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談談該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詩詞文化
「國學」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廣泛的被人們當做是一種精神信仰,而隨之發酵了起來,成為時下引領人們價值觀的新概念。如在學校里設置國學課程,寺廟里開設國學夏令營,企業里開辦國學培訓班等等。「國學熱」以它一定的適用性及實用性,被企業家用來打造品牌,加深其企業的文化內涵,家長們將《弟子規》等一些國學經典用來作為他們管教孩子的法寶。
隨著傳統文化持續被人們廣泛的繼承和發揚,在學習傳統文化的態度上,也出現了兩種極端的分歧:一種是持全盤否定的文化虛無主義,既把傳統文化說得是一團糟而毫無價值可言,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和經商大潮的背景下,「國學」曾一度的被邊緣化,前不久在人民網上發表了一篇關於上海刪除小學語文課本中的8首古詩詞和幾篇文言文的報道,被一些個網友們認為是數典忘祖的行為,減負還是減傳統文化觀點也一度引起了人們的熱議。第二種則是持全盤肯定的保守主義態度,死守著固有的傳統文化,認為傳統文化什麼都是好的。那麼,當今社會下,我們該如何領會、繼承和發揚好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呢?
筆者認為,首先,在批判和繼承傳統文化時,我們心理上既不能是「趨之若鶩」也不能是「疾之如仇」 的態度,而是要對傳統文化實現弘揚與超越,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取其精華而去其糟粕,傳播傳統文化的精髓部分,對其不符合時代要求的內容,要加以揚棄。其次。在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方面既要有針對性地學習,同時也要冷靜的對待社會上存在的「國學熱」,在立足於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採取兼容並蓄、多元共生,從而達到文化的交流共鑒。不能夠強調了國學,就放棄了對外國先進文化的學習,要結合時代的背景,用世界性的眼光來看待我們的傳統文化,不但要認真學習、熟知、理解更需要來繼承、革新、創造和發展,將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成果傳播到世界從而實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目的!
最後,要創造性的轉化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支持和引導社會各界力量開展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播工作,使之深入到社會各個領域,優秀的傳統文化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被全面發展,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弘揚和傳播文化的主體,只有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立足於實踐,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事情做起,才能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從耳濡目染深入到人們的思想靈魂中,從而真正意義上認識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智慧之魂。
❷ 如何把經典詩詞傳承好發展好
在傳統文化衰落、低俗文化侵襲的語境下,把經典詩詞傳承好發展好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
張全之:首先經典詩詞屬於陽春白雪,原本就屬於小眾,現在要通過大眾來傳承,自然很困難;其次,目前通俗或低俗的東西通過手機迅速傳播,這些東西看起來很刺激、好玩,可以讓人們很輕松地打發時間,自然對大眾更有吸引力。
孟凡君:困難有三:一、真正懂古詩詞的教師太少;二、適合各個年齡段的詩詞教育書刊不全;三、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詩詞文化氛圍缺乏。挑戰有二:一、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排擠;二、功利性的社會導向對非功利性的詩教活動的侵染。
■該如何將詩詞的高雅性與傳播的通俗性、趣味性結合起來,提高古詩詞的普及性呢?
張全之:就《中國詩詞大會》來說,通過大眾傳媒,展現經典詩詞魅力,使詩詞進入尋常百姓家,算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創舉。但真要傳承優秀文化,還要靠學校、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營造出「書香中國」的閱讀氛圍,把人們更多吸引到書房裡。
孟凡君:詩教是一個長久陶冶的過程,不可能頭腦熱後,一夜醒來便是人人李杜、個個蘇辛。要想有效的開展詩教工作,應從兩方面著手:一、從蒙童抓起,堅持不懈,日久方成;二、形成家庭—學校—社會的良性互動機制,避免一曝十寒。
■在古詩詞融入教育、融入生產生活方面您有哪些建議或想法?
張全之:一是從高校或中學教師中招募志願者,到社區、工地等地舉辦經典詩詞的吟誦、分析及創作培訓,提升公眾閱讀詩詞的興趣、鑒賞能力和創作水平;二是可以嘗試舉辦傳統經典詩詞的分級考試;三是編輯出版一些簡易讀本,或開發更多的有趣的詩詞軟體,讓人們輕松愉快地在手機上背誦傳統詩詞。
孟凡君:一、讓孩子們感受到詩教的樂趣;二、讓父母們感受到子女接受詩教之後的生命升華;三、不要把詩教搞成發財獲利的行業;四、真正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傳統文化教育要想久遠前行,就必須平實起步,把詩教作為人們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❸ 現在如何繼承並發展傳統的古詩詞
現代的我們該如何去繼承並發展古詩詞呢?我想作為一個詩詞的愛好者與臨摹者,本人對詩詞更有一番深切體會,我想簡單用四個字來概括,那就是:「承前啟後」!
承:即傳承,中華文化歷經幾千年文明傳唱至今,可謂是源遠流長且博大精深。其中古詩詞更是中華文化藝術瑰寶中的傑出一脈。
古詩詞是先輩為我們留下的文化瑰寶,我們首先要喜歡這個文化藝術,要培養我們的下一代也喜歡這個文化藝術。只有一代一代人都喜歡,都對她有濃厚的興趣,才能談得上發展壯大。另外,現代人的生活與古代人有很大不同,我們也要與時共進。第一,古詩詞中韻律、對仗必須堅持。第二,我們也要容忍現代人作詩作詞時失聲(沖出平仄)的情況,畢竟現代人發聲與古代不同啊,平仄聲太難掌握了。只有堅持與包容並存,詩詞文化才能更進一步發展的。
❹ 中國詩詞大會有沒有起到輸出中國文化的作用
中國詩詞大會,是我國綜藝史上為數不多的比較正統的綜藝節目了,它那些純搞笑的或是懷舊的綜藝完全不一樣,因為它的主旨就是為了弘揚的中國詩詞文化,所以它對於文化輸出是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的,而且,中國詩詞大會的收視率是相當可觀的,所以,中國詩詞大會對於弘揚中國文化是有一定意義的。
中國詩詞大會在中國是一檔非常新穎的綜藝節目,而且這是全國第一檔弘揚中國文化、輸出傳統文化的綜藝,並且它之所以能一直連續五季的播出,說明它還是有一定受眾的,也是有一定高的文化水平的。
❺ 詩詞傳統文化價值和意義
古典詩詞的確是我中華文化中的明珠瑰寶,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值得每個詩歌愛好者研究和學習。即使是外國文學家,也曾從中華古典詩詞中汲取過豐富營養。埃茲拉·龐德是意象派的鼻祖,開英美詩歌意象派風氣之先。他青年時代就對中國古典詩詞產生了濃厚興趣,並大為推崇,曾將陶淵明、李白、李清照等詩詞大家的作品譯成英文,在西方詩歌界頗有影響。在他的詩歌創作中,大膽吸收了中國古典詩詞賦、比、興的手法,從而極大地開拓了西方詩歌的創作領域。
我舉出這個例子想說的是,我們從古典詩詞中主要學習什麼,是學內容還是學形式?是學平仄格律還是學構思立意及表現手法的運用?我認為現代詩歌愛好者應多借鑒和吸收古典詩詞中優秀的內核,而不是要每個詩人都必須寫好古典詩詞。當然對詩詞愛好者來說,你大可以深入學習。寫得一手好的詩詞,並怡然其中,也是人生一大樂趣。
毛澤東古典詩詞功夫可謂一流,但他曾教育年輕人說:「沒必要,最好不要學寫古體」。我引用這句話,並不是說我反對大家學寫古典詩詞,而是說我更提倡現代人寫現代詩,畢竟我們生活在現代語言環境中。
新文化運動奠定了白話文的基礎,也使詩人們完成了寫作方式的轉換和語境的轉變,古典詩詞淪為少數人的愛好是必然的,不可能復興到大眾化的地步。
我們沒有要求古代詩人寫出現代詩歌,也就無須嘲笑現代詩人寫不出古典詩詞。當代人寫的古典詩詞,有很多是一種模仿,帶著一點矯情和虛擬的味道。看到落花必定愁苦,逢到分別必寫柳枝,較難寫出超越古人的新意來。「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確是一些人的寫照。對有的詩友的詩論,我勉強讀一半就不忍卒讀,那種食古不化的頑固心態讓人無法忍受,對古典詩詞的平仄格律的過分強調只能使詩歌失去內容上的魅力。你生活在現代語的規范中,無論你怎麼努力怎麼刻苦,你的成就也不可能超過古人。有詩友拿古人的詩與用現代語翻譯出的白話詩進行比較,看誰更精煉?幾乎讓我當場酸掉兩顆好牙,這樣的比較沒有絲毫意義。
下面我也談談詩歌的音樂性和詩歌的創新問題。
最早的時候,古人寫詩是為了能唱,能邊唱邊舞,《詩經》、漢樂府、唐宋詩詞及元曲等都曾經可以配樂歌唱。這就要求詩詞中的字或者詞的音調能與音樂的節拍相諧,要求詩詞作者必須講究字詞的推敲,平仄的選用、句子的工整,並規定了較為嚴格的詞牌曲調。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中外各民族音樂的交流互通,詩與歌逐漸分離,也就是說詩詞與音樂逐漸相分離,但詩仍保留了一些音樂的節奏和音調等特徵,辛棄疾和蘇軾就已適度沖破了格律的嚴格限制和束縛,寫出了不少傳誦千古的名篇。在現代社會,除了歌詞,詩歌與音樂已徹底分離,平仄格律的運用只不過能使詩讀起來富有節奏感和音樂感,讀起來更加朗朗上口,但對詩歌本身的內容並無什麼特別幫助。再說了,從古代到今天,漢語的發聲和音調都發生了重大的流變,古典詩詞面臨的其實是一個兩難處境,生存還是滅亡?是每一個古典詩詞愛好者應該思考的重大課題。如果一味抱殘守缺、固步自封,古典詩詞創作之路必將越走越狹窄。
有人不但盲目地崇古,還偏執狂似的貶低現代詩歌。他衡量現代詩的標準是可笑的,就是看是否具有音樂感和是否押韻。好像沒有這兩條,就不能算是詩歌。我們稱贊一首好的現代詩,固然因為它具有自然的,內斂的韻律或者節奏,但更重要的是它的內容、它的氣質、它的內涵、它的意境、它的語言能夠深深打動讀者,能夠給讀者帶來閱讀時的高度享受,能夠引發讀者的強烈共鳴。反之,一首既押韻又符合格律的詩或詞,就能稱為好詩好詞嗎?阿Q即使穿得西裝革履,可是他開口閉口「媽媽的」,人家還是認得他是阿Q。詩詞中沒有打動人心的內在力量,再怎麼符合格律也是白搭。
事實上即使是現代詩,也面臨著進一步改革和開拓的局面。有詩友為了反對創新,不知從哪裡搬來了一大堆臭哄哄的垃圾詩歌(如果還能算作詩歌的話),說這些就是所謂創新搞出的玩藝兒,並由此對現代詩的創新大加撻伐。我只能說,你是一葉障目或者坐井觀天,沒有創新,哪來進步?沒有語言的創新,恐怕我們還在「之乎在也」的說著遠古的詞兒,沒有服裝上的創新,恐怕我們還穿著長袍馬褂。有創新當然會有失誤,會付出代價,但不能因為一些失誤就全盤否定了創新。洗碗的,經常將碗打碎,不洗碗的,卻什麼事兒沒有,老闆就惡狠狠扣下洗碗的當月安全獎,卻獎給不洗碗的一個大紅包,這公平嗎?今天我國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帶來了很多負面的東西,如腐敗,如黃賭毒,但我們不能否定改革的主流進步意義。還是回到原來的話題,那一大堆垃圾能代表所有創新的詩歌嗎?在創新的探索中,大浪淘沙,優勝劣汰,這才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也是我們對詩歌創新應該保持的原則。
其實古典詩詞和現代詩歌本無高低之分和優劣之別,各人有各人的愛好和鑽研方向,但是如果因為自己喜歡古典,就用古典詩詞的標准來對現代詩進行任意貶斥,用所謂格律、節奏、音樂性、韻腳等形式上的東西試圖束縛和嘲弄現代詩的寫作自由,那是不能接受的。只有相互尊重、客觀評價,才能共同提高和進步;只要心存真誠和意見中肯,善意的批評是會被雙方所接受的。
❻ 詩詞是一種藝術,是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的藝術,該如何不斷傳承呢
想要不斷地傳承詩詞文化,我們必須先要了解詩詞的發展史,學習優秀的中華詩詞,然後用心去傳承,去發揚。
一,中華詩詞是一種藝術。
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我們除了要汲取新時代的新文化之外,也要恪守我們藏在骨子裡的使命和擔當,那就是傳承詩詞,發揚詩詞。為了更好地傳承詩詞,我認為我們首先要自身主動的學習詩詞,主動的領略詩詞蘊含的美好,其次應該更深刻的了解詩詞背後所蘊含的歷史和文化。其次就是推廣十次,讓更多的人愛上詩詞,了解十次,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讓越來越多的人接觸到詩詞。傳承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發揚,但是我認為我們有能力也有自信,讓更多人愛上中國詩詞。
❼ 中國古代文化要怎樣才能走出國門
中國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文化歷史,但是文化卻出現了斷層且無人繼承的現象,而且,古代文化想要走出國門,也並非一件易事。如果文化想要走出國門,那麼就必須要進行重新包裝美化,然後通過教育、網路、還有一些綜藝節目的電視效果等等多方面,不斷向國外輸出,讓外國人知道我們中國有著這么豐富的文化寶藏。
文化想要走出國門,那麼就一定要進行創新,畢竟很多古代文化都是有一定的受眾的,就算在國外也一樣,他們也是在用一種非常欣賞的眼光看待中國文化,因為這對於他們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也會讓他們從熟悉到喜愛,慢慢的了解中國文化。
❽ 我們將如何推動古詩詞等優秀傳統文化走進今天國人的生活【至少四點】
「中國人的詩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
可以舉辦古詩文學習社團、辯論社
古詩詞的積累來自興趣和堅持。「所以倡導古體詩詞的閱讀、朗誦等,不是要復古,而是側重今天中華民族文化發展本身,詩詞的熏陶實際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潛移默化
推動古詩詞等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關鍵一環。從語文學科、拓展課程等多個渠道入手加強古詩文教育教學,並根據九年義務教育寫字等級標准要求,將「書寫經典」納入規范漢字書寫內容之中。
❾ 如何把經典詩詞傳承好
近來,央視推出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受到廣泛好評。中辦、國辦發布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把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滋養文藝創作、融入生產生活。本期微訪談特約請相關專家一起談談如何讓傳統文化在當代獲得更好發展。
■最近,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的16歲少女武亦姝奪得《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冠軍,很多人隨之「拿起了詩詞書,背起了古詩詞」,對此現象您怎麼看?
張全之(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這個活動很有意義。我認識的一些平常不怎麼讀書的人,看了這個節目以後,都開始在手機上安裝背誦詩詞的軟體,堅持背誦詩詞。中國是一個詩詞大國,名篇佳句難以數記,長期浸淫於這些優秀作品中,不僅能夠提升我們的審美品位、改變我們審視世界的方式,也能凈化我們的靈魂,讓我們的日常生活變得更有詩意、更有興味。
孟凡君(西南大學教授、北大文學博士):一則為喜,二則為憂。一方面,很多人對古詩詞重新關注,表明中國傳統詩教模式開始回歸。另一方面又不免擔憂「詩詞熱」只是人們頭腦一熱的產物。中國人太多,茫然從眾、無端跟風者也不少,不管出現什麼新勢頭,往往男女老少一哄而上,然後一鬨而散。中國文化世代承傳數千年不絕,應歸於世代教育之功。既然是世代承傳的教育,就不能忽冷忽熱,一會「好一似食盡鳥投林」,一會「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而應該一以貫之地堅持下去。
■武亦姝的母校特級教師黃榮華感嘆:應試夾縫傳承傳統文化很難。很多中小學語文教師選擇「考什麼就教什麼」「怎麼考就怎麼教」。您認為傳承古詩詞該如何破除應試教育思維的桎梏呢?
張全之:這里有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不是冰炭不容的兩個東西,而是可以並存、相互滲透的。隨著考試制度的改革、命題科學性的增強、閱卷規范性的提升,通過素質教育達到應試教育的目的,已經越來越變得可行。所以教師、學生和家長應該調整思維方式,通過提升學生素質來獲取高分,才是基礎教育的出路。在這種情況下,背誦詩詞、大量閱讀文學名著以提升自己的整體寫作能力、理解能力、審美能力,就變得十分重要了。
孟凡君:要破除應試教育思維的桎梏,應至少做到兩點:第一,讓越來越多的國人充分認識到詩教的無量妙用;第二,在立足傳統、尊重現實的基礎上有效改良應試模式。
■在傳統文化衰落、低俗文化侵襲的語境下,把經典詩詞傳承好發展好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
張全之:首先經典詩詞屬於陽春白雪,原本就屬於小眾,現在要通過大眾來傳承,自然很困難;其次,目前通俗或低俗的東西通過手機迅速傳播,這些東西看起來很刺激、好玩,可以讓人們很輕松地打發時間,自然對大眾更有吸引力。
孟凡君:困難有三:一、真正懂古詩詞的教師太少;二、適合各個年齡段的詩詞教育書刊不全;三、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詩詞文化氛圍缺乏。挑戰有二:一、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排擠;二、功利性的社會導向對非功利性的詩教活動的侵染。
■該如何將詩詞的高雅性與傳播的通俗性、趣味性結合起來,提高古詩詞的普及性呢?
張全之:就《中國詩詞大會》來說,通過大眾傳媒,展現經典詩詞魅力,使詩詞進入尋常百姓家,算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創舉。但真要傳承優秀文化,還要靠學校、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營造出「書香中國」的閱讀氛圍,把人們更多吸引到書房裡。
孟凡君:詩教是一個長久陶冶的過程,不可能頭腦熱後,一夜醒來便是人人李杜、個個蘇辛。要想有效的開展詩教工作,應從兩方面著手:一、從蒙童抓起,堅持不懈,日久方成;二、形成家庭—學校—社會的良性互動機制,避免一曝十寒。
■在古詩詞融入教育、融入生產生活方面您有哪些建議或想法?
張全之:一是從高校或中學教師中招募志願者,到社區、工地等地舉辦經典詩詞的吟誦、分析及創作培訓,提升公眾閱讀詩詞的興趣、鑒賞能力和創作水平;二是可以嘗試舉辦傳統經典詩詞的分級考試;三是編輯出版一些簡易讀本,或開發更多的有趣的詩詞軟體,讓人們輕松愉快地在手機上背誦傳統詩詞。
孟凡君:一、讓孩子們感受到詩教的樂趣;二、讓父母們感受到子女接受詩教之後的生命升華;三、不要把詩教搞成發財獲利的行業;四、真正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傳統文化教育要想久遠前行,就必須平實起步,把詩教作為人們生活的重要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