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香雲紗文化研究會在哪裡成立

香雲紗文化研究會在哪裡成立

發布時間:2022-11-26 12:05:26

① 香雲紗的簡單介紹

    香雲紗真正的名字應該叫『莨紗』,只是這種面料穿在身上,走起路來會沙沙作響,一開始被叫作「響雲紗」,後來人們可能覺得不好聽,又根據諧音稱之為「香雲紗」。也有人說是由於以前上海一帶流行穿這種真絲面料,而且顏色和當時香煙的顏色類似,所以叫『香煙紗』,後來傳回廣東一帶由於發音不同變成了『香雲紗』。不管名字是怎麼來的,自2008年香雲紗染整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後,它的名字才真正被人們所熟知,不過能體現其技術傳承的還是『莨紗』這個名字。

      現在的香雲紗其實包括『莨紗』與『莨綢』,兩者的染整工藝是一樣的,只是在使用原料上有所不同。莨紗用的是帶有提花絞紗孔的輕薄通透的紗類真絲布匹,涼爽透氣,更加適合夏季穿著。莨綢則用平紋組織紡織,結構緊密的綢類真絲布匹,垂墜感比較好,但通透性不及莨紗,夏季穿著比較悶熱,許多人買了真的香雲紗,但是穿著並不涼快,其實是買到了香雲紗中的莨綢而非莨紗。

      由於莨紗的織造工藝比較復雜,成本較高,市面上香雲紗基本被莨綢所統治,所用的真絲面料也多種多樣,有電力紡、素縐緞等等。這些面料有的也輕薄,穿著也非常涼爽,效果接近莨紗。

香雲紗的製作過程

香雲紗的生產過程主要就是曬莨過程。首先要挑選優質的薯莨打碎研磨成薯莨汁液,再把白色絲綢坯布放在薯莨汁液中完全浸透,待充分吸收薯莨汁後把布料提出,待水晾乾後平鋪放在草地上接受陽光的恩澤。草坪小草的長度必須在3-4cm,每10天就要修剪一次草坪。草的好壞也對香雲紗的製作起著微妙的作用。青草上水汽的蒸騰和日光的暴曬,使得這塊布匹的兩面截然不同。面向陽光的那面比較干而且顏色淺。面向青草的那一面濕潤而且顏色比較深。在晾曬過程中還要隨時觀察布料的顏色變化,把不均勻的染液用掃把掃均勻,並抹去表面的泡沫。從浸染到晾曬這樣的過程要持續數十次之多,這期間還包括了封莨水,煮煉的過程。經過曬莨的布料就變成了棕紅色。

曬莨

接下來也是香雲紗面料製作非常關鍵的一步:過河泥。工人們把曬莨過的布一匹匹地排開在專用的塗泥缸旁,然後將珠三角特有河涌淤泥均勻塗抹在布匹之上。塗泥的重要步驟必須要在相對陰涼無光的地方進行,一般凌晨兩三點就開始了。淤泥中的亞硝酸鹽和布匹中的薯莨汁液發生化學反應可以生產出一種薄而堅固的黑膠,也正是這種黑膠使得香雲紗色彩常新,放置幾十年都會不褪色。然後工人們排成一列,手持布匹,准備清洗布匹。布匹的漂洗不僅需要很大的力道,藉助活水,來回翻騰清洗,還得掌握技巧,將淤泥洗凈洗干凈之後,就是再度晾曬。這時候,香雲紗塗泥的一面已經不見了之前的棕紅色,而是變成了發亮的黑色。

塗河泥

最後就是攤露,揉拉。在夜裡,工人們要把染好的香雲紗鋪在草坪上,讓它打上一層薄薄的露水,讓香雲紗接受天然水分的滋潤。約1個小時過後,就可以放在案板上進行揉拉了。工人們用手掌將布向四面搓揉,這個作用相當於今天的柔軟拉幅。最後再經過一次晾曬就可以卷布入庫了。總之,香雲紗的工藝流程十分繁多,而且全靠人工,需經過'三洗九煮十八曬',歷時半個月左右才能完成整個過程。薯莨汁的濃度,浸染和曬莨時間,塗河泥的力度全憑師傅們長期積累的經驗進行。因此,這個工作不光是一個體力活,更是一個需要長期乾的經驗技術活,很少有年輕人願意干,這更加提升了香雲紗的稀缺性和價值。

香雲紗服裝的特性

香雲紗手感挺爽柔潤,莨紗穿著透氣涼爽,莨綢垂墜感好,具有防水、防曬,手洗牢度佳,易洗易干,經久耐穿等優點,是一種非常適合夏季穿著的面料。香雲紗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隨著穿著時間的推移,表面的黑膠塗層會逐漸脫落,露出裡面褐黃色的真絲面料。所以會越穿越柔軟,越穿越有體香味,穿出一件真正屬於自己的香雲紗衣服。

香雲紗所傳承的特有「做舊」工藝,面料即使有光澤,也是內斂的亞光,不可能太靚麗,色澤一般都比較暗。薯莨本身還是一種中葯,有清熱化瘀的功效,還有防霉、除菌、除臭等功效,用香雲紗做成的衣服也具有相同的「醫用」效果。香雲紗的珍貴更在於它的全天然,不僅原料天然,而且染料也是天然的。

真假香雲紗鑒別

香雲紗的鑒別主要分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原布匹是否真絲。

有些商家會用棉布、粘膠人造絲、化纖紡真絲來仿製香雲紗,良心一點的也會去做曬莨工藝。如果能抽出絲來進行燃燒法鑒別是最好不過了,棉和粘膠纖維燃燒迅速,火焰都是黃色的,會有燒紙的氣味,燒後灰燼少。化纖燃燒會有刺激性氣味,燒後變成塊狀。而真絲燃燒速度較慢,伴有噝噝聲,並有燒毛發的味道。如果沒有條件,也可以觀察摸手感,真絲手感非常親膚,手摸會有種貼身感,且面料光澤強但色彩非常柔和不刺眼,不過這種方法一般外行很難鑒別,大家最好還是以水洗標為准。

第二種:是否經過了復雜的曬莨工藝過程。

有些「香雲紗」用的也是真絲布匹,但是為了縮短工期,減少成本,商家會用印染的方法去模仿香雲紗的風格,這種面料已經失去了香雲紗純天然的特性、純人工的情愫。鑒別此類面料大家可以看面料的背面是否是黑色且油光發亮的,因為香雲紗的過河泥面由於河泥和薯莨的相互作用都會變得烏黑且油亮。即便是只經過曬莨而沒有過河泥的香雲紗,背面也應該是曬莨後的深褐色,那些背面顏色特別是白色的或特別淺的肯定不是香雲紗。另外,香雲紗的總體風格顏色都是莊重的,深沉的,那些顏色特別亮麗的,鮮艷的一般都不會是真品。

第三種:莨紗與莨綢的區別。

上面已經說了一些兩者的區別,莨紗比莨綢更通透涼爽。莨綢由於面料紡織密度過於密實,薯莨汁和河泥很難滲透到裡面,所以表面的黑膠塗層比莨紗更容易脫落。市場上的香雲紗一般用真絲電力紡來做的居多,也屬於莨綢的一種,不過這種面料較輕薄,夏季穿還是比較合適的。

鑒別莨紗與莨綢,大家可以拿起布料在陽光下看,如果能看到沙孔且陽光能透過面料就是莨紗。也可以吹朝面料一口氣,莨紗能明顯感覺到氣流,而莨綢只能感覺到微微氣流,模擬絲基本沒氣流。

莨紗面料透光性,透涼。

② 香雲紗染整技藝的技藝傳承人

讓梁珠津津樂道的是,在上世紀90年代,日本的布匹師傅到倫教學習香雲紗技藝,但回到日本怎麼也染不出香雲紗。只有珠三角的河泥,才有滿足香雲紗製作所需的成分。
八旬老人經歷了香雲紗的三次創業:第一次是在44歲,「為人民打工」,辦起集體所有的新民曬莨廠;第二次是在57歲,接手轉制的「爛攤子」,以廠長之職率廠在夾縫中生存;第三次是在77歲,夢想越來越大。他不僅想將古老的香雲紗染整技法產業化,還希望它成為廣東的文化代表走向世界——這就是他的「大好基業」。為此他找來投資人,成立了公司。有傳承,有發揚,梁珠還希望「有扶持」,因為香雲紗的傳承和保護還面臨著許多難題。
梁珠說,他現在最大的希望,是香雲紗文化產業園項目能獲得更多扶持。「有我在的一天,香雲紗就活著,不用進博物館。」梁伯的話語略顯悲壯,但仍不失豪氣。順德香雲紗已申報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無論結果如何,讓我們祝福他吧,祝福他追逐一生的夢想早日實現。
傳承500年的香雲紗染技 世界唯中國獨有
2013年10月13日,工人在用傳統方法製作布匹。
香雲紗,是利用廣東特有的一種植物———薯莨的液汁對桑蠶絲織物塗層,再用順德地區特有的河涌塘泥覆蓋,日曬加工而成的一種昂貴紗綢製品。用這種方法製成的桑蠶絲織物質地輕薄、爽滑,是一種越穿越油潤烏亮,越穿越輕快涼爽的紗綢衣料。由於是紗綢製品,穿起來走路還會「沙沙」作響,所以這種絲綢製品最初名為「響雲紗」,後人以諧音叫成「香雲紗」。
香雲紗的染制技藝距今已有500年歷史,2008年,順德成功將「香雲紗染整技藝」作為傳統手工技藝申報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全世界只有中國能生產香雲紗,順德倫教街是香雲紗的傳承地。製作香雲紗的整個曬莨工藝流程十分繁復,一共要經過14道工序,薯莨、河泥、草地、陽光乃製作生產缺一不可的四要素

③ 鄭振鐸、茅盾和葉聖陶在1920年11月發起了什麽組織

鄭振鐸(ó)(1898~1958)我國現代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社會活動家,又是著名作家、學者、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翻譯家、藝術史家,也是國內外聞名的收藏家,訓詁家。原籍福建省長樂縣,生在浙江省永嘉縣(今溫州市)。1917年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學習。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並開始發表作品,同時與沈雁冰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曾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小說月報》主編,上海大學教師,《公理日報》主編,1927年旅居英、法,回國後歷任北京燕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上海暨南大學教授,《世界文庫》主編,1937年參加文化界救亡協會,與胡愈之等人組織復社,出版《魯迅全集》,主編《民主周刊》,1949年後歷任全國文聯福利部部長,全國文協研究部長、人民政協文教組長,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長,民間文學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文化部副部長。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文聯全委、主席團委員,全國文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58年10月17日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翌日因飛機突然失事遇難殉職。
著有專著《文學大綱》《俄國文學史略》《中國文學論集》《中國俗文學史》《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基本建設及古文物保護工作》《域外所藏中國古畫集》《中國歷史參考圖譜》《偉大的藝術傳統圖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版畫史圖錄》,短篇小說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散文集《佝僂集》《歐行日記》《山中雜記》《短劍集》《困學集》《海燕》《民族文話》《蟄居散記》,譯著《沙寧》《血痕》《灰色馬》《新月集》《飛鳥集》《印度寓言》《鄭振鐸文集》《鄭振鐸選集》,編輯《中國短篇小說集》《北平箋譜》(與魯迅合編)等。其中《貓》入選人教版初中教材第七年級第二學期第26課。詩篇:《我們是少年》。
鄭振鐸祖籍福建長樂,1898年12月19日出生於浙江永嘉(今溫州)。1917年夏,靠親友的幫助到北京進鐵路管理學校求學,課余讀了不少西方社會學著作和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作品,思想上、文學上都受到啟蒙教育。不久結識瞿秋白、耿濟之、許地山等人;五四運動爆發時,他們各自成為所在學校的學生代表,積極投身反帝反封建運動。1919年11月,他們一起創辦了《新社會》旬刊,提倡社會改造。1919年12月,《新中國》月刊發表了他翻譯的列寧的《俄羅斯之政黨》。1920年夏,他和耿濟之共同翻譯了《國際歌》歌詞。 1920年11月,鄭振鐸與沈雁冰、葉紹鈞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1921年春,他畢業後到上海工作。不久擔任《學燈》(上海《時事新報》副刊)編輯,又由沈雁冰介紹進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工作。同年5月10日,他主編的文學研究會機關報《文學旬刊》創刊,為初期新文學運動中有影響的刊物。同時開始主編出版《文學研究會叢書》,還參與創刊了《戲劇》月刊、《詩》月刊等。1922年 1月,他主編中國第一個兒童文學刊物《兒童世界》周刊,並寫作了許多作品,為中國現代兒童文學事業起了開山作用。1923年1月,他接替沈雁冰主編《小說月報》。在此期間,他在《文學旬刊》、《小說月報》等刊物上發表了大量的文學評論,與封建舊文學作了堅決的斗爭,並批評了新文學陣營中一些人"為藝術而藝術"的觀點,成為當時與沈雁冰齊名的文學研究會的重要理論批評家。
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鄭振鐸與葉紹鈞、胡愈之等創辦《公理日報》,揭露和抨擊帝國主義暴行。同年,他參加發起"中國濟難會",並與郭沫若、沈雁冰、胡愈之等人簽名發表《人權保障宣言》。這一時期,他撰寫的主要學術著作有《俄國文學史略》、《太(泰)戈爾傳》、《文學大綱》等。《俄國文學史略》(1924)是中國這方面第一本專著,對介紹俄國文學(包括蘇聯文學)起過積極作用。書中列專章介紹評述了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等人的文學理論,高度評價了高爾基的創作及其文學思想,在當時尤為難得。《太戈爾傳》(1925)是中國第一本介紹、評述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的專著。80萬言的《文學大綱》(1927)將中外文學史及其名著合在一部書中敘述,開闊了文學工作者的眼界,在介紹世界文學歷史、加強中外文學交流和比較研究等方面都有過大的影響。
1927年 2月,鄭振鐸與葉紹鈞、胡愈之等人發起成立"上海著作人公會",公會積極參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前後的革命活動。"四·一二"政變後,他與胡愈之等人致信國民黨當局,強烈抗議屠殺革命群眾,為此險遭逮捕。 5月,他乘船到歐洲避難和游學。在法、英等國家圖書館里,遍讀有關中國古代小說、戲曲、變文等書籍,並研究了希臘羅馬文學,譯著了《民俗學概論》(後毀於日軍炮火)、《民俗學淺說》(1934)、《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1930)等專著,還創作了短篇小說集《家庭的故事》(1929)中的大部分作品。1928年10月,又回到了上海。
回國後,鄭振鐸參加發起"中國著作者協會",並任執行委員。1931年秋,去北平任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兩校中文系教授。1932年,他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出版,此書圖文並茂、史料豐富、眼界寬闊,充分肯定了民間文學在文學史上的地位。1934年,又出版了《中國文學論集》、《佝僂集》等論文集,以及借希臘神話題材歌頌現實的革命斗爭的小說集《取火者的逮捕》。這一個時期里,他還參與主編了著名的大型文學刊物《文學》、《文學季刊》等。
1935年春,鄭振鐸到上海任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此後,他主編了大型文學叢刊《世界文庫》,組織許多著名作家、翻譯家、學者,系統介紹中外古典文學名著,規劃宏偉。雖因當時條件所限未能全部實現原計劃,但仍是30年代文化出版事業的重要成果。在這前後,他參加《中國新文學大系》的編選工作,與魯迅合作編選《北平箋譜》、《十竹齋箋譜》,協助魯迅編選出版瞿秋白遺著《海上述林》。1935年底,參加"上海文化界救國會"。1936年6月,"中國文藝家協會"成立,鄭振鐸被選為理事。這個時期里,他還撰寫了文學論文集《短劍集》(1936)和歷史小說集《桂公塘》(1937)。
抗日戰爭爆發後,鄭振鐸參與發起"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和創辦《救亡日報》等。上海淪陷前後,他為國家搶救了大量珍貴的文獻古籍,並編選影印了《中國版畫史圖錄》、《玄覽堂叢書》、《明季史料叢書》等。1938年他的《中國俗文學史》出版,此書代表當時國內這方面研究的最高水平。抗戰勝利後,他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上海分會負責人,並參與發起組織"中國民主促進會"。他主編《民主》周刊。與李健吾主編《文藝復興》月刊,號召作家為人民、為民主而寫作,還編印了《中國歷史參考圖譜》、《域外所藏中國古畫集》等。
1949年2月,鄭振鐸繞道香港進入解放區。7月,參加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中國文學工作者協會(後改名為作協)的常務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先後擔任文物局局長、考古研究所所長、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文化部副部長,以及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理事等職。編著有《偉大的藝術傳統圖錄》(1952)、《中國古代版畫史略》(1985)等,並主編了《古本戲曲叢刊》、《中國古代版畫叢刊》等。1957年,他編集出版了《中國文學研究》三冊,書中基本上包括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他在中國文學研究中所涉及的各個領域、專題,反映了他在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1958年10月18日,他在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途中,因飛機失事殉難。
鄭振鐸對中國的文化學術事業作出了多方面的傑出貢獻。在文學理論方面,他是文學革命初期"為人生"的文學的重要倡導者之一。1921年6月,他進一步提出需要"血和淚的文學"的口號(《血和淚的文學》),要求進步作家創作出"帶著血淚的紅色的作品"(《我們的雜記》)。從那時起,他一生堅持革命的現實主義文學理論,強調文學在社會改革中的功能,提倡文學為人民服務。在文學研究方面,20年代初即提倡和從事中外古今文學綜合的比較研究,較早提出和著手用新的觀點、方法整理和研究中國文學史,特別是一貫重視民間文學和小說、戲曲的資料收集和研究,作了很多屬於開拓性的工作。
青年時代曾回故鄉
首先,要探索的是,鄭振鐸在青年時代是否回過故鄉? 鄭振鐸雖然生長在溫州,後來升學到北京,從鐵路管理學校畢業後到了上海,長期在商務印書館工作,但是,他和故鄉親人卻是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並且回過故鄉。茅盾在1921年10月15日致啟明(周作人)的信中就曾提及「振鐸回鄉葬祖去了」(見《茅盾書信集》,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年出版)。據研究鄭振鐸的專家陳福康博士考證,這次經福州到長樂葬祖的時間有一個多月。這里的「回鄉葬祖」,自然是回到祖籍地長樂首占村老家了。1995年初冬,長樂首占村為紀念鄭振鐸徵集有關的文物,徵集到一件珍貴的資料———首占鄭氏殘缺的「訃告」,在一張八開紙上,尚能見到具名者共36人,其中有「緦服侄曾孫振鐸」等字樣,分析起來,這是鄭振鐸的曾伯祖或曾叔祖喪葬的「訃告」,這正印證了他有「回鄉葬祖」之行。另據首占鄭氏族親追憶,那個年代,首占「岱陽鄭氏宗祠」內懸掛有許多反映鄭氏先輩事跡的匾額和介紹,正中掛有明嘉靖名臣、刑部尚書鄭世威(1503-1584年)親書的「世培忠厚」的祖訓……這一切,使鄭振鐸對先輩的業績和可貴的品質有了更多的了解,對故鄉增添了深厚的感情。因此,他雖然長期在異鄉生活、學習、工作,但是,他卻始終是關心和熱愛故鄉的。
與故鄉人民心連心
1919年五四運動的消息傳到福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福州,各校學生曾先後兩次集會聲援北京學生愛國運動,追悼被反動軍警毆打致死的北京大學閩籍學生郭欽光;在廈門,青年學生舉行集會示威遊行,後來又發展成為有各界人士參加的國民大會,憤怒聲討軍閥政府和日本帝國主義的罪行。五四的烈火,在八閩大地燃起,然而,日本帝國主義者卻先後派軍艦到廈門、福州,實行武裝威脅,在福州甚至開槍逞凶。在北京的鄭振鐸聞訊,就積極參加組織旅京福建省學生抗日聯合會,成為該會領導人之一。他參加編印《閩潮》,奔走呼號,聲援故鄉的反帝愛國運動,始終和故鄉的人民心連心。原籍福建長樂的著名作家冰心,當時就讀於北京協和女子大學預科,她就是在這次聲援活動中認識鄭振鐸的。時隔60年,冰心對他的愛國愛鄉熱情和感慨激昂的發言,還有深刻的印象。
熱情接待故鄉學子
鄭振鐸雖然長期在京滬一帶任職,但,凡是故鄉有人來訪,他總是熱情接待,並仔細了解故鄉的情況。由於歷史上長樂屬福州府轄,所以從概念上說,故鄉的范圍自然是比較大的。1939年夏天,福州一位文學青年———三山中學高中生陳洪海(「青青文藝社」社員),因為聽說暨南大學文學院在院長鄭振鐸主持下,教授陣容很強,他很想越級報考該院。經當時在福州供職的著名文學家郁達夫(1886-1945年)介紹,到上海去拜訪鄭振鐸,受到其熱情的接待。鄭振鐸看完介紹信之後,先了解郁達夫在福州的近況,接著又詳細問及:陳儀(1886-1949年)主持福建省政府有些什麼「措置」?省教育廳廳長鄭貞文(1891-1969年)在治理教育方面有哪些成績?因為那時正值鄭貞文進行本省教育改革,省立縣立學校停換教員校長的時候,他從報紙上已看到一些報道。他認為「鄭貞文也有鄭貞文的苦衷」,他特別關切地問:日本帝國主義者在福州橫行的表現、福州的建設、文化事業進展、故鄉失業人數和群眾生活的情況怎樣?……陳洪海介紹了有關情況之後,他感慨地說:「大概民國十七八年時代,福建人最來得樂觀!」最後,鄭振鐸說,曾在福建出版的一本文學雜志上看到陳洪海的作品,頗為贊許。故鄉的文學青年往訪鄭振鐸,當然不止一個,黃駿霖先生在《憶西諦鄭師》(載《榕花》1981年第一期)一文中,也談及他在燕京大學求學和上海執教期間,受到這位「大同鄉」親切接待和關懷的情況。這些事例說明,鄭振鐸當時雖然沒有到福州,但對故鄉的情況卻有所了解,並且極為關切。當然,他對故鄉情況了解的渠道也是多方面的。
不忘故土鄉情深厚
鄭振鐸不忘自己祖輩生長的故土,還表現在他的鄉情上,他總是公開標明自己是福建長樂人,有時撰稿編書,還特意署上「長樂」二字,例如《清人雜劇初集跋》結尾時,就署「一九三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本集印成,長樂鄭振鐸跋」他編的一本書名就是《長樂鄭氏匯印傳奇第一集》,在此書的序文後,也署名:「一九三四年七月七日長樂鄭振鐸序」,甚至在他的印章中,也使用「長樂西諦」。「長樂鄭振鐸西諦藏書」。直至他遇難的前十天,在「最後一次講話」中,還說「我是生長在溫州的福建人」。
鄭振鐸雖然自幼生長在溫州,但因家庭生活環境關系,卻能說福州方言,他和家裡人日常談話都是用福州話。1931年冬,鄭振鐸在《紀念幾位今年逝去的友人》(載清華大學《文學月刊》第二卷第一期)一文中,提及他和胡也頻(1903-1931年)在上海會面的一些情況時寫道:「他和我見面的時候不少。他那生疏的福州話,常使我很感動,我雖生長在外鄉,但對本地的鄉談,打得似乎要比他高明些。」這就是說,他們二人雖然長期在外地,但是鄭振鐸的福州話,要比胡也頻說得好些。在飲食愛好方面,鄭振鐸也是保留著家鄉的特色,以富有家鄉風味的閩菜,招待文朋好友,顯然,這是鄭振鐸所感到自豪的。他宴請魯迅、冰心等人,席間吃的就是其母親親手烹調的福建菜。鄭振鐸還很喜歡福建的水仙花,曾把家鄉人送去的水仙花特意贈給魯迅。
鄉情流露在作品中
我們從鄭振鐸的文學作品中,也可以感受到他對故鄉感情之深。1926年,鄭振鐸到莫干山避暑期間寫的散文《月夜之話》,通過月下乘涼的絮語,非常自然地流露出他對福州民歌的喜歡和贊賞。高夢旦先生向他介紹了三首福州民歌,他都一一抄錄下來,並把福州方言民歌譯成普通話,加以解釋,通過自己的作品介紹給讀者,的確像《真鳥仔》這樣的福州民歌,「恐非『非福州人』所能了解」,鄭振鐸因為懂得福州地區方言,才能夠把原意譯出。
1927年「四·一二」蔣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工農群眾和革命知識分子。鄭振鐸被迫遠走歐洲。他擷取了赴歐途中的一個生活片斷,寫了《海燕》。他憑借對故鄉的了解,用工筆的手法描繪家鄉在萬物崢嶸、春意盎然的景象中,由南方回來的逗人喜愛的小燕子,任情地橫掠斜飛,飛倦了就返回一年前的舊巢安身。他寫道:「燕子歸來尋舊壘」,「這便是我們故鄉的小燕子,可愛活潑的小燕子。」在「離家是幾千里,離國是幾千里」的海路上,「不料卻見著我們的小燕子」。他從內心抒發了浪跡天涯的遊子對祖國和故鄉魂牽夢縈的思念之情。
綜上所述,鄭振鐸長期在異鄉,卻能夠鄉音不改,在生活、飲食、愛好等方面,保持福州的特色,甚至反映到其作品之中,不但是從其家庭長輩接受了影響,還因為他和閩中文化人士常有交往。值得一提的是,1921年5月,他到商務印書館工作之後,得到該館編譯所所長高夢旦的賞識,並於1923年與其小女高君箴(蘊華)結婚,感情十分融洽。高夢旦(1870-1936年),原名鳳謙,常用筆名崇有,籍貫也是福建長樂,他是26歲才離開故鄉的,老家就在與鄭氏祖居地首佔一田之隔的龍門鄉,這樣,鄭振鐸的一家仍然保持著家鄉的某些特色,也是很自然的。而高夢旦學識豐富,諳熟閩中民間文學、方言和風土人情,也使鄭振鐸得到不少教益。
福州之行收獲巨大
新中國成立後,鄭振鐸曾回到福建。1954年春,他在文化部任職期間,參加「全國人民慰問人民解放軍代表團」於2月27日到達福州,慰問駐福建前線三軍。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他作為慰問總團代表之一,曾在前線某部大會上講話慰問駐軍並作過報告,以具體的事實,生動地說明了祖國在總路線照耀下四年來各方面建設的輝煌成就,給廣大指戰員以極大鼓舞;他和代表們登山越海,深入前線進行親切的慰問活動,受到指戰員的熱烈歡迎,在此期間,他還和文藝界人士舉行座談,進行了參觀活動。他對福建發展的大好形勢,有著很深的印象。3月4日,他在給友人劉哲民的信中寫道:「福州市面很繁榮,土特產不少,因為交通不大方便,有的東西便無法運到外面推銷。像漆的筷子,最為精良,但運到外邊的卻不是上等貨,紙張也很好,水果極多,將來當能大大交流也。」信中還提到「工作很忙,不能有時間寫信;但有些故事是應該寫出的,不知在什麼時候寫?回北京後,又要大忙,恐更不容易動筆了。」4月1日,他在信中又寫道:「這一月多的慰問,收獲甚大,或將寫幾篇文章出來,正在仔細打腹稿;不知能否寫好?」的確,他此行收獲很大,故鄉的山山水水,許多生動感人的事跡,在他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素材。然而,由於他返北京後公務繁忙,終未能及時動筆。1957年他又因公來福州,關心問及清道光年間福州才女李桂玉所作的長篇評話《榴花夢》收集的情況。這部巨著,全書360卷,483萬字,比《紅樓夢》長4倍,他親自查閱此書,建議由福建省文化廳,福建師大圖書館、福建省圖書館珍藏。令人惋惜的是,鄭振鐸雖然對故土情深,但終因身負重任,工作繁忙,對外文化交流又多,不僅在來福建慰問一個多月里,他以公務為重,未曾回過長樂首占。1957年來榕以後,也未能再回故鄉!
愛國愛鄉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事實說明,鄭振鐸對故鄉的感情很深,但這種鄉情並非出於狹隘的家鄉觀念,他不論到哪裡,總是積極投入於當地的愛國運動。他不論是在溫州、在北京,或者在上海,他總是和當地文化人士一起,提倡新文化,並且積極投入反帝斗爭和抗日救亡運動。他雖然能講福州話,但與家鄉來訪的文學青年陳洪海等人談話時,卻是講「國語」(普通話)。在上世紀30年代中期,他就主張「中國之知識界應一律說國語,如知識分子一直因循下去說他的方言,則國語永無普遍的一日。」顯然,他雖熱愛故鄉,但他總是從整體來考慮,把對祖國的愛擺在前面的。而他為祖國的早日富強而忘我工作的精神,永遠值得後人追懷

④ 中國傳統文化協會在哪裡審批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該協會屬於文化部主管的國家一級社團、全國先進社會組織。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於1995年3月1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批准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正式核准登記,是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國家一級社會團體,業務主管部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⑤ 「香雲紗」面料很華麗珍貴!但是,你知道它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嗎

作為一個生長在“香雲紗”原產地城市的我來說,必須要給大家安利一波“香雲紗”的服飾。這大概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還依靠純原生態植物和純手工織染的面料之一了。從上色到固色,都非常耗費時間和人力,最少需要半個月才能完成一匹布的染色,比起其他面料製作起來困難太多。

我們把這整個製作過程叫做“三蒸九煮十八曬”,整個過程長達半個月之久,製作出來的香雲紗質地有韌勁卻不失柔滑。一匹布正反有兩種顏色,一面黑亮,一面呈彩色或棕色。做出來的衣服穿著涼快,不會沾身,有垂感,還有一種特別的古樸美,被稱為面料中的“軟黃金”。

而如今在順德的倫教鎮,有一個香雲紗博物館,香雲紗的製作也大多都在倫教完成,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去順德旅遊,並且體驗一次香雲紗的製作過程呢。

⑥ 1987年中國旅遊文學研究會成立於哪裡

虐了樂克樂克

⑦ 香雲紗的介紹

香雲紗本名莨紗、莨紗綢是莨紗與莨綢的合稱,北京稱為靠紗。是嶺南地區的一種古老的手工織造和染整製作的植物染色面料,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由於它製作工藝獨特,數量稀少,製作時間長,要求的技藝精湛,具有穿著滑爽、涼快、除菌、驅蟲、對皮膚具有保健作用的特點,因穿著後塗層慢慢脫落露出褐黃色的底色過去被形態的稱為軟黃金。[1] 是目前世界紡織品中純植物與礦物染整的絲綢面料。2008年,因社會上的炒作將原本的曬莨染整工藝以香雲紗染整技藝入選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使得原來香雲紗是指莨紗變成了所有曬莨的產品都稱之為了香雲紗。1順德倫教成藝曬莨廠為保護傳承單位,該廠經理梁珠於2009年獲得了香雲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稱號。2順德倫教是這個產品染整技藝的傳承地,有500多年歷史傳統的染整技藝,2009年香雲紗文化遺產保護基地「廣東香雲紗文化產業園區」在佛山市順德區倫教街道正式掛牌。2013年《地理標志產品香雲紗》由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正式批准發布。

⑧ 1987年中國旅遊文學研究會成立於哪裡

中國旅遊文學研究會於1987年在安徽九華山會議期間成立 。

⑨ 茅盾等人發起成立的文學研究會,是1921年在哪裡成立的

茅盾與鄭振鐸等12人在北京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提倡現實主義文學。1921年1月,接編《小說月報》,倡導文學寫人生

⑩ 中國旅遊文學研究會於1987年在哪裡成立

安徽九華山。。請採納

與香雲紗文化研究會在哪裡成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