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在企業文化中的作用及分析。
企業文化是企業使命、價值觀、理想、願望和行為的綜合。作為中國企業,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如「仁、義、禮、智、信」等自然、自發地融匯在我們的血液中,表現在我們的行為中,體現在企業文化中。但它還不是一種直覺的、清晰的、哲學的表現。這有待於各自企業的具體應用。
㈡ 中國企業文化中傳統文化的影響及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的影響
摘要:我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其中蘊藏著許多哲學思想和道理,對我國企業文化的建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本文從正反兩方面深入論述了中國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的影響,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建設企業文化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企業文化、積極影響、消極影響
一、 中國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的不斷積累、技術的不斷創新、組織的不斷變革,已經成為現代企業發展的不竭之源,誰做到了「永遠領先半步」,使企業在知識含量、技術含量方面有足夠的儲備並不斷超前,誰就擁有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的把握。企業任何實踐都需要相應文化的指導與支持,所以企業的最終發展必然回歸於文化的發展。
(一) 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從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它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發生、演化的歷史,而且作為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 風俗習慣,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制約著今日之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想方式。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識形態領域占據著正統地位,對中國文化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可以說,儒學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主流。概括而言,儒家思想體系充分體現在《大學》所講的「格物、致知、 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中,總的說起來就是,究天人之際,明修身之道,述治國方略,求天下為公,最終實現天人和諧的境界,即從哲學的高度認識宇宙,以倫理准則規范人生,落實到治國平天下,最終實現天人和諧。
(二) 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指以企業為主體的、廣義的、深層的文化,是在企業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的企業價值觀念、道德規范、行為准則、傳統作風、群體意識及整個企業人員的素質,是一種重要的經營資源,是企業的無形資本和靈魂,具有很大的滲透力和凝聚力,是維護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經營運作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共同的文化觀念,是企業員工在認識上和行為上的共同理解,它貫穿於企業的全部活動之中,並決定著企業全體成員的精神面貌和整個企業的素質、行為和競爭能力。企業文化包括企業素質、企業形象、企業精神、企業風格和企業作用等。從層次上劃分,其表層是物質文化,如企業發展速度、產品和服務質量、標語圖徽、員工著裝等;中間層次是制度行為文化,它主要表現為公司章程和員工行為規范等各項規章制度;最里層的是精神文化,即企業價值觀、企業理念等,這是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部分。
(三) 中國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
樹有根,水有源。中國企業文化建設的最根本的問題是企業文化的中國化和本土化。在我們《企業文化》一書的序言中有一句話「中國的企業文化在與國際交流中最有生命力的還是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那部分。要想發展、繁榮中國的企業文化,一方面要吸收國內外企業文化的優秀部分;另一方面要把我們好的傳統繼承下來,在融合的過程中創新,實現兩種文化的對接和超越」。
傳統是一種歷史的長期積淀,傳統文化是一種相對永恆的東西。從經濟的角度說,每一個時代都必然要遇到前人留給他們的生產力、資金和環境。如果我們擴展一下就會發現,每一代人除了必然要遇到前一代人留給他們的經濟因素外,而且還會遇到政治的、觀念的、行為的、生活的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的綜合就是傳統。不管人們喜歡不喜歡、願意不願意承認,人們總是生活在傳統的影響之中,人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除去其個體的特性的差異之外,都是對他們出生前人們就一直在做、一直在想的事情的近似的重復和實踐。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積淀了豐富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從總體上看是以自然經濟為基礎、家族為本位、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等級、倫理綱常這一基本精神而展開的。其中充滿了矛盾,也具有鮮明的兩重性。
二、 中國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的影響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積淀了豐富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從總體上看是以自然經濟為基礎、家族為本位、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等級、倫理綱常這一基本精神而展開的。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中,誠信忠厚、人本和諧、勤勞敬業、成人達己的處世哲學,立操以仁、以義取利、實業報國、服務社會的價值觀,艱苦奮斗、勤奮自強、開拓進取、勇爭一流的求索精神,老成溫厚、遇事忍耐、知足常樂、幽默滑稽的性格特徵,重家族、重集體、重社會、重國家的倫理觀念,忠於國家、忠於組織、尊敬師長、克己復禮的道德規范,富而行善、樂善好施、周濟貧民、捐贈國家的優良傳統,順應自然、少思寡慾、修身立德、厚德載物的人本思想以及強烈的愛國主義民族意識、公而忘私的主人翁意識和團體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等傳統美德,對企業文化建設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但是,傳統文化中的一些消極因素,如重人情、講面子、裙帶關系、等級觀念、官本位思想、平均主義、小富即安、嫉賢妒能、消極避世、因循守舊、中庸之道,以及「自私、貪婪」的人性惡習與傳統信仰衰落等消極文化因素對企業文化建設的消極影響也很大。所對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的影響充滿了矛盾,具有鮮明的兩重性。
㈢ 傳統文化對現代企業管理有什麼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不能完全吸收一中文化,作為企業經營文化的理念,各取一點,融匯當代的高新技術才能實現對當代企業管理有很深的影響。
儒家文化在當代企業管理中就主要是以政治管理企業,避免與政府體制發生沖突。在以博愛+待遇增加員工的對公司的忠誠度,從而達到骨幹跳槽率的減少。
釋家文化在當代企業管理中主要是企業老總為主,明智的老總會不斷的施捨,不斷的散財(這種散財不是普通人認為的到處給別人錢),從而達到不斷的有才之士向其靠攏,形成一種無形資產,無論對老總個人還是企業都一種信服感。
道家文化一般在企業管理中運用到企業壯大以後,企業壯大以後就要進入消化狀態,讓企業效率提高,此時求穩,正式道家所說無為而有為。我們常常聽到一些成名的企業家經常說,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包容萬象有容乃大,這確實是一個企業壯大以後才能深刻體會到這其中蘊含的哲理。
如果你了解「國美黃光裕事件」,就知道他最後為什麼會倒。。。
不過不能否認他的企業經營很好,可他為什麼會倒??
原因就是「政府」
不知道你是否明白
企業做大以後一定要學會道家思想,盡量低調
㈣ 企業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您認為是怎樣的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演化成型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的, 歷史 悠久、內容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在當今時代技術創新組織變革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要想企業在不斷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擁有自己一套獨特的企業文化則成為了企業競爭的一個關鍵因素,企業的發展也最終將回到文化的發展。企業文化是企業科學發展的基石。企業文化是一種企業的經營理念,是依存於企業的價值觀念,是培養員工忠於職守、樂於助人、勤勉盡責、誠實守信的一種制度,是企業的精神支柱和全體員工的力量源泉。
優秀的企業文化可以促進企業科學快速發展,阻止企業衰敗,而落後的企業文化則可能使企業陷入困境,直至導致企業破產。所以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企業文化產生著積極影響。培養誠信的企業文化,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能夠更好的促進企業自身發展。綜上所述企業文化和傳統文化密不可分,相捕相承,互相依存,共同發展。
企業文化,更加註重創新精神。傳統文化,重在傳承。
企業文化,突出個性。傳統文化,推崇共性。
企業文化,彰顯特色。傳統文化,崇揚傳統。
為什麼有傳統,什麼是傳統,也就是有人以來世世代代總結出來處世治世的經驗,保存下來的精髓統稱傳統文化,萬變不離其宗,無論如何變化,都在先人的教導指揮之中,
企業文化與傳統文化沒有絲毫聯系。
傳統文化是從古流傳下來的,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篩礪,去其糟粕,留其精華,對當今 社會 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和借鑒意義。
而企業文化則是一種噱頭,是企業,尤其是國企中一些沒有什麼正事乾的人,窮極無聊而搞出來的一點用處都沒有的東西。
外企、私企的企業文化不了解,身處國企多年,感覺就是一場鬧劇。當初企業文化搞得轟轟烈烈,聽報告,寫心得,講體會……又成立專門主管部門,又建設不少造價不斐的展示館,結果呢?企業該虧損還虧損,領導幹部該貪污還貪污。記得當初下放的企業文化書籍,封面是瀟灑倜儻的企業領導照片,沒幾年就鋃鐺入獄了,真是莫大的諷刺。
現在企業文化已經沒人提了,只剩下孤零零的標語牌,許久未曾開啟的展示館,以及整天無事可做的企業文化管理人員……
傳統文化是人類 社會 發展的重要成就,是精華,而企業文化,呵呵,只能呵呵了……
企業文化與傳統文化倆是不一樣的范疇、企業文化代表一個企業核心的價值靈魂、傳統文化是先人留下的文明財富……
有聯系卻不同。
相比於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企業文化還十分年輕。企業文化和傳統文化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企業文化只是相對於企業來講,而且不同企業有不同的企業文化。而傳統文化它的面可就太寬廣了,它代表的是中國的文化。
傳統文化之變臉
我們看傳統的文化,它大多數來自民間,是自古以來廣大老百姓繁衍生息發展出來的文化。它具有古老、精湛等特點。而企業文化,就是中國有了企業開始發展起來的,而且一開始雖然有了企業,但它還沒有形成文化。因為要形成一股文化需要時間的沉澱和一些必要的內容和特點,它是要一個過程的。這個是一樣的道理,傳統文化的形成也是一段洗禮的過程。
企業文化之團隊精神
可能從文化的內容來講,這兩者也是差別很大的。傳統文化,比如說刺綉、竹藝術品、變臉等等,而企業文化比如說團隊的力量、科學的規章制度、員工的技藝水平、工作服文化等。這兩者可以說是完全沒有關聯的,因為傳統文化早就形成,而企業文化還只是一種新的文化,未來的發展空間很大。
那麼兩者之間還存在著一種什麼關系。我認為對於文化的闡述、形成、創新、繼承是差不多的,除了內容不一樣,它的屬性、內涵差不多。都是文化,可以說它的精髓是一樣的,它們有相通性。企業文化更多的是要學習傳統文化在保護、傳播、影響力等方面的作用,而傳統文化也要學習企業文化特別是在創新、形式等方面。兩者有區別但可以互相借鑒和互補。
文化需要傳承、發揚,還需要新的血液
傳統文化,一般為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經過幾百年或幾千年 歷史 文化的沉澱,它對人民的思想、生活影響根深蒂固,如中國的春節、家文化等。企業文化,就是一些組織以經濟活動為目的,在其內部形成的員工必須遵守的價值觀。無論如何企業文化的形成不能和國家和民族的傳統文化相違背。近些年來,我國走出去的企業很多,員工出國的時候經常被告知要尊重當地的民俗文化,這是海外企業生存的根本,作為一個好的企業在某些價值觀上要更有擔當,它的發展才會更加長遠…
企業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體現。企業文化是一種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不是天外來客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基礎上而來的,我們現在所謂的文什創新,其實在傳統文化 歷史 記載中早已存在,古人的思想文化精髓,幾千年的文化傳承是我們如今的文化繼承與發展創新的基礎,我們學到的只是1/10000。要想把企業文化做到深處,必須要學習繼承傳統文化。
企業文化和傳統文化當然是不同的,它們的形成也是不一樣的。
先是企業文化,每一間公司都會有自己的企業文化,是按照這個方針堅持走下去的,是這間公司的道。
沒有企業文化的公司是沒有靈魂的,烤香菇沒有放蒜子,沒有味道突出性一樣,所以一間合格的公司是要有企業文化。
也是這間公司靈魂所在,因此在進公司前做的例行培訓,就會提到企業文化這一板塊,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員工知道,這個企業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可以代領他們朝那個方向前進。
有些員工是會激勵到的,彷彿打雞血般的熱情一直按照企業文化進行著。
其影響到一間企業是否有穩固的發展,會適量改變企業文化方向的,為了更加完善提供更優質的發展。
而傳統文化是有由遠流傳,這個比企業文化存在還要長,經過歲月的洗禮和接管的每個繼承人不斷完善,有精神力量的加持。
其價值會影響到一代人甚至幾代人,保留的傳統會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有著像故事一樣發展,先是起源於什麼地方,然後再什麼時候流行,到最後傳承下去,成為經典。
就像是端午節要賽龍舟和吃粽子一樣。
賽龍舟是因為五月初五以後,水會漲潮,提醒人們過了五月初五隨時有可能發大水,賽龍舟和吃粽子的原因都是為了紀念屈原。
就一個人就能引發一個傳統節日,到發展為傳統文化。
所以傳統文化流傳時間比企業文化流傳更長,而存在感更高,影響的人更深。
我發表幾點看法如下:
1、它們的范圍就不一樣:企業文化是企業文化,屬於企業,傳統文化是 社會 文化,屬於整個 社會 。
2、它們有一定的相互作用與相互影響的關系,主要體現在 社會 傳統文化會對企業文化形成一定的影響,如不同國家由於有不同的傳統文化,所以同一國家的企業文化會有趨同性,例如中國企業以前的業務酒文化,日本的終身僱傭等(當然並不全同,每個企業畢竟有自己的特色)。同時,企業文化也是傳統文化的體現,當然只是很小很小的體現。
3、除了國際巨頭大型的跨國企業,或者說,已經完全用國際通用的制度標准進行規范管理的企業以外(老闆或管理者的色彩相對可忽略)。不同企業由於老闆思路和戰略的不同。會導致管理制度、管理風格也不盡相同,企業文化是在基本尊重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屬於企獨有的,有很重的老闆色彩的老闆文化,我始終是這么認為的。
以上!僅供參考!
㈤ 論述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國內企業文化形式有哪些影響
我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蘊藏著許多哲學思想和道理,對我國企業文化的建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一、 中國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的不斷積累、技術的不斷創新、組織的不斷變革,已經成為現代企業發展的不竭之源,誰做到了「永遠領先半步」,使企業在知識含量、技術含量方面有足夠的儲備並不斷超前,誰就擁有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的把握。企業任何實踐都需要相應文化的指導與支持,所以企業的最終發展必然回歸於文化的發展。
(一) 中國傳統文化 有人說, 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視為 「智性文化」 , 那麼中國文化則可以稱之為 「德性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從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它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發生、演化的歷史,而且作為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 風俗習慣,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制約著今日之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想方式。 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指以企業為主體的、廣義的、深層的文化,是在企業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的企業價值觀念、道德規范、行為准則、傳統作風、群體意識及整個企業人員的素質,是一種重要的經營資源,是企業的無形資本和靈魂,具有很大的滲透力和凝聚力,是維護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經營運作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共同的文化觀念,是企業員工在認識上和行為上的共同理解,它貫穿於企業的全部活動之中,並決定著企業全體成員的精神面貌和整個企業的素質、行為和競爭能力。企業文化包括企業素質、企業形象、企業精神、企業風格和企業作用等。從層次上劃分,其表層是物質文化,如企業發展速度、產品和服務質量、標語圖徽、員工著裝等;中間層次是制度行為文化,它主要表現為公司章程和員工行為規范等各項規章制度;最里層的是精神文化,即企業價值觀、企業理念等,這是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部分。 (二) 中國傳統文化與企業文化 中國企業文化建設的最根本的問題是企業文化的中國化和本土化。要想發展、繁榮中國的企業文化,一方面要吸收國內外企業文化的優秀部分;另一方面要把我們好的傳統繼承下來,在融合的過程中創新,實現兩種文化的對接和超越」。 傳統是一種歷史的長期積淀,傳統文化是一種相對永恆的東西。從經濟的角度說,每一個時代都必然要遇到前人留給他們的生產力、資金和環境。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積淀了豐富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從總體上看是以自然經濟為基礎、家族為本位、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等級、倫理綱常這一基本精神而展開的。其中充滿了矛盾,也具有鮮明的兩重性。
二、 中國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的影響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積淀了豐富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從總體上看是以自然經濟為基礎、家族為本位、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等級、倫理綱常這一基本精神而展開的。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中,誠信忠厚、勤勞敬業、成人達己的處世哲學,家族、重集體、重社會、重國家的倫理觀念,順應自然、少思寡慾、修身立德、厚德載物的人本思想以及強烈的愛國主義民族意識、公而忘私的主人翁意識和團體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等傳統美德,對企業文化建設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但是,傳統文化中的一些消極因素,如重人情、講面子、裙帶關系、嫉賢妒能、消極避世以及「自私、貪婪」的人性惡習與傳統信仰衰落等消極文化因素對企業文化建設的消極影響也很大。所對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的影響充滿了矛盾,具有鮮明的兩重性。
(一) 中國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的積極影響
1、「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為考慮一切的根本,企業的管理者要在企業中建立一種「以人為中心」的文化氛圍,其含義包含三點:第一,「企業即人」。企業是由人組成的集合體,因此應以人為中心,把人的因素放在中心地位,時刻把調動人的積極性放在主導地位。第二,「企業為人」。辦企業是為了滿足人、滿足社會的需要,並提高員工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企業為人」與「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當兩者發生沖突時應舍棄後者而取前者。第三,「企業靠人」。企業文化建設的主體是全體員工,必須依靠全體員工的智慧和力量,實行全員參與,以調動每位員工的積極性,促進最終目標的實現。
2、「剛健進取」的民族精神。早在古老的《周易》中,就對剛健有為、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作出了經典性的表述,「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成為中華文化精神的重要內涵,成為中國民族精神的象徵,鼓勵企業的全體員工愈在挫折厄運面前,愈要有抗爭的勇氣和力量,愈要有堅韌的探索和持久的忍耐。
3、「和諧合作」的思想方法。注重和諧與合作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精神,孟子在國家事務管理方面提出上下和諧的思想,闡述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著名命題。對於現代企業而言,建立一種「和合」的文化氛圍,對它的各項發展都有重大的意義。鄧榮霖等(2006)在研究中國情境下不同的文化類型、組織結構對企業的經營績效產生的不同影響時,設想中國企業的員工會更加適應那些強調和諧人際關系和集體目標的組織文化,從而將具有這兩方面特徵的組織文化作為研究的重點。
4、「崇德重義」的企業倫理。我國的傳統文化中高度推崇道德和道義在人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周易》中「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這個意思。體現在企業倫理上就是「價實」、「貨真」、「量足」、「守義」,這既是企業的倫理道德觀念,也是企業的行為准則。
中國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的消極影響 常建坤(2006)在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對企業家創新精神的影響時發現,中國文化對 企業家創新精神所起的正面影響要小於西方文化。
1、求穩怕亂,反對一切變革創新。「先王之道」不能違,「祖宗之法」不可變,是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信條。在我們今天的企業里,低頭幹活少說話,本本份份隨大流,仍然能得到好評,過上安穩日子,還往往能被選為「先進」,推為「優秀」。而不安於現狀,總想越出些「規矩」、弄出些「新意」的人卻不被看好。在民族文化心理中,「離經叛道」最為世情所不容,也往往最傷當權者、管理者的感情和神經。由此形成了停滯的、僵化的和消極的企業文化,成為創新的重要阻力。
2、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念,以「安貧樂道」為尚。我國傳統文化有「崇德重義」的道德規范,但它把義和利絕對對立起來,反對人們要求改變自身生存條件的願望和為此所進行的斗爭。既然功利和人慾被看作是惡的、應該拋棄的東西,力量的培養、知識的研求,也就必然被忽視。從社會效果來看,這種文化效果流行的結果,造成知識分子空談心性、輕視實踐的性格,偏重向內心尋覓「天理」、「良知」,而鄙視向外界探索客觀世界,以致阻塞了探索知識、改造世界的雄心和銳氣。
3、強調群體意識,忽視對人的個性的認可與培養,不利於企業員工個體意識的發揮。這種思想意識的長期影響,使人們難以堅持個人的看法,企業家不敢大膽實施自己的改革方案,不願顯示個人的力量,這對企業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企業文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1、培養企業員工的主體意識。企業創新文化建設提倡全體員工的積極參與,因此要培養其主體意識,可以概括為以下兩方面:參與意識。員工應關心企業發展,參與企業管理,企業對於員工的建議應及時、正確地接納和反饋,避免不同部門之間互相推諉,這樣員工才會對企業產生歸屬感,並勇於承擔責任;獨立意識。員工能夠自由迅速地就某些職責范圍內的事情做出決定,並對所做的決定負責,將企業的長遠利益與個人價值實現相結合,企業充分尊重每個人實現自我價值的意願,在企業長遠發展的前提下,盡可能為每個員工提供發展自我的空間。
2、企業創新環境的建設。企業創新環境的建設包含硬環境建設與軟環境建設兩個方面: 硬環境建設主要是指建設創新工作賴以進行的各種物質環境條件。如創新所需的工具、設備、儀器,創新試驗的條件,創新資料,信息溝通和管理方式與手段,工作場所及生活環境等;軟環境即企業內的創新氛圍,主要指一種對創新的無形推動與激發力量,大多數人願意在有情趣、有事業目標和創新氣氛的環境中工作,而不僅僅滿足於完成例行工作。
3、創新價值觀的培育和提煉。企業的群體創新應當包括集中群體創新和分散群體創新。群體創新文化無疑十分需要集體主義精神,因此,企業發揚我國傳統文化重視集體的思想,營造群體創新文化,使企業員工以企業利益和發展為己任,團結協作,努力創新。
㈥ 如何發揮中國傳統文化著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建設離不開企業實際,更脫離不了中國文化的大環境;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建設企業文化的根基和土壤,要做好企業文化,必須大力弘揚傳統文化。
一、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和對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歸納起來有七個方面顯著特點:
一是突出人文正義。如「博施於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孟子·盡心上》)。二是強調整體的和諧統一。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三是推崇倫理道德。如「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論語·學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篇》)。四是注重自強奮進。《論語·子罕》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五是主張憂患意識。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六是求穩務實。如「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論語·學而》);孟子:「五畝之宅,樹之以桑……百畝之田,勿奪其時……」。七是辯證的思維。如《老子·二章》提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在《五十八章》中又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些傳統文化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千百年來,代代傳承,並與現在我們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榮辱觀,與煙台港《員工基本行為規范》等在很多方面是殊途同歸的。
二、煙台港企業文化汲取和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首先,煙台港「以業成才」的理念、「以人為本」的理念、「自豪的大家園」的願景,體現了傳統文化核心是以人為本。儒家主張「天生萬物,唯人為貴」(《孟子·盡心下》)。「民為幫本,本固幫矣」,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根本鞏固了,國家才能夠安寧。在企業,職工是企業的根本,職工隊伍穩定了,企業發展才有根基。
其次,煙台港「成就客戶,發展自我」的理念體現了傳統文化主張的以義統利。「見利思義,見危授命」、「先義後利」,我們追求的利益是與客戶共同的利益,不僅要發展自己,也為客戶著想,實現「雙贏」。
第三,煙台港「德能勤績」的理念,把「德」放在了第一位,體現了傳統文化主張的以德服人。如果說企業的制度是有形的約束,那麼道德就是企業對職工行為的無形規范。
第四,煙台港今年提出的「寧減薪、不減員」的政策,體現了傳統文化強調的「仁」、「愛」。傳統文化提倡人際關系的融洽、溫馨;企業發展離不開傳統文化強調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仁愛思想對於建立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增進職工之間、職工與企業之間的感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五,煙台港「秉誠興港、求是立業」的核心價值觀是傳統文化「誠信」觀念的體現。儒家認為「誠信者,天下之竭也」,主張真誠待人、誠實敬業、恪守信用、講求信譽。
三、把傳統文化融入到企業文化建設之中
第一,培育追求群體、和諧發展的企業文化
煙台港有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職工隊伍,要保持這支隊伍的戰鬥力,需要一個和諧共存的思想體系。中國傳統文化講究中庸與和諧,它重視人與自然的統一,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合作,主張以利共生的價值取向,提倡莊重自製,重視教育教化,追求技能,提倡社會責任感,勤奮工作等,傳統文化作為一種倫理規范融入企業文化中,可以在培育群體意識上發揮重要作用,使得職工都能恪盡職守,人人具有主人翁思想和意識,從而形成企業內部的和諧風氣和團隊精神。
第二,形成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企業文化
要使企業經久不衰,需要一種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做支撐。《荀子》中的「人定勝天」的思想、《易傳》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人格理想,無不體現出一種積極向上、富有競爭精神的氣度。因此,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為我們構建傳承過去、面向未來的企業文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積淀,為我們建設積極進取的企業文化提供了豐富的營養。
第三、培育「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核心
在企業發展遇阻時,煙台港提出了「寧減薪、不減人」的口號,切實體現了企業對職工的關愛。孔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仁愛思想反映了儒家對人的本性的理解,其本質就是愛人、關心人、尊重人。
第四、以「忠恕之道」教化職工
「忠」包含有對待工作要忠於職守,勤奮努力的意思。「恕」是指寬厚待人,推己及人。這是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前提和基礎。忠誠敬業,嚴於律己的職工是煙台港的財富。無論是從企業自身利益出發還是從職工的角度來看,企業都有責任和義務教化職工勤勉敬業,而教化的最好方式就是將傳統文化滲透到企業文化中,使職工注重「修己養性」、「內省自律」。
第五、培育企業文化中的「誠信之道」
誠信是最高智慧,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尤其如此。儒家認為:「在心為德,施之為行」。無德即無行。孔子認為「德」的基本內容是仁義,「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誠之。」從長遠來看,企業和職工個人只有嚴守道德,做事講求誠信,才能建立起長久的相互的良好關系,也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市場優勢。有違誠信原則的企業不會長久、個人不會有所發展。
㈦ 中國傳統文化對企業管理影響在哪
第一,有博大的專業方面知識。這就要管理者多讀書,多接觸文化知識,特別是要注意從傳統文化中間吸收知識。孔子曾經「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這說明知識是學無止境的,只有不斷的學習才有不斷進步。對於企業管理而言,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提高綜合業務素質,這樣在代表企業的時候才能不有損於企業形象。
第二,溝通能力是每個管理者的必備素質。先學著適應別人,融入別人的話語當中,然後就是展露自己的自信,從而達到和別人協調溝通的目的。
第三,說服別人的能力。作為一個企業管理者必須要具備這一能力,要運用自己的知識、經驗讓別人信服,從而達到管理的目的。中國古代就有這樣一群人存在,他們就是縱橫家。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游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其中以蘇秦張儀最為著名,他們名滿天下,事業有成,而全憑的是他們說服別人的藝術。[page]
第四,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宋.蘇軾《題西林壁》說的很明白,現代社會的問題是越來越復雜,作為一個企業的管理者必須具備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
第五,堅持的力量。荀子的《勸學篇》里就重點談到這個問題,堅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詩》曰:「屍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這段話的大意是: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里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聖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於不停地走。(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這個比喻對於當前的企業管理界而言仍然具有強大的現實意義,很是值得管理者學習和借鑒。
第六,灑脫的胸懷。法國作家雨果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寬廣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人的胸懷。張培合先生要求企業管理者和員工都有一顆感恩的心,能夠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其中膾炙人口的一首詞就淋漓盡致的表現了這一主題:灑脫的人生。「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是明代楊慎的代表作品,他給了我們一個寬廣的境界。
第七,對企業要有忠誠度。朝秦暮楚的人是不會有長久的事業的,這一點是不斷被歷史證明的。有一則寓言,它是這樣的「有一天,鳥類和獸類之間發生了戰爭,蝙蝠看到獸類很強大,就飛到它們的隊伍中說:「我有牙齒,又是胎生哺乳的,是獸類,我也來參加戰斗吧。」過了一會兒,鳥類漸漸佔了上風,蝙蝠悄悄地來到鳥類中間,說:「你們看,我有翅膀,會飛行,是你們的朋友,我來幫助你們吧。」後來,鳥類和獸類講和了。獸類罵蝙蝠是叛徒,不再理睬它,鳥類知道了,也不歡迎它。蝙蝠很難為情,只好白天躲起來,晚上才出來活動」這就回答了蝙蝠為什麼是晚上出來活動的這個「著名問題」。
第八,管理者要學會難得糊塗的藝術。「水至清則無魚 ,人至察則無徒」 這句話出自《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意思是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要求別人太嚴格了,就沒有夥伴。現在有時用來表示對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也說「水清無魚」 。
第九,部門之間互相理解,協調工作,這是一個成熟企業文化的表現。
才管理觀,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分為識才、求才、信任人才、合理配置人才四個環節
歷經六百年的風風雨雨,才出了唐宋八大家這屈指可數的大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
人才很重要,發現人才更重要,即韓愈的「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周文王在尋訪賢人的途中,有一天在渭水南岸看到一位氣宇不凡的白發老者在釣魚,每起一鉤就是一條活蹦亂跳的大魚。文王在驚訝之餘,就與這位老者攀談起來。而更令文王驚訝的是,這位老者竟然對治國之道頗有精闢的見解。文王大喜過望,就把老者請上車,一同回到都城。老者姓姜名尚,字子牙,因為文王在與他同歸時說:「吾太公望子久矣!」就號稱為太公望,俗名姜太公。在姜太公的輔佐之下,文王開始了對周圍小國的攻伐,為周朝的立國奠定了基礎。
其他的歷史典故比比皆是,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張羊皮從楚國換回來的,但是秦穆公慧眼識英雄,並不因為百里奚是奴隸而低看他,終於百里奚幫助秦穆公實現了霸業。
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他對待門客,不惜「舍業厚遇之」,因而「傾天下之士」。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馮諼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怪人面目出現,起初為了試探孟嘗君的胸懷和眼光,曾三番五次地向孟嘗君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但孟嘗君無一例外的都滿足他而從來不嫌棄。當他發現孟嘗君是一個不勢利、非常大度、值得為他出謀劃策的領袖時,毅然決定竭盡全力以事孟嘗君。通過「薛國市義」、營造「狡兔三窟」等活動,馮諼為孟嘗君立下了汗馬功勞,使其政治事業久盛不衰。
而不懂發現人才的人難逃敗亡的命運,項羽是蓋世英雄,開始的時候擁有陳平、范增等謀士,武將有後來名震寰宇的龍且、韓信,但是項羽視大才如無物,棄之如敝屐。韓信於是投靠劉邦,拜為大將,幫助劉邦擊敗項羽。幸好還有一個范增,但是項羽竟然懷疑范增的忠誠,沒有什麼比一個老臣的忠心被懷疑更讓人寒心了,范增只好遠走告老還鄉,在回家的路上病發身亡。項羽也因此失去了他那最後的謀士,從此命運就不再眷顧這位驍勇善戰的項王了,終有烏江自刎的結局。
三顧茅廬是個著名的例子,說的是劉備仰慕諸葛亮的才幹,想請他出山幫助自己統一國家大業。第一次,三人來到隆中,得知孔明不在,失望而歸。第二次,劉備聽說諸葛亮回來了,立即叫人備馬,到了草屋,諸葛亮還是不在,三人又怏怏而回。春天來了,劉備打算三訪孔明,張飛和關羽都不耐煩了。三人第三次到隆中,來到草屋,知道諸葛亮在睡覺,劉備便等他。孔明醒了,,兩人禮讓一番,便談論起國家大事,劉備一再邀請,諸葛亮見劉備三顧茅廬,這樣的誠心誠意,如何不答應劉備呢!
從此後,劉備才可以三分天下有其二,不必再像以前那樣只是擁有一幫能力出眾武將,而沒有一個戰略策劃大師,終究不過是一個小軍閥而已。
獲得了人才,而不信任其人,反而處處牽制,到頭來不過一場空。用人就要敢於用到底,即用人不疑。唐太宗李世民在這一點上做得最好,其事跡見於《唐太宗論賢錄》:唐太宗謂徐景公曰:朕觀群臣,惟有卿賢,有人言卿是非者,何也?徐景公曰:臣聞,春雨如膏,滋長萬物。農夫喜其潤澤,行人惡其泥濘。秋月如鏡,普照萬方。佳人喜其玩賞,盜賊惡其光輝。羊羔雖美,眾口難調。是非朝朝有,不聽自然無。君聽臣遭誅,父聽子遭折,兄弟聽之疏。朋友聽之別。夫婦聽之離,鄉里聽之恨。堂堂七尺軀,提防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大意是說:唐太宗對徐景公說:我看群臣之中,只有你很賢德,卻還是有人說你的是非,這是為什麼啊?徐景公說:我聽說,春雨有如潤物的精華,(它)滋長萬物。農夫喜愛它的潤澤,行人討厭它引起的泥濘。秋夜的月亮像一面明鏡,雅士淑女喜歡玩賞它,盜賊討厭它的光輝。羊羔雖然味美,眾口終究難調。是非天天有,不去理會它自然就沒事。君王聽信了臣子就有被(枉)殺頭的,父親聽信了兒子就會遭到責罰,兄弟聽信了就會互相疏遠。朋友聽信了就會斷絕友誼。夫婦聽信了就會離異,鄉里之間聽信了就會互相仇恨。堂堂七尺男兒,一定要提防只有三寸的舌頭。舌頭有如龍泉劍,它殺人還不見血。
另外,合理使用人才也顯得至關重要。我們在使用人才時也應用其長處,例如:某村莊有一個農夫與五個兒子。大兒子忠厚老實,二兒子聰明伶俐,三兒子是個駝背,四兒子是個跛子,五兒子是個聾子。大家都在為他的五個兒子如何在農夫過世後的生活而發愁時,農夫卻已經有了自己的安排,他讓大兒種地,二兒經商,三兒搓草繩,四兒擺攤子、修自行車,五兒子去炸石頭、開山路。三年後,這戶人家成了村裡最富裕的一家。這就是他善於從實際出發,合理利用每個人長處的結果。
㈧ 企業文化與安全管理中國企業文化中傳統文化的影響及作用陳春花
企業文化是一個組織由其價值觀、信念、儀式、符號、處事方式等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廣義上說,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說,文化是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組織機構與制度。而企業文化則是企業在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為全體員工所認同並遵守的、帶有本組織特點的使命、願景、宗旨、精神、價值觀和經營理念,以及這些理念在生產經營實踐、管理制度、員工行為方式與企業對外形象的體現的總和。它與文教、科研、軍事等組織的文化性質是不同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它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其核心是企業的精神和價值觀。這里的價值觀不是泛指企業管理中的各種文化現象,而是企業或企業中的員工在從事商品生產與經營中所持有的價值觀念。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人本思想、貴和尚中的思想、倫理道德觀念等會對現代企業文化的構建產生積極的影響,比如:有利於培育忠誠文化、和諧文化、企業家的修己安人等;但同時也會產生一些消極影響,比如:不利於創新文化的建設,易形成中庸文化,權力差距大,壓抑了員工參與性、自主性與創造性的培育等。如何有效利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擯棄消極影響,提升企業績效文化
?為了深刻了解這一問題,我們依次來具體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們現代企業管理中企業文化的影響。
一、兵家文化對企業文化的影響
中國傳統兵家思想博大精深,蘊涵著豐富的戰略管理思想,對當代經營管理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以兵家經典著作《孫子兵法》、《吳子》等為依據,從戰略管理的視角出發,分析兵家思想和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理論融合的基礎,提出了跨文化的戰略管理概念,並在分析西方戰略管理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基於兵家思想的企業戰略管理模式,形成企業獨特的文化氛圍。
㈨ 中國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建設有什麼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的積極影響
1、「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為考慮一切的根本,企業的管理者要在企業中建立一種「以人為中心」的文化氛圍,其含義包含三點:第一,「企業即人」。企業是由人組成的集合體,因此應以人為中心,把人的因素放在中心地位,時刻把調動人的積極性放在主導地位。第二,「企業為人」。辦企業是為了滿足人、滿足社會的需要,並提高員工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企業為人」與「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當兩者發生沖突時應舍棄後者而取前者。第三,「企業靠人」。企業文化建設的主體是全體員工,必須依靠全體員工的智慧和力量,實行全員參與,以調動每位員工的積極性,促進最終目標的實現。
2、「剛健進取」的民族精神。早在古老的《周易》中,就對剛健有為、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作出了經典性的表述,「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成為中華文化精神的重要內涵,成為中國民族精神的象徵,鼓勵企業的全體員工愈在挫折厄運面前,愈要有抗爭的勇氣和力量,愈要有堅韌的探索和持久的忍耐。
3、「和諧合作」的思想方法。注重和諧與合作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精神,孟子在國家事務管理方面提出上下和諧的思想,闡述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著名命題。對於現代企業而言,建立一種「和合」的文化氛圍,對它的各項發展都有重大的意義。鄧榮霖等(2006)在研究中國情境下不同的文化類型、組織結構對企業的經營績效產生的不同影響時,設想中國企業的員工會更加適應那些強調和諧人際關系和集體目標的組織文化,從而將具有這兩方面特徵的組織文化作為研究的重點。
4、「崇德重義」的企業倫理。我國的傳統文化中高度推崇道德和道義在人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周易》中「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這個意思。體現在企業倫理上就是「價實」、「貨真」、「量足」、「守義」,這既是企業的倫理道德觀念,也是企業的行為准則~
㈩ 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的營造有什麼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中包涵著豐富的管理思想,這些思想始終貫穿著中國從古到今的管理實踐,涉及到行政、經濟、軍事、文化、家庭等社會的各個方面和層次,這些管理思想及實踐的文化底蘊就是中國倫理型文化傳統。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有著深刻的聯系,我們要把古代優秀的文化與我國管理實際結合起來,促進管理的發展。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世界管理理論的正統地位由美國轉移到了有中國文化背景的日本。在日本管理界存在著一種普遍現象,就是高層管理者幾乎人手一本中國的《論語》、《周易》和《孫子兵法》等書。可以說,日本和許多東亞、東南亞國家的文化都與中國文化有很深的淵源。日本及亞洲四小龍經濟的騰飛及其富有東方個性的卓有成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產生和發展,引起了人們的一番思考。所以,在今天我國的改革開放中,構建一個具有我國民族特點的適合目前生產力狀況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一個迫切的也是必然要完成的歷史性課題。我們應該從日本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的成功經驗中得出一個基本結論:我國管理不應該單純照抄照搬西方的科學管理理論,而應該立足於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深挖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源寶庫。只有將西方科學管理理論與我國傳統文化的「合理內核」有機地契合起來,這才是我國管理工作的根本出路。
現代社會中的人並非機器,而是有意識、有感情和有社會關系的「人」。每個人都有其特殊的社會關系及以此為依託的復雜的人文背景,科學管理制度在其實施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它的影響。我國有著長期的歷史積淀,人的心理觀念、道德准則和價值取向多元多變,人們的社會利益關系有多種多樣的不同,這些因素構成了我國人文背景的特異性,這種特異性常常與科學管理制度要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傳統文化在我國各個領域都存在著很大影響,研究傳統文化對我國管理方面的影響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以儒學為代表的倫理型管理思想可概括為「修己」和「安人」,即以自我管理為起點,以社會管理為過程,最終實現「平天下」之目標。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立業—治國—平天下,是其管理思想的邏輯演繹,將家、業、國、天下的管理只看作是人口和范圍的不同,而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沒有本質的差異,對家族的管理方法同樣適用於企業和國家,這樣就形成了以家族管理為出發點的中國傳統管理思想。以倫理文化為基礎的家族管理思想與西方制度化科學管理理論不同,西方管理強調理性准則,不論親疏遠近,一律用統一的組織制度和紀律來約束人們的行為。而倫理型管理是以由已及人來看待社會,把治家的倫理道德准則及管理方法運用於企業及國家管理中,要求企業成員要象父子、兄弟一樣相處,結果導致了在管理中講人情、講關系,平均主義大鍋飯。這種管理方法企業內部人際關系比較融洽,但內部交易成本太高,企業對員工飲食起居、生老病死考慮的較多,領導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做人的思想工作,結果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還是不高,企業經濟效益較差,企業目標變成了社會福利目標。
無論是內地近年成長起來的私人企業,還是港、奧、台及東南亞久負盛名的華人企業無一不是家族式企業,他們的管理理念和經營成功的文化底蘊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同時華人在海外的創業環境使他們必須以自我奮斗,依靠家庭成員協作,依靠同族、同鄉幫助才獲得成功的,所以家族成員、同鄉之間自然產生了一種信賴、親情,管理中也就形成了寬容、仁愛、平均為准則的倫理型管理模式。
家族式管理模式有其優點,表現在:一是企業的員工多實行終身僱傭制,員工穩定且很少流動,因而人力資源開發投資少,員工培訓成本低,且能確保員工的整體素質高。日本企業的「型組織」及管理模式的成功主要歸功於此。二是職工對企業的依賴性強,企業有較強的凝聚力。終身僱傭和年功工資制使員工不願離開企業,一旦跳槽到新的創業,工資福利就重新從零開始。因而將員工的利益和命運與企業聯在了一起,培育了員工愛廠如家的主人翁精神和責任感。因此在建廠初期和企業處於困境時,能提高企業的耐久力和抗風險能力。三是內部人際關系和諧。家族式管理講求以情動人,以行感人,以德服人,領導同職位權力較少,用個人權威較多,因而勞資矛盾沖突少,企業的人事糾紛少,不易產生西方企業那種勞資對抗激烈,罷工、示威、成批解僱工人等惡性事件。同時企業領導層大多是老闆的親戚,班子團結,特別是老闆具有絕對權威時,因而決策集中,管理效率高,成本低。四是對新技術、新工藝有較強的吸收消化能力,能有效地防止企業機密和技術專利的泄露,其內部技術創新也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企業內部的「五小」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能為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五是家族式企業中管理者(老闆)和員工(僱傭者)在感情上存在著「主恩圖報」的思想。在儒學倫理中特別講究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價值理念,家庭人倫觀念中的「養育之恩、三生難報」等在東方式的管理理念中就具體化為主恩圖報的思想。靠親緣關系進入企業的員工會有血濃於水的親情,有視老闆為衣食父母的報恩心理,非親緣員工也會有知遇之情、賞識之親、重用之恩,他們會以加倍的努力去報答,如若某人忽視或違背了這種倫理價值觀和行為准則,則會引起公眾的指責,有時很難在社會上立足。這種無形的倫理道德觀對社會公眾的約束,使家族企業主從中受益匪淺,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家族企業管理平庸、技術低下,但仍有很強的生存能力和競爭能力的原因所在。
正因為東方倫理型管理模式具有以上優點,使西方許多學者對人際關系近乎赤裸裸的商品關系的西方管理提出了異議。在西方頗負盛名的中國問題學者埃德溫·賴肖爾指出,中國文明的基本特點是「寬容與友好」,他說在科學技術領域西方文明占據明顯優勢,在對人生終極目標及最高意義的洞察上中國文明則深刻的多。他特別推崇老子的「道」和無為而治的思想,他指出中國文明的思想和精髓在於自我抑制和經濟調和,而西方個人功利主義和社會產業主義的「病根」和出路正在於此。另一位「國際智者」阿諾德·約·湯因比則在《歷史研究》中預言21世紀將是中國的文化時代,他在一次「展望21世紀」的演講中闡述了這一觀點,他指出中國文化將是21世紀人類走向全球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的凝聚力和粘合劑,特別是人類掌握了可以毀滅自身的高度技術文明手段,同時又處於極端對立的政治、意識形態營壘中,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寬容與和諧。他指出如果中國文明不能取代西方文明成為人類的主宰,那麼整個人類的前途將是可悲的。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埃茲拉·沃格爾認為,由個人主義造成的「美國病」應該用「東方葯」來治,西方國家及民族應該學習東方國家的團體主義精神。
進企業的能人不能及時公平地提拔重用,挫傷他們的積極性,不能形成庸者下、能者上的用人機制。若老闆及其管理者憑優越感而濫用權力,親疏分明,就會造成大多數員工有怨言,因而這類企業當成長到一定規模後其弱點非常明顯,導致企業不攻自破。家族式管理過分重視人情,忽視制度建設和管理。這種管理模式使企業內部人際關系融洽,為企業帶來和諧的利益,但企業不是家庭而是一個社會經濟組織,其成員的個人目標和利益與企業目標和利益存在一定的差異和沖突,特別是沒有血緣關系的員工之間,以及員工與老闆及親屬或親信之間的利益關系的調整,必須有一個客觀公正的標准,用統一的制度和紀律來約束全體成員的行為,才能形成客觀公正的管理機制和良好的組織秩序。同時家族企業在領導選擇上往往以血緣親疏為標准,採取子承父業和親戚總比外人可靠的家族繼承製,忽視個人的才乾和品行,從而導致企業持續發展受阻,領導更替造成企業破產的事例屢見不鮮。當讓位於他兒王安本人被稱為慈善的獨裁者,他敬業、勤奮,不貪財,為員工謀福利,因而很受員工的愛戴,但他忽視制度建設和管理,被美國商業周刊稱為「管理泛泛平庸者」。家族企業領導者的作用非常突出。他們的道德、行為端正,作風嚴謹,奉公敬業的表率作用,業務素質上也要求有一技之長,他們許多是復合型人才,不僅是某個技術領域的專家,而且也是精明的商人,還是公關能手。由於他們的才能而限制了許多下屬作用的發揮,壓制人才的成長,形成個人絕對權威。因此這類企業經常會出現「成也蕭何,敗地蕭何」的現象,即能人經濟現象,當個人決策正確時,不僅決策迅速,貫徹有力,還會提高個人的權威;但當其決策失誤時,也得不到他人的及時提醒,會給企業造成巨大的損失。同時,當此人不在或退位,組織會出現人才斷檔,權力真空現象(繼任者很難在短期內形成個人絕對權威),造成企業一時期內混亂或無組織狀態。家族式管理任人唯親現象嚴重。他們在處理人際關系時按親疏遠近而非因才適用,因此在組織內產生「自己人」和「外人」的差別,造成「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的家族主義氛圍。外人為生存也就趨炎附勢,拉幫結派,形成「你群」和「我群」的派系。有時為保護「外人」的利益他們會團結起來與老闆或「自已人」抗爭,造成企業內訌。因此家族式管理要麼凝聚力很強,人際關系融洽,要麼內部四分五裂,派系紛爭。家族式企業的管理目標往往是以社會責任和員工福利為第一位的,而將經濟效益放在第二位。由於這類企業在創業時有親朋幫助,兄弟打天下才獲成功,從倫理道德上講不能忘了患難弟兄,因而為他們謀福利義不容辭。同時為兼顧公平對全體員工也會一視同仁,企業包攬了員工的住房、醫療、保險、子女就業乃至全家的生老病死,很容易將企業辦成福利組織。
「人為邦本」:關於對象管理現代西方管理理論認為:人是管理對象中最能動、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事實上,這些現代管理思想在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就能找到源頭活水。《尚書·盤庚》記載:「重我民」、「施實得於民」;孔子主張富民、教民(見《論語·子路》),重視「民、食、喪、祭」,「民」位列第一;孟子堅持「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的基本觀點,強調政在得民,失民必定亡國滅身。因而,在我國現代管理當中,應該充分重視人的管理,關心下屬,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他們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當中去,促進事業的發展。
「人之能群」:關於管理組織,現代管理在組織的機構設置、人員配備、辦事效率、行為規范等方面都提出了許多科學的理論。儒家的管理組織理論則集中體現在荀子所說的,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群」是人類生來就有的本能,而要使之成為現實的社會組織,就必須有「分」。所謂「分」,作為組織結構、倫理結構、職業結構以及國家的管理機構等,是人類生存的保證,社會正常運轉的前提,組織有序化的標志。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社會組織可以使人類的整體力量得到匯集和放大。儒家所提倡的「五倫」(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是中國傳統社會組織形態的基石,它所包含的家族主義傾向在現代管理中已不具有普遍意義,但其中所追求的親密型的人際關系,對於現代社會組織來說,卻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潤滑劑」,有了緊密的組織架構,就會便於人員和機構的密切配合,在工作當會提高管理效能,進一步推動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