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文化對人生活的影響
文化對人的作用:1、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2、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特點,一般不是有形的、強制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在長期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是各種文化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3、文化塑造人。優秀的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積極參加愛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優秀的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優秀的文化作品,總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詩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為照亮人們心靈的火炬、引領人們前進的旗幟。優秀文化為人們的健康成長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㈡ 中華傳統文化造就怎樣的中國人
中華傳統文化造就怎樣的中國人
----- You are the result of the culture that impacts you.
㈢ 文化屬性決定了人的命運!強勢文化造就強者 弱勢文化造就弱者【轉】
(注意:以下文章中所引用的個別詞彙只是為了方便說明主題思想,例如:「強者」並非是指那些自強、堅強的人,在此文中多有貶義,「弱者」並非是歧視那些真正的弱者,而是指弱勢文化中相對意義上的弱者,可能有不當之處,望讀者自行體會個中含義,勿要生疑,也請別誤解)
「透視社會依次有三個層面:技術、制度和文化。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是規律,也可以理解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 ,以做人、對事的誠實支配自己的價值取捨,尊重客觀規律,做一個懂得尊重自己內心、尊重客觀規律的覺者。文化屬性決定了命運,一個人對任何知識和理論,只有自己用心地覺到、悟到,才能有所為;對於個人來說,文化屬性就是認知態度、價值觀、人生觀、思辨能力。
一、弱勢文化
什麼是弱勢文化?自我麻木的文化就是弱勢文化,其特點為:服從、依賴、麻木。
弱勢文化的形成需經歷四個階段,分別是:失望階段、對抗階段、妥協階段、麻木階段
1、失望階段
失望階段是在經歷初次失敗以後,無視於規律,再次進取不成,最終失望,這個階段提供了弱勢文化孕育的土壤。
失敗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對於剛剛進入社會的人尤為正常,那時的我們還不知道這個世界原來還有規律這種東西。因此這個階段還看不出來個體最終是走向弱勢文化還是走向強勢文化,一切都只是盡情的體驗而已。這個階段幾乎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
2、對抗階段
對抗階段是在經歷多次失望以後,對抗於規律,多次對抗不成,最終絕望,這個階段推動了弱勢文化的最終形成。
這個階段的對抗其實也是無奈的事情,對於我們個人而言,失敗得多了就會有些懊惱,這一懊惱就極有可能會產生消極情緒,我們在潛意識中會想著去對抗規律,這是很自然的事情,我寧願把這種行為叫做「上進心」,因為渴望成功是人的天性,此時的對抗不妨是一種積極的行為,這也是大多數人會經歷的階段。
當然會有一部分人,我們姑且叫他「聰明人」吧,這部分人會跳過這個階段,直接進入下一個階段。這部分人裡面又分為兩撥,一撥跳入了妥協階段,另一撥跳入了覺醒階段。後者我們可以理解為比較有先知先覺的人。
我特別想要強調的是,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會長期停留或永遠停留在這個階段的人,尤其是後者可以說是特別不幸福的人生。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以及中國的「人定勝天」的曲解,總有不少的人以為自己可以戰勝大自然,可以征服高山、海浪、地震,可以控制別人、控制一個群體,等等等等,無限的高估自己的能力,無限的看高自己的價值,這便是「妄」了。「虛妄之心」一起,便「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失去本真,便少了誠、少了信,「靈性」也漸漸消磨,最後如同機器一般,只有機械似的邏輯應變,而無靈性般的生生不息。
「人定勝天」之本義是說人能認知自然的規律,最能學會如何順應這些規律,運用這些規律來使自己的生活更美好。
今天的我們其實最缺的就是對自然的敬畏之心,何謂敬畏?敬是對自然造化的認知,進而內心升起尊敬之情,因為這般造化上達宇宙,下至一個星球、一個社會、甚至是一個人的命運,怎能不令人尊敬?畏是當認知了自然的造化之道,知「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知萬靈之生死無非一瞬間,知「滄海桑田」、知「海枯石爛」,怎能不令人畏懼?
故而,有了敬畏之心,自然知道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也自然能在這個階段少些時間停留,因為停留在這個階段的時間長短決定著一個人所受痛苦的多少。至於為什麼要停留那麼久,大概是因為當事人覺得自己能夠控制一個人、控制一個團體、或征服一座高山、征服一個社會吧
3、妥協階段
妥協階段是在經歷多次絕望以後,妥協於強者,多次妥協成性,最終服從,這個階段滋養了弱勢文化的生存生長。
人世間,最容易做到的事情莫過於「妥協」二字,因為這不需要任何的付出、也無需承受心靈的恐懼,只需低下頭來便好,所以這是最為「省事」的做法。但這種做法「省事」卻不「省心」,為什麼不「省心」?因為這得需要你忍受著心靈的不愉快,承受著無邊無盡的痛苦,這種痛苦不像是失戀那般心如刀割,更像是一個人買不起房的「長久的隱痛」,一個人不會因為買不起房而想要輕生,只會因為買不起房而不停的懊惱、嘆息,偶爾看到別人都有房住的時候,或者因為自己租的房房租漲了而又不得不搬的時候,那是種隱隱的痛,是一種陣痛,但痛過便好,好了又痛,正如租好了新房,慢慢的開始忘掉自己之前因沒房而傷感,過了一段時間,房租又漲了,便又開始了新的陣痛。
妥協本質上講是「低估了自己的智慧」,以為自己沒有能力認知和運用規律。但實際上,人之為人,俱有靈性,只要有靈性,則不缺乏智慧及增長智慧的能力。這個社會在無形中教導了我們「強者更強,弱者更弱。強者可改天換地,弱者則賤如螻蟻」,因此強者可「為所欲為」,弱者則「苟延殘喘」。我無意挑起「強者」與「弱者」之間的矛盾與沖突,這樣於兩者都沒什麼益處,但這種「強者」與「弱者」之間的對抗與成見是我們需要深思的地方:是誰界定了「強者」與「弱者」之間的定義?是誰發揚了「強者」與「弱者」之間必須要對抗的文化?又是誰揭示了「強者」與「弱者」之間不能互為轉化、互為提攜、互為融合?仔細想想,好像是我們自己。因為誰也不是一生下來就被貼上了「卑賤」或「高貴」的標簽。很多時候,一種身份的自我認同要比社會給他的定義更為殘酷、更為悲哀,我們老是喜歡給自己貼上各種標簽,卻忘了貼標簽的人,忘了我們也有撕標簽的能力,忘了那些標簽背後的那個「我」。
這個階段與強勢文化的「覺醒」階段看起來相似,但卻有著本質的不同。妥協本質上是「放棄自己的信仰,接受強者的信仰」,而覺醒本質上是「堅守自己的信仰,增加新的信仰」。放棄信仰是為逃避內心的良知,接受強者是為了利用強者的力量繼續對抗;堅守信仰是為堅守自己的良知,增加信仰是為了根據天道改善自己的信仰。因為不是所有的信仰都是好的,便有了改善一說。
所以這個階段本質上還是一種變相的對抗,找一個強者,討好他,利用他的力量為己所用。到達這個階段,弱勢文化基本上就形成了,因為只要妥協了就意味著「低估了自己的智慧」 ,給自己貼上了「弱者」的標簽。當這樣的人變得越來越多的時候,開始相互傳遞「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觀念,慢慢的便形成了一種文化,我們姑且將這種文化稱為「弱勢文化」
4、麻木階段
麻木階段是在經歷多次服從以後,依賴於強者,多次依賴成性,最終麻木,這個階段將弱勢文化推向了新的頂峰。
一旦經歷過妥協階段,到達這個階段幾乎是毫無懸念的事情,因為妥協得久了,便麻木了。當然,也有人從妥協階段飛躍到覺醒階段,這部分人是幸運的。
麻木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來網路一下「麻木,指身體某部分感覺發麻甚至喪失感覺;比喻對外界事物反應不靈敏」。這個解釋是合理的,但不全面,麻木是「對已知邏輯之外的事物反應不靈敏,對已知邏輯之內的事物反應靈敏」,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機械式的反應」,就是一切的反應都是有規律的、都是被提前設定好的,不管是 5 年還是 10 年,他的反應都不會有太大的變化,真是「十年如一日」。這樣的生活很單調,單調到沒有任何的樂趣,單調到為了生存而生活,而忽視了生存之外的意義。
「機械式的反應」有一個最大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當他碰到一個在邏輯習慣之外的事物時,即便這事物關繫到自己的良知,關繫到自己的榮辱,他也不會採取任何行動,甚至在心理上都不會有任何的起伏。例如:有人看到老人在馬路中摔倒,他第一意識是會想到如果我去扶他,萬一他訛我怎麼辦。這個時候,邏輯機械性的利益權衡反應會戰勝內心的良知。可是,你能說這個人沒有良知嗎?你能僅根據這個人就判定他是個壞人嗎?不一定。每個人都是有良知的,即使是十惡的人,只是人一旦麻木了良知就會被埋葬起來,顯現出來的只有利益的計較,只有內心的偏私,只有日漸的貪、痴、妄。
在如今盛產麻木的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有必要找回原本屬於自己的良知,找回自己的靈性,根本之法就在於「戒貪弱念,消痴療心,去妄存慧」,走出認知障,脫離執守礙,進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如實的瞭然萬事萬物的本真,如實的觀照自己的內心,概言之為「返璞歸真」。試想一個人如果沒有了靈性,生活該有多麼的無聊,總不能讓一個機器去觀月賞花、看雪聽雨,還要傻傻的問它「你覺得美嗎?」,然後它很「聰明」的回了句「你說美就美」。
這個階段要飛躍到覺醒階段是有可能的,但要比上一個階段難得多,這取決於個人的決心,也取決於對的機緣。
麻木可是說是弱勢文化發展的頂峰,就是說已經發展到極致了。如果再發展下去,可能就是滄海桑田了,這一點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意識到。
二、強勢文化
什麼是強勢文化?自我覺醒的文化就是強勢文化,其特點為:覺醒、順應、應用。
強勢文化的形成需經歷四個階段,分別是:失望階段、對抗階段、覺醒階段、應用階段
1、失望階段
失望階段是在經歷初次失敗以後,無視於規律,再次進取不成,最終失望,這個階段提供了強勢文化孕育的土壤。
和弱勢文化一樣,強勢文化也需經歷這個階段,並且在這個階段看不出與弱勢文化有任何的區別。由此可見,就這一點而言,無論是強勢文化還是弱勢文化,他們的起點都是一樣的,不存在誰比誰條件更優的情況。
有人反駁說:有的人一生下來就比別人有錢,這些人豈不是擁有更好的條件來向強勢文化方向發展?
恩,這個問題提得好,並且也是很多人的困惑,金錢與地位的高低、財富的多少基本成正比關系,並且也只是大概率的可能,不排除有變數的情況。但是金錢與文化卻構不成正比的關系,有關聯,但是關聯性不大,更與強勢文化的形成關系更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記。如果你認真的讀完此文,便會明白為什麼關聯性不大了。這里的文化不是指諸如學歷、證書、文化水平之類的東西,如果非要這樣理解下面的文章便沒有必要再看了。
2、對抗階段
對抗階段是在經歷多次失望以後,對抗於規律,多次對抗不成,最終反省,這個階段推動了強勢文化的最終形成。
這一階段與弱勢文化的對抗階段也是一樣的,同樣看不出來個體在這一階段到底是屬於強勢文化還是弱勢文化。但是一般性而言,強勢文化在這個階段的對抗性反而更強一些,也就是說那些屬於強勢文化的人在這個階段更具有反抗性,這源於堅韌不拔的毅力和無所畏懼的勇氣。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經常看見一些特別叛逆的孩子往往長大以後反而比較有成就。但這並非屬於普遍性的情況,不要被誤導。換句話講,這些品質在弱勢文化的這個階段里也是存在的。
值得一提的時,有相當一部分人是不會經歷這個階段就直接跳到下一個階段的,這部分人可能有條件的使然、也可能有悟性的使然,不一而足。
但在這一階段與弱勢文化有一點不同的是,強勢文化在對抗階段的中後期會有一個不斷反思、反省的過程,會總結自己為什麼總是失敗,會改進對抗的方式,這種改進的過程便有可能會促使自己向覺醒階段發展,為什麼這樣講?很顯然的即便是改進了對抗的方式,仍是不可能打破規律的,因為在這個階段他連規律是什麼都不知道,如何打破?但是他在不斷改進、不斷對抗的過程中會磨礪自己的心性,磨平自己的稜角,會建立起基本的道德和信仰基礎,因為這種基本的道德和信仰基礎是在最艱苦的環境下建立的,所以穩定性更好,更不容易被外界所影響,這些都為自己向覺醒階段的發展提供了可能。
但請注意此時也僅僅是可能,如果最終無法過渡到覺醒階段則極大可能會向弱勢文化方向退化。有時候進退就在毫釐之間,但就是這毫釐之差便高下立判。
一般情況下,我建議不要在這個階段停留太長的時間,因為停留的時間越長越容易讓人耳聾目盲,無法本真的看待事物,迷失在困頓與痛苦中,最後產生的只能是憤怒,憤怒越強,退化到弱勢文化的可能性則越大。
3、覺醒階段
覺醒階段是在經歷多次反省以後,覺察於規律,多次覺察體悟,最終覺醒,這個階段滋養了強勢文化的生存生長。
上一階段的對抗對這一階段有著非常重要的鋪墊作用,往往對抗越是強烈覺醒的程度也就越高。這是因為在對抗階段,人的性格、意識都有了極大的轉變,少了幾分戾氣,多了幾分和氣,這都是為人處事必要的一些條件。有很多事為什麼做不成,而別人卻做成了?基於相似的條件之下,旨在有些人一直在變通,而有些人只會窮極,還美其名曰「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如果一定要說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有什麼最明顯的區別,我覺得應該是在於「學習」這兩個字,前者專注於「學」變通於「習」,概括之:修正自己的一言一行;後者專注於「苦」窮極於「靠」,概括之:上天為什麼對我不公。當然,學習的方向也應與天道規律相近,否則也會退化到弱勢文化。
這一階段也有反省,只不過反省的程度更強,且此時的反省已經脫離了對抗,進入了「靜思」,說是「靜思」其實就是個體意識到自身是無法與規律抗衡的,無論採用什麼樣的方式,也無論對抗的時間有多長,規律就是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對抗沒有任何的意義,只能退下來,進入「靜」,而有了這個「靜」才能更好的「思」。
所以,覺醒是有兩方面的意義的:
一是認識自己: 分析自己以往的行為所存在的一些問題,總結自己的性格、能力所存在的優勢和缺陷,就是反省自身。
二是認識規律: 根據自己的經歷、學識總結和發現來自人性的、社會的、自然的規律,需要說明的是這部分規律的總結因為是來源於自己的親身經歷,所以印象最為深刻,很有可能就奠定了每個人獨特的個性。這就意味著一個人的經歷越豐富,覺醒的程度則越高,對強勢文化的掌握也就越好,但這些都是建立在覺醒的基礎之上的,也有經歷豐富卻發展為弱勢文化的人,那是因此缺乏了覺醒的過程或覺醒的程度還不夠。
以上內容是屬於「覺」的,分為自覺和覺他。那什麼是「醒」呢?「醒」就是根據自己的「覺」去改善自我、提升自我,也分為兩部分:
一是自醒: 就是改善自己性格上的缺陷,發揮自己性格上的優勢,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比如人際交往的能力、為人處事的能力等等,改造自己,是為「有德」。
二是醒他: 就是更進一步的系統的學習人性的、社會的、自然的規律,這里的學習可以是從書本中、從能人中、從社會中去學習,去覺察這些規律,並深刻的體悟,這種學習體悟的最終目的是能夠將這些規律容納成自身內在的一部分,成為自己獨特的個性,是為「有道」。
所以這個覺醒的階段最終使自己變成了一個有「道德」的人,「道」為自然、社會、人性的規律,「德」為順應、運用這些規律的能力。
這個階段的意義非常之重大,最終的成果也許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卻會決定一個人未來的格局、命運。每個人在這個階段覺醒的內容、程度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才使得不同的人對強勢文化的運用有所不同,其成就也會不同。這與每個人不同的境遇和性格有關。
那是不是經歷了這個階段就一定會過渡到下一階段呢?不一定的,這也是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地方,就是覺醒了不一定就能應用。這里有兩種原因,一種是覺醒的程度或者方向還不夠,尚不能很好的應用,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自我感覺良好卻失敗的原因;另一種是覺醒了卻無法承受,什麼意思呢?例如當有些人知道了「人性本惡」的人性特徵以後,顛覆了之前他對「人性本善」的認知,他接受不了這樣殘酷的事實,對規律的應用便無從談起。
覺醒階段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成功晉級,有走火入魔的,有偏激執泥的,有自甘墮落的,有心靈脆弱的,有自視甚高的。。。等等等等,難以概全,所以有一段豐富但不極端的經歷,有一個正常但不偏激的性格,對於覺醒階段的晉級就有比較大的幫助的,可以達到有效的避險。當然,這些條件並不絕對。
那麼,什麼時候標志著自己可以過渡到應用的階段呢?那就是自己成為了一個有道德的人,這里沒有一個標准去量化什麼情況下算是成為了一個有道德的人。如果有,那這個標准只會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
4、應用階段
應用階段是在經歷多次覺醒以後,順應於規律,多次順應學習,最終運用,這個階段將強勢文化推向了新的頂峰。
能走到這個階段的人來說是非常幸運的,也是非常難得的。世間之人,「知道易,行道難」,要做到「知言易行」、「言行如一」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需要突破自己的知見障,需要突破自己的執守礙,還需要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不同的人其道德、智慧的層次不同所能應用的程度也不同。
我們前面所經歷的所有的階段,所有的付出都是為了這一階段的應用。應用不同於對抗、妥協,也不同於覺醒,但依賴於覺醒階段的歷練,應用是在掌握了規律以後利用規律達成自己的目標。重在「應」和「用」,「應」是分析現狀制定相應的策略,並且策略應隨著規律的變動而調整;「用」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實現最初的目標。最難的是「策略」、「調整」、「資源」、「可利用」,有策略就有高低,有調整就有適與不適、宜與不宜,資源有多少、優劣,利用有能利用和不能利用、有該利用與不該利用,這些條件的把握稍有不當則前功盡棄。
應用之道自古被視為高深、神秘的學說,其實沒有必要,小到一個家庭的維系,大到一個國家的治理,無不是對規律的應用,故而每個人成就有高低,能找到自己的應用之道,快樂的生活,就是最大的「道」了。但如今快樂反倒成了奢侈品,這多與「無道」相關,此處的「無道」可不是大家理解的「無道」,而是指違背基本規律的生存方式,大家不要誤解了我的意思。
應用之道涉及到對規律的應變、對規律的預測,甚至是對規律的引導,為免有人誤入歧途就不細說了。但這些應變啊、預測啊、引導啊,這些方式方法又是通過了解規律本身學習到的。例如我們根據 24 節氣的規律就可以知道,當我們還年輕的時候就應該多學習、多實踐、多積累,而不能太貪圖享受、太注重交際關系。這就像一棵樹如果在春天發芽過早,受寒氣的侵略則會影響樹的發育;太過於貪圖陽光,則會導致樹的根系不發達,不利於夏天的成長。
這個階段同時也是一個試錯的過程,一開始可能對有些規律的認知出現誤差,在應用的過程中誤差必然會有所反饋,可能還會出現失敗,這就需要調整自己的應用策略,通過調整,對規律的應用也就變得越來越完善。
可是即便是到了這個階段,就一定會走向強勢文化了么?同樣是未必然。這得看對規律的運用如何。也有人因為無法應用規律而走向了一個極端,這個極端似魔、似邪,是弱勢文化里的強者,但卻不屬於強勢文化。
以上,我們通過這四個階段徹底了解了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的異同,及產生的根源,對個體的影響。
㈣ 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什麼是強勢文化什麼是弱勢文化
所謂的強勢 文化是指高素質,有智慧的人吧他所帶領的人能站在高的地方,弱勢文化是指文化基礎不高所帶領的人素質也不高當然想法也不多了
㈤ 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
01
在這段時間里,我自己一直在用心研讀《遙遠的救世主》這本書,我深深地被這本書的一些內容所折服。
而且,我自己的一些思維方式,以及一些個人成長,也因為這本書的到來,我自己覺得提升很多。
我自己也在想,丁元英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能夠擁有如此豐富的見識,也擁有如此多的學識,不禁對他產生了深深地佩服之情。
而且他在這個角色里,所闡述的一些東西,足以讓我領悟一生,並且得以改變。
今天,我的這篇文章,不談小說劇情,也不談論他們之間的關系,在這里我只分享《遙遠救世主》裡面,丁元英所說的一些話,以及我此時此刻對於他們的感受。
其實,我以前從來沒有那麼認真地看過一本書。
而在今天,我發現這本書,不僅僅認真看一遍就夠了,而是看許多遍都有可能意猶未盡。
因為這其中的道理,足以讓我學習一輩子。
02
在這裡面,它有很多很多的金句良言,但我只摘抄丁元英所說的話,至於其他幾個角色人物所說的話,我個人覺得都是其次。
閑話少說,讓我們一起來領略他的風采。
人都是文化屬性的產物。
其實這幾句話,就是這本書的核心,也是作家豆豆想要給讀者帶來的信息:
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的差別。
我個人覺得,她更多的是希望通過這樣的一部小說,揭示了現代社會所出現的一些情況,以及窮人與富人之間的差別,究竟是什麼。
而且她還生動形象地在後面的文章章節中,把這兩個概念給深入,讓我們讀者看得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明白它們之間的真正差異。
關於這句話,就足以讓我領悟一生了,因為當我掌握了強勢文化的一些真正內涵,那我自己也可以學到更多,並且成長地更快。
②
對於這一段話,我體會不了它其中的道理,但是我也看過很多人,對於這句話的評價:
只要有人真正地理解和明白這句話,並且把它靈活運用出來,那麼假以時日,這個人肯定可以功成名就。
其實我自己覺得,現在的很多電影就是在做這樣的事情。
比如《我和我的祖國》,它用了七個感人而又真實的故事,讓我們大多數人的靈魂,得以撫慰。
並且也可以給我們增添國家榮譽感,社會責任感。
就僅僅憑借這兩點,這部作品就肯定可以火爆起來,因為國家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是作為我們中國公民應有的質素。
還有之前上映的《中國機長》,是另外一種類型的,坐飛機,飛機上面的一些事情。
它是貼近我們的生活,而且是我們經常去做的一些事情。
而當飛機發生了一些故障,飛行員以及乘務員們的舉動,以及乘客們的各種反應,也是很容易打動人心的。
它們都是很有市場的,因為它已經掌握了更高思維空間的文化密碼,並且啟迪了人的覺悟,震撼了人的心靈。
③
這簡單的一句話,就把基督、道家和佛教的精義給概括了,你這個年齡不該有這樣的學識。
這是王明陽臨死之前,對於芮小丹的評價。
對於基督、道家和佛教,我沒有過多地了解,但我僅憑這幾個字,就能看出這裡面的學問,是會有多麼的淵博。
芮小丹能夠在丁元英的影響下,得到啟發。
那麼,我覺得對於我這樣「覺悟開明」的人來說,多讀幾遍這樣的書籍,我個人的思維能力,思維層次,也是可以提升更高的水平。
對此,我深信不疑。
丁元英對於《流浪者之歌》的曲子,他的評價真的是刀刀見血,劍劍封喉,沒有一個字是多餘的。
以他們三個各自演奏的《流浪者之歌》相比較,我覺得穆特是心到手沒到,海飛茲是手到心沒到,只有弗雷德里曼是手到心到。
心是願望,神是境界,是文化、閱歷和天賦的融會。
其實對於這一段,我自己原本不想寫出來的,因為我也不懂音樂,更不懂裡面的一些問題。
但我就是覺得他所講的東西,很合情合理。
而且能夠把一件原本不怎麼清晰的事情,說的透徹、明亮。
這個東西,是我值得去學習的,也是值得去探討的。
因為你在做事的時候,能夠直指核心,直指要點,比很多虛偽的把式要強很多。
而且當你習慣了「通透」、「直擊要點」之後,你的成長也會越來越快。
《自嘲》
沒見過世面、沒有學識的人,偶然的機會登上了大雅之堂。自我陶醉地賣弄藏經閣萬卷之一的皮毛學問,坐井觀天的一孔之見。
志向遠大到戲弄功名,以海為斗度量人生福禍。忽然一摸口袋自己的錢比別人的少,破口罵娘了,都是世道的不對。
每次看到這樣的句子,我自己的內心是很坦盪的,也是很讓人賞心悅目的。
我覺得一個人能有這樣的胸襟,何愁大事不成,何愁偉業不立。
人這輩子,是要有一些志向,有一些夢想,只有這樣,活著才更加有奔頭,自己也才會更加上進,並且變得更加強大。
現在有事沒事的時候,拿著這些話和別人交流。
我不是為了提高自己的逼格,只是覺得這些話,真的很實用,而且一針見血,不帶一點含糊的成分。
我也希望被我說的朋友,不要記恨於我,我也是為了你們好,希望你們能夠有更大的進步。
其實丁元英在製造這起神話的時候,就知道這件事情的結果了。
而且,他心中早有打算,只是想著怎樣才能讓紛爭來了慢一點,緩和一點而已。
在這個社會上,沒有真正的「神話」,那些被別人稱為「神話」的人或者事情,都是因為他們遵循事物發展規律,尊重社會規則,然後去做並且取得的一些成績。
所以,那些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的人,懂得運用這些規律的人,才有可能被他人稱為「神話」。
圓融世故,多麼美妙的一個詞語,說明了一個人真正成長了。
而我自己,也要學會這一點,這個不僅是自我保護的需要,而且更多的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因為只有懂得了這些,我們做事情,才能做得更好,為人處事才會更加到位。
這其實就是現在公司企業,所需要遵循的生存法則。
一個企業的發展,就看這兩點之間的間距。
丁元英用這么簡單的一句話,就概括了企業發展的生存法則,足以看得出他的功力。
而這對於他而言,也只是皮毛而已。
《悟》
這一首詞,是丁元英為了拜訪五台山的大師,提前准備的一首詞。
關於具體的內容,我在這里就不贅述了。
而且在此之後,他們彼此之間的對話,也是我們值得學習的。
畢竟大師與偶像級別的人物,他們之間的交流,肯定可以擦出思想的火花,觀念上面的碰撞。
而我最想看的就是他們之間鬥智斗勇的過程,以及如何收尾的事情。
這是我看了一些《遙遠的救世主》,然後摘抄下來的。
我覺得寫的特別不錯,所以就分享出來了。
並且我相信,在我的學習書籍中,這本書應該是我迄今十多年的學習生涯中,最為重要的一本。
我也會很用心地去學習,並且和朋友一起討論。
我相信,只要我們用心,這些東西,都可以得到提升。
㈥ 文化有哪些功能
1、從內容上看,文化是人類征服自然、社會及人類自身的活動、過程、成果等多方面內容的總和。
2、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3、文化開啟了對美的感知。
文化概念:
文化,就詞的釋意來說,文就是「記錄,表達和評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文化的特點是:有歷史,有內容,有故事。不少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
人類傳統的觀念認為,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由人類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人類社會與歷史的積淀物。
確切地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它是人類相互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是對客觀世界感性上的知識與經驗的升華。
海洋文化學者李二和早在《舟船的起源》和多篇文章中就曾指出:相信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時間推移,隨著人類更理性地認識事物和探索世界,隨著人類在科學文化上的逐步覺醒,人類會把文化辨析的更加清楚,進而從更寬泛的生命文化譜系中更加的獲益。
李二和第一次將「文化」這個概念引入到更開放、更寬容的生命思維高度,從而更真實的思考和解讀文化。作為一種對文化與生命的獨特思考現象,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
網路--文化
㈦ 文化對於我們現在的人來說,都有哪些影響呢
文化藝術事實上是一種社會發展精神力量,它的功效就取決於它可以正確引導我們的社會實踐,做到推動歷史時間發展的目地,優秀的觀念基礎理論更能使人振奮和充滿希望。文化藝術干擾大家的相處個人行為和相處方法。文化藝術干擾大家的社會實踐活動、了解運動和思維模式。
文化藝術給人的危害,具備耳濡目染、長遠長久的特性,一般並不是有形化的、強制性的。人生觀、人生價值觀、價值觀念是大家人文素養的核心內容和標示。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價值觀、價值觀念是在長期性的衣食住行和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是多種人文要素互動危害的結果。人生觀、人生價值觀、價值觀念一經產生,就具備明確的專一性,對人會的能力素質和終生發展趨勢造成長遠長久的影響。
文化藝術營造人。出色的文化藝術可以豐富多彩人的內心世界。積極參加愛健康有益的文藝活動,不斷完善自己的內心世界,是塑造人格健全的有效途徑。出色的文化藝術能提高人的精神力量。
㈧ 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
人以群分,物以類聚,細想下來,這話是真理。
很多時候,一個人會選擇適合他生活的環境,同時他生活的環境又會反過來影響他,進而讓他的人格形成一種穩定的狀態。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就是: 大多數人,都是文化的產物,他一直在文化之中,而從來不會跳出來審視他所處的文化環境。
審視文化的結果,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相反,遵從主流文化價值的要求,兢兢業業去成為這個主流文化洪流裡面的一滴水,加大主流文化的力量,才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情,但只有逆流而上,我們才能越走越高,順流而下,我們只會越走越低。
當然,文化並沒有高低之分,但是有離本源遠近之別。
或許又有人要問,遠近有何不同?
或可曰:離本源越近,我們越能主宰自己的生命,在人生旅途中,主動性就越高。
如果是生命是一隻飛揚的風箏,那麼控制風箏的柄就是本源的存在,而影響風箏飛揚方向的風,就是你生活的主流文化。
手柄在心裡,只有緊緊地握住手柄,才能把握住自己生命的方向,朋友,風的方向未必就是你的方向,千萬不要為了在距離上飛得高飛得遠,就隨風而去。
我們如果在風里,則自身只會隨風而去。
當年第一次離開我的小鎮,到幾千公里外的另一個城市去上學的時候,我堅定地想著,此去無論如何也要改變自己的性格,改變那該死的內向。
小學我只是不喜歡說話,不喜歡人多的地方,但初中之後,班主任給我媽說:你家孩子,學習還行,就是太內向了,就他這樣,茶壺煮湯圓,有嘴倒不出,以後是要吃虧的。
家裡的親戚來了,看到我,總會說內向不好。
當然,他們不帶惡意,只是單純打打趣罷了。
但是,一次又一次,我心裡就覺得,一定要變得外向,因為有說出來的成功,但從來沒有沉默著的功業。
進了大學,我開始學著向所有人說話,跟著一些「前輩」在人前學習演講,學習參加各種活動。
演講自然是到現在也沒有學會的,但是說話倒是學會了。
很多人對我的印象,都是活潑開朗。
我後來經常回想那段時光,想要找到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給我好與不好的標准,為何內向在那麼多人竟成了一種不好的東西,而活潑和外向,則那麼受人歡迎呢?
後來我發現了,也許是我們看過太多關於內向者失敗的的故事,又看過太多靠一張嘴說出來的事業。
那種未經思索的好與壞,不過就是一陣你沒法阻擋的洪流。 不只是內向與外向,包括很多東西,都這樣被未經思考地接受著,比如懂事才是好孩子,比如山珍海味是好日子,比如一個人應該上進,彷彿這些結果就是神意。
至今想來,那「神意」之所以被奉行,不過就是迫於「群體」的壓力,一個處於潮流中的人,如果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抵抗,就要做好被潮流帶走的准備。
文化是什麼?這潮流匯聚起來,就是文化。所有文化裡面聲音最大的那個,就是主流文化。
我們所處的社會,每一處都有「文化」,寢室有寢室文化,公司有公司文化,圈子有圈子文化······這些文化就是一種潛在的規則,你在其中,就需要遵守。
大學時,我們宿舍四個人,自從第一次聚齊之後,我們似乎就形成了一種共識,吃飯的時候一起去,上課的時候一起去,出去玩一起去,每個人都在遵守著這個從來沒有明文規定的規矩。
直到大四搬家了,宿舍重新分配了,宿舍文化才算完成使命。
而宿舍之外,我在另外的許多群體當中,還感受過很多的文化。
其中一個就是,一群渴望成功,渴望賺錢,渴望快速積累社會經驗的人,所共同組成的,這群人不可謂不多。
我們那時候熱衷於聚會,熱衷於喝酒,熱衷於去崇拜一些帶有偶像色彩的「前輩」。
這個群體的願望也很朴實,心裡極其相似地有著同樣的東西,也許是窮怕了,也許是想突然長大到自己能照料自己,我們拚命地尋找著一些機會,向一些再我們看來「很厲害」的人拚命取經。
那個時候,發現身邊大多數人都是那樣,我們想成功,想成為一個有錢人,成為一個能賺錢的人,想要成為一個為人處世都很「厲害」的人。
這是那時候身邊最大的聲音。
最開始的時候,我熱衷於這樣的事情,三天兩頭出去找人廝混,喝酒聊天,只要有聚會,都想去看看。
我不知道自己為何會有這些想法,並且就去做了。
但那時候的我,不做他想,只是如此去做,似乎只要做了就是好的。
時至今日再看,那時候的確實帶著一種無明的淳樸,帶著一種盲目的真誠,夢想是簡單的,做法也很簡單。而指引著我們的,不是別的,正是我們所處的那個群體本身所帶有的文化屬性。
「渴望成功」、「夢想出人頭地」,許多人拚命賺錢,拚命追趕著日夜上漲的慾望,其內在就是不想做他們所處的文化群體中的「失敗者」,也許,用那個文化群體的話來說,應該是我們不接受失敗的人生,必要達到標配的生活。
此種文化,也許才是最大的潮流文化,不管是當初關於內向外向的掙扎,還是在校園里那種渴求賺錢的朴實追求,還是工作中的拚命追趕。不都是一種「成功」文化嗎?這種文化死死地把人抓住,讓人慾罷不能。
一種文化的形成,可能就是一群人共同堅守了一些規則,可能只是一群人把一個東西當成了應該去遵守的准則。
只不過,有些堅持很短暫,而有些堅持則很長而且力量很大,大到讓人無法反抗。
青春時我們宿舍的文化,不短也不長,才三年。
但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傳統里,所形成的的男尊女卑等封建倫理文化,時間是多麼長,對人性的摧殘又是多麼大啊。
然而,幾千年來,人們並沒有奮起反抗,直到辛亥革命,才漸漸得到改變。究其不反抗的原因,不就是因為其潮流太強、力量太大嗎?
他能輕易地將人淹沒。
當一種文化強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個人在其面前,太過渺小。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身處在某種文化潮流中的人們,卻不以為奇怪,反而以為很正常,因為他們缺乏審視的能力,也缺乏參考東西,屬於「人」的東西,被潮流文化死死地壓制著。
可笑的是,作為整體的文化生生不息,而作為局部的文化,卻是不斷變化。
也許,今天奉為經典的一些規則和標准,在明天突然就被無數人唾棄。
這么多年,在每一種潮流文化里,其實都有一種感覺,指導我們生活的,並非是自己,而是那文化當中的一些潛規則,是那些沒有被寫出來卻被遵守著的規則。
我們像是走在路上,被規則用鞭子抽著走。好像耕地的老牛,拚命耕種著這塊主流文化形成的土地。
不可否認的是,人類文明就是一代又一代,一個又一個人創造的,不管我們身在何處,做什麼事情,其本身都是一種文化活動。
近兩年,李子柒因為田園風格火遍世界,甚至一度成為傳遞中華文化的代表,雖然被很多人詬病,但那不就是文化嗎?
我們始終處於文化之中,不管你承認不承認,你的每一個行為,可能都是某一種文化的結果,只不過文化屬性不同,造就的結果也就有所不同。
關於文化屬性:
《遙遠的救世主》裡面有一段描述: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是規律,也可以理解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強勢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規律的文化。
弱勢文化由於易學、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種。
當然,這里的強弱並不是世俗意義上的強弱,這里的強者,並非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者。
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成為最強大的國家,經濟遠比很多地方要發達得多,但德蘭修女在去美國之後,她卻感嘆道:這是我見過最貧窮的地方?
美國作為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人人都渴望追求更多的物質,不是「標配」,勝似「標配」。
在物質上,美國確實當仁不讓是強大的,但德蘭修女依舊覺得貧窮,這就是弱勢文化造就的弱者。
當然,並不是說強勢文化好,弱勢文化不好,只是著眼處不同,所看到的風景就不一樣,追求的東西也就不一樣,強勢文化在靠近本源處,追求對自我生命的主宰,力求自己掌控自己的生命,而弱勢文化,則是把生命交給文化的潮流。
每個人都是文化的產物,只不過有些人被文化主宰,而有些人學會主宰文化。
文|帝小羽,我從山裡來,欲回山裡去!
㈨ 強勢文化會造就什麼樣的人呢
強勢文化會造就什麼樣的人呢? 當然只能造就出吃力不吃理的尚武之人。
㈩ 是人造就文化,還是文化造就人
如果從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角度來講,當然人創造了文化,稱之人類文化,包括文化這個概念。只能說文化反過來影響人們,從絕對自由角度看,文化是人類作繭自縛的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