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流行文化為什麼促進人文精神

流行文化為什麼促進人文精神

發布時間:2022-11-25 06:29:19

⑴ 辯論賽流行文化是否阻礙人文精神發展,我方認為流行文化阻礙了人文精神發展,如果對方問出如下問題怎麼答

不要糾纏於細枝末節。死扣住,流行文化不在人文精神的范疇內。且人文精神與流行文化是對立沖突關系。其實,這一命題明顯你方觀點吃虧的。

⑵ 流行文化非常受大家歡迎,它有哪些特點

流行文化並不容易被定義。流行文化是時裝、時髦、消費文化、休閑文化、奢侈文化、物質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眾文化以及群眾文化等概念所組成的一個內容豐富、成分復雜的總概念。這個總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節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區或全球范圍內,在不同層次、階層和階級的人口中廣泛傳播起來的文化。

流行文化對社會成員的影響視不容忽視的,由於它是無處不在並受到多數社會成員追捧的文化現象,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社會大眾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特別是青少年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流行文化潮流能形成對社會生活強烈的震撼效果,從而引起社會變遷。

⑶ 流行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價值契合與功能互動

關於流行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價值契合與功能互動


論文摘要:文化建設的目的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文化建設要處理好一元化與多元化的關系,流行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互動發展是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路徑,因此我們需要充分利用流行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價值目標一致性和功能作用互補性的特點,實現文化的整合發展。

論文關鍵詞:流行文化;主流文化;價值契合;功能互動

一、流行文化與主流文化的辯證關系

(一)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
文化建設與人的全面發展是相輔相成和不可分離的。因為文化建設是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的前提和條件。更進一步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就是把人從舊的枷鎖和舊的時代烙印中解放出來,喚醒並形成人的文化創新意識、培養人的個性及心智能力的發展,是促使人從「豐富的個體」到人全面自由發展的超越性過程。文化建設不僅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條件和基本保障,而且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結果,其最重要的和終極的目標就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要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就需要多種文化營養,而不是單調的文化來源。
(二)文化的多元化整合:文化建設的基本特徵
文化建設具有指導思想的主導性、思想來源的多元性、文化形態的多樣性等基本特性,因此,處理好文化建設的一元化和多元化關系,實現文化的多元化整合,是文化建設的基本特徵,也是文化建設的重要方向。
面對當前社會及其文化結構的日趨開放,形式的日趨多樣化,內容的日趨多元化,功能的日趨綜合化這個現實,單一的主流文化將不可能再一支獨秀,主流文化不可能再完全地、獨裁地發生最大作用,它必須要以廣闊的社會文化為背景,要與多元化主體、多樣化形式、不同性質影響的非主流文化相競爭、相融合。現代社會應當是一個真正多元文化並存共榮的社會,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流行文化和民間文化共同發展。
(三)主流文化與流行文化的雙向互動:文化建設的重要路徑
1、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就是在一個社會中占統治地位或能夠為該社會確立價值導向,並能整合和引領其他文化的文化。它是一個社會、一個時代受到倡導的、起著主要影響的文化,是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現階段正處在社會主義建設之中,具體說來,我國的主流文化就是社會主義文化,主要包含著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精髓的,包括優秀傳統文化中與時俱進、反映時代內涵的部分,西方外來文化中合理與科學的部分,以及大眾文化中有益的、先進的文化。
2、流行文化
廣義的流行文化是指在特定的時期內,按一定的`節奏,以一定的周期,在一定的地區甚至全球范圍內,被不同階級所廣泛分享的信仰、行為和將他們組織在一起的事物。而狹義的流行文化是指時裝、流行文化作品、流行音樂及其他流行藝術等。從本質上說,流行文化就是廣泛通行於社會大眾層面的一種文化形態。
我們今天所關注的當代中國流行文化,是指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生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契合並受市場規律支配,以城市大眾為主體和主要消費對象,以流行和時尚為突出特徵,以娛樂為基本功能,以現代生產方式生產經營,並通過大眾傳媒廣泛傳播的新型文化形態。

二、流行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價值契合

(一)建設文化強國的目的需要二者在價值目標上契合
主流文化作為一個表達國家正統意識形態的文化,在價值目標上必定以建設文化強國為目的,以推進先進文化建設,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宗旨。流行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系統中的一個文化子系統,是一種副文化形態,也稱亞文化。一般而言,副文化對主文化是一種輔助與協商的關系,它反映的是社會文化多樣性的一面。從一定意義上講,一個社會亞文化體系越發達,就意味著這個社會越開放,這種發達是建立在高度開放與自信的社會文化心態之上,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度、開放度的重要文化指標。
總之,主流文化重內塑修養,流行文化重外塑形象。兩者在價值目標上都以把我國建設成為文化強國,提升文化軟實力為旨歸。
(二)文化格局的和諧構建需要二者在價值取向上協調
構建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既需要堅持主流文化的主導地位,又尊重文化的多元性與並存性、差異性與互補性,通過對流行文化多樣性豐富資源的選擇、吸收再創新形成時代特色與創新發展的文化體系。
就社會價值方面而言,流行文化總是試圖從文化的邊緣走向社會主流文化的中心,走向文化的未來,承擔起推動文化發展的重任,以證明自己社會價值的存在意義。主流文化也總是在時代的變遷中以嶄新的姿態尋求文化的「落差」,將流行文化視為自己的「對應物」,而調整著前進的方向。


(三)青少年發展的特殊性需要二者在價值功能上互動
可以說,流行文化是思想的力量,主流文化是道德的力量。流行文化的形成並逐步走向繁榮與青少年自身特殊的內在需求有很直接的關系。目前,當代大學生的民主參與意識從感性的認同到理性求索的趨勢日益明顯。而流行文化體現時代精神、與時俱進,張揚個性,富有朝氣,崇尚科技創新,這是思想的力量,有助於青少年實現自我價值。
但是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由於青少年自身發展的不成熟性,社會的正確引導與教育是必須的外部力量,進行主流文化的教育能夠使其價值選擇在堅持主流文化與主導價值觀的前提下有鑒別地吸收流行文化的合理元素,充實自我、滿足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並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健全的人格。

三、流行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功能互動

(一)以主流文化為引導,保證流行文化正確的價值導向
1、積極構建核心價值體系,明確流行文化的發展方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對於國家來講,在發展流行文化時,要時刻注意文化的導向作用,弘揚主流文化,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並讓主流文化深入人心。
2、用主流文化元素填充流行文化現象,提升流行文化的品位
流行文化有多種表現形式,體現為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如網路文化、偶像文化以及游戲文化等。但流行文化形式的多樣性也使流行文化的品味呈現了高雅與低俗的差異,用主流文化的元素搭載流行文化現象,不僅提升了流行文化的品味,同時又使主流文化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⑷ 評析流行文化就是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

片面的①流行文化能滿足人們日趨多樣的文化需求,充實人們的精神生活②他易於引導人們的消費觀念,推動生產的發展③便於採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使人們潛移默化地接受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思想道德素質④但是有些流行文化借消遣娛樂的名義,以荒誕低俗的內容迎合低俗趣味,對社會對人民產生不良的影響

⑸ 流行文化的積極影響 具體一點,最好分點談一談。言之有理即採用。

1、流行文化的定義:是為大眾所廣泛接受的文化(而不是所謂的短命的、曇花一現的文化),一定要抓住「之所以流行,之所以為大眾所接受,是因為正確」,讓聽眾形成逆推理「因為正確、符合傳統,所以佔主流,也就是流行」。

這個概念偷換成功,你的辯論就成功了一大半。把反方逼到「流行文化就是一股時尚小青年的潮流心態、就是染頭發穿牛仔」的錯誤角落裡。
反之,如果對方佔了主動,定義「流行文化是指區分於傳統文化的、帶有明顯時代特徵的觀念和行為」,那正方就被動了。

2、任何時代,大眾主流的文化,永遠是正統的,如仁義禮智信、崇尚節儉等。

3、流行文化中有時代元素,它可以成為被吸收的對象。這正是與時具進的動力和營養。

4、任何文明都是在思辨、沖撞、批判、融合中進步。流行文化中有富於張力、敢於批判的東西,它對豐富和修正傳統文化有積極意義。

5、人文精神是什麼?對人的終極關懷,這是社會主流文明的奠基石。沒有這個基石,生物群體就會崩潰滅絕。有這個基石,該生物群才會發展。事實上,人類社會總是在進步,這也說明,時代的主流文明是好的。

⑹ 流行文化作品的好處

流行文化的好處:
1、流行文化是在適應現代生活的發展而產生的,它說明了時代的進步。

2、流行文化在於它的活力,讓人們能夠拼搏向上的奮發勁。

3、供消遣,沒負擔。能夠知道目前的流行動態,把握社會的風尚趨勢,了解世界變化的脈搏,比如新進崛起的作家,一些新鮮詞,新的語言風格,新的寫作手法等等。

4、能對比文學經典,讓我們開拓眼界,發散思維,知道流行文學的不足之處,幫助學習。

5、不論流行文學的成敗,至少相對來說比較貼近生活,實時揭露社會的問題,有些作品還是能給人啟發的,引發對現實的思考。

⑺ 何為人文精神網路流行文化是否阻礙了人文精神的推廣

1. 什麼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學科是集中表現人文精神的知識教育體系,它關注的是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就在於它有人文,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

2.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詞應該是humanism,通常譯作人文主義、人本主義、人道主義。狹義是指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潮,其核心思想為:一,關心人,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反對神學對人性的壓抑;二,張揚人的理性,反對神學對理性的貶低;三,主張靈肉和諧、立足於塵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對神學的靈肉對立、用天國生活否定塵世生活。

3. 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確定為三個層次:一,人性,對人的幸福和尊嚴的追求,是廣義的人道主義精神;二,理性,對真理的追求,是廣義的科學精神;三,超越性,對生活意義的追求。簡單地說,就是關心人,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義就是:尊重人的價值,尊重精神的價值。(周國平教授在國家行政學院的講演)

4. 因此,在不同的時代,人文精神的特點和重點是不同的,它反映的是在特定時代背景下人們的價值觀、人性觀、時代精神的集中反映。

5. 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關注民生、體察民情、尊重民意、保障人權,

6.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是構成民族文化個性的核心內容,是衡量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建設和諧文化,倡導和諧精神,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倡導人文精神。網路文化作為和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要反映和諧文化的人文要求和人文期待。深入把握網路文化的人文意蘊,有助於我們更為清晰地界定網路文化的人文底色,更為深入地挖掘網路文化的人文傳承,更為自覺地推進網路文化的人文提升。

網路文化的人文底色
網路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們的精神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自身也蘊涵著厚重的人文精神。准確界定網路文化的人文底色,倡導人文精神,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在要求。
網路的平等性、兼容性、自由性和虛擬性使它保持平民姿態,向社會各個階層開啟人文思考的民主權力,把一個開放而自由的媒體平台展現在人們眼前,打破了權力話語對媒體的控制,改變了過去的「點-面」傳播體制,任何人進入網路空間,都可獲得掌握信息的主動權。因此,這種開放的網路體制開啟了網路文化的民主取向。網路文化的這種民主取向已經超越了文化本身的權力語境而具有了人文價值意義。網路文化是表徵自由的最好方式,其最核心的人文本性就在於它的自由性。網路解放了以往人文自由中的某些不自由,更有利於網路民意的表達,為人文精神的舒展提供了理想的精神空間,使網路文化呈現出靈動迷人的人文底色。
在社會分工的制度模式下,專業知識的縱向積累和橫向分割造成了知識增長與信息壁壘的同步延伸,隔斷了社會群體之間的交往和理解,形成了如哈貝馬斯所說的「專家文化」和「知識精英」。網路文化在不破壞甚至有助於專業分工的前提下,以快捷方式和廉價手段為大眾提供接近各種專業知識的機會,其意義不僅在於「公眾理解科學」,還在於人文精神走進民眾,知識走進生活,科學融入人文,技術貼近生命力的感受。這便是網路文化色澤飽滿的人文底色。
在網路文化日漸成長壯大的今天,辨識和倡導網路文化應該具有的人文底色,旨在從價值理性上給這種新的文化形態添加底氣和骨力,使網路文化獲得更多的人文情懷和終極道義,是網路文化真正走進一個歷史的節點,贏得歷史的尊重的必由之路,也是網路文化人文底色中最基本的本體論價值。

網路文化的人文傳承
人文傳承是所有文化形態的生命活力源泉,網路文化也不例外。網路文化的人文傳承是網路文化主體心理狀態的反映,也是網路文化的整體性人文精神反映。網路文化的人文傳承是指通過互聯網載體對人文精神的承傳和培育,既可以是縱向的繼承和積淀,也可以是橫向的輻射和影響。互聯網具有信息集成、平等交互、媒體兼容、時空超越和聯通共享的功能,因此,網路文化的人文傳承具有自己獨特的信念和價值外顯表達方式,表現為自由精神、獨立精神、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等多種形態。
網路文化的飛速發展使人文精神的傳播獲得了超越時空的普遍意義,使人類自由、平等、公正、人性、人道等人文精神,第一次真正跨越國界、超越時空。人文精神通過全球互聯網,通過全球網民在網路平台上的互動,實現了其超越時空的普遍意義。網路的開放性、互動性,為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的人文精神的交流,奠定了廣泛的基礎。另外,網路的即時性和共享性,為人文科學的研究,為共享人類思想文化成果提供了普遍現實的條件。
人既是網路文化的主體,又是網路文化的客體。因此,網路文化的人文傳承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宗旨,要把人作為出發點,同時又把人作為落腳點,尊重人、關愛人、成就人。要在全社會提高人文素質,構建網路文化發展的良性生態;要建設最能體現人的價值追求的社會環境,切實提升和美化人的精神世界;要充分利用好網路平台,使人文精神作用於人的心靈和知性,使網路文化擔當起人文精神的現代傳承的歷史使命,拓展自身發展的無限空間。
網路文化要堅守自己的人文關懷傳統與現實品格,堅持它的人道主義和人文精神。要積極引導網路文化積極而有深度地參與現實生活,使網路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人文傳統成為網路文化發展的不竭動力;使傳承人文精神始終成為網路文化的主旋律。

網路文化的人文提升
人文提升是所有文化形態緊密契合時代精神,呼應時代人文創新需求,不斷實現與時俱進的關鍵。網路文化本身並不能自發自覺地產生和塑造人文精神,實現人文提升。因此,對網路文化的發展走向進行有效的引導和梳理,不斷提升網路文化的人文內涵,增強網路文化的人文氣息,是網路文化順應時代要求,實現創新發展的應有之義。
網路文化不僅為促進文化生產與消費開拓了廣闊的空間,而且也明顯地豐富了文化景觀,擴大了文化輻射,活躍了文化生活,實現了文化共享。作為一種嶄新的文化發展形態,網路文化本身良莠互現,優劣並存。尤其是網路文化以其廣泛、快捷、大量的生產方式與傳播方式,對大眾生活空間的強制性佔有,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形成的新的文化霸權和精神控制力量,如不加以及時、合理、有力的調節與引導,很容易破壞文化生態的平衡,誘使人們審美情趣的畸化,如人格的扭曲、人際關系的障礙、對技術的盲目崇拜等,這些都對人文精神的弘揚帶來消極的影響,必須予以高度警惕和極大關注。
在網路文化飛速發展的今天,更要關注人類的精神家園,不能忽略人類心靈的塑造。事實也證明,離開人文精神的輔佐和道德精神的參與,網路文化就有走向邪路的危險。居高不下的網路犯罪、層出不窮的信息污染、令人膽戰心驚的電腦黑客及道德滑坡、親情隱退造成的人與人的欺詐和防範等已向人類敲響了警鍾。要通過人文文化的交流,自覺地、有意識地調整自我與社會、科技發展的關系,培養尊重個性、平等、自由,追求理想情操和人格完善,具有對他人、社會、人類責任意識的新的倫理精神,進而促進網路文化的創新,使網路文化的發展與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保持良性互動,不斷提升網路文化的人文境界和人文品位。
提升網路文化的人文精神,就要以合理的文化態度來面對網路文化。一要充分弘揚網路文明,主動提升創新和競爭意識,將網路文化置於社會文化的大背景中,理性公正地認識、評價、接納它;二要通過網路建立起促進和諧社會人文精神傳播的內在機制,使網路文化真正成為傳播人文精神的重要陣地,樹立人文精神在網路文化中的權威性;三要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堅持不懈地對網路文化施以人文關懷與人文提升,積極有效地賦予網路文化以盡可能多的精神價值、道德品位、文明素質與思想蘊涵,使網路文化在不斷地汲取、揚棄與升華中走向完美與成熟。

⑻ 網路的流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利大於弊

流行文化(Popular Culture)屬於文化的范疇。一般來講,流行文化是與高雅文化相對而言的。高雅文化一般包括古典音樂、嚴肅小說、詩、舞等等。流行文化就是那類普遍可得的人工製品:電影、錄音錄像帶、CD或VCD、時裝、電視節目、溝通和交流的模式等。 這種特有的時尚魅力,與泛濫的商品化信息融為一體,一方面給渴望獲得社會信息與思想的廣大青年學生,帶去了養分和精髓,拓展了他們的心靈空間與精神空間;另一方面,不可否認,它也促使一部分因不能明確信息真實與虛幻的純情少男少女們,自我防衛意識和倫理道德情操方面開始異化。流行文化向校園的進軍,與具有青春活力與高尚純情校園文化格格不入,該種意識的洪流,在諸多方面,表現為庸俗外觀文化與校園文化合而不群。 第一,以正確的價值方向引導流行文化。隨著學校與社會各方面聯系的加強,流行文化對學校教育產生影響是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以前對流行文化簡單地堵截與抵制方式,並不能消除流行文化對學校教育的消極影響,有時甚至將部分優秀的教育資源也拋棄了。學校應該規范流行文化在學校的發展:1)充分調動流行文化內部的積極因素,使流行文化向健康理性的方向發展;2)加強對主流文化的弘揚和傳播,通過主流傳媒來遏制商業傳媒的俗濫,通過宣傳主流價值觀念來消解商業傳媒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3)加強流行文化的立法與執法,嚴厲打擊各種黃色文化對青少年的腐蝕。 第二,讓價值觀教育走進生活。讓價值觀教育走進生活意味著學校對學生主體需要的尊重,意味著學校對學生主體精神的弘揚,也意味著讓學生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下學會自我選擇,教育者不能再把他們當作成為受教育的對象,對他們生活中的東西一味地禁止。而要充分肯定他們的主體作用,教會他們做出正確選擇。價值觀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是主體將其主動性、能動性、創造性不斷參與到生活過程的一個內化和建構的過程。價值觀教育本質上是促使學生內在需要與社會規范對話的過程。只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和學生的自我教育。任何時候價值觀價值都不是目的,而應當看作通往美好生活的一種手段,無論對我們自己還是對他人而言都是一樣的。做到了這一點,流行文化在學校里傳播,青少年們會有自己的正確選擇,能做到吸取其精華,摒棄其糟粕。
流行文化的一些特點: 流行文化指某一個時期的生活方式、流行品味、大眾文化,所以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它在特定時期、特定階層、特定地區或全球范圍內,比較廣泛地存在; 2,它關注人們的生活方式; 3,它是比較流行的,是人們的一個效仿對象。
利大於弊。 ①全球一體化,包括文化的交流,這個是必然趨勢。 ②文化的交流更有益於促進全球文化的多樣性和繁榮發展。
③文化反作用於政治經濟。有利於經濟的合作,政治的方面協作。 ④固步自封,只能導致自己的落後,要取其精華,為我所用,是中華文化保持鮮活的生命力。 ⑤外來文化不全是文化入侵,所以不能一味的否定。
第一, 如果沒有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我們現在一定像朝鮮一樣落後。閉關守舊。 如果流行文化的宗旨與人文精神的宗旨不符,則說明流行文化阻礙推廣人文精神;如果流行文化的宗旨與人文精神的宗旨相符,則說明流行文化促進人文精神的推廣。改革開放就是順應了當時的歷史潮流,才會使中國有如此巨大的發展。 第二, 中國晚清時清政府的封閉抵制優秀文化造成的危害反面論證 清王朝的閉關鎖國難道給我們的災難還不夠深刻嗎

第三,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很大一方面源於中華文化的包容性,而正是這種包容性使外來的文化融入到 中華文化之中,從而促進了中華文化的進一步的「博大」。雖然外來的文化也有其反面的影響,但是總的來說對於外來文化來說是利大於弊 第四,外國很會吸收外來文化,但是中國吸收外來文化的味兒就變了。要麼一味抵制,要麼盲目的崇拜,我們不能 盲目崇拜,應該吸取精華,去其糟粕。
第五,推廣人文精神,實際上就是要提倡一種尊重人、關心人、珍視歷史文化的價值觀。某一時期的流行文化,與 其他時期有很大的不同,如文革時期的流行文化是全國一片紅,揪斗走資派;而改革開放時期就是發展自強,百花齊放。所以,流行文化具有不確定性,這個時期的文化,在另一個時期,也許就會被認定為異數,無法讓人接受。 第六,不能說你的能力欠缺,只看到流行文化中不好的方面,而沒有看到優秀的一面。就說這個東西是壞的。
學生追星有一定的影響,有些學生呢就是把他們明星當做好榜樣,勵志以後一定要向他們那樣出色,所以現在就抓緊學習。 而有些學生是瘋狂的追星,
上課的時候也想著明星的光彩時刻 從而導致學習效率下降。這是最大的區別。 關鍵是明星本身並無錯,錯的是你追星的目的。 第七,印度洋海嘯發生後是誰舉辦慈善晚會,難道不是那些歌星嗎?他們在災區的演出難道沒有推廣人文精神嗎? 第八,世界任何民族都沒有所謂的純粹的民族文化,或多或少的都有外來文化的融入,這是不爭的事實,從微觀角 度上講,根本就沒有什麼純粹的東西,文化的融合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任何一個時期都在吸收著流行文化,只是看接受的人是看中流行文化哪一方面,看到優秀的部分,發揚光 大,就能起到進步的作用,看到不好的、頹廢的一面,就只能使社會倒退。 第九,對方會提到咖啡的問題,用西醫對中醫的論點相反駁,不能眼看著人都要死了,還要一味的堅持西醫。
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家長還要把孩子送出國留學? 第十,流行文化是把雙刃劍,用得好就能產生積極的作用,用得不好就能產生消極作用,關鍵是要提高運用人的能 力,而不是一味的害怕反對。 只有能容納與吸收新文化的民族文化,才能與時俱進,才能不被吞食與同化。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關於流行文化與傳統文化》,12月4日《長江商報》報道了這樣一條新聞:3日,武漢市常青一中的學生撥打熱線稱,前天剛剛經過了月考,在語文試卷中,有一題居然是默寫周傑倫唱曲中的歌詞。據該校高一陳同學介紹,他們班剛舉行月考,在語文試卷中有一道默寫題,其中給出了10個不完整的句子,要求學生任意選擇8句默寫完整。在這10個句子中,9句都出自課文里出現過的古詩詞名句,而有一句卻出自周傑倫的新專輯,《青花瓷》這首歌中的一句歌詞。 此事一經報道後果然是引來了巨大的關注度。如此副有創新精神的題目一出來,引起了很多老師和家長的反對。這應該是在大多數人的意料之中,因為壓在中學學生稚嫩的肩上的大山無疑就是高考,而這樣的考題出現讓家長和老師不禁會擔心又會讓孩子們分心。有人說,這是教育的倒退,有人說,這是在庸俗的流行風潮中前行,有人說,不應該把流行的東西帶進課堂,反正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我作為一個中學生,平時也喜歡聽一些流行歌曲,尤其是周傑倫的歌。對於這首《青花瓷》也是格外的喜歡,下面我可以來讀幾句歌詞: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 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 在潑墨山水畫里你從墨色深處被隱去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 炊煙裊裊升起隔江千萬里 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 就當我為遇見你伏筆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撈起暈開了結局 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你眼帶笑意......在這之前還有很多這種中國風的歌曲:《東風破》《發如雪》《千里之外》《菊花台》...每一首都是經典!那位老師說之所以將歌詞作為考

題,是因為歌詞與教材中一文章的句子結構有類似之處,周的這首歌有宋詞的韻味。「很多學生喜歡聽歌,這是個無法迴避的事情,出這道題是想了解學生內心,在聽什麼,是否僅僅停留在聽上。」劉老師說,他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吸取古典文化優點,從好的歌曲中吸取養料,給學生以正確引導。 我想,在流行文化無孔不如的今天,我們不應因為是流行就驅之門外,而應融入其文化之中,去其糟粕,取之精華。我們的語文老師曾經演唱過一首《月滿西樓》,這是根據李清照的《一剪梅》改編的一首歌。紅藕香殘玉簟(diàn)秋,輕解羅裳,獨上蓮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同樣是抒發對於戀人的思念,《青花瓷》似乎並不遜色於這首《一剪梅》,可能因為曲子的關系更加為現在的人所接受。在李清照的那個年代,這樣的詠嘆也許就像是現在的流行歌曲,人們過多關注的還是孔子的儒學吧。但是,歷史會有它自己的選擇,是金字總會發光,李清照的詞還是流傳下了,為後人所贊嘆!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於丹在接受央視《面對面》主持人王志專訪的時候曾經這樣說:「現在有很多人把周傑倫跟傳統文化對立起來問我,說我們年輕的孩子都去聽這種流行歌曲了,然後你再講《論語》、講《莊子》,你怎麼樣才能用這種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取影響現在的孩子?我很坦率地告訴他們,我認為周傑倫和方問山,某種意義上,跟我做的事情是殊途同歸的。」 事實上我們對於很多事情的評價和態度都基於我們的無知和不了解,不要把流行和傳統對立起來:「泰山之高,因聚捧土。海之大,因納白川」的古訓正好為我們指明了方向。不妨試著去聽聽流行歌曲,去看看裡面的歌詞,也許你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如今,大街小巷都充溢著受年輕人喜歡並推崇的流行文化。各種卡通畫、音像製品、韓劇、休閑報刊以及時裝表演……都成了流行熱門和談論焦點。 那麼,我們應當如何看待流行文化呢?下面將個人的一些看法簡述如下: (一)流行文化是時代發展的產物。 歷史的演變如浪潮湧動,總有新生的事物、力量會站到風口浪尖,擎起前進的大旗。 同樣,當傳統的東西讓人們爛熟於心的時候,一些新生事物便會理所當然地出現,甚至取代原有的一些事物,吸引住人們的眼球。譬如,聽了太多的貝多芬、莫扎特式的精典音韻,也會想嘗試一些不一樣的感覺——於是流行音樂便誕生了;吃了太多的傳統菜餚,吃膩了它的精緻,也會想換換口味,於是麥當勞、肯德基……就順勢而生了;看了太多的戰爭劇和歷史片,厭倦了那些沉悶的情節,更想欣賞一些輕松休閑的影視作品,於是青春偶像劇就產生了…… (二)流行文化有其引人之處。 流行文化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它能很好地捕捉到人們的需求,滿足人們求新、求異的 好奇心。單一的文化讓人乏味,只有多元的文化才能夠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豐富多彩。流行文化使人們更有個性,更樂於創新。一曲《雙截棍》滿足了人們叛逆的需要;韓服的寬松肥大滿足了人們追求輕松舒適的感覺。流行文化帶來了更多新鮮、另類的元素,拓寬了人們的視野和思維,颳起了一股更新換代的旋風。 (三)但流行文化也不宜流行過頭。 盲目地追求感官刺激,追求時髦;而不注重其內涵,吸收其與眾不同之處,那麼最終必然會致使許多流行的東西因經不起時間的考驗而自然消亡。要知道,只有經典的東西才會被永久流傳,所以我們不應過分地沉迷於流行文化,而錯誤地走向極端。試問,秦觀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難道敵不過瓊瑤的言情小說嗎?《黃河大合唱》難道敵不過港台歌曲嗎?幾百年後,我們的子孫們會記住的應該是哪一個呢?

⑼ 流行文化如何促進人文精神的推廣

人文學科是研究人本身或與個體的精神直接相關的文化世界的學問。一般來說,自然科學主要研究客觀的物質世界,回答"是什麼"。而社會科學(如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等)主要研究人與自然、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和規律,回答"要怎樣",是實證性的科學。人文科學(文學、歷史、哲學、藝術、語言學等)則主要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回答"應怎樣",引導人們思考人生的目的、意義、價值,去追求人的美化。它有一定的工具性,如運用語言、如何為人處世等,但它最主要的是發展人性,完善人格,提高人的文化素質和文化品格。它是一種評價性、體驗性的學問。

所謂人文精神,是在歷史中形成和發展的由人類優秀文化積淀凝聚而成的精神,一種內在於主體的精神品格。這種精神品格在宏觀方面匯聚於作為民族精神脊樑的民族精神之中;在微觀方面體現在人們的氣質和價值取向之中。如追求崇高的理想,崇尚優秀道德情操,嚮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熱愛和追求真理,養成和採取科學的思維方式等,都是人文精神的體現。還應當特別強調的是,那種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離開人文精神的科學精神,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精神;而離開科學精神的人文精神,只是一種殘缺的人文精神。沒有科學精神,就不會有科學技術的發展;而沒有科學技術,就落後,就窮困,就將挨打;沒有人文精神,就異化,就空虛,就會卑鄙無恥。楊叔子先生進一步尖銳指出:"沒有科技,一打就垮;而沒有人文,就不打自垮。"因此,我們需要弘揚的是包括科學精神在內的人文精神。

理論學術界對於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關系的關注源於人文與科技的現實對立與沖突。從歷史的角度看,人文與科技的分化與對立主要是近代科學技術產生以來的事。近代科學技術上的發現、發明及其廣泛運用,一方面極大地強化了人的認識和實踐能力,發展了人的主體性,創造出巨大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改變了人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情感方式等,拓展了人的生活和發展空間,產生出巨大的正面效應;另一方面也加劇了人類與自然、個人與社會、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等之間的分化與對立,在現實社會中造成了人文文化與科技文化的分化與對立,相應地在精神上帶來了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分化與對立。正是這兩個方面的問題相互交錯,演化出了當前人類社會的各種"現代病"。例如,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生態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氣候問題、物種問題等日趨嚴重,實際上是以"天災"方式表現出來的"人災",以至造成人類自身生存的危機、發展的極限等。在人與社會的關系方面,階層矛盾、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國家與國家、國家集團間的矛盾等並未隨著社會財富的迅速增長和全球一體化的進程的加速而消失或減弱,而是以更加復雜多變的形式存在,並時常以異常尖銳的形式表現出來。在人的精神生活領域,拜金主義的橫行、物慾主義的泛濫、精神家園的迷失、人文關懷的淡漠、宗教信仰的沖突、行為方式的失范等種種現象被叫作人文精神的失落。它造就了現代文明的人類不得不品嘗和咽下自己釀成的苦果。
克服對科學精神的片面理解,重塑當代科學精神
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當代對立根源於現代科學技術和工業的雙重效應。現代科學技術和工業一方面造就了當代人類文明,另一方面帶來了人性的扭曲和壓抑。正是在對科學技術及其功能的反思中同時產生出對於科學精神的種種片面理解。
其一,以強調"實證性"為主要標志的科學主義的科學觀。科學主義者以經驗證實原則劃分科學與非科學,認為只有自然科學才能滿足經驗證實原則,也就是只有自然科學才是科學。他們強調尊重科學,這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他們把科學抬高到至上甚至唯一的地步,把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絕對對立起來,以科學文化否定和反對人文文化,這就走到了極端。這種意義上的科學精神實際上是與人文精神相對立的自然科學精神。
其二,以片面強調"功利性"為主要特點的狹隘功利主義科學觀。功利是人類活動所追求的目標之一。科學和技術能夠滿足人們的一定需要,幫助人們達到一定的目的,具有某種工具價值。但是,科學技術不僅具有工具價值,也有其他價值,如倫理和道德價值、人道價值等。因此,片面強調科學技術的工具價值,置科學技術的其它價值於不顧,在實踐中往往導致科學技術的誤用和異化。這種意義上的科學精神實際上成了庸俗的功利精神。
重塑當代科學精神,需要一種大科學觀,要把科學精神看作人類精神的核心內容之一。對於科學,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第一,從人與世界關系的角度看,科學是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這種方式有別於人類對於世界的實踐的、藝術的、宗教的和哲學的把握方式;第二,從人類的文化創造活動來看,科學是人類文化系統中的一個特殊的子系統,它對於人類文化的發展具有基礎性和指導性作用;第三,就其存在的方式而言,科學是一種具有內在邏輯結構的理論體系,它以一種邏輯化和體系化的方式再現對象的本質、結構和規律;第四,就其目的和本性而言,科學是一種探索和求知的人類活動,它的焦點始終指向不知與知、似知與實知、略知與詳知、假知與真知的邊界,去變不知為知,變假知為實知,變略知為詳知,變偽知與為真知,去拓展人類認識的廣度、深度和真度;第五,就其功能而言,科學又是一種發現和證明真理的方法,它要藉助於實驗的、實踐的、邏輯的種種手段,去證偽或證實知識的真理性、科學性、合理性;第六,在這種意義上,科學又是一種特殊的評價體系和檢測系統,是否具有科學信念和服從科學規律,成為衡量不同個體、集團乃至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尺。由上可以看出,科學精神包含了實證性又不能僅僅歸結為實證性,科學精神包含著功利追求但又不能僅僅看作功利性意向。科學精神體現著人類對客觀性、真理性、合理性的追求與創造。
消除對人文精神的片面理解,重建當代人文精神
對人文精神的片面理解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把非理性看作人之本,實際上把人文精神等同於非理性精神。理性和非理性是人所具有的兩種不同的特性。然而,隨著人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的演化,人的內部構成發生了分化,人的理性方面主要與科學、技術的發現和發明相聯系,在當代工業文明的巨大成功中得到了極為充分的展示。與之相應,尊崇、張揚和發展理性成為長期以來的主導性思想潮流,而理性主義則作為主導性和統攝性哲學思潮而占據著統治地位。然而,正是理性的這種超常發展和理性主義的過度張揚,帶來人性結構的內部嚴重失衡狀態,造成了非理性的極度失落和人性的扭曲,凸顯出廣泛而又深刻的個性問題。正是在對理性的反省和批判中提出了拯救和保護人的非理性方面的必要性,非理性主義由此而崛起。當代的非理性主義哲學各有其特點,但至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把人看作世界之本,又把非理性看作人之本,把人看作非理性的人。在他們看來,弘揚人文精神,就是弘揚非理性精神。
其二,把人文精神等同於倫理精神。中國古代曾經有過領先於當時世界的發明與創造,但當科學技術在近代西方迅速發展之時,卻自覺不自覺地隔離於科技世界之外,視西方科學技術為"奇技淫巧"而不屑一顧,直到被帝國主義列強用洋槍洋炮轟開大門仍難以幡然猛醒,其根本之點就在於對人文精神的片面理解。時至今日,我們還不能不反復強調科學技術現代化在社會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其三,把人文精神等同於文人精神。知識分子是社會生活中最敏感的一部分,尤其是人文知識分子對於人文精神的價值具有更自覺的意識,對人文精神的話題有著更熱切的關注,對於弘揚人文精神也有更迫切的願望。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把人文精神僅僅看作專屬於知識分子或人文知識分子圈的東西而使之與社會大眾相隔離,則這種人文精神必然失去其最廣泛的基礎。在當代社會中,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知識含量越來越高,社會大眾的知識水準也不斷提升,知識分子與非知識分子之間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甚至產生出帶有高科技含量和功效的"知識經濟"。在這種情況下,簡單地把人文精神等同於文人精神,把對人文精神的關注局限在狹小的知識圈,把人文精神建設僅僅看作一種話語的解讀與交流,無助於社會文明的發展和精神的進步。
在我看來,人文精神就是人之為人的一種理性意識、情感體驗、生命追求、理論闡釋、評價體系、價值觀念和實踐規范,是人類以文明之道大化於天下的生命大智慧。它既活躍於精英文化之中,也存在於大眾文化之中;它既為知識分子所特有,也為社會大眾所共有;它既是一種理性意識,也是一種非理性的體驗;它既表現為一定的知識形態,也蘊含著一定的價值觀念;它既是一種積極的生命追求,也是一種現實的行為規范,等等。重建當代人文精神,需要從科學與人文的兩極對立的思維模式中超越出來,超越於對人文精神的片面和狹隘理解,立足於人類的整體發展、長遠發展來反思人類精神的當代建設。
探尋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融通途徑與共建方式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都是人類精神必不可少的內在組成部分,也是人類實踐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動力。當代人類實踐的健康發展對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融通與共建既提出了緊迫要求,也奠定了現實基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立足當代人類實踐,貫通古今,融匯中西,回到原典,致力創新,加速分化,促進綜合,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共建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促進人類精神的健康發展,這正是中華民族在21世紀的歷史責任。
在實踐層面,我們要自覺促進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的相互滲透與統一建構。就其具體形態、直接功能和作用方式而言,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也許是有所不同的,但就其作為人類統一的文化創造的目標、過程和產品而言,它們又是內在相通的。目前人類已經進入了高科技時代。要防止、克服或削弱高科技可能帶來的非人化後果,有必要大力發展人文文化,強化高科技時代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當代人文精神也離不開科學精神,只有自覺地把科學精神內蘊於宏大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才更富於清晰性、准確性,才能更好地指導人類實踐。在科學層面上,要在自然-人-社會相統一的基礎上,發展和發揮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內在相通性,建立一種真正的大科學觀,而這種大科學觀中又蘊含了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內在氣質和廣博內容,從而具有更加廣闊的科學視野。
就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而言,意味著要在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之間保持張力。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體現著物的外在尺度與人的內在尺度的統一,體現在人對自身和外部世界及其相互關系的自覺認識和掌握。
就人的內在心靈世界而言,要求人們在人的理性與非理性之間保持張力。理性和非理性都是人的本有屬性,它們之間應當是內在統一的。人的理性與非理性的內在沖突本身是外部世界的矛盾沖突的一種內在表現方式。而理性與非理性的內在沖突又加劇了外部世界的分化與沖突。我們認為,健全的人類精神應當是理性與非理性之間內在統一的真精神,它們共同構成健康的人類精神所不可分割的內在組成部分。
就人的價值取向而言,強調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融通與共建,就是要強化人對於真、善、美及其內在和諧性的自覺追求。真善美在觀念中的統一,最終是通過實踐活動而得到鞏固和實現的。在人們的實際活動中,對真善美的統一追求通過動機、方式與效果的內在統一性而在活動的發起、過程的推進中得到貫徹,並在活動的結果中得到表現和實現。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人們活動的水平和方式有其時代性特點,真善美的統一也有不同的具體形式和水平。人類歷史的發展和進化過程,是包含著真、善、美的人類精神不斷在更高的水平和更完善的程度上實現統一的過程。

⑽ 14~18世紀的西歐、興起3次思想解放潮流、它們是怎樣一步步推動著人文精神不段發展的

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運動,啟蒙運動 文藝復興的實質:「文藝復興」一詞的原意是指「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再生」。但是,當時西歐各國新興資產階級的文化革命運動包括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其中主要的是:「人文主義」的興起,藝術風格的更新,空想社會主義的出現,近代自然科學的開始發展,印刷術的應用和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等等。這一系列的重大事件,與其說是「古典文化的再生」,不如說是「近代文化的開端」;與其說是「復興」,不如說是「創新」。「文藝復興」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標志著一個偉大的轉折。它是新文化,是當時社會的新政治、新經濟要求的反映,是新興的資產階級在思想和文化領域里的反封建斗爭。簡單來說,文藝復興的實質就是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
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起源於14世紀下半葉的義大利,其後遍及西歐整個地區。人文主義者以「人性」反對「神性」,用「人權」反對「神權」。他們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無所不有」的口號。他們非常不滿教會對精神世界的控制,他們要求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他們歌頌人的智慧和力量,贊美人性的完美與崇高,反對宗教的專橫統治和封建等級制度,主張個性解放和平等自由,提倡發揚人的個性,要求現世幸福和人間歡樂,提倡科學文化知識。所以,人文主義的理念,其重點是「人」,是「人」的本能的發揮,是「人」追求真、善、美的動力。
文藝復興的歷史作用:恩格斯曾高度評價「文藝復興」在歷史上的進步作用。他寫道:「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三個巨人指:達芬奇(《蒙娜麗莎》)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 但丁(《神曲》)】
首先,是人的發現。在中世紀,理想的人應該是自卑、消極、無所作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義不足稱道。文藝復興發現了人和人的偉大,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創造力,提出人要獲得解放,個性應該自由。(1)重視人的價值,要求發揮人的聰明才智及創造性潛力,反對消極的無所作為的人生態度,提倡積極冒險精神。(2)重視現世生活,藐視關於來世或天堂的虛無飄渺的神話,因而追求物質幸福及肉慾上的滿足,反對宗教禁慾主義。在文學藝術上要求表達人的感情,反對虛偽和矯揉造作。如:彼特拉克的《歌集》,薄伽丘的《十日談》。(3)重視科學實驗,反對先驗論;強調運用人的理智,反對盲從;要求發展個性,反對禁錮人性;在道德觀念上要求放縱,反對自我剋制;提倡「公民道德」,認為事業成功及發家致富是道德行為。(4)提倡樂觀主義的人生態度。這些不可抑制的求知慾和追根究底的探求精神,為創造現世的幸福而奮斗的樂觀進取精神,把人們從中世紀基督教神學的桎梏下解放出來,資產階級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創造近代資本主義世界的。
其次,文藝復興打破了宗教神秘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有力地推動和影響了宗教改革運動,並為這個運動提供了重要的助力。文藝復興提倡重視現世生活,反對權威,在當代人中間喚起了對天主教會及神學的懷疑和反感。文藝復興中的人文主義者通過文學、藝術等形式諷刺、揭露天主教會的腐敗和丑惡。
第三,文藝復興打破了以神學為核心的經院哲學統一的局面,為以後的思想解放進步掃清了道路,使各種世俗哲學興起。其中有英國的經驗論唯物主義(培根)。它也推動了政治學說的發展,馬基雅維利為後來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霍布斯、洛克等一大批思想家,發展起「自然權利」、 「社會契約」、「人民主權」以及「三權分立」等理論。
第四,否定了封建特權。在中世紀,封建特權是天經地義,門第觀念根深蒂固。文藝復興則使這些東西在衡量人的天平上喪失了過去的重量。人的高貴被賦予新的內涵。彼特拉克說:「真正的貴族並非天生,而是自為的。」在當時義大利的社會生活中,才幹、手段和金錢代替了出身門第,成為任何出身的人爬上社會高層的階梯。
第五,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文藝復興恢復了理性、尊嚴和思索的價值。雖然文藝復興在哲學上成就不大,但是它摧毀了僵化死板的經院哲學體系,提倡科學方法和科學實驗,提出「知識就是力量」,開創了探索人和現實世界的新風氣。人們堅信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頭腦,相信實驗和經驗才是可靠的知識來源。這種求實態度、思維方式和科學方法為17到19世紀的自然科學的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六,文藝復興時期創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藝術品及文學傑作,成為人類藝術寶庫中無價的瑰寶。中世紀,聖經傳說充斥藝壇,窒息了藝術的生命。文藝復興則不但把聖母變成人間婦女(拉斐爾),把圖像化為對人體的歌頌,而且開始了日常生活和現實人的直接描寫。解剖、透視等科學也第一次結合於藝術。西歐近代現實主義藝術從此發端。
這場廣泛持久的思想文化運動,在意識形態領域中,沖破了封建專制和宗教神學思想對人的束縛,解放了人的思想,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啟蒙運動的影響1、為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做了思想和理論的准備
2、為法國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備。
3、啟迪了人們的思想,動搖了封建統治
4、激勵了中日等國仁人志士為改造舊社會而斗爭

閱讀全文

與流行文化為什麼促進人文精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