人認識世界的方式是「體知」而不是「認知」。老子首創了「體道」說。「體道」,就是以心靈體驗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的根本之道。儒家是把認識的對象作為人類自我意識外化的倫理情感的整體來體驗的,從中尋找對主體倫理、價值規范的印證。中國歷史上缺乏實證科學的探索,封建保守思想束縛。
(二)從價值取向看,西方人注重以自我為中心,重個人、重競爭;中國人注重群體、社會、和諧。西方人的價值觀認為,個人是人類社會的基點。每個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於自己的能力,有個人才有社會整體,個人高於社會整體。因此,不習慣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不過問他人的事,甚至把主動幫助別人或接受別人的幫助看作是令人難堪的事,以為接受別人的幫助是證明自己無能,而主動幫助別人會被認為是干涉別人私事。他們提倡每個人應表現出自己的個性,越是表現出自我個性,越能體現人生的價值。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意識很強,靠競爭來取得自己的利益,實現自己的價值。
中國古代把並排者之爭叫做「競」,把對面者之爭叫做「爭」。後來人們把這兩個字合在一起,即比賽著奪取的意思。但在中國古代一般把「競」、「爭」當作不好的事情,而提倡「忍」、「讓」,缺少對公平競爭的尊重和嚮往。儒家學說強調的是「長幼尊卑」的等級程序,道家學說強調的是「無為、不爭、若水、爭雌」,儒道互補,再加上皇權的愚昧與殘酷,中國人的思想意識里比較缺少「競爭」的觀念。中國人的價值觀,強調群體意識,社會意識,個人利益應當服從社會整體利益,只有整個社會得到發展,個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在集體中,一人取得成就,被視為集體的成就,集體感到光榮。中國文化推崇一種高尚的、無私奉獻的情操。主動關心別人,給人以關懷是一種美德。但是個人競爭意識、拼搏意識不強,存在著一種依賴性。
(三)從倫理道德上看,西方人注重個人放任,創新發展,張揚榮譽;中國人注重謙虛謹慎,不偏不倚。西方人崇尚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成就而自豪,從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和獲得成就後的狂喜;西方文化鼓勵個人開拓創新,做一番前人未做過的,傑出超凡的事業;西方人的家庭觀念比較淡漠。子女一旦結婚,經濟上必須獨立,父母不再有義務資助子女。這種做法給青年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但親屬關系比較疏遠。
中國文化在個人取得成就時,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謹慎,反對「王婆賣瓜自賣自誇」。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在資本主義市場競爭中是行不通的。在人際關繫上,中國傳統的文化則要求人們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擔心創新危險,行言立事,總要瞻前顧後,權衡左右,喜好事事而安,維護現狀,保持和諧。對待家庭,喜歡大家團聚,老人幫助照看兒孫,以備養老送終。家庭成員互相依賴,互相幫助,雖然密切了親情關系,但這種生活方式,不利於青年人獨立能力的養成。
(四)從行為規范上看,西方人「重利」、「重法」中國人「重義」、「重情」。在西方社會由於強調以個人權利為基準,以追求私利為目標,因此不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情義。只有依靠法律才能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法律既可以保護個人的權利,也可以制裁人權的侵犯,因此,西方國家法治的發展是與人的權利價值觀有密切關系的。
中國人由於受傳統的義利思想的影響,重義輕利,重情輕法。孔子在《論語》中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把義當成最高准則。儒家強調,不能驅義逐利。由於自古以來主要靠道義約束人們的行為規范和維系社會,而不是靠法律約束,因此,人們的法律意識比較淡薄。
(五)從社會關繫上看,西方人平等意識比較強,中國人等級觀念比較強。西方的平等意識強調個人競爭之上的平等,無論貧富,人人都會尊重自己,不允許他人侵犯自己的權利,同時又能充分尊重他人。很少人以自己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的貧寒出身為恥,他們認為,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中國人的等級觀念比較強,「官本位」思想還大有市場,「家長制」、「一言堂」,封建主義的特權思想等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民主生活的正常進行。
2. 如何認識與處理國際商務談判中文化差異問題
如何認識與處理國際商務談判中文化差異問題
國際商務談判即在國際商務活動中,不同國家之間的商務活動主體為滿足某一需要或達到某一目標而進行的討論和洽談的商業活動的總稱,是國際商務理論的主要內容和核心。
某些角度上講國際商務談判具有如下特徵國際性、跨文化性、復雜性、政策性和困難性,就跨文化性而言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談判談判主體來自不同的地域,代表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環境,體現不同的價值體系,存在政治、經濟、思想等多方面的差異,如果談判中處理不好文化差異問題,勢必對談判造成不良影響。
那麼,如何處理國際商務談判中的文化差異呢?
首先,要了解談判客戶的企業文化背景和個人愛好興趣,找出雙方文化差異所在。這一過程主要在談判前的准備階段完成,談判准備工作主要包括:了解談判背景,對談判雙方和當前形勢進行評估,談判過程中需要核實的事實,議事日程,最佳備選方案和讓步策略等。通過對談判背景及談判前雙方的寒暄能夠從總體上把握文化差異,這樣做能夠做好必要准備以應對談判種可能影響談判順利進行因素,節約談判成本。當然找到文化差異所在更能了解對方的價值觀,為談判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
其次,要卻處理談判中的文化差異,談判中必須採取適當的交流方式,盡量較藝術的表達出自己的思想,這就要求針對不同的文化背景的談判主題採用不同的談判方式。例如同西方人談判,要採取外向型交流方式,盡量以簡單、明了和坦率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是就是,非就非,不要模稜兩可、含糊其詞。語言具有對抗性,口氣斷然,他們認為爭辯不僅僅是發表個人意見的權利,也有利於解決問題,觀點的分歧並不會影響人際關系。而在東方文化中,為了保全雙方的面子、群體的面子或別人的面子,經常使用曖昧的、間接的語言。即使不同意對方的意見,也很少直接予以拒絕或反駁,而是迂迴曲折陳述自己的見解,或是支支吾吾以示為難。要把創造和諧的氣氛作為談判的重要手段,在談判過程中,盡量避免摩擦,追求友誼第一,長久合作。
再次,談判後要針對文化差異搞好後續交流。談判的順利進行並不代表雙方交往的終結,更多的還需要進行後續交流,深入了解文化差異,繼續尋找利益共同點,有的放矢,為再次合作奠定基礎。
同時,針對國際談判中的文化差異還要講求一些策略,由於談判雙方都想獲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利益沖突難以避免。此時,只有採取有效措施解決問題,才能使談判順利完成,取得成功。
1、注重換位思考,談判雙方的利益沖突往往不在於客觀事實,而在於想法不同。在談判中,如果出現雙方意見不一致的情況,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措施來處理問題:不妨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不要以自己為中心推測對方的意圖、相互交流彼此的見解和看法、尋找機會採取行動化解沖突、要讓對方感覺到自己希望達成協議的誠意、在協議達成時,一定要給對方留面子,尊重對方人格。
2、創造雙贏的解決方案,談判雙方首先要樹立雙贏的概念。一場談判的結局應該使談判的雙方都有「贏」的感覺。採取什麼樣的談判手段、談判方法和談判原則使談判的結局對談判各方都有利,這是商務談判的實質追求。談判雙方應該能夠識別其共同的利益所在,而共同利益就意味著商業機會,強調共同利益可以使談判更順利。
3、藉助客觀標准解決利益沖突,在談判過程中,有時雙方會就某一個利益問題爭執不下,互不讓步,此時,客觀標準的使用在商務談判中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於談判中經常遇到的價格問題,當雙方無法達成協議時,可以參照一些客觀標准,如市場價值、替代成本、折舊、賬面價值等等。此種方式在實際談判中非常有效,可以不傷和氣地快速取得談判成果。但基本原則應該是公平有效的原則、科學的原則和先例原則。
國際商務環境復雜多變,只有掌握文化差異,更好的處理文化差異,才能爭取到談判的主動權,獲得最大效益。
3. 當我們發現自己處於不同文化環境中,我們應該怎麼做
當我們發現自己處於不同文化的境界的時候。我們有三條路可以選擇,第一接受他融入到裡面。把自己融入到文化的環境之中。形成它的一部分。第二選擇離開他,進,這是不是自己熟悉的文化環境,會有種陌生感和排斥感。通常會感覺很痛苦,無法適應。所以還有第三種就是試圖改變他。但是這個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改變一個文化需要的力量可能是很巨大,也可有可能。帶來很大的麻煩。所以一般都是選擇前兩種方法。
4. 面對文化差異,我們應該怎樣做
①要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平等相待 ②不能只認可本國本民族的文化習慣,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習慣也要同等相待。 3.在同世界各民族人民的交往中,要做到相互尊重、相互學習
5. 如何看待文化差異
對於文化差異,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四點:
1、我們應該尊重別國的文化,正是因為多種文化的交流才使世界發展得更美好,對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持大海般的胸懷接納一切不同的文化。
2、我們要學習借鑒別國先進文明的物質精神文化來發展自己,為本國人民服務。
3、對於別國腐朽落後的精神文化,我們堅決要抵制,以免侵如我們的思想, 總的來說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4、積極宣傳發揚先進文明的文化。
6. 如何面對文化差異
1、在人文交流中,正確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態度:首先要認同本民族文化,也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2、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各國應根據本國、本民族的實際情況,結合自身發展的需要,有選擇地借鑒和吸收外來文化,反對照搬外來文化,也反對全盤否定外來文化、「封閉主義」。
3、對待文化差異,不應該是排斥,而應該是溝通,既要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價值,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價值,主張平等交流、互相學習。
4、中華文化對促進人類文明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是我們責無旁貸的歷史重任。
5、在走向世界的同時,我們千萬不要迷失自己,不能失去自身的獨特性,而要珍愛自己的精神家園。對於外來文化,不能照抄照搬,而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6)了解文化差異該怎麼做擴展閱讀
在任何一個社會中,人們對於不確定的、含糊的、前途未卜的情境,都會感到面對的是一種威脅,從而總是試圖加以防止。防止的方法很多,例如提供更大的職業穩定性,訂立更多的正規條令,不允許出現越軌的思想和行為,追求絕對真實的東西,努力獲得專門的知識等等。
不同民族、國家或地區,防止不確定性的迫切程度是不一樣的。相對而言,在不確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會當中,人們普遍有一種安全感,傾向於放鬆的生活態度和鼓勵冒險的傾向。而在不確定性避免程度高的社會當中,人們則普遍有一種高度的緊迫感和進取心,因而易形成一種努力工作的內心沖動。
例如,日本是不確定性避免程度較高的社會,因而在日本,「全面質量管理」這一員工廣泛參與的管理形式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終身僱傭制」也得到了很好的推行。與此相反,美國是不確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會,同樣的人本主義政策在美國企業中則不一定行得通,比如在日本推行良好的「全面質量管理」,在美國卻幾乎沒有成效。
7. 我們應該怎麼化解由於文化差異引起的尷尬矛盾或者沖突
首先,要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這是最重要的,因為文化本身沒有貴賤及對錯之分。如果你發自內心的尊重另一種文化,沖突自然會鈍化一些。
其次,以盡可能平和、誠懇的態度讓對方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
再次,給彼此一些空間堅持自己所信仰的文化。沒有必要必須有一方妥協。
最好的方式是,各方都做出一些讓步,在彼此包容和妥協中力求和諧。
文化沖突的根源在於彼此缺乏了解,如何克服?
第一,要充分了解彼此的文化差異;
第二,要充分尊重彼此的文化差異;
第三,要充分溝通,凡是有矛盾的地方,只要溝通到位,也不是不能解決的;
第四,多採取寬松活動以及嚴肅會議制度相結合
在管理文化沖突的方式中,
首先是預防性舉措,即需求文化基因相類似的合作方或者外部人才,從而將文化層面的沖突可能性主動降低;
其次是主動干預,即對於文化狀態有所沖突的外部人才,明確告知企業自身的文化內涵,讓外部人才清楚了解企業的價值導向、判斷准則等,同時結合實際工作有一定的容錯空間,讓外部人才逐步適應企業自身文化。
8. 我們如何正確面對不同的文化
(1)面對不同文化,應採取客觀、平等的態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導致的行為方式的差異,要虛心學習其他文化的優點、長處.
(2)面對文化差異,我們應該克服自己的不安和焦慮;消除誤解,盡量保持客觀寬容的態度;提高對其他文化的鑒賞能力;不採取防衛心態,多關注他人的經驗和看法,避免妄下斷言;尋找能聯結雙方的相似點;入鄉隨俗,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探索有效地溝通技巧;在交往時,不卑不亢,以禮相待……
9. 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應對策略
一、中西方語言和言談的差異 每種語言都各有特點,語言之間本身的差異,對我們的交際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薩皮爾-沃爾夫假說認為,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結構,這些范疇使思想成型。雖然他們的觀點是不符合唯物史觀的,和現實社會生活相沖突,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每種語言所獨具的特點。西方語言較發達的形式邏輯思維使其具有明顯的形態標志和嚴密的句法規則,可以說是一種「形合」「法治」的語言,主張「以形統神」,注重語法的嚴密性。而漢語的孤立結構在天地自然理念的影響下被粗泛地歸為「意合」語言、「人治」語言,講求「以神統形」,「得意而忘言」,傾向於語義的表達。[1] 正因為語言內部的差異,導致我們的言談也產生了很大的差異。在中國人見面時常聽到:「老張,近來你又發福了」,因為漢語的「以神統形」,中國人喜歡用委婉的表達方式,「發福」表面上是「體型變胖」的意思,但是卻暗含稱贊對方生活狀態很好的意思。但是西方語言強調邏輯思維,如果說「You are fat」,外國人會感到很尷尬,由胖可能直接推測出體型不美。 面對語言本身所帶來的差異,我們中國人在同外國人交談的時候,應該適當地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以達到溝通中對彼此言語的更好的理解。盡量直抒胸臆、減少委婉的表達方式。 二、價值觀的差異是核心 造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核心是價值觀的差異。價值觀的差異對我們的語言表達產生直接的導向作用。Clyde Kluckhohn認為:價值觀是個人或群體所特有的一種顯型或隱型地認為什麼是可取的觀念,這一觀念影響人們從現有的種種行動模式、方式和目的種做出的選擇。[2]同時,價值觀和交際之間也存在著緊密的關系。一方面,價值觀對人們的交際起決定作用,價值觀支配著人們各種形式的交際。例如:自古以來,中國就十分重視社會關系的和諧,奉行東方文明的中庸之道,人們樂於追求美好事物和這種處事的價值觀。所以中國人習慣含蓄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圖來與人交際,但是西方人在這一點上就和中國人有很大的區別。西方人更樂於直接表達個人觀點,以達到最高程度的溝通,完成交際的目的。中華文化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受特定的地域、政治、經濟、哲學等方面的影響,中華文化價值觀念中集體主義觀念較強,儒家工作動力這一獨特的文化價值的作用突出,文化中代表男性的品質突出,道德紀律標尺的作用也相對重要。 我們面對價值觀上最根本的差異,首先,我們要能正確地認識了解西方的文化特點;其次,我們要能合理應對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全球化的進度越發加快,我們應該盡力去了解異國文化的特點,這也逐漸呈現出必要性。我們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要藉助多種媒介,如網路、電視、書籍等來了解西方文化的不同之處,進而減少交際時發生障礙的可能性。並且應該抱著認識和理解的態度去看待他國文化,尊重他國文化,擺脫刻板印象。在我們遇到一些文化沖突的時候,民族中心主義會阻礙我們的交流與溝通,用自己民族的價值觀為標尺去衡量其他文化是不可取的
10. 如何正確看待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
一、正確看待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
1、由於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這種差異是構成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基礎。文化多樣性是文化魅力之所在。正是因為有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各具特色的文化,才會有世界文化百花園爭妍斗艷、五彩繽紛的景象。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差異並不是差距,不同民族文化之間沒有高低優劣之分。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個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每個民族文化都為世界文化的繁榮和人類的文明進步做出過貢獻。
3、文化的差異不是沖突的根源,正是差異的存在才有交流的必要,差異是文化交流、借鑒、融合的起點。
二、在處理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時,做到「和而不同」:
1、在處理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時堅持「和而不同」的原則,必須做到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在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共同維護、促進文化的多樣性。
2、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