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漢服節在幾月幾日
農歷三月初三
漢服節即中國華服日選定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相傳,農歷三月初三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誕辰,也是古代節日上巳。因此,選定在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為「中國華服日」,旨在不忘根本,以期繼續前進。
「華服」意指中華民族傳統服飾。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2]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積淀了豐厚的服裝服飾文化。
(1)容縣漢服文化節是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相較於其他少數民族服飾的各有所傳,漢民族服飾的傳承在歷經滿清剃發易服政策之後,便逐步衰亡。
從21世紀初開始的漢服運動促使了「中國華服日」的確立,這意味著漢族像其他55個少數民族一樣,傳統服飾得到了官方的肯定。
在2018年、2019年團中央微博發起的「中國華服日」話題下,不僅僅有漢族服飾,很多少數民族網友也身著本民族傳統服飾拍照參與其中。
Ⅱ 三月三可以穿漢服嗎什麼節日適合穿漢服
三月三可以穿漢服嗎
三月初三這天是非常適合穿漢服的。首先,這一天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上巳節,在古代,上巳節是很隆重的節日,唐代詩人王維有詩曰:萬乘親齋祭,千官喜豫游。奉迎從上苑,祓禊向中流。草樹連容衛,山河對冕旒。這里就講到了古代帝王穿著華服在上巳節進行祭祀活動的場景。上巳節還有臨水宴飲,踏青等活動,都是適合穿著比較輕薄的漢服參與的。什麼節日適合穿著漢服
其實我們在日常的生活當中都是可以穿著漢服的,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之一,是應當被傳承與弘揚的。不過很多時候我們的工作環境可能不允許穿著,但是在一些傳統節日里,我們是完全可以穿漢服進行慶祝的。那麼除了上面提到的中國華服日,還有什麼節日適合穿著漢服呢?Ⅲ 建議每年三月三定為中國漢服日,設立這個節日的意義是什麼
我覺得設立漢服日是為了消除一些人對漢服的擠兌,也是為了那些喜愛漢服的人們能光明正大地穿著它,不害怕別人的眼光,同時也要讓許多人認識我們中國的服飾文化。
Ⅳ 建議每年三月三定為中國漢服日,設立這個節日的意義是什麼
最近幾年 有很多年輕人對中華民族傳統的服飾產生了熱愛和贊美,。漢服現在已經成為了一種潮流。在大街小巷、公園、商城內,總是能看到幾個穿著漢服的小姐姐,小哥哥們。在今年的全國兩會開會時,人大代表、湘綉非遺傳成人成新湘提交《關於設立國家“漢服日”的建議》,之後關於設立國家漢服日沖上了微博的熱搜榜。
Ⅳ 西塘漢服文化節是每年的幾月幾號
每年小雪十月廿一日(西歷1123.1122)是漢服節。
全世界各地漢服同袍都將穿上漢服歡聚一堂共度本民族復興時代的盛大節日!
每個漢民族同胞都應當至少有一套自己的本民族服飾!
漢服的中國,才是真正的中國,正統的中國!
每年的夏歷【小雪十月廿一日】,西歷#1123漢服節#,#1122漢服節#,也叫華服日,華服節,世界漢服節,世界漢服日。每年的廿四節氣之小雪是中國的漢服節,是世界的漢服文化節與漢民族紀念日,是漢民族與全世界的漢服出行日!每當這一天,所有的漢族人,全世界所有熱愛漢文化的華夏兒女,都應當穿上本民族的國服漢服。
西歷1991年的辛未春分,一位十六歲的白裳少年在秦嶺翠華山著雪白龍紋直裾漢服祭天,自此掀開了當代漢服漢文化漢民族文明復興序幕。史稱天始建制。
西歷1991年小雪11月23日,中國漢社在南京紫金山創立,代表了當代中國第一個漢服漢文化漢民族社團組織的創立。
西歷1993年小雪11月22日,漢服王子代表華夏組織在香爐峰著漢服祭祀虞國歷代先祖。
西歷1997年小雪11月22日,作為中華復興與漢族大學的早期機構,英皇文化藝術中心聯盟成立。
西歷1999年小雪11月23日,中華國家民族復興三大宣言完成,開創發起了中華文明復興工程。其中《世界漢民族宣言》包括中國漢服復興運動與漢民族文明拯救復興工程。
西歷2000年小雪11月22日,漢服王子陳朕冰漢服祭祀秦安大地灣女媧廟與天水伏羲廟。
西歷2003年小雪11月23日,漢服復興第一篇倡議書《漢服是未來世界永遠的第一國家民族正統服飾》發表。
西歷2004年小雪11月22日,陳朕冰發表《甲申三百六十年漢服復興宣言書》。漢民族旗幟門戶主站漢網大漢民族論壇創立。
西歷2005年小雪11月22日,上海漢社,南京天女,與中華文明復興工程英盟各部共同成立中華民族社稷宗廟聯盟,建立中華國家民族站,西都熱線,亞洲網,世界網。
西歷2011年小雪11月23日,紀念辛亥百年,第一屆全國漢服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與世界漢服協會,世界漢文化協會,世界漢民族組織,世界漢服漢文化漢民族國際合作
組織,與中華文明復興工程各部組織系統共同確定將舜帝太子姚君的太子節誕辰,也是中國漢社的創立紀念日,每年的夏歷小雪十月廿一日【西歷11.23或11.22】定為【漢服節】
與【世界漢服日】,第一次以法定形式要求在漢服節的一周內都必須穿漢服,漢服節當天必須穿漢服。
這些偉大的復興歷史時刻,有一個共同的時間叫《小雪》節氣。為了適應西化再來逆轉西化,我們臨時也採用1123這個西歷日期。1123也有取自中華文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意。後人網上也有以西歷2003年11月22日鄭州某位電力工人著漢服上街新聞為漢服復興起源之一,只是第一次漢服新聞而已,事前事後皆未聞其人,1122不知所雲。此亦西式作法,以此作節非我民族固有傳統,且有對我國服漢服漢文化漢民族的輕薄之嫌,看不見歷史的潮流方向,看不見在此前十多年間都有人一直在為漢服漢文化復興而努力。1122,1123,皆莫不如說是小雪漢服節的感召。漢服為漢民族中華民族極莊重之第一象徵,非承天賦使命何以擔之?漢服復興努力自剃發易服之日始從未停止,即便沒有網路與數碼相機,漢服也必定復興。在這前後,以中國漢社世界漢民族組織為代表的現代第一代漢服復興者前後在二十多省舉辦了上千場漢服漢文化活動喚醒了全世界漢民族的覺醒與奮起,才是漢服漢文化復興廿九年來的真正主架構與靈魂基石。漢服復興廿九年來內斗不斷,也有種種漢奸小人在網上百般造謠誣蔑企圖封殺漢服漢文化漢民族復興的真正開創發起與領軍人,然而無效。天命自有註定,真正的漢民族靈魂一直都在。真正的漢民族王者,漢服再破再舊再差也是王者。
真武祖師真身就是舜帝太子姚君,道教尊號紫微北極真武英皇,司掌水神,史稱商均,誕辰為每年的夏歷小雪十月廿一日。三月三日為王母娘娘誕辰,天下群仙俱為祝壽,後世多有誤會訛傳。端午五月五日為黃帝誕辰,小雪十月廿一日為真武誕辰。在此一並糾正。
#漢服漢文化漢民族復興開創發起者漢服王子陳朕冰#,是當代中國漢服復興第一人,被譽為漢服漢文化漢民族復興之父。自西歷1991年辛未春分在秦嶺翠華山終南之巔草甸漢服祭天天始建制漢服復興,漢服復興漢文化復興距今已第29年。從當初一個人穿漢服,如今已遍地開花席捲世界。漢民族從一件漢服的復興,發展至整體漢民族文明的復興!
漢服復興經歷西歷1991-2001的萌芽孕育期,2001-2011的誕生啟蒙期,2011年後邁入成長發展期。在背後奠定貫穿整個歷史發展主線的靈魂架構,就是作為漢民族使命的承擔者漢民族組織中國漢社與中華文明復興工程總體架構系統。我們必須要有一個全民族漢服的節日,漢文化的節日,漢民族的節日,漢服節,就是對漢服漢文化漢民族復興的偉大紀念。
全世界的漢服漢文化漢民族復興皇漢同袍們為了紀念漢服復興這一天,在每年的夏歷小雪十月廿一日【西歷11.23或11.22】,都必須穿漢服。全世界數百座城市的漢家兒女們,從城市到山村,都紛紛穿上漢服走上街頭紀念偉大的漢服漢文化漢民族復興,這一天被世界漢民族組織各大組織與中華文明復興工程各部共同確定為「漢服出行日」「漢服節」「華服日」「華服節」「漢服復興紀念日」「漢民族復興紀念日」。
Ⅵ 漢服節日有哪些
二月初二 花朝節
穿漢服是漢族慶祝花朝節的傳統習俗之一。花朝節又稱花神節、百花生日、挑菜節、踏青節、春會節等,唐代以二月十五為花朝節,與八月十五中秋節並舉,合稱「花朝月夕」,盛極一時。洛陽一帶以二月二為期,而北宋後江南以二月十二為期。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游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
三月初三 中國華服日
中國華服日選定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相傳,農歷三月初三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誕辰,也是古代節日上巳。因此,選定在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為「中國華服日」,旨在不忘根本,以期繼續前進。
如今的「華服」代指廣義的中華民族傳統服飾。漢服和少數民族傳統服飾都是華服的一員。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積淀了豐厚的服裝服飾文化。
第一屆 中國華服日於2018年4月18日在西安大明宮遺址紫宸殿盛大舉行
第二屆 中國華服日於2019年4月7日在西安曲江大唐不夜城開元廣場舉行。當晚在大唐不夜城舉辦了第二屆中國華服日「華服秀典」,來自全國各地的30餘個商家、200多名模特,用數百套華服為大家帶來了一部盛世華章。
五月初五 端午節
端午節這天各大漢服社基本都會舉辦漢服活動,所以雖然不是集中舉辦,但是全國的活動加起來也算一次大型的活動。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龍日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於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慶祝,起源於中國古代,最初是夏季驅離瘟神和祭龍的節日,後來加入紀念多位中國歷史人物的內容。
11月1日 漢服文化周
漢服文化周是由文化名人方文山發起、海峽兩岸攜手共創的盛舉,以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禮儀文化的弘揚及傳承為根本目的,是中華傳統服飾和傳統禮儀文化首次大規模的呈現,它不僅展示了中華傳統服飾之美,更是藉助傳統服飾的冠帶之規,展現中庸、正直、誠信等中華禮教文化的精髓,具有繼承弘揚傳統文化、加強民族團結、強化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意義。
第一屆 漢服文化周於2013年11月1日至3日在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西塘古鎮成功舉辦;
第二屆 於2014年11月1日在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西塘古鎮開幕;
第三屆 於2015年10月31日在西塘開幕;
第四屆 於2016年10月29日起開幕,本屆以「識漢服、重內涵、親民眾」為題;
第五屆 於從2017年10月28日到10月31日在西塘舉行;
第六屆 於從2018年10月27日到10月31日在西塘舉行。
第七屆 於從2019年10月26日到10月29日在西塘舉行。
11月22 漢服出行日
俗稱民間漢服節,每年11月22日,全球各地的漢服愛好者同袍們,紛紛在這一日穿著自己的民族服裝,漢服走向街頭,向世界,展示華夏漢風的姿彩。
Ⅶ 首屆世界漢服文化藝術節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舉辦
世界漢服文化周啟動羅...活動即將在九月份於浙江西塘正式展開...希望各地的漢服同袍一起共襄盛舉...一起熱血團結的讓漢服這項傳統文化不再寂寞不再被人誤解不再處於邊緣地帶... ------ 方文山官博
Ⅷ 漢服共有幾個節日是從那天開始到服那天結束共有多少天
二月初二 花朝節 穿漢服是漢族慶祝花朝節的傳統習俗之一
三月初三 中國華服日
十一月一日 漢服文化周
第一屆 漢服文化周於2013年11月1日至3日在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西塘古鎮成功舉辦;
第二屆 於2014年11月1日在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西塘古鎮開幕;
第三屆 於2015年10月31日在西塘開幕;
第四屆 於2016年10月29日起開幕,本屆以「識漢服、重內涵、親民眾」為題;
第五屆 於從2017年10月28日到10月31日在西塘舉行;
第六屆 於從2018年10月27日到10月31日在西塘舉行。
第七屆 於從2019年10月26日到10月29日在西塘舉行。
十一月二十二日 漢服出行日
Ⅸ 小雪是中國的漢服節,習俗是怎麼來的
每年的夏歷【小雪十月廿一日】,西歷#1123漢服節#,#1122漢服節#,也叫華服日,華服節,世界漢服節,世界漢服日。每年的廿四節氣之小雪是中國的漢服節,是世界的漢服文化節與漢民族紀念日,是漢民族與全世界的漢服出行日!每當這一天,所有的漢族人,全世界所有熱愛漢文化的華夏兒女,都應當穿上本民族的國服漢服。
西歷1991年的辛未春分,一位十六歲的白裳少年在秦嶺翠華山著雪白龍紋直裾漢服祭天,自此掀開了當代漢服漢文化漢民族文明復興序幕。史稱天始建制。
西歷1991年小雪11月23日,中國漢社在南京紫金山創立,代表了當代中國第一個漢服漢文化漢民族社團組織的創立。
西歷1993年小雪11月22日,漢服王子代表華夏組織在香爐峰著漢服祭祀虞國歷代先祖。
西歷1997年小雪11月22日,作為中華復興與漢族大學的早期機構,英皇文化藝術中心聯盟成立。
西歷1999年小雪11月23日,中華國家民族復興三大宣言完成,開創發起了中華文明復興工程。其中《世界漢民族宣言》包括中國漢服復興運動與漢民族文明拯救復興工程。
西歷2000年小雪11月22日,漢服王子陳朕冰漢服祭祀秦安大地灣女媧廟與天水伏羲廟。
西歷2003年小雪11月23日,漢服復興第一篇倡議書《漢服是未來世界永遠的第一國家民族正統服飾》發表。
西歷2004年小雪11月22日,陳朕冰發表《甲申三百六十年漢服復興宣言書》。漢民族旗幟門戶主站漢網大漢民族論壇創立。
西歷2005年小雪11月22日,上海漢社,南京天女,與中華文明復興工程英盟各部共同成立中華民族社稷宗廟聯盟,建立中華國家民族站,西都熱線,亞洲網,世界網。
西歷2011年小雪11月23日,紀念辛亥百年,第一屆全國漢服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與世界漢服協會,世界漢文化協會,世界漢民族組織,世界漢服漢文化漢民族國際合作
組織,與中華文明復興工程各部組織系統共同確定將舜帝太子姚君的太子節誕辰,也是中國漢社的創立紀念日,每年的夏歷小雪十月廿一日【西歷11.23或11.22】定為【漢服節】
與【世界漢服日】,第一次以法定形式要求在漢服節的一周內都必須穿漢服,漢服節當天必須穿漢服。
這些偉大的復興歷史時刻,有一個共同的時間叫《小雪》節氣。為了適應西化再來逆轉西化,我們臨時也採用1123這個西歷日期。1123也有取自中華文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意。後人網上也有以西歷2003年11月22日鄭州某位電力工人著漢服上街新聞為漢服復興起源之一,只是第一次漢服新聞而已,事前事後皆未聞其人,1122不知所雲。此亦西式作法,以此作節非我民族固有傳統,且有對我國服漢服漢文化漢民族的輕薄之嫌,看不見歷史的潮流方向,看不見在此前十多年間都有人一直在為漢服漢文化復興而努力。1122,1123,皆莫不如說是小雪漢服節的感召。漢服為漢民族中華民族極莊重之第一象徵,非承天賦使命何以擔之?漢服復興努力自剃發易服之日始從未停止,即便沒有網路與數碼相機,漢服也必定復興。在這前後,以中國漢社世界漢民族組織為代表的現代第一代漢服復興者前後在二十多省舉辦了上千場漢服漢文化活動喚醒了全世界漢民族的覺醒與奮起,才是漢服漢文化復興廿九年來的真正主架構與靈魂基石。漢服復興廿九年來內斗不斷,也有種種漢奸小人在網上百般造謠誣蔑企圖封殺漢服漢文化漢民族復興的真正開創發起與領軍人,然而無效。天命自有註定,真正的漢民族靈魂一直都在。真正的漢民族王者,漢服再破再舊再差也是王者。
真武祖師真身就是舜帝太子姚君,道教尊號紫微北極真武英皇,司掌水神,史稱商均,誕辰為每年的夏歷小雪十月廿一日。三月三日為王母娘娘誕辰,天下群仙俱為祝壽,後世多有誤會訛傳。端午五月五日為黃帝誕辰,小雪十月廿一日為真武誕辰。在此一並糾正。
#漢服漢文化漢民族復興開創發起者漢服王子陳朕冰#,是當代中國漢服復興第一人,被譽為漢服漢文化漢民族復興之父。自西歷1991年辛未春分在秦嶺翠華山終南之巔草甸漢
服祭天天始建制漢服復興,漢服復興漢文化復興距今已第29年。從當初一個人穿漢服,如今已遍地開花席捲世界。漢民族從一件漢服的復興,發展至整體漢民族文明的復興!
漢服復興經歷西歷1991-2001的萌芽孕育期,2001-2011的誕生啟蒙期,2011年後邁入成長發展期。在背後奠定貫穿整個歷史發展主線的靈魂架構,就是作為漢民族使命的承擔者漢民族組織中國漢社與中華文明復興工程總體架構系統。我們必須要有一個全民族漢服的節日,漢文化的節日,漢民族的節日,漢服節,就是對漢服漢文化漢民族復興的偉大紀念。
全世界的漢服漢文化漢民族復興皇漢同袍們為了紀念漢服復興這一天,在每年的夏歷小雪十月廿一日【西歷11.23或11.22】,都必須穿漢服。全世界數百座城市的漢家兒女們,從城市到山村,都紛紛穿上漢服走上街頭紀念偉大的漢服漢文化漢民族復興,這一天被世界漢民族組織各大組織與中華文明復興工程各部共同確定為「漢服出行日」「漢服節」
「華服日」「華服節」「漢服復興紀念日」「漢民族復興紀念日」。
黃帝時代統一制定漢服標准,多為上衣下裳形制。中華民族始祖之堯帝二女舜帝二妃春神愛神娥皇與花神美神女英也是漢服曲裾直裾多種款式的發明制定者,在舜帝太子姚君小雪十月廿一日誕生之時,正值唐虞盛世,上至堯帝王母,下至文武百官天下皆為太子贈送衣服授衣,稱為百家衣。後代演化為朝廷向百官授衣,民間象拜年一樣互相授衣。因此太子節也稱為授衣節。此為漢服節起源之一。
《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大唐玄宗天寶二年八月制曰:"禋祀者,所以展誠敬之心,薦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 ……自今以後,每至九月一日,薦衣於寢陵,貽范千載,庶展孝思。」宋代十月習俗:授衣、祭祀和開爐。呂希哲《歲時雜記》載:"十月朔,京師將校禁衛以上,並賜錦袍。 皆服之以謝。 ……邊防大帥、都漕、正任侯,皆賜錦袍。 舊河北、陝西、河東轉運使副無此賜。 祖宗朝,有人自陳,乃賜衣襖。 諸軍將校皆賜錦袍。 "明代南京民諺說:"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禦寒冷。"是月也,天子始裘"(《禮記·月令》)。十月朔,秦歲首,送寒衣。上古以來,常以十月為歲首。古人們也在農歷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農歷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在中原到了農歷十月之後,天也就一天比一天寒冷了,為此,人們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必須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授衣活動。歷代朝廷也在這個時候為文武百官配發新的漢服官袍。婦女們要在這個月將做好的新棉衣與新衣服拿出來,讓兒女丈夫親人們衣服換季。因此孟冬自古有授衣節。十一寒衣節不是漢服節,這一天也是滿清開國剃發易服的國殤族恥鬼節,記載著剃發易服漢服覆屍的漢民族亡國巨痛血淚史,而十月廿一日小雪時節更為符合。上旬之始十月初一寒衣節是為先祖神靈送寒衣,下旬之始十月廿一漢服節是為自己與家人換新衣,也象徵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孝道傳承。此為漢服節起源之二。
小雪作為最主要的廿四節氣之一,是冬季水德的象徵。每年11月22日23日,視太陽到達黃經240°時為小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曰:「10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這個時期天氣逐漸變冷,中原大地平均初雪期基本與小雪節令一致。雖然開始下雪,一般雪量較小,並且夜凍晝化。如果冷空氣勢力較強,暖濕氣流又比較活躍的話,也有可能下大雪。「小雪」時值陽歷11月下半月,農歷十月下半月。「小雪」是反映天氣現象的節令。古籍《群芳譜》中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漢服王子曰:「小雪時節,孟冬新始。水德斂藏,正當授衣。小雪茫茫,宮城嵯峨,正顯華夏禮儀威嚴,天朝皇家壯麗。小雪霏霏,天地潔美,正彰華夏衣冠聖美,神洲仙境之國。」此為漢服節起源之三。
綜上所述,由當代各項重大漢民族復興歷史事件所決定,由數千年來漢民族歷史文化所形成的十月授衣傳統,制定每年的夏歷小雪十月廿一日為漢服節,上應天意,下符人心,實乃民心所盼,眾望所歸。
上溯明清易代剃發易服三百六十年前,有將近一半的漢族人為保衛漢服漢文化漢民族的血脈與傳統而犧牲殉難。漢服復興,代表了世界最大主體民族漢民族的重生與崛起復興,代表了明清易代之後的漢民族文明再次重生與崛起復興,也是在全世界面前第一次完整的漢服漢文化中華文明的展示。以漢服這一傳承八千年的漢民族最根本鮮明的民族認同標志來歡慶漢民族自己的節日,歷史意義極為重大!伴隨著中國漢社的的創立,漢服漢文化漢民族文明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主體架構與系統,我們必將以我們全新正統的漢民族文明體系扭轉五百年來的西化浪潮,以漢化全球化反制西化全球化,重新回歸正統中國與展示全新的漢家天下。
在《漢經》《中華國家民族歷法節慶制度》中已經頒布確定,每年的【夏歷小雪十月廿一日】是漢民族與中華民族永久的漢服節。就象中國的國服必然是漢服而不是西服,中國的國歷必然是夏歷而不是基督教儒略歷,使用西歷1123或1122都是臨時過渡的,漢民族必然回歸正統中國。漢服節作為漢文化復興的主要象徵,必須使用夏歷才是惟一符合民族道統法統正統的。
今年是夏歷女媧創世七九二八年黃帝開國四七一七年天始建制漢服復興廿九年己亥,紀念翠華山天始建制漢服復興中國漢社創立廿八周年!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漢服國運,漢道永昌!
夏歷七九零零年西歷1991年辛未春分秦嶺翠華山漢服祭天《天始建制圖》.西歷2010年敦煌傅香繪畫。
小雪
三候閉塞而成冬
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
一候虹藏不見
中國有句俗話說:「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我國地大物博,小雪節氣的飲食習慣在不同地區也有很大的區別。在我國北方,小雪時節要腌雪裡蕻,漬酸菜,過去受條件所限,冬天新鮮蔬菜很少,價格也貴,因此大家習慣於在小雪前後腌菜,冬天就靠著這些腌制食品下飯;而在南方,則有更多的飲食文化,首先就是腌臘肉,有句諺語說道:「冬臘風腌,蓄以御冬」,冬天的天氣乾燥氣溫低,是最適合加工臘肉、香腸等食物,這個時候做好了,等到歡度春節、團圓圍爐時正好可以拿出來全家人享用;在其他地方也有吃糍粑的習俗,古代糍粑作為傳統節氣的祭品,可以用來當成祭祀的供品,人們用煮熟的糯米搗爛製成的,裹上白糖花生粉,是南方地區流行的美食之一;少數民族土家族在小雪前後還有一年一度的「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他們選用上等新鮮豬肉,精心烹飪,這道美食被稱為「刨湯」。
生活起居
早睡晚起,人們要適當早睡,同時,早晨也不宜起得太早,保證充足的睡眠。注意衣著,太厚太薄都不好。建議外出時,體質弱的人最好穿高領而且護腰的服裝。
注意腳部的保暖,堅持用熱水泡腳、按摩和刺激雙腳穴位,以促進血液循環。每天堅持步行半小時以上,做好禦寒保暖,防止感冒的發生。
飲食養生
小雪節氣養生需知:
1、少吃辛辣食物。多飲湯、粥、水,清火溫補。
2、飲食切忌太過燥熱。煎炸、烘烤的食物,以及飯菜中加入太多的辣椒、胡椒等調味料,都會引起燥熱症狀,一定要控制用量。
小雪節氣的民間習俗
1、曬魚干
一般在小雪節氣的時候,台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就會開始曬魚干、儲存乾糧。烏魚群會在小雪前後來到台灣海峽,另外還有旗魚、沙魚等。台灣有諺語「十月豆,肥到不見頭」,指的是在嘉義縣布袋鎮一帶,到了農歷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
2、吃刨湯
吃「刨湯」,是土家族的風俗習慣。小雪前後,土家族群眾會舉辦一年一度的「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給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熱烈的氣氛。在這個民俗活動中,用熱氣尚存的上等新鮮豬肉,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稱為「刨湯」。
3、腌臘肉
民間有腌臘肉的習俗:「冬臘風腌,蓄以御冬」。這是因為小雪節氣之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這時候是加工臘肉的好時機。小雪節氣後,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把多餘的肉類用傳統方法儲備起來,等到春節時就可以享受到美味的臘肉啦!加工製作臘肉的傳統習慣不僅久遠,而且普遍。每逢冬臘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除留夠過年用的鮮肉外,其餘鮮肉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等7—15天後,用棕葉繩索串掛起來,滴干水,進行加工製作。選用柏樹枝、甘蔗皮、椿樹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後掛起來用煙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掛於燒柴火的灶頭頂上,或吊於燒柴火的烤火爐上空,利用煙火慢慢熏干。
4、吃糍粑
在南方一些地方,有農歷十月吃糍粑的習俗。古時,糍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相傳「十月朝,糍粑祿祿燒」,這是說祭祀的時候用糍粑來當供品。糍粑是由糯米蒸熟再通過特製石材凹槽沖打而成,手工打糍粑很費力,但是做出來的糍粑柔軟細膩,味道極佳。有純糯米做的,也有小米做的,也有糯米與小米拌和做的,還有玉米與糯米拌和打成的。此外,還用黏米與糯米磨成粉,倒在一種木雕模里做的。這種模內刻有圖案花紋,俗稱「脫粑」。糍粑的製作非常費人力,必須要幾個人一起才能製作完成。
上面提到的「十月朝,糍粑碌碌燒」里,「碌碌燒」是非常形象的客家語言。「碌」,是像車轆那樣滾動,意思指用筷子捲起糯米粉團,像車轆那樣前後上下左右,四周滾動粘上芝麻花生沙糖;「燒」,即是熱氣騰騰。吃糍粑一要熱,二要玩,三要斗(比較),才過癮,才能體味「十月朝,糍粑碌碌燒」的農家樂趣。
5、釀新酒
農歷十月上旬釀酒貯存,稱之為十月白,用純白面做酒麴,並用白米、泉水來釀酒的,叫作三白酒。到春月在其中加人少許桃花瓣,又稱之為桃花酒。江山一帶在冬季汲取井水釀酒,藏到來年春天桃花開放時飲,稱之為桃花酒。杭州冬月有民諺道:「遍地徽州,鑽天龍游,紹興人趕在前頭。」就是說徽州人做爆竹,龍遊人做紙馬,而紹興人則以釀酒聞名。孝豐在立冬釀酒,長興在小雪後釀酒,都稱為小雪酒,該酒儲存到第二年,色清味冽。這是因為小雪時,水極其清澈,足以與雪水相媲美。
另外,小雪已是初冬季節,天氣較為寒冷,穿衣保溫非常重要,以防受寒。「小雪」過後,更要注意禦寒養生,提高機體免疫力。專家提醒,初冬養生要外防濕冷,內防燥熱。此時,就應當積極著手預防凍瘡,注意全身及局部保暖,先從薄手套戴起,鞋襪要溫暖寬松。氣溫急劇變化更易帶來血壓波動,要留意心血管等疾病徵兆,及時發現及時治療。
Ⅹ 為什麼將全國漢服文化復興運動的紀念日定在11月22日呢
歷史上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簡介
20世紀中國,蔣中正與毛澤東分別發動了兩個運動,即文化革命與文化復興。
原因:60年代的台灣,面對歐美文化的沖擊,固有文化陷於危疑飄搖,勢須強化改造。
1966年中共爆發文化大革命,企圖徹底毀滅傳統文化,愈顯中華文化復興的迫切性。
措施:1966年成立國立故宮博物院。
1967年11月12日中山樓落成,蔣中正宣布以國父孫中山先生誕辰紀念日為中華文化復興節。
1968年成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進行傳統文化的整理保存、傳播發揚,將傳統文化與國家建設相結合 ˉ配合頒訂《國民生活須知》、《國民禮儀範例》作為國民生活的准則,以期塑造具有傳統文化素養的現代國民 。
蔣中正推行四維八德(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中華精神。
代表中國文化的先師孔子誕辰被定為教師節,每年均有祭孔儀式,讓國人以中華文化為榮。
成果:國語、國學、國畫、國術等均受到相當的重視
發揚民族精神:1952年蔣中正號召推行經濟、文化、社會、政治等4大改造,主張《整理文化遺產與改造民族習性》,並指示國人研習傳統經典,教育則以發揚民族精神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