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閩商的閩商探源
傳統文化注重的安土重遷,「父母在不遠游」,在八閩幾乎沒什麼影響力。他們唯利是趨,與台灣人一樣,「舍祖宗之丘墓,族黨之團圓,隔重洋之渡險,處於天盡海飛之地」。
至少在宋元時期,八閩男兒就視出洋為正途。明清時期,閩人移民海外絡繹於途。據福建省統計,漳泉二地有海外移民540萬人,相當於本地人口55%。如以泉郡計,則其海外移民相當於本地人口的80%。
閩人海外移民為求生存和發展,需有主動適應異地環境的心態和能力,培養兼容和開放的精神。明代後期以來的海外移民活動更為閩南文化注入異域文化的活力。尤其是近代以來,閩人大規模向東南亞地區移民。這些移民絕大多數居住在西方國家的殖民地,直接參與現代資本主義生產經營,有的人還進入當地主流社會。閩中沿海地區向海外移民眾多,其數量超過本地居民,且與家鄉保持密切聯系。西方文化較早經過福建海外商民進入福建地區。
閩商不僅生活習俗深受海外影響,其語言文化與價值觀念也與中原地區發生微妙區別。如老一輩所說的「拐杖」(Dongkai)、針車(Magin)、肥皂(Sammuen)等詞彙,均來自西文stick、Machine、Soap。外來詞彙對福建的影響力就如現今粵港詞彙對全國的影響。更重要的是西方市場意識對福建地區的滲透。西方的格言「生意場上無父子」,在僑鄉廣為流傳,這是對儒家傳統學說典型的否定,但這不表示福建人拋棄了儒家傳統,反之福建族群是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現代化經營管理方式(如股份公司)早在本世紀初就已流行於福建。福建第一批現代企業及最早的市政建設,都出自於華僑之手,抗日戰爭期間大批工廠內遷內地,國共內戰後國民政府戰敗遷台,許多福建工廠為解放軍接收且沒能再遷回福建,就連馬尾船政的海洋學校也遷到山東。而後福建長期作為對台前線,兼之本身地理條件限制故國家對福建的基礎設施固定投資一直是全國倒數第一,這個情況於台海情況好轉後,國務院批准支持福建省發展文書正式下發後才逐漸加大力度,推進了閩商建設家鄉的力度。
福建的鄉土文化習俗,有著濃郁的西洋特色。其生意活動,更貫穿了「經濟關系高於一切關系(包括親屬關系)」的西方市場經濟原則。這種文化的多元性與開放性,是閩商務實精神與蔑視正統的體現。
② 商幫文化有什麼樣的內涵各商幫文化之間有哪些共同點
內涵就是合作。
十大商幫
(豫商、閩商、魯商、浙商、粵商、潮商、蘇商、晉商、徽商、滬商)
魯商:地域分布包括濟南、青島、煙台、威海。魯商始於商州,形成於春秋戰國。文化特徵:「忠信、商議、簡約、謹慎」。魯商「做生意時講究不能虧良心,做生意時不能對不起朋友;談生意沒有酒,談話就索然無味,把雙方的友誼看得很重」。有人說他們是一手拿著《孫子兵法》,一手拿著《道德經》,務實、精明,代表人物是張瑞敏。
蘇商:分布在江蘇省,形成時期是明清時期。蘇商大多起點高,不少創業企業多為知識型、技術型。江蘇人經商以穩見長,自古到今,蘇商大賺大虧、驚天動地的人不多。蘇商具有經濟頭腦,注重薄利多銷,不貪求厚利,以商品全部出手為原則,因此形成了『十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的經營理念。他們主張「貨殖為急」,「時任知物」,實業為主,商貿為副。強調信譽為本,精細作業。因為才子、士紳的不斷加入,蘇商的經商素質相對較高,這一點是蘇商有別於其他商幫的重要標志。代表人物是朱德坤。
浙商:分布在浙江省,形成時期是明清時期。浙商文化的主要內涵特徵表現在:積極穩健的政治態度;機智敏銳的戰略眼光;個人自主的文化觀念;見微知著、以小搏大的務實精神;勤儉刻苦、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民營、自發、自由」的體制優勢,「特別能吃苦」、「敢冒風險、勇於創新」為浙商精神。他們既有白手起家的草根精神,也有自覺的歷史文化繼承,更會在不同的時代與時俱進,創造性地走在時代潮流的最前列。這些「敢為人先、善為人先」的群體在各地通過同鄉聯誼會、異地商會等形式,團結一心,互通有無,相互借鑒,弘揚和發展了浙商精神的豐富內涵。代表人物是魯冠球。
閩商:分布在 福建省,形成歷史:宋元尤其是明清以來至今興盛。閩商富於冒險精神,緣於宋元以來海洋貿易和明清時期犯禁下海的傳統。自宋以來,福建特別是閩南地區的對外貿易,使閩商的眼界更為開闊,更少循規蹈距,其文化形態處於對中心與權威的游離邊緣,又在多元文化的交織之中,因而也更具蔑視權威、敢於離經叛道。閩商「以商為本」創造了獨具特色的「閩商模式」,其特點是:閩人愛經商、敢經商、善經商。閩商的「敢為天下先、愛拼才會贏」的膽略與魄力運作和「善觀時變」的理性掌控,將閩商的特質與創業的平台完美而又現實地結合在一起。代表人物是丁志忠。
潮商:分布在汕頭、深圳、潮州。崛起是在明朝以後。近代潮商發揚了古代潮商的冒險開拓、義利並舉的商業思想。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同樣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商。」這是一句被頻繁引用來形容潮商的話。潮州人有「東方猶太人」之美譽。潮商既有魅力,又很神秘,被認為是當今中國乃至世界最有活力、最會賺錢的經商人群。據《周府》記載:「潮民力稼穡,收果木、蔗糖及魚鹽之利,經商不出布帛、米粟之門。」寥寥數語,盡顯昔時潮汕之商業繁華。代表人物是李嘉誠、黃光裕。
粵商:分布在廣東珠三角地區,形成歷史是西漢初年。由於遠離政治中心、與港澳相鄰,最早培育和開放市場,最早接受東南亞產業轉移,因此它們在全國形成了一種具有鮮明的南越區域色彩風格和帶有濃郁的嶺南文化特色的企業群體,市場敏感性強、接納和包容性強、講求實效和穩健、注重實乾和苦幹。文化特性:自由開放、冒險開拓、以義制利、崇尚信譽。粵商行事低調、財不露白。多為韜光養晦的高手,往往神龍見首不見尾,但粵商是中國城市人中最忙碌的一群,以錢為人生第一要義。「要發財,忙起來」,是粵商的口頭禪。代表人物是李東升。
晉商:山西及周邊地區,形成於春秋時代,明清達到鼎盛,晉商認為誠信不欺是經商長久取勝的基本因素,所以把商業信譽看得高於一切,在其為人之道上也表現出了誠實忠厚的一面,並且一直保持著儉約自律的風尚。晉商的經營風格主要是堅毅、穩健、守信、通變。穩健是晉商的傳統作風,晉商特點:以末起家,以本守之。晉商票號即中國金融業的鼻祖。重視信息,預測行市,壟斷市場,這是晉商致富的重要途徑。代表人物是霍英東。
豫商:河南及中原一帶,中國最早的商人,4000年前已經善於經商。文化特性:艱苦創業,勇闖市場,誠信為本、造福社會。 「草根成長,信用為本,行商無疆,傳承有脈」作為新豫商的特徵。草根成長是豫商最明顯的特徵,而創新是新豫商崛起的神秘力量。中原文化有優秀的一面,熱情、忠厚、誠信,也有其不好的一面,小農意識不但會影響團結,還會阻礙發展。代表人物是朱保國。
徽商:俗稱徽幫,他們的面比較小,就是徽州府,宋代逐漸形成,明清時商業活動遍及全國,在長江中下游一代很有市場,經營業務主要是鹽、米、茶、紙、木材、典當和對外貿易。安徽人做生意重誠信,講仁義是有名在外的。徽商中不乏飽學之士,賈而好儒,亦賈亦儒,這是安徽商人的傳統。有句民諺說:「無徽不成商」,說的是安徽人會做生意。
滬商分布於長江三角洲一帶,南宋中葉及元朝以來,港口貿易使其日益興盛。滬商精明、謹慎小心。代表人物是江南春。
③ 閩商在全國各地名聲如何
歷史上很早就有閩商的提法,它作為中國十大商幫之一,與晉商、徽商、粵商齊名。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教授庄國土說,相對於民風較為保守的北方和內地,閩商更具開放和向外開拓意識。傳統文化注重的安土重遷,「父母在不遠游」,在福建幾乎沒什麼影響力。閩商闖盪全球的歷史顯現出典型的海洋文化特徵,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閩商」。走出福建的閩商在外地格外注重相互幫扶,發達了的商人會把自己的同鄉帶出去,不僅教他們經商之道,還出錢資助他們。據考證,福建人組織海外商會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所以說閩商的人品都很好,在全國的名聲也不錯。
④ 閩商文化是什麼
閩商狹義上指的是福建省商人的簡稱,和海外閩民系的從事商業的人們。
⑤ 為什麼說閩南人有愛拼才會贏的精神
在閩南,歌曲「愛拼才會贏」幾乎家喻戶曉。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首歌正是閩商「愛拼敢贏」的性格寫照。翻開歷史的篇章,當我們探尋閩商足跡的時候,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種「善觀時變、順勢而為;敢冒風險、愛拼會贏;合群團結、豪爽義氣;戀祖愛鄉、回饋桑梓」的閩商精神。
走出陸地海外闖盪
「閩商」是福建商人的簡稱。歷史上很早就有閩商的提法,它作為中國十大商幫之一,與晉商、徽商、粵商齊名。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教授庄國土說,相對於民風較為保守的北方和內地,閩南人更具開放和向外開拓意識。傳統文化注重的安土重遷,「父母在不遠游」,在閩南幾乎沒什麼影響力。閩商闖盪全球的歷史顯現出典型的海洋文化特徵。
第一代閩商離鄉背井、出洋謀生其實與福建土地貧瘠、地少人多有關。至少在宋元時期,閩南男兒就視出洋為正途。宋元時期,享譽世界的「海上絲綢之路」就是由福建商人開創的﹔明清之際,鄭氏海商集團又建立起縱橫東亞、東南亞的海上商業王國。如今,在遍布全球的5000多萬海外華僑華人中,閩籍人士佔1/5,達1100多萬人,分布在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閩商成為國際商界的勁旅,有海外第一大商幫之稱。世界華商500強中,閩商佔了1/10多。
歷經千年的演變,如果說第一代閩商是為生計而遠走他鄉,現代的閩商則是為了發展而向外擴張,「開放、拓展」等意識早已融入他們的血液,成為閩商文化特有的稟賦。
不喜存款愛創業冒險
閩南一帶有「少年不打拚,老來無名聲」、「輸人不輸陣,輸陣番薯面」等說法。在經商傳統的影響下,「辦企業當老闆」成為閩南人的價值取向之一。一直以來對閩商群體頗為關注的《閩南兒女》主編庄永章告訴筆者,崇尚「三分本事七分膽」的閩南人不喜歡存款而喜歡創業,他們認為創業過程是一種最大的滿足。他們充滿冒險精神,崇尚外出「掘金」,一旦認准目標就不放棄,「賺一塊錢再借一塊錢」投進去,依靠自己的拼搏精神取得成功。
近年來,福建民間資本在國內的投資擴張速度加快。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省外投資興業的福建人超過250萬。閩商中的「泉州軍團」已有70多萬人外出經商辦企業,在外企業年銷售總額已達1600億元,相當於在外再造了一個泉州市場。莆田在外經商辦廠和務工的已達50多萬人,分布在全國各大中城市,擁有固定資產300億元。「莆仙軍團」幾乎壟斷了整個中國的木材市場。
回饋桑梓扶持同鄉
閩商雖然奔走各地,但戀祖愛鄉的心情始終像風箏線一樣牽扯著他們,取得成就後回饋桑梓成了他們普遍的做法。近代,以陳嘉庚為代表的閩籍僑商傾家捐錢捐物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除了回饋桑梓外,扶持同鄉也成為閩商的典型特徵。庄永章說,走出福建的閩商在外地格外注重相互幫扶,發達了的商人會把自己的同鄉帶出去,不僅教他們經商之道,還出錢資助他們。據考證,福建人組織海外商會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
⑥ 什麼是閩南文化
閩南文化,系指生活在福建地區的人共同創造的(主要是閩南人),並一代代傳承、發展與創
新的地區性文化,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一個支系,其分布范圍為我國改革開放以後被譽稱的「廈、漳、泉金三角」,即現轄的廈門市、漳州市、泉州市各區、市、縣(泉州原轄金門縣待統一)。閩南文化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福建設置閩中郡,開啟了中原文化與閩南大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漢晉時期,大批中原漢民遷入閩南地區,推動了閩南文化的形成。晉唐時期,閩南地區漢民人口劇增,經濟迅速發展,政教管理體制日臻完善,閩南文化得到發展。宋元時期,泉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啟航點和東方大港,阿拉伯人與波斯人到泉州經商,帶動來了伊斯蘭文化,閩南文化得到豐富。明清時期,歐洲商人和傳教士來,傳入了西方文化,閩南文化進一步得到繁榮。從閩南文化的發展軌跡,可以窺見閩南文化是經過一代代閩南人在社會實踐中,不斷挖掘、弘揚、創造,並吸收採納了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來文化的特質和合理因素,有機地融入了其體系內,孕育、發展起來的,它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獨特的性格和豐富的內涵,是中華文化的一朵奇葩。
閩南文化,其內涵除廣義中也含農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狹義中所含的建築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間藝術、宗族文化及方言等。
⑦ 方池雄的首倡閩商精神
2004年5月17日,名流薈萃,萬商雲集,「首屆世界閩商大會」於省會福州隆重舉行。作為「閩商」創業者大軍中的一員,方池雄接受《東南快報》的一篇專訪——《「第四元素」提升閩商品格》 ,首次對閩商「企業家精神」尤其是海洋文化氣質進行了高度提煉和概括,引起與會閩籍商人及學界的廣泛共鳴,名動一時,堪稱「閩商精神」的首倡者。
他之所以首倡「閩商精神」有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的誘因。宏觀層面是福建省委省政府於2004年1月首次完整、公開提出「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構想。作為「閩商」創業者大軍中的普通一員,從商人的角度該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做點什麼?按「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企業家才能」是企業「生產四要素」之一,它對其他三個要素(勞動、資本和土地)進行「組織」,以順利完成具體的生產經營過程,所以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海峽西岸經濟區」若要順利實施,自然離不開企業家群體;而那時閩籍企業家群體中最需倡導的、最需提煉的首當其沖應該是企業家精神——這是企業家們共同的商業靈魂、文化根源和不竭動力。恰好2004年5月「首屆世界閩商大會」隆重召開,閩籍企業家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份量和作用進一步凸顯,因此接受媒體采訪時方池雄將「閩商精神」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來進行闡釋。
當然,「閩商精神」的提出更為重要的是微觀因素,它與方池雄個人的人生經歷和商業生涯息息相關;它的形成經歷了思想理論與商業實踐等多方面的儲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
方池雄1971年12月出生在閩東霞浦一個經商氛圍較濃的農村家庭。小時候,無論是家裡店鋪的賣貨、盤點,還是做蘑菇、四季豆、糧食粗加工等生意;無論是生意場地的管理,還是父親偶爾帶著他到福安、惠安等地出外跑業務,都給他帶來最原始的樸素經商實踐和理念。尤其是那個時代國家剛搞改革開放,許多風險不僅來自生意本身,還包括政策、人事的難以預料的變化。比如那個時候他所熟悉的幾個前輩就因所謂的「投機倒把」等罪名被告甚至被抓,因此他自小就深感商人生存的不易和經商的艱難。他後來經商的許多理念,比如善於研究國家宏觀政策及社會趨勢走向構建企業發展戰略,又比如經營企業首要關注的是現金流、其次是利潤率、再次是規模等都可以找尋到小時候商業經歷所留下的烙印。
但論及在他成長歷程中對他「閩商精神」提出影響至深的人生思想及理論儲備方面應該有這么三個「大事」:第一次發生在1992年,也就是他念大三時。當時因在外「勤工儉學」(實際上就是在校外端盤子打工賺外快、做家教等)等各種原因導致學業疏忽,任職系裡學生會幹部的他轉入90級就讀。這對於青少年時期無論是讀書還是做點小生意總的來說都較為成功的他無疑是一次較大的打擊。那年在俗稱「奧運村」的租住區里他做了兩件事:一是第一次全面徹底反復思考著挫折的原因及自身包括人性的不足,也就是「閩商的修煉」;二是趁「小平南巡」東風苦讀完中國科技大學的「工商管理培訓班」課程,初步系統接受了現代「工商管理」的培訓並立下始至經商的心願。
第二次發生在1997年他去赴考廈門大學的路上,所乘中巴從福州北嶺側翻至谷底,同行乘客各有死傷,而他卻死裡逃生,安然無恙。那晚步行在福州的大街小巷,一夜無眠,「死過了,一切都變得簡單。」!所以那年他義無反顧的「下海」,辭去了老家「鐵飯碗」的工作;所以那年他「孤注一擲」拼搏學海,高分考取廈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及至以後凡做重大商務決策,他都會想起那晚死裡逃生的情景,一切都變得容易決斷。
第三次發生在1998年至2001年間廈門大學MBA中心的求學經歷及期間在泉州的打工生涯。前者讓他首次全面系統接受了西方現代的商業知識及了解了西方企業家的經營管理精髓,後者則讓他原有的零散經商片段得以在閩籍商人最優秀群體的公司里得到系統運作的實戰訓練和經驗提升,也深刻體驗了「閩商精神」的實質內涵。所以他在《「第四元素」提升閩商品格》那篇專訪中有關閩籍商人群體里重點論述了「晉江模式」及晉江籍企業家精神。
⑧ 閩商的崛起
與此同時,福建民間在省外投資的擴張速度也在加快。據不完全統計,在省外投資的福建人數已超過250萬,從1995年開始,福建商人先後在20多個省份成立了百餘家商會組織。
現代閩商積累財富只有20多年時間,大多數仍是中小企業,但也已出現了一些很有實力的企業家。在北京,就出現了活躍在房地產界的「閩商幫」的四大家族企業。同樣在北京,福建人已注冊5000多家企業,分布在房地產、物業管理、機械建造等20多個行業。此外,在上海、東北、華北,都不乏閩商的身影。其經濟實力不容忽視。 自清朝中前期閩商傾盡資本對抗控制全中國的外族滿清失敗之後,清朝中後期閩商在東南亞經商致富,控制了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以及菲律賓的經濟,而且富可敵國,以巨大財力供楊衢雲等進行革命以建立資本主義民主中國,與控制全中國經濟的滿族再戰爭,推翻滿清政府[注 3],在民國時期華僑富豪以陳嘉庚為首,在這一帶以及福建人早期的聚居地中上環,作為國民革命軍北伐、中國抗日戰爭的資金中轉站,有大量銀行,企業為國民黨提供資本。新中國成立後,大量原居於廈門、廣州、上海以及全國各地的閩籍資本家、地主移居香港以及新加坡,香港閩南民系當中數十萬都在中西區、灣仔區、東區、觀塘區沿海以及九龍城區紅磡一帶。 2010福布斯台灣富豪榜前十位排名人物姓名凈資產(億美元)祖籍地1郭台銘59中國-山西省-晉城2蔡氏兄弟58中國-福建省-泉州晉江3蔡萬才53中國-福建省-泉州晉江4蔡衍明49中國-福建省-泉州石獅5魏應州45中國-福建省-龍岩永定6林百里30中國-上海7林堉璘27中國-福建省-泉州石獅8林榮三24中國-福建省-泉州石獅9羅結23中國-福建省-泉州安溪10王永在22中國-福建省-泉州安溪2010福布斯馬來西亞富豪榜前十位排名人物姓名凈資產(億美元)祖籍地1郭鶴年145中國-福建省-福州倉山2阿南德克里希南813李深靜46中國-福建省-泉州永春4李金花39中國-福建省-泉州安溪5郭令燦38.5中國-福建省-廈門海滄6鄭鴻標38中國-廣東省-潮州7楊忠禮25中國-福建省-泉州金門8莫比達179陳志遠16中國-福建省-泉州永春10張曉卿12中國-福建省-福州閩清2010福布斯印尼富豪榜前十位排名人物姓名凈資產(億美元)祖籍地1黃惠忠/黃惠祥167中國-福建省-泉州晉江潘湖2吳笙福30中國-福建省-泉州晉江3蔡道平26中國-福建省-福州福清4阿布力扎·巴克里255黃亦聰24中國-福建省-泉州洛江6彼得·松達217林天喜20中國-福建省-泉州安溪8陳江和19中國-福建省-莆田荔城9林逢生14中國-福建省-福州福清10索吉哈托122010福布斯新加坡富豪榜前十位排名人物姓名凈資產(億美元)祖籍地1黃廷芳/黃志祥80中國-福建省-莆田涵江2邱氏家族55中國-福建省-廈門海滄3郭孔豐35中國-福建省-福州倉山4郭氏四兄弟32中國-福建省-泉州南安5黃祖耀31中國-福建省-泉州金門6鍾聲堅20中國-廣東省-汕尾7林彼得15中國8郭令明12中國-福建省-廈門同安9李成偉8中國-福建省-泉州南安10王明星7中國-福建省-泉州南安2010福布斯菲律賓富豪榜前十位排名人物姓名凈資產(億美元)祖籍地1施至成50中國-福建省-泉州晉江2陳永栽21中國-福建省-泉州晉江3吳奕輝15中國-福建省-泉州晉江4Jaime Zobel145吳聰滿12中國-福建省-泉州晉江6陳覺中9.8中國-福建省-泉州晉江7Enrique Razon Jr9.758Beatrice Campos8.49鄭少堅8.05中國-福建省-泉州永春10許寰戈7.6中國-福建省-漳州龍海閩商在美國也一直穩步發展,僅紐約一地,現在就有30萬福建人在從事餐飲、貿易和實體企業。三家閩商企業已躋身華人在美企業的前十名。
閩商數百年的演變發展,形成了一種代代相傳的閩商精神,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將其概括為:善觀時變、順勢有為,敢冒風險、愛拼會贏,合群團結、豪爽義氣,戀祖愛鄉、回饋桑梓。
四、不能僅限於福建一隅
在閩商發展勢頭良好下,郭招金認為,他們也面臨著許多挑戰,在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南北夾擊」中,福建已淪為上述兩者之間的一個邊緣空間。不僅難以形成外散效應,還造成自身空間被爭奪的尷尬局面。 相比其他商幫,閩商具有七大優勢:
1、世界多元文化的新優勢
閩商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合理延伸,又是接受海洋文化熏陶的結果,有著自己的獨特內涵和歷史詮釋。閩商文化屬於移民文化,具有較強的兼容性和開放性,在不斷南遷和聚合的過程中,不同時期入閩的漢民族,在福建地區顯示出較強的交融性。南宋年間福建的對外聯系進入空間的繁榮時期,尤其是泉州地區經商而且還定居下來,傳播了伊斯蘭教文化,閩商文化也深受阿拉伯文化影響形成了多元文化融合發展的格局。閩商文化有廣泛的延伸性。閩文化以其獨特的地進位置,上接中原、吳楚,下續台灣、東南亞,其涵蓋面和影響力相當廣泛。閩文化兼備南北、寬和共濟的人文特徵,已經並繼續將對海外華人社會和台灣經濟發展發揮積極作用。因此,充分發揮閩商多元文化優勢,深入挖掘閩台文化與海外華人的共性和其中的契合點尤其是閩商文化和社會的互動關系,對提升閩商企業競爭力、加快引進華人資本步伐、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和促進福建經濟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2、世界華人五緣關系的新優勢
閩商以五緣結成商業網路,五緣促進了閩商網路的進一步拓展和互動。所謂五緣是指商緣、親緣、文緣、地緣和神緣。以商緣為例,閩商會在國內已經佔有重要席位,如上海福建商會、泉州僑鄉開發協會商會等等就是其中傑出代表。在國外以閩商為主體的商會也數以千計。以親緣為例,閩商發展以親緣為核心,姓氏宗親會十分普及,家庭經營更是十分族譜宗親資料統計,早在唐代,福建就有氏族經商的傳統。如永春顏氏家族從商者約占總數40%,其家族成員都往南洋濱榔嶼從商等。在商業發達的晉江一帶,家庭式經營更為普遍,父業子承,形成風尚。以文緣為例,以南音為代表的泉州海絲文化已成為了世界閩商的共同鄉音,共同的文化愛好使閩商更加團結,形成了文緣網路。以地緣為例,福建同鄉會和福建宗親懇談會在世界各地遍布,早已成為凝結閩籍商人的重要渠道。再以神緣為例,媽祖崇拜已成為閩商最典型的文化標記。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全國有300多個縣市保存著天後宮或媽祖,世界范圍內的天後宮或媽祖廟也有近5000座。充分發揮上述五緣關系對閩商發展將起到重要作用。
3、沿海大通道交通的新優勢
福建由於山區繁多,歷史上交通不便就是閩商發展的大礙。如今福建省把建設沿海繁榮大道作為「十五」期間交通建設的重中之重來抓,以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進一步形成,這構成了新時期閩商發展的新優勢。隨著近幾年產業結構布局的調整經濟開發區、港口碼頭、旅遊景區等開發建設的加快和全市發展的海洋經濟戰略的實施,沿海地區公路網路布局顯得有盡完善,特別是國道324線到海岸之間的地帶未能形成一條與國道主幹線基本平行的主通道,不利於各港口、區域間的便捷聯系。同時,由於交通不便,部分沿海岸線地區經濟發展受到制約。為此,建設一條貫穿南北的沿海大通道,促進全省沿海岸線地區經濟的發展,已成當務之急。就泉州境內而言,沿海大通道計劃開工建設103.3公里,完成路基124.6公里,完成路面94.1公里,總投資完成25.294億元,今年7月1日前已完成全線路基,全線貫通。沿海大通道的開通對閩商發展起到了貫通南北東西的經商便利,對發展福建旅遊大省也將起到積極作用。
4、海峽西岸經濟發展的新優勢
2014年初,為實現福建發展新跨越,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努力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這一戰略目標大大打開了福建發展的視野,將積極吸納閩商發展,構成其重要發展契機。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充分發揮福建作為兩岸三地和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兩個三角洲聯結的區位優勢,要做到以下三點:首先是積極吸收外資包括廣大閩商到福建境內投資。其次是通過實施項目帶動戰略,著力推進與長江、珠江三角洲的產業對接、基礎設施對接、市場對接,拓展經濟腹地。如寧德主動接受浙江一帶的產業輻射,去年引進各種項目300多個。漳州發揮比鄰廣東的優勢,對接珠三角高新技術產業,合辦各類企業100多家。南平、三明、寧德等地的企業家,在上海創建鋼材、木材、石材等各類市場50多個,年經營額數百億元。第三是把打通出閩通道作為戰略目標加以實施。去年,全省投資數百億元、全長600多公里的同三線(黑龍江省同江市至海南省三亞市)福建段高速公路全面貫通,使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的高速公路得以連接。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目標應該是立足福建,連接長三角、珠三角,面向東南亞,從而走向世界。
5、閩籍華商發展的新優勢
福建簡稱「閩」,福建人走出福建省外的卻不在少數,根據最新統計,在海外的福建鄉親多達100多萬,遍布100多個國家、地區。而據[亞洲周刊]「國際華商600強」資料統計,扣除台灣地區企業外,在2003年度264家華商企業中,屬於閩商的有101家,其中東南亞國家83家,香港地區18家,累計資產總額2560.1億美元,分別佔到上榜企業和資產總額的39.9%和36.8%。海外閩商突出代表有「錫礦大王」胡國廉,「橡膠大王」陳嘉庚,「木材大王」李清泉,「精業大王」黃仲涵,「萬金油大王」胡文虎,「丁香大王」林紹良、祖籍晉江潘湖金融大王印尼中亞銀行黃惠忠。知識型海外閩商迅速崛起,他們的適應能力、開拓性很強,發展後勁足。他們主要從事高科技和企業管理工作,不少人已嶄露頭角。如匈牙利郭氏集團,在東歐以及北美、巴西等地設立十多個高科技子公司,年營業額數億元;李少蔭博士任美國氣溶膠協會、物理學會會長;紐西蘭科學院院士高益隗教授獲得國際技術發明獎金獎和第二屆國際「愛因斯坦」新發明、新技術產品金獎......,這些新一代閩商在高科技產業化領域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必須提到的是,海外閩商一般都有落葉歸根思想,如何吸引他們特別是新一代閩商到福建投資要有新舉措,如在征地、稅收、人才支持等諸多方面給予優惠措施和及時幫助。
6、三大中心城市經濟崛起的新優勢
中心城市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載體,是一個區域參與經濟競爭的支撐力量,也是閩商得以發展的重要載體。當前,區域之間的競爭,實際上已演變為中心城市之間的競爭。優先發展中心城市,是製造業集群化、服務業規模化、經濟發展高效化、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必然要求。對福建來講,當前要積極穩妥地推進政區劃調整,擴大城市規模、容量,增強中心城市的帶動和輻射作用。福建城市發展將以構建福州、廈門、泉州三大城市基本框架為支撐。這三大中心城市各有特點,起到了龍頭、經濟中心和旅遊中心的作用。三大中心城市的特點融合海濱產業帶,既有競爭又有協調,其中福州是政治中心和龍頭,泉州是經濟中心,廈門是國際性港口城市。三大中心城市要建成人口規模200萬的大城市,再向300萬以上人口發展,使三大中心城市朝著福建要素配置中心、產業擴散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的方向發展,成為海峽西岸經濟區高速發展的三台巨型發動機。發展三大城市要加強廈門灣、福州港、泉州灣、湄州灣等深水港建設,實現港灣互動;建立快速便捷的城際立體交通體系,形成中心城市「四小時交通圈」和中心城市與周邊縣(市)「一小時交通圈」。總之,三大城市的區域擴大協調發展將對加速福建經濟發展起到重要帶動作用。
7、海洋經濟發展的新優勢
福建省地處中國東南沿海,擁有200米等深線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千米,比全省陸地面積大12%左右。海岸線蜿蜒漫長,總長3324千米,居全國第二。沿海有大小港灣125處,深水港灣22處。島嶼星羅棋布,大潮高潮時面積大於500平方米的島嶼1546個,居全國第二,島嶼岸線總長度2804.4千米,島嶼總面積1400.13平方千米。全省灘塗面積為2068平方千米。福建省海洋資源豐富,擁有「漁、港、景、油、能」五大優勢資源。在省委、省政府「建設海洋經濟強省」一系列重大決策的推動下,海洋經濟獲得快速發展,海洋產業增加值520億元,佔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12.2%,海洋經濟成為福建省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產業。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沿海旅遊業是福建省的重要海洋產業。2001年海洋水產品產量達481.8萬噸,居全國第三,是閩商投資發展的好環境,也是吸引國際資本的好環境。 1、創新閩商模式
什麼是閩商模式?我認為廣義上應該是指建設以福建沿海為中軸,東西兩岸經濟文化互動,以世界多元文化為核心,融國際旅遊、海港特色的大省。狹義上的閩商模式就是指體現閩商身上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模式。狹義閩商模式具有下面內容:(1)人格魅力。包括誠信仁義、自強不息等內在修為和「愛拼才會贏」的膽略。(2)經營理念。閩商是踐行「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理念的楷模,其中代表人物有陳嘉庚先生等。閩商經營成功後,積極地捐資興辦公益事業造福社會,可見閩商既追求富有之大業也追求日新之盛德。(3)閩商網路。受各種觀念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同宗、同文、同鄉給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導致許多閩商仍然喜歡在血緣、地緣及業緣關系結成商業網路內尋找合作夥伴。(4)經營模式。大部分閩商仍然採取家族經營模式以積聚財富。一方面,家族企業的繼承性,使企業行為更具長遠性,避免了急功近利;另一方面,家族經營也使得企業在使用人才和外來擴張上出現了許多問題。
為此,創新閩商模式在當前就必須做到:(1)拓展發展路徑,穩健地推進跨國經營,尋找新的發展空間。(2)不斷地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創新能力。真正做強做大強項產業,避免力量的分散化又要把握好世界產業發展的脈搏,及時搶占發展「先機」。(3)促進家族資本與社會資本融合。重點是結合家族企業組織優勢,進行制度創新,保持和擴充自身優勢。(4)增強閩商網路的開放性。閩商經濟網路發展受到了血緣等因素限制,容易產生排外行為,不利於保護閩商利益及其事業的發展。歷史上,東南亞國家多次出現了排華情緒和現象,充分說明閩商網路開放的重要性。
2、進行制度變革
主要是針對閩商家族企業經營模式的缺陷進行制度變革。閩商企業要走出家族制管理向現代公司轉變,實現這一「蛻變」必須做出相應的對策選擇:(1)突破「家」的陝隘觀念,樹立企業長遠發展理念。首先,要樹立企業社會化的觀念,引進外部股東,使企業的股權分屬於不同的所有者,企業作為一個法人獨立於家族。其次,突破子承父業的觀念。(2)適應管理現代化的要求,實行委託代理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是有一定規模的民營企業的必然選擇。委託代理制的特點是用人唯賢,而不是用人唯親。企業應當擇賢聘用家族之外的管理者,改變過去所有者與經營者合二為一的管理模式,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重大決策由董事會集體決策,家長或其他家族成員不能越過董事會與總經理而對企業經營活動任意干預。(3)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進行所有權結構調整。首先,明晰產權關系,在創業之初就應該在家族成員間界定產權。其次,實現企業產權結構的多元化,讓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技術骨乾等購買企業股份,形成一種股權激勵和制衡機制。最後,實現企業資本社會化,吸納其他股東入股,或與其他企業形成企業集團,實現資本社會化。(4)適應經濟全球化和WTO的要求,民營企業家長應提高自身素質。
3、提高閩商形象
提高閩商形象關鍵在於提升閩商企業品牌,閩商個人的素質和保持福建社會穩定,也就是提升企業、個人和城市的形象,而核心則是要增加文化內涵。只有文化才能展示閩商的價值品位和可貴風尚,文化是閩商企業、福建城市和閩商個人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就閩商企業而言,今後要加強閩商企業文化建設,避免再度給外界閩商企業無文化的誤解,同時要注重企業品牌建設,真正把閩商企業辦成現代企業。在城市建設上,必須逐步形成用全新的文化理念構建文化型城市的戰略發展思路。在實際運作過程中,要始終堅持發揚福建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優勢。在閩商個人素質建設上,要把文化作為社會進步的動力,用先進文化作引導,使閩商個人認識到個人素質與企業形象息息相關,在自我教育、自我規范中增加閩商個人參與文化建設的主動性,在提高福建城市文化質量的基礎上,增強全省閩商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4、強化國際交流
要強化福建與世界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從經濟方面來看,一方面要在全社會形成「走出去」的戰略,鼓勵閩商到世界投資,傳播優秀的閩商文化,使之象溫州文化一樣在世界各地紮根和繼續繁榮,同時也要實行「引進來」的戰略,改變過去福建排外閉塞的現狀,大力吸引外資、改善投資環境,把福建辦成投資者優先投資的地方。在當前就要大力辦好廈門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使廈門特區成了中國與世界聯系的重要橋梁。同時也要辦好泉州99貿洽會和每年一度在福州召開的世界閩商大會。在文化交流上,應該發揮世界閩商的作用,爭取辦好各種國際會議,努力吸收各種國際人才到福建工作,使福建經濟發展具有穩固的文化和人才基礎。要使福建成為國際性海港大城市必須使福建三大中心城市成為更多的國際組織的所在地,每年至少要召開150次國際會議,還要有大量的國際移民。而要有大量國際移民就需要採取包括國際綠卡、授予榮譽市民、創造人居環境等方便移民和讓人安居樂業的措施。
5、完善服務體系
要使福建成為國際物流中心之一,服務業在國民生產總值所佔比重就要爭取達到70%左右,這要求要大力完善閩商服務體系:(1)大力發展閩商金融服務體系。針對閩商發展過程中融資困難等諸多問題,應該創新金融服務,促進包括私營銀行在內的金融服務機構發展。(2)大力開展閩商科技中介服務體系。針對閩商技術創新不足等缺陷,應該努力發展以高校為依託的科技服務機構,特別是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大學科技園、工程心、生產力促進中心等,它們一同構築了高校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將成為閩商提高科技含量的一條有效途徑。(3)大力完善閩商投資服務環境。對於許多閩商而言,投資環境好壞是他們決定投資與否的重要因素。完善投資服務環境要求政府要減免稅收、簡化投資手續。 1、建設國際性旅遊大省
福建旅遊業近些年發展態勢良好,全省旅遊總收入達345.67億元,增長13.4%,佔全省GDP比重達8.1%,高於全省經濟增長速度和全國旅遊經濟平均增長速度。福建旅遊創匯已連續13年保持全國第四位,接待境外旅遊人數長期位居全國前列,確立了福建作為旅遊大省的牢固地位。
實現福建從旅遊大省向旅遊強省邁進的宏偉目標必須看到福建旅遊業存在的問題:第一是缺乏深度開發,文化含量低。第二是促銷力度不夠,手段單一。福建雖有武夷山、廈門鼓浪嶼、泉州文化名城等在國內外具有知名度的旅遊景觀,但從總體上看,將福建省眾多的旅遊項目作為整體進行宣傳還十分薄弱,沒有很好地樹立福建旅遊業的整體形象。第三是管理體制改革滯後。現有的管理體制存在著條塊分隔、相對封閉的缺陷。第四是資金資入不足。第五是旅遊從業人員素質不高。針對上述不足,加快建設國際性旅遊大省的目標要求我們做好下面工作:(1)在進一步更新觀念的基礎上,精心規劃,理順體制,強化政府主導作用和旅遊產業意識。(2)實施政策傾斜,多渠道融資,加大投資力度。(3)強化旅遊產品建設,促進旅遊產品的規模化、精品化。要充分利用和發掘本地區現有文化資源(包括歷史文化遺產、宗教文化、民俗風情、少數民族文化等);要善於結合景區特點,適當融入中華文化的相關內容,進一步增添景區的文化內涵;要依據不同需要將現代人工文化景點和文化設施融入旅遊產品的建設,使之成為綜合性、多功能的旅遊景區。(4)採取多種形式,加大宣傳促銷力度,進一步培育市場。福建主要國際客源市場仍然是由台港澳、東南亞、日韓及歐美市場,要著力於宣傳有文化價值的旅遊產品。在國內市場培育上要強化福建旅遊的整體形象,突出武夷山、湄洲島、福建土樓、廈門鼓浪嶼、泉州海絲文化5大有代表性的品牌產品,促進國內旅遊的升溫。總之福建要成為國際性的旅遊大省,就要有大量的遊客,就要在上述四方面下工夫。
2、建設國際性港口大省
福建省海港具有獨特的優勢。海岸線長3324公里,擁有港灣125個,其中可供建設5-10萬噸級泊位的港灣有沙埕灣、三都澳、羅源灣、福清灣、湄洲灣、泉州灣、廈門灣、東山灣等天然良灣。2014年福建沿海地區已形成功能較為清晰的港口群,其中廈門、福州兩港是全國重要的主樞紐港,全省已建成投產340個碼頭泊位,其中萬噸以上的泊位佔42個。經國務院批准,福建對外開放海港口岸有:福州港、松下港、廈門港、泉州港、肖厝港、漳州港、秀嶼港和城沃港等8個海港一類口岸。廈門港首次進入世界集裝箱港口50強行列。福州港完成國際集裝箱吞吐量41.78萬標准箱,列全國沿海港口第10位。泉州澆灌口岸正朝著恢復昔日「東方大港」雄姿而努力,建設中的肖厝港是國家規劃建設的全國四大國際中轉口岸之一,10萬噸石油專用碼頭和5萬噸級多用途碼頭已投產。隨著1996年廈門、福州、泉州作為兩岸間直航的試點口岸的進行,福建要建設成國際性港口大省,本身也必須具備在中國沿海港口進行調控的能力。
3、弘揚東方文化聖地的大省
福建以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建築文化、茶文化、藝術文化等為內容,形成世界多元文化的寶庫。素來是東方文化的聖地。自宋代起儒學興盛,名儒輩出。從進孔廟的閩人,上起宋楊時、游酢、胡安國、朱熹,下至明末的黃道周,以宋以後從進孔廟的人數論,居全國各省之首。「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說明宋代起儒學在福建相當興盛,執全國牛耳。各種宗教在福建也是十分盛行。泉州,素有「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的美稱,號稱「滿街皆聖人」,可見十足東方文化底蘊。泉州地面上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等史跡充分顯示福建作為一個沿海省份,在歷史上是如何地通過海洋外來文化。傳統道教文化在福建也十分普及,太姥山、霍童山、武夷山、莆田玄妙觀三清殿、仙游九鯉湖、泉州清源山與老君造像以及道教法事儀式等都是福建道教文化的重要參觀地。佛教文化也十分盛行。南安延福寺,創於西晉,屢毀屢興,在現存寺院中年代最久遠;寧德支提山是天冠菩薩道場;建陽佛跡嶺聖跡寺是禪宗南嶽系馬祖道一大師出世傳法之地,後懷海傳法江西百丈山,創制[百丈清規];閩侯雪峰寺是晚唐名僧義存禪師傳法之地,為當時江南一大名剎,有「北趙州,南雪峰」之說,又為禪宗雲門、法眼兩宗發源之地,南宋寧宗朝又被定為禪宗十剎之一;鼓山湧泉寺是明末清初曹洞宗的重鎮,元賢與道需主持期間形成曹洞宗的鼓山禪系;廈門南普陀是近代中國佛教復興基地之一,並創辦閩南佛學院,會泉、太虛、弘一、大醒、常醒等名僧都曾來此或住持或講學;泉州開元寺在歷史上禪、教、律名僧輩出,近代律學大師弘一法師曾駐此,創「南山律苑」,從事復興南山律學的教學與研究。上述例子足可佐證福建建設東方文化大省的條件,福建完全有實力成為世界多元文化傳媒、文明之都、光明之城。
⑨ 「徽商」相比「閩商」具有哪些不同的文化特質
徽商來自徽州,包括歙、休寧、婺源、祁門、黟、績溪六縣,即古代的新安郡。六縣之中,歙和休寧的商人特別著名。徽商在宋代開始活躍,全盛期則在明代後期到清代初期。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商幫,徽商皆處於貧困山區,種地無以生存。明代《安徽地誌》所說的「徽人多商買,其勢然也。」《徽州府志》載:「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確,所產至薄,大都一歲所入,不能支什一。小民多執技藝,或販負就食他郡者,常十九。」顧炎武說:徽州「中家以下皆無田可業。徽人多商賈,蓋勢其然也」。潮商與徽商、晉商,是中國歷史「三大商幫」。
⑩ 閩商的文化背景
邊緣形態是閩商的文化背景——當代閩商文化的思考之一。離開美麗的家園,帶著自己的文化向著理想的未來,去叩響成功的大門。福建是塊美麗而不富饒的土地。也就因為不富饒而美麗,形成福建人的獨特文化性格。輕輕翻開中國的歷史,不難看到中國歷代政治中心都遠離福建,歷代的政治動盪都沒能對福建產生直接的、快速的影響。當福建人有些不名則已、一鳴驚人的感覺。歷史上,與福建有關的歷史事件與人物無不突顯出這一特有的文化內涵。朱熹、林則徐、嚴復、薩鎮冰、林覺民、林祥謙以及馬江海戰等,都證明福建人的個性特徵。所說的不富饒,自然是指人多地少、土地貧瘠的現實。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福建人善於挖掘出最大的價值,來發揮其養育自己的作用。
邊緣化決定了閩文化的形成
地理位置決定了福建的政治地位與經濟地位,乃至文化地位。這一切決定了閩文化的形成,也就是今天所談的閩商文化。歷史上,作為中國邊緣省份,福建在中國的經濟也因此被邊緣化。福建人的歷史只有靠福建人自己的勤勞來創造,即便歷史上的中央政府對福建的資助也無法讓福建人達到其基本的生存要求。局部富饒的福建人也很難承擔起全省人民的生活重任。到了新中國成立,福建的地位依然是邊緣地位,因為福建是前線。自然,人類的經濟文明絕不會依託在一個即將發生戰火的地方。正是因為海峽兩岸的關系問題,福建繼續被忘卻,發展步伐也由此再度緩慢,再度成為中國大陸的邊緣經濟省。但此時的福建人,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努力,讓自己成為自己認為的歷史責任人。
為了解決自身的生存,他們自發地進行長時間的拼搏,以各種不同的形式來解決自己生存與發展的問題。於是,福州人管著三把刀,莆田人做著首飾加工,泉州人做買賣。他們依靠自己的手工藝來維系生存。這些標志著福建農耕時代的商業意識在福建歷史上保持著很強的生命力。即便是在動盪的年代裡,這些手工業者也冒著種種危險,穿梭著福建各大城市中,像是閩商的一聲低嚎。
許多人心中依然回盪著小巷裡叫賣聲。即便是中國經濟最閉塞的年代,福建人還是敢於走出自己的家門,求得一線的生存機會。這個生命力極其旺盛的群體正是我們閩商的文化之本。歷史已經過去,但這些歷史告訴我們,農業經濟地區自然產生的生存方式不自覺地為今天的閩商奠定了文化基礎。
在此之前,閩商的前人用自己的生命開創了閩商闖世界的先河,更無畏於沖出「山」門。傳統是文化的主要組成,不容易消失的,它可能短暫離開,卻還會依附在人們觀念的血液中,一旦有機會就有可能重新回到生活里。
福建人傳統觀念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敢於背井離鄉。這來自於傳統文化中的自愛,福建人對自己的尊嚴視為生命,他們怕的是失去自己的面子,彷彿面子比什麼都重要。在福建人的俗語中,有句話是具有代表性的:「這個人連自己的面子都不要了,你還能跟他說些什麼?沒什麼好說的。」這對閩商敢於選擇自己命運、勇於拼搏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所接觸的兩百名閩商中,他們無一不說到境外生活的艱辛,無一不暗自流淚,但無一不擦乾淚水迎接自己的未來,直至闖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今天的閩商,其觀念的形成離不開他們生活過的土地和人文,離不開整個中華文化。這是他們生存的精神土壤。這塊土壤潛移默化地告訴這些生活在貧困中的孩子,生活的路只有靠自己去走出來,在走的過程中,要繼承先人的性格,要學會堅信與堅強。
離開美麗的家園,帶著自己的文化向著理想的未來。他們的理想在當時非常的簡單,為了生活得比家鄉更好。他們中絕大部分的人沒有想成為富商,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閩商。他們開始用自己的青春詢問世界,用自己的生命去叩響成功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