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當代中國,先進文化指的是什麼
先進文化,就是指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㈡ 先進文化的含義是什麼
八榮八恥是先進文化的代表
一
什麼是「先進文化」,我們必須從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說起。一百年來,對於「先進文化」的認識,中國人存在很大的誤區,甚至存在著價值上的顛倒。也就是說,近百年來,由於西方文化的進入,中國人在對文化的評判上,在對文明的評價與權衡上,存在價值上的錯位與倒置。
在傳統文化佔主導地位的中國,中國人對文化優劣的評判是非常清楚的。也就是說,在價值上什麼文化好,什麼文化不好(姑且我們把「先進」稱作「好」),中國人特別是中國的士大夫從來沒有含糊過。如「夷夏之辨」的觀念,中國人從來就認為「夏文化」優於「夷文化」,因為「夏文化」任德不任力、從道不從霸,優於任力從霸的「夷文化」,故「夏文化」在價值上「先進」於野蠻的「夷文化」。這種觀念作為評價文化的標准兩千多年來都沒有動搖過。也就是說,在一百多年前,即西方文化未進入中國前,中國的主流社會一直都具有非常清楚明白的文化評判觀念,一直沒有含糊過。
當然,在中國歷史上,有些時代會出現文化評判上的模糊狀態,譬如:春秋戰國時代、魏晉南北朝時代與唐代就出現過文化評判上的模糊。所謂模糊,就是在文化評判上不清楚,進而迷失了方向,含混了標准,如春秋戰國時代不接受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所開出的尚德的「王道文化」,而接受了法家尚力的「霸道文化」,背離了「聖人之教」的文化傳統。又如魏晉與唐或崇老或佞佛,一度背離了儒家文化,幾乎以佛老之是非為是非。但這些時代所出現的文化評判誤區只能說是文化評判上的模糊,而不能說是文化評判上的價值顛倒,因為當時士大夫中的聖賢大儒仍堅持「華夏文化」中的「王道理想」不動搖,盡管當時沒有實現的可能,如春秋時代的孔子,戰國時代的孟子,隨末的文中子,唐代的韓愈。也就是說,盡管歷史現實背離了儒家文化傳統,但士大夫們認為是歷史現實出了問題而不是「夷夏之辨」的文化評判標准出了問題,建立在王道上的道德評判標准仍然正確。
在春秋戰國時期,政治上很混亂,思想文化上也很混亂,到底哪種文化應該佔主導地位?亦即在學術思想上到底哪家哪派能「定於一」,當時的知識分子沒有共識,才出現了「百家爭鳴」。而「百家爭鳴」就是每家都想爭「定於一」而成為學術文化上佔主導地位的「王官學」,如此才出現了儒、法、道、墨、陰陽等諸子橫議爭鳴的局面。這一爭鳴的結果,是儒家學說沒有被統治者接受,因為儒家所講的聖人之道與王道理想在當時沒有多少可操作性。當時具有可操作性的學說首先是法家,因為法家主張「耕戰兼並」與「富國強兵」,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加強國防,這在當時具有非常大的可操作性,所以統治者很快就接受了法家思想。其次是道家,道家也有某種可操作性。因為道家講權謀方術與無為之治能迎合統治者的某些需要,也有某種可操作性;還有縱橫家、陰陽家等等,也都或多或少有某些可操作性。當時的學派儒家和墨家可操作性最小。相對來說,墨家的可操作性比儒家還大一些。墨子的學說雖然在政治領域對統治者沒有多少吸引力,但是在民間,墨子的信徒遍天下,就像基督徒一樣,滿懷救世的熱情,曾經成為廣大社會底層民眾所追隨接受的顯學。當時最少操作性的是儒家,不僅在社會層面上的操作性不如墨家,在政治上、權力上的操作性也幾乎沒有。但是,即便如此,當時的士大夫仍然堅持認為儒家這套文化雖然不能在現實層面上操作,雖然民眾不理解不追隨,但它仍然是有價值的,總有一天會落實的,這種期待已成為當時儒家知識分子的共識。如孟子言守先待後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公羊家言孔子作《春秋》待後王取法,都是在儒家理想不被理解不能落實的時代仍然相信儒家文化是先進的,仍然優於其他走紅的時髦學說,因為這些時髦學說雖紅極一時,但背離了古聖人之道,不是純正的學說,必不能長久風光。
到漢以後,董仲舒出來糾偏,提出了「復古更化」的文化政策,希望回到中國文化的純正傳統中來解決當時國家建設中面臨的最緊迫問題----合法性危機問題。所謂「復古更化」,就是復興古聖人之道(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道),用此「古聖人之道」來轉化當時嚴酷的政治現實,使歷史的發展能夠回到中國文化的正確軌道上來。後來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為中國兩千多年以儒教立國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礎。所謂「獨尊儒術」,並非如時人所說是儒家要禁錮人們的思想,進行學術文化的專制;更不是儒家人物要追求自身的榮華富貴向統治者輸誠獻媚。首先,是漢武帝找董仲舒而不是董仲舒找漢武帝,董仲舒終其一生都未被重用而寫下《士不遇賦》哀嘆抱負難酬。更重要的是,在漢以前的幾百年時間中,中國的知識份子以及統治者對當時時髦的流行學說都進行了試驗,先是法家、術家、縱橫家、陰謀家,後是道家,但這些流行的顯學都不能解決中國國家面臨的最大問題——合法性問題,因而都不能使國家長治久安,如法家刻薄寡恩推行嚴刑峻法,秦實踐法家學說二世而亡;道家雖可消極地解決漢初與民休息恢復社會元氣的問題,但不能積極地解決漢代國家建設中的合法性危機問題。(漢承秦敝,背離周孔之教,使漢政權面臨巨大的合法性危機,道家無為學說反對以古聖人之教治國,故不能解決之。)由此可見,漢以前中國的知識分子對各種流行的學說都進行了試驗,都不能解決問題,最後才想到了遭秦《挾書令》迫害「獨抱遺經竄山林」長期邊緣化的儒家,發現儒家能解決漢代國家建設面臨的問題——合法性危現問題,最後接受了儒家。所以我們可以說,「獨尊儒術」是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的群體共識,是經過幾百年各種學說試驗後中國人逐漸認識到儒家文化所蘊含的學理在治理國家上優於(用今天的話來說「先進」於)其他學說,是當時最先進的文化。從這一歷史事實我們可以看到,獨尊儒術」並不是「文化專制」,而是中國人經過長期歷史的苦難與曲折所達到的「文化共識」。漢以後,一直到西方文化進入中國前,中國文化只是在某些階段出現過「歧出」,就是說暫時走偏了方向,離開了建立在周孔之教上的中國文化正軌,但不久之後又會復其正位,重新回歸到中國文化的正軌。如魏晉南北朝至隋,由於戰亂中國文化出現了四百多年的歧出,即士大夫貶抑儒學而崇尚玄學,中國周孔之教的文化向具有道家色彩的玄學歧出,但玄學畢竟不是中國文化的正宗,不能解決國家建設面臨的諸多問題。所以,文中子出來糾偏,用其大智慧與大生命力把中國文化重新拉回了儒家文化的正確軌道,經過文中子學生們的共同努力,開出了初唐「貞觀之治」的文治局面。唐中葉以後,佛教大盛,幾欲取代儒學而占據中國文化的主導地位,這又是一次中國文化的嚴重歧出,即向一種外來的具有出世傾向的文化歧出,中國優秀的知識分子幾乎盡入佛門,嚴重影響了建立在禮樂刑政基礎上的中國社會結構。最先是韓愈出來糾偏,後宋儒出來糾偏,經過好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共同努力,在宋形成了「理學」,成功地回應了佛教的挑戰,又把中國文化的歧出拉了回來,中國文化又回到了自己的軌道上。從中國歷史上看,這些歧出之所以能被拉回來,是因為中國知識分子中的精英人物在文化評判的標准上從不含糊,從不動搖,不為流行的顯學所惑,堅決相信建立在中國古聖人之道上的儒家文化優於(先進於)其他文化(道家文化與佛家文化),而這種「文化自信」正是「文化復位」的根本動力。所以說,自漢以後到西方文化未進入中國之前,即直到晚清,在中國儒家優秀知識分子心中,文化評判的標准從未含糊過,即什麼是好的先進的文化,什麼是不好的非先進的文化,分辨得非常清楚。
二
所謂文化的先進與否,在中國正統的知識分子心中,是一個價值評判問題,而不是一個功利效用問題,也不是一個純粹超越無執的出世心境問題。所以,兩千多年來,盡管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多次文化的歧出與偏離,但每次都得不到主流價值的認同,最後都必然回歸主流價值,重新回到中國文化的正軌。這是因為歧出的文化背離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確立的道統標准,道統標準的核心則是精神道德標准,而以功利或虛無作為文化評判的標准,最後都得不到中國主流知識分子的認同,其爭奪主流價值的企圖最終都歸於失敗。譬如,法家追求功利效用,其富國強兵之道最能打動人君,但漢確定儒家文化主導地位後法家就再也沒有市場。雖然有時會出來幾個人倡導法家思想,發出不和諧的文化雜音,如曹操之類被亂世激盪出來的乖戾人物,但其主張以功利效用作為國家立國之本的努力最終都歸於失敗,其鼓吹的法家思想最終都占據不了文化上的主導地位。還有道家佛家,雖然統治者個人對道家、佛家有特殊偏好,如漢武帝之好方術,梁武帝之好釋理,唐太宗之好老子,武則天之好佛學。但這些只是統治者作為個人的特殊偏好,並非統治者的立國思想與治國理念。因為統治者在治理國家時具有雙重身分:一是作為圓顱方趾的純粹個人,一是作為身御皇極的一國之君;作為純粹個人統治者可以有自己的特殊偏好,作為一國之君統治者只能按照治國的要求進行統治而不能以自己的個人偏好進行統治。所以,在治理國家時,中國歷代的統治者或是能分清自己的雙重身分,或是在政治現實的壓力下別無選擇,大多能在治理國家時不以自己的個人偏好為轉移,而能尊重治國的客觀要求治理國家,即能按照中國歷史文化長期形成的共識用儒家文化來治理國家。比如,漢武帝個人好方術但治國則用儒術,唐太宗雖崇老子而下詔編《五經正義》以儒家義理立國,武則天個人雖好佛治國亦只能用儒。中國歷代統治者之所以能排除自己的個人偏好用儒家思想治國,是因為他們在歷史的教訓中認識到儒學講的是一整套治國平天下所必須遵循的道德價值,不管自己願不願意都必須以這些道德價值治國,否則國家就不可能長治久安。也就是說,中國歷代統治者通過歷史的教訓認識到在治理國家上儒家文化優於(先進於)佛道兩家文化,因為提倡虛無寂滅長生久視的出世文化是不能治理國家的。正是由於中國歷代統治者能排除自己的個人偏好用儒家文化治理國家,即便在社會上佛道兩家盛極一時的情況下在政治層面儒家文化仍佔主導地位,佛道兩家無論如何也取代不了儒家文化治國平天下的政治功能。所以我們可以說,自漢至清末,中國在政治層面上都是用中國文化即儒家文化來治理國家,來作為國家的基本國策,來作為中國的立國之本。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中國文化在中國晚清以前的歷史中只在某些領域有某種程度的暫時偏離,而沒有完全徹底的歧出。
三
前面已經說過,文化有歧出,是涉及到對文化的價值評判問題,涉及到評判這個文化的價值標准何在的問題。隋末文中子以前,中國已經亂了四百多年,從東漢末一直到魏晉南北朝,可以說亂得一塌糊塗。這時的亂,首先是政治上的亂,但其根源則是文化上的亂。因為當時何為先進文化已經沒有了標准,甚至顛倒了標准,各種學說都自立標准,認為自己代表的是當時最先進的文化,自己的這套文化能夠順應歷史的潮流。如曹操認為法家的這套文化當時最有用,最能解決現實的問題;玄學也認為自已的這套文化優於周孔之教的文化,能適應當時亂世人心厭世的需要;有些皇帝,譬如梁武帝要出家當和尚,有些皇帝在朝廷上講老子、講佛經(如武則天),這些都是不可思議的怪現象。朝廷是治理國家的地方,是政教風化的中心,對全國政治風氣的影響非常大,怎麼能在朝庭上講老子、講佛經呢?這成何體統!在朝庭上講老子、講佛經就意味著文化評判標準的錯亂與顛倒,朝庭上只能講儒家文化,只能講聖人之教修身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而不能講虛無寂滅的出世間文化。所以,在朝廷上講老子、講佛經就意味著某種程度的文化歧出。後來是文中子和他的弟子們出來糾偏。文中子對文化判斷的標準是什麼呢?他的話說得很含蓄,他不說佛教好與不好,而是說釋迦牟尼是西方的聖人(印度在中國的西面),不是中國的聖人,既然佛是西方的聖人佛教就只能適應於西方,而不能適應於東方的中國,適應於東方中國的只能是中國的聖人,只能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一脈相承的中國儒家文化。所以,文中子《中說》中開篇就講「王道文化」,「王道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道統所在,是中國人評判文化優劣的根本標准。中國文化是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一脈傳承過來,這是中國文化的正統,評判文化的價值標准正在於此。文中子用「王道」作為文化評判的標准就意味著在中國正統知識分子心中儒家文化優於、先進於佛道文化。
到了唐代中期,文化又開始嚴重歧出,是韓愈出來糾偏。韓愈反對皇帝迎佛骨,反對朝庭推崇佛教排擠儒教,寫作《原道》再次確立了中國文化的道統觀,開了宋儒道統觀的先河。韓愈是文學家,現在一般人不知道韓愈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分量,實際上,《原道》是唐代的「中國文化宣言」,韓愈是將歧出的中國文化拉回中國文化正軌的先知先覺。我們知道,當時中國文化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佛教進入了中國,佛教幾乎要佔領中國文化的整個地盤。當時的中國不僅朝庭崇佛,大眾信奉,連知識分子(士大夫)中最有智慧有學問的精英人物也被佛教吸引過去了,中國人對文化的評判標准已經開始顛倒。什麼是好文化?他們認為佛教就是好文化,他們認為佛教比儒教先進,所以許多士大夫崇佛佞佛乃至媚佛,忘記了自己作為士大夫的文化使命與道統責任。在當時舉國若狂的情況下,韓愈是第一個出來吶喊的人。因為韓愈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他意識到如果當時不重新確立對文化評判的價值標準的話,中國文化有可能滅亡,中國有可能變成所謂的「佛國」,而佛教的理想就是要在人間建立「佛國」,使所有的人都成為佛教徒。不過,韓愈只是最早的覺悟者吶喊者,他沒有能完成這個糾偏的任務,這個任務又等了幾百年,到宋儒才完成。
宋儒創立了「理學」,又名「宋學」,這個學問興起的最大動機,就是回應佛教的挑戰。佛教在學理內容上是出世間法,在文明形態上是另一種外來文化,本不適應中國。但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的價值評判標准顛倒了,唐朝有許多很有智慧很有學問的知識分子和尚,寫的文章很漂亮,他們紛紛撰文論述佛教思想高於中國的周孔之教。他們站在佛教的立場上來批評中國文化,他們並不是完全否定中國文化,而是認為佛教文化高於中國文化,所以勸中國人接受佛教。其他也有許多人站在佛教的立場上寫了許多價值顛倒的文章推崇佛教。所謂價值顛倒,就是價值評判標准出了問題。中國文化的價值評判標準是什麼呢?就是剛才我們說的,中國士大夫評判文化的價值標準是周孔之教,是堯舜禹湯文武一脈相承下來的古聖人道統,是傳統的儒家文化,而不是其他的價值和文化。雖然佛教在唐以後有席捲中國之勢,但由於佛教只關心生死無明問題,不關心社會政制的建構,所以在社會政制層面佛教對中國沒有多大影響,這一領域仍是儒家的天下,即仍是依儒家學理建立的禮樂刑政制度。而宋儒出來糾偏,主要集中在身心性命領域,即個體生命存在領域,而不在社會政制建構領域。由於宋儒好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終於成功回應了佛教的挑戰,建立了「理學」,糾正了中國文化的又一次歧出,使中國文化又重新回到儒家文化的正軌。
從以上所說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多次中國文化的歧出,但都經過歷代大儒的努力得到了矯正,中國文化又重新回歸正位正軌;我們又可以看到,中國歷史上文化的歧出只是某些領域某種程度的歧出,而不是全方位的徹底的歧出;我們還可以看到,所謂歧出就是文化評判的價值標准出了問題,不按儒家聖人之道所確立的價值標准來評判文化,而是按其他背離聖人之道的價值標准來評判文化,出現了文化評判標準的模糊與顛倒,但這種模糊與顛倒只局限在某些領域與部分知識分子中,而沒有全面化與全民化;最後我們還可以看到,中國歷代正統知識分子所理解的「先進文化」是建立在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道統上的文化,即體現聖人之道的儒家文化。
四
但是,中國文化在近代西方文化進入後,即從晚清到現在,出現了全方位的徹底的歧出。而這種歧出的出現,乃伴隨著中國士大夫們文化評判標準的模糊、混亂、變化乃至完全的顛倒。也就是說,何為先進文化,何為野蠻文化;何為優秀文化,何為落後文化;中國的知識分子們完全改變了傳統的文化評判標准,即完全拋棄了建立在古聖人之道上的文化評判標准——儒家文化的評判標准,徹底接受了西方近代以來極端世俗化、極端人慾化、極端霸權化的文化評判標准——即功利主義的文化評判標准與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文化評判標准。這就是近百年來中國文化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最全面最徹底的文化歧出。這一歧出現在還沒有結束,還在繼續,還在擴展,還在深入。
中國近代以來的文化歧出,伴隨著中國建立在儒家義理上的文化評判價值的顛倒,這種文化評判價值的顛倒在近代經歷了一個逐漸改變完成的歷史過程,一個開始極不情願最後完全擁抱的過程。中國當時的士大夫們如倭仁與曾國藩,雖然已感受到了伴隨西方列強而來的西方文化的壓力,但在文化評判的價值標准上心裡非常清楚,中國文化在道德上高於並優於(先進於)西方文化。當時中國的知識分子們按照傳統的「王道」觀念來評判西方文化,認為西方的這一套文化是「霸道文化」,用現在流行的政治術語來說,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文化。什麼是霸道呢?霸道就是以力服人,不是以德服人。用通俗的話說,霸道就是誰的力量大、誰的拳頭大,誰就最優秀,誰就最先進,誰就可以統治世界。或者說,誰的科技最發達、武器最優良,誰就最進步,誰就最先進,誰就可以領導世界潮流。當時的士大夫們確實看穿了西方近代文化的實質——西方文化是尚力尚利的「小人文化」。他們相信,中國文化與此完全不同,是尚德尚仁的「君子文化」,「君子文化」自然先進於「小人文化」。但是,當時中國的外部環境非常嚴峻,處於被西方殖民、被列強瓜分的狀態,即處於亡國、亡種、亡教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士大夫們迫於無奈,非常不情願地改變自己君子心態與「君子文化」的優越感,把自己變為「小人」去學習西方的這套「小人文化」。他們心裡很明白,只有中國的這套文化才是源自堯舜周孔的「聖人文化」,才是講道德講仁義的「君子文化」。這個道理並不復雜,在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心中道德高於霸力只是常識。剛才我們講「周孔之教」是道統,是從兩個意義上說:第一個意義是道統必須是傳統,必須在相當長的歷史時間中得到最廣泛的知識分子(士大夫)們的認同,是他們的歷史記憶與群體共識;第二個意義是道統必須是聖人之教,它講的是一套道德價值,一套人與物、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相處的「善」與「義」的規則,而這套規則必須是以道德作為人與物之間、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相處的標准。所以,具體在國與國之間的關繫上,就必須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就必須以仁、義、禮、智、信來維持社會的關系和國際間的關系。這,就是「君子文化」,也就是「王道文化」。
那麼,什麼是「小人文化」呢?我們知道,「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小人生來就只懂得功利並只講功利。功利有很多意義上的功利,物質利益算功利,堅船利炮算功利,市場競爭算功利,高新科技與文化侵入也算功利。在中國這一百年的歷史中,由於面臨亡國的焦慮與壓力,中國的士大夫們雖然知道「君子文化」高於「小人文化」,知道周孔之教高於西方那套社會達爾文主義文化,雖然非常不心甘情願,但還是要去學。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別人已經打到你門口了,你與入侵者、與小人講君子之道、講理不行,沒有用,因為他是強盜,他是小人,你不能用君子之道對他說:「你們別打我們,我們相處要講道德。」這是根本行不通的。但當時士大夫的文化評判標准並沒有動搖,他們只是無可奈何而已。當時托爾斯泰給辜鴻銘寫了幾封長信,信上說:西方人是強盜、是土匪,而你們中國人是最講道德、最能忍讓、最富於道德情懷的民族。所以他希望中國人不要反抗,因為他們是強盜,他們打你們,你們又去打他們,這樣沒有意義。托爾斯泰是以基督教「登山寶訓」的非暴力思想來勸中國人的。他認為中國人是道德高尚的民族,西方人是土匪,如果道德高尚的民族用土匪的方法去反抗土匪,高尚的道德就要受到影響而變為不道德。當時西方一些沒有民族偏見的思想家已經看到了西方文化的強盜實質。中國文化不像基督教文化,中國文化中沒有「以德報怨」的非暴力不抵抗思想,中國文化對不公道的反應是「以直報怨」,主張用正義的力量去反抗邪惡的力量,以達到世間的公正。所以,一開始中國的士大夫們是在很不情願放棄自己「君子文化」的心態下去學習西方的「小人文化」的。不過,當時他們心中還抱有一個希望,就是學習「小人文化」把小人趕走後,再恢復我們的「君子文化」。他們為此提出一個折中的辦法叫「中體西用」。所謂「中體西用」,就是認為在文化本源上中國建立在堯舜周孔之教上的道德的文化優於西方建立在功利強力上的霸道的文化,中國文化只是在「用」上(功利上)有不足,而在「體」上(道德上)則遠遠先進於西方文化。所以,中國文化在「體」上是永遠不變的,要變的只是「用」。可見,當時的士大夫在文化評判的標准上仍未動搖,仍存在著文化的優越感與文化自信。(「中體西用」的文化評判標准仍有問題,以後有時間再詳談。)
前面談到當時的士大夫們能認識到近代西方文化的實質,進而提出「保國保種保教」的救亡主張。對這三者的關系,他們很清楚,要保「教」首先要保「國」,國保住後,人種才能保住,最後「教」(堯舜周孔之教)才能保住。因為在他們看來,「教」就是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就是中國之所以成為中國的歷史文化特徵。在中國士大夫的政治意識中,亡國不可怕,亡國可以復國;亡天下不可怕,亡天下亦可以復天下;中國士大夫最怕的是亡文化,亡文化就是亡「教」,就是亡教化,就是使人群回到禽獸野蠻狀態,使社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所以,當時的大大夫們把「保教」作為「保國」「保種」的最高道德目的,而把「保國」作為當下緊迫的政治救亡任務。他們認識到,西方國家不僅是要滅你的國,要變你的種,更要亡你的文化,亡你的「教」,用他們的文化和他們的「教」來取代你的文化和你的「教」。西方人一進北美,印第安人不僅國亡了,種衰了,文化也瀕臨滅絕了。有的殖民地國家也放棄了自己的「教」而改信了西方的「教」。所以,保國,保種,最後保教,是當時中國士大夫們抱有的理想,他們想先把國家保住再來保我們的「教」,保住我們的中國文化不被西方文化改變,保住中國源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的聖人之教、聖人文化。當時的士大夫們普遍具有這種「保教」意識,但歷史的演變往往是「吊詭」的,中國近代以來知識分子救亡的目的是為「保教」,但一百年後「國」與「種」都保住了,「教」卻未保住,中國成了一個世界上最獨特的無「教」的國家,西方文化入主中國成了中國的「教」(文化)。這不能不說是令人難以思議的「歷史的吊詭」。
這種以「保教」始以「無教」終的歷史演變有一個過程。剛開始,中國知識分子還有「體」的意識,「體」是「教」的價值基礎與文化特質,是「教」不可改變的永恆內涵,「體」若改變了,「教」就不成其為「教」了。當時曾國藩、倭仁們理直氣壯地強調中國文化完全的「體」,張之洞則以折中的方式強調中國文化的「體」,但到了康有為,這個「體」就慢慢開始變化,漸漸名存實亡了。康有為以儒家「春秋公羊學」作為變法的思想號召,但他卻主張君主立憲制,而君主立憲制實質上就是西方的代議民主制;他所說的「孔子改制」並非是改成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王道政制」,而是改成西方的議會民主制。所以,康有為的「孔子改制」應再加一字,叫「孔子改西制」。正是因為這一原因,當時有人批評康有為變法是「貌孔心夷」,這不是沒有道理的。康有為變法時表面上還強調中國文化的「體」,只是在變法的具體內容上悄悄換成了西方文化的內容,譬如換成了議會民主制度。議會民主制度是西方文化,但康有為認為在中國文化中就有這種制度,早在孔子時就有了,所以他理所當然地提倡「君主立憲」。中國文化(周孔之教)在康有為這里僅僅變成了一個符號,一個用來作政治號召的符號,但體現中國文化精神實質與歷史特性的「體」及其具體的歷史文化內容已經被改換了。康有為就這樣不知不覺地把西方文化的「體」悄悄移植到中國文化中,使中國文化只具有象徵意義而失去其精神特質與「體」的功能,從而失去中國文化的具體的「教」的內容與功能。再往後發展,到了民國時期,在孫中山的時候,中國文化的「體」已經理直氣壯地要換成西方文化的「體」了,已經不需要用中國文化的象徵符號為西方文化的「體」尋找歷史文化的合法性了,中國的「周孔之教」已經不是民國知識分子救亡的最高目標了,他們甚至視這個「教」如敝屣欲棄之而後快,完全發自內心的渴求去狂熱地擁抱西方的「教」了。
孫中山與「五四」知識分子相比還好一些,沒有完全否棄中國文化傳統,他講「三民主義」,「三民主義」中有「民族主義」,但「民族主義」照孫中山的解釋是用來團結全國民眾抵禦外侮,中國文化傳統在「三民主義」中只有工具意義上的價值,而無「體」的價值了,更無「教」的功能了。「體」已是西方文化的「體」了(自由、民主、人權等),「教」也是西方文化的「
㈢ 什麼是先進文化它有何特點
先進文化是指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其價值取向是有利於個人、家庭、國家、全人類的和諧與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使人們在心靈自由、身體健康、財富自由等方面獲得最大滿足,全球一體,最終實現多民族、多文化相互尊重競爭和並存而共榮,統一在唯一宇宙之下的共產主義。
特點:
(一)先進文化的發展在通常情況下,離不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先進的生產力是先進文化發展的物質基礎。物質決定精神,存在決定意識。人類的文化是不會脫離人類的物質生產而孤立地存在和發展的。物質生產的發展狀況,往往對文化有其直接影響。恩格斯曾強調指出:不論哪個國家「哲學和那個時代的文學的普遍繁榮一樣。都是經濟高漲的結果。經濟的發展對這些領域的最終支配作用。在我看來是無疑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485頁至486頁)。毛澤東同志也曾講過,經濟發展的高潮必然帶來文化發展的高潮。由此,我們也可以說,判斷中國先進文化的首要標准主要是看它是否適應和推進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凡是適應和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文化,就是先進文化;凡是阻礙社會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文化就是腐朽的甚至反動的文化。
(二)具有科學性和實踐性的特徵任何先進文化都是科學的文化,都有其嚴格的科學精神、科學內涵、科學方法,都能經得起歷史的沉澱和實踐的檢驗。封建迷信、愚昧落後、坑蒙拐騙都是非科學的、落後的文化,與先進文化的科學性是水火不相容的、也有人認為,先進文化的科學性就是高科技,這是機械的、片面的認識。誠然,高科技的發展對先進文化的發展有一定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甚至有時成為文化的一種載體,但兩者是不能劃等號的。因為高科技只是一種硬體,而文化是一種意識形態,先進的文化能促進高科技的發展。文化作為觀念形態和精神靈魂的東西在特定情況下是可以相對超越經濟、政治而發展前進的。應把弘揚科學理性精神與倡導人文精神統一起來。科學的文化能高屋建瓴地站在時代的前沿陣地,指導和統帥人類歷史的前進。科學的文化必須接受實踐的檢驗,也經得起實踐的檢驗。所以說先進文化一定具有科學性和實踐性的特徵。
(三)具有鮮明時代性和前瞻性的特徵先進文化不應當受固有的文化糟粕和外來消極因素的影響,它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修正自己,不斷更新和完善自身,以宏大的氣魄,把人們引向光輝燦爛的未來。先進文化是現代文化,不是古代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簡單重復,而是現代人集古今中外之大成、並且面向未來的創造。任何先進文化都是與時俱進的文化,都注入著時代的精神、時代的活力、時代的內容,時代的審美要求和審美情趣,都有其鮮明的時代特徵。傾聽一首樂曲,欣賞一幅書畫,閱讀一部小說,就能把我們帶進一個歷史時代。先進文化直接反映先進的經濟、政治,任何經濟、政治都有鮮明的時代性。先進文化是一種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的文化。要面向世界,就要開放;要面向未來,就要有相對的前瞻性、導向性和方向性。
(四)具有與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緊密聯系的特徵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廣大群眾的文化素質是其他領域進步的基礎,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保證。人民群眾創造文化,也必須要享受與之相應的文化。先進文化必須要反映人民群眾的理想願望和審美要求,必須要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必須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不斷增長的精神生活需求,必須對人民群眾有陶冶、教育和愉悅作用。如果脫離了人民群眾的文化而成為少數人的貴族文化,那就不是保障人民群眾利益的先進文化,就個能形成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所以,先進文化具有與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緊密聯系的特徵,是凝聚和鼓勵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五)具有博採古今中外的容納性特徵先進文化有其博大的胸懷,是一種海納百川,博採古今中外,廣集世間百家的文化。先進文化有著對其他文化慷慨吸收、鑒別採納的特點。先進文化的寬容特徵在歷史上曾多次出現。中國唐代的文化、古希臘羅馬的文化都具有這種特徵,古羅馬文明源於歐洲、北非及小亞細亞文化,後來向世界敞開大門,以至羅馬人後來強大到把地中海稱為「我們的海」。中國唐朝時代具備對域外文化取捨由之的從容,使得長安城成了世界文化博物館,造就了人類歷史上光輝的一頁。無論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還是有益的外來文化,都是中國先進文化建設的「流」而不是「源」。中國先進文化植根於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它反映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的基本特徵,又對經濟和政治的發展起巨大促進作用。中國先進文化建設的源泉,是億萬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人民群眾不反是創造物質財富的主體,也是創造精神財富的主體。
㈣ 什麼是先進文化
先進文化: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㈤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哪些
先進文化是指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其價值取向是有利於個人、家庭、國家、全人類的和諧與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使人們在心靈自由、身體健康、財富自由等方面獲得最大滿足,全球一體,最終實現多民族、多文化相互尊重競爭和並存而共榮,統一在唯一宇宙之下的共產主義。
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新中國成立後,著力培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隨著政治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成為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方面,極大地增強了國人的文化自信。這種文化自信的樹立顯然離不開改革創新,改革創新也成為進一步增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自信的重要動力。
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運用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進行的文化創新,它在新民主主義文化基礎上建立,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足於中國實際,吸收國外文化有益成果,通過不斷的改革創新,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性的先進文化,這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表現。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立與發展符合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代表著歷史發展的方向,在改革創新的實踐中實現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民族性、科學性、大眾性和開放性、包容性的有機統一,有力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優越性所在,也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和動力。
㈥ 什麼叫先進文化
先進文化,是指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其價值取向是有利於個人、家庭、國家、全人類的和諧與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使人們在心靈自由、身體健康、財富自由等方面獲得最大滿足,全球一體,最終實現多民族、多文化相互尊重競和並存而共榮,統一在唯一宇宙之下的共產主義。
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緊緊圍繞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凡是能成為一種先進文化者,都必然在先進的理論或思想作為指導和支持下不斷發展和完善。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鄧小平同志認真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中的問題,結合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的國情相結合的偉大產物,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導制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涵蓋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軍事、外交、統一戰線、黨建等方面的完備的科學體系,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先進文化,代表了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我國先進文化的核心和根本內涵,即是以馬克思主義和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核心,結合我國國情,進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可以稱之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㈦ 先進文化指哪兩個方面
先進文化,首先看的是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這兩個文化達到了,就可以稱之為先進文化,這兩個文化又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文化。
㈧ 什麼是先進文化它有何特點
先進文化指的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新文化.
(一)具有適應和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特徵
(二)具有科學性和實踐性的特徵任何先進文化都是科學的文化,都有其嚴格的科學精神、科學內涵、科學方法,都能經得起歷史的沉澱和實踐的檢驗.
(三)具有鮮明時代性和前瞻性的特徵先進文化不應當受固有的文化糟粕和外來消極因素的影響,它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修正自己,不斷更新和完善自身,以宏大的氣魄,把人們引向光輝燦爛的未來.
(四)具有與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緊密聯系的特徵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廣大群眾的文化素質是其他領域進步的基礎,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保證.
(五)具有博採古今中外的容納性特徵先進文化有其博大的胸懷,是一種海納百川,博採古今中外,廣集世間百家的文化.
㈨ 哪些屬於先進文化
當代中國先進文化,是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公民為目標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健康積極向上的具有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和文明。
(一)具有適應和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特徵
先進文化的發展在通常情況下,離不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先進的生產力是先進文化發展的物質基礎。物質決定精神,存在決定意識。人類的文化是不會脫離人類的物質生產而孤立地存在和發展的。物質生產的發展狀況,往往對文化有其直接影響。恩格斯曾強調指出:不論哪個國家「哲學和那個時代的文學的普遍繁榮一樣。都是經濟高漲的結果。經濟的發展對這些領域的最終支配作用。在我看來是無疑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485頁至486頁)。毛澤東同志也曾講過,經濟發展的高潮必然帶來文化發展的高潮。當然,先進生產力的發展不會自發產生先進文化,還要靠人類在此基礎上去努力創造。衡量先進文化的首要標準是有利於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有利於社會全面進步,有利於人自身的解放和發展。文化又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歷史現象,它與具體的國家、民族的歷史條件相聯系,因而具有自身的特點。中國先進文化又與我們國家、民族的具體歷史條件相聯系,因而具有中國自身的特點。中國先進文化就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其內容同共產黨一貫倡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它是推動人類先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精神動力,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凝聚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和堅強的精神支柱。社會的發展靠億萬高素質的人,而億萬人的素質的提高要靠先進文化。用先進文化武裝起來的人是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巨大力量。
由此,我們也可以說,判斷中國先進文化的首要標准主要是看它是否適應和推進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凡是適應和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文化,就是先進文化;凡是阻礙社會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文化就是腐朽的甚至反動的文化。
(二)具有科學性和實踐性的特徵任何先進文化都是科學的文化,都有其嚴格的科學精神、科學內涵、科學方法,都能經得起歷史的沉澱和實踐的檢驗。封建迷信、愚昧落後、坑蒙拐騙都是非科學的、落後的文化,與先進文化的科學性是水火不相容的、也有人認為,先進文化的科學性就是高科技,這是機械的、片面的認識。誠然,高科技的發展對先進文化的發展有一定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甚至有時成為文化的一種載體,但兩者是不能劃等號的。因為高科技只是一種硬體,而文化是一種意識形態,先進的文化能促進高科技的發展。文化作為觀念形態和精神靈魂的東西在特定情況下是可以相對超越經濟、政治而發展前進的。應把弘揚科學理性精神與倡導人文精神統一起來。科學的文化能高屋建瓴地站在時代的前沿陣地,指導和統帥人類歷史的前進。科學的文化必須接受實踐的檢驗,也經得起實踐的檢驗。所以說先進文化一定具有科學性和實踐性的特徵。
(三)具有鮮明時代性和前瞻性的特徵先進文化不應當受固有的文化糟粕和外來消極因素的影響,它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修正自己,不斷更新和完善自身,以宏大的氣魄,把人們引向光輝燦爛的未來。先進文化是現代文化,不是古代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簡單重復,而是現代人集古今中外之大成、並且面向未來的創造。任何先進文化都是與時俱進的文化,都注入著時代的精神、時代的活力、時代的內容,時代的審美要求和審美情趣,都有其鮮明的時代特徵。傾聽一首樂曲,欣賞一幅書畫,閱讀一部小說,就能把我們帶進一個歷史時代。先進文化直接反映先進的經濟、政治,任何經濟、政治都有鮮明的時代性。先進文化是一種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的文化。要面向世界,就要開放;要面向未來,就要有相對的前瞻性、導向性和方向性。因而先進文化必須具有鮮明時代性和前瞻性的特徵。
(四)具有與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緊密聯系的特徵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廣大群眾的文化素質是其他領域進步的基礎,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保證。人民群眾創造文化,也必須要享受與之相應的文化。先進文化必須要反映人民群眾的理想願望和審美要求,必須要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必須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不斷增長的精神生活需求,必須對人民群眾有陶冶、教育和愉悅作用。如果脫離了人民群眾的文化而成為少數人的貴族文化,那就不是保障人民群眾利益的先進文化,就個能形成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所以,先進文化具有與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緊密聯系的特徵,是凝聚和鼓勵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五)具有博採古今中外的容納性特徵先進文化有其博大的胸懷,是一種海納百川,博採古今中外,廣集世間百家的文化。先進文化有著對其他文化慷慨吸收、鑒別採納的特點。先進文化的寬容特徵在歷史上曾多次出現。中國唐代的文化、古希臘羅馬的文化都具有這種特徵,古羅馬文明源於歐洲、北非及小亞細亞文化,後來向世界敞開大門,以至羅馬人後來強大到把地中海稱為「我們的海」。中國唐朝時代具備對域外文化取捨由之的從容,使得長安城成了世界文化博物館,造就了人類歷史上光輝的一頁。因而兼容並蓄的文化除了能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外也帶來國家的強大。在全球化時代,先進文化更應具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我們當代的先進文化不僅要珍惜、繼承和發展中國古代的優秀文化,還要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的古代和現代文化的先進成果,要「大膽拿來」,「為我所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中國文化只有著眼於世界科學文化發展的前沿,兼容並蓄,才能在信息時代、在全球化時代表現出獨特的生命力,才能成為凝聚全世界華人的精神財富和維護國家統一的牢固壁壘,才能「把億萬人民緊緊地吸引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下」。因而,在對待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方面,我們應當遵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遵循繼承優秀傳統文化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的原則,用與現代化相適合的時代精神來審視歷史文化傳統,經過認真科學的分析,嚴格審慎的過濾,使優秀傳統文化熔鑄到時代精神中去,成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同時,堅決批判和清除阻礙先進文化建設的舊的觀念和意識。在繼承傳統時,要採取慎重的態度,既不一概否認傳統,防止背離優秀的傳統;又不完全接受傳統,防止成為傳統的奴隸。在對待西方文化方面,我們必須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積仍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博採各國文化之長,包括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先進的文化成果,以建設真正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包容所有文化之精華的中國先進文化。把對外來文化的主動引進吸收與積極防範抵禦兩個方面有機地統一起來,發展中國的先進文化,不能離開世界文明發展的大道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