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西文化的區別是什麼
中國是農耕文明,最關注的是天時、地利、人和下農業收成的問題,尋求的是人遵守自然界的規律,然後自然界給予豐收的回報。在中國,「穩定」、「和諧」這一類的詞占據核心地位。因為中國人害怕打破了穩定和諧的人與自然關於農業的「契約」。這種原生態的關於農業的心理引申到了社會,就成就了中國社會講究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樣的特點。「儒家」提出的那些道理就是這種特點很好的詮釋。孝,是在家庭里,縱向處理父子之間的關系,以子絕對服從父來穩定一個家庭的關系。忠,是國家系統里的孝,以臣子對君主的絕對服從來穩定一個國家官僚系統。而恕、弟,則是在社會上,朋友、親戚、陌生人之間,講究寬恕、推己及人,這樣來實現橫向的穩定。這樣,橫向、縱向來完成整個中國的穩定。玩笑的說,中國人所有的精力全放在處理人際關繫上了。中國社會具有一種超穩定狀態。
另外,西方文化的價值觀主要有兩個源頭或者說是組成部分,一個是希臘羅馬文化,一個是基督教文化。所以不要把西方文化等同於基督教文化。(同樣,不要把儒家文化等同於中國文化的全部。)
這里,我將西方的范圍暫且縮小為西歐;將時間縮短為上古、中古一段。歷史就像一條河流,只要你明確的描繪出它的拐腳點,這條河流的走向也就大致明了於心了。西方文化就其開始階段看,是由中心向四周的輻射擴散。希臘文化、羅馬文化就是如此。他們如同一盞華美耀眼的大燈照耀四周,當這盞燈熄滅,四周也就隨之黑暗,從而等待另一盞大燈的亮起。希臘文化衰落以後,羅馬文化興起;羅馬文化衰落,基督教文化興起。
西方文化首先輝煌於海岸線破碎,山脈眾多的南歐。公元前6-4世紀,希臘進入古典時代,城邦制完全形成,以船為主的商業文明發達。雅典和斯巴達是最大的城邦。奴隸社會的民主政治逐漸發展起來。西方文化以點為中心向四周輻散往往是通過戰爭完成的。在經歷了希波戰爭和伯羅奔尼撒戰爭等一系列戰爭後,希臘漸盛而衰。之後希臘半島的霸主地位不復。隨後興起的是希臘半島東北邊緣的馬其頓王國。隨著亞歷山大大帝對亞、非、歐地區大范圍的征服,希臘文化傳播突破的大洲的限制,西歐、北非、近東,大部分地區進入希臘化時代。希臘思想文化中對後世影響最深的是在其哲學領域。而這一段希臘哲學的黃金時期被德國學者雅思貝斯稱為構成人類社會發展「軸心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哲學大家迭出,流派林立,後世所謂唯物與唯心不同觀點、派別,此時也萌芽。不光是哲學方面,整個希臘文化所追求的是「真」。希臘哲學家往往追求的是窮極宇宙和人生的真理;希臘歷史學家往往對歷史的書寫都是極客觀的。關於希臘悲劇的創作,作者刻畫的是人物性格的弱點而造成了悲劇,這點上,也可看作是希臘人在文化中尋求人生悲劇為何產生的真理。
繼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的「遺產國」轉衰,歐洲的新霸主羅馬開始它更為偉大的旅程。羅馬共和國產生於公元6世紀,此後經過數百年時間完成了對義大利和地中海世界的征服。羅馬共和國的民主政治也是在奴隸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公元前一世紀前後,蘇拉、愷撒等人的先後獨裁統治使共和制難以為繼。公元前27年,屋大維稱「元首」、「奧古斯都」,羅馬進入帝國時代。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被西歌特人所滅,西歐正式進入中世紀封建時代。羅馬帝國的征服過程,也是奴隸制逐漸興盛,直到安東尼王朝(96-192年)帝國達到了全盛。與希臘文化求「真」不同,羅馬文化強調的是求「善」。原因是:羅馬是地跨三大洲,持續數百年的大帝國,維持這個大帝國需要秩序的規范和道德的垂訓。秩序的建立是需要法律的保障。羅馬法主要是指民法,它的一些基本原則一直影響秩序的建立是需要法律的保障。較之希臘,羅馬的哲學更注意為解決現實生活服務;羅馬史學家也更擅長歌頌古代,針砭時弊。
北方蠻族(日耳曼人)南下,西羅馬帝國覆滅。如果說羅馬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希臘文化的衣缽,那麼,北方蠻族受希臘和羅馬文化的影響幾乎不存在。不存在希臘羅馬文化底蘊的日耳曼人要統治偌大的西歐,選擇了基督教文化。當新的日耳曼文化尚未成熟,而古羅馬文化以衰亡,中古歐洲籠罩在產生於羅馬時期的基督教文化的統治中。基督教會在很大程度上完成的不光是對人的精神統治。當時基督教基本精神後人概括為「三個主義」,既來世主義、禁慾主義、蒙昧主義。教會通過七項「聖禮」控制人們日常生活。同時,教會也是唯一控制教育的機構。在教皇英諾森三世時,教皇的世俗權利達到了頂峰。教會和世俗統治者是相互利用和斗爭的勢力。後來,隨著資本主義產生和絕對主義王權的加強,教會勢力漸衰,西歐天主教本身分裂也加劇。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雙重作用下,新興的資產階級文化產生。
從希臘文化、羅馬文化、基督教文化來看西方文化突出的特徵是「矛盾」、「對立」。這大概是由於地理環境因素造成的。西歐(希臘、義大利)多山地,國家被山脈、河流割裂,國家疆域狹小,國家內部的發展易飽和。對外,征服、擴張,來解決國家內部的飽和。對內,人與人之間也是通過對立來處理關系。如,希臘、羅馬時期奴隸制盛行。貴族、貧民、奴隸,涇渭分明,是不允許超越等級的。在基督教文化中,「天國」和「人世」也是嚴格對立的。從文藝作品中也能看出這種矛盾與對立的神聖地位。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精神」與西方文化「精神」剛好相反。
⑵ 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有什麼區別
1、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例子有飲食方面、天氣方面、生活方面、服飾方面、教育方面等。
2、飲食方面: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於冷食;中國人則習慣一日三餐吃熱食或者是熟食。
3、人際關系方面:西方人與人關系分明,習慣AA制;中國人講仁義,喜歡請客買單。
4、生活方面:西方的生活傾向於獨立生活;中國人自古就是集體生活。
5、服飾方面: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通常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雖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也會看到不少人穿著背心、短褲、拖鞋等西方認為不合禮儀的服飾。
6、教育方面:中國教育,大多是一種封閉教育,得遵守校規;西方教育完全是一種開拓自由思維的空間,他們是在玩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
以上就是高考網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關於中西方文化差異例子 中西方文化差異例子是什麼問題,想要了解的更多關於《中西方文化差異例子 中西方文化差異例子是什麼》。
⑶ 中西文化有什麼不同之處
一、中西方文化的思維方式不同:
中國人的思維是螺旋的,西方的思維是直線型的,中國人的表達方式是比較委婉的,西方人與人交際表達是比較直接的。
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後的狂喜。相反,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中國人反對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結果).」 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在資本主義的競爭市場是行不通的。
二、中西方文化的烹飪方式不同:
中國因為地廣物博,也是四大文明古國,在對食物的烹飪上,中國的烹飪技巧比較多。
西方的烹飪一般是不使用明火烹飪的,在西方,他們是使用其它方式加熱食物。
三、中西方文化道德觀念差異:
西方人注重個體,而中國注重團體,西方出現了個人英雄主義,中國出現了團結力量大,西方比較強調私有財產,西方比較重視契約精神,中國比較重視人情,中國重視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
⑷ 中西文化有何異同
中西文化在現象上的差異最本質的一點:中國人重道義,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
在兩種文化的歷史淵源中,中華文化即「道」,是教化的工夫。「仁者愛人」,血緣的親情是割不斷的,在宗法社會的基礎上成為中華文化的第一基石。而西方的一切學說都始於哲學。哲學的定義即「愛智慧的學問」。亞里士多德的邏輯,阿基米德的幾何,都是智慧的產物。
⑸ 西方文明與西方文化的區別是什麼
西方文明是一個大的概念,但是西方文化的話單單子文化界一些思想。文明一般指的是一些政策制度,還有文化科技之類的。
⑹ 中西文化存在差異,中西文化的區別深淺根源是什麼
在世界上有很多的文化,經過很長時間的沉澱後,它們在歷史的舞台散發著獨特的光芒。雖然世界各國的文化存在差異,但是都是人類精神文明的財富,都是不可缺少的。中西文化存在差異,它們存在思維方式、道德觀和價值觀等的不同,而產生這些這些差別的原因就是中西的政治經濟制度不同和地理環境的差異。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是很多年來的產物,它們在很多的方面都存在差異。但是,正是因為這些差異,才構成了世界文明的多樣性,讓全世界人民都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精彩之處和魅力。所以,即使有差異,也應該和平共處,而不應該一味地追求誰比較優秀,只有和平和接納才能實現共贏。
⑺ 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具體的區別是什麼
每一個國家的發展歷程是不同的,所以他們所衍生出來的文化也是不同的,每一種文化的成長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下進行的,所以他們在成熟之後會因為成長環境的不同和受到的思潮影響不同會呈現出不同的狀態和外在的表現。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別還是比較大的,在宗教,日常生活,以及經濟等方面,兩者都是背道而馳的。
三、經濟觀念上的差異在很多的西方人的眼中,東方人賺錢就是為了存起來,並不會把現有的錢花在享受上,其實這樣的一種思維是受到了細水長流這種文化的影響,與西方人相比,東方人更願意把錢花在刀刃上,而不是花在一些沒有用,或者是可有可無的地方上。而西方人則比較注重現在一時的享受,他們會把錢花在裝飾品上,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心情更加的舒服。
⑻ 請問中西方文化的區別是什麼
好吧,就樓主注釋寫一點吧.
第一,西方飲食也是百味啊,文化差異吧.樓主沒能認識到西方飲食也很豐富...
第二,西方對他們的傳統繼承也很好.古英語和現代英語差別沒有想像中那麼大.倒是古漢語比現代漢語差距比較大..所以,我不認為樓住的兩個差異是差異.
相反,我認為,更多的差異可能出現在哲學上.這個就很長了.簡單點講,西方更注重思考本源問題.更多思考形而上的東西.
而東方哲學,卻很少思考世界是否真的在那這樣子的問題.而更關注社會本身.
還有很多,但是...太麻煩了,懶得打...
從宗教上看,東方(其實,我覺得講中國比較妥當...我後面就用中國好不?)從來是一個不太重視宗教的國家(我覺得所以後來的馬克思理論可以那麼容易展開...呵呵)"存而不論",敬而遠之嘛.西方則是教會勢力很強大.甚至可以於皇權較量,經歷漫長的教俗之爭以後,在十字軍東征之前,教會的力量已經幾乎凌駕於皇權之上了.
從審美上看,西方崇尚"有","規則"而中國則是"無"和"無序"
這些都和文化起源有關.中國是一個內陸國家,有充足的耕地,不擔心吃飯問題.西方文化起源於海洋文化,有無數商人.要擔心吃飯問題...所以,中國求穩,西方求變.
恰是因為穩,中國(現在覺得,中國也不妥當,畢竟古時候還不叫中國,還是用東方好了,就是那個意思^_^!)中國重視家族制,很少搬遷(因為土地般不走,重新開墾土地很麻煩).西方重視自由民主.很喜歡創新(只有新的東西才買的好)
還有什麼????....西方有比較漫長的性開放歷史(盡管他們嘴上和當時的東方一樣保守...)東方,那麼重視血緣的,當然就不太開放了....
還有...很多...困了,現在是凌晨5點半...
⑼ 中國與西方在文化上有哪些不同
(一)、中西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
首先,從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飲食來說,中國人和西方人無論再烹調技法上,還是在進餐方式上,都大相徑庭。中國人利用各種烹調技法,盡其所能追求菜餚的色、香、味俱全;而西方人的烹飪方法則簡單很多,他們不太在意菜餚的顏色和造型,而更注重「怎樣盡量保留食物的營養價值」。因此,中國人注重形式,西方人注重內容。
再看進餐方式,中國人往往一家人圍坐在桌邊,對整桌飯菜各取所需;而西方人則事先將食物分成小份,每人一份,各吃各的,互不相干。中國人有整體觀念而西方人有個體意識。
其次,從對顏色的好惡上看,中國人喜歡紅色,把紅色當成喜慶、興旺的象徵;西方人更喜歡藍色,他們認為,藍色是沉著、冷靜的代表。因此,中國人崇尚熱情,西方人注重理性。
再次,從造字方法上看,中國人以象形字為主;西方人以「盡量使人明白一個字的含義」為宗旨。因此中國人注重外形的美感,西方人注重內在的實用性。
最後。從藝術角度上看,中國的國畫大開大闔,潑墨寫意,氣勢如虹;西方油畫講究的卻是人體比例和光學原理。寫意和寫實的不同風格表現出兩種不同的民族個性:情感和理智。
(二)、中西文化差異的歷史淵源
中西文化在現象上的差異最本質的一點:中國人重道義,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
在兩種文化的歷史淵源中,中華文化即「道」,是教化的工夫。「仁者愛人」,血緣的親情是割不斷的,在宗法社會的基礎上成為中華文化的第一基石。而西方的一切學說都始於哲學。哲學的定義即「愛智慧的學問」。亞里士多德的邏輯,阿基米德的幾何,都是智慧的產物。
(三)、中西文化差異在當代的延續和發展
在現代社會中,中國人希望對社會生活實行事先主動協調,在兼顧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的前提下,選擇一條個人前進的道路。無一事例不說明:整體至上的觀念在中國人頭腦里根深蒂固。因此,中國人重感情,重道義! 而西方人希望對社會實行事後被動制約,用法律和組織措施來解決問題,是以理智為基礎的。在追求整體利益的過程中,其最終目標是要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在世界的資源稀缺問題上,中國大多通過節制自己的慾望和需求,來適應有限的資源。而西方是對有限的資源進行盡可能的開發,以適應、滿足人的無限慾望。(四)、中西文化的特徵比較及優劣分析 中國人這種忍耐與節欲的性格特徵,缺乏對交換的要求,從而,造成了歷史上的中華民族雖然文化燦爛,卻沒有產生商品經濟的土壤,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在幾千年裡,一直佔主導地位。而在西方,私有觀念根深蒂固,個人生存的滿足需要人與人的相互交換,使商品經濟應運而生。同時,西方人十分注重「社會對個人是否公平」的問題。
中華文化的優勢在於;關注人本身,以減少紛爭;劣勢在於:需要普遍的道德自覺的前提,最終要歸結為個人心理狀態的自我把握,難以實施監督保障措施。西方文化的優勢在於:可操作性強;劣勢在於:放任紛爭。
小結:西方人唯智,但是他們陷入了利己主義的冰水之中;中國人唯情,但是造成了「剪不斷,理還亂」的裙帶關系。西方人運用先進的科學征服了自然,也破壞了自然的平衡,但現代化的光輝畢竟出現在西方;中國人克制自己以適應自然,但對現代科技和先進的管理方法也奮起直追。兩種文化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讓人類更幸福,而不斷發展和完善。以儒教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和以基督教為核心的西方文化只有經過互相取長補短後,形成全新的文化體系,才能更合理的解決生存中的個體化滿足問題,從而是得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達到和諧相處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