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良渚什麼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良渚什麼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發布時間:2022-11-25 00:50:13

『壹』 良渚文化是什麼

良渚文化發現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玉器是良渚先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也是良渚文化遺址最大特色。刻畫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認為是我國成熟文字的前奏。可以說:中華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

『貳』 對於良渚文化的理解

良渚文化簡述:

一 驚人的成就

1. 世界同一時期規模最為龐大、最為先進的都市防洪系統

在良渚遺古城西北部,先民構築起了一道長達6.5公里的大型堤壩,用以防範天目山余脈的洪水。浙江餘杭地區是整個浙江省最大的暴雨中心區,經常發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良渚人為了保護國都——良渚古城而修建了這個堤壩。當地人稱它為「塘山土垣」,它除了6.5公里的長度之外,平均至少4米高,30米寬,在它的外圍形成蓄洪的水庫,至今能夠行船。

從塘山土垣向西7公里,還有兩條大堤——彭公堤防和奇塢山堤防,一個長5公里,另一個長6公里,其中一段山間隘口處,堤防高達20米,由不同的土壤層層夯築而成,異常堅固。這兩重防洪體系保證了良渚古城千年之間未曾為洪水毀滅。在良渚古城的南部,經航拍顯示,也存在著綿長的土垣,很可能就是防洪工程的一部分。而對比同一時期印度的古城——號稱「遠古曼哈頓」的莫恆佐·達羅曾七次被洪水摧毀,最後不得不廢棄。我們應嘆服良渚人防洪能力的強大。

2. 公元前2500年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以及土建工程

5000年前,良渚古城一帶還是一個人跡罕至的沼澤地帶。然而從4900年前開始,一批人突然來到此地,填平和沼澤,並且修建了大規模的都市。從考古學年代上說,這些人很可能來自天目山南麓,他們在古城建立之前就已經聚集在瑤山一帶,修建了規模宏大的瑤山祭壇。

很可能在離開天目山之後,他們立即開始起建良渚古城。最先完工的是巨型建築基址「古上頂」,在考古學上,它也被稱作「莫角山」——這個巨型的建築台基高8-10米,東西長約670米,南北寬450米,面積30餘萬平方米,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土建工程。之後,良渚人又在莫角山周邊修建了面積達數十萬平方米的次級台基。之後,可能又順次建立了反山和皇墳山。由於考古發掘工作尚未全面給予揭示,我們現在無法猜測這些巨大的工程到底耗費了多少土方量。

大約從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300年,良渚古城「城牆」修建完成,古城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東西長1500-1700米,南北長1800-1900米,所圍積達290多萬平方米。城牆底部鋪墊石塊作為基礎,寬度40-60米,基礎以上用較純凈的黃土堆築,部分地段地表以上還殘留4米多高城牆。共發現六座水門。整個城牆的土方量當不亞於埃及金字塔。從長江流域其他地區的古城形態來看,它們均有共同之處——城牆牆面平緩,內直外斜——極為注重防洪功能。因此,該「城牆」應該是水城牆,主要用作防洪。

同一時期,在城牆外圍,更大規模的土建工程拔地而起,如美人地、卞家山等長形土垣里三層外三層地將良渚古城包圍起來,構成了它的「外城」,經過考古發掘,這些土垣實際上是當時制陶工匠和漆器工匠們工作和居住的社區——當然,可能還製作絲綢。這些社區有大規模的人工運河網路相連,並且均配有自己的碼頭。通過這些水路交通方式,將古城的產品輸送到整個蘇浙地區,形成一個以良渚古城為中心的大規模貿易網。

良渚古城和其外城總體規模達到了30平方公里,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市。

3. 漆、絲、玉、珠寶、舉世無雙的黑陶工藝以及文字的萌芽

良渚文化中的玉器馳名天下,尤其是琮、璧、鉞等重器,其雕刻和造型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網站上到處都有相關的資料,此處我不多說。良渚時期的漆器也異常發達,不但能夠製造出多彩的漆器,還能夠製造復雜的鑲玉漆器。良渚時期,社會富足、文化昌明,漆器從貴重物品流入尋常百姓的家中。當時良渚人的墓葬中,棺槨均施以漆繪。甚至在農具犁的木質部件上以及箭簇的木桿上也有漆繪,可見漆器在當時不但不是奢侈品,而且還是相當常見的日用物資。

在良渚古城北部的錢山漾遺址,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家蠶絲織品。絲線密度和現代的細亞麻布相當,體現出高超的紡織技術水平。良渚人的陶器工藝舉世無雙,不但造型雍容典雅、氣象非凡,而且工藝復雜,令人驚嘆。卞家山曾經出土過一件陶片,不到20平方厘米的陶片上刻著23個精緻的鳥形紋。而在綽墩遺址出土的一個黑陶寬把杯,造型別致,通體刻滿精心設計的神聖紋樣,即便是當代的藝術家也對其嘆為觀止。

良渚人還喜歡瑪瑙、象牙等珍貴器物,並製成工藝品。其中,在福泉山出土過象牙權杖,雕刻工藝復雜,完全可以媲美良渚玉琮上的神人獸面紋。而良渚人的航海能力也頗為強大,它們能夠深入遠海,捕獲鯊魚等深海魚類。而當時收集鯊魚的牙齒,是良渚貴族們的一種奢侈風尚。

良渚人文化時期的陶文比中國同一時期任何地方的陶文都復雜得多,有些陶器上的記事符號可以連接成句。美國哈佛大學博物館收藏有一件良渚陶器的頸圈,上面刻有9-12字的成行規整的刻畫符號,其行文風格比甲骨文還要美觀。可以說,良渚時期就有了中國文字的萌芽——當然,還需要更多類似的考古發現確證它。

值得一提的是,良渚人在中國古代最先採用了犁耕技術,以及大規模農田水利灌溉系統(見茅山良渚稻田遺址),使得糧食產量獲得了質的提高。這也成了支撐良渚社會繁榮富強的根本因素。

二、 良渚文化興衰略說

公元前3500年,年輕的華夏族突然在黃河中游崛起。 他們最初在公元前6000年時發源於陝甘一帶,隨後向中原腹地大舉擴張,形成了舉世聞名的仰韶文化。

不得不說,這是一支了不起的民族——他們打敗東夷族的後崗文化,將勢力深入陝甘、豫東、河北、遼西以及長江流域,形成了上古時代最為強大的族團。然而,就在他們的鼎盛時期,卻遭到了一隻神秘民族的迎頭痛擊。這支神密民族來自遙遠、濕潤的南方,他們橫沖直撞,一直打到黃河南岸,之後又突然地從中原腹地消逝。

這一民族來自長江下游的太湖一帶,後來被考古學者稱為「崧澤人」,也就是良渚文化的祖先。

他們為什麼要攻打千里之外的中原?為什麼要和強大的華夏族火並?原因可能永遠不可能探明。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北方的財富在吸引他們進行軍事上的冒險。早在公元前3800年,崧澤人的社會就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東山村遺址的發掘顯示,崧澤文化的早期,已經形成了貴族和平民兩大集團。貴族們開始用玉器來裝點自己的生活,死後也要拿它們下葬。

然而,當時中國境內最好的玉器生產基地卻在淮河一帶的凌家灘。凌家灘人的社會也非常崇尚玉器,他們的制玉技術發達,而且燒造技術和建築技術也在當時首屈一指。崧澤人很顯然異常垂涎他們的財富。公元前3600年,崧澤人武力奪取了凌家灘一帶的統治權,之後又占據了整個淮河流域——這使得他們和中原的沖突不可避免。

中原人打敗後崗人之後,將同屬於東夷民族的大汶口人壓制在山東一隅,大有一統黃河之勢。然而,經過崧澤文化的沖擊,華夏族的擴張開始轉向衰落。當時,崧澤人也許就是東夷人的一支盟軍——但是無論如何,這種同盟關系很快就不復存在了。公元前3300年,太湖地區發生巨變,良渚文化取代了崧澤文化——這種巨變是怎樣發生的,尚不得而知。但是我們至少可以看到,良渚人很快就和東夷族反目,他們攻入蘇北地區,將東夷族從其世代居住的蘇北中心區趕了出去。在花廳遺址,考古學者們發現了良渚貴族的墓葬以及大汶口平民的墓葬共處同一個遺址的情況,還發現了中國最早的人殉坑。而考古調查顯示,整個蘇北地區的聚落數量急劇下降——東夷人不但被入侵的良渚人打敗,還舉族遠遷。

現在,華夏人反倒成了遙遠民族的盟友,共同夾擊東夷族。然而,東夷人在西部的擴張卻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他們順利地攻佔了豫東和豫中。仰韶文化四分五裂,華夏集團不得不退回關中。

東邊日出西邊雨,對於良渚人來說,和平的發展時期卻開始了。良渚古城開始建立,並且取得了對整個太湖周邊的支配權。根據玉器的形態以及製作特點的分析,學者們大致可以肯定,整個環太湖流域的玉器均由良渚古城所分配——這很可能體現了一種具有宗支特點的政治關系。良渚城很可能統領著一個疆域廣大的古國。

隨著良渚古城的城市化進程,太湖流域又出現了幾個不同的「都市」——福泉山遺址以及寺敦遺址。其中福泉山遺址面積達1平方公里,中心建有大型的祭壇和等級頗高的貴族墓地。寺敦遺址規模和福泉山遺址面積相當,它不但擁有中心祭壇,還擁有內圓外方的兩重環濠——以寺敦為中心,他們還開鑿了一個正十字形的運河工程,但是它到底通向什麼地方,尚不得而知。

不論如何,整個良渚文化6萬平方公里的分布范圍內,良渚古城的顯赫地位從未被動搖過。良渚古國的疆域,北起蘇北,南到浙中,西至安徽(這只是估計,其西部邊界尚未確定),東至大海,而它的玉禮器遠播至廣西、陝北。可以說影響了大半個中國。

然而,不久以後,外部的情況開始變化。從公元前2600年開始,中原龍山文化崛起。其中一支叫做「造律台文化」,從公元前2400年開始,他們逐漸向東南方擴張。良渚社會受到了劇烈的影響,良渚文化也轉變為錢山漾文化。不過這一時期,良渚古城的建造仍在持續,這似乎說明他們仍然保持著政治上的獨立。

約公元前2200年,造律台人對良渚地區的擴張加劇,一種新的文化類型——廣富林文化出現在環太湖地區,同一時期,良渚古城遭到廢棄。良渚古國可能在此時遭到了亡國的命運。即便如此,有些證據顯示環太湖地區的文化依然繁榮,外來的統治者好像並沒有完全破壞太湖地區原住民的生活秩序。

到了公元前2000年,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政治形勢出現劇烈的動盪。中原地區繁盛一時的陶寺古城被毀,慘遭屠城(見陶寺「大擾坑」);鄂爾多斯地區的鬲文化人群滲透到中原的大部分地區;山東龍山文化大范圍衰敗,蛋殼陶工藝、制玉工藝失傳,人口數量銳減;長江中游的石家河古城被摧毀,來自中原的一支力量占據了該地區;四川的寶墩古城遭到廢棄,城市化進程中止。

也就是同一時期,來自浙南的一支野蠻民族再次洗劫了太湖地區,將造律台人趕出了蘇南、浙北一帶。此後,太湖地區陷入了長時間的文化空白和衰落——城市不復存在、玉器不再製作、貴族們的生活方式也被摒棄。太湖地區重新回歸到質朴的鄉村生活和原始的等級秩序。曾經昌盛一時的良渚古國,被永久地遺忘了。直到20世紀,通過考古學家們的努力,先民們的偉大業績才再次為子孫們所知曉。

『叄』 介紹一下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一向被譽為「文明的曙光」。在中國史前文明的各大遺址中,良渚遺址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考古人員11月29日在杭州宣布,一座290多萬平方米的5000年前的古城在良渚遺址的核心區域被發現。 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等考古學家指出,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發現的同時代中國最大的城址,可稱為「中華第一城」。 (小標題)發現「中華第一城」 良渚文化是分布於環太湖地區的史前考古學文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的良渚、瓶窯兩鎮的良渚遺址是其中心遺址和文化命名地。從1936年發現至今,在這40餘平方公里的遺址范圍內,考古科研工作一直沒有間斷過, 2006年6月至2007年1月,為配合良渚遺址重點保護區域內農民住宅外遷安置點基建項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瓶窯葡萄畈遺址一帶發掘時,發現了一條良渚文化時期的南北向河溝。考古人員順藤摸瓜,以這一發現為基點,開始向南北進行延伸鑽探調查和試掘。經過18個月的努力,考古人員在莫角山四周發現了良渚文化時期完整的古城牆基址。11月29日,考古人員宣布考古勘探工作取得重大成果。 據介紹,這座古城位於莫角山四周,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古城東西長約1500米-1700米,南北長約1800米-1900米,總面積達290多萬平方米。城牆底部普遍鋪墊石塊作為基礎,寬度約40米-60米,石頭基礎以上用較純凈的黃土堆築,部分地段地表還殘留4米多高城牆。根據城牆外側疊壓的堆積中出土的陶片判斷,良渚古城使用的下限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 盡管古城的始築年代還有待於進一步考古工作後判斷,但考古人員發現,古城建城的位置是經過精心勘察與規劃的。良渚古城遺址發現者之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斌介紹說,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脈的支脈,南北與山的距離大致相等,東苕溪和良渚港分別由城的南北兩側向東流過,鳳山和雉山兩個自然小山,則分別被用來作為城牆西南角和東北角的制高點。 (小標題)良渚文明找到「都城」 確定文明發展階段 這是一座令考古界期待已久的古城。 在良渚遺址40多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多年來已相繼發現墓地、祭壇、制玉作坊、建築基址、防護工程、聚落遺跡等各類遺跡135處。遺址分布密集、規模宏大、類型齊備、級差明顯,顯示出一個龐大而完整的帶有史前都城性質的空間形態和聚落布局。一個疑惑也由此環繞考古學界多年:「遺址規模這么大,反山、瑤山上又有高規格的墓地,難道沒有中心嗎?」 良渚古城被認為是良渚文明的「都城」。其發現串連起良渚遺址中多年來的一系列重要考古發現,令良渚文明最核心區域格局更為清晰。關注良渚文明多年的知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介紹說,古城所環繞的莫角山一直被推測是良渚遺址的中心。其西北角是反山,其中發掘的12號墓出土過刻有神人獸面紋的大玉琮等500多件玉石制器,據推測是王一級的墓葬;莫家山的東北角是馬金口,出過六七米長的大方墓遺址;山的東南面是鍾家村,出土過重要的大玉璧。「現在看來,這些重要遺址建築都在古城內,城外則分布著祭壇、高等級陶器作坊、玉器作坊、碼頭等重要遺跡。」嚴文明說。 之前,考古界一直認為,良渚文化發展水平是即將進入文明或者初步進入文明的階段。如果進入早期文明社會,則應該有個初步的國家組織,以區別於以血緣為單位的氏族社會。都城正是其重要標志。 嚴文明表示,有明顯職能分工與布局規劃的良渚古城的發現,猶如畫龍點睛之筆,改變了考古界原來對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認識,標志良渚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 (小標題)考古意義相當於發現殷墟 考古學者認為,良渚古城的發現,不僅改變了對良渚文化文明發展階段的認識,對中國乃至世界史前文明研究也產生深遠的影響。 知名考古學家張忠培在實地考察後明確指出,良渚古城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中國目前所發現史前文明時期規模最大的古城,可稱為「中華第一城」,其意義不亞於殷墟的發現。據介紹,我國已經發現了60多個史前古城,面積一般為10萬至20萬平方米,其中大型古城只有兩個,一座位於湖北天門,面積約120萬平方米,一個是山西南部的陶寺古城,面積約280萬平方米,「不過其西城牆不存在了,所以只是個估數。」嚴文明說。 嚴文明表示,良渚古城的考古意義之所以重大,不止在於其規模第一,更因其是良渚文明的「都城」。國家文物局曾明確提出,在目前發現的代表中國早期文明的大遺址中,良渚遺址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是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 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良渚文化可分為三個層次。主體范圍在環太湖流域,政治中心就是莫角山、古城以及外圍的良渚文化遺址群;擴張區則北至江蘇北部,南到浙江南部,西至江西、安徽;影響區則從山西南部的陶寺古城,南到廣東。「其影響范圍佔了半個中國,並被後世中國的主體文化明顯繼承,如果沒有比較高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可能有這么大的影響。」嚴文明說,「只有在這個大背景下,古城的意義才充分凸顯。」 據了解,考古人員接下來將仔細勘探古城,如找城門、找道路,了解裡面的格局,必要時有的部位會進行解剖性的發掘。

『肆』 什麼是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所處的太湖地區是我國稻作農業的最早起源地之一,在眾多的良渚文化 遺址中,普遍發現較多的石制農具,如三角形石犁和V字形破土器等,表明良渚文化時期的農業已由耜耕農業發展到犁耕農業階段,這是古代農業發展的一大進步,由此帶動了當時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更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因而,制陶、治玉、紡織等手工業部門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尤其是精緻的治玉工藝,表現了當時手工業高度發展的水平,其他諸如漆器、絲麻織品、象牙器等,均表現出當時生產力的一定程度的先進性及其所孕育的文化內涵。
在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良渚文化時期的社會制度發生了激烈的變革,社會已經分化成不同的等級階層,這在墓葬 遺存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浙江的反山、瑤山、匯觀山等等貴族墓地,大都建有人工堆築的大型墓台,貴族墓大都具有寬大 的墓穴、精緻的葬具,特別是隨葬有一大批製作精美的玉禮器。與其相對的則是如徐步橋、千金角、平邱墩、吳家埠、廟前等遺址所見到的小型平民墓葬,它們不具有專門的營建墓地,只是散落在居住址的周圍,墓穴狹小,隨葬的只是簡陋的陶器及小件的裝飾用玉飾件。可見,良渚社會已在激烈的沖突中顯現出等級差別。
而這種差別中蘊含的財富聚斂,則是通過凌駕於氏族社會之上的某種社會權力來達到。大型墓台的營建工程量巨大, 特別是象莫角山這樣的非當時人們 物質生活需要的大型基址,使得我們不得不十分欽佩良渚文化時期人們的營建能力。如此大規模的營建工程,需要一定的社會秩序來加以保證,否則是難以想像的。而建立這種社會秩序,又是與當時社會等級差別的產生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說,在良渚文化時期,在氏族和部落里已經出現了具有很高權威的領袖人物,有著組織大量勞動力進行這類大規模營建工程的社會權力。
這種社會權力的存在,也充分表現在良渚文化時期的玉器製作上。玉器的加工是一個復雜的多工序的勞動過程,因 此,玉器是手工業專門化以後的產物。良渚文化玉器中除玉珠(管)、粒、璧等少數器形外,大都雕琢有精美繁密的紋飾,表示著每件玉器上凝聚著多量的勞動成果,製作者必須從日常的以獲取生活資料為目的的那種勞動狀態下擺脫出來,從事單一的玉器加工製作,而其生活資料則需要廣大社會群體為其提供。同時,玉器器形比較規范,圖案花紋雕琢規范,體現其製作過程中腦力勞動成分的增加,出現相對獨立於簡單體力勞動的趨勢,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工差別已經形成
良渚文化社會形態發生變革的另一重要方面是以用玉制度為核心的禮制的產生。埋於大型墓台之上的良渚貴族墓中 出土的玉器種類達20餘種,主要有琮、璧、鉞、錐形器、三叉形器、冠形器、璜、紡輪、圓牌飾等。而在那些散落於居址周圍的所謂小墓中,隨葬的只有小件玉器,這些小件玉器僅為管、珠及單件錐形器,而無貴族墓中所見的其他玉器種類,這些墓葬可視為平民墓。貴族墓之間,貴族墓與平民墓之間隨葬玉器的種類、組合差異,以及平民墓中有無玉器隨葬的差異,構成了良渚文化用玉制度的等級差別。同時需要指出的是,在良渚文化中發現的一些製作精緻的刻有繁縟的蟠螭紋或鳥禽紋圖案的陶制雙鼻壺、鼎、豆等器形,均 出自貴族墓,它們或可看作是用玉制度在陶器上的反映。
禮制的核心是體現人們之間貴賤、上下、尊卑、親疏的隸屬關系。良渚文化的用玉制度正是表現了這樣的關系。以用玉制度為主要特徵,表明了良渚文化禮制的產生,這無疑是社會發生質變的表現。良渚社會已從荒蠻的史前期踏入文明的社會。

『伍』 什麼是良渚文化你對此有什麼了解

良渚文化就是指存在於錢塘江流域和蘇州太湖流域的古文明,至今已有約5000-4300年。意味著遺址為杭州良渚遺址,別的關鍵遺址多集中化存在於錢塘江流域的東部地區及東北部地區。核心遺址乃是坐落於杭州市西北部地區的瓶窯鎮,關鍵部反山、莫角山、匯觀山等均在瓶窯鎮地區。杭州良渚遺址是餘杭縣的良渚鎮、瓶窯鎮、安溪鎮三鎮中間很多遺址的總稱,是長江流域良渚文化的象徵性遺址。遺址佔地面積約35平方千米,於1936年發覺,並且於1956年被命名為良渚文化。

而良渚文明就是被那樣一場大洪水淹沒的。考古學家在杭州良渚遺址中,看到了一層水災過後的沖積物。而良渚文明,恰好是消失在這場洪水中。盡管杭州良渚的文明由於不可抗拒的外力作用忽然中斷了,可是良渚文明,尤其是其獨特的石文化,卻依然流傳下來,嚴重影響大河流域的馬山文明行為,黃土高原的石卯文化藝術,一直流傳下去,也變成中華文化五千年歷史的一個重要詮釋,深受全球關心。

『陸』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而得名,距今約5250~4150年,在1936年被發現,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遺址分布於太湖地區。在杭州市餘杭區良渚、安溪、瓶窯三個鎮地域內,分布著以莫角山遺址為核心的50餘處 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內涵豐富,范圍廣闊,遺址密集。八十年代以來,反山、瑤山、匯觀山等高台 土冢與祭壇遺址相復合,。
陶器以黑陶為特色,製作精美,有的甚至塗漆。良渚文化時期最先進的的陶器製作方式是輪制,黑陶豆盤的形狀有圓形和橢圓形。良渚文化時期炊器大多是鼎。玉器非常發達,種類有珠、管、璧、璜、琮、蟬。其中玉琮個體大,高達18~23厘米,上面雕刻圓目獸面紋,工藝精湛,是中國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譽為「玉琮王」。形狀為內圓外方,與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玉器上刻有似神似獸的神人形像和神人獸合一的形像,它們可能是當時人們的崇拜對象。玉器上的紋飾除神人獸面圖像外,其他出現最多的圖案是鳥。
良渚文化的錢山漾一地出土有絹片、絲帶和絲線,是中國遠古時代最重要的家蠶絲織物。此外,還發現了許多祭壇遺址,如餘杭瑤山遺址發現的祭壇,平面呈方形,從里向外為紅土台、灰土圍溝和礫石台,外圍的邊長約20米。祭壇上一般都有大墓,可能是人們祭祀先祖、天神的地方。良渚文化時期的食物以水稻為主。
良渚文化中物質文化十分發達,以鼎、豆、盤、雙鼻壺、帶流壺、帶流杯、尊、簋為典型器,用於祭禮的玉器更為發達,墓葬規格、聚落布局體現出嚴格的等級差別。良渚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東到上海,南至錢塘江;西以茅山、天目山為界,北達寧鎮地區邊緣的長江以南,圍繞太湖大致呈三角狀,其影響達浙東、浙西南、皖南、華南、山東、蘇北等地。

『柒』 良渚 文化系

          良渚 文化系 自者文化是位於長江下游「金三角」地區的支重要的新石代晚期 其中國南方首次發現的史前文化。琢玉:用玉是良渚文化的重 文化,因1936年最早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而得名,持征,其玉器數量多,舉世無雙。良渚文化的中心在江南的太湖周圍地區,影響很大,南到嶺南地區,西抵巴蜀地區,北及黃河流域,幅射面積達大半個中國。在夏商文化中含有較多良渚文化成分,良渚文化對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影響深遠。良渚文化玉斂葬。用大量壁琮玉器陪葬的墓稱玉斂葬。中國最早的玉斂葬出現在良渚文化中,且數量很多,幾乎每一個中心聚落,都有規模較大的玉斂葬。1982 年江蘇省武進縣寺墩三號良渚文化大墓出土玉器是大量的璧琮玉器排列在人體周圍,玉琮在上,玉璧在下,陶器則排列在次要位置。可以看出,這是經過一番考慮後而安排的,很有規律。有些學者指出它的特殊含義,認為與古代璧琮祭祀天地有關。此墓出土的大件璧琮玉器就多達100餘件。1986年浙江省餘杭縣12號墓出土的玉琮,是舉世聞名的「玉琮王」。呈嫩白色略偏淺黃,一側有紫紅色不規則瑕斑,高8.8厘米,孔徑4.9厘米,重6.5公斤。玉琮的四面布滿了紋飾。在四個正面的凹槽內上下各-組「人獸復合像」,共八組。復合像的臉面呈倒梯形,重圈眼,寬鼻,闊嘴,頭上戴冠,冠的上層刻放射性羽毛紋,內層為帽,並刻卷雲紋的冠,臉和冠帽均是微凸的淺浮雕。雙手叉腰,作蹲踞狀,腳為三爪的鳥足,四肢均是陰紋刻線。「人 獸復合像」的胸腹部以淺浮雕突出威嚴的「 獸面紋」。「獸面紋」眼眶間有短橋相連,闊嘴中以小三角表示牙齒,兩側外生兩對獠牙。飾紋區在琮的四角,它的四槽將各個角分成 以M師中舶線向兩側限開,四角相網,左右對稱, 三道橫制 相等的四節。四節中若從上往下數,其中第二第四節的形式為「人曾復合像」胸腹間的「獸面紋」.前第三節為前述「人曾復合紋」的臉面和冠的簡化形象:推省去了鼻和細密的卷雲紋,並在兩側各增加一鳥紋圖。 「玉 驚之王」極有可能象徵天地的綜合體,其間活動著的鳥和可來往於天地間的神,是良渚文化先民天地觀生存觀的具體反映。

        良渚文化玉整的出土數量非常可觀,大大超過了琮,形成了該文化的特色之一。1982 年江蘇省武進縣寺墩墓葬出土的玉壁,為迄今所知最早的玉壁。玉料呈青灰色,有雲母片雜質。體圓形,中心有一兩面穿圓孔,通體磨光,光素無紋,直徑26.7厘米,厚1厘米。據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情況,一是璧多墊在人體身下和鋪在人身上,有一種保護人體的含義。這類璧形制圓整,兩面平滑,鑽孔對直,整體經過拋光,精工製作而成。二是成堆放置在墓坑後部,往往厚薄不均勻,邊緣不圓整,有的器面有切割錯位留下的高低台階,似乎專為葬禮倉促製成。除了琮、璧之外,良渚文化玉器的種類很多,有環、鐲、珠、墜、瑗、膀、蛙、蟬、斧等,其中,玉蛙、鏤空膀、蝶形器、獸面紋琮形墜、項飾、柱形飾、方柱形尖狀器等,都很有風采,是良渚玉器的典型代表。

        良諸玉器的玉材大多是陽起石、透閃石,也有少數的蛇紋石。陽起石和透閃石礦物組成的玉石就是「軟石」,如白玉、青玉、碧玉、黃玉、墨玉等,大部分質料是相當好的,說明當 時人們對玉的識別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良渚古玉的仿製品,至遲在宋代已經出現,北京故官博物院就藏有一件宋仿的 神人善面紋良諸式玉琮。明清以降,仿古之風尤盛,但對於良渚玉器的年代認識仍很模糊,因而仿製品無論造型、紋飾,還是製作工藝,都缺乏新石器時代玉器的特徵,破綻明顯,不難甄別。VW:GGGQTC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江蘇草鞋山、張棱山、寺墩、上海福泉山、浙江反山、瑤山等地的先後考古發掘,不僅扭轉了人們對良渚玉器製作年代的認識,而且在海內外掀起了至今未衰的良渚玉器研究和收藏熱潮。最近十多年來,大量的良渚玉器流入海內外收藏家之手,其中不乏精品,但是,流散海內外的良渚玉器更多的是新近仿製的贗品。實際上,由於高利所趨,早在十多年前,江浙地區就已經出現仿製良渚玉器的私人作坊。近兩年來,隨著仿製品的熱銷,私人作坊的發展也極迅速。在去年春季的旺銷高潮中,不少作坊日夜開工,宛如服裝加工廠趕制訂貨。趕制出來的玉器,大部分銷往香港、日本等地。所以海內外個人收藏家手中的良渚玉器大多存在著良莠不齊,真贗皆備的情況。

『捌』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
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因浙江餘杭良渚鎮遺址群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環太湖地區。年代約距今5200~4000年。
良渚文化時期社會生產全面高漲。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稻作時代;手工業趨於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大型玉禮器的出現揭開了中國禮制社會的序幕;貴族大墓與平民小墓的分野顯示出社會分化的加劇;刻劃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認為是中國成熟文字出的前奏。專家們指出: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
分布於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國家文物局指出: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石制工具主要有三角形犁狀器、斜柄鉞形器、雙翼耘田器、長方形或半月形石刀、石鐮等,器類顯著增加,有些器形較大。在多處出土了粳稻和秈稻的實物遺存,還在浙江湖州錢山漾等地發現有花生、蠶豆、甜瓜子、小泡瓜子、紅蓼、菱角、葫蘆、酸棗核、毛桃核等植物籽實,其中有的可能已屬人工栽培。竹編、木作手工業發達,竹木器廣泛應用於生活和生產方面,錢山漾一地即出土整、殘竹編器物200多件和不少木器。在歷史悠久的麻紡手工業之外,又開辟了絲織手工業新領域,錢山漾出土的絹片、絲帶和絲線,是目前中國史前時期最重要的絲織品實物,經鑒定原料都是家蠶絲。琢玉工藝在當時各原始文化中處於領先地位。大至重6500克的玉琮、直徑20多厘米的玉璧,小至玉管、玉珠和玉質鑲嵌附件,琢制都很精良。玉器種類在20種以上,採用了多種雕琢技法,主題圖像是具有神靈崇拜含義的神人獸面復合像(「神徽」)。有的大墓出土成組成套玉器,玉質玉色相近,可能是利用同一批玉料專項加工的。當時治玉業已成為專門性的手工業部門。制陶工藝也很進步,流行黑色陶器,刻劃有纖細禽鳥紋、蟠螭紋的鼎壺及漆繪陶器,是良渚文化陶器中的尖端產品。還發現有數例陶文。
聚落在形態和規模上形成等級。良渚鎮遺址群在24平方千米范圍內有遺址三四十處,包括人工堆築的大型基址、居民點和顯貴專用墓地等,具有地區中心聚落的性質。吳江龍南遺址可作為普通聚落的代表:一條古河道由東向西流經村落,兩岸有半地穴式房址,北岸築有一段護堤。在錢山漾出土了木樁、長木、竹席、葦席和大幅樹皮等蓋房材料,有的遺跡可能是適合於南方地區居住的高架干欄式建築。良渚文化遺址雖然臨近水域,但在多處見有土井,有的還用大塊弧形木板圍成井圈,構築講究。
在浙江餘杭墓地、瑤山遺址和上海青浦福泉山遺址發現顯貴專用墓地,是在人工堆築的土墩或廢置的低山祭壇上營建的。一般墓坑較大,有棺槨葬具,隨葬有數十至上百件玉器,如玉琮、玉璧、玉鉞等。有的大墓中還出現了殉人。一般認為,在良渚文化時期社會發生深刻變化,原始氏族制度瓦解並向文明時代過渡;中期以後可能已處於中國古文明的始創時期。

良渚文化出土的文物以「玉、石、陶、文」為主——
玉器:是良渚先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良渚文化玉器,達到了中國史前文化之高峰,其數量之眾多、品種之豐富、雕琢之精湛,在同時期中國乃至環太平洋擁有玉傳統的部族中,獨占鰲頭。而其深涵的歷史文化底蘊,更給世人帶來了無限的遐想。
石:良渚文化時期,稻作生產已相當發達,從出土的大量三角形石犁等農具看,良渚人已擺脫一鏟一鍬的耜耕而率先邁入了連續耕作的犁耕階段,從而為當時社會的繁榮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陶:良渚文化以黑陶著稱,胎質細膩、造型規整,器種變化多樣,用途分明,尤其是鼎、豆、壺的組合,構成了富有良渚文化特色的器物群。
文字:是文明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在良渚文的一些陶器、玉器上已出現了為數不少的單個或成組具有表意功能的刻劃符號,學者們稱之為「原始文字」
附:
良渚文化出土的石器示例圖片:
http://www.gotravel.com.cn/fram/fenjing/sight/zj/hz/lzwh/a1.files/s1.gif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示例圖片:
http://www.gotravel.com.cn/fram/fenjing/sight/zj/hz/lzwh/a1.files/y1.gif
良渚文化出土的陶器示例圖片:
http://www.gotravel.com.cn/fram/fenjing/sight/zj/hz/lzwh/a1.files/t1.gif

『玖』 良渚文化遺址文化的豐富有哪些具體體現

良渚文化實際上是中國上古時期一個重要的地方文明。它和北美的卡霍基亞文明一樣,都是以巨大的人工山建築、龐大的都市中心以及廣闊的政治疆土為特色。但是,良渚人獨步天下的,是他們發達的木構技術、水利技術、犁耕技術、漆器技術、黑陶神技和制玉技術。

『拾』 良渚古城遺址入選《世界遺產名錄》,良渚文化是什麼

良渚文化是以杭州餘杭的良渚遺址為代表的一處新石器晚期文明,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圍極廣,包括長江下游太湖流域36500平方千米的區域面積,但良渚遺址就是良渚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中心。

閱讀全文

與良渚什麼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