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客家的民風民俗的作文怎麼寫
醴陵位於湖南東部,羅霄山脈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淥水流域。東界江西省萍鄉市,北連瀏陽市,南接攸縣,且緊鄰長株潭金三角經濟區。總面積2157.2平方公里。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8℃左右,日照時數1588-1321小時,年降雨量1719-1423毫米,無霜期305-279天。
醴陵盛產陶瓷、鞭炮煙花,有「瓷城」和「花炮之鄉」的美稱。是舉世聞名的釉下五彩瓷原產地。瓷器是中國獨創的發明之一,至今英文仍把瓷器稱之為「china」。醴陵陶瓷生產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遠在東漢時期,醴陵就有較大規模的作坊,專門從事陶器製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開始燒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醴陵瓷業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是全國重點糧食高產地區,長江流域第一個畝產過噸糧的縣(市)。醴陵自然資源豐富,林業用地面積占總面積57%,有樹種396種。其中,屬國家保護的珍貴樹種有水杉、銀杏等13種,樹種以用材林、經濟林為主。1986年,油茶產量居全國第四位,2001年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油茶之鄉」稱號。非金屬礦有瓷土、耐火土、煤炭、石灰石、螢石、粉石、石材等,金屬礦有金、銀、鉛、鋅、鎢、銻、鈾等。醴陵降水豐富,地表水充沛,境內地表徑流年平16.3億平方米;有淥水、昭陵河、澗江三個水系,大小河溪57條,總長914公里;大中小型水庫169座,大小山塘2.6萬口,發展淡水養殖業有著巨大潛力。
各項社會事業有新的發展,科技工作圍繞「科技興市」發展戰略,抓好了27項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的申報、編制、實施;獲省科技進步獎2項、「星火計劃」獎1項,申請專利33項,增長57%。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初等教育進一步普及,教育質量得到提高。文化、廣播電視、衛生、體育事業繼續發展。
醴陵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名勝古跡甚多。李立三、左權、耿飈、宋時輪等老一輩革命家及程潛、陳明仁等愛國將領,著名生物學家湯飛凡和彭道儒等一批有影響的科學家、知名人士都生長在醴陵這塊熱土上;農民瞿永壽被聯合國授予「國際傑出稻農」稱號。境內有風景名勝115處,其中,奇峰15處,洞穴22處,奇石30處,泉井48處。主要古建築有賀家橋的雲岩寺、市郊的清興寺、東門上的文廟、城東的梯雲閣、王坊鄉的平山寺、西山的淥江書院和宋名臣寺、市郊馬背嶺的起元塔、姜灣對岸淥水河畔的財源塔和東堡鄉的袁氏貞節牌坊。豐富的人文景觀,為發展醴陵旅遊事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醴陵 的介紹~~~!!
❷ 客家文化帶來了什麼旅遊效益
(一)客家文化的簡介客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廣義的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在客家人生存、奮斗、發展的過程中,長期創造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被客家人廣泛認同和傳承的精神成果的總和。客家話、客家風俗、生活習俗、客家人的性格、氣質、心理、思想觀念、意識以及它們的載體,客家人物、客家建築、裝飾、藝術品、客家服飾、客家文藝、客家文獻資料等等,都是客家文化的具體體現。(二)梅州客家文化資源簡介地處粵東地區的梅州,生活著500萬客家人。梅州素有世界客都之稱,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也是客家文化的代表區域。因此梅州客家文化資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主要體現在:客家歷史文化資源、客家民居文化資源、客家民俗風情資源、客家民間藝術資源、客家飲食文化資源、客家古漢語資源、客家服飾文化資源、客家精神文化資源、客家旅遊文化資源等。(三)梅州客家文化資源的開發意義梅州客家文化旅遊資源的挖掘利用以及保護對梅州經濟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重大意義,從整體來看,客家文化資源不僅是梅州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梅州經濟發展的基礎。對客家文化資源的規劃性開發利用,有利於為梅州旅遊業的發展提供多個途徑,多個方向,為梅州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後盾。x0dx0a更多關於客家文化帶來了什麼旅遊效益?,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1c6e751615731999.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❸ 客家民俗的特徵及其在鄉村振興中的意義論文
客家人有自己的傳統文化,客家文化源遠流長,而客家人過春節也有自己的習俗!在春節前的幾天,每家每戶都會進行大掃除、炸脆角、糍粑、釀糯米酒等。
到了除夕這天,每家每戶都會早早的起床,准備年夜飯。一早起來,大人們就負責殺雞、鴨、鵝、孩子們則負責打掃家裡的衛生,到了下午一點鍾,家人就會用柚皮、黃竹葉煲好的熱水(說是可以避邪氣),每人輪留洗澡,一家人穿上新衣新鞋。下午三點左右,家裡的男人們就會把煮熟的大公雞拿到家族的祠堂拜祭,比比誰家的雞最大個,就表示那家的收入是最多的,然後回家再拜祭,放很多的鞭炮,家門口一地都是一片紅色的海洋!拜祭完後,一家人圍著吃年團圓飯,餐桌上白切雞、一條完整魚(代表年年有餘)、客家釀豆腐(代表富裕)是必不可少的!吃完了年夜飯,家長就會給孩子們「利是」,孩子們拿了自家大人給的「利是」,就會到堂叔、堂哥的家繼續領取他們豐厚的「利是」,然後村中的孩子們就會聚集在一起,比比誰的「利是」錢多,孩子們的「利是」錢多數用來買鞭炮、煙花!而家中的大人們,則會留在家裡守年,把家裡的衛生搞干凈、把衣服洗干凈。十二點之前,所有的孩子們都要歸家迎接財神的到來!
年初一,客家人吃素,喝自家釀的黃酒!吃了早餐,家裡的所有人都到族中的祠堂聚集,開始看在祠堂門口燃放鞭炮、煙花、土炮,燃放的時間長達到二小時,這是所有族人共同捐資購買的。放完了鞭炮族人相互之間進行新年的拜訪!在大年初一,客家人是不花錢買東西的,也不掃地、不洗澡,要到年初三晚上才能洗澡,大人們說那叫做「堵財」!年初二,外嫁人回娘家,客家人還有一個習俗,外家女不能在娘家過新年!
年初三一大早,客家人就早早起床,打掃衛生,把幾天堆積的垃圾清掃出去,大人們說那叫「送窮鬼」!年初三,不能到別人家拜訪,更不能送東西給別人!記得有一年,堂哥家母豬在年初三生了一窩小豬,堂哥的臉是黑黑的,結果那一年他的運氣真的不是很好,也許只是巧合罷了,呵呵!
客家人過年還有許多風俗,如果你要到客家人那兒過年,你可要先了解清楚呀!其實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習俗都在慢慢的消失了,而年輕人對習俗這種東西看得很淡了!
❹ 寫一篇論文:中國民俗旅遊 要求:以小見大,從小事出發。。再大方面寫... 多多幫助啊啊 啊啊 啊!
民俗風情,在旅遊中作為人文景觀的一個極為重要內容,以其美學風貌,具
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這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的核心在於人的美的昭示和顯現。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尤其是開放、改革的近十幾年來,我們又在如何開展民俗
風情游、加強美育薰陶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很值得總結和發揚。本文圍繞以
上的三個問題,進行論述。
(一)
中國旅遊的審美對象,一般依次排列有:山水風光、名勝古跡、民俗風情…
…等。民俗風情,次於山水風光、名勝古跡,排列老三,不是沒有道理的。這是
因為我國幅員十分廣闊,地質地貌多樣,名山大川遍布,山水美一直享有盛譽,
列為榜首,理所當然。同時,我國又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璀璨無比的歷代
的文化遺產;帝王將相、名哲聖賢、道長高僧、文人雅士等在名山大川留下了眾
多的名勝古跡。所以,我一直堅持中國旅遊中「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密不可分」
的觀點。如今要把「排行老三」單挑出來,改變傳統的模式,開拓新的旅遊領域
和項目,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際意義。
從旅遊審美來看,民俗風情與山水風光、名勝古跡等,在總體上是一致的,
都是「全身心」的感官開放和接納、高級的精神享受,都是動靜結合的休閑、娛
樂的活動。但是,民俗風情,與山水風光、名勝古跡相比較,在旅遊審美中,在
其自身的特點:
第一、陌生新奇。
我國有五十五個民族組成一個大家庭,平等和睦,繁榮昌盛。就旅遊資源的
分布來看,五嶽、佛教四大名山、道教四大名山,都在漢族居住地,少數民族的
民俗風情游,比山水風光游的開發、利用,更占優勢。就國內旅遊客源的組成來
看,由於漢族在全國人口中占絕大多數,他們到漢族文化復蓋的旅遊風景區,與
到少數民族的民俗風情游覽區相比,憑添了由新奇、神秘引起的陌生感,大有不
到異域勝異域的感受。本來,旅遊,就是生存和生活時空的一種移動或更換。由
新奇、神秘引起的陌生感,相對於日常生活、工作的環境來說的。蔡元培曾揭示
了人有一種「習久的心理」,「常住繁榮城市的人,一到鄉村,覺得格外清幽。
」(《蔡元培美學文選》,第172頁)美在發現中得以開拓,又經過對照,變
得更加強烈和新鮮。要知道人類不會倒退到舊石器時代,以良好環境能定居下來
為滿足了。遊人的陌生新奇感,既可以擴大「新知」,又可以激起游興。正如沈
明編著《旅行》一書所指出的:
我國是個多民族地區,各民族都有著獨具一格的誘人的習俗,到少數民族聚
居區作風情旅遊,了解那裡的歷史變遷、生活現狀和風情民俗,採集那裡的民間
文藝珍品,直接感受特定的民族文化氛圍,會對中華民族大家庭有著更為形象的
知識。總之,旅遊處處皆學問,只要留意學習,定會得益非淺。(廣西民族出版
社1990年版,第29頁)
第二、參與親切。
山水是自然物,古跡雖能「睹物思人」,畢竟是伴隨著歷史的回聲,遊人無
法直接參與,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溝通。而民俗風情則不一樣,它是一種多功能
的群眾性的活動,可以把遊人裹夾進去,士農工商,全心投入,忘乎所以。如火
把節的習俗,至今在我國西南十幾個少數民族中廣泛流傳。節日那天,人們穿起
民族盛裝,殺牲慶賀,舉行各種文體娛樂,晚上舉著火把,排成火龍,在山間田
野上漫遊,並互相「潑火」,互換吉祥。這個「潑火」,與雲南傣族的「潑水」,
形成了鮮明對比,提供了人人參與的特定氛圍。這樣,「旅遊經歷就將新鮮程度
和親切程度聯系起來,將舊習慣的可靠性與環境變化所產生的興奮聯系起來」(
〔美〕羅伯特?麥金托金和夏希肯特?格波物《旅遊學》,第81頁),促使整
個身心健康,獲得美的享受。
第三、喜慶認同。
任何審美活動都是通過審美主體個體進行的,其目的在於發現美、體驗美、
認同美。這種發現美、體驗美、認同美,在山水風光、名勝古跡、民俗風情等的
旅遊活動中,是相同的。香港華莎《母女浪遊中國》一書中,就對山水風光、名
勝古跡、民俗風情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發現美、體驗美、認同美的忠實的記錄,
充分體現了「龍的傳人」尋根探美的心跡。如,敦煌的鳴沙山從「單純一致」的
形式美的角度,描繪了這座傍晚下的金黃色的山的色彩,線條和整個畫面,鮮明、
晶亮,沒有深淺,沒有參雜,沒有滲透,給人一種美的驚奇、愛的震攝。於是,
她說:「如果草原象徵了青春的歡樂,荒漠象徵了暮年的悲苦,那麼鳴沙山就象
征了壯年勝利的喜悅了。」(第98―99頁)但是,民俗風情,與山水風光、
名勝古跡在審美認同方面,還有差別。主要在於從美學的范疇來講,山水(如,
桂林、西湖)偏於優美,古跡(如,萬里長城、秦始皇兵馬俑等)偏於崇高,而
民俗風情大多與節日活動聯系在一起,則偏於喜劇性的范疇了。普天同慶,其樂
融融,使審美認同,比其他旅遊審美對象來說,來得輕松、自如,不費什麼心思。
這從中央電視台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越辦越火紅,就看得出這個審美認同
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而被稱為「新民俗」。(《廈門晚報》1995年2月16
日刊《新華社發表春節晚會筆談,認為電視觀眾欣賞心理成熟了》)
(二)
民俗風情美屬於社會美的一種。但它又與社會美中社會事物的美,有所不同。
社會事物(如,勞動產品、工具)一般取物化形態,很難直接看到創造的過程。
而民俗風情,多為一種社會的群體活動,有著創造者本身的全過程的參與,可以
進行直接溝通、交流和對話。因此,作為人的美是社會美的核心來看,社會事物
美的顯現程度,當然不如民俗風情美了。具體說來,大致有四方面:
第一、民俗風情與人的形體美。
民俗風情中,保留了不少遠古的遺跡。那時,在生產力極度低下的情況下,
遠古人面臨著生存和生活的艱難和困苦。為了社會生產和自身生產,必須具有健
壯的體魂。這在一些民俗風情的藝術表演中充分體現出來。如,泉州的拍胸舞。
「表演者上身赤膊,頭帶草帽,上肢隨著節拍有節奏地拍擊胸膛、腋窩、大腿,
時而上跳,時而下蹲,頭部詼諧地搖擺。舞蹈音樂配以膾炙人口的南曲《三千兩
金》或其他車鼓樂。基本動作有擊掌迴音,八拍雄姿、玉驢顛步、金雞獨立、善
才搶牌、青蛙出洞、小閹雞行、大閹雞行,等」(廈門市思明區文藝聯誼會《閩
台民俗風情》,鷺江出版社1989年版,第219頁)試想,如果表演者都是
些魯迅筆下的「駝背五少」,豈能赤裸干癟的上身,又豈能進行如此的高難度的
舞蹈動作呢?同樣,民俗一些節日,本身就含有旅遊的審美意義,也與參與主體
(遊人)的形體的健康、壯實有一定的關系。我在《登高、踏青、遠足(旅遊別
稱的審美意義)》一文中,指出:
中國古代旅遊的大眾化的趨勢,與西方不完全一樣。西方現代旅遊,依託著
交通工具中火車的出現、組團的經營手段。中國宋元明以後,旅遊大眾化的趨勢,
主要是利用民間節日。登高與重陽節、踏青與清明節,早已成為民間習俗。遠足,
一般也安排在公休假日。(《中國旅遊報》1992年3月24日)
至於有的民俗的體育競技項目,成為健、力、美的象徵,規模宏大,深入人
心。「如端午賽龍舟,近年發展為跨縣跨省的大型體育競技活動,得到跨國公司
的贊助。1988年廣東番禺縣舉辦的蓮花杯和希爾頓杯龍船大賽,觀看者達二
十萬人之眾。近幾年來每年重陽節到白雲山登高者,也在三十萬人左右。」(葉
春生《民俗美》,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頁)
第二、民俗風情與人的裝飾美。
服飾是人的裝飾主要方面。服飾,不僅是人的「第二肌膚」,是文化的表徵,
而且是各少數民族相互區別的外部特徵。我國55個民族中,除了西北幾個少數
民族為白種人外,大都為黃種人。我讀一本人類學的書,說中國黃種人,北方為
蒙古種,南方為馬來種。這就是說,一個標準的北方人和一個標準的南方人,在
體質上還是有區別的。而我們的少數民族的聚居地散布在全國各地,無法用是北
方人,還是南方人這個標准來衡量。服飾往往成了少數民族外部標志。或者說,
什麼民族有什麼樣服飾,什麼樣服飾就是什麼民族。這在民俗風情游的審美對象
中,也是十分突出的。
維吾爾族的小花帽、傣族的統裙、滿族的旗袍、瑤族的花褲、藏族的哈達、
蒙古族的馬靴,等等,無不裝點著旅遊的景觀,製造了特定的審美氛圍,保留著
誘人的魅力。有的經過一定文化教育或長期生活在他鄉城鎮內,不願意穿本民族
的服飾,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我也不想也不可能在這里討論。但有一條,既然作
為旅遊部門組織的民俗風情游,在接待地的各少數民族應該依據民俗要求來著裝,
才能體現出一定的風情來,這是肯定的。
第三、民俗風情與人的風度儀表美。
在民俗風情美中,有兩大部分,即社交風俗美和婚嫁民俗美,涉及人的風度
儀表美。我國素稱為禮儀之邦。無論在行為、舉止上,還是在待人接物上,均有
優良的傳統和現行的規范。其中有一部分沉積在民俗風情上,時而清醒,時而狂
迷,烘托出人自身和人與人之間的美。如,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的花蘭瑤胞,是
個很講禮節的民族,他們有一種迎客儀式,瑤語叫「離貫侯棋」,直譯為「遠方
的朋友」,意譯為「禮歌會」。又如,我國許多民族都有「打同年」的風俗。苗
語稱為「嘎江」,直譯為「老樹的根」,意思是「結交最知心、最忠實可靠的朋
友」,俗稱「拜把」、「結義」。不但在同一民族中,在不同民族中也相當盛行。
它成了團結的紐帶,友誼的橋梁,在生活中留下了許多佳話。
第四、民俗風情與人的精神美。
民俗風情的形成、流傳,與其蘊含的民族的深層心理有極大關系,張揚一種
人格精神。清明與紀念介子推、端午與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老幼共知,耳熟能詳。
至於「在我們源遠流長的民俗禮儀中,婚姻習俗,最為繁縟,也最為有趣。千百
年來,這些禮俗隨著人們觀念的更新而不斷變化,它從生活的一個側面反映了人
民的心理、德行和品格,包含著豐富的社會內容,具有強烈的地方和民族色彩。
許多場面本身,就是一幅美好的民俗風情畫,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民俗
美》,第141頁)
以上只是簡單地將民俗風情與人的美的四個不同層次,作了一點探討和研究,
無非是說民俗風情在旅遊中真正能夠發揮使用的,在於人的美。人的美是民俗風
情美的核心。作為民俗風情游的組織、策劃和實施者應該明白這一點。否則,這
一活動,不是搞成徒具形式的大轟大嗡,就是搞成庸俗、獵奇的走火入魔。
(三)
大力開展民俗風情游,深層發揮旅遊審美中的人文資源。基於以上的認識,
結合開發、利用的實踐,大致說來,要注意處理好三組關系。
第一、拳頭產品和聯片開發。
每一民族、每一地域都應該把自身民俗風情的旅遊資源,作一次全面的模底
排隊,進行學者、專家的論證,什麼是這一民族、這一地域民俗風情的拳頭產品,
力爭做到「你無我有,你有我優」。前一段,廈門市文化界一次聚會,討論到南
音問題。泉州有南音,廈門也有南音。兩地南音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已有所不
同,開始形成流派。有人主張有。有人主張不分。這說明已是個客觀存在。廈門
南音就應該助長自身流派的更加成熟,拿出整套、整台的節目出來,形成拳頭產
品。
然而,旅遊有日程安排,不能過於單調。要在形成拳頭產品後,相應地進行
聯片開發,點面結合,才能留得住遊人。這里民俗風情自身有寬度和深度以外,
還可與山水風光、名勝古跡等積極地配合、穿插地進行,不能單打一。
第二、維護傳統和開發新項。
日本進入現代化以後,十分重視民俗風情的發揚光大,將傳統注入新的時代
意義。在東南亞,民俗風情,是他們旅遊中的強項。近幾年,山東曲阜的祭孔、
濰坊的國際風箏節、廣東春節花市、廣西三江口的歌圩和福建媽祖文化節,公祭
客家母親河(汀江)、土樓文化節等,為我國旅遊事業增加了異彩。我們應該看
到,民俗風情有雙重性。一面有變異性、革新性,另一面有陋俗惡習,有惰性。
報載:「我國禁放煙花爆竹的城市今年已達到40多個,其中主要是北京、南京、
沈陽、石家莊等大中城市。」(《廈門晚報》1995年2月13日),就是革
除陋俗惡習的一例。我們在組織、策劃和實施民俗風情游中,要堅持這一審美標
准和審美理想,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第三、旅遊搭台,經貿唱戲。
據新華社電訊,「國家統計局和國家旅遊局的最新統計結果表明,1994
年我國旅遊外匯收入達73.23億美元,國內旅遊收入達950億元人民幣,
兩項合計摺合1600億元人民幣,說明旅遊業已成為我國新興的重要產業。…
…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我國已在全球十大旅遊目的地中躍居第八位。」(《廈
門日報》1995年2月10日)這說明,旅遊業本身給社會既帶來了經濟效益,
又帶來了社會效益。由於民俗風情這一旅遊審美資源,與山水風光、名勝古跡相
比,它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參與性,幾乎是它所依附的那一民族、那一
地域的人民,都須介入其中,更應該注意在開發、利用這一旅遊項目時,給那一
民族、那一地域帶來經濟上的實惠。而「旅遊搭台,經貿唱戲」,是個較好的組
織形式。上引的新華社電訊中,還有一段話說,「我國具有非常豐富的旅遊資源,
改革開發以來,旅遊業發展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旅遊資源優勢正在逐步轉化為
現實生產力。」(《廈門日報》1994年2月10日)這段話中的第二句話,
「各級政府重視」,也得到了旅遊為經貿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條件的回報。既然
旅遊搭台,經貿唱戲,已為實踐證明了的較好的活動方式,就應該把民俗風情游
盡量納入其中,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構成良性循環。當然,任何問題不能絕對
化。我們強調旅遊與經貿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並不否認民俗風情游有
獨立的審美價值。
❺ 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現狀
憑著極其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傳統,民俗文化旅遊給予了人們更高層次的文化旅遊享受,從而成為文化旅遊產業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也是當前旅遊市場中極具競爭力的文旅項目。
民族文化起源於民間,發展於民間,現已形成獨特的地方特色和鮮明的民族特點,構成了我國最重要的旅遊開發資源,具有相當高的旅遊價值。
民俗文化旅遊的興起,在於其能夠滿足消費者的多種需求。首先,民俗文化有著很高的審美價值,能夠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審美需求,帶來良好的審美享受;其次,民俗文化中包含各種獨具特色的娛樂活動,能夠滿足人們的娛樂需求,促進遊客融入當地民風民俗;最後,民俗文化維系著各民族情感,能夠滿足社會的精神需求,保持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正因此,我國民俗文化旅遊發展如火如荼。從開發現狀來看,民俗文化旅遊呈現出以下三個主要特徵。
其一,民俗文化旅遊資源豐富,國家政策大力支持。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因此形成了許多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為民俗文化旅遊開發提供了良好基礎。同時,國家政策加大對民俗文化旅遊發展的傾斜,不斷推動民俗文化旅遊邁向新階段。
其二,形式愈加多樣,內容越來越豐富。經過多年的探索發展,我國民俗文化旅遊取得顯著成效,表現形式多樣,皮影、剪紙、民歌等內容越來越豐富。
其三,區域旅遊不斷加強合作發展。區域旅遊合作是提升旅遊形象、增強旅遊文化軟實力、推動旅遊業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民俗文化旅遊在這點上成效顯著。
盡管近年來我國民俗文化旅遊發展取得長足發展,但在開發過程暴露出的問題同樣不容忽視。例如,過度開發問題,對稀缺的民俗文化旅遊資源和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再如,商業氣息過重,失去了民俗文化旅遊的原真性,背離了了民俗文化旅遊的開發初衷,無法實現保護和傳承民俗文化資源的目的。除此外,外來文化的沖擊,也使得傳統民俗文化遭到嚴重沖擊,甚至逐漸失去了原有的民俗特色。
❻ 客家人的民風民俗作文
哈哈 我也是六年級地 是不是2單元的作文哈!!嘻嘻
客家人是漢民族中的一支優秀民系,自古以來以重禮、講禮貌著稱。人與人之間相互信賴,保持著良好的人際關系。父母與子女之間,親屬之間,鄰居之間,長輩與晚輩之間都有一定的禮節。這種禮節人人都得遵守,若不,就會被人恥笑,甚至會罵你「早死爺爺少教導」。
客家人的禮節很多,很繁雜。由於筆者的知識淺薄,加之在一篇短短的文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略舉幾例。
待客。客人光臨,男客人由男人陪坐,敬煙,女人奉茶。不能「打赤膊」、「穿內褲」接待客人,亦不能隨意彎腰曲背、架「二郎腿」,摳鼻子、玩腳丫。奉茶也很有講究,單獨奉茶給客人時要用雙手端,客人多時用托盤端茶。客人接茶坐著要起身,不起身要說對不起,我沒有起身。主人回答不用客氣。用右手五指,左手四指,寓意「五湖四海皆兄弟,人生何處不相逢」。
進餐。主人與客人進餐時,要客人或長輩坐上席,宴席上給客人斟酒要按座席的大小順序。以方桌、圓桌為例:陪客的在方桌坐8號位、圓桌坐10號位,斟酒則按座位的大小順序。這些規矩目前仍很講究,尤其是廣大農村。主人要給客人盛飯,請客人吃菜,不能侵佔客人座位,不能腳踏別人的凳子橫木,夾菜時只能夾自己一方的菜,不能目中無人亂夾亂挑。同一席的人吃飽時,不得離席,要把自己的筷子擱在自己的飯碗上表示等候之意(如遇有全席人把筷子擱在飯碗上,則表示不滿或表示沒有吃飽)或說一聲某某請慢吃,對不起我沒有等你。待客人回答:別客氣,才能離席送客。
送客。當客人提出要走時,主人要先挽留,客人確實要走,主人應為客人拿物、開門、送出大門。客人說請留步,主人才與客人拱手或握手告別。多人同行的,客人長輩或老者先行。
客家人還有很多禮節,如子女早晨起來、晚上臨睡要向父母或長輩問安,晚輩外出回來要給長輩打招呼,這是不可違逆的禮節。親友有了紅、白喜事都能主動相幫,互送禮物,就是平時有了什麼新鮮食品,均要與鄰里共享等等。
同年人 希望對你有幫助哈1
❼ 河源客家民俗旅遊開發現狀怎樣
河源客家民俗文化源遠流長,有著豐厚的文化遺產,對它進行開發,能極大地帶動河源地區經濟的發展,並將有助於客家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河源政府對其境內客家民俗文化資源的旅遊開發工作非常重視,目前已開發出多處客家民俗文化旅遊景點.
1.客家民俗博物館,位於河源市東源縣仙塘鎮,距市區12公里,依託一座古老的「府第式」民居——鎖頭獨角樓而設立。仙塘鎮附近有古民居建築30多座,選作客家民俗博物館的這座民居建於明末清初,乾隆17年,公元1949年11月12日進行復修和擴建後棟。該民居已發展到1500多人,其中華僑近百人,本座民居共有66間房,23個廳,12個天井,此外,還設有書房、樓閣、廚房、澡堂、斗門、走廊、後花園及禾坪。廳分上廳(老人百年歸壽時停放的地方)、中廳(拜祖、議事的地方)和下廳,中廳的大梁是「吊燈」用的,如果圍里那家生了男孩,正月十五那天,要在此掛大花燈,並要在此擺酒,請家族的長輩來受拜、上族譜。上、中、下廳之間用兩扇屏風相隔,一般在舉行婚禮時打開下廳屏風,在老人百年歸壽時才同時打開兩扇屏風。下廳屏風的門檻很高,新娘跨過這道門檻,再跨火堆,踩簸箕,才算自家人。下廳左右廂房的兩個龍窗,表示吉祥、平安。每天太陽照射龍窗時,廂房內的地面上便有兩條活生生的龍閃動著。以往,這兩個廂房為客家婦女懷孕安胎專用,此窗有「集天下靈氣生龍子」之意。該民居建築初始,在每個天井放了一隻龜,意祈住在屋內的人能長命百歲,同時還可作疏通下水道用,現在僅剩下了一隻。最上方的天井中間有一塊石頭名為「發誓石」,如果這家子有人犯錯誤、違家規,要跪在這石頭上對著祖宗、對著蒼天發誓。
客家民俗博物館即是「鶴湖新居」,原為羅氏所建,建於清嘉慶二十二年(即1817年),共歷三代、數十年建成。佔地面積24816平方米,建築面積14530平方米,南北寬166米,東西長109米,共有179個居住單元房,每單元由數間屋構成,共有房屋數百間。在圍牆內民居似「回」字形,整座建築群由內外兩圍相套而形成,外圍平面前寬後窄,呈銀錠狀;內圍有高牆與外圍相隔,平面呈方形。屋宇、廳、堂、房、井、廊、院布局錯落有致,像座迷宮,易守難攻,有「九天十八井,十閣走馬廊」之稱!
客家民俗博物館內陳列有100多件客家人在不同年代使用過的生產生活用具,都配有文字照片資料,陳列品中,有石磨、碓、八卦床、八仙桌、棕籠等實物。說明客家人的歷史變遷和用具的種類、功能等。l00餘件陳列品中,有石磨、碓、八卦床、八仙桌、棕籠等實物,且均按照客家人生活習慣依樣擺設,分為卧房(男、女各一間)、廚房、作坊、廳堂,卧房裡的枕頭是木製的,男人枕的則是長方型的木箱,掛上鎖,裡面可以放家中的貴重物品如地契、財物等,男式的八卦床上刻有「詩酒琴棋閣、風花雪月開」等詩句,反映了客家人的祟文思想。生產用具中全部都是耕田所用的農具,這又反映出了客家人的重農思想和小農經濟意識。客家民俗博物館對研究客家民俗文化及其源流、客家宗族制社會結構、宗法觀念和家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這座客家民俗博物館是迎香港百年回歸、電視連續劇《香港的故事》前十集的主要拍攝地,開鏡儀式就在此舉行,並拍攝電視劇中許多的精彩鏡頭。
2.佗城是佗城鎮的簡稱,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河源市龍川縣南部,西南毗鄰河源市的柳城,藍口,葉潭等鎮,東北與龍川縣的黃布, 附城,鶴市等鄉鎮接壤,西北連義都鎮。總面積163,5平方公里,人口36780人,距河源市區99公里。
地勢南北高中間低,中部有廣東四大河流之一的東江,從東北向西南斜穿而過,河兩岸多為狹窄的平原谷地和丘陵地帶。
西北部多山地,與本縣義都鎮交界的大帽山,海拔1175
米,為本鎮最高峰。其餘地區多為丘陵地帶。鎮政府所在地佗城,座落在本鎮的中心,西南距廣州302公里,東北距龍川縣新縣城勞隆鎮10公里,北枕險峰連綿的熬山,南頻奔騰不息的東江,205國道自西向東橫貫北郊。這里自古以來是往返粵中,興海,贛南乃至閩西之間的必經之處,為東江流域兵家必爭之地。
佗城是嶺南最早設置的古縣龍川縣城,又是廣東省首批公布的十一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原稱龍川城,後稱循州城。民國30年(1941年)為紀念龍川首任縣令趙佗,教育會通過改名為佗城。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南平百越,置龍川縣,趙佗為令,設縣治於今佗城。自秦代至民國,佗城都為龍川縣治所,同時又是五代南漢至明初循州(路)治所。佗城歷經2000餘年滄桑,曾為粵東北部政治、文化、經濟中心。
古城初為土築,方形,城東至老城街,城南至縣前街,城西至城東,城北至北角塘,城垣周長約800米。據原《龍川縣專》載:「宋熙寧年間(1068——1077)龍川遷至老龍(按老隆)」。民國28年(1939年)拆毀老城牆時,發現刻有「循州磚石使白」、「循州造」、「甲寅」等字樣的城磚。「甲寅」為宋神宗趙項熙寧七年(1074年),據此可證,熙寧年間曾改建縣城。改建後,老城街東擴至小東門、大東門,縣前街向南擴至南門街的南門,北角塘向北擴至北門,城垣周長增至約2400米。城池外圍增闢護城河。
明嘉靖年間,佗城又擴築上五里城、下五里城、下廓城和新城等4個附城,以保護主城。
佗城商業頗盛,至建國前夕,保持完整的仍有縣前街、南門街、大東門街、小東門街、百歲街等,店鋪約300多間。
佗城至今仍留下眾多古跡和古建築,如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坑子里、牛背嶺;秦時古城基、越王井、趙佗故居、馬前崗等遺址;唐代的正相塔;宋代的循州治所;明清時代的城隍廟、越王廟、孔廟、東河 、仙塔橋、新塔、考棚等舊址及古建築。
❽ 客家文化發展論文
客家文化發展論文範文
客家宗族的儀式文化
【摘 要】 各種儀式活動不僅涉及傳統記憶、文化傳承,而且還涉及到對群體的歸屬和群體教育。尤其是對於一個族群來說,客家族群聚族而居,千百年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一系列的儀式活動在族群的生活中發揮著各自重要的作用,其中有些還蘊含著豐富與深刻的教育意義。分析和研究這些儀式,對於理解客家獨特的儀式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客家;宗族;儀式;教育意義
Abstract variety of ceremonial activities involves not only traditional memory,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to the ownership of the community and ecation groups. Especially for an ethnic group, the Hakka clan cluster,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o form its own unique cultural system, a series of ritual activ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ir communities of life, some of which also contains a wealth of and profound ecational significance.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se rituals, rituals for understanding the unique Hakka culture h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Key words Hakka; clan; ceremony; ecational
儀式,即是一套以行為方式和象徵符號為要素,通過結合在一起進行表演的一種實踐活動。最早有我們所知道的是原始社會人類在戰爭、播種、狩獵、求雨等活動中所進行的各種儀式。進入文明社會後,雖然涉及迷信和巫術的儀式活動逐漸消亡了,但其它民間和官方的各種儀式活動卻不斷涌現,如民間的宗教、祭祀、文化儀式活動等,官方的政治、行政、教育儀式活動等,無不在時刻的告訴我們:儀式在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受到它們的影響。
客家族群是一個獨特的漢族支系族群,由於歷史的原因導致他們習慣於聚族而居,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客家聚居社區。江西省贛南地區的白鷺村就是非常典型的這樣一個社區,歷經八百多年,形成了一個以人口98%為獨一“鍾”姓的客家宗族聚集區。在這過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儀式體系,其中有一項儀式筆者認為最能反應客家獨特的文化以及本文所要探討的客家宗族的儀式教育,那就是白鷺村的“祠堂儀式”。所謂“祠堂儀式”只是一個很籠統的概念,具體說來,即是把祠堂作為族中一個固定的場所舉行各種儀式,並且這些儀式能夠給宗族成員帶來某種程度上的教育意義。
白鷺村“祠堂儀式”中最主要的一個儀式就是祭祖儀式,每到大年初一清晨,族中便有德高望重者帶領宗族成員到總祠堂祭祖,准備好祭器,有專人置辦三牲等祭祀用品。而後由這些德高望重的長輩主祭,族中男女老少在主祭人的指揮下對著列祖列宗的牌位和畫像行叩拜禮,獻上祭酒及三牲等果品,然後誦讀祭文、鳴炮、吹嗩吶、敲鑼打鼓。中午祭祖儀式結束後,全體族人會餐,餐席就設在祠堂的大廳里,全族人談笑風聲,一起緬懷客家先祖,追遠思源。除此外,還要在祠堂中唱三天“東河戲”(贛南客家劇種之一,由崑曲演變而來),全族男女老少一同前往觀看,甚是熱鬧。不僅在祠堂唱“東河戲”,族裡還要請戲班到村裡的廟里演三天的木偶戲,這種習俗在白鷺村世代相沿。
其中第二個主要的儀式便是搶“打轎”,這是白鷺村獨有一種習俗。在正月七日晚,在總祠堂里,焚香點燭,禮炮齊鳴,村中各個支房(宗族下面的各個分支,白鷺村有六個支房)派出精壯的後生,每三個房為一支隊伍,分成兩支隊伍,各五至六人左右,分別簇擁在一個“井”字形的粗大木架兩邊,抓住木架,從總祠堂內開始,各隊往各隊方向拚命的拉。整個過程異常激烈,雙方爭斗的架勢就像是真的紅了眼的惡斗一般,個個身上都要掛彩,用鼻青臉腫、皮開肉綻來形容都不為過。這樣來來回回要持續好幾十個回合,少則十幾分鍾,多則一個多小時,族中各支房的族人都為自己的隊伍吶喊助威,場面極其震憾。直到雙方搶的精疲力盡,最後看哪一方能把“轎”拉到自己方向的才算贏家。贏得那家不僅能為自己支房帶來榮譽,而且還能得到兩筒麻餅的獎賞。結束後雙方到祠堂開懷暢飲,又是一家人。搶“打轎”有一種說法說是白鷺村村後的山形似五虎,村中人忌諱其煞氣太重,搶“打轎”意在敲山震虎。另一種說法說客家人逞勇好鬥,一年一度的搶“打轎”活動可以滿足族中後生的斗勇之欲,同時還能使族人團結合睦,增強宗族的凝聚力。
最後一個儀式便是在祠堂中舉行的各種懲戒活動,客家人歷來重視教育,在白鷺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農而優則商,商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所以族中文風盛行,族人都好禮教,特別看重一個人的品行。因此族人待人接物都是規規矩矩,特別注重禮數和教養。但有時也有不懂事的族人會違反禮數和規矩,據筆者所了解的有大致三種情況:一是有偷盜及為非作歹者,二是不尊老愛幼者,三是沒有禮數及蔑視風俗習慣者。對於第一種情況,由族中德高望重的長輩將其所做所為廣而告之。爾後各支房及族中有頭有臉的人把為非作歹者及其親屬叫到總祠堂中來,族人大多在旁圍觀。要其當著大家的面陳述自己的罪行,同時寫下保證書,保證以後不再犯。為了起到警示懲戒作用,還要其脫去上衣跪在祖宗牌位前,其父親用三根細竹條紮成一把,在其背上施行鞭刑,直至打到皮開出血。最後大家上前將其救起,鳴放鞭炮,以示族人原諒了他,望他從此改過自新,儀式結束時長輩們還鄭重要求大家以後不準再議論此事,對受懲戒人需同等對待。而對於第二種和第三種情況的懲戒儀式則輕微了些,同樣是由族中長老們組織,要求受罰者跪在祠堂祖宗牌位前,懺悔反思,當著所有族人的面承認錯誤,保證改正錯誤,要全族人當其監督者和見證人。
白鷺村獨特的祠堂儀式涉及到社區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們對於整個社區的健康運轉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大致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點:
第一,增強群體凝聚力,強化群體成員對群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宗族所舉行的祭祖儀式以及搶“打轎”可以將族人周期性的聚集在一起,使他們認識到自己與宗族群體之間的聯系,使他們進一步肯定了宗族群體的存在價值,加強宗族的內部團結。而懲戒儀式則能讓每個族人意識到人人在宗族裡都是平等的,意識到宗族對於每一個族人的寬大仁慈,增強族人對宗族的認同和歸屬感。
第二,約束成員行為,保證群體規范。
最明顯的莫過於祠堂的懲戒儀式了,一些最樸素的道德倫理觀念通過這樣一種在公眾面前的表演儀式得到了傳播,同時也保持了族人對於道德倫理規范的敬畏之心,不敢輕易以身試法。族人將其內化為自身的行為規范,在其生活中的各方面發揮效用,最佳程度的保證了群體規范的貫徹落實。
第三,升華成員精神境界,促進群體動員。
在這樣一種集體儀式的氛圍中,自我的一切,如自私、自卑、膽怯等,被大大的削弱了甚至拋棄了。就像某種宗教儀式樣,引導人們對於一種美好境界的精神嚮往,將美好的品行和修養作為自己言行的標准,努力提升自我的思想境界。這一系列的儀式可以動員整個宗族的成員,同時,也就是動員了整個宗族的資源,這對於宗族想要實現公共目標是非常有利的。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白鷺村的祠堂儀式並不單單是幾個簡單的風俗習慣,整個宗族通過祠堂儀式被有序地組織起來,各種儀式在社區生活中發揮著各自的功能。它們增強了整個宗族的凝聚力,強化了族人對宗族的認同和歸屬感;約束了成員行為,保證了群體規范;同時升華了成員的精神境界,促進了群體動員。由此可知,我們在接觸一種文化時,要充分發掘各種群體儀式背後所隱藏的意義和其所發揮的功能,從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多維的學科角度上去認識群體儀式對於群體和其成員的影響和作用。
【參考文獻】
[1](美)弗朗茲・博厄斯.人類學與現代生活[M].劉莎,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 1999.
[2]愛彌樂・塗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東,汲�,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郭於華.儀式與社會變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4]鍾顯澤.話說白鷺[Z].贛縣政協,1999.
客家文化對客家經濟影響的研究
摘 要 本文通過諾斯和格雷夫的理論,簡單探討了客家文化對客家經濟的影響,發現客家文化中的集體主義和商業精神的缺失使得有效率的組織無法建立和客家經濟秩序無法有效擴展。
關鍵詞 客家文化 客家經濟 影響
文化與經濟表現一直是經濟研究里一個引人入勝的話題。諾斯強調文化決定製度變遷,制度影響經濟績效。格雷夫用比較制度的觀點來把文化信念化,把信念內生化,用博弈論的方法證明了不同文化環境影響人的行為,不同行為下交易成本的不同導致了組織形態和績效的不同。所以文化對經濟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廣東就是一個典型的文化影響經濟表現的例子,自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經濟經過了長足的'發展,但地區間的差異明顯擴大,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日益凸顯,尤其是客家地區和珠三角地區的經濟差異尤其凸出。對客家地區的文化進行剖析是必要的,努力分析客家文化中適合經濟發展的和阻止經濟表現的,做到對傳統文化的揚棄對客家地區的長遠發展是有利的。
一、客家文化的界定和主要表現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A. L.克羅伯和K. 科拉克洪這樣定義文化:文化存在於各種內隱的和外顯的模式之中, 藉助符號的運用得以學習與傳播, 並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成就, 這些成就包括他們製造物品的各種具體樣式。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通過歷史衍生和由選擇得到的) 思想觀念和價值,其中尤以價值觀最為重要。客家人是從中原遷徙過來,隨著與當地的融合,交流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特點。客家人的先祖多居於“中原舊地”,為避戰亂,不斷地向南遷徙,曾遷徙到達安徽、江西等地,後來又從福建汀州和江西等地遷到廣東粵東北部山區來。客家文化呈現的是山區文化特色。粵東北部客家地區的開發史就是一部開發墾辟山區的歷史。為求出路,客家男子苦讀求功名和外出謀生,使社會生產的重擔落在了婦女的肩上,婦女集樵採、畜牧、灌種、紉縫、炊 爨 於一身,這是客家人一個特別之處。客家文化從本質上是一種農耕文化。傳統的農耕文化的特點就是自給自足重視功名。俗稱的耕讀傳家。實際上重功名是自給自足下的被動選擇和相應反應,傳統的自然經濟,生產的產品大同小異,貿易帶來的收益有限,所以重功名是尋求更高收益的出路之一。如果說從中原遷徙過來的客家人有著很強的家國情懷和忠誠。
二、客家文化對經濟的影響途徑
格雷夫( 1994) 從文化信念與社會組織和制度安排的角度解釋文化和經濟增長的關系。他認為:(1)經濟制度由文化信仰和組織這兩個相關的因素組成, 由於文化信仰是未經協調的各種預期, 經濟制度的變遷受其歷史的影響;(2)制度結構之所以表現出路徑依賴, 是因為過去的行為、文化信仰、社會結構和組織都影響著價值觀念和社會實施機制的發展, 從而壓制了背離舊有行為模式的靈活性。國內學者韋森( 2003) 沿著格雷夫的思路, 系統研究了計劃經濟體制和市場經濟體制賴以生存的文化因素以及不同的文化傳統對社會制度結構的影響, 指出中國歷史上信奉的集體主義文化因子決定了中國社會制度變遷內卷性(深層次的路徑依賴) , 而西方社會個人主義的文化因子決定了西方社會制度變遷外卷性( 進化演變) 的路徑, 不同的文化傳統導致了不同的變遷路徑從而也形成了不同的增長路徑。西方文化中的個人主義文化因子是歐美現代市場經濟的一個必要條件( 盡管不是充分條件)。基於農本文化的客家文化毫無疑問帶有集體主義因子,而本著求仕的客家文化又使得客家文化中缺少商業氣息。考慮到經濟活動是人們之間的活動, 市場擴展則是人們交易活動范圍增寬和深化的一個自然結果, 而近現代以及當代歷史上的任何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繁榮與社會發展, 說到底只不過是市場擴展的一個外在表現。由於市場經濟活動歸根結底只是一種人們的商品和勞務交換行為的集合, 所以,市場參與者的商業精神和其動機 , 就成了市場秩序擴展和經濟發展的一個最深層的或者說根本的動因了。
從制度經濟學的分析視角來分析, 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而言, 制度確實是重要的。然而, 制度的發揮是要環境的,文化及其氛圍是極其重要的正如歷史學家布雷戴爾所述謎題一樣,只有在一定的文化氛圍中, 一些市場經濟的基本制度方能發揮其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激勵作用。這也導致了同樣性質的制度, 在不同的文化傳統和社會精神遺產中的作用鏈條和績效不盡相同,且有時差異甚大。客家文化的商業性缺失削弱了市場經濟的激勵作用。另一方面根據格雷夫(1993)諾斯的思路客家文化的集體主義和重仕使得客家組織帶有嚴重的科層色彩,而科層毫無疑問降低了組織的效率。根據諾斯所言經濟增長的核心是有效率的組織。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客家文化的集體主義和耕讀阻礙了市場的擴展和有效率組織的形成,最終帶來了低效率的經濟表現。
參考文獻:
[1]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
[2]韋森;《從文化傳統反思東西方市場經濟的近代形成路徑》. 載《世界經濟》2002 (10).
[3]何東霞�何一鳴:《文化與制度:一個文獻的綜述》 《學術研究》,2006(10).
[4]諾斯 《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6》, 中文版, 49~~65 頁, 上海, 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5]格雷夫: 《大裂變》 中信出版社 ,2001.
[6]韋森 ;《從傳統齊魯農耕文化到現代商業精神的創造性轉化》《東岳論叢》2004 (6).
;❾ 如何發展民俗旅遊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遊資源
民俗即民間風俗習慣,是廣大中下層勞動人民所創造和傳承的民間文化,包括飲食、服飾、居住、節日、民間歌舞、游戲競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風情。旅遊學的理論一般把旅遊資源分為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兩大類型,其中,民俗文化旅遊資源和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共同構成人文旅遊資源。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共同創造了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的服飾飲食、婚喪嫁娶、待客禮儀、節慶游樂、民族工藝、建築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國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觀。這些民俗文化現象,以其豐富的內容、濃厚的地方色彩、鮮明的民族特點,吸引著大量的國內外遊客,構成我國民俗旅遊開發的豐厚資源,具有極高的旅遊價值。
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由於它滿足了遊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成為旅遊行為和旅遊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內一次抽樣調查表明,來華美國遊客中主要目標是欣賞名勝古跡的佔26%,而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最感興趣的卻達56.7%。目前,無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民俗旅遊均已蓬勃發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館」通過仿照當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園組成的「移民村」,再現了幾百年前歐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勞動和風俗習慣;象牙海岸利用其獨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現其傳統文化,還舉辦了全國舞蹈節;突尼西亞根據西方遊客喜歡獵奇的心理,利用本國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跡、山洞住宅、民族服飾和車馬遊玩等民俗文化來發展旅遊業,已成為非洲和阿拉伯國家中的旅遊大國。在國內,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匯集了全國幾十個民族的燦爛文化,昆明雲南民族村也展示了雲南25個少數民族的風俗,在廣東,嶺南文化、客家文化和連南瑤族風情的旅遊開發也是目前的關注熱點。因此,對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進行研究已成為當今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2、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多種需求
2.1 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審美需求
我國各種民間建築、民間服飾、民間工藝品,都自然流露著純真質朴之美,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民俗旅遊的開展,為旅遊者提供了體驗民俗審美文化的良好機會,常使旅遊者獲得終身難忘的審美感受。
2.2 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娛樂需求
我國各地許多的民俗活動,如蒙族的那達慕大會、壯族三月三歌會、苗族的花山節、蘆笙舞等等,都帶有濃厚的娛樂性質。在旅遊活動中,開展這些各具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可以很好地滿足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求娛、求樂的心理需求。
2.3 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精神需求
民俗作為一種傳承文化代代相傳,保持著社會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維系著成員的民族情感。通過參與、體驗民俗旅遊活動,對於國內遊客來說,可以深入了解偉大祖國不同的民族、地區所呈現出來的特色各異的民俗風情,感受到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風貌,在游覽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對於海外華人來說,通過體會祖先的生活方式,使他們對中國的歷史和現狀產生更大的興趣,從而形成更緊密的情感聯系。
因此,民俗文化融入旅遊文化是當今旅遊業發展的需要,也是滿足旅遊者旅遊願望的需要。在我國的旅遊資源開發中,自然旅遊資源和歷史文化旅遊資源開發得較早,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則尚處於起步階段。盡力發掘、保護和開發寶貴的民俗文化資源,將潛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競爭優勢,是我國旅遊業發展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3、國內外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六種模式
通過對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進行精選和加工,激發人們前來觀賞民俗、了解文化的旅遊開發行為可以概括為六種基本模式:
3.1 集錦薈萃式
指將散布於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典型民俗集中於一個主題公園內表現出來,如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和美國佛羅里達州錦綉中華、北京中華民族園集中表現了中國的民族民俗文化,台灣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現了高山族、格魯族等分布於台灣附近的九個民族的民俗文化,雲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現了雲南境內的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這一模式的優點是可以讓遊客用很短的時間、走很少的路程就領略到原本需花很長時間、很長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點是在復制加工過程中會損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內涵,如果建設態度不夠嚴謹,可能會歪曲民俗文化。
3.2 復古再現式
它是對現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過信息搜集、整理、建設、再現,讓遊客了解過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國的「活人博物館」中,員工作為幾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現,身著十六、十七世紀美國勞動人民的服飾,向遊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擔挑水、用原始農具耕作、用獨輪車運輸等古老的傳統習俗以及各種民間舞蹈,吸引了大量國內外遊客。杭州和香港的宋城、無錫的唐城、吳文化公園也屬此類。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可以令時光「倒流」,滿足遊客原本不能實現的願望,但也存在著與集錦舉蘋式共同的缺點。
3.3 原地濃縮式
一些少數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豐富獨特的地區由於時代的發展已在建築、服飾、風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動(如節慶、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時期才會呈現,令遊客不能完全領會當地民俗文化的風韻,故當地政府或投資商在當地覓取合適地段建以當地民俗文化為主題的主題園,集中呈現其民俗精華,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塞風情園均屬此類,其優點是便利了遊客充分了解當地或該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其缺點是在真跡旁邊造「真跡」,令遊客自然形成對比,對有些遊客不能構成吸引力。
以上三種形式可以歸並為一個大類,即博物館類,以豐富的民俗文化知識為特徵,其員工都是專門的旅遊業從業人員。
3.4 原生自然式
它是在一個民俗文化相對豐富的地域中選擇一個最為典型、交通也比較便利的村落對旅遊者展開宣傳,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產和村落的自然型態為旅遊內容,除了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外幾乎沒有加工改造,如廣東連南三排瑤寨、夏威夷毛利人村落等,其優點是投資很少,讓遊客有真實感,能自然地與當地居民交流,甚至親身參與勞作,有很大的活動自由度,缺點是難以將旅遊開發帶來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給村民,村民的正常生產生活受到干擾後可能產生抵觸或不合作,難以保證村民們在接待遊客時保持熱情、友好、不唯利是圖。
3.5 主題附會式
指將民俗文化主題與某一特定功能的旅遊業設施結合起來,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蘇州名園「網師」傳統上僅白天對外開放,讓遊人欣賞江南園林的造園藝術和文化內涵,夜間不對外開放,但近期網「師園」推出了「古典夜園」活動,利用園內各廳堂分別表現一兩段蘇州評彈、崑曲等各種類型的地方民俗文化藝術,遊客同時可以領略蘇州園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評。
3.6 短期表現式
以上五種模式均為長期存在、旅遊者可隨時前往欣賞的旅遊開發形式。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於很短時間.激發短暫的旅遊人流。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出於民族民俗傳統的節慶活動,如內蒙古的「那達慕」大會、回族的「古爾邦節」、白族和彝族的「火把節」等,其本意並非為了發展生旅遊業,故不會長年存在,但在節慶期間會吸引大量的旅遊者;二是流動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動,如貴州組織民間表演隊到國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灘堂戲、下火海等,展現了民間文化港捷的藝術風采,每到一處也吸引了不少外國民眾遠途而來欣賞(這本身即是旅遊行為),進而吸引遊客前往貴州旅遊。
4、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兩大原則
4.1 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文化保存原則
旅遊開發一方面本身存在著扭曲地反映文化與真實地反映文化的差別,更重要的是,它必將干擾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發展過程,使落後地區受到旅遊者外來文化的沖擊。當地居民思想行為的混亂和盲目仿效追隨將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徵,進而在長遠角度上破壞了旅遊資源特徵。
這種現象目前有不少少數民族地區業已出現,一些民俗旅遊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與外界趨同,旅遊者求異求知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旅遊點的市場吸引力日趨下降。我們固然要看到,沒有一成不變的民俗文化,聯合國把橫斷山區的一個小村落劃定為世界民族人文保護區的做法畢竟不可能推廣到各地,也很難保證取得較好的實際效果。我們在旅遊開發工作中所應當做的,一方面是盡量真實地反映民俗文化,對於不同時期的民俗盡量予以時間說明;另一方面是向當地居民宣傳教育,除了極少數野蠻的、愚昧無知的民治行為外,民俗文化是沒有優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優秀組成部分,在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同時更應保護自己的文化傳統,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卻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遊生命力,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4.2 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經濟效益原則
低效益甚至負效益的旅遊開發是不可取的投資行為,對於民俗文化旅遊開發而言,其經濟效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飲食、住宿、購物、交通、就業、招商引資等帶動地區經濟,二是項目自身的經濟效益。前者一般只有程度上的差別,後者則是決策關鍵。深圳民俗文化村和雲南民族村投資均在1億元左右,開業時間相近(均在l991年底),1992年營業收入分別為1.36億元和630萬元,1993年營業收入分別為1.2億元和691萬元,前者很快收回投資,後者則連投資的利息都難以償還。除了經營管理原因之外,區位是關鍵,前者處於口岸城市,是對外開放的窗口,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眾多,且項目內容與現代化城市形成鮮明反差;昆明人口流量小,民族村項目地處少數民族實際分布區,具有原地濃縮式開發模式的弊端,對當地居民吸引力不大,也損失了一部分追求真實感和親身體會、身臨其境的外地遊客。因此,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應慎選區位,盡量依託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規模都比較大的城市,且具體位置與依託城市之間不宜超過1小時車程,與主要客源區盡量在一日游可及的范圍之內且交通便利。如距離偏遠,應盡量與其他較具吸引力的景點組合成二日游旅遊線路。在投資規模上宜盡量予以控制。
5、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內容選擇
民俗文化是以民間文化和民俗風情為主體的民族民間的物質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傳統,它包括生產與生活習俗、游藝競技習俗、歲時歲日習俗、禮儀制度習俗、社會組織習俗、民間文學藝術等,其內容相當龐雜豐富,在旅遊開發過程中,必須對內容進行精選。精選的原則是什麼?是旅遊吸引力。吸引力又主要決定於當地與遊客產生地之間的文化差異,當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差異越大,越有吸引力,所以,在內容精選時應精選其具有特色的部分。
6、結論
民俗文化因地而異,因人而異,因此民俗旅遊也就顯得豐富多彩。民俗旅遊的開發雖然有一定的模式,但因其自身的特徵,它的內容選擇和開發都應講究一定的原則,那就是堅持民俗的獨特性,只有保持各民俗旅遊的獨特性,所開發的民俗資源才是可游的,其旅遊發展才是可持續的!
❿ 客家民俗文化介紹,客家民俗有哪些
客家大都是唐宋時期中原地區移民來的。客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數民族,同時將其風俗也吸收、融合於自己的風俗之中,又在與其他地區、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們的良風美俗,加上客家人口眾多,居住地域廣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風俗在傳承和變異中,顯得特別豐富多彩,包羅萬象。
客家風俗是一個民族在生產、服飾、飲食、居住、婚姻、喪葬、節慶、娛樂、禮儀、信仰等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廣泛流行的、經常重復出的行為方式。這種行為方式就是人們自覺的喜好、風氣、習尚和禁忌等,它流行於民間,為大眾所自覺傳承。漢族文化歷史悠久,風俗源遠流長,已有上下5000年連綿不絕的歷史。這一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無法比擬的歷史優勢,使得漢族的風俗,無論哪一種、哪一類,都格外豐富而迷人。
客家的風俗具有凝聚力。客家作為漢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風俗具有凝聚力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盡管客家風俗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風俗的基本內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例如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元宵節吃湯圓,這無論是哪一個省、哪一個地區,也無論是在大陸,還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處西方民族包圍之中的客家人後裔,都無一例外。
客家風俗
1、客家農村的「打吊聚」
客家農村的「打吊聚」,意思是農村人閑暇時間或晚上,三、五個好友相聚在一起,搞點什麼東西吃。客家農村有句俗話:「打吊聚都要有個牽頭人。」意思是說,在閑暇時間要聚在一起,弄點東西吃時,也要有一個人出來組織、計劃安排。具體來說,牽頭人首先要確定好友有幾個,打吊聚的時間(在什麼時候)、地點(在誰的家裡搞)、吃什麼東西。到了約定的時間,三、五個好友便可聚在一起「打吊聚」了。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客家農村人的生活是較艱苦的。因此在那個時期,「打吊聚」時吃的東西都是比較簡單的:在靠近小溪邊的鄉村,白天,約好了晚上在誰家中「打吊聚」的三、五個好友,拿著捕魚蝦的工具在小河中捕魚、捉蝦。到了晚上,三、五個好友相聚在一起,在約好了的農戶家中「打吊聚」,用白天捕捉來的魚蝦,隨便炒了以後放些大米,煲粥吃。雖然用料簡單,但大夥吃起來還是津津有味。在「打吊聚」吃東西的時間里,好友們個個談笑風生,好一派歡樂和諧的氣氛。好友們無所不談,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都談,當然,談得最多的話題就是農活和家事。「打吊聚」時吃的東西有時候也會豐富一些:還會加上一點豬肉,再加上米粉去炒米粉吃。有些時候最簡單的就是:在收獲番薯的季節里,拿幾條番薯洗干凈後放在鐵鍋里,放些水進去「燜番薯」吃。
2、客家轎下酒風俗
在客家地區,農家的妹子到了婚嫁年齡,在與男方確定了婚期後,在出嫁的前一日,女方家要宴請親朋好友,這一天就叫「轎下酒」。
轎下酒這天,出嫁妹子家的屋大門上貼上對聯:愛女出閣,佳婿乘龍,橫批:喜慶盈門。這對聯表達了妹子的父母對出嫁女兒的關愛和呵護,對未來女婿的贊賞!這天,親朋好友歡聚一堂,一陣陣歡笑,一聲聲祝福,非常熱鬧。另外,參加喜宴的親朋好友,要為出嫁妹子送上紅包,對出嫁妹子講吉利話,以表示關愛和祝福。
轎下酒後的次日(一般都是在轎下酒後的第二天),男方家的迎親小汽車來到女方的家門口,出嫁妹子動身出門前,手裡撐著雨傘,妹子的父親先拿一杯茶潑到雨傘上,口中念:「茶香酒香,子孫滿堂。」再拿一杯酒潑到雨傘上,口中念:「百年好合,五代同堂。」出嫁妹子坐進迎親小汽車里。迎親車隊向著男方家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