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龍山文化的起源和發展
龍山文化最早因山東濟南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的發掘,被人們發現。龍山文化處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存在於距今4900年至4100年前。這個時期陝西地區的農業和畜牧業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數量及種類均大為增長,快輪制陶技術比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占卜等巫術活動亦較為盛行。從社會形態看,當時已經進入了父權制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開始跨入階級社會門檻。
在龍山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黑陶製品了。黑陶源自於人們的生活用器,而後由於質地易碎,逐漸走出日常生活。如今,黑陶被作為藝術品供人們欣賞。
龍山文化是中國青銅器文化的形成期。
❷ 平糧台古城遺址的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處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這個時期陝西地區的農業和畜牧業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數量及種類均大為增長,快輪制陶技術比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占卜等巫術活動亦較為盛行。從社會形態看,當時已經進入了父權制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開始跨入階級社會門檻。
大部份龍山文化遺址,分布在山東半島;而陝西、山西、河南、 河北、遼東半島、江蘇、湖北等地區,也有類似遺址的發現。這個文化以許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殼黑陶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龍山文化除陶器外,還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們以農業為主而兼營狩獵、打魚、蓄養牲畜。已有骨卜的習慣。且可能已經出現了銅氣。歷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淵源,都可能與龍山文化有相當的聯系。
❸ 中國早期國家的特徵是什麼
王權的世襲制度,嚴格的等級制度,親屬制度。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擁有先進文明的國家之一。它有將近五千年的書面歷史。中國古代歷史經歷了原始社會(170萬年前-公元前2070年)、奴隸社會(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046年)和封建社會。
其中,封建社會可以分為五個階段:戰國時期、秦漢時期是封建社會形成和發展的初始階段。三國、晉、南北朝是封建分裂和民族融合的階段。
隋唐五代是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遼、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持續發展的階段。明清時期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階段,也是封建制度逐步衰落的時期。
(3)龍山文化時代具有什麼初始形態擴展閱讀:
我國的古代居民
1、中國已知最早的人類是雲南的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前。
2、北京人生活在大約70萬到20萬年前,第一次使用自然火。
3、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種植水稻和小米的國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就開始種植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半坡人就開始種植小米和蔬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古代史
❹ 什麼是中華文明的龍山時代
新石器時代諸多文明因素的持續積累,終於在龍山時代出現質的飛躍,誕生了燦爛的中華文明。
公元前3000-前2000年的龍山時代,黃河流域的馬廠文化、齊家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中原龍山文化諸類型、大汶口文化晚期、山東龍山文化,長江流域的屈家嶺文化、良渚文化中晚期等等,中華大地的多種文化交匯、融合,構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考古研究的成果證明,龍山時代是中華文明的形成期。
從現有考古發掘資料看,龍山時代的社會分工和分化日趨激烈,原始氏族平等一致的原則遭到擯棄,社會成員分裂為貴族和平民,貴族中又分成地位高低不等的級別,少數貴族統治著占人口80%以上的平民,從而形成一個金字塔式的多層社會結構。與之相應,在龍山時代,作為貴族等級制度觀念形態集中表現的禮制也已形成,並成為規范貴族行為、調整統治階級內部權力和財產分配與再分配的法則。這種禮制,在葬制方面反映最為典型。龍山時代的墓葬類型,呈現明顯的分化,除了大、中、小墓的多層次等列外,還出現超大型墓。大型墓,多使用體現墓主生前權力與地位的木槨以及由玉石器、漆木器、特殊陶器構成的前銅禮器群;不同等級的中型墓,也使用與墓主地位一致的禮器,並逐漸形成以大墓為主體的上層富有家庭墓區。此外,宮室、宗廟等禮制也相當突出。
龍山時代還具備了文明的又一要素:都市及大型聚落。在考古發掘中,有一個十分引人矚目的現象,那就是發現了多處龍山時代的城址。經過確認,至少有20多座,面積從1萬至100萬平方米不等,以數萬至數十萬平方米者居多。
在龍山時代,我國已有銅製品和鑄造工藝,實際上已經進入了青銅時代。從此,中華文明以獨特的路徑開始了自己的發展歷程。
❺ 龍山文化與最早古城形成有什麼關系
龍山文化泛指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銅石並用時代文化遺存,因最早發現於山東省歷城區龍山鎮城子崖而得名,距今約4600年至4000年。
龍山文化廣泛分布於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一般將山東龍山文化稱典型龍山文化;豫西地區龍山文化為廟底溝二期文化;河南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東一帶;陝西龍山文化或稱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陝西省涇河及渭河流域。
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范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而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即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傳說黃帝時有300年,時間上與早期龍山文化時期正相對應,即自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700年。早期龍山文化時期可劃分為兩期:公元前2800年之前為前期,大致可對應於傳說中的黃帝軒轅氏、黃帝有熊氏、黃帝縉雲氏等。
公元前2800年之後為後期,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前100年,大致可對應於傳說中的少皞稱天子時期,其中包括少皞金天氏。黃帝時代,天子之位是在各地氏族之間輪流傳位的。
黃帝時代之後是顓頊稱天子,顓頊源出於少皞玄鳥氏,自顓頊繼天子之位之後,天子傳位為玄鳥氏所壟斷,這就宣告了黃帝時代的結束,從而開始進入一個尚黑的天子統治天下的時代,直至夏朝結束為止,黑陶遺存正是這一玄鳥氏時代的考古學實證。
自顓頊至舜、禹,時間上與河南龍山文化正相對應,即自公元前2700年至公元前2070年。
依據古史資料,「自黃帝至禹,為30世」,歷時約900年。而研究表明,自黃帝至禹,其年代自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70年,歷時也是約900年。相當於龍山文化中的早期和河南龍山文化這兩個時期。
因此,龍山文化時期,尤其是其中的早期龍山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時期,恰好對應於傳說中的自黃帝至禹的歷史時期。
中原地區早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灰色為主,多為手制,口沿部分一般都經過慢輪修整,部分器物如罐類還採用器身、器底分別製成後再接合的「接底法」成型新工藝。灰陶的燒成溫度約為840度。
早期龍山文化陶器的杯、敞口盆、折沿盆、斂口罐、尖底瓶等器形還保留、繼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而雙耳盆、三耳盆、深腹盆、筒形罐則獨具特色。
龍山文化陶器的紋飾以籃紋為主,有些陶器又在籃紋上面飾以數道甚至通身飾以若幹道附加堆紋,主要原因用來加固器身。
晚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灰陶器為主,紅陶已佔有一定比例,黑陶器數量有所增加。灰陶和紅陶的燒成溫度均達1000度。
仍以手制為主,但輪制技術革新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部分陶器已採用模製成型。主要器形有杯、盤、碗、盆、罐、鼎、甑、器蓋、器座及新出現的鬲等。紋飾以繩紋、籃紋為最普遍,還見少量方格紋。
山東龍山文化的陶器在製法上有了很大的進步,普遍使用輪制技術。因而器型相當規整,器壁厚薄十分均勻,產量和質量都有很大提高。
山東龍山文化陶器以黑陶為主,灰陶不多,還有少量紅陶、黃陶和白陶。黑陶是陶胎較薄、胎骨緊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龍山文化陶器中製作最為精美。
黑陶在燒制時採用了封窯煙熏的方法,器表呈現出深黑色光澤。黑陶表面磨光,樸素無華,紋飾僅有少數弦紋、劃紋或鏤孔。黑、薄、光、紐為黑陶的四大特點。
黑陶有細泥、泥質、夾砂3種。其中有一種細泥薄胎黑陶,表面光亮如漆,薄如蛋殼,稱為「蛋殼黑陶」,代表著這一類型陶器的傑出成就,反映了當時高度發展的制陶業的水平,是我國制陶史上的頂峰時期。
「蛋殼黑陶」以素麵或磨光的最多,紋飾較少,主要有弦紋、劃紋和鏤孔等幾種。器形較多,主要有:碗、盆、罐、瓮、豆、單耳杯、高柄杯、鼎、等。
尤其是龍山文化遺址的黑陶藝術品蛋殼黑陶高足杯,杯壁只有0.5毫米厚,重量只有50克左右,是黑陶中的極品。不要說是4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是後來想要燒制出這樣成色的陶器都非常困難。
山東龍山文化鬼臉式鼎腿、圓環狀鼎足最有特色,為其他文化所罕見。
另外,龍山時期文化的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城址的發現。如在山東地區,除城子崖龍山城址之外,還有日照堯王城遺址,壽光邊線王城址、茌平三縣發現的八座城址、臨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則發現有淮陽平糧台城址、鹿邑欒台遺址、登封王城崗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輝縣孟庄城址等。
龍山文化處於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這個時期陝西地區的農業和畜牧業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數量及種類均大為增長,快輪制陶技術比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同時,占卜等巫術活動亦較為盛行。從社會形態看,當時已經進入了父權制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開始跨入階級社會門檻。
❻ 中國古代史名詞解釋 :早期國家 仰韶時代 龍山時代 求 包括時間 特徵 等因素
早期國家:是指尚未發展到純以地域組織為基礎而體現為地緣與血緣特徵相結合國家形態的初始國家.中國的早期國家時期,指夏、商、西周三代.這段歷史,是中華民族的上古先民經過若干萬年的發育成長、繁衍生息,終於突破族邦結構社會的桎梏並接近完成對今日中國疆域之內核心區域的開發與佔領的歷史.它對於中國與中華民族的國家制度、民族精神、文化特質的形成、凝聚和延續具有至關重要的、決定性的影響.
仰韶時代:指仰韶文化時期.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於1921年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仰韶文化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當前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以陝西省為最多,共計2040處,佔全國的仰韶文化遺址數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龍山時代:指龍山文化時期.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歷城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距今約4350─3950年.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現的快輪制陶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普遍採用,磨光黑陶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燒出了薄如蛋殼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國制陶史上的鼎峰時期.
門閥政治:是指東晉士族與皇權的共治,是一種在特定條件下出現的皇權政治的變態.東晉百年的門閥政治中,曾經居於權力中心的士族只有幾家.其中潁川庾氏受桓溫誅戮;譙郡桓氏在桓玄敗後死絕;太原王氏世稱華胄,它的兩支也都在政爭中覆滅.只有琅邪王氏和陳郡謝氏,在長時間的復雜沖突中,沒有受到集中的毀滅性的打擊.所以王、謝家族人物就成為替新朝奉璽緩的工具而受到特別的重視,家族發展得以延綿久長,至於南朝之末.後代所稱五朝門第,遂以王、謝為其代表.這種情況是由東晉的政局造成的,而不是說魏晉以來的門閥士族中,本來就以王、謝的門第最高.門閥士族,是對魏晉南北朝時期地主階級中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一個階層專稱.東漢世家地主是其前身,以庄園經濟為基礎,累世經學,時代高官,「門生故吏遍天下」.門閥制度形成的標志是九品中正制的實行.
❼ 龍山文化是哪個時期
龍山文化是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並用時代文化。
❽ 什麼是龍山文化時代請各位詳細介紹一下
泛指中國黃河中一類文化遺存
簡介:漢族的先民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范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即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發現: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山東省章丘市)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斷層上,發掘出了與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帶黑色光澤的陶片。這引起了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專家的高度重視。在此之後,考古學家們先後對城子崖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徵的文化遺存。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於是把這種以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
遺存:自龍山遺址發現以來,考古學家分別在河南、陝西、山西、湖北等地發現了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盡相同,所以又分別命名為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類型龍山文化,通稱之為龍山時代文化。這一時期文化的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城址的發現。如在山東地區,除城子崖龍山城址之外,還有日照堯王城遺址,壽光邊線王城址,、茌平三縣發現的八座城址,臨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則發現有淮陽平糧台城址、鹿邑欒台遺址`,登封王城崗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輝縣孟庄城址等。 龍山文化處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這個時期陝西地區的農業和畜牧業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數量及種類均大為增長,快輪制陶技術比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占卜等巫術活動亦較為盛行。從社會形態看,當時已經進入了父權制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開始跨入階級社會門檻。
分布:大部分龍山文化遺址,分布在山東半島;而陝西、山西、河南、 河北、遼東半島、江蘇、湖北等地區,也有類似遺址的發現。這個文化以許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殼黑陶(分布日照、章丘)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龍山文化除陶器外,還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們以農業為主而兼營狩獵、打魚、蓄養牲畜。已有骨卜的習慣。且可能已經出現了銅器。歷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淵源,都可能與龍山文化有相當的聯系。
歷史:1928年4月,當時還在清華大學上學的吳金鼎到離龍山鎮城子崖遺址不遠的漢代平陵城遺址作假期野外考察。4月4日,他途經龍山鎮城子崖,不經意地回頭一望,路溝邊斷崖的橫截面引起了他的注意,在陽光下一條延續數米的古文化地層帶清晰可見。此後,吳金鼎先後5次到城子崖實地考察,發現了大量色澤烏黑、表面光滑的陶片,這也就是日後龍山文化的代表黑陶。吳金鼎很快就將自己的發現報告給了他的老師李濟先生。被人稱為「中國考古學奠基人」的李濟先生是中國第一位人類學及考古學博士,正是他在1930年主持了城子崖遺址的第一次大規模發掘。就這樣,城子崖考古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發現了龍山文化。
1930年至1931年對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的發掘,最突出的代表是造型獨特、工藝精美的黑陶,所以考古學家最初稱其為黑陶文化。不久,即被命名為龍山文化。在城子崖之前,中國出土的古陶器大都是含沙量極高的彩陶和紅陶,而以河泥為原料的黑陶可以說是4000多年前東夷民族所獨有的創造。城子崖出土的黑陶藝術品蛋殼杯杯壁只有0.5毫米厚,重量只有50克左右,是黑陶中的極品。不要說是4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是今天想要燒制出這樣成色的陶器都非常困難。 1949年以後,大量的發掘和研究表明,原先的所謂龍山文化,其文化系統和來源並不單一,不能把它視為只是一個考古學文化。現在,我國考古專家根據幾個地區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別給予文化名稱作為區別。一般的分法是:山東龍山文化,或稱典型龍山文化,即最初由龍山 鎮命名的那種遺存,其分布以山東地區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續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廟底溝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區,豫東地區也有分布,由仰韶文化發展而來,屬於中原地區早期階段的龍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800年;河南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東一帶,上承廟底溝二期文化或相當這個時期的遺存,發展為中原地區中國文明初期的青銅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一般還分為王灣三期、後岡二期和造律台3個類型;陝西龍山文化,或稱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陝西省涇河及渭河流域,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龍山文化陶寺類型以新發現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為代表,主要分布在晉西南地區,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
類型:1930~1931年對龍山鎮城子崖遺址進行了發掘。其下層突出地存在輪制漆黑光亮的黑陶和蛋殼黑陶,所以最初稱為「黑陶文化」,被認為是起源於東方而與仰韶文化不同系統的遺存。不久即被命名為龍山文化。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安陽後岡遺址,第一次發現了小屯(商代)、龍山、仰韶3種文化遺存上下依次堆積的「三疊層」,明確了三者的相對年代關系。在30年代,歸屬於龍山文化的遺址不僅有黃河中、下游的,還包括了杭州灣地區,當時根據地區差別,劃分為山東沿海、豫北和杭州灣 3個區。又有人提出龍山文化是中國文明的史前期之一,並認為後岡的龍山文化是商文化的直接前驅。
1949年以後,大量的發掘和研究表明,原先的所謂龍山文化,其文化系統和來源並不單一,不能把它視為只是一個考古學文化。現在,根據幾個地區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別給予文化名稱,以資區別。一般的分法是:
山東龍山文化:或稱典型龍山文化,即最初由龍山鎮定名的口文化,下續是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當公元前2500~前2000年。
廟底溝二期文化:龍山文化文物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區。由仰韶文化發展而來,屬於中原地區早期階段的龍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約前2900~前2800年。
河南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東一帶。上承廟底溝二期文化或相當這個時期的遺存,發展為中原地區中國文明初期的青銅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約前2600~前2000年。一般還分為王灣三期、後岡二期和造律台 3個類型。
陝西龍山文化:或稱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陝西涇、渭流域。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約前2300~前2000年。
龍山文化陶寺類型:以新發現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為代表,主要分布在晉西南地區。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約前2500~前1900年。目前這些文化暫多冠省名加以區別,今後通過深入對比研究,有條件的當以代表性的遺址地名單獨定名。至於30年代所稱的杭州灣區龍山文化,已經另行命名為良渚文化。
陶器特徵:中原地區早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灰色為主,多為手制,口沿部分一般都經過慢輪修整,部分器物如罐類還採用器身、器底分別製成後再接合的「接底法」成型新工藝。灰陶的燒成溫度約為840℃。 早期龍山文化陶器的杯、敞口盆、折沿盆、斂口罐、尖底瓶等器形還保留、繼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而雙耳盆、三耳盆、深腹盆、筒形罐。這一時期陶器的紋飾以籃紋為主,有些陶器又在籃紋上面飾以數道甚至通身飾以若幹道附加堆紋,主要原因用來加固器身。
晚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灰陶器為主,紅陶已佔有一定比例,黑陶器數量有所增加。灰陶和紅陶的燒成溫度均達1000℃。仍以手制為主,但輪制技術革新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部分陶器已採用模製成型。主要器形有杯、盤、碗、盆、罐、鼎、甑、器蓋、器座及新出現的鬲等。紋飾以繩紋、籃紋為最普遍,還見少量方格紋。
山東龍山文化是繼承大汶口文化的因素而發展起來的,主要分布在山東、江蘇北部和遼東半島等處,時代距今4 千多年。
山東龍山文化的陶器在製法上有了很大的進步,普遍使用輪制技術。因而器型相當規整,器壁厚薄十分均勻,產量和質量都有很大提高,山東龍山文化陶器以黑陶為主,灰陶不多,還有少量紅陶、黃陶和白陶。黑陶的燒成溫度達1000℃,紅陶950℃,白陶800--900℃。黑陶有細泥、泥質、夾砂三種。細泥烏黑發亮,學者們稱為「蛋殼黑陶」。
蛋殼黑陶是山東龍山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陶器,反映了當時高度發展的制陶業的水平。以素麵或磨光的最多,紋飾較少,主要有弦紋、劃紋和鏤孔等幾種。器形較多,主要有:碗、盆、罐、瓮、豆、單耳杯、高柄杯、鼎、等。還有鬲。山東龍山文化鬼臉式鼎腿、圓環狀鼎足最有特色,為其他文化所罕見。
黑陶是陶胎較薄,胎骨緊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龍山文化陶器中製作最為精美。黑陶在燒制時採用了封窯煙董的滲炭方法,器表呈現出深黑色光澤。它表面磨光,樸素無華,紋飾僅有少數弦紋、劃紋或鏤孔。黑、薄、光、紐為黑陶的四大特點。其中有一種薄胎黑陶,漆黑烏亮,薄如蛋殼,稱蛋殼陶,代表看這一類型陶器的傑出成就。
文化遺址
黑堌堆遺址
黑堌堆遺址位於永城市龍崗鄉王樓村西北角,被確認為是龍山、商、西周文化遺址。黑堌堆遺址面積約1萬平方米,從發掘情況看,「遺址堆積較厚,文化內涵單純,出土遺物豐富」。出土的文物有石器、陶器、骨蚌器和角器。 中國龍山文化也是發源於此。另外還有王油坊和造律台等遺址也矗立在這一地帶。黑堌堆的傳說:每年黑堌堆長高半尺,大概二十米見方的黑堌堆上曾經長有一棵大樹,高高的樹上曾經經常有晾曬的衣服.被褥和鞋子,路人都很驚奇,傳為寶地!傳說的可信度是很低的!但是黑堌堆遺址卻是實實在在的存在的!現在已經是河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黑堌堆遺址有力地證明了早在4000多年前,人類的祖先就勞動、生息在龍崗這片廣闊、平坦的土地上。
堯王城遺址
堯王城遺址位於山東省日照市,是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的都城,地下考古表明都城面積比兩城遺址還要大,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都城。該遺址被發現於1934年,1977年省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國務院核定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面積約為52萬平方米,中美聯合考古隊調查後認為,該遺址面積比兩城鎮遺址面積還要大,應該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都城。該遺址文化層厚度一般為2—3米,最厚處可達6米。地層堆積以龍山文化層為主,兼有大汶口、岳石、商、周、漢等時代。作為在考古界有著重要影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之一,堯王城遺址是一處由大汶口文化過渡到龍山文化時期的龍山文化遺址,是一個較早發展起來的聚落,屬山東龍山文化堯王城類型
藤花落遺址
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首例內外雙重城牆結構的史前城址,是江蘇省發現的第一座龍山文化時期城址,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50餘座龍山文化城址中保存最完整的、最適宜作聚落形態考古的大遺址,對研究文明的起源有重大價值。
遺址位於連雲港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雲鄉,面積15萬平方米。對龍山文化的內外兩重城牆進行解剖後發現,外城平面呈圓角長方形,由城牆、城緣、城門等組成,城周1520米,面積約141375平方米。內城平面近圓角方形,位於外城內的南部,由城垣、城外道路、城門、哨所組成,城周806米,面積40560平方米。在內城內發現35座各式房址,其中一座「回」字形大房址有110平方米,可能是一個與宗教、祭祀、集會有關的場所。
藤花落遺址中還發現夯土台基、奠基坑、灰坑、灰溝、道路、水溝、水稻田、石埠頭等遺跡200多處,出土石器、陶器、玉器、炭化稻米、木樁以及各類動植物標本2000餘件。
丁堌堆遺址
丁堌堆龍山文化遺址面積約4500平方米。197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洛陽考古所的支洪遠曾率領文物考察隊在此進行勘探、考察。經勘探,文化層分三層:第一層,深1米,含有灰色陶片;第二層,深2米,含有黑色和灰色繩紋陶片;第三層,深3米,含有方格紋、籃紋灰色陶片,且有炭灰遺跡。文化層厚約3.7米,遺址保存完整。1981年其被中央考古研究所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升格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考古專家在遺址中發掘到的大量陶片、器物可以看出,其中灰陶較多,而且胎質細密,燒制火候高;紅陶相對較少,胎質疏鬆,燒制火候低。灰陶採取輪製法,器表光滑,並裝飾有繩紋、弦紋等;紅陶是手工製作,器表較粗糙,素麵。但無論是灰陶還是紅陶,器物都是平底,未發現圈足、袋足器。因其主要特徵具有龍山文化性質,所以可認為是早期龍山文化,按分類屬廟底溝二期文化。
廟底溝二期文化曾一度被認為是仰韶文化,自從1959年廟底溝遺址被發掘後才搞清楚。1959年,在廟底溝遺址的發掘中,發現它是疊壓在仰韶層的上面,並且在文化性質上具有從仰韶到龍山的過渡性質,因此把它定為龍山早期,以「廟底溝二期文化」代表這個類型的遺存。
從丁堌堆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來看,都以手制為主,不見輪制的痕跡,紋飾以繩紋為主,籃紋次之,方格紋極少見;器物頗多大型者,包含了豐富的文化遺跡和遺物,具有從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的特徵,是龍山文化中較早的一種遺存,因此屬於廟底溝二期文化。
淄博遺址
子龍山文化遺址,位於城陽區城陽鎮城子村東北一百米處的高台地上。因為這里原為古城(不其城)的東北角,地勢較高,所以當地群眾又稱「東城頂」。
遺址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00米。西面與北面均為斷崖,高約2.5米。有一米左右厚的灰褐色文化層,斷斷續續地暴露在表面,內含文化遺物比較豐富。
採集到的文化遺物有:單孔扁平斧、長方形扁平石鏟、半月形雙孔石刀、長方形帶孔礪石、石缽、石鑿、石鐮、石矛。石器均為通體磨光,刃部鋒利,製作精緻。陶器以灰陶、黑陶為主。
根據考古學家考察確認,這是一處龍山文化類型的文化遺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為研究青島地區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河南遺址
2005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西部邊緣地帶,新發現一處比殷墟還早600多年的大型龍山文化時期城址。
此次考古共發現龍山文化時期城牆140餘米,房基、陶窯各一處,鵝卵石鋪成的地面圖案兩處,出土有石斧、蚌鐮、骨簪等器物及大量的陶鼎、陶罐、陶鬲、陶碗等器物的碎片。特別是在房基中發現的兩處用鵝卵石鋪成的地面圖案,為目前龍山文化考古中僅見,其中一處面積約10平方米,從外形看很像是一隻虎,專家們認為它應與當時人們的圖騰崇拜或祭祀有關。
景陽岡遺址
位於景陽岡村以西。197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吳汝祚首先在此發現了景陽岡遺址。1979年,聊城地區文物工作者對該遺址進行了選點試掘。
在遺址北部清理出龍山文化灰坑1 個、春秋墓1座。灰坑剖面有清晰的文化層,堆積厚約1.5米。上層為耕土,呈灰褐色,陶片、獸骨遍布;耕土層下為漢代、商周文化層;最下層為龍山文化堆積。出土了大量龍山文化中晚期的遺物,多為生活器皿。灰坑底部發現一完整牛骨架,似為祭品,對古代家畜飼養的起源、馴用、牲畜祭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另外,還採集有小骨針、蚌刀、石刀、石斧等。春秋墓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東西長3.5米,南北寬2米,殘深3.2米。墓底中部有一長方形腰坑,坑內殉狗一隻,頭向東。墓內出土遺物有陶、銅、骨器等共1770餘件。1994年,聊城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組織文物勘探隊在配合陽谷縣景陽岡公園開發建設工程中又發現一座龍山文化城址。城址平面近似橢圓形,東北——西南走向,西端較窄,中部弧形凸出,南北長約1150米,北端寬約230米,南端寬約330米,中部最寬處約400米,總面積約為35萬平方米。同年底至1996年冬,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聊城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又聯合對其進行了鑽探、試掘工作,發掘面積為1200平方米。經挖掘發現,地面已無城垣遺跡,地下城垣保存完好。古城遺址東北角現有南北向水渠穿過,從水渠西壁可見耕土下即有岳石文化城垣殘基,其外側被東周城垣殘基打破。岳石文化殘垣下壓龍山文化城垣,其頂部到水渠底高1米余,渠底見水,無法鑽探,估計渠底以下還會有數類以上的城垣。水渠壁上暴露的龍山城垣內側夯層向里傾斜,夯層較厚,不規整,城垣外壁陡直,打破內側城垣的灰坑,屬於龍山文化中晚期。城址中心處並存大小兩個利用原自然岡丘經部分加工而成的台址。大、小台址分上、下兩層,下層主要用純凈黃褐面沙土夯築,上層為灰花土築成。夯具分圓棍夯與石器夯,夯窩明顯,夯面清楚。出土遺物具有顯著的地方特徵。陶器中以灰陶為主,黑陶較少,紅褐陶佔有一定比例。除陶器外,出土文物還有瓮、鼎、鬲、盆等。特別是在1996年春季發掘的一條灰溝中,發現一刻文陶片,屬一小型泥質磨光黑陶罐的肩部,殘存部分呈三角形,從刻劃形式看,是在陶器成型之後,燒制之前刻上的,系龍山時代人們所為。從字的形體看,與甲骨文似有淵源關系。景陽岡龍山文化古城址,是迄今黃河流域發現的最大一座龍山文化時期的古城址。城內大、小台基布局清楚,遺物豐富,為研究這一地區龍山文化的面貌與中原龍山文化的關系乃至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等問題,提供了新線索。
該城址1977年12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評為「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第一提名獎,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教場鋪遺址
在茌平教場鋪龍山文化遺址發現的城牆平均寬度為28米,最寬處達到30米,保存下來的高度接近2米,用黃沙、黏土混合分塊夯築。根據鑽探結果,城牆大體接近圓形,東西略長,面積在5萬平方米左右。同時在城牆上發現了舉行奠基儀式的奠基坑和祭祀坑,並出現了人祭現象。
教場鋪遺址位於山東省茌平縣樂平鋪鎮教場鋪村西北,屬龍山文化中晚期,距今在4600年-4000年之間。從2000年開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聊城市文物局聯合進行了4次發掘。其中2001年挖掘出土的3座陶窯是山東目前發現的龍山文化中最完整的一組。
除新近發現的4300年前的古城牆外,在發掘區內還發現了4300年前龍山時期房址20座、灰坑500多個、窯址7座、奠基坑10座、墓葬11座,並出土各類陶、石、骨、蚌質地的出土遺物近千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工作隊隊長梁長合研究員認為,近幾年的發掘,對於研究夏商文明的孕育和形成過程,提供了比較翔實的第一手資料,並對中華文明的起源探索具有很重要的研究價值。
青島膠南遺址
膠南史以「東國名地」著稱,文化燦爛。截止1987年,境內已發現龍山文化遺址19處:寶山鄉向陽、大張八、隱珠鄉郭家河岩、王家河岩、膠南鎮小堯、張家樓鄉河頭、紀家店子、上疃、琅琊鎮東皂戶、營前、營後、藏南鄉高戈庄、崖上、塔山鄉西寺、駝溝、張家大庄、井戈庄、海青鄉甲旺墩、市美鄉西茶溝;黑陶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在膠南已有四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這些遺址地面暴露大量陶片、蚌片、人骨,曾出土石斧、石鏟、石刀、石鏃、陶◆、陶罐、陶杯、玉環、泥質鏤孔高足杯和蛋殼陶杯殘部等。海青龍山陶器以黑陶聞名,但它同樣擁有紅陶和白陶。龍山黑陶有多種器形,製作方法多樣,但它最主要的特色是器壁薄、器形精美、表面黑色磨光。許多黑陶是輪制或手制而成,最後用拍子和砧進行精加工。這種陶器通體漆黑,閃閃發亮,有獨特的審美情趣,易成春海青龍山文化黑陶從現代人的角度重新審視這種遠古時代的生活、祭祀用品,發現了它不同尋常的美,一種帶有原始氣息的古拙的美,正是這種樸素的美,恰恰符合今天人們追求返璞歸真的時尚,從而成為人們欣賞和收藏的精美的黑色藝術品。
延伸閱讀
2007年5月,刊登在美國權威學術雜志《human genetic》上的一篇文章:《Y chromosomes of prehistoric people along Yangtze River》,裡面有組數據是非常驚人的。
通過對山西陶寺文化(距今4500年)古人骨DNA的研究,目前已經可以肯定的是,龍山文化的居民,其Y染色體SNP單倍型是O3—M122,並且只含有O3和子類型O3e,沒有其他類型,和現代漢族的主體部分完全一致,也就是說,現在漢族的主體部分其父系遠祖完全是來自古代中原人,也就是龍山人。
單獨看O3,各地漢族中至少60%-70%來自龍山文化,對比2004年的《evolution and migration history of chinese population inferred from chinese Y-chromosome evidence》一文的數據,我們可以肯定,今天的中國各地的漢族,從東北到廣東,從東南的客家到西北蘭州,其主體就和5000年的古代中原人無異,今天的漢族,就是古代中原人的直系後代,在漢族中父系的O3一直占據絕對的主體地位,5000年一直沒有變化。 龍山文化,尤其是廟底溝遺址,帶有漂亮的玫瑰花圖案的黑陶,被認為是和「華—花」部落有關,而對光明的崇拜是這個部族的特徵,被認為是古代華夏族的祖先源頭。現在各個漢藏語支系中,一般「hu」「gu」「hua」「gua」「hao」等詞根都有光明的意思,比如苗語的gua,畲語的hu,漢語的hao(昊、皓),藏語的gu,無不具有光明、光華的含義,龍山文化,被認為是漢族人的祖先華夏族部落的文化,而對陶寺遺址的確認,也支持了這種說法。
而當代漢族的其他血統,來源於同屬於我國境內的其他文化源頭;比如,長江流域的其他古代文化的居民對漢族的血統也不少,大溪文化、良渚文化、吳城文化等也是對漢族的血統也構成了重要的來源,大致在佔了10%-35%比例,平均大致為20%,主要是對南部漢族的影響比較大,對北方漢族的影響相對要小很多;又比如,北方漢族的其他血統主要來源於紅山文化等北方文化的影響,而南方漢族受這些影響較少。
大多數學者根據龍山文化存在的時間段,猜測傳說中的堯、舜、禹以及夏朝可能就處於龍山文化的范圍內。特別是山東省日照堯王城遺址,該地域有當時亞洲最大的都城。而古書上記載堯帝的部落也生活在這附近,堯帝稱為陶唐氏,而陶寺的名稱,是否幾千年來沒有變過,這讓人產生了許多聯想。
今天,隨著中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龍山文化也會吸引更多的愛好者,並把相關研究推到新的高度。
❾ 仰韶文化時期和龍山文化時期建築布局各有什麼特點
一、仰韶文化時期的建築布局特點
仰韶文化時期的聚落建築的布局整齊有序,半坡聚落保存較完整,居住區在中心,外圍繞一周大壕溝,溝外北部為墓葬區,東邊設窯場。共揭露出40多座房屋遺跡,有一座大房子為公共活動的場所,其它幾十座中小型房子面向大房子,形成半月形布局。
聚落房子朝向中心廣場的統一布局,表明當時維系氏族團結的血緣紐帶根深蒂固。這些與母系氏族社會組織的特徵是相吻合的。也有學者認為,仰韶文化向人們展示了中國母系氏族制度衰落期到父系社會早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它主要是一個父系社會。
二、龍山文化時期的建築布局特點
龍山文化的房屋建築和仰韶文化的相居室相比,有很大改進和變化。氏族村落的布局同過去基本一樣,住房和窯穴交錯地分布在一起,公共基地設在居住區附近,但是過去居住區中心那種大型房屋沒有了。這時多數房屋的面積有所縮小,大約是同父系氏族公社出現一夫一妻制有關。
有的遺址出現雙室相連的房屋,有一個雙室房屋,內室的中部有橢圓形凹入地下的小灶,外室北牆有一個較大的壁爐,壁爐附近還有幾個小姓和窯穴,兩室之間的通道很窄,只能容一人通過,門開在外室的南邊。
這一時期的落葬也充分顯示了父系氏族公社制下的各種社會關系,成年男女合葬墓已相當普遍。如甘肅臨夏秦魏家一處墓地,有合葬基24座,其中成人合葬墓16座,都是男在右方仰身直肢,女在左方側身屈肢,婦女的社會地位下降,男尊女卑的觀念已經形成。
(9)龍山文化時代具有什麼初始形態擴展閱讀:
仰韶文化穴居特點: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圍有一條圍溝,村落外有墓地和窯場,村落內的房屋主要有圓形或方形兩種,早期的房屋以圓形單間為多,後期以方形多間為多。
房屋是泥草混合形式,房屋的牆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裡面的,也有用木頭做骨架的。牆的外部多被裹草後點燃燒過,來加強其堅固度和耐水性。選址一般在河流兩岸經長期侵蝕而形成的階地上,或在兩河匯流處較高而平坦的地方,這里土地肥美,有利於農業、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
龍山文化穴居特點:平面圓形,半地下式屋,屋內地面用火燒烤後塗抹一層白灰面。在陝西周原地區發現的半穴居,平面正圓形,直徑4.4米,屋內有火灶,向下挖入,上部開口以備上下的出入。屋高1.8米,與仰韶時期比較體量很小,這和小家庭的需要是一致的。
同類型的房屋發現共計十幾個,從南到北順序排列。其中有高有低,有大有小。上部開口處距離地面1米左右。此次發現主要是在龍山文化房子中心區,在修建鐵路開辟道槽時露出來的,切開剖面十分整齊清晰。將那些穴居的房屋從中暴露出來成為明顯的橫剖面,這樣,看到的穴居房屋特別清楚。
❿ 古色古香的龍山文化
早在人類沒有創造出文字的時候,世界上就已經有了人類活動的痕跡了,他們在活動的區域雖然最終沒有形成文字,但以特殊的方式記錄了他們的足跡,我們成為史前文化。在 濟南文化 里龍山史前文明就是這樣的一個存在。
龍山文化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距今約4600-4000年,是漢族先民的文化遺存。龍山文化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龍山街道辦事處,因此名為「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以薄、黑的陶器,尤其是蛋殼黑陶最具特色,所以又名為「黑陶文化」。龍山文化還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
龍山文化的陶器以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為代表,主要分布在晉西南地區,時間為前2500~前1900年。中原地區早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灰色為主,多為手制,杯、敞口盆、折沿盆、斂口罐、尖底瓶等保留了仰韶文化的特徵。
晚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灰陶器為主,主要器形有杯、盤、碗、盆、罐、鼎、甑、器蓋、器座、鬲等。其中蛋殼黑陶是山東龍山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陶器,主要有碗、盆、罐、瓮、豆、單耳杯、高柄杯、鼎、鬲等,黑、薄、光、紐為黑陶的四大特點,是這一類型陶器的最佳成就。
龍山文化除陶器外,還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們以農業為主而兼營狩獵、打魚、蓄養牲畜。已有骨卜的習慣。且可能已經出現了銅器。歷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淵源,都與龍山文化有聯系。
龍山文化時期的制玉水平有了很大的改進,從出土的龍山文化玉器來看,其種類豐富,且大多琢磨精緻、造型優美、晶瑩圓潤,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昌樂骨刻文字的布局和結構有規律可循,有些偏旁多次出現,距今四五千年的龍山文化時期,製作上和殷墟甲骨文類似。獸甲骨上所刻的「行列整齊」的圖案符號比殷墟甲骨文更為原始,明顯處於畫(符號)與字的過渡狀態。
骨刻文與甲骨文,二者應具有某種傳承關系,是解釋中國漢字起源的新依據。
這些符號都屬於陰線刻,筆畫婉轉曲折,刻畫纖細,多為弧筆和曲筆,呈現出螃蟹狀、草蟲狀和鳥狀等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