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廣東有什麼習俗
南獅、佛山行通濟、廣州廣府廟會、佛山秋色、潮州大鑼鼓、英歌、燒塔、燒龍、飄色、粵西年例、佛山北帝誕廟會、廣州波羅誕廟會、盤古王民俗文化節、儺舞等。
1、南獅:是起源於廣東南海的傳統民俗文化。民俗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必有扒龍舟、敲鑼打鼓,舞獅子助興,自古至今,長盛不衰。特別是得到港澳和海外同鄉的傳承發揚,在改革開放以來,這種富有喜慶色彩的民間活動更加興旺。
2、行通濟:是廣東省佛山市一帶的傳統民俗活動。作為在元宵節期間舉行的遊玩祈福活動。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扶老攜幼,自清晨到夜幕,舉著風車、搖著風鈴、提著生菜浩浩盪盪地由北到南走過通濟橋,祈求來年平平安安、順順利利。真正行通濟是正月十六,行通濟是反映傳統信仰、風俗習慣及祈福儀式的民俗文化活動。
3、廣府廟會:是廣東"一城一特"春節活動之一,是廣東省地方傳統民俗文化,廣州市越秀區在傳統元宵節期間,即農歷正月十五至廿一舉辦的傳統廟會。廣府廟會與北京地壇廟會並稱中國兩大廟會,廣府廟會開幕式設在元宵節當天,為期七天,是一項廣府文化嘉年華活動。
4、佛山秋色是廣東省佛山市的傳統民俗文化。指秋季農業豐收之時,當地民間舉行慶祝豐收遊行,俗稱「秋色賽會」或「秋色提燈會」,亦統稱為「出秋色」。
5、潮州大鑼鼓是廣東潮汕地區傳統音樂中的一種,是一種由鑼鼓樂與管弦樂組合而成的演奏形式,由歷代相沿的鼓吹樂類演變而成,是潮汕地區最具群眾性的樂種之一。
⑵ 山東省歷史文化,民間藝術,民俗文化,民間藝術,家鄉特產調查報告
文明發祥地----山東境內考古發現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遺址,說明距今7000年至4000年間,生活在這里的東夷族就有了比較發達的農牧業和手工業。在山東還發現的中國最古老的文字「大汶口陶文」、鄒平縣丁公村「龍山陶書」、中國最早的城邦「城子崖龍山古城」,中國現存最古老的長城「齊長城」,中國最早的甲骨文「桓台縣唐山遺址甲骨文」。據專家考證,山東省還是漢唐絲綢貿易的主要供貨地,是絲綢之路的源頭。
先秦:夏、商、周----公元前21世紀夏朝時代,山東進入奴隸制社會,東夷各部族活躍在山東地域。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前11世紀)早期的活動中心在山東西南部。商前期的五次遷都,有三次在山東境內。商朝建立後,山東仍是其統治的中心地區。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西周實行「封邦建國」之策,兩個最大的分封國——齊國和魯國,都在今天的山東境內。
山東建制沿革----金代以前,山東泛指崤山、華山或太行山以東的黃河流域廣大地區。金代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東東、西路統軍司,山東遂成為正式行政區劃名稱。明代山東布政司(又稱行省)管轄6府、104縣,大致奠定了今山東省行政區域范圍。清代山東基本沿襲明代山東的版圖,稱山東省。
齊魯之邦----因西周封邦建國時,今山東境內曾存有齊、魯、曹、滕、衛諸國,齊國「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魯國融合周文化與東方文化,為「禮儀之邦」。由於齊、魯兩國發達的經濟、文化和政治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所以山東又稱「齊魯之邦」,並以「魯」作為山東省的簡稱。
⑶ 嶺南有哪些民俗
1、花市
花市是廣東省的地方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最早出現在屈大均的《廣東新語》,明代,廣州河南三十三鄉的百姓,多半是以種花為生的花農,他們從河南到河北來賣花,就從五仙門附近的碼頭過渡登岸,後人稱這地方為「花陟頭」,這就是最早的花市。
2、舞醒獅
舞醒獅是傳統舞獅中的一種,至今仍然流傳於廣東以及廣西兩省的一些地方,舞獅在中國流傳著很多不同的派系也有很多不同的種類,在中國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意義。其中舞醒獅是在廣東和廣西兩省,明清兩朝和民國時期都很有名氣的一種舞獅派系。舞醒獅要具備很高的級數要求和條件。到現在為止會舞醒獅的人已經不多。
3、木魚歌
木魚歌簡稱木魚,也叫摸魚歌,是廣東省的傳統說唱藝術之一,屬於彈詞系統。流行於廣東省珠江三角洲、西江和南路一帶。起源於明末,清代以後興盛。早期木魚歌都是隨編隨唱,後來才記錄曲詞,輾轉傳抄,或刻印傳唱木魚歌流行於晚明,到清代以後極為興盛。
4、波羅誕
南海神廟的廟會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在每年農歷二月十一至十三舉行,其中十三為正誕,也叫波羅誕,即南海神誕,是廣東省廣州市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區獨具特色的傳統民俗節慶活動、最大的民間廟會,也是現今全國唯一對海神進行祭祀的活動。
5、燒塔
燒塔,部分地方又稱之為燒塔仔,是南方諸如廣東、福建、江西等地農村在過中秋節時開展的一項民俗活動。
據傳燒塔起源於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也有說燒塔之俗,源自元末劉伯溫於月餅里藏字條,約以八月十五舉火為號,實行武裝起義,至今民間流傳的「三家養一元,一夜殺完全」的故事,即由此而來。
(3)民俗文化屬於哪個省擴展閱讀
嶺南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在漢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在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等多方面,嶺南文化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史上居於重要地位,起著重要作用。
近代嶺南文化更是近代中國的一種先進文化,對近代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嶺南文化以其獨有的多元、務實、開放、兼容、創新等特點,采中原之精粹,納四海之新風,在中華大文化之林獨樹一幟,對嶺南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嶺南文化吸取由中原傳入的儒、法、道、佛各家思想並進行創新,誕生了陳獻章、湛若水等儒學大家,開創了明代心學先河;詩人張九齡、屈大均享譽全國;惠能創中國化佛教——禪宗南派,影響全國以至世界。
清代廣州十三行成為中國與世界貿易、文化交流的唯一窗口,向世界各地傳播著東方文明;近代,嶺南成為中國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孕育出以鄭觀應、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為代表的近代中國的一代先進人物。嶺南的文學、嶺南畫派、粵劇等藝術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電影最先從嶺南傳入,嶺南教育近代更領教育革命之先。
⑷ 介紹河北民俗文化
河北位於北京、天津兩市的外圍, 是京城通往外地的門戶,自古即是京畿唧要地。作為清代皇室的 「郊遊」場所,河北省東北部的承德是我國最早命名的歷史文化 名城之一,這里有清代最大的皇 家古典園林承德避暑山莊,中國 最大的皇家寺廟群——「外八 廟」,清代皇家游獵的場所—— 木蘭圍場。同時,也擁有豐富的民俗文化:
1.戲劇藝術:
南辛庄木偶戲;新穎調弦子腔;河北梆子;當代京劇藝術家李萬春;四股弦;安國老調;哈哈腔;絲弦戲;壩上二人台;當代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賈桂蘭;海興南鑼;儺戲威縣亂彈;著名女武生裴艷玲;保定老調;橫歧調;當代京劇藝術家趙燕俠;唐劇;平調;河北戲曲;評劇;
(4)民俗文化屬於哪個省擴展閱讀:
河北省,簡稱「冀」,因位於黃河以北而得名。地處華北平原,東臨渤海、內環京津,西為太行山,北為燕山,燕山以北為張北高原。
河北下轄石家莊、唐山、秦皇島、邯鄲、邢台、保定、張家口、承德、滄州、廊坊、衡水等11個地級市,省會為石家莊。全省常住總人口7519.52萬(2017年),總面積18.88萬平方千米,是中國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草原和海濱的省份,屬溫帶季風氣候。
河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早在五千多年前,中華民族的三大始祖黃帝、炎帝和蚩尤就在河北由征戰到融合,開創了中華文明史。
春秋戰國時期河北地屬燕國和趙國,故有「燕趙大地」之稱,漢代屬幽州、冀州。唐代為河北道,宋代為河北路,元代為中書省。明清屬直隸省。解放戰爭時期,河北西柏坡為中共中央臨時所在地。
河北省擁有的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達930處,居全國第一位。擁有長城、承德避暑山莊、清東陵和清西陵3項世界文化遺產;邯鄲、保定、承德、正定、山海關、蔚縣6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河北是萬里長城途經距離最長、保存最完好的省份,境內長城遺存達2000多公里。
河北省高速公路總里程6531公里。唐山港、黃驊港、秦皇島港均躋身億噸大港行列。全省鐵路、公路貨物周轉量居中國大陸首位。2013年,京津冀一體化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2017年,河北省生產總值實現35964.0億元。
⑸ 山東省民俗文化包括哪些
1、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是流行於山東省魯西南及魯中地區的傳統地方戲曲劇種。又名「高調梆子」,簡稱「高調」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點,被人稱為「捨命梆子腔」。
2、兩夾弦
兩夾弦,群眾也稱它為「大五音」,中國傳統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山東西部的地方戲。因為它的伴奏樂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兩根弦夾著一股馬尾拉奏,因而其流行地的群眾按照其方言習慣稱它為「兩夾弦、大五音「。
3、呂劇
呂劇又稱化裝揚琴、琴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八大戲曲劇種之一,山東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大部和江蘇、安徽、東北三省的部分地區,起源於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
4、東路大鼓
東路大鼓是一種山東濱州、濰坊地區的傳統說唱藝術。分為濱州東路大鼓和諸城東路大鼓,諸城東路大鼓簡稱「諸城大鼓」,其前身是「東口大鼓」(簡稱「小東口」),是由「小東口」演變而來。
5、柳琴戲
柳琴戲,山東省棗庄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柳琴戲因用柳葉琴伴奏,也稱「柳琴書」」,清末產生於山東省臨沂、棗庄一帶,1953年正式定名為柳琴戲。
⑹ 滄州的民俗是什麼
滄州舞獅、井陘拉花、河北邦子、滄州面花、西河大鼓。
1、滄州舞獅
滄州舞獅是河北省的民俗舞蹈。最早起源於漢朝,明朝時已廣泛流傳。傳統民俗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滄州獅子舞以同樂會形式存在,早期多在廟會和春節民間花會時活動。
2、井陘拉花
井陘拉花,河北省井陘縣傳統舞蹈類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類陘拉花最早源於民間的節日、廟會、典及拜神時的街頭廣場花會,在唐代元和八年(813年)成書的《元和郡縣志》中就有相的記載。
到了20世紀初,拉花已經十分盛行,成為當地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歌舞形式,有山西梆子不離口,井陘拉花遍地扭」的說法。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將井陘縣命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拉花之鄉」。
3、河北邦子
河北梆子是中國梆子聲腔的一個重要支脈,形成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清光緒初年進入興盛時期。河北梆子在劇種方面不僅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現實生活。
在舞台藝術上,無論是音樂、表演以及舞台美術方面,都有極大的變化和明顯的提高,從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剛勁、華麗、委婉的特點,流行於河北、天津、北京以及山東、河南、山西部分地區,成為中國北方影響較大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
河北梆子在其興盛期,還曾傳入中國東北三省、江淮地區以及俄羅斯和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
4、滄州面花
「面花」,城裡人叫「麵塑」或「捏麵人」。豫東地區稱為「蒸花饃」;豫西一帶早年叫「窩窩花」,解放以後改稱「糕花」,但在河南廣大地區,叫的最多、最普遍的稱呼是「捏面花」。
在舊社會面是勞動人民生活中的高檔食品,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上幾頓「白饃饃」,成為窮苦孩子們企盼一年的最佳食品。母親們把來之不易的白麵粉,製作出各種不重樣的小動物、小花饃,即好吃,又好看,又好玩,成為母親對幼兒進行啟蒙教育的最好的食用玩具。
5、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是中國北方地區的鼓書暨鼓曲形式,傳統曲藝曲種之一。普遍流行於河北境內並流傳於周邊河南、山東、北京、天津、內蒙古及東北地區。
在流傳過程中曾有過「大鼓書」、「梅花調」、「西河調」、「河間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稱,20世紀20年代在天津被定名為西河大鼓。
⑺ 東北傳統民俗文化是什麼
1、東北過年的習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⑻ 山東的民俗文化都有什麼什麼習俗是別的地方沒有的
有宗教文化、飲食文化、戲曲文化等,還有撲灰年畫和楊家埠年畫這兩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的酒桌習俗很特別,大概是別的地方沒有的。我國因幅員遼闊,領土面積大、地形地勢多樣、民族眾多,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民俗習慣和風俗文化,像語言就分好多種,山東人講山東話,四川人講四川話,甚至同一個省不同市區都有不同的語言。接下來給大家簡略介紹一下山東的民俗文化。
山東的民俗文化有很多,類型豐富多樣,極具地方特色,有條件的朋友有機會一定要去一趟山東,親臨其境,切身感受當地的風俗習慣,你們一定會不虛此行!有一點要提,現在大多數地區的民俗文化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流失、損傷,我們要保護好當地的民俗文化,做到不破壞它們,自己可以多了解民俗文化,自覺傳承瀕臨流失的傳統文化,因為這可是中華民族的無價之寶。
⑼ 中國民俗文化村在哪裡
中國民俗文化村,在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深南大道90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