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華龍簡介50字
龍是中華王族(即大多數華人)的圖騰、象徵。龍文化上下八千年,源遠而流長,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符號。中國歷代正史記載的龍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其它類型的文獻更是龐大。龍的形象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龍的影響波及了文化的各個層面,多彩多姿。龍裝飾、雕龍、建築里的龍吻、元宵節舞龍(舞龍燈、耍龍燈)、二月二龍抬頭吃龍須面、端午節龍舟賽,龍圖畫、龍書法、龍詩歌、龍歌曲等等是長期流行的民間文化。龍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值得注意,
㈡ 中國龍屬於傳統文化嗎中國龍代表著什麼
龍,象徵著一種精神,是一個民族的圖騰。意義非凡,可以說是個民族的統稱,地域的統稱,擁有經久不息的傳承意識夾雜其中。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權勢、高貴、尊榮的象徵,又是幸運與成功的標志。
㈢ 民族標志的中國龍文化
「龍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標志性文化。中華民族的文化無比豐富,可以用一個名詞來概括,用一面旗幟來統領。正如企業可以用一個品牌標志來表達整個企業的價值、文化、理念一樣,整個民族和國家也可以用一個標志品牌來表達整個民族和國家的價值、文化、理念。「品牌標志」要能充分表達這些方面,才能有資格作為「品牌標志」。
所以,要確立什麼是合適「品牌標志」以前,必須先了解「品牌標志」所要表達的這個對象的價值、文化及理念內涵。
建構和向世界展示中國國家形象品牌這一「重要研究」也同樣如此,首先必須研究清楚中國國家的價值、文化、理念內涵,才能再來談及某個標志能否代表中國。
無疑,許多符號都可以表徵中國:長城、黃河、長江等等,但這些是否是適當的符號?而龍是否又是表徵中國的最恰當符號?
文化是一種歷史形成,特別是作為民族象徵的文化符號,它本身積聚的,就是民族文化極強的內部凝聚力。文化是歷史的一部分,歷史是不能改變的。中國龍文化也同樣是如此。從代表中華民族,代表中國方面來說,沒有任何標志可以超越「龍」這個標志,「龍文化」最能表徵中華民族價值理念。
什麼是「中國龍」呢?一般認為中國龍是由九種圖騰(鹿的角、駱駝的頭、蝦的眼睛、蛇的身體、青蛙的肚皮、鯉魚的鱗、鷹的爪子、老虎的手掌、牛的耳朵)組成的新圖騰。但《禮記-禮運篇》中又有一說,稱「龍、麟、鳳、龜』,謂之四靈」。
龍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額表示聰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長壽;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現威嚴;鷹爪表現勇猛;劍眉象徵英武;獅鼻象徵寶貴;金魚尾象徵靈活;馬齒象徵勤勞和善良等。獅頭、鷹爪、蛇身、虎掌、鹿角代表的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團結一致的精神。龍的精神可以用團結凝聚的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奮發開拓的精神和與天和諧的精神來概括。它是吉祥的象徵,是風調雨順的保證,是民族和諧的標志。數千年來,約定俗成,深入人心。
㈣ 關於中國龍的簡介
中國龍是古人結合了魚、鱷、蛇、豬、馬、牛等動物,和雲霧、雷電、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至今約有八千年的歷史。作為中華民族大融合的參與者和見證物,中國龍的精神也就是團結凝聚的精神;同時,龍又是水神,普降甘霖、司水理水是龍的天職,因此,龍的精神,也就是造福人類的精神;進入現代社會後,龍逐漸由神物演變為吉祥物,作為吉祥物,龍有騰飛、振奮、開拓、變化等寓意,因此,龍的精神,也就是奮發開拓的精神。
中國龍文化內涵
中國龍的形成過程,與中華民族的多元融合的過程同一。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龍或作為開天闢地的創生神,與盤古齊名;或積極參與了伏羲女媧的婚配,從而繁衍了人類;或幫助黃帝取得了統一戰爭的勝利;或協助夏禹治理洪水,為千秋萬代造福。因此,鑒於神話傳說與民族起源難以割離的關系,可以說,所有的炎黃子孫、華夏兒女,都領受過龍的福祉,都可稱為「龍的傳人」。 喜水、好飛、通天、善變、征瑞、兆禍、示威,是龍的基本神性。進入階級社會後,龍的身上又增加了象徵帝王皇權的神性。時代的變遷,文明的嬗遞,現代化的沖擊,已使龍身上象徵帝王皇權的神性及兆禍、示威的神性呈現弱化的趨勢,相應的,其他的與吉祥物身份相關的神性,卻有強化和發揚光大之勢。 中華大地是龍的故鄉、龍的家園。龍文化廣泛地滲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不管是工藝美術、建築名勝、歌舞影視,還是歲時節令、婚喪禮儀、服飾冠履,龍都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以盤旋、騰躍、奮飛等多種形式,占據著醒目的位置,體現著不可或缺的文化蘊涵。人們通過祭祀祈禱召喚龍的神靈;通過雕塑,描繪、模擬、展現龍的形象,顯示龍的神力;通過著述文章,探討龍的源流,索解龍的秘密;通過歌舞、競技、影視劇作品,秉賦龍的神性,煥發龍的精神,弘揚一種縱橫江天浩然宇內的民族大氣。
中國龍圖騰合並說
此說以聞一多在《伏羲考》中的觀點為代表。聞氏認為,龍「是一種圖騰,並且是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是「蛇圖騰兼並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何星亮亦認為,「龍原是一種圖騰,但它又與其他圖騰有區別。它最初可能是一個部落的圖騰,後來演變為超部落、越民族的神,成為中華民族共同敬奉的、延續時間最長的圖騰神。」
中國龍龍的種類
蛟 (Jiāo)
一般泛指能發洪水的有鱗的龍。相傳蛟龍得水即能興雲作霧,騰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來比喻有才能的中國龍不同種類圖片(19張)人獲得施展的機會。關於蛟的來歷和形狀,古典文獻中說法不一,有的說「龍無角曰蛟」,有的說「有鱗曰蛟龍」。而《墨客揮犀》卷三則說得更為具體:蛟之狀如蛇,其首如虎,長者至數丈,多居於溪潭石穴下,聲如牛鳴。倘蛟看見岸邊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繞之,使人墜水,即於腋下吮其血,直至血盡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有周處入水三天三夜斬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鱷魚。
夔龍 (kuí lóng)
夔龍觥
想像性的單足神怪動物,是龍的萌芽期。《山海經·大荒東經》描寫夔是:「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則說夔是蛇狀怪物。「夔,神魅也,如龍一足。」(《說文解字》)「夔,一足,?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時期青銅器的裝飾上,夔龍紋是主要紋飾之一,形象多為張口、卷尾的長條形,外形與青銅器飾面的結構線相適合,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具有古拙的美感。
虺(huǐ)
是一種早期的龍,以爬蟲類——蛇作模特兒想像出來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龍的幼年期,曾出現在 西周末期的青銅器裝飾上,但不多。
虯 (qiú)
一般把沒有生出角的小龍稱為虯龍,是成長中的龍。故古文獻中注釋:「有角曰虯,無角曰龍。」另一種則說幼龍生出角後才稱虯。兩種說法雖有出入。但都把成長中的龍稱為虯。還有的把盤曲的龍稱為虯龍,唐代詩人杜牧在《題青雲說》詩中就有「虯蟠千仞劇羊腸」之句。
蟠螭(pánchī)
是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是一種沒有角的早期龍,《廣雅》集里就有「無角曰螭龍」的記述。對蟠螭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黃色的無角龍,另一種是指雌性的龍,在《漢書·司馬相如傳》中就有「赤螭,雌龍也」的注釋,故在出土的戰國玉佩上有龍螭合體的形狀作裝飾,意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漢之際,青銅器、玉雕、銅鏡或建築上,常用蟠螭的形狀作裝飾,其形式有單螭、雙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種。或作銜牌狀,或作穿環狀,或作卷書狀。此外,還有博古螭、環身螭等各種變化。
角龍
指有角的龍。據《述異記》記述:「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角龍便是龍中之老者了。
應龍
有翼的龍稱為應龍。據《述異記》中記述:「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應龍稱得上是龍中之精了,故長出了翼。相傳應龍是上古時期黃帝的神龍,它曾奉黃帝之令討伐過蚩尤,並殺了蚩尤而成為功臣。在禹治洪水時,神龍曾以尾掃地,疏導洪水而立功,此神龍又名為黃龍,黃龍即是應龍,因此應龍又是禹的功臣。應龍的特徵是生雙翅,鱗身脊棘,頭大而長,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齒利,前額突起,頸細腹大,尾尖長,四肢強壯,宛如一隻生翅的揚子鱷。在戰國的玉雕,漢代的石刻、帛畫和漆器上,常出現應龍的形象。
火龍
是以火懾勢的龍。全身有紫火纏繞,凡有火龍經過之處,則一切物體均被燒焦。
蟠龍
指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在我國古代建築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庄樑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 稱為蟠龍。在《太平御覽》中,對蟠龍又有另一番解釋:「蟠龍,身長四丈,青黑色,赤帶如錦文,常隨水而下,入於海。有毒,傷人即死。」把蟠龍和蛟、蛇之類混在一起了。
青龍
為「四靈」或「四神」之一,又稱為蒼龍。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將天上的若干星星分為二十八個星區,即二十八宿,用以觀察月亮的運行和劃分季節,並把二十八宿分為四組,每組七宿,分別以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青、紅、白、黑四種顏色以及龍、鳥、虎、玄武(龜蛇相交)四種動物相配,稱為「四象」或「四宮」。龍表示東方,青色,囚此稱為「東宮青龍」。到了秦漢,這「四象」又變為「四靈」或「四神」(龍、鳳、龜、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來愈濃。現存於南陽漢畫館的漢代《東宮蒼龍星座》畫像石,是由一條龍和十八顆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組成的,這條龍就是整個蒼龍星座的標志。漢代的畫像磚、石和瓦當中,便有大量的「四靈」形象。
魚化龍
是一種龍頭魚身的龍,亦是一種「龍魚互變」的形式,這種形式我國古代早已有之。《說苑》中就有「昔日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的記載,《長安謠》說的「東海大魚化為龍」和民間流傳的鯉魚跳過龍門,均講述了龍魚互變的關系。這種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現,並在歷代得到發展。
其它
椒圖,又作鋪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常裝飾於門上的銜環。
㈤ 中國龍的含義及精神
在原始時代,以龍為圖騰的氏族部落成員無疑都以龍作為標志和象徵,在身上或衣服上繪龍。如古代哀牢夷以龍為圖騰,幫"刻畫其身,象龍文,衣皆著尾"古越人亦斷發文身,以像龍子。
龍為帝王壟斷之前,所有崇龍的氏族部落均可自由地使用龍的圖像,沒有任何限制。龍成為帝王和王權的象徵之後,盡管龍的地位得到進一步提高,但龍形象的使用卻逐步受到限制。特別是在宋元之後,龍紋為帝王所獨占,成為個人的私有物,平民百姓不能濫用龍紋,不準穿有龍紋的服飾,龍袍,龍袞只帝王一人能穿。因為在統治者看來,皇帝即龍,龍即皇帝,興有帝王可能使用龍紋。限制龍紋的使用,目的是維護帝王和龍的神聖性。在統治者看來,如果誰都可以像帝王一樣可以穿龍袍,那麼就沒有神聖和凡俗之別,那就難以樹立帝王的絕對權威,王權也就難以鞏固。
據現有資料,最早穿龍袍的帝王大概是周天子。不過,龍袞可能性不是僅天子一人可穿,其他王族成員也可穿。宋代以後,限制使用龍紋更為嚴格,規定越來越多。到了元代,對龍紋的壟斷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明文規定龍紋的使用范圍。元世祖忽必烈曾明令市街商店不得織造或販賣日月龍鳳紋的緞匹,違者除沒收其緞匹外,"仍將犯人痛行治罪。"仁宗是曾定服色等第,除蒙古人外,其他人"不許龍鳳文"。此外,器皿不得使用龍鳳紋,帳幕"不得使用赭黃龍鳳文",車輿亦"不得用龍鳳紋"。
明代龍紋的使用和控制更為嚴格。明代初期的皇帝袞服,飾十二章,其中以龍紋為最重要。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明文規定:"官吏衣服、帳幔,不許用玄、黃、紫三色,並織綉龍鳳紋,違者罪及染造之人。"清代皇帝服飾的龍紋亦有定製。據《清史稿。輿服志二》記載:皇帝"朝服色用明黃,惟祀天用藍,朝日用紅,夕月用白。披領及袖皆石青,緣用片金,冬加海龍。"
總之,在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帝王都是"真龍天子",帝王的子孫被認為是"龍子龍孫",帝王的後代被稱為"龍種"。龍,尤其是黃龍,是帝王的象徵,皇帝即龍,龍即皇帝,兩者不可分離,龍成為帝王個人的私有物。皇帝吃的、穿的、住的、用的全都是有龍的標記。皇帝本身及有關的一切都與龍拉上了關系。
由上可見,在中國歷史上,王權的取得和鞏固與龍有密切的關系。古代帝王藉助龍的威力,利用人們對龍虔誠崇拜的心理,編造種種謊言,充自己說成是"真成天子",與傳說中的具有無窮威力的龍無異。
實際上,在中國,龍的象徵意義遠遠超出習俗,它影響到中國的建築、雕塑、繪畫、書法、文學等很多方面,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並且影響到與中國地緣相近的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特別是隨著華人華僑在全球范圍內的遷徙流動,龍的概念和美學意義也傳播到世界各地。
今年是人類進入新千年的第一年,又恰是中國農歷龍年,所以有關龍的話題引起人們的濃厚興趣。這不僅因為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非常特別的地位,而且在於,中國龍年作為一個新千年的頭一年的情形,三千年才能遇到一回。
在北京西郊的北京動物園,舉辦了「龍生肖文化科普展覽」。這個展覽包括了二十五個專題。主辦者收集了三百多張與龍相關的實物照片,包括北京故宮中的九龍壁,山東曲阜孔廟中的龍柱,山西大同雲崗石窟中的石支柱,以及皇家編鍾,民間風箏等等。這些照片展示了從古自今龍形象在中國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各方面。北京動物園工程師、展覽負責人居龍和說:
「龍的形象可以說在中國無處不在。龍文化淵遠流長,歷史可追溯到一萬年以前,六七千年前龍的形象就出來了。現在來看,龍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精神力量的體現。象中國的第一枚郵票,大龍郵票,就是龍的形象。龍命名的現象在中國也是很多的,象植物,用龍命名的有幾十種,用龍命名的地名、人名的就更多了,這是一種歷史的淵源。」
這位學識廣泛的工程師說,龍作為一種中國人喜愛的形象,經歷了數千年而不衰,並被不斷賦予吉祥、和諧、積極進取、不怕困難等精神含義。在今天,「龍的傳人」已經成為流傳在中國人當中最有親和力和號召力的字眼。
與龍生肖文化展同時,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辦的「龍文化藝術特展」,則以珍貴的歷史文物展示龍形象在中國文化中的深厚積淀。這里陳列的一條由蚌殼組成的龍,已經有6000多年的歷史,它是在中國河南的一座古墓中發掘出來的,被稱為「中華第一龍」。展覽中還陳列了許多精美的珍貴文物,從三千年前的青銅器、玉器、到一百年前的中國古代皇帝穿的龍袍、皇家藝術品象牙龍舟、民間龍紋漆器等等。此外,展覽中還展出當代藝術家的雕塑作品。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孔祥星說,展覽不是純學術性的,而是充分注意到龍形象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和源流,把龍文化悠久的歷史和現實一起展現出來。
「應該說中國龍有久遠的歷史,在中華民族的發展中從沒有間斷過。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了龍的形象,是象形文字。在中國老百姓心目中,龍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象徵。」
早期的龍的形象類似魚、蛇、鱷、豬等動物,它被看作通天的神獸,能夠幫助人們實現願望。但到了後來,龍象徵吉祥的寓意越來越強烈,龍的形象也脫離現實動物,被附加許多傳說和神話,龍成為綜合了多種動物特點的奇異動物。在公元前二世紀漢代以後,龍的形象與皇權聯系起來,成為皇家的徽記。皇帝自稱「真龍天子」,他的後代稱為龍子龍孫,他的服飾被稱作龍袍,他的一切用品都刻畫上龍的形象。在以後一千多年的封建時代里,龍的神秘性和權威被絕對化,並滲透到國家意識形態中。但在中國民間,龍始終保留了它原始的象徵意義,即龍代表了喜慶、祥和與富足。直到今天,龍的形象還廣泛運用於建築、藝術、文學、宗教、繪畫、雕塑、服飾、剪紙、瓷器等各種領域,寄託人們對未來的美好願望。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有中國人生活的地方,就有龍的形象以不同的形式出現。
㈥ 龍的寓意及象徵是什麼
龍的寓意及象徵是:
龍具有很強的進取精神。龍的活動空間十分廣闊,能上九天,能潛深淵。各種藝術中的龍形象,大多是飛龍、騰龍或奔龍,朝氣蓬勃,奮發向上,威武不屈。神話傳說中的龍,大多是一往無前、勢不可擋、無所畏懼的。
同時龍也象徵著獨立精神,中國龍的藝術形象,與龍有關的種種文化現象也自成一體、獨具一格。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文化雖與儒教、佛教和道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始終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不附屬於任何一種宗教。
(6)中華龍屬於什麼文化擴展閱讀:
中國龍文化傳入東南亞要比日本早的多,因而顯得更具原始文化的特性。龍的頭大,有些像獅子或牛,腹粗,尾大,足小。
這種龍的形象在這一地區的建築、服飾、雕刻,以及龍舟、龍舞和龍燈等民俗活動中,隨處可見。長江以南有星羅棋布的江河湖泊。龍舟文化甚為發達。指揮龍舟競渡的銅鼓飾有龍鳳等吉祥動物圖案。
日本在唐代時與中國頻繁往來,大量學習中國文化,促進了其社會進步。如日本的傳統建築和傳統服飾其實完全就是中國唐代時的樣子。而在那個時候,中國的龍都是三爪,日本也就只能從中國引進三爪的龍。在中國出現四爪龍後,已經開始閉關鎖國,與日本斷了往來。
㈦ 龍和中國有什麼關系
龍是中華文化的象徵,自古以來代表著中華民族神明的象徵,是中國的藝術表現形式。
在中華,龍文化、龍的傳說蘊涵著中國人所重視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仁者愛人互主體觀的訴求;陰陽交合的發展觀;兼容並包的多元文化觀。
中國龍文化內涵豐富,從性質和內涵來看,龍文化可分為三大類型:宗教龍、政治龍和藝術龍。
宗教龍即把龍當作聖物或神靈來崇拜,把龍視為主宰雨水之神或保護神等。政治龍是統治階級利用人們普遍崇拜龍的心理,把帝王說成是龍神的化身,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用以維護統治。藝術龍就是以藝術的形式表現對龍的敬仰和崇拜,即以雕刻、舞蹈、神話傳說、競技活動等方式表現龍。
(7)中華龍屬於什麼文化擴展閱讀
中國龍文化具有鮮明特色:
1、悠久性。中國龍崇拜歷史在世界上最為久遠。據考古發掘資料,最早的龍形象是在 1994 年發掘的遼寧阜新查海遺址中發現的,這一遺址中有一條距今七八千年的興隆窪文化石塊堆塑龍。在新石器遺址中,還發現了眾多的龍形象。至於玉龍和龍紋就更多。
2、延續性。龍文化在中國歷久不衰,歷朝歷代延續不斷,可以說是延續時間最長、生命力最強的文化現象之一。
3、多樣性。中國龍文化豐富多樣。龍的形象變化多樣,中國各朝代的龍形象均有所不同。各地與龍有關的民俗活動也各不相同,龍的神話傳說豐富多彩,祭龍儀式紛繁復雜。
4、普遍性。中國大多數民族都崇拜龍,有龍抬頭節習俗,帶有「龍」字的地名、物名、人名遍布全國各地。
5、整合性。自秦漢之後,龍神崇拜與帝王崇拜結合在一起,龍獲得了更為顯赫的地位,這使各地區、各民族本來不同的龍文化得到整合。中國龍文化經過整合,具有更強的生命力和傳播力。
㈧ 龍的精神內涵是什麼
1、創新精神。
龍文化歷久不衰,與古代中國人的創新精神分不開。龍文化經歷了若干發展階段,每一個發展階段主要是通過內部創新完成的。觀察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的龍藝術形態,從無角到有角,從無翼到有翼,從無足到有足,可看出龍形象是經過不斷創新而形成的。
2、綜合精神。
龍的形象是古代中國人綜合了走獸、飛禽、水中動物和爬行動物的優長而形成的。龍文化的綜合性還表現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龍不斷吸收外來的優秀藝術元素,從而使其形象更為完美。比如,唐宋時期龍吸收了印度佛教中獅子的形象,頭圓而豐滿,腦後披鬣,鼻子也近似獅鼻,增加了龍的權威感。
3、包容精神。
古代龍文化豐富多彩,與古代中國人的包容精神分不開。中國龍文化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曾受到來自印度的龍王信仰的沖擊,但中國人並沒有將其拒之門外,而是包容與改造,形成了中國化的龍王,豐富了中國龍文化的內涵。
4、龍是正義化身。
炎黃子孫賦予龍諸多美好善良之心性。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說,傳說小白龍曾因行雨救民而得罪玉帝,為懷念小白龍的恩德,民間將二月二定為春龍節,焚香禱告,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而傳統的春節,也於此日正式結束。龍可代表英雄。龍之形象幾乎活躍於各個層面和領域,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感召力,是理想中英雄之典型。
5、反映了中華文化容合的特徵
龍的形象是容合而成的。蛇、鱷、魚、鯢、豬、馬、牛、鹿等眾多動物和雷電、雲、虹、龍卷風等多種天象,都參與了龍的容合。
中華文化也是容合而成的,而龍之所以能成為中華文化的標志,就在於它反映、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容合。比如,戰國時期出現的群龍、交龍,就反映了其時的諸子峰起、百家爭鳴的局面;而龍出現於佛教經典、亮相於佛廟殿堂,則是東漢以降,中華文化與印度佛教文化相容合的反映。
㈨ 關於中國龍的知識與文化,高才請進!急!!!
一、中國龍的由來或傳說.
答: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一種圖騰崇拜的標志。
二、龍的組合.
答:龍的形狀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駝的頭,兔的眼,蛇的頸,蜃[shè甚]的腹,魚的鱗,鹿的腳掌,鷹的爪子。
三、象徵意義或精神.
答:龍的足,為九州列土封疆, 龍的心,為民族寄託希望, 龍的魂,為華夏譜寫篇章, 龍的骨,為中國鑄造脊樑! 滔滔黃河,滾滾長江, 是龍的血脈潺潺流淌; 夏商周漢,魏晉隋唐, 是龍的翅膀振振翱翔。 五湖四海,三山五嶽, 百萬里方圓錦綉一方
四、龍生九子的故事簡介。
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明代一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芸》等,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但不統一。
龍生九子古時民間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傳說。但九子是什麼,說法也不同。
㈩ 中國龍有什麽含義
"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圖騰,是中華文化的代表,是吉祥、如意、和諧、長久的美好象徵。全世界的華人都把自己稱為「龍的傳人」。龍作為我國獨特的文化現象之一,出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龍威嚴、神秘。所以,古代帝王都自稱為龍的化身---「真龍天子」,其後代為龍子龍孫。北京紫禁城中的建築、石欄、器皿等,無不存在龍的身影:乾清宮、養心殿畫有飛龍,儲秀宮、雨花閣鑄有銅龍,太和殿立有龍座、龍栓,簡直成了龍的世界。民間對龍更是崇拜:喜得貴子---送玉龍佩,新人結婚---贈龍鳳玉佩、每個父母都有一個心願---望子成龍。在山西龍山文化遺址、內蒙紅山文化遺址、河南安陽殷墟等地,都出土了眾多的龍紋陶盤、陶片、玉龍等文物,證實中國是龍的故鄉。龍在我國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早已源遠流長。 oQXkMKZ
在西方,「龍」被翻譯成「Dragon」。可在英文中,「Dragon」是邪惡的有翼怪物,還有「凶暴的人」「悍婦」等含義。在圖畫中,Dragon的身軀龐大笨拙,顏色是黑灰色的,長著巨大的翅膀,口中吐火,吃人和動物,非常醜陋。西方很多的神話傳說,傳奇傳記,甚至流行的網路游戲中,「龍」都是邪惡的化身。「龍」或者「Dragon」在西方所代表的意義和中國龍是完全兩樣的。 H7= z%Y9y
1、龍主要是吉祥的象徵,而Dragon主要是邪惡的象徵; )l}wjKfgO
2、龍沒有翅膀,而Dragon有著巨大的蝙蝠翅膀; (R<4"QbE
3、龍的身體修長,而Dragon的身體粗壯; W>bW1h
4、龍不食人間煙火,但是Dragon要吃人和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