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橋文化是哪些內容

橋文化是哪些內容

發布時間:2022-11-28 03:04:25

⑴ 關於「橋」的文化。

2004年12月17日下午,北京大學文博學院教授、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嚴文明代表參加「跨湖橋遺址考古學術研究會」的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8所大學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故宮博物院等11家權威的博物館和考古研究機構的35位專家學者,宣布跨湖橋遺址所代表的文化類型為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一種獨立考古學文化——跨湖橋文化。
這意味著「跨湖橋文化」作為一個全新概念,成了中國考古界的一個共識,與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馬家浜文化等全國數十個考古文化概念並駕齊驅。浙江文明史因此前移1000年,杭州成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從而將浙江先民的文明史推進到8000年前。
跨湖橋文化中最神秘的一點,就是它作為文化的獨特性,與河姆渡文化等有沒有傳承關系?這些浙江人的先祖從哪裡來?遭遇海侵後又去了哪裡?
湘湖地區的考古發掘中,以釜、缽、圈足盤、罐為代表的陶器群,不見於江南其他新石器遺址的特殊性器物如線輪等,都說明了跨湖橋文化類型的獨特性。其中出土的陶器,甚至比晚了1000年的河姆渡更為先進。它所在的蕭山湘湖地區,與河姆渡文化只有百里之遙,但兩處文化偏偏沒有傳承關系,這超出了原有對東南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文明的理性期待。
下孫,真的讓浙江文明早了1000年。它還透出隱約的信息告訴我們,人類文明的秘密,將是一個難以預測的話題。

⑵ 關於橋文化

橋是光明的象徵。橋是彼岸的代名詞。橋是希望的曙光。
橋是路的延伸。橋是路的未來,不能想像,路沒有了橋,還能有多長。

⑶ 橋的資料 什麼是橋文化

1、橋是一種用來跨越障礙的大型構造物。確切的說是用來將交通路線 (如道路、鐵路、水道等)或者其他設施 (如管道、電纜等)跨越天然障礙 (如河流、海峽、峽谷等)或人工障礙 (高速公路、鐵路線)的構造物。橋的目的是允許人、車輛、火車或船舶穿過障礙。橋可以搭在河谷或者海峽兩邊,又或者起在地上升高,越過下面的河或者路,讓下面交通暢通無阻。 「橋」原本是一種高大的樹(參見喬木),因為夠高大,砍下來就夠長放在河面,可以連著兩邊岸,即獨木橋。啟閉式橋梁給大船通過的空間。另有文學作品,電影,體操術語和滑板術語等以此為名。

2、橋文化是指有關於橋梁的文化。中國是橋文化的故鄉,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發展於隋,興盛於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橋、編織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連接著祖國的四面八方。古代中華民族的橋梁建築藝術,有不少是世界橋梁史上的創舉,充分顯示了中國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和藝術創造力。

⑷ 鱸鄉橋文化

        世界上最浪漫的橋莫過於鵲橋,一年一度牛郎織女銀河相會,「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北宋詞人秦觀的這首《鵲橋仙》借牛郎織女悲歡離合的故事,歌頌了堅貞誠摯的愛情,讓世間男女對鵲橋產生了無限神往。

        而現實中的橋,作為一種最具廣泛社會性的建築,是一個地區政治、經濟、科學、技術等各社會要素發展水平的體現,也是一個地區文化象徵的一種標志。

        位於江蘇省最南端的吳江別名鱸鄉,其典故源於西晉張季鷹因見秋風起,而思懷家鄉蒓菜和鱸魚,遂棄官返里,被後人傳為佳話。吳江全區總面積1260.8平方公里(含太湖水面84.2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積達351.27平方公里 ,占總面積的27.86%。自古以來,鱸鄉河盪多橋也多,且傑作眾多。鱸鄉大地上的古橋曾各領風騷數百年,而後有的坍塌到河湖水府,有的淹埋於泥土深層,有的只留存於人們記憶,有的僅名載於史志典籍,也有幸運的保留至今。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大力推進,一些現代新型橋梁如雨後春筍出現在河港之上。經調查,橋梁的幾種主要形式【梁橋、拱橋、懸索橋、斜拉橋】在吳江都已具備。古代的能工巧匠和現代的科技工作者,以他們的聰明才智、精湛技藝、大膽創新,為水鄉吳江的橋梁發展譜寫了輝煌的篇章。

        值得一提的是,吳江的古橋由於融進了江南民俗、吳地民俗尤其是吳江民俗,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藝術風格,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橋梁文化。具體表現在橋梁的雕刻、橋亭、橋名、橋聯、橋詩、橋畫、橋典、橋文等方面。

1、橋梁雕刻

        以功能為主的石拱橋,常常在橋身橋欄上雕刻著有觀賞價值和文化內涵的精美裝飾,諸如吸水獸、龍首、搶珠龍、鯉魚跳龍門、輪回、蓮花、蓮蓬、馬上報喜、八仙、如意、五蝠捧壽、平升三級、太極圖等,藝術內容與風格涉及到的范圍極其寬廣,兼及天地人,旁通儒釋道,寄託信仰,曲表心願。藝術因橋而生,橋因藝術而活。如同里的富觀橋,該建於元代至正十三年(1353年),初名為慶榮橋,明成化中(1466年)再建,清康熙五年(1666年),裏人沈敬宇募資修建易名富觀橋,該橋拱圈中部,有一幅「鯉魚跳龍門」的浮雕畫面朴實無(華,刀法簡明利落。此橋有兩傳說:早期傳說,神話「魚化龍」故事,三月「桃花雨」的發水季節。一鯉魚奮力跳龍門,想脫離凡間,不想橋上走來如花似玉的姑娘,鯉魚動了凡心,結果一瞬間鯉魚定在橋上,跳過龍門的鯉魚頭變成龍頭,沒過龍門的下身仍舊為鯉魚身,並永遠上不著天,下不著水。至清代中期,又有另一傳說:讀書人走過富觀橋,就能鯉魚跳龍門,帶來好運。

2、橋亭

      橋梁文化藝術還表現在樓、亭、殿與橋的一體建築風格,樓重閣飛檐,亭台翹立,置身於山水瀠洄的林泉勝地,更突顯橋景融合的一番情趣。

      位於同里靜思園內的鶴亭橋又稱三亭橋,是一座蘇式的古典式廊橋,將園中的湖一分為二,一為鏡湖一為小龐山湖。橋上有三亭連體,一高兩低猶如展翅飛翔的仙鶴。此橋彷彿揚州五亭橋,余嘗於2008年春遊該橋有感作詩曰:「水榭樓台幾步遙,煙石供養甚妖嬈。涼亭驚鶴南柯夢,疑作揚州映月橋。」

      小垂虹位於靜思園,是吳江境內極為少見的廊橋。該橋從建築形式上彷彿拙政園內的「小飛虹」,只是寓意不同,系園主對松陵垂虹橋的追憶,建「小垂虹」以寄託懷古之情。在微微高起的三跨板樑上,朱紅色立柱,上復走廊,造型古樸,色調淡雅。朱紅色橋欄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飛虹。

      吳江設橋亭的橋尚有銅羅的鳳仙橋,此橋位於銅羅西亭村。初建無考,民國十二年(1923)重建。橋堍兩岸有歇山頂涼亭,大大方方,方方正正。南亭名留仙亭,書刻對聯:「化日光天,稍安無躁;櫛風沐雨,且住為佳。」北亭名棲鳳亭,書刻對聯兩副,「畫橋引新鳳,小座來散仙。」乃其中一副,末字嵌橋名「鳳仙」。可惜,此橋於1985年被撞坍,重建水泥橋。

3、橋名

      吳江的現代橋梁絕大多數是以地區、河塘與區街的確切不移的位置為橋名。如:盛澤的爛溪大橋、松陵的江陵大橋、開發區的運河大橋、震澤的頔塘橋等。當然也有詩意較濃的,如東太湖生態園里的映月橋、煙雨橋。古橋則不同,總是攜帶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學韻味。如禹跡橋是紀念治理洪水的大禹、思范橋則相傳為紀念越國大夫范蠡而建、另外,泰安、中元、中和、里仁、種德、蓮雲、太平、垂虹、永寧……或含有良好的願望,或寄託虔誠的思念,或描摹美好的風景,或包容深深的哲理。咀嚼著它,就如同進了文化殿堂。

4、橋聯

      橋之美,在橋體,更在橋文化。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它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對聯應用於橋梁,使之詩化,別有情韻。

      同里有座被稱為小東溪橋的普安橋,因近代曾有明代的義學,有晚清的同川書院,有開現代新學的麗則女校。文風熏陶,鄉人昵稱此橋為「讀書橋。」橋有對聯兩副,其一曰:「一泓月色含規影,兩岸書聲接榜歌。」儒雅之氣,撲面而來。

      汾湖澤國-蘆墟有元老級的橋梁-嘉泰橋,該橋始建於南宋,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改建,現存為清光緒十七年(1891)重建。拱形單孔,拱頂兩側橫額均有「嘉泰」字樣,橋身南側鐫刻對聯一副,曰:「虹腰環水南連市,雁齒排雲北顧村。」將橋之功用交待無遺。

        盛澤白龍橋橋聯,堪稱綢都代言與宣言「風送萬機聲,莫道擎猶易舉;晴翻千尺浪,好從飲水更思源。」

        美橋美聯,首推有「吳中第一津梁」之稱的七都雙塔橋,該橋位於李家港村稽五漾口,拱形三孔。橋初建於明洪武年間,兩堍鎮以石塔,故名雙塔橋。現存為光緒二十七年(1901)重修,橋畔有「浮碧寺」。橋南北兩側各有一大一小兩對聯:

        「遙對莫厘峰,別饒勝境;濱臨稽五漾,時聽漁歌。」(莫厘峰,洞庭東山主峰。)

      「惟上上田,農桑興大利;活潑潑地,蘭若宛中央。」(蘭若,佛寺。)

        桃花橋,位於桃源鎮新橋村,初建無考,民國十八年(1929)重建,梁式三孔。橋聯是「流水多情,譴誰題柱;落花無語,有客問津。」「地接湖濱游笠澤,境疑世外隱桃源。」讓人理所當然地浮想起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來。

5、橋詩

      歷代詩人寫橋入詩,將豐富多彩的情感內涵賦予鱸鄉的橋梁,或詩情畫意、或記事抒情、或神思遐想、或揚橋頌德、或深化傳說、或人物軼事。給世人留下了大量的綺麗動人的優美詩詞篇章,使鱸鄉橋文化顯得更加博大精深。邑人吳國良先生在《吳江古橋》一書中收錄了101首詩詞,這只是選錄,不是全部。歷史上,光一座垂虹橋,就曾有100多個名士、大家走過,同時留下詩詞。宋代詩人蘇舜欽是詩贊垂虹第一人;張先的「橋南水漲虹垂影」,是垂虹橋名的出處。「月明一望清如晝,垂虹坐待黃昏後。風細浪花輕,雲高雁字橫。 空亭來爽氣,縹緲思無際。遙憶廣寒深,青天夜夜心。」清人陳頎的這首《菩薩蠻.垂虹步月》可謂將垂虹橋之美麗夜景寫盡了。

        「吳根越尾一絲帶,纖號漁歌充耳聞。此地容或逢黃石,前途無處不青雲。兩傍大路通蘇浙,九曲清流映日曛。驅步駕舟行數里,茅公祖宅賞詩文。」這是陳志強先生為近年來,吳江區新增的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桃源九里橋作的詩《九里橋》。

6、橋畫

      「垂虹秋色滿東南」傳世的宋代大書畫家米芾《蜀素帖》中提到的垂虹橋,本名利往橋,俗稱長橋。始建於宋慶歷八年(1048),時為石墩木橋,後改為連拱石橋,有「江南第一長橋」之譽。歷代先後有南宋佚名的《長橋卧波圖》、明代沈周《垂虹暮色圖》和文嘉的《垂虹亭圖》、清代胡振的《白石垂虹詩意圖》等橋畫流傳於世。相傳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中的長橋也脫胎於當時的垂虹橋。

      今邑人張辛題先生亦愛將橋入畫,有水彩畫《晨曦》、《似水流年》等描繪橋梁的作品問世,黎里烙畫師謝儉先生則有《塘西運河橋-廣濟橋》等烙畫作品獲得國家級獎項。

7、橋典

      「橋典」是說橋的典故,即歷代流傳下來的有關橋梁的民間故事。吳江古橋建設傳承中華民族所具有的崇尚公益的純朴民俗,「修橋築路」是為人造福的善舉,是濟世渡人的功德。吳江自古富庶,人心好義,修橋建橋,善行桑梓。因富而橋,因橋而富;為富而仁,尚義而橋;橋多富多,橋在義在,吳江每一座古橋既是銀子建造的,也是仁義建造的;既是富裕的宣言,也是仁義好善的榜書。這就是吳江古橋儲存與傳達的第一信息。相傳很久以前,同里鎮上有戶姓謝人家,世代為書香門第,主人叫謝絳。某一年,謝絳兒子謝景初上京趕考回來,卧病不起,請許多名醫診治無效,不見好轉。有一天,一僧人化緣路過,感嘆曰:「可惜啊可惜!」謝家人覺得蹊蹺,便請他進府,詢問究竟。僧人言:「施主一家多年來諸事順利,只是近來遇到了難解之事,但不必憂慮,只需多做善事,便可化解。」說完便出門遠去了。第二天,謝絳到附近街上散悶,走過吉利橋,跨上太平橋,再要往前走時,忽然覺得這里少了點什麼。仔細一想,對了,如果在太平橋東面再造一座橋,不是可以使百姓更加方便嗎?於是,他回到家,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家人,大家一致贊成,遂立馬出資購買石料,請來石匠,造了一座石拱橋,名曰「謝家橋」。橋成後,謝景初的病也好了,還從京城傳來他考中進士的好消息。後來謝家橋又有了長慶橋這個名字,因為與太平、吉利兩橋靠近,合稱「三橋」,又因為名稱吉祥,里中青年結婚,老人60歲生日,小孩滿月,都要走一回「三橋」,一時成為習俗。

8、橋文

      橋因文存,亦因文而顯。橋文首推「橋記」,「橋記」是敘述造橋的需要及經過,留下來的可靠記錄,是修橋的最好資料。在吳江各鎮的方誌中,這類文獻是很豐富的。幾乎所有的橋都有較為有名的人寫的橋記,傳之後代;有的還刻在石碑上。在歷經滄桑之後,當我們重讀那些橋記,前人的高古風情,燦爛文心,世間願景,人生之哲理盡收眼底。如吳江歷史上著名的垂虹橋,雖然現在僅剩了幾孔遺跡,但流傳於世的宋錢公輔公《利往橋記》、元袁桷《重建長橋記》、明梅倫《重修長橋記》、明錢溥《重修垂虹橋記》、清馮桂芬《重建垂虹亭記》以及丁祖蔭和金祖澤的《重修垂虹橋記》等記述了垂虹橋的歷次修整經過,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

      以上八個方面於鱸鄉橋文化而言,僅僅是管中窺豹,事實上鱸鄉的橋梁所包含的文化意蘊是十分深刻豐富的,隨著生生不息的技術與藝術結合,又形成了現代橋梁的文化內涵。如現代人應用攝影手法創作的橋梁攝影藝術作品,吳江這幾年的城市建設應用了大量的橋梁新技術新理論新思想等等,現代的橋比之原來跨得更遠,氣勢更加恢宏,既開闊了吳江人的視野又壯了吳江人的氣魄。

      可以說,一座成功的橋梁,也是一座藝術的橋梁,也必然是一座文化的橋梁,一座永遠激勵人們前進的精神橋梁。鱸鄉因橋而美,橋因鱸鄉而更親。

參考文獻

1.《橋梁建築美學》盛洪飛編著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年1月第2版

2.《吳江古橋》吳國良  古吳軒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3.《同里鎮志》廣陵書社2007年12月第1版

4.《震澤鎮志》

5.《松陵鎮志》

6.《桃源鎮志》

7.《七都鎮志》

8.《吳江文博》(總第47期 2018年(上刊))

9.《吳江古橋記憶多》陳林春 2017.12.7

10.《垂虹秋色滿東南》吳國良香港文匯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

⑸ 烏鎮有哪些橋文化

烏鎮古橋大多為石橋,不僅歷史久遠,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且類型多樣,造型美觀,風格各異。有簡便的石平橋,古樸的石拱橋,精巧的磚石橋等,其中以石拱橋居多。石拱橋源於東漢時期,因為拱橋主要承重構件的外形是曲的,因此在古代也被稱為曲橋。曲拱的形狀有半圓、圓弧、蛋形、馬蹄形等,烏鎮石拱橋的拱形,以半圓、圓弧為常見。
在一些石橋上還有建有古色古香的亭閣,如昭明書院西側的雨讀橋,上建橋閣,遮陽避雨,橋側設有美人靠護欄,可供遊人在此休憩,憑欄觀賞水上風光。不少橋的望柱、欄板上雕有精細的圖案花紋,有蓮花圖案、六道輪回圖案、萬字圖案等,這些圖紋不僅美觀,給古橋增添了不少韻致,而且也蘊涵了古鎮人們的宗教習俗以及祈禱吉祥平安的美好願望。

X

南塘橋
位於西柵大街西端,跨西市河,呈南北走向,北面與白蓮街相連,南面則與水上劇場相通,與仁濟橋隔河相望。南塘橋是一座五孔石板平橋,全長 28.2米,橋上用長條石聯結成橋欄,南北兩側橋耳上刻有蓮花、萬字、道教太極圖等圖紋,象徵著吉祥如意的美好願望。
橋面中央刻有一個「六道輪回」的圖案。「輪回」是佛教用語,也叫「生死輪回」、「輪轉」,意思是眾。

⑹ 橋文化的介紹

中國是橋文化的故鄉,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發展於隋,興盛於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橋、編織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連接著祖國的四面八方。古代漢民族的橋梁建築藝術,有不少是世界橋梁史上的創舉,充分顯示了漢族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和藝術創造力。

⑺ 泉州橋文化的由來及歷史意義是什麼

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風景,自古以來橋與人們的生活關系息息相關,緊密相連,而中國的橋文化可謂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泉州的橋梁歷史就是這樣一部文化歷史。泉州有一座洛陽橋也被稱為萬安橋,是中國現在存在歷史時間最久的橋梁,它是中國的四大名橋之一,不僅歷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氣息,還代表著先進的橋梁技術,同時它還寓意著當官要以民為本、勤政愛民的為官為政的思想。

洛陽橋是由北宋時期的蔡襄操持修造而成的,洛陽橋不但表現了古代人們的造橋技術的精湛還體現了當政當官者必需以人民群眾為根本,要懷著一顆憂國憂民之間才是為官立國之道。洛陽橋的構建是世界橋梁文化的一個巨大的貢獻,洛陽橋的精神也將永久的發揚下去。

⑻ 中國橋文化

1.中國古代的橋(潘洪萱)

根據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會,我國就有了獨木橋和數根圓木排拼而成的木樑橋。早在戰國時期,單跨和多跨的木、石樑橋已普遍在黃河流域及其他地區建造。公元前三百多年建於陝西省藍田縣藍峪水上的藍橋,就是多跨木樑木柱橋的一個代表。《詩經·大雅·大明》第一次記敘周文王娶妻,在渭河上造了座專供帝王使用的浮橋。長江、黃河上曾設過近二十座浮橋。第一座黃河浮橋建於公元前541年臨晉關附近,是秦景公的母弟後子,怕被景公殺害,乘車逃奔晉國途中所建。第一座長江浮橋是公元35年東漢光武帝建造的,橋址在宜昌至宜都之間的江上。

吊橋首創於我國,吊索由藤索、竹索發展到鐵鏈。在唐朝中期,就有了鐵鏈吊橋,比西方早八百年以上。拱橋始建於東漢中期,其形式之多,造型之美,為世界少有。

灞橋、洛陽橋、安平橋、虎渡橋、紹興八字橋、陰平橋、程陽橋等是木、石樑橋的代表。西安灞橋建於漢代,是座木樑石柱墩橋,它用四段圓形石柱卯榫相接(中間還加石柱)形成一根石柱,由六根石柱組成一座輕型橋墩,墩台上加木樑並鋪設灰土石板橋面。是石柱墩的首創者。

「閩中橋梁甲天下」是宋朝(特別是南宋)閩中地區大量建造石樑橋的真實寫照。南宋一百五十年中,建成七十餘座石樑橋,其中五公里以上的長橋就有四五座。被譽為「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宋紹興八年到二十一年(1138—1151)建造,長約2.5公里,故又名五里橋,用花崗石砌築,為我國現存最長古橋。1240年建成的虎渡橋(又名江東橋),它最大的石樑長23.7米,寬1.7米,高1.9米,重二百餘噸,即使在今天要開采、運輸、架設這樣的石樑,也是十分困難的。1979年5月,我國有關部門發現現存最古老的石樑橋——晉江縣大橋和小橋,這兩座橋均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紹興八字橋是座宋代城市石樑橋,布局十分巧妙,既保證了水陸交通,在建造中又不拆房屋,不改街道。程陽橋坐落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河上,是一座四跨石墩伸臂的木樑橋,建於1916年,全長64.4米,分四個橋孔,每孔凈跨12.2米,寬3.4米,高16米。五個橋墩之上各有民族形式的寶塔型、宮殿型橋亭,橋亭檐層層而上,如翼欲飛,宏偉壯觀。整座橋梁建築不用一顆鐵釘或其他鐵件,均採用榫槽結合或竹木梢釘,但結構聯系卻十分牢固。程陽橋精湛的建橋技術充分顯示我國侗族人民傑出的智慧和創造力。

四川灌縣的珠浦橋是竹索橋的代表,它位於著名的都江堰口,橫跨岷江的內外兩橋,長340米,8孔,最大一孔跨徑為61米,它的24根粗5寸的竹索由細竹篾編織而成,橋的兩端和中間石室中,安放絞竹索和木絞車等設備,橋始建於宋代以前,歷代時毀時修。瀘定縣的大渡河鐵索橋建成於1706年4月,凈跨100米,凈寬2.8米,橋面距枯水位14.5米。用了13根鐵鏈9根底索承重,兩邊各放二根作為扶手纜。每根鐵鏈平均由890個扁環扣聯而成,重約一噸半。1935年紅軍長征中,飛奪瀘定橋,創造了震驚世界的奇跡。它在國際橋梁展覽活動中多次展出。據調查,跨徑不小於瀘定橋的鐵鏈橋或鐵眼桿橋,在四川、雲南山區不止一座。由於它結構簡單、用料節約,當地人民又有世代相傳的建造經驗,因此解放後這種橋型不僅沒有淘汰,還有所發展。

趙州橋、寶帶橋、盧溝橋、楓橋以及北京頤和園的玉帶橋、十七孔橋等都是拱橋的傑出的代表。河北趙縣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第一座採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橋,歐洲在趙州橋建成七百餘年後才採用弓形拱。

解放後,橋梁建築事業取得巨大的成就,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勝利建成,標志著我國橋梁建設事業達到了先進的水平。

(選自《旅遊天地》1980年第3期)

2.橋梁審美觀(樊凡)

橋梁主要用於交通負荷、跨越障礙,這是它的基本功能,所以橋首先要符合此要求。如果是一座不堪使用的危橋,搖搖欲墜,也就沒有什麼美可談了。因此,橋梁結構的造型應表現出有力量、穩定、連續和有跨越能力等等,以顯示功能的保證性。這也就自然地引起人們的美感。對於不同用途的橋梁,如園林、城市、公路、鐵路橋梁等,或同一用途而其所在環境條件不同時,其結構及各項附屬設施的造型都應准確鮮明地表現出符合使用要求,並能恰如其分。這也就是一種美的因素。就所有橋梁而論,交通使用功能要求和鑒賞要求在其重要性上,並不是等量齊觀的,它隨著建橋目的和建橋環境等因素而有所差異,並通過造型表現出來為人們所理解。如荒漠原野上的公路橋和繁華城市中的園林橋應當各自「量體裁衣」地選擇適合的型式。

正確的橋梁審美觀是功能、技術、經濟與美觀融合一體,共同作用,美寓其中。

3.橋梁美十則(樊凡)

關於橋梁美,很多人早就關心了,並提出過很多設想和措施,關於橋梁美的形態規律、審美標准等等,從一些文獻資料中披露出其看法、分類多不一致,可以說是眾說紛紜。現參考這些資料,並結合我國橋梁工程中慣用的一些原則,以簡單明了的形式擬以下橋梁美十則,並列舉橋例分別論述。這十則是:1.環境的協調;2.主從與對稱;3.韻律;4.均衡與穩定;5.統一;6.比例與尺度;7.連續與明暗搭配;8.力線明快;9.色彩;10.風格。這些法則也可以說是達到「協調」的法則。

(以上兩則資料均選自《橋梁美學》,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年版)

4.橋名談往(茅以升)

萬物皆有名,有的還要有專名,就像人有名字一樣。既然是名,就要起得好。我國近代橋梁,受了西方影響,題名時,總是從地理觀點出發的。只要能指出它的所在地,使人一望而知,就行了。鐵路公路上,更是用里程標記作名字,如同某某路上的「345,678公里橋」,那才真是確切不移的。然而我國古時橋名,不是這樣。它總要有些文學氣息,使人見了,不由地發生情感,念念不忘。或是紀事抒情,引起深思遐想;或有詩情畫意,為之心曠神怡。這樣,通過慎重題名,一座橋的歷史、作用或影響,就立刻表現出來,因而容易流傳。橋的「身價」,也因此而抬高。一座橋出了名,它的名字還會跟著多起來,除了正名,還有俗名、別名等等,就像人名,除了學名,還有別號、小字等等。有的是在民間自然而然地逐漸形成的,有的卻是文人學士,要藉此而為自己題名的。總之,橋成就要題名,成為風氣,也是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個特色。

橋的題名,字不在多,如同人名一樣,一般都是兩個字,有時只有一個字。就只這一兩個字,而能顯示出橋的特徵,正是我國文字的妙用。這是由於我國歷史上的典故多和文學里的成語豐富的緣故。文史里的財富,大為橋名增光。然而橋多了,關於它的典故和成語也反過來為文史服務。比如,《史記》里「信如尾生」一辭來自橋的典故,《阿房宮賦》里,「長橋卧波」一辭來自橋的成語。橋的名字題得好,它對文史就可有貢獻了。橋名的重要,有如此者。

現在來介紹一些橋名,藉以窺知我國橋梁文學的豐富,它也許是世界無雙的。先談單名。較著名的有:「藍橋」,在陝西藍田縣藍溪上,「傳其地有仙窟,即唐裴航遇雲英處」;「楓橋」在蘇州,唐張繼有《楓橋夜泊》詩;「斷橋」在杭州西湖,唐張祜詩:「斷橋荒蘚合」,明朝莫仲有《斷橋殘雪》詞等。但單名之橋往往系泛指,而又可能是專名,其中有的以材料為名,如「石橋」,梁簡文帝即有《石橋》詩:「寫虹便欲飲,圖星逼似真」;「鐵橋」,明朝吳兆元有《渡鐵橋》詩:「寶筏群生渡,金繩八道開」;「竹橋」,杜甫有《觀造竹橋》詩等。有的指明橋的所在,如「山橋」,梁簡文帝詩:「卧石藤為纜,山橋樹作梁」;「江橋」,唐杜甫詩:「山縣早休市,江橋春聚船」;「野橋」,唐劉長卿詩:「野橋經雨斷,澗水向田分」等。有的指明橋的形狀,如「方橋」,唐韓愈詩:「君欲問方橋,方橋如此作」;「斜橋」,宋朝歐陽修詩:「波光柳色碧溟濛,曲渚斜橋畫舸通」;「畫橋」,宋朝范與求詩:「畫橋依約垂楊外,映帶殘陽一抹紅」;「朱橋」,唐朝鄭谷詩:「朱橋直抵金門路,粉堞高連玉壘雲」;「天橋」,山西太原保德州及雲南大理都有,大理的「下斷上連,石樑跨之,兩岩激水濺珠,宛如梅綻,人呼為不謝梅」等。有的與橋畔景物有關,如「花橋」,福建寧德縣、湖北長陽縣及廣西桂林都有,桂林的有「花橋煙雨」之稱;「柳橋」,在杭州西湖,宋周邦彥詞:「水漲魚天拍柳橋」等。有的比較特殊,如「草橋」,在北京右安門外;「席橋」,在山東東平縣,「相傳宋真宗東封泰山,車駕經行,以席鋪藉」;「瓜橋」,浙江富陽縣,「世傳孫鍾設瓜於此橋」;「鴨橋」在陝西陝城。「金橋」在山西上黨,唐潘炎有《金橋賦》。更有事涉怪誕的,如「暗橋」,在安徽建平縣,「舊傳伍員奔吳,避於山中,追者至此,雲氣護之,員及橋而天暗」;「鬼橋」,《初學記》「上方有鬼橋」;「赤橋」,在山西太原晉水北渠上,「宋太宗鑿卧龍山,血出成河,因更今名」等。

橋名用兩個字是最普遍而又標准化的,單名的橋已經不少,雙名的更是多得多。試思每橋皆有名,在我們古老的大國,該有多少橋名啊!然而在這成千上萬的單名和雙名中,重復的究竟不多,如果把這所有的橋名都搜集起來,編成一部《中國橋名錄》,該是夠洋洋大觀的了。

現在再來舉一些雙名的例,說明橋名的豐富多彩。根據反映內容,一部「橋名錄」可分為五章。

第一章是「表揚」。首先是表揚橋的功用的,如「安濟橋」,即「趙州橋」,在河北趙縣南河上,一名「大石橋」,製造奇特,「隋匠李春之跡也」;「萬安橋」,即「洛陽橋」,在福建泉州,為渡海用,「去舟而徒,易危以安,民莫不利。」「滅渡橋」,在江蘇吳縣,橋成「南北往來者踴躍稱慶,名滅渡,志平橫暴也。」「安平橋」,在福建晉江,建成於宋紹興二十二年,全長2070米,俗名「五里橋」,舊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傳說。其次是表揚造橋人物的,如「績麻橋」,在湖北孝感縣,「世傳居民女績麻所建」;「夫婦橋」,即四川灌縣竹索橋,清何先德造,未完,其妻續成之;「葛鏡橋」,在貴州平越,明萬曆間葛鏡建,「屢為水決,三建乃成,靡金巨萬,悉罄家資」。

第二章是「紀事」,記載有關橋的流傳下來的故事。如「萬里橋」,在四川成都南門外,「昔孔明於此餞費聘吳,曰萬里之行,始於此矣」。唐陸肱有《萬里橋賦》,宋呂大防有《萬里橋》詩,杜甫詩:「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庄」,唐張籍詩:「萬里橋邊多酒家,遊人愛向誰家宿」;宋蘇軾詩:「我欲歸尋萬里橋,水花風葉暮蕭蕭」,宋陸游詩:「雕鞍送客雙流驛,銀燭看花萬里橋」。「馬橋」,即「升仙橋」,在四川成都北,西漢司馬相如不甘貧賤,立志做官,「嘗題柱雲,大丈夫不乘馬車,不復過此橋」,唐岑參有《升仙橋》詩:「及乘馬車,卻從橋上歸」,宋京鏜有《馬橋記》雲:「茲建橋以馬名,自是長卿之遺蹤亦不泯矣。」「蘭亭橋」,在浙江紹興,「晉王右軍修禊處,橋下細石淺瀨(lài賴),水聲晝夜不絕」。「洗耳橋」,在河南汝州,相傳堯要將天下讓給許由,許由自命清高,認為聽了這話污了自己的耳朵,此橋所在「即許由洗耳處」。「虎渡橋」,在福建漳州,亦名江東橋,「江南橋梁,虎渡第一,昔欲修橋,有虎負子渡江,息於中流……乃因壘址為橋」。「宵市橋」,在江蘇揚州,即「小市橋」,「相傳隋煬帝時於此開夜市」。

第三章是「抒情」,通過橋名,來表達思想感情。如「銷魂橋」,即「灞橋」,在陝西西安,「東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因「取江淹別賦句,又呼為銷魂橋」。唐王之渙詩:「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明葛一龍詞:「橋上飛花橋下水,斷腸人是過橋人。」「思鄉橋」,在河北豐潤,「宋徽宗北轅過橋,駐馬四顧,泫然曰,吾過此向大漠,安得似此水還鄉矣……人乃謂思鄉橋也」。「至喜橋」,在四川廣安,「昔歐陽修自吳入蜀,喜路險至此始平」。「情盡橋」,在四川簡陽,唐雍陶《題情盡橋》詩有序雲:「陽安送客至情盡橋,問其故,左右曰送迎之地止此。」「忘恩橋」,在陝西西安,「中官初入選,進東華門,門內有橋曰皇恩橋……俗呼曰忘恩橋,以中官既富貴,必仇所生,蓋恥之也」。

第四章是「寫景」,美化橋身及四周景物。如「垂虹橋」,在江蘇吳江,橋身環如半月,長若垂虹,宋王安石《垂虹橋》詩雲:「頗誇九州物,壯麗無此敵。」「春波橋」,在浙江紹興,賀知章詩雲:「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鑒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故取此名橋。「海棠橋」,在湖北黃州,「宋時橋側海棠叢開,秦觀嘗醉卧於此,明日題其柱」。「胭脂橋」,在江西饒州,鄱陽王蕭儼生活奢華,宅中宮人,洗胭脂水流出,把橋下水都染紅了,故名。「月樣橋」,在山東青州,「採石凝結如天成」。「綠楊橋」,在湖北蘄水,「因東坡醉卧橋上,有『解鞍欹枕綠楊橋』之句,遂名」。按蘇軾《西江月》詞自序雲:「春夜行蘄水中……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覺已曉……書此語橋柱上」,即是橋也。

第五章是「神異」,把神仙和橋梁聯系起來,大多與道教有關。如「聖女橋」,在陝西白水,傳說為三神女一夜成之。「白鶴橋」,在江蘇句容,「漢永元間茅氏兄弟三人,乘鶴至此,有白鶴橋,大茅君駕白鶴會群仙處」。「集仙橋」,在江西安福,「相傳居人夜聞橋上仙樂繚繞,旦往視之,惟見書呂洞賓字於橋柱」。「乘魚橋」,在江蘇蘇州,「昔琴高乘鯉升仙之地」。「照影橋」,在湖北石首,「相傳有仙人於此照影」。

以上是單字和雙字的橋名錄。三字、四字或更多字的橋名,當然也有,但為數極少。三字橋名中著名的有二十四橋,在江蘇揚州。唐杜牧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中的「二十四橋」,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雲是二十四座橋,並列舉其名,但據南宋姜白石的《揚州慢》詞:「二十四橋仍在,波心盪,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則又似一座橋。後來清朝梁章巨在《浪跡叢談》中更提到在孟毓森所居宅旁之橋上,有「二十四橋」的題名榜,可見「二十四」已成為一座橋的專名。不過這種用數目字當專名的橋,並無他例,有的只是以數為序而已,如杜甫詩「不識南塘路,今知第五橋」。四字或以上的如「舊浣花橋」、「楊柳河橋」、「德陽王橋」(以上均在成都)、「新學前橋」、「建富木橋」(以上均在南昌)、「新飯店石橋」(四川溫江縣)等等,有的是地名或人名關系,其餘都是把單名或雙名的橋加以解釋,並非完整的專名。因此,中國橋名,基本上只有單名和雙名兩種,在《橋名錄》中把這兩種搜集齊全,所余就無幾了。

但是,我國古橋並非個個都有專名。有的本來並無名稱,後來有人隨便叫它一下,逐漸也就成了名字,如「大橋」「小橋」「新橋」「舊橋」「長橋」「短橋」「南橋」「北橋」等等。這些「俗名」,時間一久,就成為「正名」了,如福州的「小橋」,因在「萬壽橋」的大橋附近而得名,就此成為專名。有的「橋」,名氣非常之大,但實際上並無此橋,如「陳橋」,在河南開封,宋趙匡胤「黃袍加身」處,實系「陳橋驛」,「唐為上元驛,朱全忠縱火,欲害李克用之所」,但更多的橋,卻是不聲不響地在那裡服務,而它們的名字是早就湮沒不彰了。可見,橋和橋名,都有幸與不幸,有的是有名無橋,有的是有橋無名。然而,雖是無名,難道就不是「英雄」!

(選自1962年7月22日《光明日報》,有改動)

5.世界各地名橋

英國泰晤士河倫敦橋、義大利威尼斯里阿爾托橋、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大橋、英國倫敦塔橋、加拿大魁北克橋、澳大利亞悉尼海港大橋、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土耳其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英國恆比爾大吊橋、西班牙盧納巴里奧斯橋。

一、關於橋的知識

1�梁橋:梁式又稱樑柱式,是在水中立橋柱或橋墩,上搭橫梁,連而成橋,有單跨多跨之分。

浮橋:用舟或其他浮體作中間橋腳的橋梁。

吊橋:古時設置在城壕上的橋,現在為懸索橋和斜拉橋的統稱。

拱橋:用拱作為橋身主要承重結構的橋。

立交橋:線路(如公路、鐵路等)交叉時,為保證交通互不幹擾而建造的橋梁。在既有線路之上跨越者又稱跨線橋,在地下穿過者又稱地道橋。

2�我國古代橋梁的藝術風格,首先表現在造型上,如曲線的柔和多變;其次,我國古橋十分重視與環境的協調,由於橋的存在,又增加了環境的美;第三,我國古代橋梁的藝術風格還體現在附屬建築和石作雕刻上,許多古橋上都有橋屋、亭、閣、欄桿以及牌坊等。

二、橋話

1�橋與山水山水本來就是美麗的,橋在這樣的天然圖畫中,真是相得益彰。杜甫詩「市橋官柳細,江路野梅香」,白居易詩「晴虹橋影出,秋雁櫓聲來」等,就描寫了山光水色與橋共同構成的美景。

2�橋與園林園林里有山有水必有橋,亭台樓閣,小橋流水,互相映襯,缺一不可。歐陽修的「波光柳色碧溟,曲渚斜橋畫舸通」這兩句詩,就是對此的寫照。

3�橋與文藝橋在水上山間,凌空越阻,千姿百態,普度眾生,歷來是文學和藝術中的絕好題材。著名的如蘇州的楓橋,在詩歌中,除張繼的《楓橋夜泊》詩外,還有杜牧的「長洲茂苑草蕭蕭,暮煙秋雨過楓橋」等。繪畫中,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里的「虹橋」,結構非常巧妙。戲劇里,光京劇里演出「橋戲」的就不少。最著名的是《長坂坡》,還有《斷橋》《草橋驚夢》等。神話傳說里「鵲橋」的故事源遠流長,張果老倒騎驢過橋的故事也是婦孺皆知。

4�橋的歷史故事建於1937年的錢塘江大橋是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大橋,這一點你也許知道;不過你可知道,這座大橋1937年9月26日通車,12月23日就被我方自行炸毀,為的是不讓它為侵華日軍服務!

三、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橋

1�中國古代橋梁之最

現存最古老的敞肩拱石橋是河北趙縣趙州橋。隋朝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元年(595~605年)建。

現存最早的也是橋洞最多的聯拱石橋是江蘇蘇州寶帶橋。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始建。

蘇州寶帶橋

現存最早的十字橋是山西晉祠魚沼飛梁,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建。

最早的開關活動式大石橋是廣州潮州廣濟橋。明宣德十年(1435年)建。

僅有的五亭橋位於江蘇揚州瘦西湖。

揚州五亭橋

2�立交橋給城市增添了現代化氣息。北京市興建最早的道路立交橋是位於昌平路上的白浮橋、藍靛廠路上的八里庄橋和車道溝橋三座跨路、跨河立交,均建成於1966年。1974年在城區建成第一座苜蓿葉形互通式立交復興門橋。

四元橋位於首都機場高速公路、京順路與四環路交叉處,是四層全互通式大型立交橋,共有大小橋梁26座,總長度2�6公里,是全國最大的城市立交橋。玉蜓橋位於南二環路與東浦路交叉處,是三層互通式蜻蜓型立交橋。

北京玉蜓橋

3�建造海底隧道耗資巨大,施工期長,因而人們更多地選擇了跨海大橋。目前,世界上較大的跨海大橋已達三十多座。位於波斯灣上的巴林—沙烏地阿拉伯跨海大橋全長25公里,是當今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

廈門跨海公路大橋

義大利墨西拿大橋把狀似皮靴的本土與狀似足球的西西里島連為一體。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市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跨度雖然只有1560米,但它卻是一座架在歐、亞兩大洲上的洲際橋梁。

⑼ 橋文化的簡介

中國古代橋梁的建築藝術,有不少是世界橋梁史上的創舉,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
河北趙州橋、泉州洛陽橋、北京盧溝橋、潮州湘子橋被稱為中國四大古橋。
中國古今橋梁的科學技術,不少都曾走在世界橋梁建築的前列,許多橋梁樣式仍繼續對世界近代橋梁建築產生影響。同時,它又是活的文物瑰寶,記載著許多珍貴的資料。

與橋文化是哪些內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