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鄉土文化和農村文化以及傳統文化的區別
其實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鄉土性的文化,它產生並服務於農耕社會。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新農村文化的生長點,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軟實力」。
鄉土本色關於「土」的思考,土字的基本含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開泥土,是因為在鄉下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方法。我們的民族與泥土是分不開的。土在我們的文化中佔有特殊的位置。鄉土社會的信用並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於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㈡ 了解貼春聯的習俗等鄉土文化是什麼
春聯的習俗來源: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鄉土文化: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
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
貼春聯寓意:
春聯,又稱「春貼」、「門對」、「對聯」,是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年紅」中一個種類。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是華人們過年的重要習俗。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㈢ 如何了解貼春聯的鄉土文化
春聯的起源還要從桃符說起。古代傳說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桃樹下有神荼、郁櫑二神,主管萬鬼。如遇作祟的鬼,他們就把它捆起來喂老虎。後來,中國民間在春節的時候,為驅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畫上這兩個神像,這就是桃符。
到了後來,桃符不斷規范化,演變成為用於掛在大門兩旁長六寸、寬三寸的長方形桃木板。或寫春詞,或書祝禱之語,歲旦則更之。」如果說畫神像主要意在祛鬼和辟邪,那麼寫春詞主要意在祈福和吉祥。幾經演變,這就形成了後來的門神、年畫與春帖、春聯兩大脈絡。
春節貼春聯的中國民俗起於宋代並在明代開始盛行。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對聯的顏色又與當地民俗相關。普遍能夠見到的就是紅色,紅色代表喜迎。在有些地方還有白色,黃色,紫色,綠色和藍色等。白色在有些地方代表思念新逝的親人。
廟宇一般用黃紙,家裡老人去世了,晚輩家一般從當年起三年不貼紅春聯,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服喪期滿才恢復用紅紙,故白綠黃三色的對聯俗稱「孝聯」「孝春聯」或「丁憂聯」。
也有的地方頭年貼黃對聯,次年貼藍對聯,第三年貼綠對聯。也有的地方乾脆三年都不貼對聯以寄託哀思,故春節貼對聯是有必要的。
㈣ 鄉土中國中如何理解鄉土情結
土地是中國人民賴以生存的,鄉村人作為與土地有直接聯系的人群,是中國社會的基層。在中國傳統思維中種地謀生是天經地義的,我們居於土地之上,取食於土地之中,這樣重土的生產方式,孕育出了鄉村人安土重遷的觀念,導致人和空間的關系是相對固定的。中國人講人情,在其背後是由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決定的,中國的鄉土性註定了中國社會群體范圍小,多以鄉村為單位,所謂血緣是身份社會的基礎,地緣是契約社會的基礎。鄉土中國的情結是紮根於每個中國人的心底,是一種普遍的民族心理體驗。應當承認這種情結是傳統文化作用的結果,是一種集體意識存在,並不會因為少數人的意識缺失和丟棄從而不復存在,而是將一直通過民族的血脈傳承下去~
㈤ 論中國鄉土文化
哎,我也極力痛感這些問題啊,中國的傳統哪去了?怎麼全被西洋化了。。。。
先從別的地方借鑒下: 漢民族傳統中信仰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在儒家文化的社會基礎中對道家、佛家諸說多有崇敬!然而遺憾的是,近現代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人們的功利主義思想逐漸占據主流形態,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宗教卻逐漸式微,民眾有許多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
以上為借鑒
這就是中國。
首先說歷史,
古人穿著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在清朝剃發時,農民起義軍與清朝展開了37年的剃發戰爭,可見漢人的禮儀有多麼的偉大。
而現在,自解放以來有誰會真正的沏茶,茶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飲品,可是現在,客人來了都不知道怎麼接待了。
吃飯,我就納悶,他媽中國餐你吃不慣啊,你他媽吃西式快餐,吃的你胖死才好。
真氣人啊,許多富有人家都不會用筷子了,你富了吃西餐就是富啊,
中國人的禮儀也很差,現在有幾個會去用正規的方式去紀念祖宗呢?可能是革除封建革 的吧,但是,者是最起碼的尊重,對父母的尊重,對現任的尊重啊,古人十惡不赦,第一條,孝,規定每年不祭祖者理應有罪,可是現在的,別說父母死了,就是活著兒女也不稀罕看一眼的老頭老太,這就是中國嗎?
我是九零後,每當父母不在家,來客人時,我真的不會接待客人啊,只是跟客人干坐著,哭笑著,不是我不懂,是根本沒人教我的,我不會待客之理 啊。
國家一點也沒利用起我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古時候皇帝治理國家都是死讀史書的,現在的領導人都是看現代政治,不借鑒古人的治國經驗(雖然是封建時代的,但也對國家有益處吧,有人說印度永遠也趕不上中國的原因就是印度沒有人記錄歷史,看來祖先是多麼鮮明,給我們留下了借鑒的經驗,為後人造福,可,,,祖先的辛苦白瞎了啊。
說實話,中國的社會問題太多了,就這樣的一個國家,永遠也別想站在世界前列
㈥ 怎樣去體驗泰順的鄉土文化,感受它的傳統民俗
光聽名字都是寓意極好的,據記載這地名是皇帝御賜的,都說“走走泰順,一切都順”。“六月六”禳神節,則是泰順的獨具特色的山區地方信仰習俗活動。
走在古村中,便會回憶起兒時在故鄉的那份淳樸的樂趣。
㈦ 什麼是鄉土文化
鄉土文化就是土生土長的民間文化,例如東北的二人轉,黃土高坡的信天游,瀏陽河的爆竹...再深下去我也就說不轉了,總之,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習慣和文化,則有一些連接,不妨看看...
http://www.zigui.org/article.php?id=118149
㈧ 什麼是鄉土文化 關於什麼是鄉土文化介紹
1、中國的鄉土文化源遠流長,而廣大農村則是滋生培育鄉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改革開放以來,由於我國城市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後,許多鄉土文化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至此我們對中國鄉土文化的了解和認識還相當有限。鄉土文化是中華民族得以繁衍發展的精神寄託和智慧結晶,是區別於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徵,是民族凝聚力和進取心的真正動因!鄉土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非物質的都是不可替代的無價之寶!其中包含民俗風情、傳說故事、古建遺存、名人傳記、村規民約、家族族譜、傳統技藝、古樹名木等諸多方面。
2、鄉土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非物質的都是不可替代的無價之寶!對鄉土文化的保護和延承也必須覆蓋物質的、非物質的各個領域,而且保護始終是第一位的,即使要利用它發展旅遊等產業也要突出「保護第一」的原則。對鄉土文化最有效的保護是積極的全方位的延承。所謂「積極的延承」指的是:既要繼承鄉土文化傳統的東西,也要適應現代生活需求創造新的東西;既要保護好原生態鄉土文化,又要創造新生態鄉土文化。所謂「全方位的延承」指的是:既要延承鄉土文化的「文脈」,也要有選擇地沿承作為鄉土文化載體的「人脈」,既要延承鄉土文化的物質表象(即「形似」),也要注意延承鄉土文化的精神內涵。這一點在時下的中國廣大農村是要特別關注並給予妥善的保護政策。
㈨ 什麼是鄉土文化
鄉土文化是指與一個人出生地相關的歷史地理、民俗風情、傳說故事、古建遺存、名人傳記、村規民約、家族族譜、傳統技藝、古樹名木等相關方面的一種物質或非物質的表現形式。
簡言之,鄉土文化就是一個人出生地土生土長的物質或非物質的民間文化。
(9)如何了解鄉土文化擴展閱讀:
鄉土文化具體包含:
1、村落建築
比如吊腳樓、土樓、木樓、馬牆樓、杠式屋、跑馬樓、炮樓、鎖頭屋、洋樓、中西合璧建築以及名人名居、紅色驛站等,各個農村地區幾乎自成一色,這些建築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也與當地的居民生活息息相關,是鄉土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2、山水風景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國農村地區廣闊,地方山水風景各異,雖都是山野,但美點不一樣。
3、器物手工藝品
鄉村的一些生活器物和手工藝品是很好的文創資源,有的也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鄉土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
㈩ 認識中國鄉土社會的傳統
傳統農耕文明的中國,家家戶戶實行小農經濟,一個家庭/家族能夠通過耕種來實現自給自足,所以就在土地的基礎上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化文明,這就包括家族/地域的內部/外部人情關系往來的人情社會,即便是已經慢慢進入工業化的今天,整個社會的主體文化氛圍也還是這種。
中國人講究禮尚往來,習慣於找關系、送禮這樣的處事方式,就是鄉土文明的特點之一(不是給小費,而是為了拉關系)。於是內部通過一系列的人情世故把幾乎所有人都緊緊的交織綁架在一起,所以中國人都很注重集體主義(有山頭意識),講究「人多力量大」。
這種文化有一點好處就是有很強的團結、凝聚力,但是特別是進入工業時代的今天壞處也很凸現,構成了種種利益集團,農業文明的時候一個小團體就是一個小團體,不會影響很大,但是工業文明時期生產力快速發展,一個集團可能控制的就是整個社會。
還有就是這樣的社會裡面一旦出現一個不利於這個集團的影響點,就會遭到所有人的排擠、歧視,可能某些少數掌握真理的人,可能真理就這樣被埋沒掉了,還有就是集團內部可能會「藏污納垢」,躲在集團內部因而能通過集團內部的影響力避開懲罰。
同時這樣的集體也不利於社會流動、發展,因為一旦需要改革牽扯到的利益集團就會很大,范圍就會很廣,不利於對於個人的提升與發展,這樣的「集體」力量,一旦吃瓜群眾被錯誤的觀點影響,就很容易造成巨大的危害,對那部分少數掌握真理的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害。
同樣在社會已經高度工業化的今天,中國還是充斥著這樣鄉土文化的殘留,甚至還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地域主義」、「性別主義」、「民族主義」...就是各種搞團團伙伙(與西方為了爭取個人權利不同,這群人往往都是為了搞成壟斷集團牟利),就跟鄉土文明時期的一個家庭/家族一樣,都是為了搞成集團「人多力量大」,有時候為了集團的利益甚至不得不犧牲個人利益,而且不同利益集團往往是為了謀求「利益平等」、「互惠共贏」而進行類似於「聯姻」之類的操作,來鞏固這樣的利益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