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結合自己的專業性和生活實際談談如何弘揚天府文化,講好成都故事,做好天府文化
成都一定要對標世界城市,在傳承和創新天府文化中持續深度給力。
在邁向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城市過程中,成都一定要對標世界城市,在傳承和創新天府文化中持續深度給力。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傳承和萃取天府文化精華,激發創意創新智慧,以「互聯網+」天府文化,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創造和文化產業優勢。
要集聚文創資源要素,優化文創產業空間布局,構建文創產業集聚區和文創產業帶,打造一批重點文創產業園區和文創特色街區。要深度推動新經濟+天府文化的跨界融合,優先發展現代新興文化業態,推進傳統文創產業轉型升級。
(1)成都建設什麼文化名城擴展閱讀:
天府文化的相關要求規定:
1、通過文藝演出、美食品鑒、非遺展示及大型燈展等形式,向當地民眾和各國遊客集中展現天府文化的獨特魅力。
2、成都積極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旅遊名城、賽事名城,高標准打造國際美食之都、音樂之都、會展之都,「三城三都」彰顯的正是成都優雅時尚的現代品質和休閑宜居的生活特質。
⑵ 成都著名景點及四川傳統文化介紹
一,成都景點:
1,文殊院
文殊院為清代川西「四大叢林」之一,前身是唐代的「妙園塔」,宋時名「信相寺」,明時毀於戰火,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修之後改稱「文殊院」。寺內藏有自唐宋以來古今名人書畫500餘件,珍藏各類經書12萬余冊,還有自漢代以來的碑刻、雕、刺綉等實物珍品。
2,望江樓公園
望江樓公園位於成都市東門外九眼橋錦江南岸一片茂林修竹之中,面積176.5畝,主要建築崇麗閣、濯錦樓、浣箋亭、五雲仙館、流杯池和泉香榭等,是明清兩代為紀念唐代著名女詩人薛濤而先後在此建起來的。民國時辟為望江樓公園,成為市內著名的風景點。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寬窄巷子
寬窄巷子是成都遺留下來的較成規模的清朝古街道,與大慈寺、文殊院一起並稱為成都三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街區。
4,永陵博物館
永陵博物館座落與成都市青羊區,是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開國皇帝王建的陵墓,俗稱王建墓,也是中國所知的唯一建築於地面之上和第一個經過正式發掘的帝王陵墓。
5,百花潭公園
百花潭公園位於成都西郊,與青羊宮、杜甫草堂相鄰,佔地約135畝。公園得名於《蜀中名勝記》,詩聖杜甫在此留下了「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的名句。
二,四川傳統文化
1,方言
四川話是流行於川渝地區及周邊省份鄰近地區的主要漢語言,包括漢語西南官話中源自古蜀語。四川話約有1億2千萬的使用者。現今四川話形成於清朝康熙年間的「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運動時期,是由明之前流行於四川地區的蜀語和來自湖廣、廣東、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漸演變融合而形成的。
2,川劇
川劇是中國戲曲寶庫中的一顆光彩照人的明珠。它歷史悠久,保存了不少優秀的傳統劇目和豐富的樂曲與精湛的表演藝術。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
⑶ 成都建設世界文創名城的「底氣」從何而來
成都既有厚重的歷史感,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印記,文化底蘊豐富,又充滿了現代化生活氣息,可以讓人感受到燈光旖旎、車流不息的都市繁華。同時,成都兼容並蓄、開放包容、敢於創新的城市形象也為其增色不少。因此,成都建設世界文創名城“底氣”十足。
任何人走入成都,都會很快了解、熟知它的都市氣息,不因個人文化層次差異而有所區別。它能夠激發人的活力,使人更具有拼勁,讓生活其中的上班一族忙碌不停;它可以給人一種“閑適”“慵懶”之感,遠離都市的喧囂。
⑷ 成都市為啥子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成都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構築城池,西漢時已成為中國六大都市之一,三國時期為蜀漢國都。北宋年間成都人聯合發行了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官府在成都設立了世界最早的管理儲蓄銀行「交子務」。,2600多年的建城史孕育了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等眾多名勝古跡。2001年出土的金沙遺址,將成都建城歷史從公元前311年提前到了公元前611年,成為中國未變城址最長久的城市。
成都是「最中國文化名城」和「中國最佳旅遊城市」,承載著幾千年的歷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路授予它「美食之都」稱號。成都擁有2項世界遺產,2項世界預備遺產,是中國中西部擁有世界遺產項目數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三千年左右的建城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望江樓、青羊宮、文殊院、明蜀王陵、昭覺寺等眾多歷史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
⑸ 成都為什麼稱得上是歷史文化名城
邯鄲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早在10300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這里繁衍、休養生息。在邯鄲悠久歷史的進程中,孕育並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這是先人留給我們後代子孫的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綿綿7000餘年的歷史鑄造成了邯鄲十大文化脈系。
⑹ 杭州市是電商之都成都是什麼
成都是賽事名城和國際美食之都,音樂之都,會展之都。
成都位於中國西南地區,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內地勢平坦,河網縱橫,物產豐富,農業發達,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自古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
成都正奮力建設世界文化名城,全力打造集世界文創名城 旅遊名城,成都擁有武侯祠,文殊院,明蜀王陵,昭覺寺等眾多歷史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成都也是四川大熊貓棲息地,擁有大熊貓基地。
⑺ 關於成都的簡介
成都,簡稱蓉,別稱蓉城、錦城,是四川省省會,西南地區唯一一個副省級市,特大城市,國家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2017年,全市下轄20個區(市)縣和高新區、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面積1.46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00餘萬人,GDP超1.3萬億元,城鎮化率達70.6%。
成都位於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內地勢平坦、河網縱橫、物產豐富、農業發達,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自古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是我國第四大航空樞紐,內陸地區領事機構最多的地區;作為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有國家級科研機構30家,國家級研發平台67個,高校56所,各類人才約389萬人;世界500強企業達281家。
成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蜀文明發祥地,中國十大古都之一。公元前五世紀,開明王朝九世以「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故名成都。城址未徙,城名未易;先後有7個割據政權在此建都;成都又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治所;漢為全國五大都會之一;唐為中國最發達的工商業城市之一,史稱「揚一益二」;北宋是汴京以外的第二大都會,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紙幣——交子。孕育了金沙遺址、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等眾多名勝古跡,是中國最佳旅遊城市。
先後獲世界最佳新興商務城市、中國內陸投資環境標桿城市、國家小微企業雙創示範基地城市、中國城市綜合實力十強、中國十大創業城市等。2016年4月,國務院明確成都要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
(7)成都建設什麼文化名城擴展閱讀
成都地質悠久,地層出露較全,全市地勢差異顯著,西北高,東南低,西部屬於四川盆地邊緣地區,以深丘和山地為主,海拔大多在1000—3000米之間,最高處大邑縣雙河鄉,海拔為5353米,相對高度在1000米左右;東部屬於四川盆地盆底平原,是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帶,主要由第四系沖擊平原、台地和部分低山丘陵組成,土層深厚,土質肥沃,開發歷史悠久,墾殖指數高,地勢平坦,海拔一般在500米上下,最低處金堂縣雲合鎮僅海拔387米。
成都按地貌類型可分為平原、丘陵和山地;按土壤類型可分為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黃壤、黃棕壤等11類;按土地利用現狀類型可分為耕地、園林地、牧草地等8類。平原面積比重大,達4971.4平方公里,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40.1%,遠遠高於全國佔12%和四川省佔2.54%的水平;丘陵面積佔27.6%,山地面積佔32.3%。土地墾殖指數高,,可利用面積的比重可達94.2%,全市平均土地墾殖指數達38.22%,其中平原地區高達60%以上,遠遠高於全國10.4%和四川省11.5%的水平。
⑻ 天府文化的代表有哪些
川菜、蜀綉、三星堆、都江堰等;川劇變臉作為巴蜀藝術的瑰寶;三國文化能代表天府文化.魚鳧文化,寶墩文化等等。
1、川劇
川劇俗稱川戲,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川渝雲貴四省市的漢族地區,是融匯高腔、崑曲、胡琴(即皮黃)、彈戲(即梆子)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而成的傳統劇種。
2、川菜
川菜即四川菜餚,是中國特色傳統的四大菜系之一、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中華料理集大成者。
3、蜀綉
蜀綉,四川省成都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4、三星堆
三星堆古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分布面積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歷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范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
5、都江堰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8)成都建設什麼文化名城擴展閱讀:
川劇是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
川劇變臉是川劇表演的特技之一,用於揭示劇中人物的內心及思想感情的變化,即把不可見、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變成可見、可感的具體形象——臉譜。川劇變臉是運用在川劇藝術中塑造人物的一種特技。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
說起變臉,有必要先到川劇那裡去溯一溯源頭。川劇變臉話說清乾隆、嘉慶年間,每至逢年過節之際,在四川鄉鎮村落碼頭處林立的廟堂都會搭起戲台以作慶典,久而久之,川劇就在街頭巷尾之中漸成氣候。
清代「兩湖填四川」,為蜀地的文化帶來了諸多新元素,昆、高、胡、彈、燈,諸腔戲班匯集入巴蜀各大城中的酒肆街坊之中,生、旦、凈、末、丑同亮相於茶館的小戲台之上,日久逐漸形成共同的風格,清末時統稱"川戲",後才改稱「川劇」。
相較於川劇藝術本身的淵源和博大,變臉的技藝成形則還要歸屬於二十世紀。在這期間,變臉在戲班的對台戲中不斷摸索、演變、精化,漸漸成為川劇的一大特色。川劇的悲劇極有特色,喜劇獨樹一幟,凡是情感波折、內心激變之處,變臉皆有用武之地。
它以其怪誕猙獰的面相變化表現出人物內心不可名狀之律動,作為一種對人物內心非常獨特的表現手法,無疑大大增加了川劇本身的表現力,每及名角表演變臉,就常常釀成爆棚之患。可見,老百姓對這種極端好看的耍活兒是打心眼地認可的。
⑼ 結合自己的專業和生活實際談談如何「弘揚天府文化,講好成都故事」,做好天府文
主要內容為集聚文創資源要素,優化文創產業空間布局。
在邁向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城市過程中,成都一定要對標世界城市,在傳承和創新天府文化中持續深度給力。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傳承和萃取天府文化精華,激發創意創新智慧,以「互聯網+」天府文化,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創造和文化產業優勢。
要集聚文創資源要素,優化文創產業空間布局,構建文創產業集聚區和文創產業帶,打造一批重點文創產業園區和文創特色街區。要深度推動新經濟+天府文化的跨界融合,優先發展現代新興文化業態,推進傳統文創產業轉型升級,構建以音樂、文博、設計、動漫、影視、傳媒、文學創作等為重點的現代文創產業體系。
(9)成都建設什麼文化名城擴展閱讀:
天府文化的相關內容:
1、成都要躋身世界城市網路體系,必須在建設世界城市供給側要素均好性上下功夫的同時,打好和彰顯「天府文化牌」。
2、既有現代都市的快節奏,又有文化都市的慢生活;既有傳統文化的優雅從容,又有現代文化的前衛時尚;既有古絲綢之路的開放腳印,又有「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新作為。
⑽ 成都市創國家什麼城市
成都市創建國家生態市
成都市創建國家生態市
一、成都概況
成都,四川省省會,地處西南地區成都平原腹地,別名「錦官城」、「芙蓉城」,簡稱「蓉」,自古以來便是「水旱從人、不知飢饉」的「天府之國」。成都市轄9區4市6縣,幅員面積1.21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29.8萬,是西南地區科技、商貿、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和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基地。
(一)生態本底深厚
成都自然稟賦優越,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成都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高山、平原、丘陵並存,龍門山、龍泉山兩山環抱,東部屬於四川盆地盆底平原,是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帶,土層深厚,土質肥沃。水資源豐富,域內有岷江、沱江等12條幹流及幾十條支流,河流縱橫,溝渠交錯,庫、塘、堰、渠星羅棋布。屬於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降水豐沛,自然生態環境多樣,生物資源十分豐富,森林覆蓋率達37%以上,擁有特有珍稀植物銀杏、珙桐、黃心樹、香果樹等以及國家重點保護珍稀動物大熊貓、小熊貓、金絲猴、牛羚等。
(二)經濟基礎堅實
「十一五」以來,成都保持了年均14.3%的經濟增長速度,經濟基礎和綜合實力雄厚,現已形成電子信息、汽車機械、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光電光伏、生物醫葯等優勢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居西部第一。當前,成都正緊緊抓住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渝經濟區和天府新區建設等重大機遇,努力肩負起建強全省「首位城市」的發展責任。認真落實「科學發展、領先發展」的發展取向,深入實施「改革創新、轉型升級」總體戰略,堅持以交通先行、產業升級、立城優城、統籌城鄉、全域開放「五大興市戰略」為工作抓手,朝著「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定位奮力前進。2013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108.9億元,增長10.2%;地方公共財政收入898.5億元,增長16.6%;固定資產投資總額6501.1億元,增長10.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52.9億元,增長13.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6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985元,分別增長10.2%、12.9%。
(三)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成都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著悠久而獨特的文明源,燦爛而多彩的文明進程,早在文明啟蒙時期就是長江上游古文明的中心,至今已經擁有2300多年的城市建設發展的歷史。輝煌燦爛的古蜀文明和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是成都特有的城市魅力,「青城山-都江堰」世界遺產舉世矚目,川劇「變臉」、「吐火」絕技令人嘆為觀止,金沙遺址、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望江樓、青羊宮、文殊院、明蜀王陵、昭覺寺等歷史文化遺存燦若繁星。
(四)生態創建扎實有效
近年來,按照黨中央「建設生態文明」的總體要求和省委、省政府推進四川生態省建設的工作部署,成都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形態、業態、文態、生態」四態合一理念,堅持把創建國家生態市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作為「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的重要內容,作為轉變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文明、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舉措。
2007年,成都市在全省率先啟動了國家生態市建設工作,通過科學規劃、完善法規、深化改革、強化考核,扎實推進生態市建設。圍繞創建工作,成都市編制了《成都生態市建設規劃》、《成都市環城生態區總體規劃》、《成都市空氣質量達標規劃》、《成都市循環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等多個專項規劃,先後頒布了《成都市環城生態區保護條例》、《成都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成都市排污權交易管理規定》、《成都市大氣污染防治管理規定》,形成了生態環境建設的規劃體系和地方法規體系;深化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生態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創新基層環保管理模式,推進生態文明制度不斷創新;將大氣污染防治、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量減排等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建立市級部門協作聯動機制,全面實行「一崗雙責」。
在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下,成都市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提升,形成了經濟科學發展、生態不斷優化、民生同步改善的良性互動格局,先後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節水型城市、中國最佳旅遊城市等榮譽稱號,被亞洲開發銀行評為中國內地最宜居城市,並成為繼上海、香港、北京之後中國第四個舉辦全球財富論壇的城市。
對照國家生態市考核標准,成都市達到了國家生態市技術評估要求,現將各項指標完成情況報告如下:
二、生態市建設指標完成情況
(一)基本條件
1、制訂了《生態市建設規劃》,並通過市人大審議、頒布實施。國家有關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制度及地方頒布的各項環保規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貫徹執行。
2007年成都市在全省率先啟動了國家生態市建設工作。2009年市人大審議通過了《成都生態市建設規劃(2008-2015)》,市政府制定下發了《成都市人民政府關於建設生態市的意見》(成府發〔2009〕13號),印發了《成都生態市建設規劃實施方案(2010年-2015年)》(成生態〔2011〕01號)。按照國家生態技術資料審核規范要求,市環保局編制了《成都生態市建設規劃(2008-2015)中期評估報告》。2013年環保部印發了《關於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工作的意見》,市環保局及時編制了《成都生態市建設規劃(2008-2015)2013年實施情況調度工作報告》,並啟動了《成都生態市建設規劃》調整工作。為確保規劃的順利實施,成立了成都市生態市建設領導小組。2014年對領導小組進行調整,成立了以時任市長葛紅林為組長,劉守成副市長為副組長,市級相關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的成都市生態市建設領導小組。在工作推進中,形成了部門聯動、區縣互動、社會參與的良好工作機制,生態市建設工作快速推進。
按照建設國家生態市的核心思想和基本要素,我市先後編制並頒布實施了《成都生態市建設規劃》、《成都市環城生態區總體規劃》、《成都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成都市空氣質量達標規劃》、《成都市循環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成都生態市建設規劃實施方案》等多個生態環境建設專項規劃或方案,明確任務,落實責任。2013年,我市出台了《成都市環城生態區保護條例》保護環城生態屏障。目前,全市范圍內的《成都市生態保護條例》正在啟動立法前期工作;《成都市濕地保護條例》正在開展立法調研;《成都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已通過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將於2015年開始實施。
2、全市縣級以上政府、各類經濟開發區有獨立的環保機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黨委、政府領導班子實績考核,並建立相應的考核機制。
為加強全市環境保護機構建設,強化環保部門對環保工作的統一監督管理和組織協調職能,成都市及所轄9區4市6縣環境保護局全部保持獨立建制。其中,副廳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1個,正處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9個,正科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10個。市和區(市)縣環境保護局都是同級政府的組成部門,主要負責人都由同級人大常委會任命。全市環境保護局機構設置、人員編制、行政執法以及財務管理4個獨立落實到位,有效行使環境保護統一監督管理職能。成都市環境保護局有8個直屬單位: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市環境監察執法支隊、市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市生態環境科研監測所、市環境工程評審中心、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市環境保護信息中心和市環境應急指揮保障中心。
為統籌推進城鄉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協調發展,建立大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管理格局,成都市在全市317個鄉鎮(街道)設立了環保機構,並延伸到村(社區),建立健全了全市一體、標准一致的基層環境保護工作機制,真正實現了環保工作在基層「落地生根」,填補了鄉鎮(街道)環保工作無人落實的空白。
成都市環保工作實行「一崗雙責」,明確各職能部門環保工作職責,改變了環保部門唱「獨角戲」的局面,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組織實施、部門『一崗雙責』、環保統一監管、社會廣泛參與」的環保工作新機制。市委、市政府先後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和《關於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把環保工作納入全市重大決策和重要工作部署。將生態市創建、總量減排、大氣和水環境綜合整治等列為民生工作目標和專項目標,分解落實到市級相關部門和區(市)縣政府,納入年度目標考核和黨政領導幹部政績考核,按期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環保目標責任制落實到位。
3、完成上級政府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三年內無較大環境事件,群眾反映的各類環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外來入侵物種對生態環境未造成明顯影響。
成都市牢牢把握「工程減排、結構減排、管理減排」三大主線,全力推進污染減排工作,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推動重點企業節能管理和技術改造。順利完成國務院、省政府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任務。2013年成都市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為19萬噸、2.2萬噸、5.7萬噸和9.2萬噸,同比分別下降4.26%、4.13%、6.83%和13.28%,超額完成省政府下達的目標任務,在省政府對各市(州)2013年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考核中名列第2,其中化學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減排貢獻率在全省各市(州)排名第1。
成都市高度重視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2012-2014年,全市共處置了各類突發環境事件39起,因出警及時、處置妥善,均未對環境產生明顯影響,未發生較大以上突發環境事件。2012-2014年,全市共受理各類環境污染舉報投訴34554件次,全部進行了及時有效的調處,辦結率100%,群眾對環境信訪處理滿意率逐年穩步上升。
成都市對外來有害生物疫情各項防控技術措施及時到位,未對全市生態環境造成明顯影響。成都市農委根據國家發布的35種外來入侵物種,甄別出我市農業上已造成入侵的物種有1種(空心蓮子草),潛在入侵的物種4種(稻水象甲、紅火蟻、毒麥、豚草)。市林業園林局針對松村線蟲、桉樹姬小蜂、加拿大一枝黃花、菟絲子等危害嚴重的有害動植物,加大了檢疫登記、產地檢疫等基礎工作力度,同時對調運檢疫、檢疫復檢和國外引種監管工作也高度重視,開展了一系列的專項檢疫執法工作。加強境外引進林木種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的單位和個人管理。市水務局近年來,開展了對福壽螺、水葫蘆、巴西龜、大鱷龜、牛蛙、清道夫等外來水生動植物的防控,有效治理了水葫蘆災害。
4、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數全省排名名列前茅。
2012~2014年成都市生態環境質量總體穩定,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分別為61.7、62.9(2014年數據尚未公布),生態環境狀況達到「良」級,達到了國家生態市考核要求。
近年來,成都市劃定全市生態保護紅線,加強中心城區綠地系統建設,優化城市公園布局,增加「郵票綠地」和「袖珍廣場」,加快打造骨幹綠道,大力發展綠色建築。加快環城生態區建設,實施繞城生態帶復耕植綠,加快構建「六湖八濕地」生態體系。打造城鎮生態隔離區,發展城市走廊間組團式綠地,強化優質農田和水源保護,提升重點河道景觀。保護提升龍門山、龍泉山生態屏障,鞏固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生態工程成果,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強化生態保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水源涵養。積極開展「生態細胞」建設工程,推進區(市)縣生態示範創建取得積極進展。成功承辦第四屆中國生態文明論壇成都年會,搭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經驗交流平台,全方位展現成都市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和城市風采。生態環境建設成效顯著,生態環境質量持續趨好。
5、全市80%的縣(含縣級市)達到國家生態縣建設指標並獲命名;中心城市通過國家環保模範城市考核並獲命名。
自2007年始,成都市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以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旅遊業及生態文化為基本框架,全面推進國家生態縣(市、區)的創建。按照成都市生態市建設規劃,開展14個郊區(市)縣國家生態縣(市、區)建設工作。截至2014年12月,成都市溫江區、雙流縣、郫縣、蒲江縣、青白江區、新都區、新津縣、崇州市、龍泉驛區通過了國家生態縣(市、區)驗收、命名。彭州市、大邑縣、都江堰市、邛崍市通過了國家生態縣(市、區)技術評估。成都市於2005年2月,被環保部(原國家環保總局)授予「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稱號,2013年10月通過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復核。達到了國家生態市考核要求。
(二)建設指標
1、農民年人均純收入
成都市2014年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為14608元*(*表示該數據為預測值,報告下同),達到國家生態市考核要求。
2012-2014年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匯總表
年度
單位
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元)
2012年
元
11501
2013年
元
12985
2014年
元
14608*
考核要求
大於等於8000元/人
成都市堅持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深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健全市縣鄉三級農村產權交易服務體系,初步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農村產權制度。全面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整體推進農村田、水、路、林等環境改造,統籌推進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加大保障農業富餘勞動力轉移新增就業力度,全面實現城鄉充分就業。完善城鄉社保體系,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提高城鄉社會保險待遇水平。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制定實施農產品加工業布局規劃,現代種業、綠色有機農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加快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快速增長,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2、第三產業佔GDP比例
2012年~2014年成都市第三產業佔GDP比例分別達到49.5%、50.8%、51.0%*,達到國家生態市考核要求。
2012年-2014年第三產業佔GDP比例匯總表
指標
單位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第三產業佔GDP比例
%
49.5
50.8
51.0*
考核要求
第三產業佔GDP比例≥40%
近年來,成都市始終瞄準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大力推進三次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構建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和都市現代農業聯動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深化現代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扎實推進服務業核心城市建設。加快服務業差異化轉型升級,推動現代技術與服務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以大數據、雲計算為核心的信息服務、電子商務、文化創意等新興服務業,優先發展與先進製造業緊密關聯的現代金融、現代商貿物流、會展服務、科技服務、商務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促進旅遊、餐飲、健康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轉型升級。提升服務業發展業態,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推動樓宇經濟提質增效,打造全產業鏈的國際國內貨物貿易服務平台,強化現代服務業聚集區建設,推進高端服務業集群集約發展。
3、單位GDP能耗
2014年成都市單位GDP能耗為0.590*噸標煤/萬元,達到國家生態市考核要求。
2012-2014年單位GDP能耗匯總表
項目
單位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單位GDP能耗
(省級認定)
(噸標煤/萬元)
0.601
0.573
0.590*
考核要求
單位GDP能耗≤0.9噸標煤/萬元
近年來,成都市積極調節產業結構,推進合同能源管理,率先在省內建立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獎勵資金全覆蓋機制。「十二五」以來,組織實施以燃煤工業鍋爐(窯爐)改造為重點的節能工程項目203個,實現節能38.99萬噸標准煤;淘汰落後產能企業260戶,實現節能159.62萬噸標准煤。開展了中心城區燃煤企業專項檢查,督促指導金牛賓館、132廠等城區重點大氣污染源加快實施「煤改氣」工程。成都市加快淘汰落後產能,結合產業發展實際和環境質量狀況,進一步提高環保、能耗等標准,分區域明確落後產能淘汰任務,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建立以節能環保標准促進「兩高」行業過剩產能退出的機制。制定符合成都市功能定位、嚴於國家要求的產業准入目錄。嚴格控制「兩高」行業新增產能,新、改、擴建項目要實行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
4、單位工業增加值新鮮水耗
成都市2014年單位工業增加值新鮮水耗為5.1*m3/萬元,達到國家生態市考核要求。
成都市制定了《成都市節約用水管理條例》,加強城市計劃用水、節約用水和水資源的綜合管理,狠抓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回用、雨水收集利用和工業廢水循環使用。開展節水型企業、小區創建,全市共有134個企業(單位)、65個小區被授予省級節水型企業(單位)、小區稱號。實施節水技改工程,關停製漿造紙、鑄造、印染等高耗水工業企業200餘家。廣泛開展節水宣傳,推進水價改革,全面徵收污水處理費,抑制用水量過快增長。2005年榮獲「全國節水型城市」稱號,2007年被原建設部授予「全國城市節水突出貢獻獎」。
2012年-2014年單位工業增加值新鮮水耗匯總表
項目
單位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單位工業增加值新鮮水耗
m3/萬元
7.2
5.6
5.1*
考核要求
單位工業增加值新鮮水耗為≤20 m3/萬元
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
2014年成都市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55*,達到國家生態市考核要求。
成都市大力加強農村灌溉用水管理工作,建立完善了基層管理機構,做到層層組織有人抓、條條渠道有人管,人員到崗、責任到人,為農業灌溉用水提供了有力保障,並強化用水服務,認真解決用水矛盾,確保農灌用水得到有效利用。加大投入,完善全市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大力發展現代高效節水農業,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村經濟結構。採取錯峰用水、靈活調水的方式科學合理調配水量,使有限的水源發揮最大的作用。認真抓好宣傳工作,利用各種途徑深入開展宣傳教育,進一步增強公共節水意識,使全社會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節水型社會建設。
2012年-2014年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匯總表
年度
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
2012年
0.49
2013年
0.52
2014年
0.55*
考核要求
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0.55
5、應當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企業通過驗收的比例
2012年~2014年,根據四川省環保廳公布的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名單,我市應當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企業共234家。已全部通過委託第三方咨詢機構或者自行開展的方式完成了清潔生產審核工作,並通過評估驗收,驗收完成率100%,達到國家生態市考核要求。
2012年-2014年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實施情況匯總表
名單公布時間
單位
完成率
2012年
%
97.37
2013年
%
100
2014年
%
100*
我市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國家環保部《關於進一步加強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工作的通知》等法律和文件的精神,2005年,市政府頒布實施《成都市促進清潔生產的實施辦法》。在推進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的過程中,以「節能、減排、降耗、增效」為准則,把清潔生產理念貫穿於重點污染企業的生產全過程。2010年環保部54號文《關於深入推進重點企業清潔生產的通知》出台後,市環保局根據環保部要求,將五個重金屬污染防治重點行業、七個產能過剩行業和名錄規定的其它重點行業作為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工作的重點,對這些行業進行調查,制定工作計劃,按國家要求分期分批地推動清潔生產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