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雲南茶文化資料
雲南是我國的茶葉大省,雲南的茶 文化 是我國茶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於雲南的茶文化你知道多少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雲南茶文化資料,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雲南茶文化介紹
文章 為你介紹雲南茶文化的基本概述,雲南主要茶葉品種,滇紅、普洱茶、七子餅茶、沱茶以及雲南少數民族的基諾涼拌茶、佤族燒茶、布朗青竹茶、景頗族竹筒茶、麗江龍虎鬥、大理三道茶、昆明的九道茶等茶文化的相關介紹!
雲南茶文化基本概述
雲南是茶的故鄉,茶葉也是是雲南省久負盛名的特產,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 種植 歷史。現在,雲南省有92%的縣種植茶葉,所產茶葉除供應國內市場需要外,還遠銷歐美及東南亞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雲南有四十多個縣的深山密林中發現了野生大茶樹。在哀牢山區鎮源縣九甲鄉千家村的原始森林中,發現了樹齡2700年和2500年的野生古茶樹群落。據西雙版納的古傣文記載,早在1700年前,當地就有茶樹栽培。勐海縣南糯山上至今生長著800年前的人工栽培茶樹,被稱為“茶樹之王”。
雲南由於氣溫、土質、陽光適宜,雲南種植的大葉茶,具有質優高產、發芽早、育芽力強、生長期長、芽葉肥厚、葉質柔軟等優點。經科學分析,茶的水浸出物、多酚類、兒茶素的總含量高,故雲南茶葉具有色澤鮮艷、味道濃厚、經久耐泡等優點,加之加工製作技藝精湛,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傳統名牌茶葉。
其主要品種有滇紅、綠茶、普洱茶、緊壓茶、花茶五大類,其中滇紅、普洱茶及緊壓茶中的沱茶、七子餅茶等深受國外遊客喜愛。
但是雲南民族眾多,各個民族都特別喜愛 飲茶 。在悠長的歷史中,茶滲透滲出到了每個民族糊口的各個方面,飲茶習俗也多姿多彩。
雲南主要茶葉品種
滇紅
分為滇紅功夫茶和滇紅碎茶兩種。滇紅功夫茶的主要特點是芽葉肥壯、金毫顯露、湯色紅艷、滋味醇濃、香氣淡郁、條素均勻、外形美觀;滇紅碎茶的主要特點是外形均勻、色澤烏潤,滋味濃烈,湯色紅亮,香氣撲鼻。如在紅茶中加上牛奶和糖,乃是上等的營養補品。滇紅是雲南省的傳統出口商品,遠銷美、英、俄羅斯、德國、日本、波蘭、馬來西亞、伊朗等20多個國家和香港、澳門。
普洱茶
普洱是雲南省南部的一個縣,是茶葉的加工集散地;普洱茶產於雲南省南部西雙版納自治州和瀾滄江沿岸各縣,多經普洱運銷各地,普洱茶即因此而得名。早在古代茶馬古道那一段歷史中,普洱茶就擔任了茶馬互市中的重要角色。
普洱茶屬綠茶類,有散茶和緊茶兩種,均用優良的雲南大葉茶的鮮葉作原料,經過殺青、揉捻、乾燥、後熟等工序精製而成。普洱散茶外形條索粗壯、重實、色澤褐紅,散發出自然的芳香。緊茶則是經過蒸軟或炒軟後的散茶,再裝入模型內壓製成各種沱茶、餅茶、方茶、磚茶等,歷史上久負盛名。《紅樓夢》中的“女兒茶”就是普洱茶中的一種。據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說》中寫道:“小而園者名女兒茶,女兒茶為婦女所采於雨前得之,即四兩重圓茶也。”
七子餅茶
普洱茶中大而圓的餅茶,以七餅裝成一筒,俗稱“七子餅茶”,其湯色黃而明亮,香氣濃郁持久,滋味醇厚爽口而著稱。
普洱茶含多種微量元素和維生素,有解渴、除煩去膩、明目、清心、暖胃、提神、消食、散寒、解毒等作用,對人體十分有益。據近代科學研究證明“普洱茶可以減肥、消瘦、健體、強身和防治一些疑難慢性病”。所以普洱茶在國外市場有很高聲譽。主銷美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英國、法國、荷蘭、德國等50多個國家和我國港澳地區。
沱茶
雲南沱茶是馳名中外的傳統名茶。沱茶現由雲南下關茶廠生產,屬緊壓茶類,又名“下關沱茶”。其形如倒置的碗狀,有兩種不同的規格:一種是採用普洱散茶作原料,精製成沱茶,有外形美觀,緊壓成團,沉實優雅。其色褐紅,湯色明亮,滋味醇和,芳香綿長;另一種是選用滇南茶區的優質青毛茶加工製成,具有色澤烏潤,湯色清澈,馥郁清香,醇濃甘甜等特點。
雲南少數民族的茶文化
基諾的涼拌茶
基諾人從茶地採回鮮嫩的茶葉,洗凈晾乾後仔細的用手揉軟搓細,放進一隻大碗中。再加上用柑橘樹葉、泡酸的鮮竹筍、可作螞蟻醋的酸螞蟻、一種叫做“白生”的菌、大蒜、辣椒、鹽巴等佐料拌和,就成為一碗“涼拌茶”,基諾族話叫作“拉拔批皮”。酸、辣、辛、咸、苦中透出一股鮮香,是一盤下飯的好冷盤。
佤族燒茶
“燒茶”在佤族中流行,佤語叫作“枉臘”,是一種近於“烤”茶的方式。首先,燒一壺開水,放在火塘邊備用。然後,把茶葉平均地鋪在一塊薄鐵板上,放在火上烤。等到茶葉焦黃時,將茶葉倒入開水壺中煮。煮好的茶倒入茶盅里,便可飲用。這種茶苦中帶甜,披發出一股焦香,在飲茶中別具一格。
把茶當作菜吃的還有滇西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的德昂族。他們將從樹上采來的新鮮芽葉放進小缸裡面,撒上鹽巴拌勻,層層壓緊,裝滿為止。放幾個月後,需多少取出多少,拌上香料,便是吃飯佐餐的一道好菜。
布朗青竹茶
真正“燒”的茶是布朗族的“青竹茶”,他們進山幹活想喝茶時,就會砍來一節香竹筒,放進茶葉,裝滿清泉水,然後放進火堆中燒。在等待燒茶的時間里,他們找來香竹,砍成一節一節的小竹筒,把底部削尖插在地上,成了一排奇妙的高腳茶杯。不一會兒,竹筒里的水燒開了,茶煮好了。將茶從竹筒里倒入插在地上的高腳杯中,人們拔杯而起,就可以品嘗這種集山泉的清冽、茶葉和鮮竹的清香於一杯的竹筒茶了。
景頗族竹筒茶
景頗族和哈尼族也有以茶作菜的習慣。他們砍來竹子,鋸成長約一尺、一端留有竹節的竹筒。再將采來的嫩茶放在太陽下曬,失去二三成水分後,再用手揉搓;或者將采來的新鮮茶樹芽葉用鍋蒸煮,等到茶葉柔軟泛黃時,起鍋將茶葉倒在竹簾上再用手揉搓。然後,將茶葉裝入竹筒,用木棒分層搗實。到快裝滿時,用竹葉塞緊筒口,把竹筒顛倒,使多餘的水分流出來。兩三天後,再用泥灰封住筒口,將茶筒插入土中。放上兩三個月,竹筒內的茶葉變成金黃色,發出一種特有的茶葉濃香時,掏出筒內茶葉晾乾,裝進瓦罐加進香油腌漬,隨時都可以掏出作菜,是一種具有特殊風味的菜餚。
拉祜族家裡的“烤茶”與佤族的“燒茶”差未幾,只是不是把茶葉放在鐵板上“燒”,而是裝在小陶罐中烤。
西雙版納傣族也愛吃烤茶,烤茶辦法與拉祜族差未幾。只是他們喜愛先在茶碗中放上一些調味品,如花椒、生薑、桂皮、鹽、香糯葉等,然後倒上茶湯。
麗江龍虎鬥
麗江納西族除喜愛喝“油茶”、“鹽茶”、“糖茶”外,還喜愛中一種“龍虎鬥”。在納西族話中“龍虎鬥”叫作“阿吉勒烤”。人們先將茶放在小陶罐中烘烤,待茶葉烤到焦黃時,注入開水煮茶。同時,在備好的茶杯中倒進半杯烈酒,然後將煮好茶水倒入盛酒的茶杯。頓時,茶杯中發出轟轟的響聲,如雷聲滾滾。因此,“龍虎鬥”又叫作“雷響茶”。
② 雲南地區的民族茶飲
雲南地區的民族茶飲
導語:各民族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經藝術加工和錘煉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表現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雲南地處中國西南邊陲,全省人口4000多萬,在全國56個民族的大家庭中,雲南是民族最多的一個省份,有漢、彝、白、哈尼、壯、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納西、瑤、藏、景頗、布朗、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諾、水、蒙古、布依、獨龍、滿等26個民族,其中:白、傣、哈尼、傈僳、佤、拉祜、納西、景頗、布朗、阿昌、怒、德昂、基諾、獨龍等14個民族的全部或絕大部分都居住在雲南,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約佔全省總人口的1/3,佔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1/7強,邊境的少數民族約占邊境總人口的2/3,雲南各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他們在開發祖國西南邊疆,共同促進雲南的社會進步和繁榮我國多民族大家庭的經濟文化方面,都有可貴的貢獻。他們也是發現和利用茶葉最早的民族,至今居住在雲南的少數民族,都保留有各自獨具特色飲茶方式。置身於這么一個環境中的雲南茶文化中心,吸收了蘊藏豐富民族茶文化之精髓,並不斷積極與外界交流,形成了展現雲南民族茶文化的獨自風韻。
白族三道茶:聚居在蒼山之麓,洱海之濱的白族,對飲茶十分講究,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飲茶方式,自飲茶多為雷響茶,婚禮中為兩道茶,招待賓客一般用三道茶。一般是第一道苦茶,第二道為糖茶,第三道為回味茶。
苗族的菜包茶:居住在滇東北烏蒙山上的苗族,有種獨特的飲茶方式,當地人稱“菜包茶”。這種茶水,十分獨特,飲後既能解除渴,還能解除疲勞。
德昂族、景頗族的腌茶:南德宏州的德昂族,至今仍保留著以茶當菜的原始方式。腌茶一般在雨季,鮮葉採下後立即放入灰泥缸內,壓滿為止,然後用很重的蓋子壓緊。數月後將茶取出,與其它香料相拌後食用。也有用陶缸腌茶的,採回的鮮嫩茶葉洗凈,加上辣椒,鹽巴拌和後,放入陶缸內壓緊蓋嚴,存放幾個月後,即成為“腌茶”,取出當菜食用。也有用作零食嚼用。居住在德宏州的景頗族還保留著食用“竹筒腌茶”的習慣,這也是一種頗為古老的食茶方式。將鮮葉用鍋煮或蒸,使茶葉變軟後再放在竹簾上搓揉,然後裝入大竹筒里,並用木棒舂緊,筒口用竹葉堵塞,將竹筒倒置,濾出筒內茶葉水份,兩天後用灰泥封住筒口,經二三個月後,筒內茶葉發黃,剖開竹筒,取出茶葉晾乾後裝入罐中,加香油浸腌,可以直接當菜食用,也可以加蒜或其它配料炒食。
基諾族的涼拌茶:居住在西雙版納景洪縣基諾山的基諾族,有8000多人(基諾族共有1.2萬人)他們自古至今仍保留著用鮮嫩茶葉製作的涼拌茶當菜食用,是極為罕見的吃茶法。將剛採收來的鮮嫩茶葉揉軟搓細,放在大碗中加上清泉水,隨即投入黃果葉、酸筍、酸螞蟻、白生、大蒜、辣椒、鹽巴等配料拌勻,便成為革諾族喜愛的“拉撥批皮”,即涼拌茶。
布朗族的酸茶:居住在西雙版納州勐海縣的布朗族有5.8萬人,主要聚居在布朗山,以西定、巴達等山區。布朗族是"濮人"的後裔,是雲南最早種茶的民族之一。他們保留食酸茶的習慣,一般在五六月份,將採回的鮮葉煮熟,放在陰暗處十餘日讓它發霉,然後放入竹筒內再埋入土中,經月余即可取出食用。酸茶是放在口中嚼細咽下,它可以幫助消化和解渴,這是供自食或互相饋贈的禮物。
哈尼族的煎茶:普洱茶對人體的保健作用是非常明顯的,清代趙學敏《本草綱木拾遺》雲南:“普洱茶清香獨絕,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居住在勐海縣南糯山的哈尼族至今仍有將普洱茶加重煎服,用以治療細菌性痢疾的習慣。
彝族的隔年陳茶:今彝族支系的族,倮族等少數民族,古代通稱蒲滿人。蒲滿人是最先發現和利用茶的祖先,每到工休葉大發季節,祖先們常到大森林中採摘野生茶作為祭神和祭祖的貢茶,並有經過發汗的隔年茶能治病的傳說。
納西族的龍虎鬥:居住在玉龍雪山下的納西族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也是一個喜愛飲茶的民族。龍虎鬥,納西語“阿吉勒烤”。是一咱富有神奇色彩的飲茶方式。首先將茶放在小土陶罐中烘烤,待茶焦黃後注入開水煎煮,象熬中葯一樣,將茶汁是濃濃的。加在茶杯內盛上小半杯白酒,然後將熬煮好的茶汁沖進盛酒的茶杯內,頓時,杯內發出悅耳的響聲。納西族把這種賂聲看作的吉祥象徵。響聲越大,在聲的人越高興,響聲過後茶香四溢。有引起還要在茶水裡加上一個辣椒。這是納西族用來治感冒的良方,喝一杯“龍虎鬥”後,周身出汗。睡一覺後就感到頭不昏,渾身不力,感冒也治好了。
拉祜族的燒茶、烤茶和糟茶:拉祜族習慣飲用燒茶。將一芽五六葉的新梢採下後直接在明火上烘烤至焦黃,再放入茶罐中煮飲。烤茶,拉祜語叫“臘扎奪”。是一種古老而普遍的飲茶方法。先將小土陶罐放在火塘上烤熱後,放入茶葉進行抖烤,待茶色焦黃時,即沖入開水煮。如茶汁過濃,可加入開水在鍋中煮半熟後,將茶葉取出置於竹筒內存放,飲用時,取出少許放在開水中煮片刻即飲用。這種茶水略有苦澀酸味,有解渴開胃的功能。
佤族的燒茶和擂茶:居住在雲南省滄源、西盟、瀾滄的佤族,飲用的是獨具一格的燒茶。燒茶佤族語“枉臘”,是一種與烤茶相似,而又獨具一格的飲茶方法。首先用壺將泉水煮沸,另用一塊薄鐵板盛上茶葉放在火塘上燒烤,致茶色焦黃聞到茶香味後,將茶倒入開水壺內煮。這種茶水苦中有甜,焦中有香,正是東漢華陀《食論》中寫的“苦茶久食益思意”的感覺。這種飲茶方法流傳已久,現在佤族中仍保留這種飲茶習慣。擂茶也是佤族的一種古老的飲茶方法。唐樊綽《蠻書》說“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南宋李石《續博物志》卷七也說:“茶出銀生城,即南詔所設“開南銀生節度”區域,在今景東、景谷以南之地,產茶的銀生城界諸山,采無時,雜椒鹽烹而飲之。”這些記載實際上就是佤族飲用的'擂茶。
怒族的鹽巴茶:鹽巴茶是怒江一帶怒族一種較為普遍的飲茶方法。先將小陶罐放在火炭上烤燙。取一把青毛茶或掰一塊餅茶放入罐烤香,再將事先煨漲的開水加入罐中,至沸騰翻滾3-5分鍾後,去掉浮沫,將鹽巴塊放在瓦罐中涮幾下,並持罐搖動,使茶水環轉三五圈,再將茶汁倒入茶盅、茶盅中再加適量的開水稀釋。這種茶汁呈橙黃色。這樣邊煨邊飲,一直到小陶罐中茶味消失為止。剩下的茶葉渣用來喂馬、牛,以增進牲口食慾。由於地處高寒山區,蔬菜缺少,就常以喝茶代蔬菜。現在,怒族家裡每人有一土陶罐。“苞谷粑粑鹽巴茶,老婆孩子一火塘”,開象地描述了怒族人圍坐在火塘邊,邊吃谷粑邊飲茶的生活情景。茶葉已成為怒族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每日必飲三次茶。“早茶一盅,一天威風;午茶一盅,勞動輕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打”已成為怒族的飲茶諺語。
傈僳族的油鹽茶:油鹽茶,傈僳語“華歐臘渣渣”,是一種古老而普遍的飲茶方法。先用小土陶罐將茶烤至焦黃,加入開水,然後放入食用油、相加,再加開水煮沸3-5分鍾。這種茶汁既能解除渴,又能充飢,別有風味。藏族的酥油茶:居住在滇西北地區的藏族同胞,喜愛喝酥油茶,且成為生活必需品,這里流傳著“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之說。其做法先用大土陶罐或鍋將泉水煮漲,再把餅茶放在小土罐內烤至焦黃後加入酥油和炒熟舂碎的核桃仁、及鹽、雞蛋等,便使勁用一木棒上下抽打,使酥油與茶汁和配料混合成漿狀,倒入碗中即可飲用。
愛伲人的土鍋茶:居住在西雙版納州勐海縣的愛伲人喜歡飲用土鍋茶。先用大土鍋將山泉水燒開後放進南糯山上特製的“南糯白毫”,約煮5-6分鍾後將茶水舀入竹製的茶盅內飲用。這種茶水清香可,回味無窮。
撒尼人的銅壺茶:居住在阿詩瑪的故鄉路南縣的撒尼人,喜歡飲用“銅壺茶”,即將泉水注入紫銅壺內燒開,加入茶煮後飲用。回族的罐罐茶:居住曲靖、尋甸、馬龍等縣回族同胞喜歡飲用罐罐茶。這種茶茶汁十分濃烈,像烈酒一樣,有時還會“醉人”。
景頗族的鮮竹筒茶:居住在孔雀之鄉德宏州三台山竹林中的景頗族,飲用“鮮竹筒茶”。先將山泉水裝入一根碗口粗鮮竹筒內放在火塘的三腳架上燒開,再將茶投入竹筒內煮。後飲用。
傣族的竹筒茶:居住在瀾滄江畔,孔雀之鄉,鳳尾竹下,竹樓之上的傣族,喜歡飲用“竹筒茶”,這種竹筒茶,即有竹子的青香,又有茶葉的芳香,非常可口。
布朗族和阿昌族的青竹茶:居住在勐海縣巴達鄉茶樹王所在地的布朗族和為孔雀之鄉的德宏州阿昌族,喜歡飲用“青竹茶”。這種青竹茶、山泉水、鮮竹青香與茶香味融為一體,滋味十分濃烈。
德昂族的砂罐茶:居住在德宏州三台山密林中的德昂族,喜歡飲用砂罐茶,德昂族語"點壓雨",先用大銅壺燒開山泉水後,用小砂罐,將茶烤至焦香,取銅壺沖入開水進行煮茶。這種茶水味道十分濃烈,能及時解除渴和消除疲勞。
昆明九道茶:昆明九道茶也稱迎客茶,是雲南城鎮書香門第佳賓的一種飲茶方式。
第一道為擇茶,就是將准備的各種名茶讓客人選用。
第二道為溫杯(凈具),以開水沖洗紫砂茶壺、茶杯等,以達到清潔消毒的目的。
第三道為投茶,將客人選好的茶適量投入紫砂壺內。
第四道為沖泡,就是將初沸的開水沖入壺中,如條件允許,用初沸的泉水沖泡味道更佳,一般開水沖到壺的2/3處為宜。
第五道瀹茶,將茶壺加蓋五分鍾,使水浸出物充分溶於水中。
第六道勻茶,即再次向壺內沖入開水,使茶水濃淡適宜。
第七道斟茶,將壺中茶水從左至右分兩倒入杯中。
第八道敬茶,由小輩雙手敬上,按長幼有序依次敬茶。
第九道為喝茶,九道茶一般是先聞茶香以舒腦增加精神享受,再將茶水徐徐喝入口中細細品味,享受飲茶之樂。
;③ 滿族茶文化你了解有多少
中國的飲茶之風由來已久,在漢族與多民族的融合過程中,茶這一特殊文化也得以推廣開來。從而衍生出不同民族自己獨特的茶文化。在 滿族文化 中,茶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可能很多人都不解,今天就為大家漲漲知識。
滿族茶飲歷史悠久。早在唐代,茶葉作為貿易產品之一已經引入北方。遼金時期的女真人已有飲茶習慣。據記載:當時的女真族男女相愛可自由相攜而去,然後才回女家拜門,執婦婿之禮,謂之「納彩」。
女婿登門之時,女方無論大小皆坐於炕上,任憑女婿來拜,謂之「男下女」。但女方要盛情招待,食品中茶是必備物,另有酒、乳酪與蜜餞等。而在婚嫁之日,飲酒之後,僅留上等客人飲茶。
清入關後,滿族茶俗受漢文化影響,內涵更加豐富。尤其是宮廷茶宴,精緻、富貴,規模更是超越以往朝代。滿族茶飲器具以瓷器為主,至於清皇室,更有用黃金和玉器製作的茶具使用,據《清稗類鈔》載,「宮中茗眊,以羒金為托,白玉為眊」。
由於生存環境和生活層次的不同,歷史上滿族人飲茶種類多樣。奶子茶:由於滿族祖先長期居住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屬於畜牧游獵民族。因此,傳統滿族人喜飲馬奶、牛奶、羊奶。
後來隨著與漢族的交流融合,茶葉輸入後開始出現奶茶,將茶葉泡好後加入奶一起飲用。花茶:清入關後,清宮廷專設御茶房,所收茶之種類很多,但在宮廷茶宴和民間,除傳統習飲的奶茶外,花茶也是日常喜飲品種之一。
各種土茶:由於經濟條件的限制,歷史上滿族農村人大多飲用自己製作的土茶。具體有如下幾種:柳蕾茶,用春天嫩柳芽焙制的,常用來待客,喝了能清火明目,有一定健身療效。糊米茶,女真時期,百姓在飯糊中加入開水飲用,可以養胃助消化。
酸茶,依蘭、雙城一帶的滿族用黃米面加豆面發酵後,煎沸飲用,味帶酸甜,十分好喝。還有一種土茶,用野玫瑰葉(間或有少量的花)、黃芪、達子香(一種山杜鵑花)葉曬干泡飲,也十分清香;另外相傳滿族人還有飲用小青草之說,就是將蒲公英的根挖出來之後,曬干切片當茶來飲。也有人將中葯黃芪的葉子採回來曬干後當茶飲。
滿族對茶文化可以說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第一,是把清飲系統茶文化與調飲系統茶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把奶茶文化上升到與清飲幾乎並駕齊驅的地位。清官內帝後愛食奶製品,奶茶是重要飲料。
滿族把奶茶放進宮廷與朝儀,大大提高了調飲文化地位。至今北京典型大茶館多與飲食結合,便是清飲與調飲糅合交融的產物。而茶中加花香,雖屬清飲系統,但與傳統茶道也是相背的。如果不屬於偏見,就應該注意調飲系統巨大需要這一事實。從這一點說,滿族對茶文化是有創造性貢獻的。
第二,清代宮廷愛飲花茶,因而使介於紅、綠茶之間的花茶——半發酵茶得以迅速發展。在傳統茶藝中雖輕視花薰,但民間卻極愛好。半發酵茶對善變的中國茶藝進一步起了推動作用。清代八旗子弟以茶與花結合創出許多名堂,當時雖屬有閑階層無聊之舉,但無疑豐富了中國茶藝的內容。
第三,在茶具上,清官流行蓋碗茶。這是由於滿族地處北方寒冷地帶,保溫是飲茶的必需。蓋碗茶既保溫,又清潔;散茶沖泡用以撥葉;相對品飲遮口禮敬,有多種功用,是茶具藝術中一大創舉。至於滿族民間,家居閑坐,來客敬茶,更是尋常之舉。總之,滿族在各族茶文化的交融薈萃方面起了巨大作用,在茶藝、茶禮方面也有許多重要發展。
④ 飲茶有哪些風俗呢
①飲茶的民族特色
中國是產茶大國,也是飲茶大國,在長久的歷史演化中,不同的地區、民族有著自身不同的飲茶習慣,如藏族的酥油茶,蒙古的奶茶,苗、侗等民族的油茶等。而茶葉的製作方法也不同,一般分為五大類:綠茶、紅茶、烏龍茶、磚茶、花茶,前三種工藝較考究,磚茶又分伏磚茶、青磚茶數種,磚茶多為西北少數民族喜用。
藏族人的酥油茶是藏族每一個家庭必備的飲品。他們將茶磚搗碎,熬煮後濾過茶湯,倒人放有酥油和食鹽的茶桶內,攪拌均勻,叫酥油茶;最後盛入壺中,放在火上隨時取飲。藏族喝酥油茶有一定規矩,一般是邊喝邊添,不可一口喝完。客人的茶碗總是滿的。如果你不想喝,便不要動它,告辭時才可一飲而盡,這是藏族的風俗習慣。蒙古族人日飲三次茶,他們習慣飲加奶、加鹽、加炒米的成奶茶。滇北少數民族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烤茶」,他們用火塘上的瓦罐將曬乾的青茶葉烤至焦黃、發香、發爆,然後沖入滾湯煎熬而成。而湖南、貴州、廣西等地的苗、瑤等民族喜歡喝打油茶,就是把茶葉先用油炒,再加水煮湯,並加鹽、蔥等調味,沸後沖入由猛火滾油炒熟的花生、黃豆、芝麻、玉米花等中飲用。這種茶不僅可以用來止渴,還是祛寒去濕、預防感冒的良葯。
制茶和品茶是茶文化的主要內容。中國制茶和飲茶的歷史悠久,沿襲至今的茶俗也豐富多彩。實際上,不同種類的茶葉,會導致不同的飲茶方法和習俗。如:潮州的工夫茶、廣東的早茶、蘇杭一帶的「七家茶」、雲南白族的三道茶等等。這些不同特色的茶飲方式豐富了中國的茶文化。
②茶禮
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深入人們的生活觀念,乃至形成了茶俗。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對茶葉和茶俗有著不同的文化承習。這種現象在茶進入社會禮儀中時尤其明顯。
在中國,有關茶的禮儀是很多的。如明代的許次紓在《茶流考本》中說:「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結婚以茶為禮,取其不移志。」古代婚姻中以茶為禮表其志不移。古代婚中講究「三茶六禮」,「三茶」指訂婚時的下茶、結婚時的定茶和入洞房時的合茶;「六禮」指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這些禮儀包括了從擇偶到完婚的全過程。以茶為彩禮的習俗至今還保留在中國雲南省的拉祜族的婚禮中。拉祜人常說,沒有茶就不能算結婚。納西族聘禮中的四色就包括茶、酒、糖、米。貴州的侗族婚禮上喝豆茶象徵吉祥。在侗族中,如果是父母包辦的婚姻,姑娘不願意,可悄悄包好一包茶葉,親自送到男方家,用茶表示退婚。
另外,白族的三道茶更是體現了茶禮,「頭苦、二甜、三回味」謂之三道茶。三道茶中的第一杯茶主人雙手齊眉敬給客人,客人接過後,又敬給主人家最長者,互相致謝後,才可啜飲。每次斟茶,都不得一次斟滿,只供品一口為限,在白族中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
茶禮在一些地方的喪葬習俗中也有應用。在江西、廣東一帶掃祭祖宗時,要斟三杯茶置於墳前。有的地區人死後,在死者手中握一包茶葉,以幫助死者解「迷魂湯」。
⑤ 畲族茶文化
畲族是個歷史悠久,有著獨特文化內涵的民族。他們善良聰穎、勤勞勇敢,以大山為居,自稱「山哈」(「山客」之意),過著「種樹還山,種菁為活」的農耕生活。和祖國大家庭中的其他民族一樣,飲茶之風在畲族生活習俗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從畲族的「茶歌」中,我們可以領略到,飲茶不單是一般的生活習慣,而且還有一整套的迎賓待客的禮節,有其不可忽視的審美價值。
「鳳凰茶」茶藝表演,正是取材於畲鄉的一個生活習俗:飲蛋茶。
福建屏南縣的甘棠鄉巴地畲族自然村的村民以艾葉卧底,上擱一個完整的生蛋,用滾燙的山泉水澆熟,沏出「艾蛋茶」。每逢村中男人辦大事、乾重活,或身有小恙時必飲此茶——艾葉可祛痧解毒避邪氣,蛋可進補,故奉蛋茶又成為迎賓待客的上等禮節。
畲族人民崇尚鳳凰可追溯該民族的產生之時。鳳凰崇拜的遺風一直保留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例如:畲族婦女的頭髻叫「鳳頭髻」,衣飾花紋叫「鳳挑」,花鞋上有「鳳尾紋」,全身裝束叫「鳳凰裝」。而在日常民事活動中,每逢喜慶,畲民總是莊重地在居屋正廳的壁上或樑上貼上「鳳凰來儀」、「鳳凰至此」的字條,或「鳳凰朝陽」的圖畫。所有的這些,都說明了畲族人民已將自己的精神與信仰與鳳凰不可分割地聯結在一起了——而鳳凰正是中華民族所崇尚的真、善、美的象徵。
在茶藝表演中用來澆沏的紅蛋叫「鳳凰蛋」。蛋在中國文化中也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從神話學的角度上看,「蛋」與人類的繁衍有象徵同構的關系。在我國許多少數民族的神話中,自然的混沌狀態是一個「宇宙蛋」——一個孕育生命的大子宮。民間中,女子出嫁時,陪嫁的被服箱里塞有煮熟染紅的紅蛋(鳳凰蛋),這與生命的觀念是聯在一起的。
整套茶具分為盆、盞、杯、壺、通、爐等,造型上設計成鳳凰的各種形象與圖案;鳳凰精神品質高潔,故用純銀來精心打造——畲民把銀看作高貴的象徵,用它來塑形,很能體現茶藝的審美特徵。我們不妨設想一個:一個身著「鳳凰裝」的畲族少女用這樣的茶具將「鳳凰茶」恭奉在貴客面前,不正是應驗著畲民們喜愛的那句著名的吉語:「鳳凰至此」嗎?再設想一下,當客人手捧銀杯輕嗅,蛋香、茶香中交雜著艾葉的苦涼之氣沁入肺腑,不令人心曠神怡嗎?
背景音樂採用了福建屏南地區音協主席、作曲家丁獻芝先生特地為茶藝表演創作的「銀芽留芳」。該音樂取材廣泛流傳在閩東、連江羅源等地的畲族傳統樂曲,表現喜慶吉祥,與表演相得益彰,和諧一體,情韻盎然,更顯民族特色。
表演共分八個步驟:
1、鳳凰嬉水:這里指淺綠色的艾葉在水中滌洗,艾葉形似鳳凰而取名。
2、鳳盞溜珠:這里指紅蛋在似月芽狀的白銀器皿中滌洗,喻意新的生命接受大自然的洗禮。
3、丹鳳棲梧:指珠形物呈圓狀在這里指蛋黃,艾葉又似梧桐葉,喻意鳳凰在梧桐樹上棲息。
4、鳳穴求芽:茶壺蓋口喻穴,茶葉喻為芽,這里指茶葉放置於茶壺中,暗喻:鳳求凰,有交媾之意。
5、鳳舞銀河:指茶壺的流,瀉出狀象天上的銀河,鳳凰在銀河上翩翩起舞狀。
6、白龍纏鳳:這里指壺的「流」直對「銀通」下瀉時水流的纏繞狀而取名,暗喻二物纏綿之意。
7、鳳凰沐浴:滾燙的大水壺在茶杯上,下瀉澆灌,似淋浴狀,這里暗喻鳳凰在「鳳凰池」中接受大自然的沐浴。
8、金鳳呈祥:「鳳凰茶」泡製完成後所呈現的景象,象一隻金色的鳳凰在梧桐樹梢上,白雲纏繞金色的太陽,相互映襯,暗喻鳳凰來到人間把幸福、吉祥無私的奉獻給所有熱愛生活的人們。
當我們聽著畲歌,品嘗畲家茶時,定會深切感受到畲家兒女的真情厚意。畲家泡茶有多種講究,多種方式,如「寶塔茶」、「皇帝茶」、「新娘茶」、「合歡茶」、「四大姓氏茶」等等,都可以演澤出美好的「茶藝」及其它藝術作品,只是尚待於我們的開發整理。正如畲歌里唱的那樣:「人情流(留)在碗中央,我郎接茶未在行,也知這茶真好吃,人情盡好水會香」。
⑥ 藏族茶文化是怎樣的有著什麼特色
大家都知道,藏族由於其氣候與地理的原因,藏族地區很少產茶。雖然茶產量很低,但是茶依然成為了藏族男女老少每天必不可少的飲料。現在我們煮茶的方式和藏族人民煮茶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在茶葉傳入藏族後,藏族人民喜歡在煮茶時加入點其他的東西跟茶一起煮,這樣讓他們感覺味道更加好。那麼現在我就帶著大家一起來了解下藏族的茶文化吧。
藏區絕少產茶,而茶卻是藏族男女老幼的最佳飲料,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藏族有句諺語「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痛」,又說「飯可一天不吃,茶卻不能一頓不喝」。由此數百年來形成的茶文化內涵也非常豐富多彩,極富民族特色,在世界茶文化園地中是一枝奇葩。
茶葉是如何傳入西藏的
據史書記載,早在公元四五世紀時,吐蕃王朝軍隊曾攻佔到中原邊州,奪得了大量茶葉,卻不知其用途。《藏漢史集》中記,茶在松贊干布之曾孫都松芒波傑在位時(公元676-704年)傳入吐蕃,當時是作為一種保健葯物而受到贊普的喜愛。他說:「在我患病期間不思飲食,只有飲用小鳥銜來的這根樹枝泡的水比較奇妙。它能養身,是一種治病良葯。」公元781年唐德宗時「常魯公使西蕃,烹茶帳中。贊普問:『此為何物?』魯公曰:『滌煩療渴,所謂茶也。』
贊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壽州者,此舒州者,此顧諸者,此蘄門者,此昌明者,此氵湖者。』」由此可知,早在5世紀以前,吐蕃社會還沒有飲茶之習俗,只是把茶葉作為一種珍貴的保健葯品而被王室所珍藏。自唐開元後,內地僧人坐禪「務於不寐,又多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輾轉相效仿,遂成風俗。」隨著唐蕃之間友好往來,有的漢僧到藏區傳法,有的則經吐蕃去印度求法,使飲茶習俗傳入吐蕃。
據《漢藏史集》記載:「對於飲茶最為精通的是漢地和尚,此後噶米王向和尚學會了烹茶,米扎貢布又向噶米王學會了烹茶,這以後便依次傳了下來。」但更多的是流傳在王宮貴族間和寺廟里。吐蕃最後一位贊普朗達瑪在位時實行滅佛,僧人們各自逃生。離開寺廟的僧人又將飲茶之習俗傳入民間。而茶之止渴、消食、少睡、去膩等諸多功能,正好適用於藏族需求,因而深受人們喜愛。這是飲茶習慣傳入民間的最早時期。至晚唐,唐蕃關系進入了一個較穩定的和平友好階段。
唐朝的絲織品和茶葉與吐蕃的馬牛交換,民間貿易在隴、蜀、洮、岷等一帶活躍起來。安史之亂以後,唐蕃間在河西及青海日月山一帶進行茶馬互市,茶葉大量運往藏區。五代、宋、金時期,河西大部分地區為吐蕃等少數民族所佔據,與宋廷「貢賜」不斷,主要以馬茶為主,並建立茶馬互易市場。口角廝啰境內的風俗「獨知用鹽為滋味,而嗜酒及茶」。
元、明時期,盛行茶馬交易,並於公元1372年明廷設置「茶馬司」。清初「茶馬互市」制度建立,從此,茶葉源源不斷地輸入藏區。茶葉和飲茶習俗就這樣經過長期的傳播和發展,由宮廷到寺院再傳入民間,並形成了一種藏民族新的文化形態茶文化。
煮茶的講究
藏族一般用茶粗枝大葉的大茶和磚茶,安多藏區多飲大茶,對產自湖南益陽的磚茶也受歡迎。磚茶為長方體,重量不等,有的達兩公斤左右,其最大特點是宜長途運輸,便於攜帶。驗其優劣時,看其表面的粗細和薄厚堅硬程度,細而硬則為優質;其次看中間閃爍金色蕾花之多少。煮茶時,先在壺中加入冷水,投入適量茶葉加蓋燒開,然後小火慢熬。茶水呈深褐色、入口澀而不苦為最佳。「茶無鹽,水一般」,所以絕大部分藏區喝茶時要加入適量鹽。此為清茶,是最普通的一種。另有幾種別致的煮法,第一種,煮茶時還加入草果、薑片、花椒等一起熬煮。
此茶治傷風頭痛,味道鮮美可口。第二種是將一種帶有葯味、細嫩的草葉(形似柳葉),炒成黃色,加入茶汁中久煮,俗稱「藎芥茶」,有治傷風頭痛之功效。第三種是奶茶,將鮮奶加入已煮好的茶汁中加熱即可,其茶味鮮中帶甜,可補充人體之營養。第四種是在茶汁中加入紅糖,該茶對產婦有很好的治療保養作用。還有就是最具代表性的酥油茶了。酥油是從牛奶中提煉的粗製奶油。本來油水很難結合,但藏民族創造性地用反復攪制方法令其二者水乳交融,從而使高原地區有了最佳飲品。它那誘人的香味,入口滑潤的感覺,不但藏族喜愛,也使許多喝過的人贊不絕口。
飲茶的樂趣
在甘南,一般每人每天要飲三次茶:早晨喝早茶:在碗底放一撮炒麵,少量曲拉(奶渣)和一小片酥油,再倒入茶水。等茶喝夠時把碗底的炒麵與茶水攪成糊吃掉,此吃法叫「斗麻」。早茶對大多數人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喝茶本身。第二次是在中午,午餐後飲幾碗茶,消食解膩、生津提神。再就是晚飯後,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邊喝邊談,直到盡興。閑時家人一起喝;來客時,給客人斟的茶中要放一小塊酥油,以示尊重和歡迎;老人們聚在一起,可從早到晚地喝茶、閑談、誦「六字真言」。
每逢春種秋收,農民們用三塊石頭壘起灶,架鍋煮茶喝,驅乏解困;牧民在草原上熬茶,茶香伴著花香,另有一番情調;適逢各類節日,人們出遊於野外,祭祀神靈、祈求平安,一連數日,載歌載舞。「清香的糌粑如蜂蜜,黃黃的酥油賽花朵;茶兒濃來花兒香,人生無茶無歡娛。」僧人更缺不了茶。寺院中通常每日集體飲茶三次,即早中晚的誦經禮佛活動後,這由寺院統一燒。如遇祈禱法會、跳神期間,供茶次數不定。平時在學習、誦經、辨經、靜修時也不斷飲茶,以解舌燥、驅倦意、頭腦清醒、心情平和。
喝茶的禮節
藏民族本來就重禮節、講友誼,飲茶時同樣講究長幼、主客之序。斟滿茶先敬父母長輩,茶碗要潔凈,不能有缺口、裂紋或舊碗,以雙手敬,用雙手接。喝過茶後要及時斟滿、斟茶時要右手提壺,左手掌心向上,茶水不能濺出碗外,更不能發出「當當啷啷」的響聲。
在藏族百姓家中,有時要請僧人來念經或做法事,僧人的茶具是專門為其購置的,其他人不得使用。這也說明,僧人作為佛法僧三寶之一,其地位是至高無上的。適逢探親訪友時,禮物中不可缺茶;客人進屋,杯里斟的是茶;訂婚時帶上茶,表示感情不移,生活美滿;有些地區的新娘子初踏婆家門首先要進廚房熬茶,請父母親友們品飲;給寺院供奉時更離不開茶……所以,藏族在認為「有茶就是幸福」的同時,形成了許多有關茶的禮儀。
茶碗的區別
據《漢藏史集》載,飲茶習俗傳入西藏後,贊普就請來漢地工匠,用藏地的原料做了六種碗,並分上中下三等,碗上分別繪有鳥銜茶、游魚和鹿等圖案的碗起名為夏布策、南策、襄策;其它三種普通碗分別起名為特策、額策、朵策。依古老之傳統,至今藏民族飲茶還是普遍使用磁碗,最上等的以燦黃色為底,繪有龍鳳、八吉祥圖、八瓣蓮花座和雄獅等圖案,供活佛高僧使用;老人、長輩、客人,一般用淺藍色為底,繪半透明花紋色或白底上繪牡丹等花朵圖案的;還有木碗,造型美觀花紋細膩,有的還鑲、包著銀質花邊,顯得格外高貴、富麗,此碗實用、攜帶方便,散熱慢等,很受歡迎。
茶的作用
古代藏族喝茶也研究茶。《漢藏史集》中將茶按生長環境,施肥種類等差異分為16種,而且對每種茶的氣味、顏色、功能等特點分別作了翔實的考證。其中對茶之作用有如下記載:能治療涎病、風病、血病、膽病、魔病;去膽熱、平寒熱、去痴愚、解毒……甚至對茶的反作用也有研究,一種被稱為「扎那扎都」的茶「飲之使人得胃病和風病」。
從科學的角度講,茶里含有多種人體不可缺少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適當飲用是非常有好處的。過去藏民族大多飲食為牛羊肉和糌粑,喝茶有助於消化維持酸鹼平衡,彌補了飲食中存在的缺陷。酥油、茶葉、糌粑、牛羊肉,被稱為西藏飲食的「四寶」,還有青稞酒和各式奶製品。
⑦ 新疆茶文化的基本介紹
新疆的茶 文化 在新疆具有獨特的地位,那麼你們知道新疆茶文化的基本資料嗎?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新疆茶文化的基本介紹,一起來看看。
新疆茶文化的基本介紹
茶水是維吾爾族用來待客的主要飲料,無論何時去維吾爾人家裡做客,主人總是先要給客人敬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茶水和端上一盤香酥可口的饢,即使在瓜果飄香的季節里,也要先給客人敬茶。
維吾爾人多喜歡喝茯茶,至今仍是維吾爾人最喜歡的傳統飲料。其中,在維吾爾族年齡大些的人又大多喜歡在茶里放點冰糖。
在新疆,不管你走進任何一家當地飯館,熱情的老闆一定會端上一壺茶,讓你先喝個夠
新疆人一般多喝茯茶,也有喝奶茶的,每日必不可少。
客人進門,主人無不以奶茶為敬,不過不必一飲而盡。
吃完了涼皮子涼面烤肉,一定要喝濃重的茯茶,不然你會口渴。
醫學上說,茯茶有去油脂油膩、降血壓血脂、生津止渴解酒等作用,還有降糖和抗衰老等功效。
其實,在中國,人們喝茶的習慣自古有之。
並且,還形成了茶的文化。
這茶就是久負盛名的茯茶,也是湖南人說的紅茶。
茯茶,是由 清明 前茶樹的兩葉一心被採摘後, 雨水 時節不再採摘的茶葉,這時候,新葉迅猛生長,到8月,有五六葉,每葉大如巴掌,莖葉尺來長。摘時一般用彎刀或者鐮刀一把一把搶割,切斷後再用揉茶機揉碾,發汗後壓成磚塊狀,烤乾,運往青海、新疆等地發售,賣給市民和牧民。
吃羊肉,喝茯茶:一是可以緩解油膩感,二是控制水土不服,清洗腸道多餘的油脂。
茯茶是根據附茶的諧音發展而來的。
唐代開始,在絲綢之路上,中原和邊疆就開始進行茶葉交易。當時,茶葉由官方控制,把這種銷往邊疆的茶叫做邊銷茶,貯存在邊地府庫,主要換取中原人需要的馬匹。
而中原的茶葉由茶商販運到邊疆,再由茶馬司統一交易,茶商須向戶部納稅請領執照,時稱“請引”。每“引”可販茶100斤,納稅200錢;不及“引”者,謂之“畸零”,另發“由貼”。無“由引”及茶引者即為“私茶”
當時朝廷為了鼓勵茶商販運茶葉去邊疆交易馬匹,增加騎兵所需,允許附茶。上引附茶700斤,中引560斤,下引420斤,作為朝廷的獎勵酬勞,由茶商自己出售換馬。
附茶是有別於正茶(即交割的茶)之外附發給茶商的獎勵,茶商稱為“附茶”。而這些茶葉主要賣給邊疆老百姓,從此,茯茶之說就流傳至今。
茯茶亦如 其它 黑茶後發酵茶類一樣,具有越陳口感越好,且功能性作用越強的特性,這可能與陳化過程中微生物的代謝作用形成並積累的次生代謝產物有關。在中國古代,中醫學就有利用老茶治療糖尿病的記載。
茯茶的特殊口感和功效便由此而生。這正是它不同於其它茶類或其它黑茶茶品的獨特之處,由於長期以來人們只了解其特殊功效以及生產過程的復雜性,而對其生產過程的科學原理和對人體的作用機制茫然不知,因而給此茶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益陽是湖南的茶葉之鄉,盛產名茶。其中最著名的是茯磚茶。它是國家部優產品,最受西北少數民族喜愛,尤其是新疆各族人民,對益陽磚茶更是情有獨鍾。早在清代道光年間,左宗棠率湘軍入疆戌邊,士兵拿隨身帶去的家鄉茶葉,招待少數民族同胞。以牛羊肉為主食的兄弟民族喝了解油膩促消化、祛暑暖身的濃茶後,感到格外輕松舒爽,立即喜歡上了它,紛紛要求購買,於是湘茶源源不斷流進新疆。後為減輕運輸負擔,湘人把松拋的茶葉,加工發酵壓成磚,結果更受邊疆各族歡迎,成了他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磚茶為長方體,重量不等,有的達兩公斤左右,其最大特點是宜長途運輸,便於攜帶。驗其優劣時,看其表面的粗細和薄厚堅硬程度,細而硬則為優質;其次看中間閃爍金色蕾花之多少。煮茶時,先在壺中加入冷水,投入適量茶葉加蓋燒開,然後小火慢熬。茶水呈深褐色、入口澀而不苦為最佳。“茶無鹽,水一般”,所以絕大部分藏區喝茶時要加入適量鹽。此為清茶,是最普通的一種。另有幾種別致的煮法,第一種,煮茶時還加入草果、薑片、花椒等一起熬煮。此茶治傷風頭痛,味道鮮美可口。第二種是將一種帶有葯味、細嫩的草葉(形似柳葉),炒成黃色,加入茶汁中久煮, 俗稱“藎芥茶”,有治傷風頭痛之功效。第三種是奶茶,將鮮奶加入已煮好的茶 汁中加熱即可,其茶味鮮中帶甜,可補充人體之營養。第四種是在茶汁中加入紅糖,該茶對產婦有很好的治療保養作用。
新疆茶文化協會的介紹
1、成立時間: 2002年
2、歷史沿革:
新疆茶文化協會於2002年5月成立。協會成立之初,新疆的茶市場、茶樓、茶莊正處在起步階段。協會成立以來,以規范茶行業市場、引導行業自律為重要任務。協會通過組織開展各類活動,努力提升新疆各族人民的品茶文化水平,使茶文化真正融入新疆人民的生活。
茶文化的作用
以茶會友:客來敬茶向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朋友相見, 飲茶 敘事,新切祥和。
以茶聯誼:各種聯誼活動,採用茶話會的形式,既莊重又生動活潑。
以茶示禮:親友相見、 人際交往 ,無論是多麼莊重的高級會談或是重要會議,每人清茶一杯,顯示了一種尊敬的禮儀。現代社會以工為禮品者顯得高尚。
以茶代酒:從古至今,以茶代酒者不乏其人,現代人際交往,提倡以茶代酒,實在是高尚之舉。
以茶倡廉:清茶一杯,以示清正廉潔,是反對鋪張浪費,提倡清廉的重要舉措。
以茶表德:日本千利休茶道精神是“ 和敬清寂”,中國當代茶人著名茶學專家莊晚芳先生提倡的 中國茶德是“廉美和敬”。
以茶為模:以茶的奉獻精神為模,倡導做一個正直清廉的“茶人”。
以茶養性:從古至今不少文人雅士都提倡以茶修心養性,提高人們的道德水準。
以茶為媒:中國歷史上茶與婚姻關系密切,以茶聯姻、婚嫁用茶的傳統流傳至今已成習俗。
以茶祭祀:中國民間的喪祭活動,很多仍流傳用茶作祭品的習慣。
以茶作禪:自古就有“ 茶禪一味”之說,寺院茶道的禪茶、 普茶、施茶等都是以茶悟道的重要儀式。
以茶作詩:歷代詩人作 茶詩者很多,內容廣泛,形式多樣。
以茶作畫:歷代描繪茶會、烹茶、飲茶等內容的書畫較多,藝術價值較高。
以茶歌舞:以採茶、飲茶等內容的歌舞較多,生動活潑。
以茶獻藝:各種流派的 茶藝表演具有欣賞價值,不少茶類、地區、民族的飲茶習俗,藝術化以後,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以茶旅遊:茶鄉旅遊是現代旅遊業中的特色旅遊項目,游名山、觀名寺、飲名茶三位一體,很受歡迎。
以茶做菜:很多少數民族地區都有以鮮茶做菜的習俗,茶文化活動頻繁之地,以茶作菜的 菜譜 也是豐富多彩的。
以茶為食:將茶添加於食品飲料中食用,逐漸流行起來,茶葉口香糖、茶葉 蛋糕 、茶葉面條、茶酒等都已被人們接受。
以茶設宴:各地的早茶、夜茶,以飲茶與吃小點心結合的方式,受到普遍歡迎。
以茶健身:已知茶對人體健康具有多種功效,飲茶健身是很多飲茶 愛好 者的切身體會。
⑧ 中國各民族的茶文化有哪些特點
中國各民族的茶文化特點
藏族酥油茶:
酥油茶是一種在茶湯中加入酥油等原料,再經特殊方法加工而成的茶。西藏地處高原,空氣稀薄,氣候乾燥,寒冷。酥油茶滋味多樣,既可暖身,又能增加抗寒力,對於藏族人民來說有著比其他民族更為重要的作用。喝酥油茶很講究禮節,客人來訪,主人會奉上糌粑,再遞上一隻茶碗,按輩分大小逐個倒滿酥油茶。在婚嫁中,藏族人視茶為珍貴禮品,其象徵著美滿的婚姻。
維吾爾族的奶茶與香茶:
新疆的北疆(天山以北地區)主要以加牛奶的奶茶為主;南疆(天山以南地區)主要以加香料的香茶為主,所以茶品均為茯磚茶。
蒙古族的咸奶茶:
蒙古族喜歡喝與牛奶、鹽巴一道煮開後的咸奶茶。茶品多用青磚茶和黑磚茶,用鐵鍋烹煮。在烹煮過程中加入牛奶,而且注重「器、茶、奶、鹽、溫」五者的協調。蒙古人習慣於「三茶一飯」,每日清早,主婦們都會先煮好一鍋咸奶茶,以供全家人一天飲用。
傣族、拉祜族的竹筒香茶:
竹筒香茶為傣族與拉祜族獨有的一種茶飲料。因原料細嫩,又名「姑娘茶」,產於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勐海縣。其製法有兩種:一是採摘細嫩的一芽二三葉,經殺青、揉捻,裝入嫩甜竹筒內;另一種方法是將毛尖與糯米一起蒸,茶葉軟化後倒入竹筒內。茶葉因此具有竹香、米香、茶香三味。
苗族、侗族的打油茶 打油茶是流行於桂北侗、壯、苗多民族聚居地的一種民間飲茶習俗,家家戶戶都喝打油茶。
回族罐罐茶:
回族主要居住在我國的大西北,回族的罐罐茶以中下等炒青綠茶為原料,加水煮而成。煮茶用的罐子不大,其質地主要用土陶燒制而成。煮茶的過程類似於煎熬中葯的過程。
白族三道茶:
白族主要居住在我國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不論過節、壽誕、婚嫁、賓客來訪等主人都會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來款待。主人依次向賓客敬苦茶、甜茶和回味茶,象徵人生的感悟。
土家族擂茶:
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我國的川、黔、鄂、湘四省交界地區。擂茶,又名「三生湯」,是用生葉、生薑、生米等三種生質原料加水煮成。擂茶有清熱解毒、通經理肺的功能,土家族人視其為三餐不可或缺的飲品。
中國茶文化的特點:
茶文化還有地域性、差異性、共同性和開放性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儒釋道合一。中國的茶文化可以說是儒釋道三家所共同造就的,它同時融匯儒釋道三家的基本原則,茶具有清新、雅逸的自然天性,能使人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身心,這與中國人提倡的「清靜、恬淡」的哲學思想相吻合,也符合中國傳統儒道佛三家追求的「內省修行」思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玲教授認為,中國茶文化的精神是以道家的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思想來提攜;以儒家中庸和諧的思想為指導;以佛家「普渡眾生」的精神為宗旨,中國茶文化是濃縮了中國傳統思想精華的一個文化體系。
(2)物質與精神的統一
茶文化是一種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完美結合的中介文化。茶作為一種物質,它的形和體是異常豐富的,其造型千姿百態、命名豐富多彩,其滋味、色澤、香氣又各具特色,形成了極其豐富的產品文化。茶不但具有物質上的文化色彩,又具備精神上的內涵,人們通過茶表達敬意、展顯禮儀、明確志向等,是精神文明的象徵。
(3)高雅與通俗的統一
中國自古就有「琴棋書畫詩酒茶」和「柴米油鹽醬醋茶」這兩種說法,由此可見茶文化是雅俗共賞的文化,在其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一直表現出高雅性和通俗性兩個方面,在兩者的統一中向前發展。貴族茶宴、士大夫的鬥茶以及文人騷客的品茶活動,是上層社會高雅的精緻文化,由此伴生了茶的詩詞書畫歌舞等,都是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而民間的飲茶習俗,又是非常大眾化和通俗化的,老少咸宜,並由此產生有關茶的民間故事、傳說、諺語等,表現出茶文化的通俗性。上層的茶文化來源於民間通俗茶文化的土壤,而上層茶文化的提倡推崇,又決定了茶文化發展的主要方向。
(4)功利與娛樂的統一
茶文化的功能性決定了其功利性。茶是經濟作物,是人們普遍消費的飲料,喝了可以解渴,品之可以怡情養性,以它入葯可治病,用於生產化妝品還可使人青春長駐。民間還有許多敬茶習俗,以茶祭祖或以茶敬神等,因此茶文化表現出很強的功利性。同時茶文化又是一種怡情文化,人們可以以茶自娛,觀看茶藝表演,進行茶文化旅遊等。近年來興起的茶文化節活動,「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即體現了以經濟為目的的功利性,又體現了娛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