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文化怎樣融入世界,在融入世界的過程要注意哪些問題
中國文化應該用當地人民喜聞樂見的方式融入世界,同時在融入過程中要注意發揮中國文化潤物細無聲的特點。首先,世界各國有很多人喜愛漢字、古詩詞、古代瓷器等中國文化元素,只需要在中國文化宣傳的深度和廣度上下功夫,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第二,中國文化融入世界的方式要符合新時代的要求,用更多的文學、藝術、電影、視頻和互聯網作品來打動世界人民,而不是生硬說教。第三,各國文化信仰不同,人們對中國文化的喜愛程度不同,在推廣過程中不能強求,應順其自然。綜上所述,只要下功夫,中國文化就能融入世界。
Ⅱ 中國文化對現代生活有何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與 現代社會和生活總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國傳統文化重 倫理,倡導 道德至上,強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其中 孝道是最基本的,「百善孝為先」,孝道的推廣衍化便有了老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現代社會依然提倡尊老愛幼,孝順父母,睦鄰友好。現在社會要求培養德才兼備的 人才,把德置於首位,也是 傳統文化在 現實社會的具體反映。古人講「厚德載物」,孔子就說:「道之以政, 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子也認為,自然無為便是德,「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中國傳統文化是 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也是從 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 遺產。它不僅記錄了 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發生、演化的歷史,而且作為世代相傳的 思維方式、 道德情操、 價值觀念、 行為准則、 風俗習慣,具有強大的遺傳性,滲透在每一位中國人的血脈中,制約著今日之中國人的 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為建設今天中國的新 文化提供了歷史的 基礎和客觀依據,它對現實社會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傳統文化是增強 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是構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礎,是提升國家綜合實力的精神資源 ,是促進世界走向 大融合的重要思想源泉 。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 民本思想及 和平思想中的「貴和」、「持中」,看重和諧,堅持中道,是與以 奧林匹克精神為 代表的 世界大同思想一脈相承的, 北宋時期的 學者張載概括的「為天地立心,為 生民立命,為往聖絕學,為萬事開太平」的中國文化精神,成為建立和諧國家、 和諧世界的思想源泉。
Ⅲ 為什麼中國文化沒能特別好地融入現代社會
中國文化沒有很好的融入世界文化,從文化本身來說,是因為中國的文化底蘊更深厚,更豐富多彩,所以相對來說,也更難以掌握,所以不能輕松融入世界文化;從歷史背景來說,晚清時期,政府的閉關鎖國,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融合,導致雖然後來擴大的對外開放,但是從根本原因來說,中國文化已經是落後了一大截,所以才導致中國文化不能很好的融入世界文化。
雖然我國的文化發展現在還不足以匹敵外國的文化,但是相對來說我國的文化發展歷史更久遠,文化的多樣性更豐富,這點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所以在今後的發展中,我們更要注重文化的融合,更要注重青少年對文化發展的認知,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傳統文化走向世界,被世界所認可。
Ⅳ 論述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
你要的答案很難辦.
因為這涉及到兩個方面的問題.即,首先什麼是中國的現代化.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在適應的目標和方向.而中國的現代化在社會/文化/制度方面的表現和要求是什麼.這都不是一個清晰的問題.而更為根本的是,現在根本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而只有西方的現代化.即中國在走西方式的發展道路和方式.而在這條路上,先不談它是否能成功,首先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不能和西方式的現代化相接軌的.這就是你問題的根本.
其次,既然中國走西方的發展道路就無法和中國傳統文化接軌.那麼,要接軌就必須走中國的現代化道路.而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從1840年到現在已經超過了150年了,它依然沒有找到.而在沒有找到的時候,是不能停下來的.這種停止的本身就是退步.而落後是要挨打的.這在現代的伊拉克是多麼明顯的證明啊.事實上,停止也不能解決這個歷史問題.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本身就是一個發展的過程,是一個前進的事物,而不是一個靜止的事物.另外,單純靜止如果能解決問題的話我們也就不會出現今天這種局面了.靜止不可取,而發展又沒有方向.這就是中國的現實.即你所問的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問題.
第三,從本質上講,你的問題的成立在於中國,而不在於現代化.即正如現代化是一個過程,而非一個停止的點一樣.中國傳統文化也是一個流變的過程,而非一個靜止的圖像.中國文化從來都是和中國社會相統一的,它們是相互支持相互幫助的,而不是相分離的.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相分離是現代的事.而現代的問題也是現在的問題的本質就是中國能否發展出自己的現代化.,如果能,那麼你的問題不存在.如果不能,那麼你的問題也不存在.
Ⅳ 傳統文化融入現代,是好是壞
傳統文化融入現代,其實是有利於文化在發展過程中進行創新和繼承的,只有我們真正體會到了文化的真實內涵和真諦,才有可能將文化融入到我們日常行為發展的過程當中去,從中體會到文化對我們生活所產生的積極影響,而這一過程其實就離不開每一代人對於文化的傳承與學習。而且傳統文化中其實是存在著腐朽和落後的一面的,我們如果想要從根源上減少這種負面影響,對我們生活的阻礙作用,其實是需要在生活中仔細區分,並且建立正確的行為價值觀。
所以將中華文化融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其實是好的,而且我們也不可以明確區分出文化中的好與壞,只能說文化是否適合於當前形勢的發展狀況。而且為了讓文化一直保持著興旺發展下去的態勢,也是需要我們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努力進行融合的,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指引文化走向更繁華的地方,才能從而推動國家的興盛發展,經久不衰。
Ⅵ 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今的意義
1、有利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人們要有效地認識和改造世界,要在人生的幾十年中創造一點有意義的業績,專業知識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更有決定意義的是要有正確的、符合時代要求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有利於培養優良的道德品質
道德是對社會經濟、政治的反映。道德是以善惡和榮辱觀念來評價人們的社會行為、調整人們之間以及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一種社會規范。
主要特徵: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5,儒家、佛家、道家彼此共存共榮,長期以來支配和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生活。
Ⅶ 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家文化,它的現代價值,首先表現在對其它文化的開放性上。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能夠發展到今天並在現代社會發生作用的一個基本的前提。但傳統文化或儒學的開放性還有它特定的意義,那就是主張每一個體對於他所生活於其中的社會國家的開放性,強調個人對社會國傢具有參與感。這種參與感的特點是重在參與的實踐過程本身,而不是過分看重當下的功利性的結果。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們能夠暫時忍受艱難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這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化實現的重要文化動力。
在科學已經成為群體和社會的取向的氛圍下,在群體的要求下接受和追求科學也就成為了約束自己行為的道德自律的真實內容。修身養性的自我品格鍛煉可以轉化為樹立、培養和堅守對科學文明的嚮往和信念。在某種意義上,當代中國的科學熱情前所未有地高漲,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倫理在促成和助長這一趨勢過程中的積極的作用。
Ⅷ 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有什麼價值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家文化,它的現代價值,首先表現在對其它文化的開放性上。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能夠發展到今天並在現代社會發生作用的一個基本的前提。但傳統文化或儒學的開放性還有它特定的意義,那就是主張每一個體對於他所生活於其中的社會國家的開放性,強調個人對社會國傢具有參與感。這種參與感的特點是重在參與的實踐過程本身,而不是過分看重當下的功利性的結果。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們能夠暫時忍受艱難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這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化實現的重要文化動力。
在科學已經成為群體和社會的取向的氛圍下,在群體的要求下接受和追求科學也就成為了約束自己行為的道德自律的真實內容。修身養性的自我品格鍛煉可以轉化為樹立、培養和堅守對科學文明的嚮往和信念。在某種意義上,當代中國的科學熱情前所未有地高漲,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倫理在促成和助長這一趨勢過程中的積極的作用。而且,中國傳統文化主張求變,《周易》講:"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可以說中國文化的現代價值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它大張旗鼓地宣揚通過變革以求發展的精神。可以說,變革與發展的互動,在當今中國改革開放的現代化實踐中,表現得最為突出。
就人生價值來說,傳統文化突出地強調了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而當魚(生命)和熊掌(道義)不可兼得時,捨生取義便成為了人的自覺的選擇。如此的"正氣"塑造出了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維系著綿延不絕的文化傳統。但傳統文化並非不重視物質生命的價值。以物質生命承傳為基礎的孝道思想,使承載於生命的道德意識和自然知識的傳播推廣受到重視,不論是為功名、為財富、為名聲,它都鼓勵人的積極努力。盡管這個"為"的有意識追求本身在宋明以後成為"人慾",但作為一種內在的動力機制,它實際上支配著人的日常生活實踐和價值追求。正因為如此,德國思想家馬克斯•韋伯認為儒學與現代化無緣的絕對化的觀點實際上是不恰當的。
中國文化的核心范疇和中國人追求的終極的價值理想就是"聞道"。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而儒、道等家共同尊奉的經典《周易》提出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思想則是最為全面深刻地反映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它既是傳統的,迄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發展;同時又是現代的,甚至與後現代文化也可以相容。一陰一陽和合而成之"道",是"和而不同"的思維傳統的產物。無論是陰是陽,任何一性自身都不是完善的,而不完善就需要向完善化方向發展,就需要異性的補充,就需要外來之性與自性的親和與轉化。這一點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為中西互補提供的最為重要的理論依據。
就流行的以天人分合模式看待中西文化及其價值的觀點來說,中國文化既非典型的天人二分,也不是簡單地一體合一。而是有合有分,分合互補。天人合一緣起於人與自然的原始親和關系,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自然無為基礎上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儒家的天人合一則主要是作為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發生作用,是儒家學者以倫理為本位建構自己的世界圖景的產物。認識人與自然的差別並進行合理的調節,考慮和尊重人的價值,並使人的作用得到最充分的發揮,是天人有分思想最為重要的特點。正因為中國哲學是合一與有分的統一,所以並不缺乏作為哲學的基礎的主體性的觀念。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體能夠把握客體,既是天人之際思辨的最合理的內容,也為今天中國的現代化所必需。
首先要認識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的人倫關系的重心已經不同。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社會是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小農社會,人們的生產與生活基本在家庭、家族的狹小圈子中完成,與之相適應的道德體系便以家庭道德為主體,這種人際關系是相當固定的長期廝守或相處的關系。傳統所說的五倫(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中有三倫說的是家庭中的關系。因此在這種倫理體系下的人是家庭人、角色人(同時作為父、子、兄、弟、夫、婦以及多重親屬關系的人)。而現代社會是工業經濟、信息經濟、知識經濟交錯的社會,每個人都有他的社會位置和工作。工作和事業成為個人生命中的核心部分。而社會生產是在廣泛的協作下完成的,人們的生活也突破了家庭的狹小空間,而在社會大家庭中同呼吸、共命運。在這種社會生活的模式下,人與人的平常交往,更多的是「五倫」之外的「第六倫」———社會公眾。因此,現代人可以說是社會人、職業人。
其次,應認識傳統人倫關系具有等級性和附庸性。傳統社會提出「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它所表現的是一種絕對服從、隸屬的關系,正因為如此,許多傳統的德治往往打有等級社會的烙印,比如講忠孝,總揮不去愚忠愚孝的歷史夢寐,講仁愛,也帶著貴族君子施捨恩蔭的意味。現代社會人民是主體,是主人,是人格平等的公民主體、責任主體,把傳統的忠孝仁愛思想拿到今天,由於時代變遷,人們往往找不著感覺。
由上所述,傳統的道德從體繫上說已經過時,但就其思想資源來說,它又有許多可供選擇繼承的優秀文化遺產。道德建設從根本上說要靠說服力,我們要建立適合現代社會的新的道德體系,其成功與否,就在於它有無深入人心的說服力。中國古人對道德文明建設作過巨大貢獻,提出許多德目,在幾千年的道德實踐中這些德目內涵積淀極為豐富,每一德目都有許多聖賢名言和感人的故事,以這些作為思想資源去說服教育群眾,能深入人心,群眾樂於接受,因此我認為要提出和建立新的道德體系,應有選擇地繼承文化遺產。
新的道德體系要借鑒傳統儒家的道德思想,也要繼承革命時代的優良傳統,更主要的是,這項工作不能閉門造車,要通過對社會的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依據當代的中國國情和社會發展的趨勢,來創造新的道德體系。很顯然,這是一件龐大、艱巨的系統工程。
Ⅸ 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相融合的意義是什麼
豐富的實踐基礎和理論基礎.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信息化的宏闊時代環境和當代中國綜合國力迅速提升、經濟社會正處於重大的轉型期,文化走出去最根本的是要文化本身有強大的生命力與吸引力。
要改變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弱勢地位,消除西方的誤讀和偏見,除了要改革文化體制,創新走出去的模式,拓展走出去的渠道,更為重要的是要全面把握文化走出去的內容,形成對中華文化的自覺認知,堅持中華文化的獨特價值觀和文化特色是走出去的信心所在,推動文化創新、理論創新,
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吸引力.中華文化走出去,要堅持「和而不同,尊重差異」的文化胸襟,著眼於促進人類進步與文明,才能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塑造中國現代文明新形象,為世界文化的繁榮和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中華文化的智慧.
Ⅹ 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的影響和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的影響和意義:
一、現代生活與傳統文化的內在關系
關於現代生活與傳統文化的內在關系,借用美國文化社會學家E·希爾斯的話很能說明問題。他說:「即使我們承認,每一代人都要修改前輩傳遞下來的信仰和行為範例,我們還必然會發現,大量的信仰過去被擁護,現在仍然被擁護,許多行為範例過去被奉行,現在仍然被奉行,而且,這些信仰和模式與近期出現的范型相互並存。」
(一)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錯位
現代生活是不同於傳統生活的生存模式。適應傳統生活而產生的傳統文化,作為一個完整的文化體系,已不能完全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這是由於傳統文化本身以及時代都處於不斷的發展之中。
(二)現代生活對傳統文化的繼承
中國傳統文化雖歷經挫折、甚至像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文革」那樣的摧殘而薪火不滅。這裡面有著深刻的原因。從傳統文化的本質屬性上看,傳統文化有其時代性,依賴於一定的歷史條件,但除去其含有的時代性因素,還包含著普遍意義的內容。這部分內容可以為現代社會所繼承。
(三)現代生活對傳統文化的發展
現代生活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並不是原封不動、一成不變地傳給下一代的,而是有選擇、有創造、有意識的文化發展過程。有選擇,是指現代人在對傳統文化進行科學、細致的分析之後,選擇其有現代價值的精華部分繼承下來,拋棄其不適應現代生活的糟粕。有創造,是指通過對傳統文化精華部分的重新闡釋,賦予其新的內涵和形式,使其更適應現代生活。
(四)現代生活對傳統文化的豐富
現代生活也在創造著新的傳統文化。現代人的生活決不是簡單復制已有的傳統,相反,它是指向未來的一種創造。在現代生活中,根據變化了情況,創造出我們傳統中所沒有的、嶄新的東西,它們中具有遺傳活性的就會流傳下去成為新的傳統,從而豐富了傳統內容。
由此可見,傳統文化與現化生活畢竟是不同的概念,因而存在著歷史反差。現代生活是傳統生活的延續,內在地包含有傳統文化的某些因子。這些因子經過轉化而成為以現代生活方式展現的傳統文化,成為現代人的一部分,並且通過現代人的生活實踐而不斷豐富著內涵。總之,現代生活是傳統文化的現代方式的呈現、歷史繼承、現實創造與豐富發展,傳統文化是現代生活的歷史條件、文化基點與現實影響因素。
二、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的意義
在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中,傳統文化對人們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簡略說來,它作為社會整合的精神遺產、經濟增長的潛在動力、道德建構的再生資源和生活觀念的導向因素,對現代的社會政治生活、經濟生活、道德文化生活和貫穿三者之中的生活觀念有著極大的價值。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的整合價值
對一個國家或民族來說,社會成員之間的結合和凝聚是其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前提,藉以凝聚的力量,既有經濟利益的聚合力,又有種族血緣的親和力,還有政治政權的控制力,但最根本的還是傳統文化所產生的文化整合力。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整合力量對現代生活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巨大的思想統攝性,傳統文化可以超越地域、階級、黨派、種族、時間的界限,以文化為紐帶,以思想為橋梁,產生巨大的而又無形的文化整合力量。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文化中國」、「大一統」、「兼容天下」、「愛國主義」等觀念,構成了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要內容。
(二)傳統文化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在動力
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作為現代經濟之樹成長的土壤,蘊含著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在因素與動力。古有「洪範五福先言富,大學十章半理財」之說,甚至有人把傳統作為調節社會資源的第三種手段。總結起來,這些潛在的動力因素包括:
1、由「忠」引申出來的愛國精神,社會成員願意為國家犧牲個人的利益,有利於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實施宏觀的經濟政策;有助於理順中央與地方關系,體現全局性、利益統一性,減少外在經濟現象,促進國民經濟整體發展。
2、以「孝」為核心的家庭關系,家庭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起著凝聚和傳承作用,家庭注重對子女的教育、保持高儲蓄率,家庭成員勤勞、互愛互助。這些為經濟增長准備了必要的資金、人才和勞動力等要素。
3、在忠孝的基礎上,集體主義成為倫理道德的基本准則,從而有利於形成具有目標同一性的團隊意識和企業精神。
4、強調剛健自強。《象傳》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種自立意識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有利於激勵和鼓舞社會成員發展經濟、脫貧致富、自我奮斗、積極進取,不斷開拓改革開放的新局面。
5、強調「厚德載物」。《周易大傳》雲:「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種寬厚為懷、虛懷若谷、寬容大量的氣度休現在今天,就是一方面善於競爭,另一方面善於聯合,廣納博採、放眼世界、關心大局、以大局為重。
中國傳統文化不僅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一種精神上的推動力,而且提供某種「制動力」,使中國經濟不致脫離常軌,保證社會各方面協調運轉。
(三)中國傳統文化是塑造公民現代人格的精神資源
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典型的「德性文化」,其最有繼承價值的部分就是傳統道德。傳統道德中的精華為社會主義新道德體系的建構提供資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重要的原料和營養。
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闡發之道」值得我們借鑒。由己及人,容易引起人的共鳴;由小及大,由家及國及天下,層層推進。古人曰:百善孝為先,從古至今,孝道一直是中國社會最重要的倫理規范,是一切倫理原則的起點和核心。
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是一種大倫理觀,其「天人合一」思想為建立現代的生態倫理、協調人與自然關系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料。「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建立在深厚的倫理道德基礎之上的。它的內容包括:把「仁愛」之心擴展到自然萬物,對自然友善,尊崇自然,泛愛眾生;認為人與自然萬物同類,。
總之,我們要建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配套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要建設與現代經濟生活、物質生活相適應的現代精神生活,就要汲取統道德文化的資源,補充現代人的精神養料。
(四)傳統文化對現代生活觀念的引導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經過兩千多年的考驗,己深深融入中國人的生活之中。現代中國人要走向現代生活,心須具備現代健康文明的生活觀念。中國傳統文化至少有三點對樹立健康文明的現代生活觀念有借鑒價值:一是積極的入世精神;二是務實的實用理性精神;三是樂感文化精神。
所謂「入世精神」,就是關心社會現實的人生態度。積極的入世精神,是以儒道法三家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共同特點,它有利於樹立積極的生活觀念。
所謂實用理性精神,是一種普遍現實的生活觀念。中國傳統文化從產生開始就是一種以倫理思想為核心的實用理性文化。傳統文化主幹的儒學就是適應中國社會現實需要的、使用兼具、內外無二、本末一貫的「實學」。
在復雜矛盾的現代生活中,在時間、空間與心態的交匯中要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態,凡事不強求,講求適度,力求理性自覺、主體意識去緩解人們因價值觀念劇烈變革而產生的不適感和焦躁不安的情緒;以知足常樂、恬靜自然去化解人們的迷失感、疲於奔命和不滿足感;以傳統的深沉感情去撫平人們的逆反心理、懷舊情緒。樂感文化是人們精神的「制衡器」和減壓閥,給現代生活以一定的啟示意義。
另外,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蘊涵著其他對樹立現代生活觀念有借鑒價值的因素:如傳統的儉朴、未雨綢繆、居安思危、量入為出等思想對現代消費觀具有一定意義,其它如中國人獨特的藝術審美觀、重意境美與自然美、重精神享受等意識對樹立現代閑暇觀有可取之處。
「文化」的定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據美國文化學家克羅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批評考察》中統計,世界各地學者對文化的定義有170多種。從詞源上說,在西方,「文化」一詞源於拉丁文culture,原意為耕作,培養,教育,發展,尊重。1871年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書中對文化的表述:「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等凡是作為社會的成員而獲得的一切能力、習性的復合整體,總稱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