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1、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制技藝
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制技藝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而興起,其間不斷發展創新,一直流傳至今。它以手口方式傳承,沒有詳細的文字記錄。
現喀什市古則爾社區下屬的闊子其亞爾比西居民區是世世代代從事土陶作業的地方。這里的土壤為粘土,是制陶的重要原料。土陶製作者即利用這種粘土製陶,不經任何加工,不添加配料,以水和泥製成器皿狀,再塗以不同顏色,燒成光澤美觀的生活用品。
英吉沙縣也是維吾爾族制陶的重要地區,長期以來其製品遠銷南疆各地。其產品造型精美、古樸,具有典型的維吾爾風格。英吉沙的土陶分為素陶和琉璃陶兩類,都以黃泥制坯,素陶是直接燒制的,琉璃陶則成坯施釉後再燒。因釉料有鋁、黑鐵渣、石英石、紅土等不同成分,故燒成後有深綠、淺綠、棕色、白色、土黃、土紅、奶黃等顏色。
2、揚州評話
揚州評話是以揚州方言徒口講說表演的曲藝說書形式,流行於蘇北地區和鎮江、南京、上海等地。興起於清初,不久就形成了「書詞到處說《隋唐》,好漢英雄各一方」的繁榮局面,獨步一時的書目有《三國》、《水滸》等10部,身懷絕技的著名說書家也有20人之多。
到了乾隆年間,有的藝人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加工充實傳統節目,有的則創編新書。如屢試不第後成為揚州評話藝人的葉霜林把自己的遭遇和激憤心情寄寓到《岳傳》中,說演《宗留守交印》「聲淚俱下」,感人至深;浦琳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編說《清風閘》,塑造了以皮五辣子為代表的一批社會底層人物形象,影響深廣。
3、西施傳說
西施居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美的象徵。 西施傳說的發端地——浙江省中北部的諸暨,曾是春秋時期越國的古都。
西施傳說產生於春秋末期,起源於民間口頭講述,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墨子》和《孟子》等,經歷代口耳相傳,流傳范圍擴大,內容不斷豐富。
西施傳說以吳越爭戰為歷史背景,以西施一生傳奇經歷為主幹,以人物傳說(如「東施效顰」)、地名傳說(如「白魚潭」)、物產傳說(如「香榧眼」)、風俗傳說(如「三江口水燈」)等為枝葉,從不同角度歌頌了西施的美麗、善良和「為國甘獻身」的奉獻精神。
4、崑曲
崑曲是現存的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起源於明代(公元14—17世紀)。崑曲的唱腔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對中國近代的所有戲劇劇種,如川劇、京劇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崑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這些內容亦是培訓京劇演員的基本科目。
崑腔及其戲劇結構(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劇種所借鑒。《牡丹亭》、《長生殿》成為傳統的保留劇目。崑曲表演用鑼鼓、弦索及笛、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擊樂器伴奏。崑曲的舞蹈動作主要分作兩類,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5、梨園戲
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的「閩浙之音」,距今已有八百餘年的歷史,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梨園戲廣泛流播於福建泉州、漳州、廈門,廣東潮汕及港澳台地區,還有東南亞各國閩南語系華僑居住地。
梨園戲保存了宋元南戲的諸多劇作、唱腔和演出規制。它分小梨園(七子班)和大梨園的「上路」、「下南」三個流派,每個流派各有號稱「十八棚頭」的保留劇目,保存了《朱文》、《劉文龍》、《蔡伯喈》、《王魁》等25種南戲劇目。梨園戲至今仍存在於舞台之上,並基本保留了原生態的戲劇樣式。
❷ 土陶的介紹
土陶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漢族傳統手工制陶技藝。土陶藝術源遠流長,具有「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型制、濃郁的漢代風韻、南北朝的特點,明清時期,又有吸收其他姊妹藝術之長處 的印痕」。土陶以自己獨特的造型和別具一格的凸線花紋飾綴形成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質朴地顯示著中華民族四五千年豐厚的文化歷史底蘊和明顯的時代特徵,被專家譽為「地面上流傳至今的珍貴稀有土陶文物」。陶業有著6000年的悠久歷史,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各種民俗活動中一直使用民間藝人們自行燒制的各種紅陶、黑陶、灰陶、白陶器皿。
❸ 沂蒙古陶有哪些發展歷史
沂蒙土陶:最早創造土陶的是三皇中的舜帝,墨子記載「陶於河濱」說的就是舜帝製作土陶。土陶燒制工藝在我國古代代代相傳,從未間斷。沂水土陶主要集中在富官莊鎮土質肥沃,距離舜帝的制陶處諸馮村43公里,有著得天獨厚的環境條件。在現代電窯氣窯碳窯的今天,仍然以柴窯為主,保留了土與火的純真與古樸。從生活用的壇壇罐罐到裝飾用的工藝品,土陶製作工藝日臻完善,被譽為「土與火的藝術、力與美的結晶」。
❹ 民間技藝都需要傳承嗎
民間藝術的傳承,不應只是藝人的努力,還要為其創造好的條件。
一說起樂器,很多人都會想到,吉他,鋼琴,小提琴這些西洋樂。在小孩子都爭前恐後報的興趣班中,也大都是這些樂器班級門庭若市,而那些來自於中國傳統的樂器班,卻寥寥無幾。這樣的現象,讓很多傳統藝術的藝人感到十分寒心。
不止樂器,很多中國的傳統文化也都是如此。京劇班的蕭條,評彈的無人知曉,還有很多的年輕人將傳統文化混淆。當然,也有很多藝人在慢慢拾起這些消逝的文化,雖然不知道未來的結果如何,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傳統藝術的傳承,還是有希望的。
比如說德雲社的相聲演員張雲雷,因為長相和一曲改編版的北京小曲而大火。並且,憑借從小練就的一身本領,在相聲偶像派這條路上越走越遠。他為傳統藝術做出的貢獻也是非常大的。不僅將京劇帶回觀眾的視野,還讓很多年輕人了解並喜歡上了京韻大鼓,各地方小曲這些民間藝術。
其實,除了張雲雷,在早些年,就已經有很多人在關注著傳統藝術。很多電影人也以此為素材,創作了很多作品。今天我就要介紹一部這樣的電影,名字叫做《百鳥朝鳳》。只看片名,是不是覺得這部電影應當是非常華麗的。但其實,這是一部有著濃厚鄉土氣息的電影,影片講述的也是一個來自農村的故事。
這部電影的主角是一個老人,一個一輩子都專注於一個樂器的老人。他的樂器就像是他的兒子,所以在傳承這項樂器上,他也是傾盡了一生的力氣。藝術不是工藝品,總要有人傳承,有人小心翼翼的從上一輩人的手上接過這項藝術,再一輩子兢兢業業的將它發揚光大。
影片中的師父,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不是關注他的天賦,關注他的才華,而是他那顆純凈又恭敬的心。有一句話叫做未曾學藝,先學做人。影片中的男孩,沒有超乎常人的天賦,但是打動師父的,是他在父親受傷之後的淚水。果然,在長大後,當他繼承了師父的衣缽,所有人都摒棄這項傳統藝術時,只有他固執的堅持,並且取得了一些成績。
《百鳥朝鳳》講述的是關於嗩吶的故事,這部電影的片名也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華麗。原是一首非常經典的嗩吶名曲,這首曲子也不是可以隨意吹響的。我們都知道,一般在葬禮上,會吹嗩吶,而這首曲子,只有死者生前是德高望重,令所有人都敬重的人,才能擔得起這首名曲。
在故事的最後,那個堅持傳統民間藝術的老人,離開了世界。但這項藝術卻沒有隨著他的離開而消逝,當年用一滴眼淚而得他青睞的弟子,終是長成了一個如他一般,對嗩吶執著,對藝術堅持的藝人。嗩吶也得到了文化局的重視,那個從小就重情重義的男孩,在完成師父的囑托之後,站在師父的墳前,吹響了那曲《百鳥朝鳳》。
取去精華,去其糟粕
不傳則失。
今天和大家聊聊民間土陶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位於渭河下游的大窯村, 卜庄鎮, 昌邑市,這是一個與陶瓷工業生命線相連的古老村莊。2011年4月,大窯村, 卜庄鎮, 昌邑市的土陶技能被評為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近年來,仿古的趨勢變得蓬勃發展,而尹顯德,一個精明的大窯制陶商,在全國各地的復古建築建設中迅速發現商機,將注意力轉向仿古磚和瓦,並取得了成功。(11月20日,濰坊新聞網)
作為民間藝術之一,土陶面臨著傳承的困境。事實上,不僅土陶,濰坊的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面臨著同樣的命運。如高密剪紙、濰坊風箏、楊家埠木年畫等。在濰坊,這片土地曾經孕育著燦爛的文明和無盡的文化遺產,但作為農業 社會 的遺產,當工業 社會 到來時,它註定要面臨瀕危的尷尬。盡管政府已將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但仍無法解決其傳承困境。
一方面,工業 社會 的到來對競爭對手是一個打擊;另一方面,手工業的雇員人數減少了。在這兩種困境下,像土陶這樣的民間技藝的命運是相當危險的。那麼,需要做什麼努力來解決民間藝術傳承的困境呢?事實上,我們需要解決這個困境,我們最需要做的是為政府搭建一個平台。最成功的例子是一年一度的濰坊國際風箏節。作為一個集文化、經濟、 旅遊 於一體的綜合性節日,濰坊國際風箏節不僅實現了風箏文化的傳承,也帶動了風箏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塑造了濰坊品牌。不得不說,這是一個三管齊下的問題。
按照這種思路,昌邑和土陶不妨走上文化舞台和唱戲的道路。首先,有關部門應該重視民間技能作為一種文化產業。對民間技能的關注不應僅限於將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評估,而應被視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長期機制和產業鏈。因為土陶技能是可以創新的,所以土陶, 昌邑仿古建築材料的成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第二,有必要利用財政補貼鼓勵更多人從事這種民間技能的傳承,例如增加培訓、增加對培訓者的補貼以及在相關行業提供就業機會。最後,相關的需求需要長期規劃,民間技藝的傳承應該具有前瞻性和創新性。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真正保存民間技藝。
肯定需要,不然哪來的工匠精神,
需要傳承, 歷史 科技 在進步,但傳統的工藝和思想有助於了解和學習。對未來的研究有所意義。
用心經營肯定是可以傳承的,我們雲水山房的主人黃旺旺先生,李氏雕刻世家第五代傳承人,初中沒畢業就開始進入雕刻工廠,跟著雕刻師父學習雕刻手藝,現在也是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說明只要能堅持把手藝做好,做精,堅持做下去,還是可以傳承給下一代,現在工廠裡面也培養了幾個雕刻師父,算是一種傳承
所有的技藝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如果可能,希望永遠地傳承下去,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的,都是必要的。
肯定的,好技藝需要保存、弘揚。
非常需要啊
❺ 臨翔區景點
五老山森林公園、臨滄西門公園、勐旺塔及西北塔、碗窯土陶文化村、南汀河風光旅遊帶等。
1、五老山森林公園:山以五座山峰遠觀如老人列坐閑談而名,主峰海拔2583米,年平均氣溫17.2℃,年降雨量1164毫米,相對濕度72%。
2、臨滄西門公園:位於雲南省臨滄市臨翔區,佔地57畝,園內均為仿古園林建築。公園內設有動物園、花卉觀賞區、人工湖、茶室及游樂場等景點。
3、勐旺塔及西北塔:位於臨滄市臨翔區,是當地重要的佛教活動場所。勐旺塔位於臨滄市臨翔區章馱鄉勐旺村境內的忙公山頂上,塔高16.6米,磚石結構,呈八邊形。
4、碗窯土陶文化村:由於當時主要是燒制盛飯菜的碗和腌制鹹菜的壇罐,因此人們把這里稱為碗窯村。碗窯土陶文化村陶器產品主要有缸、盆、壇、罐、碗、缽、碟、杯、壺等,品種多樣,並有花草龍鳳等圖案嵌於外壁。
5、南汀河風光旅遊帶:臨滄南汀河發源於臨翔區博尚鎮,全長311公里。流經臨翔、雲險、永德、鎮康、耿馬縣境後於耿馬清水河出境。
❻ 土陶壇子用來裝酒有什麼好處
土陶壇子在中國的文化歷史上有著悠久的歷史,同時它也是對中國酒類有著極具象徵意義的作用,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酒文化的媒介。然而,土陶壇子用來裝酒,不僅僅是為了傳承,還有許多好處,主要有有以下五點:
一、是光線,土陶壇子不透光,它避免了光對酒的反應作用,能保持酒質;
二、是溫度,酒對溫度特別敏感,土陶壇子導熱慢,它可相對保持住的酒溫,使酒不易變質;
三、是密封性,土陶壇子吸水率大,避免了酒的揮發;
四、是收藏性,土陶壇子造型多樣,古來釀酒多用土陶壇子,歷史悠久的收藏價值極高;
五、是陳,土陶壇子多取材於天然礦物,它含有鐵、銅、錳、鈣等元素,陳酒周期長,有助白酒老熟,又有益健康。
❼ 阿西土陶燒制技藝的介紹
簡要介紹
陝西關中東部的澄城縣堯頭鎮出產粗瓷。該地煤炭資源豐富,又有坩土礦分布於溝澗的石崖中,夾生白、紫兩色的原料,便於燒制陶瓷、砂器。當地農民利用農閑,夏秋制坯彩繪,入冬燒窯銷售,代代相傳。 堯頭古鎮位於澄城縣的西南,與白水、蒲城兩縣鄰接,老鎮很多民宅已被廢棄,後改稱堯頭村,當地人稱之為「老街」。站在西河岸邊,向對岸的台地和崖坡上的老鎮址望去,崖畔田頭被棄置的殘瓷堆積在黃土瓦礫之中,廢棄的殘垣、參差錯落的舊瓷窯及耐火磚、匣缽、瓷片、窯渣布滿山坡,從北到南約3里長綿延不斷。從這些遺跡可以判定,歷史上當地曾發展出關中東部規模最大的民間窯場。[1]
編輯本段歷史溯源
澄城陶瓷主要產於堯頭鎮,據《澄城地名志》記載,堯頭鎮古稱「窯頭鎮」,因瓷器窯較多而得名,又由於古聖人「堯」與「窯」的發言相同,久而久之聖人之「堯」這個字元慢慢地取代了瓷窯的「窯」。堯頭鎮這一地名稱謂一直延用。 堯頭粗瓷是陝西渭北歷史上著名的民間瓷窯,其窯址也是歷代民間陶瓷文化遺存的重要地方。據明朝縣志記載,澄城「瓷砂始於唐」。這是堯頭窯最早的文字記載。1522年~1566年(明嘉靖年間)縣志曾記述徵收窯稅,每年「窯課鈔二百八十九貫五百文……物產:器用資黑瓷、石炭。黑磁堯頭鎮特產。」1625年(明代天啟五年)刻印的《同州府志》也記載:「澄城堯頭……產陶磁器。」在元明以後北方青瓷日趨消亡的趨勢中,澄城窯還能燒制青瓷,這種現象在北方瓷窯中極為罕見,為確定澄城窯的歷史地位增添了濃重一筆。 在明清時期堯頭鎮陶瓷業發展到興盛階段。據民間流傳,在鼎盛時期,有窯百餘處,年產陶瓷220多萬件,不僅占據了渭北各縣市場,而且遠銷山西、甘肅、內蒙古、陝北等地。 清末至民國初期,由於戰亂及匪患不止,加上1877年(光緒三年)大飢的影響,導致澄城縣人口急劇減少,堯頭的陶瓷業亦嚴重衰落。1926年(民國十五年)《澄城縣志》記述,「境內工藝不興。無他特產。著名者惟長潤鎮(堯頭)之瓷器砂器,余皆尋常日用之物……舊有40餘家,民國十五年時有20餘家,每年共出30餘窯」,當時的出產數為「每窯約值錢30餘串,每年約售錢萬余串」,並較詳細地記載了制瓷業的規模和生產流程。1926年(民國十五年)統計時由「舊有四十餘家」減少至二十餘家,可知當時燒瓷業僅達到清代規模的半數。[1]
編輯本段技藝特點
堯頭鎮自古盛產煤炭,1926年(民國十五年)縣志稱「澄地無他礦產,僅長閏鎮煤為出產一大宗」。這里的兩條小河即西河和後河兩邊的山坡上則出產制瓷所用的坩泥,河邊的崖坡上後來還保留有五個採掘坩土的坑洞,一字排開,非常壯觀。據老窯工說,堯頭傳統制瓷配製黑釉和醬釉使用的是當地取之不竭的黃土,白釉料從鄰近的富平縣山區輸入,民國時期燒青花採用為鈷料「石蘭」,是從南方浙江一帶輸入的。
燒制技藝
堯頭瓷全部用土法手工生產,原料采自當地坩土,加工過程包括泥漿、制坯、施釉、煅燒四道工序。漿泥先取干土礦石粉碎,投入水池浸泡數日,再攪拌成漿,分池沉澱。粗泥製成瓮、盆等大件器皿,細泥做碗、碟等精細瓷器。 在堯頭村周家洞一帶的塬坡上,後來還有幾戶燒制黑釉大缸和盆碗的瓷窯(當地稱「黑窯」),仍保留著祖輩傳下來的古老燒瓷技藝。窯爐均為饅頭窯,以煤為燒制燃料。落灰的「火眼」,大窯採用8-6根木椽棚起來,上面放置磚塊砌成丁字形,大窯要有72個火眼,人從地下通道鑽進去通火。窯門封閉後保留上面的觀火孔和下面的入煤孔,觀火孔開始燒時開啟,待火引大後封閉。 在窯熟後,開觀火孔觀察。投煤時工匠還沿用著木製的護手,當地稱「火手」,形狀如同半截劈開的竹筒,中部為凹槽,投煤時把煤鏟的鐵桿放在火手上,防止窯工投煤時被高溫燙傷。當地燒窯匠人沿用舊時流傳下來的術語,窯爐頂部稱「龍口」,封窯頂稱「拉龍口」,封窯採用泥餅或未燒的缸底蓋住窯頂,再用泥、石灰、碳渣和泥封住,與觀火孔一起封堵起來。
釉色與造型
澄地堯頭粗瓷的釉色多為白、青、黑三色,花色除白黃之外,還有藍色及棕紅色,如碗、碟或白釉蘭花貢黃釉鐵銹花,單色手描,樸素大方。各種器物上裝飾的花卉、動物與當地的剪紙、面花造型同出一源,內容多是蓮花、牡丹、菊花或福、祿、壽、禧等字樣。 瓷業產品與群眾的生產、生活緊密相聯,其造型粗中見細、拙中寓巧,給人以朴實自然的美感,與南方陶瓷細膩精巧的風格迥異。瓷虎枕玲瓏光潤、虎視眈眈卻又稚拙可愛,既是枕頭又是擺設,並含有驅邪壯膽之意;小孩坐的「懶老婆」,帶有原始彩陶的味道,小孩坐在里邊,當媽媽的可以騰出手來做家務;黑色的老鼠罐、獅子罐形象奇特,蓋上以各種形態的老鼠、獅子作扭手,妙趣橫生。
裝飾特點
澄城堯頭窯的裝飾藝術異常豐富,主要有黑釉刻花、黑釉劃花、白釉鐵銹花、白地青花、黃地鐵銹花、青釉刻花等,其中鐵綉花和刻劃花最為精彩。 鐵銹花是堯頭窯宋元時期的產品。它是用含有氧化鐵的繪料,在施有白化妝土或黑、黃、綠釉的瓷坯上繪出的花及圖案,再施以透明釉,是堯頭窯具有代表的裝飾之一,花型多為五、六、七、八、九點梅花、菊花、蝴蝶圖案等,具有中國寫意畫那種簡練豪放,揮灑自如的藝術特點。 刻劃花是在施有白化妝土或黑釉的瓷坯用竹筆雕刻出花紋後,露出瓷坯的底色,經1500度高溫燒制而成,形成了黑白、灰白對比強烈的裝飾效果。紋樣多為寓意深刻的吉祥圖案,如石榴、仙桃、天馬、團鶴、八卦、菊花等圖案組成。刀筆流暢,情飽意滿,千變萬化,生機勃勃,具有顧盼生姿,翩翩起舞的感覺,達到了精湛的藝術水平。
黑釉瓷和青花瓷
澄地堯頭粗瓷中以黑釉瓷最負勝名,俗稱「黑珍珠」,精品不少,釉層一般厚薄均勻,也常有淚痕(早期)釉面烏黑發亮,小小的器型宛如一串黑珍珠,堯頭陶瓷壁較厚,胎質多為灰色。最為有名的是黑釉老鼠罐。半圓形的罐蓋上爬著各種形態的老鼠非常生動,罐蓋喻天,罐底喻平地,以罐喻天圓地方的宇宙母體,喻老鼠為繁衍之神的子神,表示了人類的繁衍生息。 堯頭黑釉瓷最具觀賞價值:一是它的器型特徵,具有仰韶文化的韻味(當處有多處仰韶文化的遣址),碩大的器型,顯示了中華民族氣壯山河自強不息的民族氣節;二是獨特的色澤魅力,那種一黑到底,莊重肅穆的氣派,使不少彩瓷相形見絀;三是它的裝飾效果,那黑底刻劃花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特有的美學價值,令別的瓷種望塵莫及;四是它豐實的文化內涵,古代瓷器中所有的歷史文化內容,在堯頭黑釉瓷中都能找到自己的表現形式。 澄城堯頭窯青花瓷造型單純穩重,色調柔和雅潤,紋飾取材廣泛,用筆灑脫舒展,構思簡明奇特,布局疏簡不拘,形態惟妙惟肖,絲毫不受官窯細貨的影響。[2]
編輯本段傳承意義
從當地流傳的民謠和民俗活動也可看出堯頭窯的歷史和價值。「收秋不收秋,等到五月二十六,此日只要滴一點,快到堯頭買大碗。」這首民謠不知在當地流傳了多少年。意思是說,秋天的豐收與古歷的五月二十六有著極其重要的關系,如果在這一天滴上一點雨,當年的秋天必然喜獲豐收,人們即刻買堯頭的大碗,這反映了舊時人們對豐收的期盼,也說明了堯頭陶瓷在當地是非常有名的。 作為歷史上著名的民間瓷窯,澄城堯頭粗瓷曾有過歷史的輝煌,隨著歲月的滄桑變遷,後來已失去了往日的風采與繁榮。其現狀是:一是資源閑置浪費,古窯遺址在碎瓷片中長眠。二是民間藝人失傳。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人很少用陶瓷製品作為日常家用器皿,且澄城堯頭陶瓷因製作工藝沒有提高和改進,而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後來很難見到一些巧匠繪制的傳統日用品,蘊含著深厚的民間美術的澄城陶瓷已今非昔比。據有關資料統計[3],全縣所有的民間陶瓷藝人尚不足20人,而且年齡大都已六七十歲,且有的體弱多病,精熟幾十道制瓷工藝的藝人更是鳳毛麟角。 陝西的澄城堯頭窯是一處堪與我國各大瓷器名窯相媲美的民窯。然而堯頭傳承的陶瓷技藝和文化已屆瀕危,亟待搶救。[3]
❽ 新疆游記:傳承千年的喀什土陶,和簡陋工作間里的執著手藝人
【引子】
在之前的游記中我曾寫到,新疆有一座2100多年的古城喀什噶爾,是最具喀什本地特色的地方。都說不到喀什不算到過新疆,這座充滿著異域風情的小城,無論人文還是藝術,都像謎一樣地誘惑著前赴後繼前來的遊人。
在喀什噶爾古城逛街的時候,我發現了這樣一家店。
一家賣陶器的店。
【陶器】
「喀什」這個名字在維吾爾語中的意思是「很多彩色石頭的城」,眼前的這些器皿,就像這座城市的名字一樣斑斕而和煦。
我的直覺告訴我,這不是普通的商品。
雖然這些容器的形狀相近,花紋也成體統、有規律,但是它們有溫度,「器宇」不同。
我粗淺地判斷,它們應該是出於純凈的手工製作,而不是批產自冰冷的機器。
我就走進店裡問了問價格,一隻盛米飯的那種小碗要50塊錢,不便宜。
「這些陶器是不是你們自己家生產的?」
「不是的,我們只管賣,這些都是師傅們做的。」
店員是一個維吾爾族小夥子,他告訴我,店裡的商品的確都是純手工製作的,它們有一個統一的名字叫做:土陶。
原來這就是新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喀什土陶。
小夥子告訴我說,現在做土陶的匠師越來越少了,有一些家族性的土陶作坊,傳承到(小夥子這個歲數的)這一代,就已經沒有繼承人了。
物以稀為貴,所以這個器皿,越做越少、越賣越貴,很多人買來不是使用,而是收藏。
也是,如今人們都使用瓷碗玻璃瓶了,誰還會用土做的容器呢。
【喀什土陶】
當時站在小夥子旁邊的還有一位維吾爾族女子,她見我背著相機,大概看出我對土陶感興趣,她放下手裡正在翻看的一疊單據,說,她的爸爸就是做土陶的,但不是每天都做,一個禮拜只做兩次,下一次進作坊是本周末,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去他們家觀摩。
我當然非常開心,隨即加了她的聯系方式,定下了時間。
新疆喀什維吾爾族製作土陶的技藝,源自遙遠的新石器時代,從漢代起,它便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商品,曾經遠售到哈薩克、阿拉伯、土耳其,甚至印度等國家。
這種陶器的基礎材料,是附近山上的一種膠土,就像我們小時候在河邊挖到的那種「泥」,可以捏出各種各樣的形狀。
當然,喀什土陶的泥膠要比我們小時候玩的泥巴「高級」多了,這種膠土比普通的泥漿更細膩、顏色更紅潤,遇水就會變得很有黏性,捏製成器皿,晾乾後存放時間長,燒制後顏色歷久彌新。
在近千年的時光里,喀什人民都是用這種膠土製作的容器來裝水、吃飯、存放物品,洗衣服、以及洗澡凈身……
話說回來。
掰著指頭數著日子,終於到了星期六,我約了兩個同樣對各種「非遺」感興趣的、廣東來的姐姐,三個人組成「觀摩團」,下午兩點鍾,冒著南疆的大太陽,直奔喀什的城東方向。
到了才知道,原來這位維吾爾族女子的父親,就是位列新疆土陶這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人之一的吐爾遜•肉斯坦。
這真是天上掉下來的驚喜。
【制陶人家】
想不到,這位曾經在喀什民俗圖冊上見過的大叔,本人是如此質朴。
大叔那天非常開心,大概在他的心裡,哪怕只有三個人對這種日漸式微的手工藝感興趣,也是極大的安慰和鼓舞。
吐爾遜大叔的家,是一間典型的家庭式土窯作坊,桶形的二層小樓,下面住人,上面是他的工作間。
房子內部是新修的,有著嶄新的磚牆和維吾爾人家標志性的彩色木門,但是條件非常簡陋,也很窄小。屋子裡的傢具擺設帶著濃濃的年代感。
四面幾間小屋圍出一個天井,吐爾遜大叔的工作室,就在我們頭頂上。
木梯搖搖晃晃,就這樣簡單的搭在「井」口,沒有任何固定措施,抬頭就可以看到土色殘牆上的天。
天空是那麼藍,彷彿爬出去,就有新的希望。
吐爾遜大叔顯然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沿著梯子上下,健步若飛、如履平地。
上到二層,豁然開朗。
眼前一側是一個平台,晾曬著一些製作好的陶器,不遠處,就是城中最高的建築物「喀什鐵塔」,還有這日新月異的彩色石頭的城。
另一側,是泥磚和木架搭成的吐爾遜大叔的工作間。
工作間非常低矮,一個成年人站在裡面是直不起腰的。
顯然,這樣的層高是有「講究」的。
在日復一復的燒窯過程中,這座小屋早已四壁漆黑,當一個人坐在那個工作台上,頭頂的天窗會射下一束光,它照耀著這位手藝人一整天的工作時光。如果層高過高,是不能得到恰如其分的採光的。
想不到從古流傳至今的民間技藝,是在如此簡陋的環境里製作出來的。
【手藝】
而對於吐爾遜大叔來說,能夠有自己的土窯,就已經很幸福了。他拿出一個塑料袋,袋子里裝滿了他的獲獎證書,他一件一件地向我們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這樣的稱號,是一生中最大的榮譽。
在拜訪過吐爾遜大叔之後,我才真正理解了父輩告訴我的一句話:
人活著,一定要有一門屬於自己的手藝。
手藝不僅可以養活自己,還可以讓人過得充實。
當一個人沉浸在自己的手藝世界裡,可以治癒一切不如意,讓人生變得平和、沉靜。
浮躁會折損福氣,幸運往往關照的,都是心態平和的人。
就像吐爾遜大叔,在這間簡陋的工作間里,沒有音樂,沒有視頻,甚至沒有人跟他聊天,偶爾自己的小外孫會沿著木梯爬上來玩耍,共享一小會兒的天倫之樂。
如果沒有一顆執著的心,怎能於浮華中穩坐一束光中。
而這一坐,就是半生。
我是大紅姐姐,有聲電台旅遊頻道主播,職業旅行玩家,專注小眾玩法,分享冷門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種態度,而是生活本身。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將為大家分享喀什土陶的整個製作過程。
❾ 土陶和南都陶釜哪個好
土陶壇子用來裝酒的好處,主要有有以下五點:
一、是光線,土陶壇子不透光,它避免了光對酒的反應作用,能保持酒質;
二、是溫度,酒對溫度特別敏感,土陶壇子導熱慢,它可相對保持住的酒溫,使酒不易變質;
三、是密封性,土陶壇子吸水率大,避免了酒的揮發;
四、是收藏性,土陶壇子造型多樣,古來釀酒多用土陶壇子,歷史悠久的收藏價值極高;
五、是陳,土陶壇子多取材於天然礦物,它含有鐵、銅、錳、鈣等元素,陳酒周期長,有助白酒老熟,又有益健康。
現各大酒廠的原酒陳釀貯存和裝酒容器大多為優質的四川土陶酒壇,由富含硒、鐵、鋅、鈣等元素的天然安全優質礦土及輔料精心高溫燒制而成,穩定性高,可使酒體中含有更多更豐富的微量元素,對人體健康有益,貯存過程中可加快均相分子溶液向非均相溶液轉變,形成以健康金屬離子為中心的絡合體,各種風味物質締和平衡,酒體在陶壇中加速自然老熟;透氣性好不滲漏,保證酒在壇中繼續醇化老熟成為「活」酒;不透光,導熱慢,避免了光與酒的化學反應,保持適宜的酒溫,既有窖內陳釀效果,又使酒越陳越香,具有幽雅舒適和妙不可言的「老酒味」或「陳酒味」;能自動生成原生態氧,促進酒體中有益物質的氧化和催陳;且製作工藝精湛,收藏價值極高,可以提升酒的品味和文化內涵。
千百年的實踐經驗證明,土陶酒壇透氣性好,保溫效果好,土陶酒壇本身含有眾多微量元素能促進酒分子結合作用;氧化、酯化、反應快;能促進酒體老熟速度,使酒口味醇和:純糧酒香氣產生最佳途徑仍是靠陶壇貯存3年以上方可出現,至今沒有別的更好辦法。
❿ 史前土陶值錢嗎
樓主真的發現很多史前土陶嗎?那可發財了!!據我所知,史前土陶距今至少有五萬前或更早,屬於是無價之寶!!
在黃河中游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孫吉鎮南樊村(原南趙鄉樊底村),有一大片被黃河沖刷出來的遠古土陶遺址,我們可以稱之為「南樊土陶遺址」。這處黃河河谷中的人類活動遺址,據筆者推算至少在五萬年前或者更早。
這遺址的瓦罐碎片堆積了好幾米厚,有多層,面積上千平方米,且分布在多處。有的上面土層約八、九米厚。這是「官窯」還是「民窯」遺址現難以判斷。
八十多年前清華教授及考古專家在考察山西省運城市夏縣尉郭鄉西陰夏文化土陶遺址時提出「固有文化」,即土陶能代表一種文化、一種文明。這是夏朝文化的開端。
事實上人類的文明就是從土陶開始萌芽的。因為土陶罐是火與土結合製成的盛水、蓄水之器皿,是人類用火藝術的第一次之升華,是人類智慧對礦物的首次利用,標志著人類文明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