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民俗文化怎麼交流

民俗文化怎麼交流

發布時間:2022-11-29 14:22:09

① 舉例說明民俗是如何養成和傳承的

您好,是這樣的,
一,社會性。是指民俗是人們在共同的社會生活中所形成的和約定的風俗習慣。這種風俗習慣,既有地域性,又具有民族性。所以民俗的社會性,也是指其群體性。
二,集體性。首先是民俗事象的產生,是集體創造的結果。或者是由個人創造,經集體的響應、豐富發展而來。其次集體性是指民俗的傳承依靠集體的行為來完成,集體的創造和傳承,是民俗在流傳上的突出特點。
三,類型性。又叫模式性。是指民俗事象在其表現形式上的特點,也是民俗事象中帶支配力的主流部分。它為社會的成員所共同遵守,並且成為約束其行為的標准。
四,傳承性。民俗是一種歷史持久的,由社會所傳遞的文化形式,是一種以傳統的方式出現且大規模的時空文化的連續體,因而具有傳承性。民俗的傳承性主要表現在傳承過程內容和形式上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也體現了某一民俗的歷史發展,即縱向的延續。
五,播布性。民俗具有空間地域上傳播的特點,體現了民俗的橫向傳播。有兩種方式:一是非常時期的民俗傳播,如戰爭、災荒、瘟疫流行等原因,迫使一個民族的人群發生大規模的遷徙,由一個地方遷入另一個地方;二是和平壞境中進行的傳播,這時民俗文化的交流通常採用采借的方式進行,造成某一民俗文化向不同的地區和民族擴散。民俗橫向傳播,由可能形成一定的民俗文化圈。
六,變異性。民俗的變異性是指民俗事象在流傳的過程中,由於受到社會的、政治的、生活的種種因素的影響而產生的內容和形式上的變化,這種變化從民俗產生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民俗變異是普遍現象。
七,歷史性。又叫時代性,民俗發展在時間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特徵。
八,地方性。又叫地理特徵或鄉土特徵。指民俗發展在空間上(地域上)的特徵。各地民俗存在一些差異,故而形成了民俗的地方性。

② 從民俗角度談談如何傳承發揚我國的傳統節日

1、將傳統節日適當增加為法定節日:

在傳統節日與現代政治性節日比重大大失諧的情況下,尊重人們的風俗習慣,適當增加傳統節日為法定節日,顯得迫切並必要。

2、加強對下一代傳統文化的教育:

多開設傳統文化課程,讓學生對傳統節日的來龍去脈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並通過教育使他們有一種對傳統節日,對本國節日的溫情和敬意感,在傳統節日的良好社會氛圍形成之前,社會教育的功能缺位必須由學校教育來補充,才不至於出現傳統節日的「斷代」。

傳統節日在現代生活中的意義有三點:

1、傳統節日有著凝聚民族精神的作用;

2、有增進人際和諧,傳承文明的作用;

3、有利於建構「和諧」社會。

在歷史上,傳統節日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的演化,整合著的。

③ 不同民俗文化是如何相互交流的

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眾多,國內設立有民俗文化交流平台,有網路、實際活動等形式,也有一些相近的民俗文化之間主動交流分享,同樣是中國傳統民俗,大家相互之間都是心存敬意的,大成國學院建議今後國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保護中國的民俗文化。

④ 在如今這個時代中,如何將不同民俗文化相互融合使之相互促進,共同繁榮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又具有時代特徵。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也是我們從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

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我們作中國青年一代,應該很好地繼承和發展祖國傳統文化,努力推動文化前進。先前:傳統文化引導了人類文明的進程,體現了這個民族的文化,她始終是人類社會文明的一部分。

現今:我們要承擔起光大,把優秀中華文化應奉獻給人類社會,而不是一味地去享用別人創造的現代文明成果。未來:民族要發展,民族文化必須要發展。站在今天,師承文化傳統,創造民族文化的現代形態,並傳承給民族的將來,這是今天我們的使命,責無旁貸。

⑤ 這些年來,民俗文化越來越得到重視,那麼該怎樣發展民俗文化呢

民俗文化作為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前文化建設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其對提高我國的軟實力和增強我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國民俗文化是伴隨著民族融合、戰爭、遷徒和自然災害等發展起來的,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發生變化。

我國民俗文化的傳承創新策略

傳承人要堅守文化傳承理念,不斷進行創新民俗文化,作為一種與人息息相關的生活方式,最寶貴的就是活態。其傳承應以傳承人為核心,以持續傳承為重點,特別是作為民俗傳承主體的民間藝人,要以自己的思考和體驗賦予民俗文化新生命,把厚重文化內蘊與現代理念有機融合,產生既有傳統文化內涵,又融入現代人文元素的藝術精品,從而既解決了生存的經濟問題,又推動了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⑥ 如何傳揚文化習俗的建議

如何更好的宣傳中國的傳統文化,我想應該從國內和國際兩個方面著手。
文化與教育密不可分,在人類歷史中,文化、文明正是通過教育這種社會遺傳方式延續下去,又藉助人們的不斷創新而變化。青少年是國家的新一代,對學生的教育對傳揚中國傳統文化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們要堅定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吸引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西方文化的絕對優勢難免會讓很多大學生感覺到西方文化是否真的比中國文化更優越,他們心中有一種潛藏的自卑感。我們要讓大學生克服這種自卑感,就要讓他們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優勢。
所以,大力宣傳我國傳統文化的優越性是當今的必要措施。我們要讓他們明確中國傳統文化以前是好的,現在是好的,將來也是好的。其次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要讓大學生們明白傳統文化賦予的使命。不僅僅是自豪感,而是責任感。大學生是我們祖國的希望,如果他們都沒有好好繼承傳統文化,那麼他們的子女又會如何呢?所以我們現在重要做的還有提高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使命感,就像提高他們的政治思想水平一樣,傳統文化也應該提升到那個高度。國家和社會應該在社會中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像最近幾年流行的中國風,唯美的古詩詞和中國畫,中國傳統樂器譜寫的歌曲,吸引了無數人的關注。
21世紀是各國軟實力較量的時代,也就是以文化力量為中心的時代。中國作為一個對世界產生過深遠影響的、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尤其是在經濟崛起、國力大增之時,更應該注重挖掘文化的潛力。
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學院在韓國成立以來,已有百餘家孔子學院遍布全球40多個國家,成為傳播中國文化和推廣漢語教學的全球品牌和平台。語言和文化之間有著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關系,語言的推廣對文化的傳播具有巨大的推進作用。「孔子學院」以漢語教學為渠道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各國人民更直接地接觸中華文化,更有效地了解中華文化。漢語是維系中華民族的共同感情的文化特徵和文化紐帶,在漢語的國際推廣過程中必然會伴隨著中國文化的傳播,加快京劇、影視劇、文學作品等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滿足國外對中國文化的嚮往,使中國文化成為吸引亞洲乃至世界的文化磁石。「孔子學院」的文化國際傳播應該是搭建雙向的橋梁:一方向是中國輸出其語言、文化以及塑造本國的國際形象;另一方向是從與國外進行交流活動過程中吸取其優秀成分,以服務於中國文化及與國際先進的發展水平接軌的事業。正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中國問題專家理查德鮑姆所說,「中國政府通過孔子學院提升國家形象,正在向世界展示一張柔和的孔子的臉」。同時這也將增強海外華人、華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2008年8月,中國成功舉辦了第29屆奧運會。在開幕式上「四海之內皆兄弟」、「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等《論語》中的名句,通過一幅幅緩緩展開的巨大畫卷中凹凸起伏的方塊漢字展示給全球幾十億人面前,我們看到的是受儒家影響的大國風范和禮儀;奧運會開幕式正是頌揚了中國的儒學價值觀。中國用活字印刷版不斷變換的「和」字,通過奧運會這個平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的情懷,和要與世界人們共同締造和諧世界的美好願望。

⑦ 如何傳承民俗文化

傳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的義務。
傳統文化除了靠經典,像四書五經之類的文獻典籍來傳承外,還要靠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處事方式、生活習慣、宗教風俗等來體現、來維持、來傳承。傳統的文化節日,均有倡導的主題,比如春節團圓、除夕守歲、元宵鬧花燈、清明踏青、端午賽龍舟、中秋賞月、重陽登高等等,所以,傳統節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廣泛運用新媒體技術,青少年對新媒體有種天然親近感。通過卡通畫、電腦游戲、動畫片、講座講壇等形式將傳統民俗文化傳給下一代。

⑧ 如何促進民俗文化

首先,傳統節日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人們利用周期性的傳統節日,定期進行傳統的表演與傳統的教育,在耳濡目染中自覺理解、接受傳統,從而實現傳統的傳承。
其次,傳統節日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徑。民族自信心是維護民族尊嚴與文化本位的精神基礎,它不僅建立在強大的經濟基礎之上,同時也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基礎之上。有鑒於此,我們應該盡量利用傳統節日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觸摸民族魂靈,確認文化身份,樹立民族自信。
第三,傳統節日是發展民族新文化的基礎與憑借。傳統節日在當代社會不僅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它也為民族文化傳統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基礎與憑借。
第四,傳統節日是凝聚民心、構建和諧社會的文化動力。傳統節日在千年歷史中累積了豐厚的民族文化內涵,這也是春節、端午、中秋等能夠超越漢民族、超越地區、超越社會階層而成為覆蓋全國、甚至影響到東亞地區的節日大節的原因。在當代中國,要調動民眾的精神力量,就不能忽視我們幾千年形成的文化傳統,特別是節俗文化傳統,她適應了中國社會廣大階層物質、精神、倫理與審美的共同需要。

⑨ 怎樣去了解中國古代的民俗文化

最有用的辦法就是通過書籍來了解了,可以參考的書籍如下:鍾敬文《民俗學概論》(我老師推薦看這本先),陝西師范大學《中國古代風俗文化論》。常建華,《婚姻內外的古代女性》。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何兆武、柳卸林主編,《世界名人論中國文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顧頡剛卷》,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年。王仁湘,《往古的滋味—中國飲食的歷史與文化》,山東畫報社,2006年。

閱讀全文

與民俗文化怎麼交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