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姓氏文化的價值意義
一、文化價值及意義
從基因學、遺傳學的角度認同同為炎黃子孫的血脈相連。通過尋根問祖,既是為祀祖尊宗,求得祖先佑護,也是明白我們自身,傳承祖德、光宗耀祖。我們與祖先血脈相連,祖先曾經的苦難與輝煌,一定會通過血脈,流傳到我們現在。
二、歷史價值及意義
作為姓氏文化中的家譜是一種特殊的歷史文獻,是記載同宗同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跡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譜,它與方誌、正史構成了中華民族歷史大廈的三大支柱,是我國珍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三、現實價值及意義
傳承華夏文明,推動國學發展,加強對子孫後代的教育,緩解各種社會矛盾,穩定社會,和諧社會。千百年來,中華文化並沒有因為戰爭而消失,大多都是通過姓氏家族得以保存,有姓氏而家庭,有家庭而家族,有家族而形成家族文化與家族精神。
一姓有一姓之個性,一家族有一家族之傳統,基因所在,教育所養。姓氏文化乃是中國民俗傳統文化之縮影,在姓氏文化里,我們可以讀到政治、經濟、教育、道德,又可以讀到祖先之生存狀態、處世哲理、價值觀念,還可以讀到本族吾民之生滅盛衰、悲歡離合,可以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從中受到教育和啟發。
通過姓氏文化和敬宗尊祖教育,繼承祖先忠貞愛國、為國家為民族的英勇獻身精神,弘揚中華民族崇拜祖宗和孝道為第一人品思想,維護和發展姓氏文化。
四、經濟價值及意義
尋根問祖的姓氏文化有利於增進同姓氏之間的血緣親情,相互扶持,守望互助,撫貧濟困,發展經濟;有利於發展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同胞親情,熱愛祖國、熱愛家鄉,投資家鄉,發展地方經濟;有利於促進個人、家族、企業、民族。
2. 姓氏是一種文化的文化是什麼意思
姓氏文化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傳統文化之一,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中國古今姓氏已超過22000個。姓氏的豐富多彩,是一個國家歷史悠久、文化昌盛的象徵之一。我國姓氏學起源於先秦,盛於唐代,發展於宋明之際。歷代朝廷都設置有撰寫、考定、收藏氏族圖譜的專門機構,有關於姓氏淵源的文獻和輯錄。
就一個姓氏的起源、發展和歷史傳說,反應了中華民族歷代相傳的傳統美德,從一個側面展示了姓氏文化的源遠流長和中華文化的輝煌燦爛。
3. 姓氏作為血緣、部落和家族的標記,在世界范圍內有什麼有趣的表現形式
直到1875年,在明治維新的推動下,日本政府才開始實施戶籍政策。長期使用姓氏的日本人開始給他們的家人 "取姓"。大多數居民以自己的住所為姓,而姓氏的形成不僅與圖騰密切相關,也與女性密切相關。當時是一個母系社會,母親是有名的,而父親是沒有的。因此,"興 "是 "女 "和 "生 "的組合,表明最早的姓氏是母親的姓氏。
這是因為在大多數西方國家,姓氏的使用時間並不長,它們所能傳達的歷史和文化信息並不深刻。例如,在歐洲大陸,姓氏的歷史只能追溯到1000年前,而普遍使用的時間只有400年。我們每個人出生時都有一個姓氏。姓氏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血脈和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文化基因。據了解,姓氏是家庭出身和血緣關系的象徵。它起源於古代,不僅是中國傳統宗族觀念的外在表現,而且深深紮根於社會倫理和秩序之中,同時也記錄了中華民族繁衍和發展的歷史脈絡。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4. 中國的姓氏文化有哪些
中國人的名字有著不同的姓氏存在,這一些姓氏都有一個符合當時朝代發展的基本道理,就拿王這一個姓氏來講,王這個姓氏是我國如今排列前十多的姓氏,這一種姓氏基於了當時王族都是德高望重的,王族的後裔自然就要和王族相連了,王這個姓氏就是代表著王族的一個標志,王族如此多的後裔從此以後就開始了有運用王這個姓氏了,那麼中國的姓氏也就基於了自己身份的這個道理了。
而中國的姓氏裡面也包含了一種血緣關系的基本道理在裡面,在古代裡面是一個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社會,而大多數的姓氏都是賦予男生的,而女生只能是跟隨著父親或者是丈夫的,這樣的話就導致了女性化的姓氏其實並不是特別多,很多的姓氏都是基於男性而定立的,這是在中國裡面姓氏的基本道理。
5. 姓氏文化對中國人的意義
姓氏文化對中國人的意義
國史、方誌、家譜,是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傳承的三大支柱。中國姓氏表明了一個人的家族系統和血緣關系,是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契入口。沿著姓氏起源、姓氏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梳理姓氏和姓氏文化的社會功能,使我們從中認識到姓氏文化研究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培養國民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等方面的重大意義。
當一個民族危難之際,民族要生存,就得攜手並肩,共同戰斗,這就要全民族認同祖宗和「本是同根生」的意識,繼而產生凝聚作用。尋根問祖、落葉歸根、祭祀祖先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祖根就是至高神聖的土地,尋根問祖充分表現了華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世同堂、五世其昌」,姓氏文化是傳統大家族的精神紐帶和文化標志,血緣是任何政治勢力和意識形態都無法阻隔的紐帶。中國人的尋根意識和對自身歸屬感的強烈需求,推動著海內外華人對中國這個「家」和「根」的眷戀和認同。千千萬萬的遊子身在異鄉,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姓氏譜系不是簡單的文化符號,是他們與同宗族人的血脈見證,是他們心的歸屬。
中國的姓氏誕生至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歷史之悠久在世界文化史上極為罕見。姓氏延續至今,早在我國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人們熱心修譜是源於宗族觀念根深蒂固。祭祀祖宗、不斷香火,被認為是每個家庭的頭等大事。值得注意的是,現代社會的修譜聯宗,其目的和重心已不再是為了傳宗接代,而主要是為了尋找人們內心深處的文化歸宿感,從而增強中華民族文化的凝聚力。
中華姓氏是傳統文化中生命力最旺、凝聚力最強、感召力最大的人文情結,是認同中華傳統文化的偉大基石。全世界的華人都自稱炎黃子孫,即以傳說中的黃帝和炎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共祖。這是一種對同一文化淵源的認同意識與尋根情結。在今天華人使用的幾千個漢姓中,都能從古姓中找到它的淵藪。司馬遷著《史記》,認為天下同姓,天下一家。無論華夏族,還是東、南、西、北的夷、蠻、狄(即少數民族),都是炎黃子孫,根同一系,本出一源。這雖然是大一統思想的具體體現,但無疑也說明了整個中華民族之間的血濃於水的親情關系。歷代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也都認同這種關系。
中國人的姓氏歷史悠久,每一姓氏都有自己專門的家族生命史。中國的家譜,導源於上古,延續於當代,上至帝系,下至百姓,各有譜牒。背井離鄉的千千萬萬的遊子正是靠著姓氏譜系連通他們與同宗族人的血脈,找到自己的生命本源和文化之根。在海外,只要有華人聚集的地方,幾乎到處都有「同姓宗親會」,他們不分貧富,不問親疏,旨在體恤互助,共同發展,這其實正是中華民族親和力、凝聚力的具體體現。他們還連屬大陸同姓宗族,認祖歸宗,捐資助學,共辦實業,造福桑梓,這對於民族統一大業,對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無疑都是起促進作用的。
6. 中華姓氏文化的意義
華人的姓與氏來源於5000年前原始時代氏族與部落用的圖騰物。隨著發展,才形成今日的姓氏。
世界上許多古文化早已連同創造它們的種族一起銷聲斂跡了,而中國姓氏文化則歷經了四、五千年始終延續和發展著。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國傳統的宗族觀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現形式,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國家統一上曾起過獨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歷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傳統獨特的中國譜牒學,如今不但在社會科學中得到了發展,而且在生命科學中也得到了重視和應用,並已經形成了中國資源特色的跨學科的研究領域——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學。在多數的情況中,姓氏是世代遺傳的,姓氏人口資料又比較容易搜集,其歷史跨度也很長,非常適合於大量數據統計性質的研究。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布,來探討人群的遺傳結構.
不同群體間的親緣關系、以及人群遷移等。中國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規律的研究有可能成為探討中國人起源和父系遺傳物質進化的一條新的重要途徑和科學依據。
中國人一般都習慣地繼承父親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遺傳遞給下一代。女子在一生內僅僅保留其父親的姓氏,不傳給下一代。因此,絕大多數的姓屬於一種無性別之分、以父系方式傳的「基因」,相當於性染色體遺傳的特殊基因。可以這樣假設,不管是X精子還是Y精子,均攜有「姓氏基因」,均在每代顯示其姓氏的功能。惟有Y精子具有連續傳遞姓氏特徵的性能,而X精子僅僅在第一代顯示姓氏的性能。當然,我們也注意到中國人中一直普遍存在著改姓的現象,這包括入贅婚姻、隨母姓氏、避難改姓、少數民族用漢族姓等等。在人群中改姓是突發的和隨機發生的事件,往往發生在遷移過程之中,但是可以肯定有總人數中改姓人數的比例較低。而且不管是在什麼情況下改的姓,從第二代起仍以父系方式傳遞。這種改姓現象可以認為是姓氏的突變,突變後的姓氏仍具有正常的父系傳遞功能。中國人姓氏的悠久歷史和相對隱定的傳遞,以及具有中國社會進行特色的改姓現象,不但增加了中國人姓氏的多樣性,為追蹤各個姓氏的始祖和年代提供了線索和機會;而更重要的是在中國廣大農村中一直存在著同姓聚居的習俗,加上婚姻半徑小,娶嫁地域相對固定的特點,同姓人群可以認為是其共同祖先的父系遺傳物質,某種程度隔離的群體,這在進代上有特殊的意義。這種與近代人類進化有直接相關的同姓群體。在探討中華中族的起源和進代等研究中將提供有價值的研究模型和線索。
7. 姓氏文化 姓氏文化是什麼意思
1、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稱。
2、在遙遠的古代,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於人類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 姓和名一樣,都是代表每個人及其家族的一種符號。從它的形成、發展、演變的漫長歷史過程來看,它卻是構成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姓氏分為單姓(張、王、李、趙等)、復姓(皇甫、司馬、歐陽等)和多字姓(愛新覺羅)等。 姓產生、發展是一門很有趣的學科,涉及到社會學、歷史學、語言學、文字學、地理學、民俗學、人口學、地名學、星象學、心理學等眾多社會科學。
8. 姓氏文化有什麼意義
中國姓氏文化有著其重要的豐富的現實意義:它是中華民族團結富強的凝聚力和紐帶;它蘊含著民族文明進取精神;這對於傳播中華民族的文化有著重要作用;它對於人認識自身、造福自身、改造自身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
9. 姓氏文化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注「貴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姓氏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在中國通常是維系血緣的隱形紐帶。在人們熟悉的「百家姓」背後,還隱藏著約 4000 個不常見的姓氏和20000個鮮為人知的姓氏。 中國姓氏起源 姓氏圖騰作為血脈延續的姓氏,最早出現在中國。據考證,中國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時是母系社會,人們只
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組成,形象的說明最早的姓跟母親有關。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
伏羲氏是我國上古時期著名的部族首領,不僅被列為三皇之首,還是中華民族的「
伏羲氏
人文始祖」。史載,伏羲生於成紀(今甘肅天水),建都於陳,死後亦葬於陳。淮陽自古就稱「太昊之墟」,就是傳說中的陳都。
伏羲氏貢獻頗多,但他最重要的貢獻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在原始社會之初,人們群居雜婚,難免近親婚育的弊端,伏羲氏認識到這種危害,制定了一套同姓不婚的嫁娶禮儀制度,從而避免了血親通婚,實現優生繁衍。姓作為「遠禽獸,別婚姻」的符號,是中華民族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記,經過數千年的分衍發展,至今中國歷史上使用過的姓氏已有2.2萬多種,這些姓氏有的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但是絕大部分代代相傳,延綿不斷,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緣紐帶。可以說中華萬姓同根,根在伏羲氏,而羲皇故都淮陽,正是中華姓氏最初的發源之地,濫觴之地。《三墳》曰:「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風而生,故為風姓」,因此「風」為中華第一姓。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志符號, 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賜姓為姒。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祝融之後,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氏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的腳步在邁進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夏、商時期,貴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為氏,意思相當於家或族。夏王室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為己姓,己姓中有蘇、顧、溫、董、豢龍等氏。商王室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韋為彭姓。商代還有條氏、徐氏、蕭氏等十三個氏。
周代是中國姓氏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姓氏制度見於記載者較多。周王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諸侯國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異姓的區別。到東周春秋時,可考的有姬、姒、子、風、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歸、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雖然周代貴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稱姓,未婚女子如齊姜、宋子,齊、宋為國名,姜、子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欒祁,江、欒為夫家國、氏名,芊、祁為女子本人的姓。當時有同姓不婚的習俗,故稱貴族女子的姓以示與夫家之姓有所區別。周代實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別。一個氏的建立表示一個小宗從大宗(氏)分裂出來,另立門戶。建立侯國要經周王認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許,稱之為「胙之土而命之氏」。
姓代表血緣關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則是從姓中繁衍出來的分支,是特權和地位的標志,用以區別貴賤,有氏者為貴。所以,先秦時男子稱氏不稱姓。秦代廢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實行郡縣制,氏失去了代表貴賤的意義,逐漸與姓合用,都成為父系血緣傳承的標識。中國現在大多數的姓,都是承襲了產生於周代的氏。
姓氏 - 姓氏由來
在上古時代,姓和氏不是一碼事。氏是從姓那兒派生出來。從漢代開始,姓氏混而為一。現代我們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考其來歷,大致可歸納為以下類別:
1、在母系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傳說上古時代神農氏的母親叫女登,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姑、姬、姜、媯、姒等。
2、以出生地、居住地為姓。傳說上古時代虞舜出於姚墟,便以姚為姓。春秋時代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東郭、南郭等為姓。鄭大夫住在西門,便以西門為姓。
3、以古國名為姓。虞、夏、商朝都有個汪芒國,汪芒的後代乃姓汪;商朝有
炎黃二帝
個在涇渭之間的阮國,其後代便姓阮。
4、以封地為姓。造父被周武王封到趙城,他的後代便姓趙;周昭王的庶子被封於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兒子被封到邢國為邢侯,他的後代便姓邢。
5、以官職為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他們的後代都以這些官職為姓。
6、天子賜氏,以 號為姓。如周穆王死了一個寵姬,為了表示哀痛,賜她的後代姓痛;周惠王死後追 為惠,他的後代便姓惠。
7、以祖輩的字為姓。如鄭國公子偃,字子游,其孫便姓游;魯孝公的兒子子 ,字子臧,其後代便姓臧。
8、因神話中的傳說為姓。傳說舜時有個納言是天上龍的後代,其子孫便以龍為姓;傳說神仙中有個青鳥公,後人便也有姓青鳥的。
9、因避諱或某種原因改姓。比如戰國時代田齊襄王法章的後代本姓田,齊國被秦滅了,其子孫不敢姓田而改姓法。漢明帝諱「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嚴」。明代燕王朱棣以討伐黃子澄等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並當了皇帝(即明成祖),當時號「靖難」,而太監馬三保因「靖難」有功而被賜姓為「鄭」;後他改名為鄭和。
10、隨著歷史的發展,民族復雜化,有些姓則是民族語言的譯音。如匈奴首領單於的子孫就有不少姓單於。可見,姓就是一種符號,並不像封建宗法制的維護者所宣傳的那樣神秘和神聖。
11、以姓為氏。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志符號而產生,其後人有的便直接承襲為氏。母權制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12、以國名為氏。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皆成為今天常見姓。
1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後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岔生采邑於蘇(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岔生後代便姓蘇。據統計,以邑為氏的姓氏近200個。一些復姓由於漫長的歷史演變,至今已不復存在。
14、以鄉、亭之名為氏。今日常見姓有裴、陸、閻、郝、歐陽等。
15、以居住地為姓。這類姓氏中,復姓較多,一般都帶邱、門、鄉、閭、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環境的居住地點。
16、以先人的字或名為氏。出自此條的姓氏很多,據統計有五六百個,其中復姓近200個。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以林性傳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孫以祖父字為氏,漢代時改皇父為皇甫。
17、以次第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後代相沿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順序。但也有例外。魯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為仲氏、仲孫氏,因他有弒君之罪,後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孫。
18、以官職為氏。如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職為姓的姓氏,單從字義上看,也可以分辨出來,如籍、諫、庫、倉、軍、廚等。
19、以技藝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20、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
21、以謚號為氏。
22、因賜姓、避諱而改姓。
10. 姓字 所蘊含的文化信息
姓氏所包含的文化信息非常多,在這里只能簡單地概括一下。
1、姓氏的起源:
中國人在母系氏族社會的時候就有「姓」了,是跟母親的姓。「姓」是「女」和「生」組成,就說明最早的姓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如黃帝,姓公孫,生於軒轅之丘,故稱為軒轅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
2、姓氏的圖騰:
圖騰是原始人群體的親屬、祖先、保護神的標志和象徵,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種文化現象。在原始人信仰中,認為本氏族人都源於某種特定的物種,大多數情況下,被認為與某種動物具有親緣關系,於是,圖騰信仰便與祖先崇拜發生了關系,在許多圖騰神話中,認為自己的祖先就來源於某種動物或植物,或是與某種動物或植物發生過親緣關系,於是某種動、植物便成了這個民族最古老的祖先。
3、姓氏的發展:
中國人的姓氏經過五千年的發展變化,已經紛繁復雜了。下面用數字來簡略地勾勒出姓氏的發展與壯大:從《春秋》、《說文》、《山海經》、甲骨文、金文等較古的文獻和資料中整理出幾十個古姓這樣共有80幾個;北宋錢塘無名氏編纂的《百家姓》收入502個姓氏;宋代鄭樵《通志。姓氏略》中收集姓氏共1745個;明代吳沈等人據當時戶部所藏戶籍編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個;清人張澍《姓氏尋源》、《姓氏辨誤》中記載古姓氏5129個;建國後,大陸學者閻福卿等編輯出版《中國姓氏匯編》共收姓氏5730個。據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員會漢字處1984年的抽樣調查及有關專家的估計,直到今天還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個以上。
中國最古老的姓氏:
姜:姜姓源自炎帝神農氏,因炎帝生於姜水(今陝西岐山縣),故以姜為姓。由姜姓還是呂姓、謝姓、齊姓、高姓、盧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
姚:姚姓因桃圖騰得姓。「兆」者為「桃」,炎帝氏誇父支以桃為權杖,在桃林塞(靈寶)步天逐日,桃都即姚墟。相傳舜生於姚墟,得姚姓,實是誇父氏女系祖先的姓。
姬:姬姓的族人可以說是黃帝的嫡系後裔,這個姓氏具有將近5000年的悠久歷史。全世界的華人都自稱是「黃帝子孫」或「炎黃子孫(炎帝與黃帝)」。
姒:姒姓的祖先是被世人千古傳頌的中國古代治水英雄大禹。大禹也是華夏民族傑出的聖祖。
嬴:嬴即燕的異字,且又同音,故嬴即燕。少皞氏初以燕(玄鳥)為圖騰,故成為嬴姓的始祖。
媯:源於有虞氏,出自上古高辛氏後裔堯帝的封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姓。媯姓為上古時期原始姓氏之一,得姓始祖是舜帝。
姞:黃帝的姞姓兒子是「姞姓部族」的首領,黃帝賜其「姞姓」,其後裔分支為「吉、雍、燕、鄂、密須(密、須)、闞、嚴、光、羊、楊、孔、尹、蔡、魯、允、斷、敦、逼、郅、雖」等姓氏。
4、姓氏的郡望堂號:
「郡望」,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國范圍內的名門大族。古稱郡中為眾人所仰望的貴顯家族。堂號是家族門戶的代稱,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數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於某一處或相近數處庭堂、宅院之中,堂號就成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號。同姓族人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廟的匾額上題寫堂名,因而堂號也含有祠堂名號之含義,是表明一個家族源流世系,區分族屬、支派的標記;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揚祖德、敦宗睦族的符號標志;是尋根意識與祖先崇拜的體現。所以,堂號和郡望一樣,都是中國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疇。也是中國人進行尋根問祖時不可不先熟悉的一個概念。
5、姓氏的族譜:
家譜,又稱族譜、家乘、祖譜、宗譜等。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家譜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是由記載古代帝王諸侯世系、事跡而逐漸演變來的。家譜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就其內容而言,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獻,記載的是同宗共祖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跡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可作為數典認祖、研究歷史、地理、社會、民俗等參考資料,它還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族譜還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國史,地誌,族譜)之一,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對於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6、姓氏的人文景觀:
地名是人們對具有特定方位、范圍的地理實體所賦予的專有名稱。在中國農業社會,各地民系和家族以地緣或血緣為紐帶,以土地為依託,形成傳統的聚居習俗,各個地名也就往往以其姓氏並地貌特徵和人文特徵而名之。
7、姓氏的對聯:
姓氏對聯代表的是血緣關系,家族史的來源和發展。姓氏對聯中,一般是以先人典故入聯,以緬懷祖德、標榜家聲為主,期後輩能繼承祖業,光耀門楣。姓氏對聯源自何時,目前沒有史料文字記載。客家人向來具有追宗思源,不忘根本的精神,因此,包含祖宗功績榮耀、品德成就的姓氏對聯在客家群體里倍受歡迎、發揚光大,幾乎所有客家居住的地方,都有濃厚的姓氏對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