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國姓氏文化怎麼看

中國姓氏文化怎麼看

發布時間:2022-11-26 08:11:54

① 中國的姓氏文化有哪些

中國人的名字有著不同的姓氏存在,這一些姓氏都有一個符合當時朝代發展的基本道理,就拿王這一個姓氏來講,王這個姓氏是我國如今排列前十多的姓氏,這一種姓氏基於了當時王族都是德高望重的,王族的後裔自然就要和王族相連了,王這個姓氏就是代表著王族的一個標志,王族如此多的後裔從此以後就開始了有運用王這個姓氏了,那麼中國的姓氏也就基於了自己身份的這個道理了。

而中國的姓氏裡面也包含了一種血緣關系的基本道理在裡面,在古代裡面是一個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社會,而大多數的姓氏都是賦予男生的,而女生只能是跟隨著父親或者是丈夫的,這樣的話就導致了女性化的姓氏其實並不是特別多,很多的姓氏都是基於男性而定立的,這是在中國裡面姓氏的基本道理。

② 百家姓的文化淵源是怎樣的,怎樣看是平民還是貴族

中華古姓的最初來源,是基於“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原始圖騰崇拜是中華古姓的根源,大量古代文獻佐證了這一觀點。中國古代的姓氏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本身姓氏是代表的一種符號,或者說用來區分無數的家庭血緣的標志。

不過,到了今天通過姓氏來劃分貴族與平民的說法早已不存在。想要自己的地位更高,唯有依靠自己加倍的努力。由此可以看出,哪怕從姓氏上來看,我們也能看出古代的階級劃分。

③ 百家姓文化定義

《百家姓》是一部關於漢字姓氏的作品。按文獻記載,成文於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復姓60個。

《百家姓》採用四言體例,對姓氏進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對於中國姓氏文化的傳承、中國文字的認識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這也是能夠流傳千百年的一個重要因素。

《百家姓》與《三字經》、《千字文》並稱「三百千」,是中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趙錢孫李」成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為百家姓形成於宋朝,故而宋朝皇帝的趙氏、吳越國國王錢俶、正妃孫氏以及南唐國主李氏成為百家姓前四位。

《百家姓》是一部記錄姓氏的文集,全文568個字,通篇採用四言體例,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讀來順口,易學好記,與《三字經》《千字文》相配合,成為中國古代蒙學中的固定教材。關於《百家姓》與《三字經》、《千字文》的區別,明代理學家呂坤曾說過:「初入社學八歲以下者,先讀《三字經》以習見聞,讀《百家姓》以便日用,讀《千字文》以明義理。「[1][9]

姓氏文獻

作為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一種特殊的歷史文獻,記載了中國姓氏的發展,它與姓氏家譜、方誌、正史構成完整的中國歷史,是中國珍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百家姓》作品的出現,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流傳至今,影響極深,它所輯錄的姓氏,還體現了中國人對宗脈等的強烈認同感。《百家姓》在歷史的衍化中,為人們尋找宗脈源流,建立宗脈意義上的歸屬感,幫助人們認識傳統的血親情結,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據。它是中國人認識自我與家族來龍去脈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獻基礎藍本。2009年,《百家姓》被中國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中國最早的姓氏書。[9]

相關書法

《百家姓》作為一部影響力很大的啟蒙讀物,相關的書法作品很多。如王羲之字帖《右軍正草百家姓》偽作,該書雖假,書法功力也是相當不錯。另外還有成親王愛新覺羅·永瑆(1752-1823)等名家書寫的《百家姓》等。

④ 簡述中華姓氏文化有哪些積極或消極影響

中華姓氏文化有聚集中國人人氣的一個作用,消極的影響就是嗯一樣的形式在一起,很容易形成家族式的權力壟斷,容易在地方政府面前形成一個利益集團,擴大中國的平衡差距,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姓氏文化可以很好的聚集中國人團結起來,一致對外,你也為以後統一世界做了一個很好的文化准備。

⑤ 姓氏文化有什麼意義

中國姓氏文化有著其重要的豐富的現實意義:它是中華民族團結富強的凝聚力和紐帶;它蘊含著民族文明進取精神;這對於傳播中華民族的文化有著重要作用;它對於人認識自身、造福自身、改造自身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

⑥ 姓氏和文化的關系

中國的姓氏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想想在今天這個工業化的社會里,它似乎已經沒有多少它曾經具有的意義了。但是,從它的形成、發展、演變的漫長歷史過程來看,它卻是構成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
作為代表每個人及其家族的一種符號,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稱,在遙遠的古代,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於人類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
姓氏是怎樣產生、發展的?這是一門很有趣的學科,涉及到社會學、歷史學、遺傳學、語言學、文字學、地理學、民俗學、人口學、地名學等眾多社會科學,為我們了解中華文明打開了一扇方便的窗口。
世界上許多古文化早已連同創造它們的種族一起銷聲斂跡了,而中國姓氏文化則歷經了四、五千年始終延續和發展著。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國傳統的宗族觀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現形式,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國家統一上曾起過獨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⑦ 姓氏文化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注「貴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姓氏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在中國通常是維系血緣的隱形紐帶。在人們熟悉的「百家姓」背後,還隱藏著約 4000 個不常見的姓氏和20000個鮮為人知的姓氏。 中國姓氏起源 姓氏圖騰作為血脈延續的姓氏,最早出現在中國。據考證,中國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時是母系社會,人們只
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組成,形象的說明最早的姓跟母親有關。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
伏羲氏是我國上古時期著名的部族首領,不僅被列為三皇之首,還是中華民族的「
伏羲氏
人文始祖」。史載,伏羲生於成紀(今甘肅天水),建都於陳,死後亦葬於陳。淮陽自古就稱「太昊之墟」,就是傳說中的陳都。

伏羲氏貢獻頗多,但他最重要的貢獻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在原始社會之初,人們群居雜婚,難免近親婚育的弊端,伏羲氏認識到這種危害,制定了一套同姓不婚的嫁娶禮儀制度,從而避免了血親通婚,實現優生繁衍。姓作為「遠禽獸,別婚姻」的符號,是中華民族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記,經過數千年的分衍發展,至今中國歷史上使用過的姓氏已有2.2萬多種,這些姓氏有的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但是絕大部分代代相傳,延綿不斷,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緣紐帶。可以說中華萬姓同根,根在伏羲氏,而羲皇故都淮陽,正是中華姓氏最初的發源之地,濫觴之地。《三墳》曰:「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風而生,故為風姓」,因此「風」為中華第一姓。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志符號, 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賜姓為姒。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祝融之後,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氏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的腳步在邁進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夏、商時期,貴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為氏,意思相當於家或族。夏王室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為己姓,己姓中有蘇、顧、溫、董、豢龍等氏。商王室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韋為彭姓。商代還有條氏、徐氏、蕭氏等十三個氏。
周代是中國姓氏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姓氏制度見於記載者較多。周王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諸侯國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異姓的區別。到東周春秋時,可考的有姬、姒、子、風、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歸、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雖然周代貴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稱姓,未婚女子如齊姜、宋子,齊、宋為國名,姜、子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欒祁,江、欒為夫家國、氏名,芊、祁為女子本人的姓。當時有同姓不婚的習俗,故稱貴族女子的姓以示與夫家之姓有所區別。周代實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別。一個氏的建立表示一個小宗從大宗(氏)分裂出來,另立門戶。建立侯國要經周王認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許,稱之為「胙之土而命之氏」。
姓代表血緣關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則是從姓中繁衍出來的分支,是特權和地位的標志,用以區別貴賤,有氏者為貴。所以,先秦時男子稱氏不稱姓。秦代廢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實行郡縣制,氏失去了代表貴賤的意義,逐漸與姓合用,都成為父系血緣傳承的標識。中國現在大多數的姓,都是承襲了產生於周代的氏。

姓氏 - 姓氏由來
在上古時代,姓和氏不是一碼事。氏是從姓那兒派生出來。從漢代開始,姓氏混而為一。現代我們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考其來歷,大致可歸納為以下類別:

1、在母系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傳說上古時代神農氏的母親叫女登,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姑、姬、姜、媯、姒等。
2、以出生地、居住地為姓。傳說上古時代虞舜出於姚墟,便以姚為姓。春秋時代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東郭、南郭等為姓。鄭大夫住在西門,便以西門為姓。
3、以古國名為姓。虞、夏、商朝都有個汪芒國,汪芒的後代乃姓汪;商朝有
炎黃二帝
個在涇渭之間的阮國,其後代便姓阮。

4、以封地為姓。造父被周武王封到趙城,他的後代便姓趙;周昭王的庶子被封於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兒子被封到邢國為邢侯,他的後代便姓邢。
5、以官職為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他們的後代都以這些官職為姓。
6、天子賜氏,以 號為姓。如周穆王死了一個寵姬,為了表示哀痛,賜她的後代姓痛;周惠王死後追 為惠,他的後代便姓惠。
7、以祖輩的字為姓。如鄭國公子偃,字子游,其孫便姓游;魯孝公的兒子子 ,字子臧,其後代便姓臧。
8、因神話中的傳說為姓。傳說舜時有個納言是天上龍的後代,其子孫便以龍為姓;傳說神仙中有個青鳥公,後人便也有姓青鳥的。
9、因避諱或某種原因改姓。比如戰國時代田齊襄王法章的後代本姓田,齊國被秦滅了,其子孫不敢姓田而改姓法。漢明帝諱「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嚴」。明代燕王朱棣以討伐黃子澄等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並當了皇帝(即明成祖),當時號「靖難」,而太監馬三保因「靖難」有功而被賜姓為「鄭」;後他改名為鄭和。
10、隨著歷史的發展,民族復雜化,有些姓則是民族語言的譯音。如匈奴首領單於的子孫就有不少姓單於。可見,姓就是一種符號,並不像封建宗法制的維護者所宣傳的那樣神秘和神聖。
11、以姓為氏。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志符號而產生,其後人有的便直接承襲為氏。母權制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12、以國名為氏。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皆成為今天常見姓。
1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後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岔生采邑於蘇(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岔生後代便姓蘇。據統計,以邑為氏的姓氏近200個。一些復姓由於漫長的歷史演變,至今已不復存在。
14、以鄉、亭之名為氏。今日常見姓有裴、陸、閻、郝、歐陽等。
15、以居住地為姓。這類姓氏中,復姓較多,一般都帶邱、門、鄉、閭、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環境的居住地點。
16、以先人的字或名為氏。出自此條的姓氏很多,據統計有五六百個,其中復姓近200個。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以林性傳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孫以祖父字為氏,漢代時改皇父為皇甫。
17、以次第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後代相沿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順序。但也有例外。魯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為仲氏、仲孫氏,因他有弒君之罪,後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孫。
18、以官職為氏。如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職為姓的姓氏,單從字義上看,也可以分辨出來,如籍、諫、庫、倉、軍、廚等。
19、以技藝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20、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
21、以謚號為氏。
22、因賜姓、避諱而改姓。

⑧ 姓氏起源和文化內涵

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姓名。人的姓名,是人類為區分個體,給每個個體給定的特定名稱符號,是通過語言文字信息區別人群個體差異的標志;它既是人的一種符號的代表,同時又是人的信息傳遞的主要載體。以漢族人為代表的中國人,其姓名都由姓氏與名字兩部分組成,而且姓氏在在前,名字在後。但在我國古代,並不是一開始就使用姓名的,而是先有姓與氏,後有名、字、別號,各有用途,涵義不同。從古至今,人們對自己姓氏與名字十分珍重,它源自於古代興起於唐朝,並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才發展到了今天人們所慣用的「姓名」。今天樂奀就說說這方面的事情,期望更多的朋友從中領悟到我中華文明與文化的博大精深。

1、姓的由來
從字體上分析,「姓」字為左右結構,左從「女」右為「生」,從「女」而生。許慎在《說文解字》是這樣解釋「姓」字的:「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班固在《白虎通德論》也說到:「姓者,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者也。」
《左傳·隱公八年》也有描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這些都說出了一個同樣的意思:「姓」的本義是「生」。因為在母系社會里,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姓為後代唯一能確定的尊親。因此可以這么理解:「姓」是一個集合名詞,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血族關系的種族稱號,是家族的標識(簡稱「族號」),或表示與某個大家族的某一血緣關系更為親近的部分。
那麼,姓是怎麼來的呢?古人都有哪些姓呢?據推測,姓的由來與祖先的圖騰崇拜有關系。在原始蒙眛時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圖騰崇拜物,比如說麥穗、熊、蛇等都曾經是我們祖先的圖騰,這種圖騰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標志。後來便成了這個部落全體成員的代號,即「姓」。由於古代氏族部落的數量畢竟是有限的、可數的,所以,純正的遠古時代留下來的姓是很少的。後人據《春秋》整理出來的古「姓」有:媯、姒、子、姬、、風、贏、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歸、曼、羋、隗、漆、允等22個姓。這些姓中近半數帶女字旁。
因此說,「姓」實際上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它與祖先的圖騰崇拜有關系。

2、氏的由來
「氏」這個稱號是在古代氏族發展的過程衍生出來的。由於人口的繁衍,原來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這些部落為了互相區別以表示自己的特異性,就為自己的子部落單獨起一個本部落共用的代號,這便是「氏」。從時間上來講,這已是父系氏族社會的事情了,氏帶上了這個時代的烙印。《通簽·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所以可以這么說:「氏」是姓的分支,「姓」是不變的,「氏」是可變的。
氏的產生,最大量、最頻繁的時代是周朝。周朝初年,為控制被征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地分封諸侯。而這些諸侯國的後人即以封國名為氏。另外,各諸侯國又以同樣的方式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大夫的後人又以受封國的名稱為氏。以後,各種形式的氏的來源又不斷出現,並且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量。因此說,「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氏成為貴族獨有的標志。至於貴族婦女,則無論怎麼稱呼都必須帶上姓,這反映了中國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權威性和嚴謹性。
秦漢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場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都有嚴格規定。而到了漢代以後,姓氏不加區分,姓氏合一,統稱為姓,其最明顯的標志是《史記》。
從上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現在說的「姓」或「姓氏」,實際上大多就是「氏」。如:娰、姬、姜、媯、贏等,這些才是最早的真正的「姓」。除此之外,如:馬、龍、柳、李、花、葉、谷、麻、林、江、金、石等,是以動植物或其他自然物為姓氏;齊、韓、趙、魏、秦、魯、蔡、鄭、陳、宋;司徒、司馬、宰、上官、太史、王、侯、公孫等,是以封國、采邑或職官、爵位為姓氏(由於古代諸侯紛爭頻繁,封爵職官名目繁多,故此類姓氏很多);姚、東方、西門、東郭、南、歐陽、陶、巫、卜等,是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職業為姓氏;唐、虞、夏、商、周、殷以及文、武、穆、康、庄、成等,是以祖先族號、謚號為姓氏。其他還有多種變種與突變情況,如帝王賜姓、為避災難而改姓(如司馬遷後裔改姓馮或同,具體見拙作:馮同兩姓可能是司馬遷的後裔)、為避皇帝或聖人諱而改姓、嫌原姓復雜或字多而改姓、少數民族主動從漢姓以及少數民族姓的漢語譯音為姓(如拓跋、單於、宇文、長孫、呼延、尉遲、耶律、完顏,愛新覺羅等,有些少數民族姓在譯成漢語後,嫌字太長就簡化,如愛新覺羅,改姓「羅」姓或「金」姓)。可要注意啦,同姓不一定是本家喲。

3、名的由來與取名習慣
姓氏是公共的,名是個人的,它是每個人的代號。「名」的產生也是在氏族社會時期,同時也是人的個體意識逐漸覺醒的必然結果。《說文解字》對「名」是這樣解釋的:「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意思是說:黃昏後,天暗黑了,不能相認識,各以代號稱。這便是名的由來,不過還真有點傳說的意味。後來,人們發現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漸通行起來,使得人皆有名,並對取「名」講究起來。
歷朝歷代的命名習慣,反映了一定時期內的社會意識形態。由於人們所屬的民族、社會、歷史、宗教信仰、道德傳統及文化修養的不同,其命名習慣也很不相同。
商代人取名,崇尚以天干為名,如太乙、盤庚、帝辛、武丁等。周代以後對命名有所講究,提出「信」、「義」、「象」、「假」、「類」所謂的「五則」。到戰國時,很多貴族通過占卜來給自己的兒子命名,如屈原。隨著儒學的興起,對起名的講究越來越復雜,取名除了應注意的「五則」之外,還規定了「六不」(即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秦漢以後,一些朝代還增加了禁止使用如龍、天、君、王、帝、上、聖、皇等一些寓含王霸意義的字眼。魏晉以後,一代代的學風、思潮也直接影響到名字的取捨,魏晉南北朝人盛行以「之」命名或取帶「佛」、帶「僧」名;唐宋時,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時尚。當然,古人取名意向還有:崇尚英武,雄渾勁健;賢淑艷麗,優美動聽;見賢思齊、追慕聖人;求長生長壽、借生時節令、以族譜輩分排序,等等。現代人照樣還在取名時追崇這些玩意兒,當然也有與時俱進、崇洋媚外搞些更富具時代特色的名字甚至洋名。這些在此不再贅述。

4、字的由來與命字依據
我們現在說的「名字」就是「名」和「字」的合稱,實際上已經是只有「名」,沒有「字」啦!但在古代,就不一樣嘍,「字」那可是有身份人的象徵哦。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據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同義反復,如屈原的原是他的字而名平,諸葛亮字孔明;二是反義相對,如朱熹(火亮)字元晦,晏殊字同叔;三是連義推想,如趙雲字子龍(雲從龍),蘇軾字子瞻,岳飛字鵬舉。這叫「名字相應」。另外,還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等。

5、號的起源與寓意
號也叫別稱、別字、別號。《周禮·春官·大祝》提到:「號為尊其名更美稱焉」。名、字是由尊長代取,而號則不同,號初為自取,稱自號;後來,才有別人送上的稱號,稱尊號、雅號等。
號起源很早,但一直不太流行,多數人沒有,直到唐宋間才特別盛行起來,甚至在宋以後,文人之間大多以號相稱,以至造成眾號行世,他們的字名反被冷疏的情況。明清時期,由於文人范圍擴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來。
古人自號一般都有寓意在內。如陶潛自號五柳先生,蘇軾自號東坡居士,李白自號青蓮居士,明武宗朱厚照自號錦堂老人,他們都以居住地環境為號。而杜甫自號少陵野老,賀知章自號四明狂客,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即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一老翁),都以旨趣抱負自號。當然也有其他的自號,如辛棄疾自號六十一上人,唐寅自號「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乾隆晚年自號十全老人、古稀天子,等等。
別人贈號主要有三種:一是以其軼事特徵為號,如人稱李白為謫仙人;李清照李清照曾被尊為「藕花之神」、「李三瘦」、「博家之祖」(麻將高手)等(具體見拙作:李清照的雅稱別號及其由來溯源);二是以官職、任所或出生地為號,如稱王安石王臨川;杜甫杜工部,李鴻章為「宰相合肥天下瘦」;三是以封爵、謚號為號,如諸葛亮封武鄉侯而人稱武侯,司馬光封溫國公,岳飛謚號武穆。
當然,很多社會名流、文人墨客的雅稱別號不止一個,比如說,蘇軾一生就有14類38個名號,可得且記一陣子啦!

⑨ 中國姓氏文化:淺談中國古代姓氏詞與文化的關系

姓氏,於中華民族而言,其意義不言而喻,它不僅是後人對於先祖的一種認同,更是後來者對於歷史的反思,中華上下五千年,它始終是中華民族團結富強的凝聚力和紐帶。於三皇五帝之前便有了「姓」,而後氏族的發展而又衍生出了「氏」的稱號,對應的,代表著各個姓氏的符號——文字也於那時一同出現。所以我們通過對於中國古代姓氏詞的解釋,探索它與中國古代文化之間的關系。
首先是「姓」,《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道:「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生亦聲。」《春秋傳》曰「天子因生以賜姓。」又有《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又孫謂之子姓。」中國古代先民認為「姓」來源於天賜,是不可侵犯與遺忘的,一如他們尊敬圖騰一般,據傳說,姓最早起源於圖騰,氏族部落對於圖騰敬若神明,「姓」這一詞的出現,可以說是原始部落先民圖騰崇拜文化與敬神畏神思想的具體提醒。而從另一方面,「姓」字從女從生,除此之外,《說文解字》中還記錄了一系列的原始姓氏,如姜、姚、姒、姬、媧、婢、妊、妃、好、贏等皆是女部的姓氏詞,《康熙字典》中對於「姓」這一字的解釋有這么一段話「鄭曉曰,姓,字從女生。上古八大姓,姜姬媯姒嬴姞姚妘,皆從女。」足可見,「姓」這一詞,大概是母系氏族文化制度下的一個產物。在這種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所以在神話里流傳著「聖人無父,感天而生」的故事。
其次,「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而「氏」則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諡,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對於講究血脈之親的漢民族來講,姓氏是十分重要的。姓、氏本有分別,姓起於母系,氏起於父系。秦漢以後,姓、氏合一,通稱姓,或兼稱姓氏。然而雖言合一,卻依舊有著分別,氏是姓的分支,是同姓一族子孫繁衍、各個分支特有的稱號。從某一方面來說,姓氏實際上成為了區分親疏的標尺,這與中國古代嚴格的等級制度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接著,來看看《說文解字》中一些關於女部古姓氏的解釋。(1)《說文·女部》:「姜,神農居姜水,以為姓。從女羊聲。(2)《說文·女部》:「姬,黃帝居姬水,以為姓。從女匝聲。"(3)《說文·女部》:「姚,虞舜居姚虛,因以為姓。從女兆聲。"(4)《說文·女部》:「媯,虞舜居媯、訥,因以為氏。從女為聲。"從以上解釋看,「姜」「姬」「姚"「媯"這幾個原始姓氏,都是根據先民的居住地來命名的。這種現象體現了中國古代先民對於其居住地深深的眷戀,也在一定上體現了中國古代先民的農耕文化。中華民族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自古以來便是。在傳統的農業文化中,土地抑或是他們的居住地,都是生他們養他們的地方,是他們的來源。對於農業民族,土地便是他們的根,這是農業民族對於土地獨特的認識。農耕經濟使得漢民族追求穩定的居所而不願終日漂泊,他們安土重遷,重視居住地的價值。所以基於對於土地那深入骨髓,溶入血液的愛,當要選擇一個名詞來充當自己的姓氏時,居住地的名稱自然成為了最好的答案。
文化凝聚於語言文字之中,中國古代的姓氏詞從產生之日起,便從一定方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文化,不論是其本身的姓氏文化,還是制度經濟文化。從某一類詞去探究其與文化的關系,不僅加深了對文化的了解,對於挖掘,揭示了某些詞所潛藏的歷史文化價值也大有裨益。值得我們去追尋。

⑩ 中國姓氏文化的淵源

中國姓氏的最初來源,是基於「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所謂「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規則。關於圖騰,目前學界有3種觀點:圖騰名稱是一個群體共同的名稱;圖騰是群體的祖先,成員都是由圖騰繁衍而來;圖騰是群體的保護神。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志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

中國上古時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媯、姒、姜、嬴、姞、妘。

(10)中國姓氏文化怎麼看擴展閱讀:

姓氏的一些命名方法:

1、以姓為氏

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志符號而產生,其後人有的便直接承襲為氏。母系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國為氏

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皆成為常見姓。

3、以邑為氏

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後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如春秋晉國荀林父之弟采邑於智(今山西永濟市),其後則為智氏。據統計,以邑為氏的姓氏近200個。如尹、魏、韓等。

4、鄉亭之氏

這類情況不多,今日常見姓有裴、陸、閻、郝、歐陽等。

5、居地為氏

傳說上古時代虞舜出於姚墟,便以姚為姓。春秋時代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東郭、南郭等為姓。鄭大夫住在西門,便以西門為姓。魯庄公子遂住魯東門,稱東門遂,是以東門為氏。這類姓氏中,復姓較多,一般都帶邱、門、鄉、閭、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環境的居住地點。

閱讀全文

與中國姓氏文化怎麼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