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浙江有多少文化印記

浙江有多少文化印記

發布時間:2022-04-19 23:13:09

1.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

摘要 良渚古城遺址,總佔地面積3平方千米,始建於公元前3300年[2]。

2. 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知道多少這幾個遺產需要了解一下,哪幾個呢

浙江這個省份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自古以來它就是人們嚮往的地方,這里物資豐富,是出名的魚米之鄉。除此之外,浙江的景色也是非常的美,在浙江有著很多知名度旅遊景點,大家熟知的有杭州西湖、靈隱寺、雷峰塔等。當然大家也知道我國是一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每一個省份都有著它自己的文化,浙江也是如此,在浙江有著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都知道嗎?你了解有多少呢?今天就為大家簡單介紹幾個。

除了麗水有鼓詞之外,溫州也有,溫州鼓詞也是傳承已久的藝術,溫州鼓詞有唱有說,以唱為主,它的風格有濃郁的南國民歌風味,曲調有「太平調」、「吟調」和「大調」等。要學會這個手藝可是不簡單的,首先要精通多種樂器,因為在表演的時候有時候一個人要敲奏四至六件樂器。

3. 歸納出良諸遺址在中國文化歷史的表現

良渚文化為長江下游地區的遠古文明,代表遺址為良渚遺址,距今約5300-4300年。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區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遺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則在錢塘江流域的東北部、東部。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鐲、柱形玉器等諸多器型。此外,良渚陶器也相當細致。
良渚文化遺址中心位於杭州市餘杭區西北部瓶窯鎮,核心部位於古城「反山、莫角山、匯觀山,11條水壩」均在瓶窯境內。1936年發現的良渚遺址,實際上是餘杭縣的良渚、瓶窯、安溪三鎮之間許多遺址的總稱,是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遺址,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為良渚文化。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良渚遺址是人類早期文化遺址之一,實證中華五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史,申遺成功標志著中華五千年新石器時代文化史得到國際社會認可。[1][2]2019年7月6日,中國良渚遺址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3]。[4]
中文名
良渚文化
外文名
Archaeological Ruins of Liangzhu City[3]
年代
距今5300-4000年
地址
太湖流域、錢塘江流域
精品薦讀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之王,到底有什麼厲害之處?
作者:說文解物
從河姆渡到良渚,新石器時代的人到底如何織布呢?
作者:春梅狐狸
快速
導航
文化背景文化特徵分布范圍代表文物文化館院遺留謎團文化價值
考察發掘
良渚文化時期稻作農業已相當進步。稻穀有秈、粳稻之分,並普遍使用石犁、石鐮。良渚文化手工業也有很高的成就,玉石製作、制陶、木作、竹器編織、絲麻紡織都達到較高水平。
尤其是琢制的玉器,其數量之多、品種之豐富、雕琢之精美,均達到史前玉器的高峰。玉器上的紋飾主題神人獸面紋,是良渚先民「天人合一」觀念的體現和信仰,並逐步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玉器和陶器上還出現了不少刻劃符號,這些符號在形體上已接近商周時期的文字,是良渚文化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5]
文化命名
1936年,施昕更在良渚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1938年,出版了《良渚-杭縣第二區黑陶遺址初步報告》。施昕更成為良渚遺址的第一個發現者,是探索良渚文化和良渚文明的先驅。
1959年,夏鼐先生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名稱。
1973年,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的發掘,使人們對良渚文化的認識取得了重大突破,第一次在典型的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璧等玉禮器,將長期被視為「周漢古玉」的良渚玉器放回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年代坐標,自此,長期以來籠罩在良渚玉器上的神秘面紗被撩開了。
在前一階段考古諸多發現的啟示下,浙江考古工作者在良渚、瓶窯一帶相繼發現了反山顯貴者墓地,瑤山、匯觀山祭壇與墓地,莫角山巨型建築基址,塘山「土垣」等大型遺址,以及一大批良渚時期的村落遺址和墓地。目前已發現各類遺址135處,它們共同構成了分布密、類型多、規格高的遺址群落。學者們稱之為「良渚遺址」,它是整個良渚文化的中心,是探索中國文明起源,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片「聖地」。
2007年,考古學家又發現以莫角山宮殿為中心的四周還有一圈環繞的城牆。這個大發現標志著在七十年考古歷程中,繼發現良渚遺址、命名良渚文化後的又一個重要的階段——確立了良渚文明。
遺址發現
1935年5月,在西湖博物館對杭州一個叫古盪的遺址進行發掘,當時在西湖博物館工作的施昕更先生也參加了這次發掘,在整理出土器物過程中,有幾件器物看上去很熟悉,特別是一件有孔石斧,引起了施昕更先生的注意,這種石斧在他的家鄉良渚一帶盜挖文物之風盛行,尤其是盜挖玉器,因此,在盜坑附近常散落著一些石器及陶片,施昕更先生從小生長在良渚,對當地的"掘玉"耳濡目染,有深刻的印象。這兩地的石斧有沒有什麼聯系呢?良渚為什麼也有這種石斧出土呢?這些疑問誘發了施昕更先生回良渚調查的想法。經過多次的調查,施昕更先生採集到了一些陶片,引起了極大的興趣,他隱隱約約感覺到了良渚似乎有一個古遺址的存在。將這些情況和想法向當時西湖博物館館長董聿茂先生匯報後,在館里同意和支持的情況下,施昕更先生開始主持對良渚遺址進行正式的田野考古發掘。

4. 餘姚有幾個遣扯

餘姚最重要的文化遺址是【河姆渡遺址】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河姆渡鎮河姆渡村的東北[1],距寧波市區約20千米,是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約7000—5000年前)遺址。

河姆渡遺址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上下疊壓著四個文化層。河姆渡遺址出土陶片達幾十萬片,還有陶器、骨器、石器以及植物遺存、動物遺骸、木構建築遺跡等大量珍貴文物。

河姆渡遺址的發現,為中國史學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依據,證明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1982年2月23日 ,河姆渡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6月,河姆渡遺址被浙江省文物局公布為第二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2020年5月,入選首批「浙江文化印記」名單。2021年10月18日,河姆渡遺址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河姆渡遺址分為四個文化層,第四文化層約7000—6500年前,第三文化層約6500—6000年前,第二文化層約6000—5500年前,第一文化層約5500—5000年前 。

景區石刻(仿雙鳥朝陽象牙蝶形器)
1973年夏,當地農民建設排澇工程掘土時,河姆渡遺址被發現。同年,浙江省文管會、浙江省博物館對河姆渡遺址進行了首次大規模發掘。

5. 良渚古城遺址的發現和申遺成功的意義是

在國家起源層面,良渚古城遺址的發現和申遺成功,再一次證明了,我國是一個淵源流長的古老國家。

良渚古城遺址,總佔地面積3平方千米,始建於公元前3300年。良渚文化的年代為距今5300-4300年,持續發展約1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學文化。分布於長江下游一帶,共發現了136個遺址。良渚古城遺址,是長江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在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發現之前,是中國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譽為「中華第一城」。

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良渚古城是中國長江下游環太湖地區的一個區域性早期國家的權力與信仰中心。

2018年1月26日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致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正式推薦「良渚古城遺址」作為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2019年7月6日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20年5月,良渚古城遺址入選首批「浙江文化印記」。2021年7月11日,「宮殿巨型木構」展示點正式開放。



6. 越劇是什麼

越劇(漢語拼音為yuèjù,英語為Yue Opera)--中國第二大劇種 ,有第二國劇之稱 ,也稱紹興戲,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 ,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 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 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依次為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之一。

越劇發源於紹興嵊州,先後在杭州和上海發展壯大起來,流行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於:浙江、上海、江蘇、福建、江西、安徽等廣大南方地區,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區,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

2006年5月20日,越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9年10月2日,在2019中國戲曲文化周上,越劇參與其中 。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上海越劇藝術傳習所(上海越劇院)、嵊州市越劇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獲得越劇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0年5月,入選首批"浙江文化印記"名單。

「越劇」起源於「落地唱書」,後又有稱為「女子科班」、「紹興女子文戲」、「的篤班」、「草台班戲」、「小歌班」、"紹興戲劇「、」紹興文戲「、」髦兒小歌班「、」紹劇「、」嵊劇「、」剡劇「等。第一次稱「越劇」,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樂場演出的「的篤班」,首次在《申報》廣告上稱為「越劇」。[9]1938年起,多數戲班、劇團稱「越劇」。但各戲報上的稱謂依舊不統一,記者與投稿者經常各用各的。1939年,《大公報》記者樊迪民,兼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編導,受李白《越女詞》之啟發,兼考慮紹興是越王勾踐生聚教訓擊敗吳國的復興基地,而越劇發源地嵊縣是紹屬之一,又受越劇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響,越唱越高,越唱越遠」之豪言觸動,遂給茹伯勛編的《戲劇報》寫稿,刊出正名為「越劇」的動機和意義的文章,告諸觀眾。自此以後,各報「女子文戲」的廣告陸續改稱為「越劇」,新中國成立後,更是統一稱為「越劇」。

因越劇早期曾用」紹興戲劇「、」紹興文戲「為名,故有將越劇稱為「紹興戲」的說法,實是因當時無「越劇」之名而借用「紹興戲」之稱,但「越劇」實際上並非「紹興戲」。[12-13] 然因訛傳訛,越劇劇名的翻譯中也有了「 Shaoxing Opera」一詞。但正規表述,對「越劇」劇名的翻譯,應是「Yue Opera」(亦有翻譯成「YueJu Opera」者),此稱謂已被越劇專業書籍及官方文檔廣泛應用,亦被報刊媒體所接收並使用,而當日誤翻之「 Shaoxing Opera」則成為了一個歷史。

7.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簡介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內,總佔地面積3平方千米,始建於公元前3300年。良渚文化的年代為距今5300-4300年,持續發展約1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學文化。分布於長江下游一帶,共發現了136個遺址。良渚古城遺址,是長江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引自網路
良渚古城遺址發現證明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不僅僅5000年之久,甚至可以更遠。出土器物包括玉器、陶器、石器高達上萬件,證明那個時候人們已經開始出現了文明,出現了國家,出現了制度,功能復雜的外圍水利工程更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傑作,人們已經有了城市建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科學技術手段,有了國家的雛形。
良渚古城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同時代最大的城址,這里的一切都在訴說了美妙動聽的故事,訴說著中華上千年的歷史文明,沒有人能夠質疑中華上下5000年歷史文明的真實性,堪稱早期城市文明的傑出範例。
每年都會有大量的研究人員和專家學者來這里實地考察,是重要的考古基地。現在已經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個古代遺址中大型土質建築、城市規劃、水利系統等等都是不可思議的存在,甚至超越了後代文明,很可能是良渚古國的國王或貴族居住在這里。

8. 越劇介紹

越劇(漢語拼音為yuèjù,英語為Yue Opera)--中國第二大劇種 ,有第二國劇之稱 ,也稱紹興戲,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 ,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 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 與京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劇種,漢族戲曲之一。 越劇發源於紹興嵊州,先後在杭州和上海發展壯大起來,流行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於:浙江、上海、江蘇、福建、江西、安徽等廣大南方地區,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區,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
2006年5月20日,越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9年10月2日,在2019中國戲曲文化周上,越劇參與其中 。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上海越劇藝術傳習所(上海越劇院)、嵊州市越劇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獲得越劇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0年5月,入選首批"浙江文化印記"名單。

9. 婺劇發源地

婺劇發源地是浙江省金華市。婺劇俗稱「金華戲」,浙江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高腔、崑腔、亂彈、徽戲、灘簧、時調六種聲腔的合班,俗稱「金華戲」。建國後,因金華古稱婺州,改稱婺劇。

簡介
婺劇,俗稱「金華戲」,它以金華地區為中心,流行於金華、麗水、臨海、建德、淳安以及江西東北部的玉山、上饒、貴溪、鄱陽、景德鎮等地。2008年6月7日,婺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江山婺劇研究院、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浙江婺劇團)獲得婺劇項目保護單位資格。2020年5月,入選首批「浙江文化印記」名單。

發源介紹
婺劇起源於明朝中葉,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婺劇劇目豐富,傳統深厚,特色濃郁,影響深廣,有徽戲「活化石」之稱。200年前,四大徽班進京,融二黃、西皮、昆、秦諸腔之長,衍變成了京劇。
徽戲自身反日益衰弱,甚至連其發祥地安徽,也因受到京劇倒流的影響而逐漸消失。婺劇則是徽劇早在徽班進京前向南流入的一支,是中國戲曲舞台保留徽戲劇目與資料最多、最完整的劇種之一。
它擁有800多個大小劇目,3000餘首曲牌。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就曾這樣贊過婺劇:「京劇的前身是徽劇,京劇要尋找自己的祖宗,看來還要到婺劇中去找。」

10. 金華戲又稱為什麼

婺劇。

婺劇,俗稱「金華戲」,浙江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高腔、崑腔、亂彈、徽戲、灘簧、時調六種聲腔的合班。因金華古稱婺州,1950年正名為婺劇。2020年5月,入選首批「浙江文化印記」名單。

特點:

婺劇的唱腔由於長期在農村草台演出,重做輕唱,其唱腔已不如蘇昆嚴謹,著重於感情和氣氛的渲染,而不過分講究吐字運腔的功夫,甚至有的曲牌的唱詞成了「堂眾曲」,各個戲中可以自由套用。

有的曲牌如武將出場的<點將唇>,旦腳走場的<懶畫眉>等,都只在樂曲中表演一番而乾脆不唱了。有人認為婺劇的崑曲與弋陽武班有一定關系,它的表演、鑼鼓經都與蘇昆不同,而接近高腔;大花面用「滾喉」(著重喉總發聲,很少用鼻腔共鳴),其曲牌旋律亦與蘇昆略異,裝飾較少。

閱讀全文

與浙江有多少文化印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