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鄉鎮文化站如何發揮主力軍作用
一是由於文化經費投入不足。由於受財力限制及認識不到位等因素的影響,鄉鎮文化站普遍不被重視,財政投入不足,處於「吃不飽、餓不死」的境地。 二是文化隊伍人員流失。目前許多鄉鎮已無「文化專干」,文化陣地荒蕪。且現有人員年齡結構老化,學歷層次低,能力有限,已適應不了文化發展的需要,文藝創作人才更是青黃不接。 三是文化設施破舊短缺。一些省市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村普遍無文化活動陣地,個別鄉鎮有少量文化活動用房,絕大部分鄉鎮沒有文化用房,農民無書看,戲劇上演、電影放映沒有場所,鄉鎮文化站成為「空殼」站。 四是文化體制不順、缺位。目前對鄉鎮文化站實行的是「行政隸屬鄉鎮政府領導,業務上接受主管部門的指導」的管理模式。縣文化主管部門雖然具有對鄉鎮文化站工作的業務指導功能,但由於體制原因,很多方面不能過問,也不便過問,使鄉鎮文化站處於一方不願管、一方管不了的「兩不管」境地。 鄉鎮文化站是基層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陣地,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鄉風文明的主力軍。以筆者所在的福建寧化為例,作為著名的紅色蘇區,寧化是紅軍長征的4個起點縣之一,是舉世公認的客家祖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積極挖掘和弘揚蘇區文化、客家文化,打蘇區、客家文化品牌,是新時期擺在各級黨委、政府和所有文化戰線同志們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因此,必須加大對鄉鎮文化站的扶持力度,為其輸送新鮮血液,並強化其自身造血功能,使其恢復生機與活力。 第一,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應提高認識,切實加強領導,加大投入,將文化站在編在職人員的人員經費與活動經費納入預算,解決其後顧之憂,並引入源頭活水,積極爭取上級對鄉鎮文化站的扶持。由於閩西北地區經濟落後,縣鄉財政收入盤子小,剛性支出大,資金捉襟見肘,連維持自身的運轉都有困難,更談不上安排文化站建設配套資金。所以,建議上級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應加大對閩西北地區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全額撥付文化站建設資金,確保「惠民工程」落到實處,不留「缺口」與「硬傷」,並消除鄉鎮因進行文化站建設而形成新債務的隱患。 第二,理順文化管理體制。一是對鄉鎮文化站現有工作人員進行調整。二是配齊、配全文化站工作人員,不留空白點。對文化站人員建立進入機制,設置進入門檻,對新進入文化站人員進行技能培訓,經考核合格後持證上崗。三是深化文化站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建立健全鄉鎮文化站人才「能進能出」機制。四是從有利於統一管理和業務指導的實際出發,對當前鄉鎮文化管理體制進行探索性改革。 第三,加強硬體設施建設。要加強對鄉鎮文化站的產權管理,要把文化站建設成為集圖書閱讀、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廣播影視、宣傳教育、文藝演出、科技推廣、科普培訓、群眾體育和老年、青少年活動等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場所,真正建成農民群眾的樂園、提高農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的陣地。 第四,探索文化建設機制。農村文化建設誰來「耕耘」?誰來「埋單」?實踐證明:單純依靠政府投入來維系發展的路子是很艱難的,應該不斷創新農村文化建設方式,按照「政府支持、培養主體、市場運作、增強活力」的農村文化建設思路,走「官辦文化」與「民辦文化」相結合之路,讓政府與民間「兩條腿走路辦文化」。政府每年對鄉鎮文化站投入一定的公益事業經費,用於組織各類文體活動和參加各類文藝演出、比賽等,將「以錢養人」變成「以錢養事」。使文化站走向市場,走「以文養文、自我發展」之路,變「伸手要錢」為「服務掙錢」,由過去單向接受政府投資組織文化活動,轉變為爭取多渠道投資。這樣,一方面拓寬了文化站的功能和生存空間,保持基層文化建設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市場無形之手的調節,促使其改進「文化大餐」一成不變「四菜一湯」(吹拉彈唱和讀報)模式,為農民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並減輕財政負擔。同時鼓勵農民自辦文化,吸引民間藝術團體參與各類活動,實現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新格局。
❷ 如何解決鄉鎮綜合文化站資源閑置問題
(一)提高認識,落實責任,強化科學領導保證。加強鄉鎮文化站的建設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必須緊緊抓住鄉鎮黨委政府領導這個「龍頭」,在充分放權給鄉鎮的同時,強化鄉鎮的責任感,從而強化他們對鄉鎮文化工作的重視程度,進一步引導和規范他們對鄉鎮文化站的使用。
1、落實「兩線三級」的責任體系。「兩線」就是業務指導線和行政管理線;「三級」就是市、縣、鄉三級。科學設置「兩線三級」的責任體系,一個關鍵就是要處理好「分與合」的關系,「分」就是要有效分工,要把文化站的責任日常管理落實到鄉鎮人民政府頭上去,給予他們充分的自主權,而文化局只能注重業務指導,要走出管得過多、過死的局面,讓鄉鎮文化站發揮好作用。合就是要分工合作,鄉鎮黨委政府和文化業務管理部門要經常溝通,通報情況,交流經驗,從而讓文化的使用既符合政策,又服務地方政府,進一步把文化站使用「活」,使用「實」。
2、建立「四個一起」的考核體系。要落實農村文化建設的各項規劃,必須建立行之有效的農村文化考核體系。將農村文化建設任務細化、量化,作為縣、鄉鎮領導任期責任目標和幹部考核的重要內容,把農村文化工作同農村幹部的提拔任用、工資、獎金掛鉤,實行文化工作與經濟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檢查、一起考核、一起驗收,做到「兩手一齊抓,兩手都要硬」,推動農村文化又好又快的發展。
(二)加大投入,整合資源,強化活動經費保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貧困區縣開展文化活動,其制約瓶頸就是經費制約,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投入,改變欠帳建設的現狀,一方面要規范管理,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
1、建立「1+1」的多元投入體系。第一個「1」是指政府投入,主要從三個方面努力,一是市財政增,逐步增加鄉鎮文化站的投資總額,減輕鄉鎮文化站建設壓力、降低建設難度,確保建設工程質量。科學規劃,小型投入設備設施,大型投入陣地建設,規劃一個建設一個,建設一個成活一個,不搞遍地開花。二是縣級財政擠,從有限的資金中擠出部分資金用於鄉鎮文化站建設,可以適當降低,但不能成為一毛不拔的鐵公雞,杜絕鄉鎮文化站建設成為「編外財政」的現象。三是鄉鎮保,主要是保證土地問題,可以從通過劃轉現有的公共用地,比如合並鄉鎮的閑置辦公樓土地等。第二個「1」主要是要增大市場投入,一方面發動農民以圖書、報刊、音響光碟入股的形式,成立鄉、村級股份制圖書室(或影像俱樂部),由鄉鎮文化站或村文化積極分子負責運作,實行會員制,對捐贈者和非捐贈者,分別採取免費與有償租借辦法。另一方面將文化站閑置的場地、圖書以市場運作,實行有償式出租會場或圖書。同時,出台優惠政策,鼓勵當地能人、大戶自辦文化,加大文化建設投入。
2、建立「1+1」的資金使用制度。第一個「1」是指健全專款專用的資金審查制度,做到文化資金專戶、專賬、專人管理,對貪污、挪用的單位和人員予以嚴厲打擊,確保資金用在刀刃上。第二個「1」是指整合鄉鎮的宣傳文化經費,如文化、衛生、教育、計生、農業、黨建、綜治宣傳經費,形成一個漏斗進,一個漏斗出的鄉鎮宣傳文化經費使用機制,統一管理,統一使用,從而提高資金的綜合使用效率。
(三)優化結構,規范管理,強化人才制度保證。加強鄉鎮文化站的管理和使用,必須以優化人才結構為基礎,同時又要以健全制度為根本,做到活而不亂,規范而不死板。
1、建立「兩結合」的人才構成體系。一是搞好專職與業余的結合。一方面要確保專人專用。避免出現文化幹部身兼多職的現象,搞好對專職文化幹部的培訓,提高他們的政治經濟待遇,讓他們積極主動工作;另一方面推行文化站准入機制。吸引協會、社區、當地文娛積極分子進文化站,列為文化站的編外人員,為他們提供辦公室,讓他們組織開展健身隊、腰鼓隊、太極拳、壩壩舞等日常性的文化活動,豐富農民文化生活。二是搞好「引進來」和「請出去」的有機結合。一方面充分利用當今大學生,鼓勵他們到鄉鎮文化站工作,並為他們解決必要的工作生活問題,使他們願意去,留得住。另一方面加大優化現有鄉鎮文化幹部的力度,探索提前退休、拿基本工資退職等分流辦法,讓鄉鎮文化幹部進一步年輕化、知識化。
2、建立「兩結合」的管理制度體系。一是將上級制度和基層實際有機結合。修改上級不合理的制度規定,增加有利於調動鄉鎮積極性和鄉鎮文化站有效運轉的制度規定,比如股份制、租賃制、合作制等規定,特別在城鄉統籌實踐中鼓勵試一試,闖一闖,然後推廣經驗,走出一條適合鄉鎮文化站發展的新路子。二是建立內部規范制度同市場機制有機結合。一方面要規范管理,健全內部管理規定,做到有章可循,有條可依。同時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健全如何利用市場機制優化配置資源的一些制度,推動鄉鎮文化站辦好辦活辦出實效。
(四)突出特色,創新形式,發揮四大功能作用。鄉鎮文化站統籌著一個地區的文化資源,統領著一個地方的文化人才,而且關乎著一個區域群眾的文化生活。因此,發揮鄉鎮文化站的作用,必須既溶於整個大的時代潮流,同時又要充分發揮地方優勢資源;既要搞好自身建設,同時要提高地區的文化競爭力。因此,任重而道遠。
1、發揮鄉鎮文化站「合」的功能。一是聚合農技站、司法所、廣播電視站、中小學校的陣地資源,形成「1+ X」的宣傳文化陣地,以文化站為主,其他為輔,拓寬農村文化陣地。二是聚合文化人才。將上述的文藝愛好者、積極分子聚集在文化站內,形成一支集宣傳、教育、娛樂、科普為一體的綜合文化隊伍,提高對農村文化的服務水平。三是聚和協會和群眾。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讓農民唱自己喜歡的、熟悉的戲,調動農民自主參與文化活動,讓農民成為文化活動的主角。四是聚合鄉鎮特色農村文化,成為挖掘地方文化的搖籃。圍繞具有地方特色的的民間文藝,進行合理的組織、科學的開發,打造特色文化。
2、發揮鄉鎮文化站「教」的功能。一是發揮鄉鎮文化站聚集的人才優勢,廣泛開展黨的政策、法律法規和科普知識等教育活動,提高廣大幹部群眾的思想素質和致富本領。二是發揮鄉鎮文化站的陣地作用,舉辦農村青少年藝術培訓班,發掘鄉土文化,培養文化人才。
3、發揮鄉鎮文化站「帶」的功能。一是帶動農村文化活動的蓬勃開展。走出大而全的文化服務方式,組織文化工作者應深入農村,了解傾聽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積極組織開展一些適應節季時令、符合農民口味的文化藝術類活動,如舉辦科普知識講座、開展群眾樂於參加的文藝體育活動、編發科技資料等,使農民群眾在娛樂中受到教育。二是帶動村文化室的工作。要將鄉鎮文化站建成農村文化活動的領頭羊,一方面積極開展文化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一方面輔導村文化室的工作,組織農民自娛自樂。三是將文化資源轉化成文化產業。結合優勢資源,打造獨特的文化品牌,形成鄉村文化產業,活躍農村文化市場,逐步把農村文化由「軟文化」發展成「硬文化」。
4、發揮鄉鎮文化站「輔」的功能。一是通過鄉鎮文化站的思想政治工作,凝心聚力,把廣大群眾的思想集中到鄉鎮黨委政府的周圍,增強群眾發展的信心和能力。二是通過文化站的宣傳作用,擴大鄉鎮對外影響,優化鄉鎮對外開放形象,提高鄉鎮對外開放的水平。三是通過聚集人才,爭取把鄉鎮文化站建設成為鄉鎮黨委政府的智囊庫、人才庫,促進鄉鎮領導科學決策,推動鄉鎮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❸ 如何發揮鄉鎮綜合文化站在基層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如何發揮鄉鎮(街道)文化站在基層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文化站是鄉鎮推動文化建設的樞紐和橋梁,因此,鄉鎮文化站一定要通過文明的、健康的、新穎的文化活動吸引農村居民,抵制當前出現的消極現象。新時代下,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文化站一定要充分發揮職能,健全各類文化設施,積極開展各項文化活動,將先進、健康的思想傳遞給農村居民。文化站是開展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和載體,是建設基層文化的基礎。
1 提高思想認識
基層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礎,是宣傳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陣地。因此,相關部門一定要加強對文化工作的管理,重視基層文化建設的發展進程,對文化工作的開展情況進行分析和調查,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要及時解決和給予幫助。要將文化工作當成文明建設的重要部分進行規范管理,落實文化站的建設和發展工作,將文化站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在思想上給予高度重視。
2 完善文化設施
文化站的主要職能就是引導群眾學習文化知識、開展文化活動,培養群眾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其具備公共性質和服務性質。作為群眾學習文化的主要陣地,
其文化設施一定要充分完善,例如電子閱覽室,要滿足群眾對文化信息的需求,對電腦進行科學的維護和管理,使其成為群眾享受文化的重要場所。圖書室是提高群眾認識、開闊視野、增長知識的重要場所,因此,一定要保證有足夠的報刊和新書來滿足不同年齡群眾的需求,例如針對兒童的漫畫圖冊、童話故事、針對老人的健康報刊、針對婦女的家居雜志以及烹飪書刊等。同時,還要完善體育設施,例如乒乓球桌、籃球場等,滿足群眾對體育健身的需要。多功能活動室是文化站的核心,是文化站文藝演出、排練節目、宣傳活動、舉辦展覽以及培訓班的主要場所,如果多功能活動室缺失或者破損,那就不能發揮文化站的功能。筆者積極向鎮黨委、政府申請,取得領導支持,鎮財政投入資金30萬元,添置了演出音響等一大批文藝器材,建成了386㎡的標准化多功能活動室。
3 發揮站長職能
完善文化設施是確保文化站的硬體條件,管理好文化站則需要一名業務能力和責任心強的站長。文化站站長是基層文化建設的引路人,發揮著帶頭的作用,因此,站長一定要具備良好的管理意識,把握好文化站發展的大方向,並且要對多個領域有一定的涉及,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斷完善自己,進而間接的提高文化站的建設水平,不能做面子工程,要深入到群眾中。筆者作為一名文化站站長,工作踏實,實事求是,凡事迎難而上,勇挑重擔,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工作敬業,以信取人、辦事公道、優質服務、奉獻愛心,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事,在全鎮干群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贏得了廣泛好評。
4 開展文體活動
文體活動是發揮文化站功能的主要體現,是基層群眾是否參與到文化建設中的關鍵。文化站一定要利用現有資源,引導和組織群眾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群眾與幹部都參與其中,將文化站發展成休閑娛樂、道德宣傳的主要陣地,在豐富群眾精神生活的同時,也要提高群眾的體質水平,使文化站成為基層文化建設的前沿陣地,起到文化富民、文化樂民以及文化育民的關鍵作用。筆者所在的文化站每年開展圖書借閱、球類、廣場文藝演出、書畫作品展覽等文體活動。特別是自2010年至2014年每年舉辦的一屆「金北鎮農民讀書節」更是把「學習偉人周恩來、踐行五德作表率」貫穿其中,讓人們學習偉人精神,領略偉人的人格魅力。在今年8月份舉辦的金北鎮第四屆農民讀書節中,氣氛濃烈、參與廣泛,共收到讀者徵文26篇,有16篇獲獎,有6名農家書屋管理員受到表彰。目前,全鎮10個村﹙居﹚都建成了標准化農家書屋,每年都開展不同形式的讀書競賽活動。此外,今年文廣站申報的市級非遺項目獲得通過,在全國鄉鎮綜合文化站評估定級中被評為三級站。
5 加強人才建設
當前是信息的時代,是人才的社會,人才對文化站有序、合理、科學的發揮功能具有決定性作用。但是當前,我國鄉鎮文化站的工作人員普遍素質較低,人才建設亟需加強。我國鄉鎮文化站的很多工作人員都是在70年代左右從事這項工作,年齡偏大、思想落後、知識面比較窄、專業知識匱乏、文化程度不高,文化站的人才隊伍整體素質較低,缺乏符合當前文化工作的現代人才。針對這種情況,鄉鎮文化站一定要做好人才隊伍建設工作,運用激勵以及評價等機制,調動現有人員的工作主動性和工作熱情。同時,還要積極引進相關人才,向社會進行公開招聘,制定嚴格的服務年限,不斷解放思想,引入競爭和獎勵機制,鼓勵工作人員對文化活動進行創新和改進,提高文化站在群眾中的影響力,發掘更好的服務項目和文化產品。
❹ 鄉鎮文化站的問題
你是哪個省的???
我是東南省份的,與你處的情況不知會不會一樣,鎮文化站的體制改革講過多次,目前還是事業單位。要改成企業,目前條件未成熟,全額撥款編制,我們這里是針對事業單位而言,有三種類型1、全額撥款(財政全額撥款)
2、差額撥款(財政撥款百分x)
3、自收自支(距離企業還有一步之遙)
因此,既是針對單位又是針對個人。
❺ 如何發揮鄉鎮文化站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作用
一是體制不通暢,機制不靈活。我縣鄉鎮文化站的運行機制已不能適應新時期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白天農民要參加農事勞動,沒有時間參與文化服務活動,等到晚上農民有時間也有需求的時候,而農民卻沒有地方可去。因為我縣各鄉鎮文化站都是白天開門,晚上關門,也就是說當農民最需要鄉鎮文化站發揮作用的時候,而它卻沒有一點作用。
二是鄉鎮文化站不明確自己的工作職責。鄉鎮文化站它承擔著宣傳黨的方針路線以及政策,組織發動群眾開展豐富多彩文化活動的重要任務,文化站既有管理職能,又有組織輔導權,它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我縣已明確各鄉鎮文化站的管理權歸屬鄉鎮人民政府,縣級的文化主管部門只有間接業務指導,而沒有直接管理權。由於各鄉鎮領導不夠重視文化站發展,不了解它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作用,經常安排文化站的人員參加計生、包村搞生產等工作,文化站的人員已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開展文化服務工作,組織群眾開展文化活動更是少之又少。
三是鄉鎮文化站配備落後,跟不上新時期農民的需求。我縣鄉鎮文化站雖然都是新建的樓房,但是,裡面的配備是少之又少,別說是舞蹈排練場、電腦、樂器等,有的文化站就只有幾本破舊的圖書,這樣簡單的配備怎麼能開展文化服務工作。現在的農民他們有自編自導排練節目的能力,也有組成樂隊吹奏樂曲的實力,更有上網查資料的需求,但是大部分鄉鎮文化站的設施配備卻不能滿足他們。
四是基層文化隊伍老化,人員少、業務水平低。我縣各鄉鎮文化站人員配備很少,大多數都是1—2人。人員年齡嚴重老化,30歲以上只有2人,40—50歲以上的佔大部分。他們大部分都是沒有什麼文藝方面的專長,農民群眾需要舞蹈方面的輔導、演奏方面的輔導、電腦方面的輔導等等,但是他們自己都不懂,還怎樣輔導別人呢?這樣一來就不能服務於農民群眾開展的各種文化活動。
鑒於以上原因,阻礙鄉鎮文化站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發揮它的重要作用,我們要做好下面四方面工作,使它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一、改變運行機制,發揮文化站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我縣鄉鎮文化站要改變運行機制,如果文化站有兩名工作人員,是否可以實行輪流上班制。一個白天上班,而另一個則晚上上班,開門方便農民群眾開展各種文化娛樂活動。
二、鄉鎮文化站必須明確自己的工作職責,並樹立農民群眾是文化站服務主要對象的工作理念。我縣各鄉鎮人民政府應該重視文化站的發展,明確它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作用,不要再安排文化站的人員做不是它職責范圍內的工作,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學習業務知識,提高自身能力,把更多精力投入到開展各種農村文化活動中去,服務於農民群眾。加強服務的工作理念,改變工作作風,要把「別人求我做什麼」改變成為「我自己要為別人做什麼」的工作理念,以便更好的服務於農民群眾。
三、加大經費投入,添置鄉鎮文化站配備,農村文化活動的開展要與時俱進。上級主管部門要加大對文化站建設經費的投入,每年盡量能添置一些急需的配置,以便保證農村文化服務活動能更好更快的發展。文化站需要有新的投入機制:一是完善原有文化投入方式。要把文化站所必需的正常活動費用納入財政的預算,投入還應逐年提高。二是創建多渠道文化投入方式。如我縣建水文化站利用閑暇時間排練一台台新節目到周邊地區去演出,演出獲得的經費又作為開展文藝活動的經費等。新時期人們多內容、多樣式及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迫切要求文化活動與時俱進,要緊緊抓住農民最關心的內容與最感興趣的形式開展文化服務。如農民渴望掌握電腦知識,我們就開辦一個電腦培訓班等等,不要總是過去一些單一、過時的文化活動,農民不敢興趣,他們怎麼會積極地去學呢?
四、要深入建設鄉鎮文化站隊伍,把它作為一項長期的任務來抓。我縣鄉鎮文化站的人員要自覺學習各種文化知識,提高自身工作能力,盡量多開展豐富多彩的農村文化活動。引入競爭機制,使那些優秀的工作人員上,不稱職的人員下,這樣文化站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隊伍老化,人員素質低的現狀。還可以利用當地鄉鎮有能力的老師、文化能人加入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隊伍中來,使他們既是文化服務的對象,又是文化建設的積極參與者。
❻ 鄉鎮文化站工作比較艱苦,工資待遇低,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為什麼應聘這次文化站考試面試怎麼樣回答
回答一定要有點。1,從體現自我價值來說,如果我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又有豐富的經驗我會選擇更好的工作單位,可是從目前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看,我的專業知識很膚淺,工作經驗也不夠豐富,我更適合選擇鄉鎮文化站的工作。2,每個人要實現自我價值,我覺得都應從基層做起,才能積累更多的工作經驗,處理問題才會游刃有餘。3,鄉鎮信息相對落後,我更加有義務和責任去基層做一個文化工作者向基層群眾宣傳信息與國家政策,讓群眾懂得更多信息知識和政策,從而提高基層群眾的生活質量。4對於工資待遇問題,我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總會有回報的。謝謝!
❼ 關於鄉鎮文化站的工作難點和存在問題是
從總體上看,農村文化工作仍是一個相當薄弱的環節,不少地方的文化建設滯後於經濟發展,尤其是農村文化站出現了嚴重的滑坡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鄉鎮文化站管理體制不順。農村文化建設發展過程中存在著體制性障礙。鄉鎮文化站由鄉鎮政府負責管理,縣文化主管部門僅對其行使業務指導職能,這種體制,一是產生了文化專干不專的問題。一些文化站幹部常年承擔行政工作任務,難有精力組織文化活動。二是縣文化主管部門難以調配使用,造成文化站人員不能流動,缺乏活力。三是鄉鎮政府對文化站投入少,管理不力。有的鄉鎮因財政緊張,出現文化站被擠占、被挪作它用的現象。
(二)鄉鎮文化站隊伍不穩定。眾所周知,農村文化站從誕生之日起就有其先天性弱點,主要表現在編制偏少,隸屬關系不清,生存經費拮據,崗位人員不穩。由於沒有編制,人員待遇低,國家曾於1984年和1993年先後兩次下撥文化站轉干指標,解決了一部分文化站工作人員的身份問題,但未轉乾的人員至今仍是聘用的,他們壯有所用,老無所養,這些根本性待遇問題得不到解決,使絕大多數文化站工作人員人心浮動。有的文化站工作人員長期被抽調搞鄉鎮中心工作,文化站被迫常年關門。
(三)鄉鎮文化站地位低下。由於沒有把已經作為「全民所有制文化事業」的文化站列入國家編制序列,沒有真正得到法定的確認,導致文化站得不到應有的位置,文化幹部被混崗使用,難以評上專業技術職稱。甚至在有些領導眼裡,文化站可有可無,根本就無地位而言。處於這樣的境地,鄉鎮文化站的職能作用根本得不到充分發揮。
(四)鄉鎮文化站功能減弱。文化站是受鄉鎮人民政府領導的公益型文化事業機構,它的基本任務是運用文化手段進行宣傳鼓動和思想教育工作,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但由於其功能減弱,加之文化站工作人員責任心不強、素質不高,難以完成應當承擔的工作任務,導致不少地方群眾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滿足,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看歌舞難,文體生活十分缺乏,從而使賭博和封建迷信活動有所蔓延甚至泛濫。
(五)鄉鎮文化站經費緊缺。文化站活動經費主要靠鄉鎮政府解決,由於鄉鎮財政體制改革,鄉鎮可用財力減少,對文化事業投入就更少。現在農村大部分地區農民生活並不富裕,特別是偏遠山區文化活動無場地、無設施,與城市相比差距太大。由於經費嚴重不足,設施設備陳舊限制了文化站的發展,加之管理不善,使農村文化活動無法正常開展而淪為「空殼文化站」。
(六)、領導實績考核指標體系中文化站工作實績沒有列入硬性指標。各級領導對領導好或領導不好文化站,在領導實績考核指標體系中絕大部分鄉鎮都沒有硬性的指標規定,造成對文化站工作領導不力,或重視不夠。使文化站的領導工作處於十分薄弱的狀況。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空氣站、牌子站、無人站」等名存實亡的文化站。
對鄉鎮文化站的現狀有深入細致的了解,才能知道存在問題,才能知道要解決的問題,才能具有危機感,才能具有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