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紅山文化的陶器為什麼是紅色土

紅山文化的陶器為什麼是紅色土

發布時間:2022-11-29 13:39:16

1. 什麼是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發源於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起始於五六千年前,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

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紅山文化年代經碳14測定約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主體為5500年前。紅山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還飼養豬、牛、羊等家畜,兼事漁獵。在石器中煙葉形、草履形的石耜、桂葉形雙孔石刀是富有特徵的農耕工具,還有磨製和打制的雙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鏃等。

(1)紅山文化的陶器為什麼是紅色土擴展閱讀:

歷史價值: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

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其內涵豐富,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別致的玉器,與豬、龜、鳥、蟬、魚等動物形象。隨著七十年代這批玉器被識別出來,考古學家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發現了紅山文化大型玉龍。

2. 誰知道紅山文化誰能介紹紅山古陶的相關知識

編輯本段概述
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間一個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西遼河上游流域活動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因最早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郊的紅山後遺址而得名。
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遼河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紅山文化年代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紅山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還飼養豬、牛、羊等家畜,兼事漁獵,細石器工具發達;還有磨製和打制的雙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鏃等。陶器以壓印和篦點的之字形紋和彩陶為特色,種類有罐、盆、瓮、無底筒形器等。彩陶多飾渦紋、三角紋、鱗形紋和平行線紋。已出現結構進步的雙火膛連室陶窯。玉雕工藝水平較高,玉器有豬龍形缶、玉龜、玉鳥、獸形玉、勾雲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還發現相當多的冶銅用坩堝殘片,說明冶銅業已經產生。房址為方形半地穴式,分為大型與小型。
紅山文化是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時期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發達文明,在發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匯產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見常,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朴實。玉器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發展中具備了專業化、系統化、規范化,到目前為止,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內蒙古赤峰紅山的大型碧玉C型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發飄舉,極富動感,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被譽為「天下第一龍」。因赤峰境內多有龍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稱為龍的故鄉,紅山文化的先民應為龍的傳人。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其內涵豐富,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別致的玉器,多與豬、龜、鳥、蟬、魚等動物形象。隨著七十年代這批玉器被識別出來,考古學家發現了紅山文化大型玉龍,這是我國最早的龍之一。
編輯本段歷史
紅山,蒙語稱:烏蘭哈達,意為紅色的山峰。它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東北郊的英金河畔。傳說內蒙赤峰的紅山,原名叫九女山。遠古時,有九個仙女犯了天規,西王母大怒,於是九仙女驚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灑在了山上,因而出現了九個紅色的山峰,所以,後來都叫它「紅山」。
公元20世紀初,中國處於軍閥割據的年代,當地喀喇沁蒙古王公聘請了一位叫鳥居龍藏的日本學者來講學。據日人回憶,當年他越過遼上京(今巴林左旗)來到了紅山,在附近地面上發現了一些陶片。1919年,來了一位法國人,它的名字叫桑芝華。他來到內蒙林西(今巴林右旗),無獲而歸。還有一位法國人,名叫德日進,他在紅山一帶發現一些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細石器。1930年冬,從東北通遼來一位梁啟超的兒子叫梁思永,他生於澳門,從美國留學歸國後,開始研究考古學。它收集了一些鳥居龍藏的資料後,參加了中國科學院考古組。他到過林西、沙拉海、鍋撐子山一帶,僅發現一些陶片後就回北京了。
1933年,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了當時熱河省省會——承德。隨後來了一批所謂的日本考古工作團,叫滿蒙考察團。有個叫濱田的,是當年東京大學校長。他們來的動機是: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想在內蒙古找出不屬於中國歷史文化的憑據。結果在紅山30多處遺址僅發現一些陶器殘片和幾件青銅器,都屬於中國歷史文物,結果是日寇枉費心機。
解放後,梁思永先生為中國考古所副所長。中國考古學家尹達先生出版《中國新石器文化》一書,梁先生作序。尹達先生認為:紅山文化是北方細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結合。兩位學者論述了東北這一文化現象,屬於長城南北接觸產生的一種新文化現象,並提出定名為《紅山文化》。
紅山古玉的正式發現,是20世紀70年代的事情。1971年5月,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在北山植樹時,意外掘出一件大型碧玉雕龍。從此,人們開始意識到,中國玉雕藝術的源頭可能發生在紅山文化時代的西遼河流域。
其後不久,在內蒙敖漢軲轆板壕、克什克騰旗好魯庫石板山,阜新胡頭溝等地紅山文化遺存中又陸續發現了數批玉雕龍、大型勾雲佩等紅山文化玉器。1979年5月,考古工作者又在遼西凌源三官甸子城子山找到了具有科學地層依據的紅山文化玉器墓葬,從而使紅山文化確有玉器成為定論。
1981年12月,在杭州舉行的《中國考古學會第二次年會》上,遼寧省考古研究所孫守道先生等,向大會提交論文:《遼河流域的原始文明與龍的起源》,又一次確認了上述發現均屬《紅山文化》。此後,一時造成了世界考古界的轟動。大批海內外學者紛至沓來東北考察。與此同時,已故的中國考古大師蘇秉琦先生,對紅山文化作了進一步的肯定。確認:東北地區的紅山文化,是中國五千年前中華文明的曙光。
編輯本段源流
紅山文化源流的研究,是建國後特別是近幾十年來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之一。目前,學術界大致有四種意見:
一、紅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系統的原始文化,或是仰韶文化的變體;
二、紅山文化繼承了河北磁山文化;
三、紅山文化很可能是細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相互影響之後產生的新文化,含有細石器和仰韶文化兩種因素;
四、紅山文化是這個地區獨具特徵的一種新石器文化。有其自身的發生發展過程。同時受到其它文化影響,
四說並存,各持己見,後者的認識比較符合實際,考古學揭示泥質陶、彩陶、壓印「之」字紋夾砂陶、石器、細石器共存,是紅山文化獨具的特點,龍題材是紅山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內容,這一「族徽」性的花紋圖案從紅山文化早期一直延續到它的晚期。在石器中煙葉形、草履行的石耜、桂葉形雙孔石刀是富有特徵的農耕工具;細石器中的刮削器、石刃、石鏃等器物,小巧玲瓏,工藝精湛,陶器中的泥質紅陶和夾砂褐陶的盆、缽、罐、瓮等各有自身的裝飾紋樣,而橫「之」字形紋和直線紋是紅山文化具有特徵的紋飾,泥質陶中的彩繪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器物,雖然受中原仰韶文化的影響,但二者之間仍有各自的異同點(共性與個性)。仰韶文化彩陶紋飾是用黑、紫或白色做裝飾地的,與紅山後陶器類型相比是多彩的,帶狀紋飾中夾有圓圈渦紋、葉形紋、斜格子紋和繩紋,而且單獨配有「S」字型、「X」字型等紋飾,與紅山後類型陶器迥然不同。紅山後類型陶器中,連點弧線紋是一種墜落形式的,這在仰韶文化陶器中是沒有的。二者之間也有相似點,紅山文化紅山後類型的「紅頂碗」式的缽與仰韶文化後崗類型的同類彩陶相似,彩陶之中的平行線形、平行斜線組成的三角形紋與後崗類型的同類彩陶相似,它們的相異點,說明各自的文化特徵;它們的相同點(或類似)說明年代大體相近,但不能簡單地認為紅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支系、地方變體或混合文化等。
紅山文化的內涵在西遼河流域也並不單一,它包括不同經濟類型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的地方類型或不同的發展階段。大凌河流域的東山嘴、牛河梁、城子山遺址、胡頭溝玉器墓一類紅山文化遺存,就不同於老哈河流域的紅山後、西水泉、四棱山等一類紅山文化遺存,前一類型多出一種用途特殊的彩陶筒形器、磨光泥質黑陶圈足器,不見或少見紅山後類型多見的「紅頂碗」式缽器類和三角間渦紋彩陶圖案。這說明形成紅山文化決非單一的農耕,而是以農耕為主,農牧漁獵結合的經濟類型和多樣的文化內涵所促成。新的考古發現為我們揭示紅山文化的發展規律和性質提供了依據。以自身發展為主,文化間的影響曾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文化 影響首先是紅山文化分布區的「諸文化」的相互影響;與中原文化的影響也不是單方面的,而是相互影響的。
考古學家們根據三十年來考古發掘成果證明,我國史前期存在著兩大文化區系,即中原古文化和北方古文化,其中北方古文化又由紅山文化和河套文化組成,這兩大文化區系有共性又有個性,不能把北方古文化簡單地看成中原古文化的支系或地方變種。
要認識紅山文化的淵源,首先的任務是在本地區尋找出早於紅山文化的遺存,1983年興隆窪遺址發掘後,明確認識了興隆窪文化才使探討紅山文化源頭,有一個扎實的比較對象。
興隆窪遺址中發現紅山文化早期、中期房址分別打破興隆窪文化聚落圍壕的地層關系,又具有早期石器文化遺存的特徵,經C14測定年代距今7470+80 ——6895+-205年大大早於紅山文化,與紅山文化前身有關,可稱「前紅山文化」,隆窪文化與紅山文化分布地域大體相同。
紅山文化早期與興隆窪文化陶器大多陶質粗疏,火候較底器類和紋飾種類較少,一般有夾砂褐陶筒形罐、粗泥(含細砂)陶缽,代表性紋飾是壓印「之」字形線紋,以及網格狀劃紋等。可以看出紅山文化早期比興隆窪文化內涵豐富,並表現出一定的進步性。
隆窪文化已有一定水平的農業生產,有相當規模和數量的聚落址。可以認為是產生紅山文化那樣繁榮的原始農業社會的基礎。
這表明興隆窪文化與紅山文化具有傳承關系可能就是紅山文化的源頭。紅山文化以後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1973年敖漢旗小河沿類型的發現,為這個問題找到了有力的線索。小河沿文化類型是近年新分出的一種文化類型,它和石羊石虎山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在器物的器形、彩陶圖案、紋飾方面,都具有與紅山文化類型不同的特點,其年代晚於紅山文化。結合敖漢旗小河沿南台地遺址和翁牛特旗大南溝石棚山墓葬群所獲得的資料,在考古學上確定為「小河沿文化」。其分布區同紅山文化基本一致,其文化特徵可歸納以下三點:
(1)石器。磨製石器和細石器共存,有打制石器,有四邊起棱,橫截面呈長方形的磨製石斧、石耜、出現磨光石鏟,細石器有石鏃和骨柄刀的石刃。石刃加工精緻。聯系陶器上出現的豬首陶塑,反映其經濟生活為農牧結合兼營狩獵。
(2)陶器。有泥制紅陶、夾砂灰陶、泥制灰陶和泥制黑陶四類。飾細繩紋、刻劃紋和附加堆紋,由細繩紋組成的菱形回字紋已初具雷紋特徵。彩陶以黑彩為主,有紅彩和施白衣,紋飾有斜平行線紋,折線回字紋,有內彩,一種典型繪法為施白衣後用平行斜線畫出區界,內添黑、紅、棕色三彩,組成回字、三角、八角、網狀等多種幾何圖案,朱繪已見多例,其器物為夾砂灰陶直筒罐類、缽盆和鏤空豆類、壺類以及器座、盂、尊、雙耳大口罐型器。晚期出現大平底盆,大敞口折腹淺盤細柄豆,並出現有彩繪陶。
(3)墓地。氏族墓地選擇在高山上,墓地內部分區,區內分行,墓室結構為土坑豎穴或洞穴,有墓前用火燒墓坑的習俗,單人仰身屈肢葬男女和葬,男性墓多隨葬生產工具。並有束發、佩帶項環和臂環的習俗。
小河沿類型與紅山後類型目前雖未發現明確的地層疊壓情況,但兩者之間在文化內涵上有明顯的時代早晚和承襲關系。值得注意的是,小河沿類型石器中細石器加工更為精緻,圓弧骨柄石刃刀更為普遍實用,反映出生產技術較紅山後類型更為進步。小河沿類型早期陶器與紅山後類型承襲關系比較清楚,均有泥質紅陶和彩陶,小河沿類型的泥質紅陶斂口缽、夾砂灰陶式深腹罐、雙耳雙口連通壺以及平行斜線的彩陶花紋、刻劃紋等,都有脫胎於紅山後類型的跡象。泥質灰、黑陶增加,但卻不見壓印「之」字紋,而被細繩紋及菱形回字紋所代替。其它如鏤空豆、尊等多種器類的出現,彩陶圖案的幾何化,表明制陶業有了新發展。
小河沿類型出現了雙間房址和男女和葬的習俗,說明當時已進入原始公社解體階段,在社會發展階段上,表現出較紅山後類型進步。在時代上應是介於紅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之間的遺存,是由紅山後類型直接發展演變的類型。
小河沿文化之後,這里是夏家店下層文化分布的中心區,在敖漢旗南台地曾發現小河沿類型晚期文化層被夏家店下層文化早期房址打破的地層關系,一些文化因素已開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先河,如磨光泥質黑陶增多,朱繪和彩繪出現,繩紋興起,折腹器、大敞口淺盤細柄豆、大平底盆、鏤空圈足器等都具有紅山文化時期的特徵。這樣,由於小河沿類型的發展,填補了紅山後類型和夏家店下層文化之間的空白,它們已基本可以銜接起來,從此,距今四千年前,西遼河、大凌河流域已進入青銅時代。
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形成過程與去向如何,前者涉及到它與紅山文化的關系,後者則涉及到它與燕文化的關系。
編輯本段發展
紅山文化是我國東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亦稱史前文化,距今約5000年前。它的宏觀環境:地處大興安嶺南緣和燕山北麓地帶的西遼河流域,位於東經117°—123°、北緯41°—45°之間。這里是銜接東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地帶,也是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的交匯區域。縱觀世界地理,西遼河地區屬於亞歐大陸草原通道的東南緣,連接北太平洋西岸。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就確定了自古以來處於遼河西域銜接中國南北和世界東西方的交通要沖,是多種經濟文化類型交錯、多種民族成份雜居和多種文化因素薈萃的中心之一。紅山文化就是這一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優秀文化。
近萬年以來,西遼河地區的古代歷史文化發展面貌,可以大體上劃分為:早期的農耕文化和後期的游牧文化這兩個發展時期。其主要原因是氣候環境的變化。農耕文化包括紅山諸文化和夏家店文化,時間相當於新石器時代中期至青銅時代早期,距今約8000——3500年。此間,西遼河地區與我國其他地區一樣,正經歷著全新世中期的氣候最適宜期,雨量充沛、空氣暖濕、溪沼遍布、草木叢生。
由於地近燕山和大興安嶺夾角之間的淺山丘陵相對高亢的地勢條件,為這里的古人類提供了較其它地區更為優越的生存條件。半個世紀以來,從這一地區出土的大量磨製的石犁、石斧、石磨盤、石刀、石紡輪、陶器、骨製品等等,說明了這一時期先後在這里的諸種早期農耕文化,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在紅山文化鼎盛時期,距今約5500年左右,紅山古國的形態就已經出現了。祭壇、女神、宗廟、積石冢,這三種極為重要的因素眾所周知,姑且不論。我們有必要提出對玉豬龍的造型探討一番。內蒙古考古專家布穀先生認為:玉豬龍,國內外收藏不少。其個體造型既形似,又神似,都是紅山文化特定產物。已知其分布范圍北起赤峰北部,南至遼寧西南部,以此距離為直徑的一個圓。
紅山文化晚期已出現社會產品分配不均等現象。牛河梁積石冢的大型墓規模大、隨葬玉器很多,說明墓主生前居於一般社會成員之上。當時還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營建壇廟,牛河梁女神廟遺址經發掘考證,就是紅山文化遺址。在喀左的東山嘴遺址,有一座石砌的祭祀建築基址。它以大型方形祭壇為中心,北翼有兩條南北走向的石牆基,南翼有長條形石堆,祭壇前端是石圈形台址和圓形石砌基址。這處遺址中還出土了小型孕婦塑像和大型人物坐像等。根據冶銅業的產生,財富分配的不平等及祭祀用大型禮制建築的出現,有人認為紅山文化晚期已進入文明時代;也有人認為處於軍事民主制時期。
編輯本段藝術
(1)陶塑藝術
位在北方內蒙古赤峰的紅山文化,出現立體圓雕的裸體婦女像,有些胸前的乳房突起,有些則是軀體具有孕婦的特徵;在遼寧省建平、凌源二縣交界處的牛河梁,出土面塗紅彩的泥塑女神頭像,此地也是紅山文化的分布區,推測是一座女神廟或女性為主的祭祀遺址。紅山文化大量出土的陶塑女性,部分學者推測是生育神或地母神的象徵,同時也是母系社會的具體表現。
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主要有筒形罐、斜口器、瓮、豆、帶蓋罐等。紅山文化陶器的幾個特徵包括:
1.紅山文化陶器以夾砂灰陶和泥質紅陶兩大陶系為主,而泥質紅陶占的比例要大於夾砂灰陶。
2.筒形罐代表了紅山文化陶器的基本器形。紅山文化的筒形罐特徵是口大底小、腹壁斜直,屬於筒形罐的晚期形制,後從筒形罐中又異化出筒形器,形成紅山文化陶器演變的一個新特徵。
3.壓印之字紋是紅山文化陶器紋飾的風格。之字紋線細而紋帶較寬,連線和篦點共用,橫壓豎排與豎壓橫排共用,直線與弧線、波浪線共用。之字紋飾又往往與筒形罐結合在一起,成為紅山文化陶器更明顯的特徵。
4.彩陶在泥質紅陶中佔有相當的數量。紅山文化彩陶以黑彩為主,也有紅、紫彩,圖案以龍鱗紋、勾連花卉紋和棋盤格紋三種最具代表性。
(2)石雕藝術
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玉雕作品中,就有許多是以動物為題的玉石雕刻, 例如紅山文化出土的豬龍玦形器,但是否就是玉玦則仍待討論,同形的玉飾在遼寧、內蒙古和河北等地均有發現,可能是由豬的形象再被神格化所衍生而來,或者是「龍」在早期神話傳說階段的形像。在紅山文化遺址,還出土鳥、龜、虎形佩和魚形石墜等小型的動物形像作品,主要是以玉或綠松石所雕。
玉器的使用和喪葬的禮儀是紅山文化的一大特點,也是了解當時社會結構的窗口。從目前大考古發掘來看,一般紅山人的墓地多為積石冢,是規劃的墓地,處於中心的大墓唯玉為葬,而墓地越向邊緣規格越低。大墓附近的墓葬有的也葬有玉器,但是數量和規格明顯較中心大墓低,但同時還葬有數量不等的豬、狗等,再低等級的墓葬只有陶器陪葬,個別的墓葬沒有陪葬品。這說明紅山文化的社會結構等級制度嚴格,已經出現了階級分化,貧富差距很大,有了私有制的概念,甚至已經形成了原始的國家。
玉器的起源是裝飾,玉器的使用從薩滿文化發展到族權、神權、兵權的象徵,很多玉器是原始禮器,一些動物的造型是氏族的圖騰。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學院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通過多年來的考古研究發現,貓頭鷹是紅山文化主要圖騰崇拜物。據介紹,玉貓頭鷹在紅山文化出土數量最多,最大的達到十幾厘米高;姿態各異,有模擬的,也有抽象的,同其他動物的組合也是千變萬化。考古人員說,紅山文化時期,人們恐懼黑暗,希望在黑暗中得到光明或者看清一切;人們經常遭到其他野獸的攻擊,希望能夠像鳥兒一樣飛起來,以避免收到傷害;人們過著農牧漁獵生活,又希望像雄鷹一樣輕易地捕捉到獵物。而貓頭鷹具備這一切優勢,貓頭鷹是遼西地區普遍存在的猛禽,黑夜活動,可以飛向高空,又給人以通達天地陰陽的神秘感。所以,紅山文化時期先民們寄希望於貓頭鷹能夠給予自身與自然界抗爭的神奇力量,這樣,貓頭鷹成為紅山文化時期先民們的圖騰崇拜物應該是一種必然。
編輯本段文化遺址
八十年代中期,經過對遼西東山嘴-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祭壇、積石冢的發掘,終於取得了更重要的成果。
遼寧省朝陽市的喀左縣東山嘴遺址坐落在山樑頂部中央,面向東南,俯瞰大凌河開闊的河川。這是一處用大石塊砌築的成組建築遺址,呈南圓北方、中心兩側對稱的形制。南部圓形祭壇旁出土的陶塑人像中,有在我國首次明確發現的女性裸像。伴隨出土的陶器如鏤孔塔形器等造型奇特,顯然不是日常生活用具。可見,這是是神聖的祭祀所在。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位於遼寧省朝陽市的凌源、建平兩縣交界處,是1981年文物普查時發現的。現已在五處地點發掘出許多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跡,發現了距今大約5500年前的大型祭壇、女神廟、積石冢和「金字塔」式建築。遺址內涵豐富,出土文物精美絕倫、世界罕見。這一重大發現把中華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被稱為「東方文明的新曙光」。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是可與埃及金字塔、印度亨覺達羅古文明相比的世界性發現,該遺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紅山文化壇、廟 、冢,代表了已知的我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專家們因而對中華文明起源史、中華古國史進行 了新的思考;把中華文明起源史的研究,從四千年前提早到五千年前;把中華古國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
自80年代以來,系列紅山古玉的發現和研究,接連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遼寧西部的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沙拉鄉茶海遺址,屬於前紅山文化類型。經過年代測定:距今8000年前。這一重大發現,印證了當代考古大師蘇秉琦先生於1991年8月為阜新玉龍文化節手書題詞「玉龍故鄉,文明發端」的論斷。
查海遺址經過發掘出土有玉玦、玉匕、管狀器、如斧似錛形器等。陸續發現有:阜新胡頭溝墓葬出土的玉龜、玉鴞、玉鳥、玉璧、玉環、魚形玉佩、聯環玉璧;凌源三官甸子墓葬區發現的馬蹄形玉器、玉鉞、玉環、勾雲紋玉飾、玉蟬、竹節形玉飾、豬首玉飾;建平縣牛河梁積石冢群發現的玉環、雙聯玉璧、馬蹄形玉箍、玉豬龍、玉璧、方形玉飾、棒形玉器、勾雲形玉飾;喀左東山嘴子遺址出土的雙龍首玉璜、綠松石鳥形佩;巴林右旗那斯台遺址發現的玉蠶、玉豬龍、玉鳳、勾雲紋玉佩、玉鴞、魚形玉飾、三聯玉璧、勾雲形玉器、玉斧、玉管等。
此外,在遼西地區和內蒙古赤峰市的敖漢旗、翁牛特旗、西林郭勒盟所屬各旗,也都有玉龍、玉琥、玉鳥、馬蹄形玉箍、勾雲紋玉飾、玉斧、玉棒等各種形制的玉器發現,而且數量相當可觀。尤為遼寧大學古文化應用研究所兼職研究員黃康泰先生,積數十年對古文化的研究和田野考查的經驗,在有關專家指點下,徵集了千餘件紅山文化系列玉器。其中除了含蓋上述各類型制的玉器外,當以「萬年雌雄玉龍」為佼佼者。今遼寧著名古玉收藏家齊人先生,積數十年之辛,其收藏之紅山古玉器中堪為一絕的是5000年前的一對雌雄玉龍,雌龍高48厘米,雄龍高42厘米,青玉質,褐沁斑,手感油潤,神采奕奕,可視為國之瑰寶。
紅山文化近年不斷有新發現,在遼寧省喀左縣東山嘴和凌源、建平交界處牛河梁先後發現了牛神廟、積石冢和祭壇。2003年在紅山後新發現了一處保存完整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祭祀遺址。紅山遺址群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紅山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紅山文化的發現,使西拉沐淪河流域與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並列成為中華文明的三大源頭;把原來以夏代為開端的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一千多年;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是中國古代兩大玉文化中心。

3. 紅山的藝術特色

位在北方內蒙古赤峰的紅山文化,出現立體圓雕的裸體婦女像,有些胸前的乳房突起,有些則是軀體具有孕婦的特徵;在遼寧省建平、凌源二縣交界處的牛河梁,出土面塗紅彩的泥塑女神頭像,此地也是紅山文化的分布區,推測是一座女神廟或女性為主的祭祀遺址。紅山文化大量出土的
陶塑女性,部分學者推測是生育神或地母神的象徵,同時也是母系社會的具體表現。
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主要有筒形罐、斜口器、瓮、豆、帶蓋罐等。紅山文化陶器的幾個特徵包括:
1.紅山文化陶器以夾砂灰陶和泥質紅陶兩大陶系為主,而泥質紅陶占的比例要大於夾砂灰陶。
2.筒形罐代表了紅山文化陶器的基本器形。紅山文化的筒形罐特徵是口大底小、腹壁斜直,屬於筒形罐的晚期形制,後從筒形罐中又異化出筒形器,形成紅山文化陶器演變的一個新特徵。
3.壓印「之」字紋是紅山文化陶器紋飾的風格。之字紋線細而紋帶較寬,連線和篦點共用,橫壓豎排與豎壓橫排共用,直線與弧線、波浪線共用。「之」字紋飾又往往與筒形罐結合在一起,成為紅山文化陶器更明顯的特徵。
4.彩陶在泥質紅陶中佔有相當的數量。紅山文化彩陶以黑彩為主,也有紅、紫彩,圖案以龍鱗紋、勾連花卉紋和棋盤格紋三種最具代表性。 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玉雕作品中,就有許多是以動物為題的玉石雕刻, 例如紅山文化出土的豬龍玦形器,但是否就是玉玦則仍待討論,同形的玉飾在遼寧、內蒙古和河北等地均有發現,可能是由豬的形象再被神格化所衍生而來,或者是「龍」在早期神話傳說階段的形象。在紅山文化遺址,還出土鳥、龜、虎形佩和魚形石墜等小型的動物形象的作品,主要是以玉或綠松石所雕。
玉器的使用和喪葬的禮儀是紅山文化的一大特點,也是了解當時社會結構的窗口。從大考古發掘來看,一般紅山人的墓地多為積石冢,是規劃的墓地,處於中心的大墓唯玉為葬,而墓地越向邊緣規格越低。大墓附近的墓葬有的也葬有玉器,但是數量和規格明顯較中心大墓低,但同時還葬有數量不等的豬、狗等,再低等級的墓葬只有陶器陪葬,個別的墓葬沒有陪葬品。這說明紅山文化的社會結構等級制度嚴格,已經出現了階級分化,貧富差距很大,有了私有制的概念,甚至已經形成了原始的國家。
玉器的起源是裝飾,玉器的使用從薩滿文化發展到族權、神權、兵權的象徵,很多玉器是原始禮器,一些動物的造型是氏族的圖騰。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學院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通過多年來的考古研究發現,貓頭鷹是紅山文化主要圖騰崇拜物。據介紹,玉貓頭鷹在紅山文化出土數量最多,最大的達到十幾厘米高;姿態各異,有模擬的,也有抽象的,同其他動物的組合也是千變萬化。考古人員說,紅山文化時期,人們恐懼黑暗,希望在黑暗中得到光明或者看清一切;人們經常遭到其他野獸的攻擊,希望能夠像鳥兒一樣飛起來,以避免收到傷害;人們過著農牧漁獵生活,又希望像雄鷹一樣輕易地捕捉到獵物。而貓頭鷹具備這一切優勢,貓頭鷹是遼西地區普遍存在的猛禽,黑夜活動,可以飛向高空,又給人以通達天地陰陽的神秘感。所以,紅山文化時期先民們寄希望於貓頭鷹能夠給予自身與自然界抗爭的神奇力量,這樣,貓頭鷹成為紅山文化時期先民們的圖騰崇拜物應該是一種必然。 「馬蹄形管狀玉器」熟悉古玩玉器的朋友都知道,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存在於我國遼西的遼西河、西拉木論河一帶
的一個「文化類型」,它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它與存在於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和存在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一樣,都是中華古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紅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神秘精美的玉器,如眾所周知的出土於「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紅山文化遺址中的「c」型玉龍,就是紅山文化的遺物,由於它已經具備了龍的基本特徵,而且是現在發現的最早的龍文化的實物,因此被喻為「中華第一龍」。 紅山文化出土玉器中還有一類非常典型的器物,它們成中空的「管狀馬蹄形」,從出土情況來看,這一類玉器大多出自紅山文化的墓葬之中,其中在遼寧省建平縣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女神廟」附近的墓葬中多有發現。 但紅山文化「馬蹄形管狀玉器」被發現之後,它的含義就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問題,由於從出土資料來看,馬蹄形玉器在墓葬中的位置都是位於遺骸的頭部正上方,而且大多在「直口端」開有兩側對稱的用於穿掛的小孔,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其應該為古人的「束發器」。但從多數馬蹄形玉器的體積來看(小口口徑多在8cm左右),這種說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人的頭發不可能有這么多。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紅山文化馬蹄形玉器與當時古代居民的原始宗教有關,由於它成管狀,有「通靈之意」,它應是原始宗教中溝通天地的通神之器。這種觀點在學術界是比較被認可的,但這種觀點卻又顯得太籠統,筆者一直認為這種觀點尤其不能解釋馬蹄形玉器的形狀特徵,因此「神秘」的馬蹄形管狀玉器彷彿顯得更神秘了。 那麼,神秘的「馬蹄形管狀玉器」究竟代表什麼呢?紅山文化的先民們為什麼要把它做成如此奇特的形狀並擺放在自己的墓葬之中呢?「馬蹄形管狀玉器」含義筆者認為要搞清馬蹄形玉器的真正含義,就應當對牛河梁「女神廟」紅山文化遺址及其墓葬作一個全面的分
析,尤其要對女神廟附近墓葬中的另一類紅山文化玉器進行研究,這類玉器就是「獸形玉飾」(見《國寶大觀》),這類玉器通常被叫做「玉豬龍」。 紅山文化「玉豬龍」頭部似獸,身體同前面所講的「中華第一龍」一樣,也捲曲成「c」型,在頭部後方鑽有用於懸掛的圓孔。「玉豬龍」在紅山文化玉器中更具代表性,在幾乎所有介紹紅山文化的資料中都有它的身影,因此有些學者認為「玉豬龍」是同一文化共同體的徽銘標志,有可能是紅山文化先民們的族徽。 以前學術界另一種說法是,「玉豬龍」是古代先民們用於辟邪和祈求吉祥的護身符,是隨身佩帶的飾物(見《國寶大觀》)。但從部分「玉豬龍」的體積和重量來看(大件高達15cm),顯然作為生者的飾物是很不合適的。 筆者因為愛好,在大學期間接觸到了一些關於中華古文物的書籍,尤其是對中國著名文物專家梁白泉先生主編的《國寶大觀》一書更是愛不釋手,而紅山文化「玉豬龍」正是此書玉器部分的開篇之作。《國寶大觀》在論述玉豬龍作用的時候認為:「玉豬龍」是古人墓葬中用於死者辟邪的護身符。但那時筆者卻有一個發現,那就是筆者覺得「玉豬龍」的形象與《生物學》教科書上描繪的動物的早期胚胎很相似,但由於文物知識有限,沒有將這樣的想法深入下去。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文物知識的提高,當筆者認識到過去「發現」的意義,認為有必要將自己的想法寫出來,供大家探討的時候,筆者在網上發現有一位南京大學叫做「王小盾」的先生,已於2002年以紅山文化「玉豬龍」為依據,提出了龍起源的「胚胎說」。筆者在欣喜和感嘆的同時,也為自己當初的愚鈍感到一絲惋惜。 王小盾先生認為,「玉豬龍」是紅山文化的先民們製造的動物早期胚胎的模型,實際上象徵中華民族的龍的早期形式是隱藏在母體中的生命的雛形。 對於王小盾先生的觀點,筆者深表贊同,筆者認為「胚胎說」能夠完美地解釋紅山文化的先民們使用「玉豬龍」的真正用意,。 「玉豬龍」在女神廟紅山文化的墓葬中被擺放在比較重要的位置(死者的胸前),筆者認為古代先民們將代表生命「起點」的「玉豬龍」和逝去的軀體放在一起,其真正用意是要表現「生命的輪回」,也就是說這樣做是為了祝願死者能夠盡快轉化為生命的「起點」得到重生。 紅山文化的先民們之所以對動物胚胎的模型加以崇拜,是因為在生活和生產當中,當發現不同種類的動物(也許包括人)的早期胚胎很近似的時候,由於當時科學條件的限制,先民們很自然地將其當作了一種神物,認為這就是創造一切生命的物質。 而「牛河梁女神廟」之所以被命名,是因為考古工作者在這里發現了巨型女神塑像的殘塊,紅山文化的先民們在這里供奉的是一位女神,這一點已是學術界的共識。我們將「胚胎」和「女神」這兩件事物聯系起來考慮,筆者認為,「女神廟」紅山文化的先民們實際上供奉的是一位代表生殖繁衍的「母性之神」,因為母性才是一切生命的源泉。這從另一個方面說明「王小盾」先生的「胚胎說」正確的,由此我們還應該認識到:對於生命的渴望才應該是先民們樸素的最高嚮往! 因此筆者認為牛河梁紅山文化墓葬中先民們要表現的主題只有四個字,那就是「轉世重生」! 據筆者掌握的資料看,女神廟墓葬中「馬蹄形玉器」與「玉豬龍」大多是同時存在的(擺放位置如前所述),我們根據「轉世重生」這一主題,再回過頭來分析紅山文化「馬蹄形管狀玉器」,筆者認為某些學者說它是「通靈之物」的觀點應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過它不是溝通天地的通道,而應是紅山文化的先民們希望自己的靈魂轉化為生命的起點——「玉豬龍」之後,通向能夠重新孕育生命的「母性之神」的通道。因此筆者認為,紅山文化「馬蹄形管狀玉器」的形狀實際上並不神秘,從生理學的角度看,它應該是女性部分生殖器官的「概念模型」,因為那是人類生命的必經之路! 過去,由於「馬蹄形玉器」上多有用於穿掛的小孔,但其作為隨身佩帶之物顯然是不合邏輯的,對此許多人感到迷茫。其實這一點是很好解釋的,筆者認為有穿孔的「馬蹄形玉器」與部分紅山文化隨葬玉器(如玉豬龍)一樣,它們在入葬之前,並不是古人隨身佩帶的飾物,它們都曾被懸掛在「女神的祭壇」之上,甚至懸掛在「女神的塑像上」,這與今天的人們將「護身符」拿到寺廟里去開光是一個道理,當它們的主人或有資格享用它們的人死後,它們才被派上用場。 從牛河梁「女神廟」紅山文化遺址呈現的現象來看,紅山文化的先民們已經開始了對人類起源的探索,他們對動
物的早期胚胎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我們中華民族應該是世界上最早對動物早期胚胎的變化規律開始研究的民族。 另外從「中華第一龍」和「玉豬龍」的比較來看,由於他們都是紅山文化的遺物,且外型又有許多類似的地方(都成c形,且都有用於懸掛的小孔),因此它們應該存在必然的聯系。根據器物的演變規律來分析,「中華第一龍」應該是在「玉豬龍」的基礎上經藝術加工演化而來,玉豬龍才是龍文化最早的形象起源,「玉豬龍」出現的時期也許要更早些。 王小盾先生的「胚胎說」雖然揭示的是龍的起源,但筆者認為這還對解釋我們民族傳統思維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意義。因為通過「胚胎說」我們可以認識到,紅山文化的先民們已經有了明確的「兩極」的概念,先民們將「生」與「死」同時表現在墓葬之中,這充分說明他們對事物相互轉化的辨證關系已經有了樸素的認識,而根據紅山先民們的理解,在生命的「起點」和「終點」之間不正是我們活著的人嗎?這也許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思維——「中庸哲學」最早的思想起源吧? 一直以來,紅山文化被世人譽為是「中華文明的曙光」,通過我們以上對紅山文化玉器的分析,筆者認為對紅山文化的這種贊譽應該是毫不過分的。 說起中國的紅山文化,您可能會感到有些陌生,但是說起中華第一玉雕龍,熟悉和喜愛文物收藏的朋友,一定不陌生。可您知道嗎,如此珍貴稀有的國寶,還曾經有一段被人冷落的日子。故事就先從內蒙古赤峰講起…… 被稱為「塞外明珠」的赤峰市東北隅,矗立著一座海拔高746米,面積約5平方公里的石山,因裸露的岩石呈赭紅色,在陽光的映照下,紅岩似火,山嵐如霞,故得名紅山,蒙古語叫烏蘭哈達,赤峰市的名子也由此而來。 美麗的紅山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外學者,他們紛至沓來。日本人鳥巨龍藏來了,瑞典人安特生來了,他們挖掘山洞,尋找石器、陶器。他們的研究和學術報告,使紅山早期人類文化遺址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1955年,中國考古學家尹達在《關於赤峰紅山後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一文中,根據這里出土的陶器和石器特點分析,把分布在遼寧、內蒙古和河北交界的燕山南北及長城地帶的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命名為紅山文化。從此,紅山文化得到正式命名。 然而,在此後的幾十年裡,紅山地區並沒有更新的考古發現。隨著滿城漢墓、曾侯乙墓和秦始皇兵馬俑等重大考古發現,遠在塞外的紅山顯得有些蒼涼和冷落。 直到31年後,1986年《人民畫報》第八期刊登了一幅五千年前玉雕龍的圖片。這條消息一經報道,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赤峰發現了中國第一玉龍的消息由此傳遍了全世界。關於玉龍出土的故事,還要從1971年說起…… 1971年8月的一天下午,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村民張鳳祥,冒著酷暑高溫,在離村子後面不遠處修梯田。一鍬下去,一件硬邦邦的東西,讓他感到有些奇怪,再挖下去,原來是一個人工砌成的石洞。 張鳳祥伸手摸去,竟摸出一個黑乎乎、像鉤子一樣的東西。它質地堅硬,拿在手裡沉甸甸的。收工的時候,張鳳祥把它帶回了家裡,找了一根繩子把它綁緊,讓弟弟拖著玩耍了起來。 七、八天之後,張鳳祥驚奇地發現,原本難看的鉤子,竟然被弟弟拖成了墨綠色的玉器。形狀有點像蛇,又有點像龍。並且在太陽底下一曬,還能散發出誘人的碧綠光澤。 這一發現讓張鳳祥激動不已,隨後,他帶著這件奇怪的玉器,來到翁牛特旗文化館。文化館里工作人員,按有關規定徵集了這件文物。 翁牛特旗文化館的工作人員,並不知道這件玉器是什麼東西。他們只是按照慣例辦理了入庫登記手續,把它當成一件普通文物鎖到了箱子里。就這樣,玉雕龍在箱子里一待就是十幾年,漸漸地被人們淡忘了。直到1984年,情況出現了轉機…… 1984年,在牛河梁,考古隊員挖開了一座五千年前的紅山文化古墓,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古墓主人的胸部,擺放著兩個精美的玉器。考古人員經過仔細辨認和研究後,認為它們是屬於紅山文化時期的玉豬龍。 牛河梁發現5000年前的玉豬龍的消息傳出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這個消息傳到翁牛特旗,文化館負責人突然想起1971年,他們徵集的那件玉器,極有可能是與牛河梁玉豬龍一樣珍貴的文物。 終於,在被忽視了十多年以後,1971年在三星它拉(與後面的他拉不統一)發現的玉龍,得到正式確認: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五千年前,由當時的紅山人精心製作的。是在中國首次發現的「中華第一玉雕龍」,極其珍貴! 玉雕龍通體為墨綠色,高26厘米,重一千克,身體呈英文字母c的形狀,因此它以後被命名為c形玉雕龍。龍首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緊閉,鼻端截平,以對稱的兩個圓洞作為鼻孔。龍身大部光素無紋,只在額及鄂底刻以細密的方格網狀紋,網格突起作規整的小菱形。脊背有21厘米的長鬃,長鬃佔了龍體的三分之一以上。龍的脊背上有一個圓孔,經過試驗,如果用繩子穿過圓孔懸掛,龍的頭尾恰好處於同一個水平線上。值得注意的是,玉龍形象帶有濃重的幻想色彩,已經顯示出成熟龍形的諸多因素。 龍,是中華民族自上古以來一直崇尚的神異動物。作為一種圖騰象徵,被賦予了濃厚的神秘色彩。但是,它的真相,卻是中國文化史上最大的謎團之一。 而紅山出土的這件c形玉雕龍無足、無爪、無角、無鱗、無鰭,它代表了早期中國龍的形象。 從這件玉龍的形狀,有人推測 來源於馬,野豬,熊等形象。紅山文化玉龍,第一,是多種動物特徵的組合。神話了動物形象進行加工的。那麼這件玉器是做什麼用的呢?許多學者認為是氏族首領在祭祀活動中,進行禮儀活動的神器。巫師通神通天地使用的。玉龍的發現非常重要,是原始文化原始崇拜的表現。反映了早期人們的生活狀態。 從此,這件形狀像 「C」字的玉龍,成為許多雜志的壓題照片,成為華夏銀行的標志,更成為紅山文化的象徵。 也許是龍的神靈,也許是巧合,「C」形龍聞世之後,紅山文化玉器陸續出土。紅山地區還出土有哪些有意思的玉器呢?關於它們的故事,我們就從牛河梁開始講起…… 牛河梁是燕山支脈努魯兒虎山南麓的一組山坡台地,在綿延起伏十幾公里的群山之中,有一條被俗稱為牤牛河的河流穿山而過。因此,牤牛河兩旁的山樑得名為牛河梁。

4. 誰知道紅陶的知識啊

顏色呈土紅色、磚紅色或褐紅色的陶器。紅陶是中國最早的陶器品種之一,在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各個文化中最為普遍。10000多年前的的河北徐水南庄頭遺址、江蘇溧水神仙洞遺址出土的中國最早的陶器遺物主要是紅陶。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馬家浜文化、大溪文化等等,人們生活中使用的陶器,紅陶占很大比例。精美的彩陶、彩繪陶,陶胎本色均是紅色。以後各個歷史時代,紅陶的使用雖然逐漸減少,但一直沒有中斷。在陶器燒制到一定程度將窯內火焰的性質控制為氧化焰,在氧化氣氛焙燒下,陶土中的金屬鐵大部分轉化為三價鐵,還原比值低,燒成的陶 器即呈現紅色。陶土比較純凈細膩、含細砂極少者,稱為泥質紅陶,主要作飲食器具和盛儲用具。陶土中摻有細砂者,能耐火,主要作炊具用,稱為夾砂紅陶。在中國考古學史上,紅陶是l921年在河南省澠池縣的仰韶村最先發現的,因此稱這種新石器時代文化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遺址里有紅陶、灰陶、彩陶和黑陶等。以後隨著中國考古學的發展,在許多文化遺址里都發現了紅陶。

5. 紅山文化的時期,特徵

http://ke..com/view/56987.htm
上世紀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內蒙古赤峰附近的興隆窪發掘出了一個8000年前的文化聚落,和這個古老部落同時浮現出來的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玉器,這些玉器以配飾為主,可以看出當時的玉器加工已經初具形態。
考古證明,在接下來的3000年的時間里,中國的玉器發展非常緩慢。
打破3000年沉寂
距今五六千年左右的紅山文化因首次發現於赤峰紅山而得名,紅山文化的出現打破了中國玉器沉寂了3000年的平靜。
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委員會副秘書長古方介紹說,到了距今5500年的時候,玉器的發展似乎突然爆發了,人們發現,在北方的紅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中間有山東大汶口,竟然都在普遍地使用玉。
紅山文化出土了100多件玉器,包括工具、禮儀、飾物、動物和人物等五大類。紅山玉器最具代表性、最珍貴的就是一個鉤形的玉龍,它的身體蜷曲呈「C」字形,符合早期龍的形象。但是細看它的頭部很像野豬的頭。
在另一個墓葬里,還出現了一種叫玉豬龍的玉器,頭部也有豬首的特點。
一個墓坑出土700多件玉器
良渚文化略晚於紅山文化,距今大約5300年至4200年,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在南方出現的一支重要文化。
1986年5月30日下午,考古專家在浙江餘杭一個叫反山的古墓進行挖掘。接踵而至的暴雨打斷了挖掘工作,直到第三天的下午,才雨過天晴。突然,在坑下作業的人員大喊了一聲,原來,在挖掘出的泥土中,露出了一個帶有溫潤光澤的綠色器物的一角。
這是一件精美的玉器。考古人員很快辨認出,這是在史籍中有過記載的良渚文化的玉琮。
在這個墓坑中,一共出土了700多件玉器,有60多個種類
紅山文化是北方地區新石器時期文化中較重要的文化,它被發現於1935年,這種有彩陶和細石器共存的新石器時代文化,1954年被命名為「紅山文化」。紅山文化的分布范圍大致為:北起赤峰市烏爾吉木倫河流域,南到朝陽、凌源、河北北部,東至通遼市、錦州地區。

紅山文化以彩陶、之字紋陶器、細石器以及特有的掘土工具石耜和桂葉形雙孔石刀為基本特徵。紅山文化的陶器,有泥質陶和夾砂陶兩種,均為手制,泥制陶略多於夾砂陶。

泥質陶多為紅色,器形較常見的有缽、盆、瓮、罐等,多是容器,都是小平底。其中缽都為「紅頂碗式」,有深腹、淺腹兩種。罐有小口雙耳罐、長頸深腹罐、斂口罐等。泥制陶器的主要花紋是黑色和紫色的彩紋,其中以平行線、三角形紋、鱗形紋最具特點,也偶有少量「之」字形壓紋。

夾砂陶為褐色,器形少,陶質粗,火候低。主要器形是大口深腹罐(大口,深腹、小平底)。器表多飾有橫壓的之字紋和直線劃紋。

紅山文化的石器以磨製為主,大型石器中富有特徵的器物是耜和桂葉形雙孔石刀,器形主要有煙葉形和草履形兩種。桂葉形石刀通體磨光,刃、背部弧形相對稱,這些表明紅山文化中農耕經濟已比較發達。

紅山文化中發現的動物骨骼比較少。其種類有牛、羊、豬、鹿、獐等。牛、羊、豬應是家畜,從中可以大致了解到紅山文化的先民們過著以定居為主,兼有畜牧漁獵的生活。

紅山文化出土的勾雲形玉器總數已達20餘件,勾雲形玉器包含兩個基本主題—勾角和小凸。利用勾角和小凸不同方式的組合構成了紅山文化勾雲形玉器的各種形態,其中尤以1971年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鄉出土的大型墨綠色玉龍為代表。它高約26厘米,豬首蛇身,蜷曲若勾。接著在巴林右旗和遼寧文物店也發現了類似的玉龍。分析這些勾雲形玉器的造型,大致可分為四類「一為裝飾類(如環、珠、玦等);二為工具類(如斧、棒、紡瓜等);三為動物類(如豬形、鳥形等);四為特殊類(如璧、箍形器等)。其中箍形器是紅山文化玉器群中典型器類之一。把以上幾種類型的玉器形狀與當時的文化聯系起來看,紅山文化特殊類和工具類玉器應為滿足宗教典禮需要而製作的。這種勾形玉器不是一般的裝飾品,它們在墓葬中多放置在死者的頭胸部,說明紅山文化已將玉器作為禮器使用,這對後來的商周文化是具有影響的。

紅山文化勾雲形玉龍與趙寶溝豬龍尊形器之間有明顯的承襲關系,玉龍的發現說明內蒙古地區是探索中華龍崇拜的重要起源地。

八十年代以來,在遼寧省喀左縣東山嘴和凌源、建平兩縣交界處牛河梁,又發現了紅山文化宗教遺址「女神廟」和積石冢。東山嘴遺址中心為一座大型方形石砌建築基址。基址總體布局按南北軸線分布,注重對稱,這種具有我國傳統特色的建築群址,在我國新石器時代還是首次發現。多處基址都有陶塑人像群出土,說明這是一處當時人們從事祭禮等活動的場所。

從紅山文化與其他文化之間的相互關系來看,它既是北方具有自身特點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有自己發生、發展的過程,也受到其他文化的影響。

首先,考古研究表明:紅山文化是在興隆窪文化與趙寶溝文化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三者在宗教傳統方面具有明顯的繼承、發展關系。在興隆窪文化和趙寶溝文化中尚未發現專門的祭祀場所。而70年代後牛梁河遺址的發現表明,紅山文化晚期已經出現了規模宏大的祭祀中心,這不僅是紅山文化研究的一次突破,而且對探求中華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紅山文化在建築、制陶、玉雕、陶塑等發面都有顯著成就,技術水平都高於興隆窪文化與趙寶溝文化,在敖漢旗西台紅山文化房址堆中出土了兩件方形陶制合范,尚屬國內迄今為止最早的金屬鑄范,表明紅山文化的先民們已掌握了鑄銅技術。

再次,在興隆窪文化與趙寶溝文化當中狩獵活動占較主要地位;而在紅山文化中,農業生產已成為主導經濟。

從紅山文化在古代北方及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中的地位來看,紅山文化是當時中國南北各地古文化序列中最為先進的古文化之一。當時社會上已出現冶銅現象,以圍溝圈護的早期方城也已出現,城鄉分化已經發生。以崇龍尚玉、尊祖敬宗為特徵的宗教禮儀活動極為盛行,各社會群團之間的沖突和由此導致的統一宗教神權之爭已成為社會基本問題,這說明紅山文化的先民們已率先由氏族社會跨入古國時代。

因此紅山文化為中華國家五千年文明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規定和影響了中華禮制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基本格局,在中華文明發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

6. 紅山文化的陶器有什麼特色

紅山文化的陶器有泥制紅陶、夾砂灰陶、泥制灰陶和泥制黑陶4類。飾細繩紋、刻畫紋和附加堆紋,由細繩紋組成的菱形回字紋已初具雷紋特徵。器物為夾砂灰陶直筒罐類、缽盆和鏤空豆類、壺類以及器座、盂、尊、雙耳大口罐型器。晚期出現大平底盆,大敞口折腹淺盤細柄豆,並出現有彩繪陶。

7. 紅山文化特點有哪些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其內涵豐富,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別致的玉器,多與豬、龜、鳥、蟬、魚等動物形象。隨著七十年代這批玉器被識別出來,考古學家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發現了紅山文化大型玉龍。
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地區較重要的新石器時期文化,距今約5000至6000年前,持續時間約2000年。紅山文化分布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西遼河上游流域,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文化。
紅山文化因1935年首次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的紅山而得名。

紅山文化的年代,與仰韶文化中、晚期相當,其生活有以下特色:
生產工具

有不同的類型,包括打制石器、磨製石器和細石器;農具數量甚多,有石耜、石犁、石鋤等。
陶器製作
紅山文化的陶器,分為泥質紅陶和夾沙灰陶兩種。細泥的彩陶用作煮食,夾砂的劃紋粗陶用來盛載食物。此外,還一些孕婦陶像。
經濟活動
以農業為主,飼養業也很發達,人們飼養豬、羊等家畜,有時也會以狩獵、採集野果為生。 玉石雕刻
動物型的玉石雕刻十分精巧,以豬、虎、鳥等形狀為主,工藝水平極高,是紅山文化的一大特色。

8. 紅山背後有什麼美麗的傳說

距赤峰市區不遠處有一座山,因為山體中鉀長石的含量很高,呈現出赭紅色,因此被稱為紅山,在赤峰至今還流傳著關於它的美麗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紅山並不是紅色的,而是一座熠熠發光、變幻莫測、五顏六色的山峰。每當彩霞夕照,山體就金光閃爍,瑞氣萬千。山腳下還有偌大的一片水域直抵天邊。湖面時而平靜如妝鏡,時而波濤翻湧似雲霧,魚躍鷗翔,飛花點點,金波閃耀,再加上遍野的黃花,團團簇簇,便如仙境一般。住在天宮瑤池的西王母的九個女兒在天宮里呆得久了,覺得很寂寞,想去凡間看看走走。於是,有一天她們便偷偷地溜出南天門,踏著祥雲,來到紅山腳下,解下羅裙,一個個縱身躍入碧波之中,頓時,水面上綻開了朵朵白蓮。遠在天庭的王母娘娘知道了九女下凡的事,大發雷霆,命令太白金星下凡,讓九女速速返回天庭。這時眾仙女已經沐浴完畢,正在梳妝,忽然看見太白金星來到,親傳王母娘娘的口諭。眾仙女抬頭一看,時間已經過午,方知大事不妙,倉促飛離,慌亂中不慎把胭脂撒落在山上。從此,五顏六色的山就變成了紅色。就在眾仙女即將返回天宮的剎那,天空烏雲滾滾,電閃雷鳴,一群天兵天將把眾仙女團團包圍。玉帝降旨,把九仙女貶入凡間。並且令九女化為石頭,永遠不許返回天宮。太白金星見此情景,也只好含淚惜別。此時,暴雨如注,一直下了九天九夜。雨過之後,九女變作九座山峰,聳立於紅山之中。而當時因雷擊過猛,迫使金湖(英金河)的水流回溯,繞山麓回環,再曲曲折折東流歸入土河。至今在赤峰一帶仍然流傳著「紅山九個頭,英金水倒流」的民謠。

赤峰意為紅色的山峰,蒙古語稱「烏蘭哈達」。赤峰這個名字就源於這座被胭脂染紅了的山峰。這座城市,為什麼會以一座山命名呢?在漫長的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這片美麗的山水之間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遠古文明。而這文明之光就誕生在紅山腳下,因此人們用這座山命名了自己生活的土地——赤峰。這發源於紅山腳下的燦爛文明就是舉世矚目的紅山文化。今天,生活在赤峰的人們也許不會想到,這座城市早在六千多年前就已經是一個原始文明的社會。出土於紅山文化遺址的大量石制農具、彩陶和玉器,向今天的人們展示了我們祖先昔日的生存狀態。據考古學家推斷,當時生活在這里的先民很可能是以農業為主,兼有游牧、漁獵、手工業等多種經濟形式。

從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文物涉及到先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農業生產工具、陶器和玉器。其中生產工具、陶器與先民們的物質生活關系密切,珍貴的玉器則與先民們的精神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紅山文化遺址中的農業工具以磨製石器為主,其中石斧、鋤、耜、刀、鐮、石磨棒、杵、臼是主要生產工具。大型石器中富有特徵的器物是耜和桂葉形雙孔石刀。桂葉形石刀通體磨光,刃、背部弧形相對稱,這些都表明當時的農耕經濟已比較發達。在紅山文化遺址中還發現了動物的骨骼,其種類有牛、羊、豬、鹿、獐等。其中牛、羊、豬應是家畜。從這些細節中我們可以大致推斷出紅山文化時期的先民們過著以農業定居為主,兼顧畜牧漁獵的生活。

紅山文化遺址中的陶器分為泥質紅陶和夾砂褐陶兩種,其中泥質陶的數量略多於夾砂陶。陶器的形態多樣,用途不一,罐、盆、缽、瓮種類齊全。陶器紋飾有壓紋、劃紋、附加堆紋、彩繪花紋。其中,壓印的「之」字形紋是最具紅山文化特色的紋飾。

在這些文物中,最為著名的當屬玉器。紅山文化玉器不僅數量多,而且玉質好,品類多,工藝水平高。這些出土的玉器可大體分為四大類:一為斧、鑿、鏟、棒等工具;二為龍、豬龍、虎、龜等動物形象玉器;三為環、鐲、管等裝飾品;四為璧、鉞、璜、箍形器、勾雲形玉佩等禮儀用品。其中,玉龍、勾雲形玉佩可謂紅山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玉器。紅山玉雕龍是1971年在內蒙古翁牛特旗賽沁塔拉村出土的。它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體形最大、製作最精美的龍型玉器。由此學術界認為,它是中國最早的龍圖騰,也許我們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就由此而來。專家從出土的文物中發現,紅山先民陪葬或祭祀的器物以玉為主,以陶器為輔。可見,當時的先民已將玉器作為禮器使用。因此崇玉、愛玉、唯玉獨尊,也就成了紅山文化的重要特徵,這對後來的商周文化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20世紀80年代,紅山文化的發現與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在遼寧省凌源、建平兩縣交界處及喀左縣分別發現了牛河梁遺址和東山嘴遺址。這是紅山文化的一次延伸。

牛河梁遺址位於遼寧西部凌源、建平兩縣交界處,牛河梁主山樑的中心部位。在連綿起伏約50平方公里的山崗上,有規律地分布著女神廟、祭壇和積石冢群,它們組成了一個規模宏大的宗教祭祀中心。其中女神廟遺址是中國已知最早的神廟址。廟內的女神塑像,最小的也有真人大小。這些塑像在體形上有大小之分,老少之別,有的還鑲嵌有圓形玉片的眼睛,似乎當時人的頭腦里已形成有中心、有層次的神統意識,反映出當時社會上已存在著等級差別。在積石冢石棺內還出土了一批紅山文化玉器,這使得輝煌的紅山文化玉雕群最終得以確認。人們在距牛梁河遺址僅三四十公里的喀左縣又發現了東山嘴遺址。它是除牛河梁遺址以外,又—處具有代表性的紅山文化晚期大型祭祀性遺址。

東山嘴遺址面積約24000平方米,中心為一座大型方形石砌建築基址。基址總體布局按南北軸線分布,注重對稱,這種具有我國傳統特色的建築群址,在新石器時代還屬首例。而且多處基址都有陶塑人像群出土,說明這里曾是一處當時人們從事祭祀等活動的場所。東山嘴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我國最早的一處宗教祭祀遺址,對中華文明起源、原始宗教、建築和藝術的研究都具有重要價值。

紅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遼河流域相碰撞而產生的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它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特徵和內涵。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石制農具、彩陶用品和精美的玉器以及大型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冢等遺址的發掘,讓今天的人們知道六千年前,在西拉沐淪河和老哈河流域的紅山腳下,曾存在著一個初具國家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這一重大發現,不僅把中華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為夏代以前的三皇五帝的傳說找到了實物依據,而且還將中華古代文明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了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

9. 紅山文化彩陶的特點

紅山文化 (距今6500年 – 5000年)是北方地區新石器時期文化中較重要的文化,發現於1935年,這種有彩陶,細石器,玉器共存的新石器時代文化,1954年被命名為「紅山文化」。從紅山文化在古代北方及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中的地位來看,紅山文化是當時中國南北各地古文化序列中最為先進的古文化之一。紅山文化的先民們已率先由氏族社會跨入古國時代。因此紅山文化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規定和影響了中華禮制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基本格局,在中華文明發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
考古研究表明:紅山文化是在興隆窪文化 (距今8200年 – 7200年)與趙寶溝文化( 距今7200年 – 6000年)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三者在宗教傳統方面具有明顯的繼承、發展關系。70年代後牛梁河遺址的發現表明,紅山文化晚期已經出現了規模宏大的祭祀中心,這不僅是紅山文化研究的一次突破,而且對探求中華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義。興隆窪文化與趙寶溝文化當中狩獵活動占較主要地位;紅山文化在建築、制陶、玉雕、陶塑等發面都有顯著成就,農業生產已成為主導經濟。
從紅山文化在古代北方及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中的地位來看,紅山文化是當時中國南北各地古文化序列中最為先進的古文化之一。紅山文化的先民們已率先由氏族社會跨入古國時代。因此紅山文化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規定和影響了中華禮制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基本格局,在中華文明發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
紅山文化的陶器,有泥質陶和夾砂陶兩種,均為手制,泥制陶略多於夾砂陶。泥質陶多為紅色,器形較常見的有缽、盆、瓮、罐等,多是容器,都是小平底。其中缽都為「紅頂碗式」,有深腹、淺腹兩種。罐有小口雙耳罐、長頸深腹罐、斂口罐等。泥制陶器的主要花紋是黑色和紫色的彩紋,其中以平行線、三角形紋、鱗形紋最具特點,也偶有少量「之」字形壓紋。夾砂陶為褐色,器形少,陶質粗,火候低。主要器形是大口深腹罐(大口,深腹、小平底)。器表多飾有橫壓的之字紋和直線劃紋。 紅山文化陶器的幾個特徵:
1.紅山文化陶器以夾砂灰陶和泥質紅陶兩大陶系為主,而泥質紅陶占的比例要大於夾砂灰陶。
2.筒形罐代表了紅山文化陶器的基本器形。紅山文化的筒形罐特徵是口大底小、腹壁斜直,屬於筒形罐的晚期形制,後從筒形罐中又異化出筒形器,形成紅山文化陶器演變的一個新特徵。
3.壓印之字紋是紅山文化陶器紋飾的風格。之字紋線細而紋帶較寬,連線和篦點共用,橫壓豎排與豎壓橫排共用,直線與弧線、波浪線共用。之字紋飾又往往與筒形罐結合在一起,成為紅山文化陶器更明顯的特徵。
4.彩陶在泥質紅陶中佔有相當的數量。紅山文化彩陶以黑彩為主,也有紅、紫彩,圖案以龍鱗紋、勾連花卉紋和棋盤格紋三種最具代表性。
紅山文化陶器制陶工藝精湛、器型獨特、文化信息豐富,學術研究價值高。紅山文化的彩陶在民間被譽為「紅山文化的官窯」 ,因歷史久遠、喪葬習俗、使用方式、陶質、氣候、溫度、等諸多因素不易完整面世。紅山陶器存世數量少之又少,完整器很難見到,現將收集的彩陶器紋飾圖片集中發上來,供朋友們認識、學習、研究!!!

10. 紅山文化是怎麼樣的

紅山文化是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的一支新石器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左右。關於紅山文化的認識歷經曲折,最初發現時只不過當做一種普通的地域文化,以彩陶「之」字形紋陶、細石器和石質掘土工具為基本特徵,沒有什麼太突出的看點。時間步入20世紀80年代,在北起西遼河流域,南到大凌河流域、渤海灣北岸,並延伸到燕山以南的區域內都發現了許多紅山文化的典型遺址,也涌現出了大量區別於以往普通遺存的重要發現——女神廟、積石冢、祭壇及大量隨葬的精美玉器,從而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於紅山文化性質與地位的認識,大家開始把目光集中於紅山文化,關注它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構成和發達的史前文明。

紅山文化的重要發現都與原始宗教有關,最能反映當時人的精神世界和社會發展程度。在遼西凌源牛河梁和喀左東山嘴遺址,與原始宗教相關的設施層出不窮,非常有代表性。牛河梁遺址綿延10餘公里的多道黃土山樑上,有規律地分布著女神廟、積石冢群和祭壇等大型遺跡,並由它們組成一個規模宏大的宗教祭祀群,其場面之大、設施之全、等級之高,在史前時期是不多見的。

玉龜女神廟位於牛河梁主梁的北山丘頂部南側的一處平緩坡地上,平面為「亞」字形,面積75平方米,由一個多室和一個單室兩組建築構成,半地穴式的土木結構。多室建築南北總長18.4米,東西寬在7米以上,結構比較復雜,包含一個主室和幾個相連的側室和前後室等。單室建築長6米,寬3米左右,結構比多室簡單。在女神廟內發現了紅陶彩繪的壁畫和祭器殘塊以及泥塑的熊爪、鷹爪和鳥翅等,並出土了具有絕高藝術性的泥塑人物群像,皆為女性。已發現的人像殘塊有頭部、肩部、胸部、手臂、腿部以及鼻和耳等,分屬6個不同的個體,與真人大小接近,位於主室中心的大鼻、大耳竟為真人的三倍大小。特別是這里出土了一尊與真人大小相當的彩色頭像,高22.5厘米,出土時呈鮮紅色,眼眶、面頰尤其鮮艷,唇部塗朱。頭像雖然缺了半邊耳朵,但造型依舊十分傳神,嘴角微微上翹,臉頰隨著上下唇的翹張而微顯笑態,流露出一種神秘感。眼球的處理更為精妙,在凹陷的眼窩里嵌入兩個淡青色的圓玉片,使日艮睛顯得炯炯有神。頭像眉骨、顴骨很高,具有典型的東亞蒙古人種特徵,應是依據蒙古人種女性藝術誇張神化而產生的女神形象。

積石冢環繞女神廟而建,散布於各個山頭,分為多個把點,多選擇在高度適中的崗丘頂部,一般是一個山岡一處石冢,積石冢平而形狀分為圓形、方形兩種,以石板搭建成墳墓,墓室、墓蓋、墓底、墓界均為石板,邊緣壘砌規整。每一處積石冢群均是小墓圍繞中心大墓,四周又砌築石牆以為框界,一個家內一般只有一個中心大墓,均居於冢的中心部位,與小墓之間形成明顯的主從關系。大墓上積石封土,形成高聳的山頭,在山崗之巔層層迭起,具有後世帝王陵般的氣勢。大墓墓主皆為男性,其隨葬品亦明顯多於周邊小墓。除了玉器以外,一般不隨葬其他的物品。陶器多擺放在冢上,是一種紅色的筒形器,不是實用器,都沒有底部,被成排地豎立放置在冢周圍的一圈台階上,與喪葬儀式或墓上祭祀活動有關。

祭壇是積石冢的附屬設施,在牛河梁遺址祭壇是積石冢內由石樁圍成疊起的圓壇,形成三圈三層的結構。在東山嘴遺址,祭壇坐北朝南,南北長60米,東西寬40米,南端為空曠的場坪,中央為卵石鋪砌的圓台,北側為一方形的祭壇,分內外兩重,內置許多密排立置的長條列石相聚成組。祭壇遺址內出土有殘破陶祭器、女性裸體陶塑像、石器、玉器等,並發現大片紅燒土面,是一處由祭場、祭台、祭壇組成的大型露天式宗教禮儀活動場所。

紅山文化的另一獨特之處是有大量精美的玉器。首先是墓中只隨葬玉器,這與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墓葬中普遍隨葬有陶器迥然不同;其次是玉器在墓葬中的位置比較固定,同種器物常成對出現,左右對稱,充分反映出濃厚的宗教祭祀色彩。墓葬玉器除常見的玉鐲、玉箍、玉璧等之外,還有玉龜、玉蠶、玉鳳等動物造型,勾雲形玉佩是其代表性的玉器種類,而最為奪目的亮點,則是玉龍。玉龍大體可分兩類,一類半圓形,體形細瘦,長鬃飄飛,形似英文字母「C」,稱「C形龍」,另一類呈環形,環體肥厚,形象似豬,頭部肥大,雙耳飽滿,嘴和鼻樑上有活靈活現的皺紋,兩只圓圓的大眼睛微微突起,稱「玉豬龍」。玉豬龍也是中國龍文化最早的形象起源。在紅山文化中極其罕見,在一些大墓中也只有一兩件,且置於墓主的胸前,顯得非常珍視,不應是一般人所有,也不是一種簡單的裝飾品,而更像一種圖騰物,可能是紅山文化先民們的族徽。

紅山文化女神廟是中國最早的神殿,其規模和組合形式表明它不會是一個民族或部落所能擁有,而只能是為整個文化共同體所共有。牛河梁又正處於紅山文化分布區內四通八達的中心地帶,它應是該文化一處高層次的聚落中心。女神廟里的女神像,以真人為依據塑造而成,比例適中又極富表情,供奉的可能是一位代表生殖繁衍的「母性之神」。更有人認為她就是紅山人的女祖。

紅山文化是中華文明起源歷程中精彩的前奏,其玉器不僅具有很高藝術價值,同時也反映了以玉為佩、以玉為祭、以玉為葬等哲學觀念,因此,紅山文化又被稱為「遠古玉器中心」。

閱讀全文

與紅山文化的陶器為什麼是紅色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