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西婺源為什麼傳承的徽文化
婺源建縣的歷史有1200多年,原屬歙州、徽州管轄,是古徽州一府六縣(歙縣、休寧、婺源、祁門、黟縣、績溪)之一。1912年直屬安徽省,1934年劃歸江西省,1947年劃回安徽,1949年又劃歸江西,現屬江西省上饒市管轄。
婺源的文化風俗、房屋建築、飲食居住和徽州其他各縣大體相同,屬徽文化的組成部分。 徽文化的形成,主要得力於外來移民,這些移民來源於為躲避戰亂而遷徙來到徽州的難民,也包括在這 徽州人家
里做官或喜愛這里山水的人。隨著移民湧入和自然增長,當地人口在唐末至北宋的兩百多年間大量增加,山多田少的徽州難以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於是在南宋之後,徽州人逐漸外出經商,並逐漸發展成著名商幫——徽商。徽商將經商利潤的一部分用來作為繼續經營的資本,另一部分帶回徽州,用來購田地、建造房屋,注重教育,培養子弟讀書做官。有了雄厚的經濟基礎,使各種文化要素較之其他地區得到了更好的發展,從而使徽文化走向了繁榮和輝煌。徽州有著大量的物質文化遺存,許多古村落和古建築保存完好,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直觀的標本,不僅是旅遊和經濟資源,而且也能讓人從中領略到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徽文化正是以歷史上的古徽州一府六縣為核心,藉助徽商的經濟實力,並以商業移民的方式擴展、輻射到其他地區富有特色的文化積淀和文化現象。 而婺源無論是語言文化還是商貿聯系都成了古徽州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比如: 婺源的經濟作物中歷來以茶葉為主,所生產的綠茶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舊有「祁紅婺綠」之稱。祁紅,是指祁門及周邊地區所產的紅茶,婺綠則是婺源的綠茶,而祁門婺源都屬古徽州管轄。 婺源產硯台,名曰龍尾硯;實際上,我國四大名硯之一是歙硯,其原料就產在婺源的龍尾山,和婺源的龍尾硯同出一轍,而歙硯的產地歙縣是古徽州及其前身歙州的歷代州治府治所在。 婺源的徽商和徽州其他各縣的徽商一樣,也都是新安商人的組成部分。
人文環境
徽劇、儺舞為地方劇種[1]。第二次海內革命戰役時期是贛東北(閩浙贛)革命根據地之一。鄣山有皖浙贛省委舊址。名勝古跡有靈岩洞群、彩虹橋、龍天塔,李坑、思溪、理坑、延村等明清建築群。南宋學者朱熹,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等著名人物的祖籍均在婺源。 婺源自古文風鼎盛,人傑地靈,自宋至清,出進士552人,歷朝仕宦2665人,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入選《四庫全書》。婺源博物館有館藏文物萬余件,有「中國縣級第一館」之譽;儺舞、茶道、抬閣等民間文化藝術絢麗多彩;歷代名人遺跡和明清徽派古建遍布鄉野。全縣有16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2個國家歷史文化名村,全國文物保護單位13處,2個古村落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婺源生態優美,物產豐富。森林覆蓋率達82%,荷包紅魚、綠茶、龍尾硯、江灣雪梨是婺源紅、綠、黑、白「四色」特產,久負盛名。婺源有世界瀕臨絕跡鳥種——黃喉噪鶥,有世界最大的野生鴛鴦越冬棲息地——鴛鴦湖,每年冬天有2000多對鴛鴦來到這里越冬,有華夏第一高瀑——大鄣山瀑布。
傳統禮儀
自古以來,婺源就是禮儀之邦,民風儉朴,講究坐不爭上,食不爭多,行不爭先的「三不」禮節;與人交往,誠信為上;與人交談,書往往來,對人尊呼,對已謙稱;入私塾學館,尊師為父。 對長輩按輩份稱呼,平輩間稱哥稱嫂或直呼其名。對店主稱老闆、老闆嫂(娘),對雇員、工匠稱師傅。對有學識的人稱先生。對老人稱婆稱公。鄰里之間,有帶小孩名稱呼某家爸、某家*的。本縣民間,向來聚族而居。族人人相見按字輩稱呼,雖年高而輩分低者,仍稱哥道弟,平輩之間直呼乳名。已婚婦女對男家長輩或平輩,隨子女稱呼,如夫兄稱伯,夫弟稱叔,夫嫂稱伯母,夫弟稱叔母;對丈夫父母稱公婆;對丈夫叔伯夫婦及祖輩稱叔公、叔婆、伯公、伯婆,太公、太婆。親族以外冠以對方男子名諱,老者呼某某公,某某婆,中年者呼某伯、某伯母,某叔、某嬸。家長對孩子自幼教會稱呼。 舊時,祭祖、敬神、拜年、祝壽、新婚拜堂、幼輩拜會長輩、下級拜會上級均行跪拜禮。平輩相見,男子以抱拳作揖為禮,女搭手躬腰道「福」。 來客要請坐、奉茶、敬煙。為到家中的客人斟茶不能滿,而酒是要斟滿的,有「淺茶滿酒」或「七分茶八分酒」之說。鄉間待客更為熱情,多以煮荷包蛋或以雞蛋煮麵條招待。客人進餐,小孩不得入座挾菜。給客人端茶、送飯須雙手捧獻。客人告辭須加挽留,告別時須送客出門,並招呼「慢走」、「有空來嬉」。路遇外鄉熟人,要招呼回家吃飯。
2. 婺源有什麼好玩的
婺源風光
婺源景點:
思溪村、大鄣山、蕭江宗祠、蕭江源、長溪村、汪口、龍天寶塔、黃村經義堂、虎灘漂流、虹關、賦春古城、鳳游山、叢溪漂流、陽春古戲台、延村、洪村、婺源五龍山、婺源博物館、文公山、靈岩洞森林公園、慶源。
婺源風光秀美,山清水秀,春季的油菜花更是令人嚮往。每年3月上旬至4月中下旬,是婺源油菜花開最美的時候。
思溪村
婺源美食
婺源自古屬徽州府一府六縣之一,其飲食文化承襲了徽菜的傳統,以粉蒸、清蒸和糊菜為鮮明特色。婺源主要名菜有:蹄包、干魚、粉蒸肉、糊豆腐、李坑撰肉、糖醋鵝頸、荷包紅鯉魚、野蕨菜、土雞湯等,此外還有蒸汽糕、灰汁果、木心果、野艾果等特色小吃,可以令你一飽口福。
婺源購物
婺源以山川秀美,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賢俊眾多而盛行於世。婺源的四色特產非常有名,所謂四色,就是指紅、綠、黑、白四種顏色,分別指代婺源特有的紅色荷包鯉魚,馳名中外的江西綠茶「婺綠」,丹青垂愛的黑色龍尾硯,個大肉脆雪白甜梨。荷包紅鯉魚其色彩紅艷,頭小尾短,背高腹圓,型似荷包,故名荷包紅鯉魚,已列為國宴之珍。婺源綠茶以「顏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濃郁,水葉清而潤厚」著稱,婺源茗眉為其中的上品。江灣雪梨果白如雪而得名,尤以「西降塢」為最,皮薄肉細,核小汁多,是果中上品。龍尾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宋代大詩人蘇軾曾冠以「澀不留筆,滑不拒墨,厚而堅,朴而重」之美稱。此外還有清華婺酒、珍珠液酒、獼猴桃、香菇、酒糟魚等,也是婺源家喻戶曉的土特產品。另外甲路雨傘也是清新典雅、儺面粗獷淳樸,具有很強的婺源特色。
婺源娛樂
婺源的民間娛樂眾多,且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如儺舞、徽劇、地戲等。較為著名的娛樂場所有婺源古代民間民俗展覽館、青蓮茶莊、婺源鼓吹堂等。 婺源娛樂項目: 婺源儺舞:又稱鬼戲,是漢族最古老的一種祭神跳鬼、驅瘟避疫、表示安慶的娛神舞蹈。
婺源特色
婺源三雕
婺源「三雕」藝術主要附著於徽州「古建三絕」(古民居、古祠堂、石牌坊)身上,為磚、石、木三種民間雕刻藝術的總稱。
婺源四古
一古——古建築:婺源古代屬於徽州所轄,所以這里的民風民俗與現在的皖南地區非常接近,保留了大批古樸典雅的徽派古建築,古祠堂、官邸、民居、書齋、戲台、廊橋、亭閣、寶塔等遍布全縣。那些白色的房屋掩映在青山綠水之中,顯得寧靜而幽雅。李坑、延村、思溪、桃溪等明清民居群被建築學家稱為「古建築博物館」。
二古——古溶洞:位於靈岩國家森林公園內的靈岩石窟群有大小溶洞36個,洞內泉潭參差錯落,有數百個上佳景點。曾有許多文人墨客到過此洞,至今仍保留著「岳飛游此」、「吳徽朱熹」等題詞2000多處,為國內罕見。
三古——古樹:遍布鄉野的名木古樹,為婺源又增添一份古韻。漢代的苦櫧、隋朝的銀杏、唐代的香樟、北宋的紫薇、南宋的牡丹、明代的香榧以及其他歷時千餘年的紅豆杉、楠木、柳杉、羅漢松、刨花楠、黃檀至今仍然長得亭亭蓋蓋。婺源的古樹中,最有名的是被稱為「江南第一樟」的虹關古樟和朱熹親手栽植的巨杉。
四古——古文化:婺源是理學大師朱熹的故里,還出過文學家朱弁、皖派篆刻創始人何震、朴學家江永、鐵路專家詹天佑等名人。據史書記載:從宋至清,婺源全縣考取進士的有550人,出任仕宦者2665人,到明清朝更有「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之事。縣中文人學士的著作達3100多部,其中172部計1487卷被選入《四庫全書》,所以有「書鄉」之譽。
歙硯,因硯石產於婺源縣溪頭鄉的龍尾山而又名龍尾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婺源縣位於贛東北(江西省東北部),上饒市北部。婺源為徽州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自古即為徽饒古道必經之地。婺源東西分別與兩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衢州、景德鎮毗鄰,南隔銅都上饒德興市與世界自然遺產「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相望,北枕國家級旅遊勝地黃山和國家歷史名城古徽州首府歙縣。婺源素有「書鄉」、「茶鄉」之稱。
交通
長途汽車:衢州長途汽車站(到衢州火車站後可以花5塊錢乘麵包車到長途汽車站),一天有4班車到婺源,4.5個小時即可到達。發車時間分別是6:00、9:30、11:00、12:30。
外省直達婺源客車車況:浙江衢州 、浙江開化、浙江義烏、浙江寧波、杭州、紹興、東陽、溫州、樂清、上海、安徽黃山、安徽合肥、安徽黟縣、湖北武漢(季節性開通)
南昌中轉站:南昌江西省省會,全國各地直達飛機和火車交通都比較便利。目前南昌青山湖客運站至婺源有汽車直達,每天4班,行程一般在三個半小時左右。(北方、偏北的華東省區坐火車、飛機的遊客注意)
上饒中轉站:婺源屬於上饒市,可先乘坐火車抵達上饒,上饒達到婺源的直達汽車比較便利,每半小時就有一輛,車程大概在四小時左右。(廣東珠三角方向的遊客注意)
景德鎮中轉站:景德鎮距離婺源比較近的一個城市,兩地直達客車發車頻率很高。客車全程40分鍾高速到達婺源。(北京、深圳、上海坐飛機遊客注意)
黃山中轉站:以黃山為中轉站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此地有機場及火車站、客運站。您可以在黃山客運站坐車直到婺源,全程高速1小時左右,交通很便利。(北京、成都、上海、深圳、重慶、西安、廈門的遊客注意)
自駕租車:自駕游的朋友請注意:從外省自駕到婺源有兩個方向,一條是黃山方向,一條是南昌方向。都是全程高速。
飛機:婺源周邊1個小時車程內有三個機場:黃山機場、景德鎮機場、衢州機場。
火車:婺源到浙江衢州150公里;到江西上饒170公里、到景德鎮80公里;到黃山120公里。
北京、南京方向的遊客可在皖贛線黃山站下車,轉乘汽車前往;
福建方向的遊客從景德鎮乘汽車前往;
上海方向的遊客可乘浙贛線至浙江衢州下車,轉乘汽車前往。亦可先乘火車到景德鎮再轉汽車前往(景德鎮到婺源85公里)。
北線的清華:每天早晨6:30~17:40,20分鍾一趟往返縣城。可輻射大鄣山、古坦靈岩洞、沱川理坑、浙源虹關等地。
東線的江灣:與縣城間的交通十分方便,可接東線的曉起,溪頭、大畈、段莘。
西線的賦春:與縣城交通便利,可接西線的許村、鎮頭、甲路。
旅途中隨時觀賞、遊玩,但要注意以下幾點:
1、安全:坐摩的一定要叮囑司機注意行車安全,特別是在好路上,反而容易出事。
2、衛生:婺源有許多沙土公路,一天下來大多滿身塵土,要有心理准備。
3、體力:坐一天摩的下來是很辛苦的,要有一定的體力與精力。
4、價格:包摩的一般60~80元/天,黃金周期間80~100元左右。還價時盡量控制在100元。
5、其他:如路上車子出問題的修車費、午餐費等,一定要事先說好,以免糾紛。
圖片來源:藝龍-獨行俠H、獨往者
3. 婺源元宵節習俗
婺源元宵節傳統民俗活動是舞龍燈。
婺源的各個村落都迎板龍燈,在婺源話中,「燈」與「丁」同音,有著祝願人丁興旺、慶賀吉祥如意之意。
正月十三,是起燈的日子,婺源民間的鄉村,都會抬著板龍燈出巡祈福。正月十八是圓燈,這天舞龍燈的方式與其他二日舞的方式不同(正月十三與正月十五)。
各個舞龍隊會極限發揮,等到龍燈結束後,各自會扛著自己的板凳龍燈往家裡跑,誰第一個跑到家誰來年一定添"燈"(即添了)。這一天之後,春節就算過完了,農民們就要做春耕的准備工作了。
4. 婺源古鎮的人文簡介
據《贛東北方言調查研究》一書記載,婺源是江西重要的徽語區之一(另有兩處是德興和浮梁)。婺源古屬吳中楚尾,正式建制於唐開元28年(公元740年),分休寧縣(今隸安徽省)和樂平縣之地而置,長期屬歙州(後相繼改為徽州、徽州路、徽州府),民國時屬安徽省,1935年後改屬江西。但是,1947年-1949年又一度劃歸安徽。因此,自公元720年至今,婺源方言已流傳了1200多年,是江西地區流傳較為久遠的方言之一。
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婺源,自古以來,就被譽為「江南曲阜」和「書鄉」。由宋而下,文風愈顯強勁,有仕宦2665人,著作3100多部,選入《四庫全書》172部。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百代文氣造傳世名流,文學家朱弁,哲學家、教育家、理學大師朱熹,明篆刻家何震,清經學家江永,科學家齊彥槐,鐵路之父詹天佑,現代醫學家程門雪,都從這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悠久的歷史,讓婺源方言保持了古樸儒雅的特點。如人們熟知東司、出恭、承讓、大小喬、沒者也、有亦無、不對榫等極富歷史文化內涵的詞語,在婺源方言中運用極為廣泛。此外,婺源方言對「之」字的理解與用法特別接近古漢語。「之」用在句末,作語氣助詞,表示已成,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了」。如「吃之,去(ké)之、沒(mé)之」。這種用法,在婺源東部方言中,同樣適用於「兮」,如「吃兮、去兮、沒兮」。此外,古漢語中不常見的「相」代第一人稱的情況,在婺源方言中也可以找到,如「相幫」(幫我一把)。
除了古老之外,婺源方言還有富有節奏、感染力強等特點。如表示程度加強的「甜津津」(音zěn)、「苦醨醨」(音lí)、「稠攪攪」、「稀淌淌」、「細珍珍」、「粗蒿蒿」、「慢偷偷」、「急熊熊」、「松哈哈」、「緊扎扎」、「香噴噴」、「臭哄哄」(音hèng)、「烏兮兮」(音xì)、「綠翡翡」(音fì)、「窮岌岌」、「死沒沒」……念起來,很親切,這種方言的特色是普通話所不及的。
全縣面積2947平方公里,總人口33萬人。境內山多地少,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與庄園」之稱。這里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6.7度,年降水量為1821毫米。
此外,婺源的民間藝術也十分富有,典雅的徽劇是京劇的源流之一,古樸的儺舞被稱為「古典舞蹈活化石」,甲路抬閣藝術享有「中華一絕」的美名,獨具韻致的茶藝表演風姿迷人......婺源博物館,館藏之多,品位之高,國內罕見,有「中國縣級第一館」之稱。
5. 婺源有什麽特色
江西婺源當地民俗特色介紹:
婺源當地民俗特色-婺源四色
婺源以山川秀美,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賢俊眾多而盛行於世。婺源的四色特產非常有名,所謂四色,就是指紅、綠、黑、白四種顏色,分別指代婺源特有的紅色荷包鯉魚,馳名中外的江西綠茶「婺綠」,丹青垂愛的黑色龍尾硯,個大肉脆雪白甜梨。
紅色——荷包紅鯉魚 :明代開始在婺源民間選育繁衍,因當地的水質優良、氣候適宜,逐漸形成了一種特異品種。其色彩紅艷,頭小尾短,背高腹圓,型似荷包,故名荷包紅鯉魚。該魚營養豐富、肉嫩湯鮮,是食用、葯用、觀賞俱佳的國家級優良淡水魚種,已列為國宴之珍。
綠色──婺源綠茶 :婺源是中國綠茶之鄉,千百年來,「婺綠」以「顏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濃郁,水葉清而潤厚」的特點而著稱於世,早在唐代婺源就已成為「綠叢遍山野,戶戶飄茶香」的著名茶區。婺源茗眉是婺源綠茶中的上品,它的外形彎曲似眉,翠綠緊結,銀毫披露;味道鮮爽甘醇。
黑色──龍尾硯 :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有12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硯國名珠」、「文房瑰寶」。龍尾硯以取龍尾山的石料製作而得名,硯品繁多,製作精細,風格高雅,歷朝皆為貢品,以「聲如銅、色為鐵、性堅滑、善凝墨」而聞名。宋朝詩人蘇軾曾冠以「澀不留筆,滑不拒墨,厚而堅,朴而重」之美稱。
白色——江灣雪梨::產地江灣,果白如雪而得名。《婺源縣志》載:明代,婺人從歙縣丁字橋引進梨苗,與當地野生棠梨嫁接,並以油漬紙為袋將果逐個包封,成熟時果雪白,有西降塢、六月雪、白梨、蘇梨等品種。其中尤以「西降塢」為最,皮薄肉細,核小汁多,脆嫩爽口,味美香甜,是果中上品。
婺源當地民俗特色-婺源四古
一古——古建築
婺源古代屬於徽州所轄,所以這里的民風民俗與現在的皖南地區非常接近,保留了大批古樸典雅的徽派古建築,古祠堂、官邸、民居、書齋、戲台、廊橋、亭閣、寶塔等遍布全縣。
那些白色的房屋掩映在青山綠水之中,顯得寧靜而幽雅。李坑、延村、思溪、桃溪等明清民居群被建築學家稱為「古建築博物館」。
二古——古溶洞
位於靈岩國家森林公園內的靈岩石窟群有大小溶洞36個,洞內泉潭參差錯落,有數百個上佳景點。
曾有許多文人墨客到過此洞,至今仍保留著「岳飛游此」、「吳徽朱熹」等題詞2000多處,為國內罕見。
三古——古樹
遍布鄉野的名木古樹,為婺源又增添一份古韻。
漢代的苦櫧、隋朝的銀杏、唐代的香樟、北宋的紫薇、南宋的牡丹、明代的香榧以及其他歷時千餘年的紅豆杉、楠木、柳杉、羅漢松、刨花楠、黃檀至今仍然長得亭亭蓋蓋。婺源的古樹中,最有名的是被稱為「江南第一樟」的虹關古樟和朱熹親手栽植的巨杉。
四古——古文化
婺源是理學大師朱熹的故里,還出過文學家朱弁、皖派篆刻創始人何震、朴學家江永、鐵路專家詹天佑等名人。
據史書記載:從宋至清,婺源全縣考取進士的有550人,出任仕宦者2665人,到明清朝更有「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之事。縣中文人學士的著作達3100多部,其中172部計1487卷被選入《四庫全書》,所以有「書鄉」之譽。
婺源當地民俗特色-油菜花海
江西婺源,被世人稱之為「中國最美的鄉村」,古老的城鎮建築和農村面貌讓人感受到的是淳樸且充滿自然的氣息,漫步於鄉村的石板路,穿過溪河的石拱橋,油菜花盛開於徽式農舍間中。每年的三、四月份,就是婺源油菜花飄香的時節,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齊齊盛放的時候是這里一年中最美的時光。
不同於其他很多地方的油菜花,婺源的油菜花有另一種意韻:群山如抱,藍天碧水,在蔥蘢的綠色掩映中,粉牆黛瓦的徽州民居鱗次櫛比,一個個古老村落點綴在廣闊的油菜花叢中,爭相輝映,如同一幅花黃柳綠的水墨丹青。
還有粉紅的桃花、潔白的梨花點綴在金黃色的油菜花中,掩映著白牆灰瓦的徽派建築,使逃離紛繁城市的人在這里找到了歸宿。夜宿農家,煮一壺醇香的米酒,炒兩個平常的小菜,十幾元錢就能把你帶到人生最高的境界。
婺源當地民俗特色-儺舞地戲
婺源儺舞
儺舞,又稱鬼戲,是漢族最古老的一種祭神跳鬼、驅瘟避疫、表示安慶的娛神舞蹈。
婺源儺舞歷史悠久,早在明代初葉就有婺源儺舞外出表演的記載。這種帶有原始宗教色彩和圖騰崇拜意識的舞儀,寄託了村民的美好願望,古時每逢打醮、新春都跳儺舞祈福禳災,表演非常古樸、粗獷、誇張、簡練。
如《開天闢地》,舞者頭掛"盤古氏"面具,手持大斧,四面砍劈,表現出開創乾坤的盤古勇往直前、無堅不摧的英雄氣慨。《判官醉灑》表現判官與小鬼嬉耍鬥酒的酩酊醉態,人物性格鮮明,饒有生活情趣。《舞花》則是一組大型舞劇,表現秦二世胡亥篡奪皇位的歷史故事,氣勢磅礴。
儺舞是一種古典舞蹈與彩繪木雕的相結合的藝術。婺源儺面具有50多種,以木頭雕做,工藝精緻,手法誇張,神氣活現,其忠奸優劣、老少妍陋無不神似。舊時鄉民把儺面具奉為"神靈",開櫥和封存儺面具還有一套尊祀的儀式。婺源儺舞由於受到明未盛行的目連戲的影響,有的節目逐漸發展為戲曲形式,增加了弦樂和高腔曲調,別具特色。
婺源地戲
婺源地戲是婺源民間的一種由鄉民穿戴戲衣,化裝成人們熟悉的一組組戲劇人物亮相遊行的敬神與娛樂相統一的傳統活動。每逢農歷正月初、三月三、四月八和迎秋打醮時,不少地方都會演出地戲。地戲有地戲、馬戲、抬閣和高蹺等形式。扮演者穿戴戲衣,飾成生、旦、丑、末、凈等角色,依次亮相。
在地上行走者稱地戲;乘馬而游者,謂馬戲;抬閣帽是由四至八個人抬著一張大型台桌,台桌分高低層和前後區。扮演者(多位靈巧的兒童)各飾某一戲劇中的角色,穿戴考究。形態或站、或坐、或倒立、或懸空,組成一個個精彩畫面。如《桃園三結義》、《鬧天宮》、《單刀赴會》、《打金枝》、《三岔口》、《拾玉鐲》等。
上述三種,只配以鑼鼓絲弦,扮演者不演不唱。而高蹺則是腳上綁定木棍,短的一尺,長的一尺半。扮演者邊走邊演,一般多為插科打諢,逗人嬉笑。藝高者甚至表演武術、或劈叉、或空翻。
6. 婺源簡介
婺源縣位於贛東北(江西省東北部),上饒市北部。婺源為徽州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婺源東西分別與兩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衢州、景德鎮毗鄰,南隔銅都上饒德興市與世界自然遺產「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相望,北枕國家級旅遊勝地黃山和國家歷史名城古徽州首府歙縣。婺源素有「書鄉」、「茶鄉」之稱,是全國著名的文化與生態旅遊縣,被外界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一顆鑲嵌在贛、浙、皖三省交界處的綠色明珠。
婺源門票信息
1.旅遊集團景點通票:180元/人/5天 ,單點票:60元/人/景點
通票景點含:李坑、汪口、江灣、曉起、思溪延村、彩虹橋、大鄣山卧龍谷、百柱宗祠、靈岩洞風景區、文公山、江嶺、石城、鴛鴦湖、嚴田古樟民俗園(30元)
2.非旅遊集團景點通票:叢溪漂流(60元)、理坑(60元)、清風洞(30元)、洪村(20元)、五龍源漂流168元。
婺源自古屬徽州府一府六縣之一,其飲食文化承襲了徽菜的傳統,以粉蒸、清蒸和糊菜為鮮明特色,主要名菜有:蹄包、干魚、粉蒸肉、糊豆腐、李坑撰肉、糖醋鵝頸等,此外還有蒸汽糕、灰汁果、木心果、野艾果等特色小吃,可以令你一飽口福。
來婺源,可以選擇住在婺源縣城,住宿條件和周邊的交通、餐飲都比較方便,去各個景區都有很多中巴可以到達。或者也可以選擇住在下屬的某個鎮里,鄰近景區風景更好,價格也相對更便宜一些。當然你還可以選擇住在農家樂裡面,
住宿推薦 婺源小院子國際青年旅舍 婺源村裡村外酒店 速8酒店婺源淺水灣店 婺源花園大酒店 婺源賓館
婺源的四色特產非常有名,所謂四色,就是指紅、綠、黑、白四種顏色,分別指代婺源特有的紅色荷包鯉魚,馳名中外的江西綠茶「婺綠」,丹青垂愛的黑色龍尾硯,個大肉脆的雪白甜梨。此外還有清華婺酒、珍珠液酒、獼猴桃、香菇等,也是婺源家喻戶曉的土特產品。
特產 婺源綠茶 龍尾硯 江灣雪梨 清華婺酒 婺源木雕 購物好去處 婺源縣城
婺源旅遊貼士
1、婺源多屬山區,早晚溫差較大,特別是春秋兩季,記得適當多帶衣物,最好帶上雨具,夏季婺源草木茂盛,蛇類眾多,需要專業的戶外技能與急救葯品。
2、如果有住宿農家的准備,最好自備睡袋。住老鄉家,一天食宿15~20元即可。
3、拍攝婺源風光的最佳季節一般是在3月下旬和11月下旬。
4、當地人很淳樸,也不拒絕拍攝,如答應給他們寄照片,事後一定要兌現。
5、要在婺源玩好,下面這首《婺源行走歌訣》是要牢記的:看山走東不走西,看水走北不走南。投宿城外不住內,乘車趕早不宜遲。
7. 婺源有哪些特色小吃
古代的婺源有「書鄉」和「茶鄉」的美稱,更是中國的綠茶之鄉。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婺源都屬於古徽州府的管轄,因此,婺源的飲食文化很大一部分都受到了古徽州的影響,繼承了徽菜的一些傳統特色,特色鮮明,那麼先來介紹幾種吧。
三、清明果
聽名字就知道這是婺源人清明前後吃的美食,是一種用野生的艾草製作出來的小吃,形狀有點像是餃子,一口咬下去,韌性十足,整個口腔都充斥著艾草的香味。
四、清蒸草魚頭
中秋節吃草魚頭也是婺源的習俗之一。當地的一些村民會在家門口挖一口小魚塘,從附近的溪水中引水,然後把草魚放進去養,因此他們管草魚也叫塘魚。據說當地人喜歡在中秋前後吃草魚,因為中秋時節是草魚的最肥美的時候。
8. 婺源茶文化的基本介紹
婺源的茶 文化 是婺源干百年來植茶、制茶、品茶歷史的豐厚積淀,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婺源茶文化的基本介紹,一起來看看。
婺源茶文化的基本介紹
從鴛鴦湖沿著景德鎮至婺源的公路趕回婺源,約10公里處,金山生態茶葉觀光園就到了。“綠絲遍山野,戶戶飄茶香”,進金山生態茶葉觀光園,山坡上下700多畝有機茶樹展現在我們面前,用來製作‘‘烏牛早”、“上梅洲”等國家優質名茶的茶樹,布滿茶園,碧綠欲滴。粉壁黛瓦的茶藝館坐落在一塊平坦的土地上,與四周的青山綠水構成一道和諧的風景。你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是跟隨採茶姑娘人園採茶,還是去體驗制茶的過程,或者到茶藝館里觀看當地茶姑優雅的茶道表演。
武口茶場位於紫陽鎮北郊,擁有一萬余畝的茶園。它與浙江杭州茶場、廣州英德茶場、貴州都勻茶場並稱為中國四大茶。因為這片茶園就位於星江之畔,朱緋塘的舊地,周圍是山丘、河流、古村落,所以風景宜人,也是觀賞採茶的好去處
婺源盛產茶葉,隨之而來的“茶文化”也是豐富多彩。
婺源手工制茶作為婺源茶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婺源優質名茶的主要基礎。歷史上的團餅茶手工製作程序,大體經過早春采、揉、拍、焙、穿、封和乾的若干步驟。而自明初朝廷停止龍鳳團茶進貢後,炒青綠茶遂成為整源綠茶的主體。
新中國建立之前,婺源綠茶(簡稱“婺綠”)的採摘、加工和製作,都採取手工進行。’採摘的茶葉一般有“春茶”和“夏茶”之分,俗稱“頭茶”和“子茶”,當然,以而前採摘的春茶質量為上乘。採摘的鮮茶,一般經過以下加工精製程序,方才能獲得優質的“婺綠”。這些程序依次是:下鍋殺青,揉成條狀,解塊攤晾,烘坯至爽,熱鍋焙乾,直到上霜,製成初級製品,俗稱“毛茶”。從毛茶製成精茶,還需經過篩分、補火、揀雜,再經過分篩、抖篩、撼分、補火、割末、風戽、拼配等工序,方才最後製成。精製的茶葉還要裝錫罐,以便密封,使之不受潮不污染,保持醇正的香氣。新中國成立後,婺源制茶基本上採用了機器加工與製作,僅在偏遠山村民間茶農還個別使用手工製作加工。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豐盛的茶葉資源是婺源民間 飲茶 民俗形成的重要原因,而民間的飲茶 民俗文化 恰哈是婺源茶文化根深蒂固的物質基礎。自古至今,飲茶一直是婺源城鄉居民日常生活習俗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一般來說,早上和飯後,婺源人喜歡泡上一壺綠茶飲用。至於親朋好友來訪,沏茶款待則是必備的節目,畢竟婺源每戶人家一年四季都儲存有茶葉,以備隨時飲用。如果用白開水招待客人,這在茶鄉婺源可是一個不禮貌和不尊敬的舉動。
婺源茶文化還體現在鄉間古道和偏僻山路廣設的茶亭上。婺源人講究儒家的、佛家的行善施捨和普濟眾生。在行人必經的鄉間道路和叢山峻嶺間的古道上,鄰近的村民或宗族或個人,往往捐建茶亭,專門為行人供應茶水,以解行旅之人的飢渴。我們沒有對婺源歷史上的茶亭作過專門的統計,但少說也不下數百個。徽饒古道浙嶺上的堆婆冢的 故事 ,我們前面已經講過。清末“募化重修浙嶺頭萬善高佛殿茶亭石板暨庵 前石塔”的石碑還平靜地鑲嵌在萬善南壁上,那茶亭牆上白底黑字書寫的“飲水即思源”的五個透勁楷書也依然清晰惹眼。
婺源茶文化的歷史
南宋以來,特別是明代,婺源因是朱熹故里,儒學盛行,文風鼎盛,茶禮、茶俗就蔚然成風,在文人的推動下,茶道也不斷發展豐富,溶進了更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
由於主體、地域文化條件的不同,茶道在實際生活中也是多層次的。呈現出各自不同的審美意識。婺源茶道中的“農家茶’、“富室茶”和“文士茶”,正是從民間整理而成的,反映出不同層次的文化形態。比如,在婺源鄉村,不僅家家會種茶,而且人人善做茶、飲茶。 他們不論是上山伐木,還是下田耕作,都要帶上用竹子做成的茶筒。為了路人方便,村間道路還沒有茶亭。家裡待客,更是非茶不可,銅壺燒水,瓷壺沖泡,然後再分茶敬客,盛茶則用“湯甌”,一種類似小碗的茶具。這就是“農家茶”,形式比較簡朴,貴在真誠親切。 而“富室茶”,則迥然相異。
富裕人家,房子高大寬敞,會客常在堂前或花廳,窗欞明燦,桌椅紅亮,有些還在牆上掛幾軸書畫,頗具氣派。客人無論是圍八仙桌或分列兩旁,坐位均有大小之分,因此,敬茶時先左後右,先上後下的順序,不能有些許差池。茶具,亦更講究,一般用錫制的通氣壺燒水,有的還用銀壺。飲茶則是粉彩、古彩或青花的“潷盂”,大多是瓷托,亦有用錫、銀托的,真可謂器盡奢華。
茶文化的介紹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歷史,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於宋代,普及於明清之時。中國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國茶區遼闊,茶區劃分採取3個級別,即一級茶區(以西南、江南地區為表),二級茶區(以西北、江北),三級茶區(以華南地區為代表)。同時,茶也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眾化、最受歡迎、最有益於身心健康的綠色飲料。茶融天地人於一體,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的一種具體表現和中國文化而論之。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和禮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禮在中國古代用於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中國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和中國的一些生活中的習慣與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類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茶文化是中國具有代表性的 傳統文化 。中國不僅是茶葉的原產地之一,而且,在中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至今仍有著豐富多樣的飲茶習慣和風俗。
種茶、飲茶不等於有了茶文化,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條件,還必須有文人的參與和文化的內涵。唐代陸羽所著《茶經》系統的 總結 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葉生產,飲用的 經驗 ,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陸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視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規范,講究飲茶用具、飲茶用水和煮茶藝術,並與儒、道、佛哲學思想交融,而逐漸使人們進入他們的精神領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飲茶過程中,還創作了很多茶詩,僅在《全唐詩》中,流傳至今的就有百餘位詩人的四百餘首,從而奠定中國茶文化的基礎。
9. 婺源有什麼人文知識么
清華鎮之晨 彩虹橋之夢 覓婺源人文之精髓
婺源 目前隸屬於江西上饒市 以玉山縣德興縣婺源縣可以構築一個近等腰三角形 婺源縣就在三角形角端 在皖、浙、贛三省交界地
婺源境內沒有名山 而北面安徽黃山 南面福建武夷山與中段的三清山珠連串一線上 卻襯托出婺源「鬱郁層巒夾岸青,春溪流水去無聲。煙波一棹知何處,鶗鳩兩山相對鳴。」那幅纖巧秀美的山水國畫
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則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來贊美家鄉婺源
可以說 現在的婺源自然景觀 得益於周邊名山的地質演變
1 婺源之源
婺源是江西省內為數不多的一個歷史悠久的古縣 歷史上曾長期歸屬安徽管轄 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 也就是為什麼婺源徽派建築群屢見不鮮的原因
婺源 歷史悠久 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 並於唐朝公元740年(開元二十八年)農歷正月初八日正式設立 縣治設清華 隸歙州
公元901年(天復元年) 縣治由清華遷至弦高(今紫陽鎮) 之後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9月4日國民政府決定 婺源劃屬江西 隸江西省第五行政區 之後
1946年民國三十六年八月 又劃回安徽省 隸屬第七行政區
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 屬華東區贛東北行政區
1952年10月 屬江西省上饒專(地)區至今 上饒市至今
2 清華鎮之現狀
a 清華鎮之位置
浙源水與古坦水匯合處的清華鎮 其歷史 與婺源一樣源遠流長 她位於婺源縣北部的五峰尖北麓 距縣城北偏西二十二公里的,以清溪縈繞 華照增輝而名
b 東源村
東源村 千年的歷史 是清華鎮的組成部分 目前唐朝婺源建縣時 其古建築物如縣衙門就設在村的胡氏宗祠早就盪然無存 據稱 一棵1300多年的苦櫧樹是唯一歷史見證物
目前 東源村 僅有四十餘戶 登上村中4層高樓平台 周邊徽派建築物 已經稀見 而4-5層的建築物 猶如鶴立雞群
c 清華鎮建築
屋頂眺望清華鎮 雜亂無序的新建築物 完全沒有了徽派建築風格 與山外簡單方便的建築風格吻合
天上不時飛過成群的麻雀 對面屋頂上 養著成群鴿子 不知道是不是信鴿還是肉鴿 再沒有見其他飛行動物
和其他江西山區那般 戶戶屋頂有太陽能熱水器 戶戶屋頂有衛星天線 高聳入雲的天線與遠處的山巒遙相呼應 不知道是增添了美觀還是破壞了自然景觀
街上唯一時代性老建築 就是國營鄣公山墾殖場場部 現為清華鎮供電所 還有青磚建築物--鄣公山總場衛生所
d 清華鎮生活圖
文革前後 清華鎮一帶歸屬國營鄣公山墾殖場管理 目前鎮上周邊村生活著的墾殖場退休職工 每月領400元左右的退休金
以前國營鄣公山墾殖場 也算贛東地區比較富裕的地區 是上饒地區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樂意前來的地方
清晨7點前 鎮上街道上 少見行人 街兩側商店 小吃店還未開啟 到是古坦水溪邊 已經有農家在洗東西
清晨7點一過 有坡度的街上 開始喧嘩起來 有行人了有車輛了 周邊店鋪紛紛開張
清華鎮上 摩托車隊也壓上街頭 而彩虹橋班車 以中巴為主 也開始候客
3 雙河村
雙河村 在清華鎮浙源水東側 和清華鎮一橋之隔 也有千年建村史 一條雙河街穿村而過
當地居民也不清楚現在自己居住的建築物究竟有多少年代 雖一橋之隔 估計比鎮上的人窮 所以新建築物寥寥無幾 徽派古建築外觀猶在 如果有錢被修繕一下兒 就可以與思溪延村建築物爭輝
村民們生活 與鎮上居民就有明顯不同 仍會捧著各自的飯碗聚在雙河街吃飯 交流各自信息 而當照相機對著他們 則會害羞躲閃
4 雙河大橋
清[華鎮]嶺[腳]公路 即去浙源理坑路況極差
舊橋 估計5,60年代建造 用土磚壘起 路幅寬 約4米 估計已經沒有修復的價值和保存價值 兩邊欄桿部分已經斷裂 路面鋪就碎石簡單應付交通 一旦下雨 泥濘不堪 危險很大
新雙河大橋 目前已經打好河樁 按當地人的期望 今年底前就可以通車 問題是 如果橋造好了 通浙源理坑路沒有根本性的改觀 那橋的作用有限
5 宋代廊橋-彩虹橋之夢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彩虹橋 清華鎮北側河上 是省級重點保護文物 建於南宋 已有八百年 她全長一百四十米 由六亭五廊構成長廊式人行橋
何時開始喪失交通功能 沒有人說得清
目前 成為婺源重要景區 除彩虹橋 還有登雲橋 文彭小西湖 生態保護神--石碣 舂米水礁作坊 鴛鴦樹 水鄉風情-漂游 等風景區組成
彩虹橋與登雲橋一高一矮、一大一小的連接 兩橋橋名的巧妙組合 祈盼吉祥、發達 正是古人對子孫後代的祝願 無論讀書、做官、行商……登青雲 飛黃騰達 光宗耀祖
正是古徽州橋名文化的精髓 討口彩與討前程
每一個外地旅遊客 都會在橋上走走 在河上石路走走 拋棄晦氣 帶來祥雲
彩虹橋被封為中國第一廊橋
美國電影「廊橋遺夢」也為彩虹橋出名 帶來了愛情浪漫的色彩
6 山秀水靈人傑
去婺源觀油菜花 是外地旅遊客追捧的項目之一 秀山 雲霧讓婺源油菜花 更顯嫵媚
婺源是「水鄉」 川流密布 清澈見底 一個山環就有一個水面 一個水面就有一個山村 一個山村就有一座小橋 山-水-村-橋 構築一幅美妙的人文景色
當村邊小溪 水影中的粉牆黛瓦古民居 和浣衣女的身影 就是一幅難得的「江南水鄉」的天然畫卷
「山間茅屋書聲響,放下扁擔考一場」寫照了婺源人傑 能農能文 自宋至清 全縣考取進士550人 仕宦2665人 歷代文人學士著作3100多部 其中172部進入《四庫全書》
那婺源現代人在這方面 目前是如何呢?婺源人沒有提供數據
7 月亮灣畔遭遇採茶女
同伴下月亮灣河上泛舟之際 看到了一位鄰近村的採茶女在採茶 她自我介紹 她已婚 有個4,5歲的女孩子 丈夫在外地打工
和採茶女聊起了茶葉
婺源茶 源遠流長 公元856年就有文獻記載 唐代開始被生產 宋朝《宋史●食貨》稱婺源謝源茶為絕品 明清兩朝代 開始成為朝廷供品
比較可惜 婺源茶 至今未能在中國市場爭得一席之地
雖現在在縣鎮主要幹道上 「婺源綠茶」 廣告鋪天蓋地 但要在茶市場上發條頭 看來任重而道遠
8 婺源山裡人的生活習俗亟待改善
山裡已經可以用管道的水 當地人還是偏愛去河溪邊洗東西 成為他們不變的風俗 雖說是是外來旅遊者爭相拍攝的一道風景 當地人實際行為卻污染了水源 降低了下遊人們的生活質量
他們每天用化學洗滌劑洗衣服 洗蔬菜洗家禽洗魚等食品 洗家中雜物 吃的用的穿的物品在同一條水溪中洗滌 給下游造成了污染 給自己生活帶來隱患
若水源一旦難以自凈 那山裡人生活質量 將必定下降
婺源 塑造綠色生態環境就是一句空話
目前 許多水溪上 隨時可見各種雜物垃圾 讓人不堪入目
9 婺源方言透視人文
婺源方言 在山裡 不同的村莊之間 差別很大 雖然彼此聽的懂 卻未必都會說
舉例
時間 有點規律可以掌握
如早晨-白天-晚上 婺源人 以「家」結尾 即說朝家-日家-夜家 而上午-中午-下午 讀為 上晝-當晝-下晝
生活方面 很形象化
如吹牛==抄天 能幹==扎筋 改嫁==起身 出嫁==分人家 玩==嬉
贛東的江西人 受徽派文化的熏陶 在語言在行為上 有江西人一面 也有徽派人的一面 這將區別其他地域的江西人和安徽人
有人引申「泰山歸來不看岳」 婺源歸來不看村
有人認為 婺源山中 村如詩畫城亦詩畫 「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
如此美妙的感覺 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游婺源 若能尋到自己的生命體驗和感受 那就不枉此行
10 婺源受追捧的另類解釋 探婺源北緯30度之謎 物競天擇
婺源悠久的歷史 陳跡古風 其古遺跡古遺址古墓葬等等 婺源明清遺風 其明清建築宗祠民居等等 婺源佳木怡情 其千百餘年名木古樹等等 無不對現代人構成極大的誘惑
造就婺源獨特魅力性 與其位於神秘北緯30度地帶有密切相關
婺源具體地理位置是 東經117.83 北緯29.25 而其地球另一端 西經62.17°就是神秘的百慕大群島[百慕大(英)哈密爾頓(Hamilton)-64.47 32.17 ]
在地球北緯30度 一直是世人關注的神秘地帶
有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瑪峰 有最低最咸--死海 有最鹹的海--紅海 有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 有最深的大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
是大江大河入海口--長江、尼羅河、密西西比河、阿拉伯河(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是中國著名自然景觀--黃山、廬山、峨眉山、長江三峽、杭州灣錢塘江潮、神農架所在地
是古代文明與遺址所處之地 其中有遠古文明--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 其中有古文明遺址:金字塔、瑪雅遺址 巴比倫空中花園 和中國的三星堆
另外 石油儲量最多地區--中東地區等也在北緯30度 上海、四川盆地也在北緯30度
那是什麼因素造就北緯30度有這么奇特之處
氣候觀點 北緯30度 溫度帶是處於亞熱帶和溫帶的過渡地帶 它的降水相對比較豐沛 植物相對比較茂盛 溫度也比較適合人的生存 最適於人生存的地帶
地質板塊觀點 地球由七大板塊構成 其中六大板塊的沖撞重合地帶 都在北緯30度(附近) 喜馬拉雅山就是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擠壓抬升 形成了海拔都在五千米以上世界最高的世界屋脊
玄學觀點 人是一個小的宇宙 整個地球、整個宇宙又是一個大活體 人的身體上面就有筋絡穴位和敏感地區 這樣一些敏感地區恰巧是在地球的從赤道到極地三分之一 這個地帶也似人體丹田的部位 即地球的30度線這個附近 丹田的部位 丹田的部位是人體的命門所在 是腎臟一些人體重要器官所在的地方
婺源為什麼會是中國許多旅友們鍾情之地 也就不難以理解
數據
1 婺源地理位置 東經117.83 北緯29.25 屬神秘北緯30度地帶
我國四至點(53°N,4°N;73°E,135°E)
浙江 桐廬 119.65 29.8
浙江 臨安 119.72 30.23
安徽 黃山 118.1 30.2
安徽 績溪 118.57 30.07
安徽 安慶 117.03 30.5167
三清山 北緯28°54』、東經118°03』
2 兩大水庫 段莘水庫 彰公山水庫 成為人造高山平湖 是農業學大寨的產物
3 游婺源建議 上海出發 周末2天半 一般以北線和東線為主 如車到曉起江嶺 步行慶源段莘到虹光浙源 當地車接回清華鎮 次日 彩虹橋思溪延村月亮灣或李坑
4 七大板塊 即是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 北美洲板塊、南美洲板塊,還有南極洲板塊、非洲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