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城市文化事業管理存在哪些問題原因是什麼如何解決
我認為,簡單來說:1、存在問題:文化事業管理的發展並未給廣大群眾以足夠多的切實利益;文化事業管理這一問題並未引起足夠多的重視;難以和國際接軌,發展速度慢;很多都是表面文章,實際上的工作少的可憐。原因:人的素質問題,特別是管理者的素質比較低,沒有意識到文化事業管理的重要性;投入少,缺乏資金的供給,沒錢當然幹不成實事;文化事業管理帶來的利益少,成為一個吃力不討好的項目。解決方法:加大投入,領導重視,接軌國際,惠及百姓。
❷ 當前我國文化建設存在哪些問題及解決辦法
當前我國文化建設存的問題有:
一、在硬實力的基礎上如何提升文化軟實力
面對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變化、變革、變動,面對國際上各種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我們應當始終保持頭腦清醒,增強創造既富有民族優良傳統又有鮮明時代特點,既立足中國大地又面向世界,既正視國情現實又放眼未來的新文化的堅定性,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二、如何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過程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和中國實踐相結合,二是和中國文化相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包括實踐詮釋,而且包括文化解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質內容要在中國社會實踐和中國文化傳統兩個維度上展開,並由此揭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意義和文化意蘊。
三、如何提高文化的品位與格調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當代中國的精神旗幟,是優秀中華文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重要體現,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核心內容,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前的問題是功利化和低俗化。前者是因,後者是果。因為急功近利、唯利是圖,因為追逐暴利、見利忘義,於是就沒有了格調,沒有了品位,沒有了境界,甚至沒有了道德底線。
解決當前文化建設問題的方法:
一、專設文化產業發展的統籌機構
我國應設立專門統籌機構,制定文化產業規劃,完善產業經濟政策,提供財政支持,打破各行業界限,在組織管理、人才培養、生產經營等方面逐步加強機制建設,對文化產品的研發、製作、經銷、出口,實施系統性扶持。在體制改革持續推進同時,可採取先行委託統籌管理的專門部門,逐漸在改革深入的過程中整合各部門功能。
二、建立、健全文化產業法律體系
法律制度的健全對於文化產業的發展尤為重要。文化產業的全球流通、交易與創新,是以文化、知識、信息、技術為內容的產權交易與版權經濟的產權資本流通。中國一方面要推進全球版權經濟中建立自己的文化版圖及版權保護體系,另一方面在國內立足於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構建統一開放的現代文化市場
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投入辦法,形成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鼓勵企業和個人參與文化事業,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多元化、社會化。大力加強地方縣級和城鄉基層宣傳文化隊伍建設,加大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力度。
只有構建統一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才能真正促進文化建設的持續發展。
(2)文化事業存在哪些問題擴展閱讀:
新時代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
一是提升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是一個人所具備的最基本素養,影響個人的發展方向和價值觀的確立,主要包括審美觀、文化品質和自我創造能力、創新精神等。通過培養個人對於各種藝術形式的愛好和欣賞能力,提升國民的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是文化建設的歸宿和價值性成果。
二是提高文明素質
文明素質主要包括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堅強的意志力和文明的行為習慣,其核心是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質,對公民人格塑造、社會文明發展和國家綜合國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義。
三是促進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公民適應社會發展的重要精神資源和物質基礎。提升文化產品的思想品格和藝術品位,用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優秀作品,傳遞積極人生觀和價值觀,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促進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發展,尤其是那些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關鍵時期的青少年。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我國文化建設三大前沿問題
❸ 目前我國文化產業存在的問題.
試論文化產業投資不足問題之克服
摘要:本文對當前我國存在的文化產業投資不足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並介紹了國外在文化產業投資問題上的做法,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若干克服文化產業投資不足的辦法。
關鍵詞:文化產業;投資
一、投資不足是目前我國文化產業所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
與任何事物的發展與進步一樣,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樣也離不開投入的保障。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富裕,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來越高,這正是發展文化產業的社會源動力,文化要實現產業化,其所需要的資金、人力、物質的投入會呈現出更為大量的需求。因此,從法律、政策與事實上確認必要與充分的投資,這是文化產業必不可少的物質保證。而投資不足必然會制約文化產業發展。導致資本向文化產業投入的不足,進而影響文化產業發展進程的原因主要包括:
(一)投資渠道不暢通
文化產業的投資渠道總體上可以分為:國有(政府)的文化投資、民間文化投資和外資的進入。長期以來,文化被認為是純粹的公益和消費部門而由政府財政包辦,這種體制使得投資渠道過於單一、狹窄,只講投入不講產出,許多重大的文化基礎設施由於缺乏資金,其建設受到嚴重的限制。而另一方面,由於我國的文化產業大多實行「出身」准入制。即只有是「我部門」、「我行業」、「我地區」以及全民所有制的企業才能優先進入市場,這就把部門出身、行業出身、地域出身和所有制出身變成了文化市場准入的條件,由此導致民間資本的產業進入壁壘比較高,使得社會上的閑散資金難以向文化產業靠攏,急需資本扶持的文化項目只能望梅止渴。而外資由於在文化的市場准入方面受到限制,其資本的進入也受到一定的控制。
(二)投資方式不合理
近些年來,我國政府的直接財政撥款和一些文化經濟優惠政策給予了文化產業發展以很大的助力,「九五」期間,全國文化、文物、廣播電影電視和新聞出版事業財政經費投入大幅增長,如文化事業費財政撥款年均增長14 .96%,至2000年達到67 .03億元;但是,對一些產業或項目的資金投入上缺乏明晰的終端目的性,往往造成投入和產出不相協調。在根本上仍然是一種事業型投入方式,而非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市場化投資方式。此外,我國文化產業的金融介入程度較低,在融資手段上比較原始,即以資金方式投入為主。缺乏現代化的籌資方式,如通過股票、債券等方式籌措資金。
(三)法律保障機制不完善
目前,我國的文化產業法規體系還不完善,諸如民間資本和外來資本所關注的法律地位、權益保護、退出機制等核心問題都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此外,國家對文化事業的管理主要依靠政策號召和行政措施,而缺乏用法制手段引導、保障文化建設和文化活動的順利進行。法制環境的不完善,政策的不確定性導致了投資的風險成本急劇攀高,令投資者望而生畏。
(四)文化投資效益的體現也是影響資金向文化產業投入的重要制約因素
從單純的經濟學角度來看,投資者只對其所投資的項目的利益實現感興趣,投入少、收效大、周期短自然能夠吸引大量的資本流入,而文化產業領域的投資無論是用於形成固定資產的文化基本建設投資,還是用於形成流動資產的文化的知識產權投資和用於培育文化戰略後備資源的投資,其建設、創作、培養周期和成型期都比較長。出於對投資回報的考慮,政府投資、企業投資、私人投資等,所選擇的投資重點也不一樣。這就需要政府統籌兼顧,採取必要的投資傾斜政策,促成一個比較合理的投資結構。
二、國外文化產業投資情況簡介
(一)政府加大投資力度
加拿大為了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努力擴大和佔領文化市場。在連年削減聯邦預算的情況下,卻不斷增加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如為支持電影業發展,投資2億加元,建立了一個故事片生產和發行基金;對投資電影業的加國公司實行一定程度的減免稅政策等等。
法國政府非常重視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每年都撥出幾十億法郎用於興建圖書館、博物館、劇場等文化設施。這些資金先由政府撥給文化部,再由文化部分配給各施工項目。近幾年,法國興建了一批大型文化工程,如巴士底歌劇院、新國家圖書館、大盧浮宮擴建工程等。這些工程耗資巨大,施工時間長,如新國家圖書館工程建設資金為80億法郎,1989年開工,1996年建成,工期為7年,每年均需十幾億法郎的投資。1999年,文化部用於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為35 .43億法郎。因此,文化設施的建設是法國最重要的文化產業。
韓國近來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與得益於大量巨額資金的投入。近年政府加大了對文化產業的投入,文化產業預算由1998年的168億元增加到2003年的1878億元,文化事業占總預算的比例由3 .5%增長到約17 .9%.
(二)投資主體的多元性
美國文化產業之成功經驗之一在於實現了文化產業投資主體的多元性,美國聯邦政府主要通過國家藝術基金會、國家人文基金會和博物館學會對文化藝術業給予資助,州和市鎮政府以及聯邦政府某些部門在文化方面也提供資助。而美國文化藝術團體得到的主要社會資助則來自於公司、基金會和個人的捐助等,其數額遠遠高於各級政府的資助,1997年文化藝術業的經費總額為175 .83億美元,其中社會贊助為37. 6億美元,政府直接資助20 .96億美元。
近些年來,澳大利亞文化產業之所以向前發展、文化市場日益繁榮,商業贊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贊助形式表現出來的商業參與文化活動,正成為一個重要的籌集資金的方式。進入90年代以後,澳大利亞政府和文化機構越來越認識到,對文化產業的扶持只靠傳統形式上的政府撥款遠遠不能滿足其發展所需的資金,政府和文化機構的目光均逐漸轉移到了企業,尋求贊助以彌補政府財政撥款的不足。1991年3月,澳政府出台了文化組織登記制度,任何單位和個人向這些已登記的文化組織(目前已有將近1000個)提供贊助,便可免納相應數額的收入所得稅。同時澳政府設立了專門機構(澳大利亞人文基金會)為企業和文化機構雙方牽線搭橋,提供咨詢;出版期刊宣傳和指導;實施有關減免稅政策。這些措施大大激發了企業和個人向文化機構提供無償捐贈或商業贊助的積極性。
印度政府通過給予優惠政策等方式鼓勵國內私人企業和財團投資文化企業,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印度的新聞社、廣播電台、報紙雜志以及電影製作發行,圖書發行,演出團體等主要文化產業部門都採用了官辦、民辦多種形式。如印度報業托拉斯這家全國最大的通訊社就是一家私人機構,而在印度最有影響的時報系、印度教徒報系、印度快報系等全都是有私人投資,這些報系不僅發行出版報紙雜志,而且涉足更廣泛的文化產業領域。
(三)融資方式的多樣性
美國文化產業的金融介入程度比較高,在美國,各個文化產業集團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融資體制,一些有實力的文化產業集團如美國廣播公司、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等,其背後都有金融資本的有力支撐,文化產業集團與金融集團間互相滲透,互相參股、控股,二者之間建立了穩定的夥伴關系。
英國對企業投資文化產業實行「政府陪同資助」即如果企業決定資助文化事業,政府將陪同企業資助同一項活動,為這項活動的質量和成功打上「雙保險」。政府特別鼓勵「新投入」,即當企業第一次資助時,政府「陪同」企業資助,其比例是1∶1,對於第二次資助,政府則對企業多出上次資助的部分實行1∶2的比例投入。資金的加倍投入,必定會擴大文化活動的規模、質量和影響,廣告效應自然增倍。實踐證明,這一政策明顯地提高了英國企業資助文化事業的積極性,已有3000多家公司加入了資助文化事業的行列,資金高達近億英鎊。
韓國在文化產業的資金支持機制中,運作「文化產業專門投資組合」。這是以動員社會資金為主,官民共同融投資的運作方式。文化產業振興院2000年至2001年兩年期間,成功運作「投資組合」17項,共融資2073億韓元(政府350億,民間1723億)。計劃以後每年通過「投資組合」至少融資1000億韓元。2001年韓國電影振興公社通過「電影專門投資組合」融資3000億韓元,保障了電影事業的發展。
(四)投資具有良好的法治環境
加拿大強調立法,用法律進行行業的宏觀管理。加拿大是聯邦制國家,文化由聯邦、省、市政府分別管理。一般情況,聯邦政府負責全國性的文化事務,主要是通過頒布各種法規對全行業進行指導和管理。省、市政府也依據所轄范圍,通過頒布各種法規和條例進行指導和管理,對主要文化投資領域採取了完全透明和基本開放的政策,任何人都要嚴格遵守,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使投資者所面對的政策風險降到最低。
日本文化產業得以發展的一個根本原因在於:法律法規健全,通過法律法規調控文化市場的手段已經逐漸機制化;在文化產業中,最具代表性的法律法規就是1970年5月6日頒布的《著作權法》,迄今已經修改20次。該法明確規定,保護各類著作物作者的所有權利,以及對有關部門作品和表演、唱片、廣播電視等的權利及相關權益。其目的是公正使用這些文化成果的同時,有效維護作者的權利,使文化產業得以健康有序地發展。
近些年來,智利也不斷適時出台並不斷修改完善法律條款,為文化產業發展保駕護航,使智利的文化產業走上了一條規范、有序的發展道路,同時也使政府對文化工作的管理做到了有法可依。例如:為使智利文化事業的發展與經濟發展相匹配,智利政府於2001年著手對原《文化捐贈法》的有關條款進行必要的修改並獲國會通過,頒布實施。修改後的《文化捐贈法》拓寬了文化機構籌集資金的渠道,靈活了捐贈方式,擴大了受益群體,提高了捐贈資金的免稅百分比,進一步刺激了捐贈人的積極性,逐漸形成了「企業辦文化、文化全民化」的風氣。
三、我國文化產業投資不足問題之克服
(一)改革文化產業融資辦法,放寬民間資本進入限制
我國金融專家汪保健、肖瑞林曾經尖銳地指出: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加大金融的介入力度,假如沒有金融的全方位的介入,文化不可能真正走向產業建設。良好的金融環境是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礎。在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仍受資金短缺制約的情況下,鼓勵文化產業的金融介入、加強文化產業與金融的融合,具有相當的現實意義。為此:
1 應鼓勵文化產業的金融介入,完善融資手段。在投資來源上,鼓勵企業、個人、境外資金興辦文化企業。在投資方式上,採取獨資、合資、合作、合營等多種途徑;既可以資金方式投入,也可以土地、無形資產和技術方式投入入股;還可以通過股票市場發行股票、債券以及文化彩票等方式籌措資金。此外,還可以通過流動資金的貸款、固定資產貸款、聯營股本貸款、循環貸款、產權市場上的溢價轉讓和拍賣、項目貸款等間接融資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為了提升文化產業資源配置的國際化程度,亦可大膽引進外資。
2 放寬民間資本進入限制。目前,我國文化產業進入壁壘還比較高,民間投資進入的深度明顯不足,這不僅體現在民間資本與國有資本在市場准入條件上的不平等,還體現在我國對民間資本與外來資本的區別對待。為了充分調動民間資金,廣開投資渠道,筆者認為:首先,要打破壟斷,鼓勵競爭,支持民間力量投資文化項目,實現文化投資主體多元化和融資渠道的多樣化,讓市場在長期資源的配置方面發揮主要和關鍵作用。國家(政府)主要依靠宏觀經濟政策對文化市場進行引導,再由市場引導分散的企業投資,構建眾多的民間投資主體。目前要進一步明確投資主體的分工和投資責任,切實按照國家文化產業各行業的特點和文化市場供求情況,將文化產業建設項目劃分為競爭性項目、基礎性項目和公益性項目;真正確定企業是基本的投資主體地位,政府盡快減少競爭性項目的投資,集中力量進行大型的基礎性、公益性項目的投資,將競爭性項目的投資主要讓位於民間投資。通過制定相關稅收政策,鼓勵個人和團體對文化事業的投資與捐贈,鼓勵工商企業和社會人士對文化產業的贊助。其次,對加入WTO以後,我國已承諾對外資開放的文化領域,應同時向民間資本開放,改變文化產業領域當中存在的外來資本「超國民待遇」的狀況。凡外資准入的,原則上可視為允許國內民間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領域。同時,我國對外資准入時間上的限制,不適用於國內民間資本。
(二)進一步加強政府在文化產業投資中的地位和作用
鑒於我國文化產業領域投資現狀的分析,目前應加強政府在文化產業投資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在文化產業投資中的作用不僅表現在通過政府財政撥款對文化產業進行直接投資方面,更重要的是體現政府在文化產業投資中有著無法替代的地位與至關重要的作用。
1 制定有關的文化投資法規、章程、實施細則以及相關配套的政策、措施,並通過監督實施,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規範文化投資的法律法規體系,使文化產業投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 引導投資方向、調整投資結構。隨著我國文化產業建設的大力推進,許多地區都遇到了文化投資的短期效益和長遠回報的矛盾,遇到了政府的公共投資和企業的商業投資如何銜接配套,以及如何分擔投資的風險和分享投資效益的問題。這就需要政府統籌兼顧,採取必要的投資傾斜政策,促成一個比較合理的投資結構。
3 合股參與,共同投資。政府可以通過與文化企業等投資主體合股參與共同進行投資,不但為企業等投資主體分攤了風險,同時也在客觀上減輕了政府在文化產業投資方面的壓力。
4 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無論是對國內的投資者還是對外商來說,投資環境是他們所最為關注的一大問題。改善投資環境實際是改善播種與收獲的聯系。因此,為了吸引更多的資本進入文化產業,政府就必須不斷地改善投資環境。投資環境的改善既是政府一項長期的任務與工作,也是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彭立勛。2003年深圳文化發展藍皮書[R].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2]丁邦開等。科技進步的法律環境[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1996.
[3]樂後聖。21Century黃金產業———文化產業經濟浪潮[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
[4]胡惠林。文化經濟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6.
[5]花建。中國文化產業投資戰略的思考[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2002,(2)。
[6]譚震。我國文化產業融資方式的創新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03,(9)。
[7]趙伯樂。淺析印度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產業[J].南亞研究季刊,2002,(3)。
[8]黃明哲,方良平。我國民間投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J].江西財經,2002,(12)。
❹ 文化站的存在問題
一、經費困擾。文化站的業務經費普遍不足,國家專項經費被層層截流,每年財政經費得不到足額劃撥,有的被長期拖欠。足額發放、部分發放和全部拖欠的約各佔三分之一。
二、文化設施缺乏。大多數文化站設施設備十分簡陋和落後,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站站址場地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有房的被擠挪作他用,租賃或借用的面臨被收回或拍賣,文化站名存實亡。
三、由於工資不保證,生活待遇極低,導致有的專干身在曹營心在漢,人心思走,無心「戀戰」,嚴重影響工作。
四、有的文化站受當地政府和縣區文化部門的雙重管理,致使有的專干「專職不專」,成為當地黨委政府的勤雜工,耽誤業務開展。有時,還造成管理上的諸多不便。
五、某些領導對發展文化工作缺乏正確認識。認為經濟指標才是硬的,文化建設沒有指標,是「軟」的,因此沒有把文化建設列入議事日程。檢查應付了事,大話承諾,過後拉到。
六、個別文化站專干素質較低,責任心不強,缺乏上進心和活力,工作停滯不前,甚至倒退。
七、文化站,機構名稱不統一亂象文化。有的叫文化站,有的叫綜合文化站。綜合文化站提法極不科學。不同種類、不同性質的事物組合在一起叫「綜合」。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教育、科學、文藝等。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包括讀寫、行為、生活、運動、做工、網路交流等等一切文明化的事物。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文化站的所有業務都屬於文化同一性質的事物,沒有超出同一性質的事物范疇,職能強上調綜合性可以,做為文化機構名稱概念不應該再加「綜合」二字。
上述問題便是影響文化機構形象和制約障礙文化事業發展的根本因素。
❺ 我國文化領域存在哪些突出問題
一些地方和單位對文化建設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認識不夠,文化在推動全民族文明素質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強;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更為緊迫,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任務繁重;輿論引導能力需要提高,網路建設和管理亟待加強和改進;有影響的精品力作還不夠多,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引導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城鄉、區域文化發展不平衡;文化產業規模不大、結構不合理,束縛文化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尚未根本解決;文化走出去較為薄弱,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需要進一步增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急需加強。
❻ 中國文化建設存在哪些問題,成因如何
缺乏結合當代文化需求對中華傳統文化全面、科學、系統的挖掘。長期以來,我們在傳統文化挖掘方面缺乏科學整體的規劃,研究梳理工作各執一派,學貫中西、通古知今的新一代傳統文化研究大家非常少。這必然帶來很大問題,首先,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概念和范疇缺乏明確界定,比如有國學、儒學、新儒家、儒教等稱謂;其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闡釋不清,存在各種各樣觀點;最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內容對象不清晰,中華傳統文化內容極其博大,究竟哪些屬於優秀的,哪些是糟粕,需要明確界定。
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利用不足和「建設性破壞」的現象同時存在。一方面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利用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對做好新形勢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創新之舉不多,將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的自覺性不夠,存在「死保死守,保而不用」的現象:部分地區的珍貴文物沒有得到有效展示,博物館策展布展能力較弱;有的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沒有得到及時發掘整理和合理利用,有些項目展示也還局限於節慶、會展活動,深度開發利用不夠;部分地區優秀傳統戲劇面臨失傳危險,劇本創作和演出與新時期要求不對接;部分地區傳統文化元素挖掘不夠,無法有效地和文化產業對接等。
文化遺產保護理念薄弱。各級政府和全社會對傳統文化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為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規劃犧牲文物文化的現象時有發生。
缺乏統一協調的管理體制機制。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作涉及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建設、文物、公安、工商、旅遊、宗教等多個部門,具體工作也往往歸屬多個部門。受部門職能分割和許可權不同的影響,條塊、區域分割還比較嚴重,沒有完全形成相互配合、齊抓共管的傳承保護工作機制,相關監管工作不夠有力。
相應的法律和制度還不健全。現行的法律法規、政策制度對文化遺產保護措施規定比較原則,特別是關於經費保障、人才支持等方面的規定過於原則籠統,剛性不夠,影響了實際執行效果。
相關保障措施執行不力。部分文化遺產保護經費投入與實際需要相比有較大差距,特別是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的經濟欠發達地區,由於地方財政困難,保護資金缺口較大;基層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員欠缺現象嚴重,「三缺」(缺編制、缺人才、缺經費)現象普遍;文物保護管理機構工作人員不足,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後繼乏人,存在人走藝絕的現象。
❼ 文化體制改革存在問題和意見建議
文化體制改革存在的問題。�
應當清醒地看到,文化體制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有諸多配套條件,與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社會體制改革相互銜接,統籌安排。加之文化體制改革起步較晚,改革的思想理論和工作準備不足,因而管辦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資不分、條塊分割的傳統文化體制的弊端仍然在一定范圍內發揮著作用主要是:�
1.近幾年來,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文化市場開放的「體制性松綁」和政策推動的效應�
總體來看,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仍存在著明顯的落差。就文化領域而言,民營文化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有文化經濟的平穩增長存在著明顯的落差,說明國有文化單位的體制改革還比較滯後。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缺乏動力,配套政策不完善,改革難度大。�
2.隨著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文化市場體系改革和發育相對遲緩、對文化建設的制約因素日益凸顯�
目前,文化市場條塊分割、區域壁壘和行政干預的問題雖然有所改觀,但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扭轉,與全國統一的產品市場、尤其是要素市場尚未全面接軌,二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落差。這也是我國文化市場上缺乏戰略投資者,國有文化產業集團難以通過資本市場的投融資平台進行跨地區、跨行業經營,迅速發展壯大的主要原因。�
3.公益性文化事業與經營性文化產業的界定不夠清晰,傳媒行業的深化改革和體制安排面臨困惑�
集中表現為傳媒文化產業集團「事業體制、產業化運營」的二元體制結構缺乏法律依據,在財務管理、對外融資等方面存在著諸多難點,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的改革戰略與其事業性質的體制特徵存在著內在矛盾,如果不加調整,其改革目標存在著落空的可能。�
4.國家文化宏觀管理和監管體制改革進展緩慢�
這方面的改革涉及到黨政關系、政企關系、政事關系等諸多方面,與政治體制改革密切相關。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對文化市場微觀主體經營活動干預過多的問題仍較普遍;政府職能方面的「缺位」和「越位」並存,管辦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職能交叉、行政管理成本過高的問題依然突出。從而,不僅導致了市場微觀主體的交易成本過高,而且依靠以專項資金為主要手段和行政推進為主要方式的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政府文化主管部門配置資源的傳統體制,存在著管辦不分、資助覆蓋面窄、監管缺失等弊端,抑制了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要發展模式的市場微觀主體的內生增長動力,影響我國文化競爭力的提高。�
5.國有經營性文化資產管理、監督和運營體制改革尚未邁出實質性�步伐��
目前,文化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如何管理,已有2006年7月財政部發布的《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加以規范,而國有經營性文化資產的管理、監督和運營體制如何改革,還存在著不同看法和做法。例如,上海設立了國有文化資產管理辦公室,對市屬國有經營性文化資產統一行使管理、監督和運營的職能;浙江、江蘇則由省國資委統一行使這方面的職能;重慶設立了國有文化傳媒控股公司,負責運營市屬國有經營性文化資產。我國經營性國有文化資產具有巨大的運營和增值潛力,但由於體制安排不盡合理,這種潛力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
文化體制改革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繼經濟體制改革之後又一次涉及全局性的深刻變革。其深刻性和復雜性不僅在於它與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必須相互銜接、同步推進。而且,由於文化產品所具有的「內容意義」和意識形態特性,以及文化藝術生產的不確定性、其成果難以量化評價的模糊性、投資和消費的審美偏好等,使之在與市場經濟的結合的過程中,既有利用市場機制發現價格、放大文化的財富效應,以及引入競爭機制提高運營效率的一致性,同時也存在著市場經濟的商業價值追求的趨利性與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追求之間的矛盾、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不足與人民的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等。由此可見,文化建設如何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需要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借鑒國際經驗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進行不懈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才能做出符合國情的制度安排.
意見和建議:
文化部發出《關於進一步做好文化系統體制改革工作的意見》 將文化系統體制改革進一步引向深入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和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深化文化系統體制改革,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全面發展,文化部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做好文化系統體制改革工作的意見》,已於近日正式發出。
《文化部關於進一步做好文化系統體制改革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是在深刻領會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基本精神、深入總結2003年以來開展的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制定出台的。 《意見》進一步闡明了深化文化系統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並結合文化建設實際,明確了文化系統體制改革的方針、原則和目標要求,對進一步推進文化系統體制改革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意見》強調指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科學判斷國際國內形勢,全面把握當今世界文化發展趨勢,深刻分析我國基本國情和戰略任務的基礎上做出的關系全局的重大決策。各級文化行政部門要充分認識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全面理解、深刻領會中央關於文化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基本思路和目標任務,把思想統一到中央關於改革的部署上來,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意見》要求各級文化行政部門要切實貫徹「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循序漸進、逐步推開」的工作方針,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緊緊圍繞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重塑文化市場主體、完善市場體系、改善宏觀管理、轉變政府職能等關鍵環節,深入調查研究,摸清情況,理清思路,明確目標,積極穩妥地推進文化系統體制改革。
《意見》指出,要堅持「兩手抓,兩加強」,創新體制,轉換機制,推動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全面發展。
國家興辦的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站)、群眾藝術館、美術館等,面向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是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實行事業體制。要按照「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的基本要求推進改革。進一步完善投入政策,逐步增加對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投入,改善投入方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繼續深化單位內部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引入競爭激勵機制;確定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功能定位,明確服務目標、任務和責任,制定公共文化服務質量標准體系,建立健全以群眾滿意度為重要標準的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考評機制。
國家興辦的演出公司、電影公司、中介機構等,要落實政策保障,逐步向企業體制過渡。要認真落實改革中涉及職工利益的有關政策,切實做好勞動人事、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政策銜接。
對藝術表演團體的體制改革工作,實行「一團一策」。從各地各單位實際情況出發,根據不同藝術表演團體的發展狀況、市場環境和主管藝術品種的性質,確定具體的改革政策。對於從事的藝術品種具有大眾消費特徵,有較強市場需求的,可以先行轉企改制。國家興辦的體現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藝術表演團體,承擔重要藝術創作、研究和藝術教育等公益性任務的藝術研究機構、藝術學校等單位,繼續實行事業體制,由國家重點扶持,並按照「政府扶持,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要求,制定深化改革的措施。
《意見》還就加快國有文化企業的公司制改造、支持和引導非公有資本發展文化產業、健全完善文化市場體系、支持民辦文化事業發展、轉變政府職能以及落實和完善相關政策、加強對文化體制改革工作的領導等方面做出規定。
❽ 當代中國存在的文化問題有哪些
當代中國存在的文化問題有很多,例如傳統手藝正在逐漸失傳。文化是國家發展的動力,在這個不斷發展的社會里,文化問題總是無處不在,面對這些問題,加強道德教育是當前的首要准備。
現代中國存在的文化問題是什麼?
目前中國文化簡史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擺脫不了意識形態的束縛,至少在上層建築中是這樣說的。 同時主流文化和民間文化不能很好地融合,導致脫離狀態。 市場經濟的發展,西方世俗化的思想傳到了中國,拜金主義變得嚴重,傳統文化的精髓無法與市場文化相抗衡。 國民物質富裕,精神空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急需進行相應的文化建設。
已經失傳的傳統手藝有哪些?
1、糖塑
糖工藝品,是漢族的民間工藝品之一,通常被稱為吹糖、糖工藝品。 做這項工作的人被稱為吹糖人,遍布全國各地。 糖塑以麥芽糖為原料,加熱糖使其變軟,吸收紅、藍、黑等色素,必要時可調出數十種不同的顏色。 之後,用剪刀、梳子、小竹刀等工具和竹片、彈簧、石膏粉等輔料,經過藝人吹、擦、拉、拉、捏、按、切等技術成型。 常見的有連年有魚、二龍戲珠、麒麟送子、穆桂英掛帥、楊宗保點兵等,為傳統工藝品。
2、瑤綉
瑤綉是中華民族傳統手工刺綉的一種,是中國刺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 廣西壯族自治區刺綉歷史悠久,刺綉工藝精巧精巧。 刺綉的圖案、圖案的顏色有一定的規定,即使是布也很講究。
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人類文明飛速前進的今天,許多傳統藝術由於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逐漸減少,被人們忽視、遺忘、寂寞地退出歷史舞台。 其實,這些珍貴的傳統技藝值得我們重視。
❾ 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存在哪些問題
體制不健全政府多頭管理,資金支持不夠政府不夠重視,專業人才缺乏,科技含量低。導致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發生各種亂象。
1、文化產業變得「泛」與「濫」。
2、文化產業盲目投資,使得一些真正需要投資的沒有得到投資,一些濫竽充數的反而得利。
3、忽視核心競爭力,文化產業沒文化。
4、統計不規范,未納入國家統計系統
5、產業發展中的「一刀切」現象
6、文化產業管理體制的錯位
❿ 中華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需要引起重視。
一是文化割裂現象比較嚴重,尤其在青少年人群中,存在片面追求西方文化、忽視本民族文化的現象。
二是缺乏結合當代中國文化發展創新時代需要的深入系統的挖掘研究。缺乏對中華傳統文化現代性轉化,在賦予民族傳統文化以時代精神和適宜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和實踐嚴重不足。同時,缺乏科學的通俗化闡釋。
三是傳承與弘揚創新能力相對較弱,活化利用水平有待提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利用不足,深度開發利用不夠。有的地方對傳統文化元素挖掘不夠,無法有效地和文化產業對接等。同時,也存在文化遺跡保護與改善居民生活相矛盾的現象。
四是文化遺產保護理念有待加強。特別是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的經濟欠發達地區,由於地方財政困難,基層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員欠缺現象嚴重,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後繼乏人,存在人走藝絕的現象。
五是傳承和弘揚的方式和手段相對單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的社會參與程度相對較低,社會力量參與的渠道不暢通,參與意願不強烈,難以形成全社會參與的合力。
事實證明,僅靠政府的力量是難以實現中華優秀文化有效傳承的,因為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其職能應是加強宏觀管理,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優秀文化傳承與弘揚。部分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手段吸納和推廣民間優秀的經驗和做法,不能充分發揮家庭、科研院所、社區、社會組織、企業等社會力量的積極作用。
傳統文化只有在傳播中才能得到升華,但當前的傳播手段相對單一,主要是以紙質媒介、通過傳統購買和閱讀完成為傳播,互聯網技術和數字技術的運用不足,嚴重影響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對傳統文化的弘揚以說教灌輸方式為主,不能寓教於樂,無法與公眾需求有效對接,難以調動社會多元主體參與傳統文化傳播的積極性,影響了傳播的效率。
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製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的弘揚與傳承,必須盡快加以解決。當前,針對這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對症下葯。這個葯就是培訓。從幹部培入手,引進進一步的關注。通過學習和培訓,能夠准確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以及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能夠秉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立場,處理好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固有根本的關系;處理好尊重傳統與反省傳統的關系;處理好繼承弘揚與轉化創新的關系。在與不同文明的對話、交流、互鑒中兼容並蓄、海納百川,在不斷汲取各種文明養分中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意識的認同感,喚起弘揚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感,發揚光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基因,增強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