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國人的根本文化是什麼

中國人的根本文化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2-07 09:12:28

❶ 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中華文化的精髓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中國傳統文化是多種哲學思想完美融合的文化,具有高度的包容性,而包容性就意味著這是一種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文化,中國文化有強大的同化和改造外來文化的能力,將外來文化的精華,吸收為中國固有的文化。這是中國文化的強大的再造改造和吸收的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道家的自然,有儒家的仁愛,有墨家的無私大愛,有法家的嚴謹,有佛家慈愛和奉獻等,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

2、中國文化中有溫情脈脈的仁愛文化。這是以儒家學說為中心的仁者愛人的文化。儒家文化更注重集體與個人的關系,更注重人倫之間的關系,他所倡導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的忠恕之道,是中國人處理人際關系的金科玉律。

3、中國傳統文化是注重現實的、強調腳踏實地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更注重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相對於印度哲學的神學化,相對於西方的自然哲學,中國文化具有強調精神境界追求人的身心和諧的特徵。

4、中國傳統文化有以民為本的優秀傳統。在西周時期,以民為本的思想已經開始出現了萌芽,到了儒家學說的第二號人物,孟子那裡,以民為本的思想達到了頂峰。孟子的仁政和王道理想,就是建立在以民為本的思想上的。

5、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崇尚誠信的優點。中國人推崇誠實,在論語、中庸、大學和孟子等儒家的典籍中,誠是一種自然法則,而追求誠則是人的做人的法則。因此,誠信是中國文化中的人倫法則。

❷ 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中華傳統美德。

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是多方面的,我們要積極傳承發展。如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要使之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基礎和源泉。

中國傳統文化是多種哲學思想完美融合的文化,具有高度的包容性,而包容性就意味著這是一種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文化,中國文化有強大的同化和改造外來文化的能力,將外來文化的精華,吸收為中國固有的文化。這是中國文化的強大的再造改造和吸收的特點。

以人為本是中國文化的出發點。

中國人認為,人是萬物之靈,人是天地間最靈、最貴的。早在《尚書》中就有「唯天地萬物之母,唯人萬物之靈」的說法,後來荀子也有「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而草木水火禽獸都沒有,所以人「最為天下貴也」。

不僅如此,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人不僅最貴,而且最靈。「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化成」,人參與天地之造化,天地因為人的參與而變得有序,人的禮樂精神,人的禮義廉恥的自我約束,人的群居互助思想,使得天地萬物得以有序治理,這個有序治理的過程就是以人為本的過程。人類文明的進步是人類自身不斷繁衍生息,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素養的過程。

❸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涵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是指世代傳承具有自身特點的社會歷史因素。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為本體、以儒家、莊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為主體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諧包容的實體系。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而流傳年代久遠,分布廣闊,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國正在現代化,雖然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思維、行為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中國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轉換和發展,但是這種轉換和發展本身就是從傳統開始的。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本身具備文化科學價值。

❹ 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是什麼

在這里我想和大家談談我對民族精神和中華民族文化的一些個人認識與感悟。民族精神是什麼呢?就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表現,不是一般的文化,是文化的核心,是文化所蘊涵的哲理,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哲理凝聚的表現。所以我講的題目就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文化哲理的凝現」。主要談以下幾個方面:

中華民族文化的整體觀、變化觀、本質觀

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民族、文明中,為什麼只有中華民族、中華文明能延續五千多年?主要就在於它的文化。是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中華民族的文化有這樣的特點,就是在空間上整體地看問題,整體觀;在時間上變化地看問題,發展觀;而且透過現象,尋找本質,深入地辯證地來看問題,本質觀。

第一點是整體觀。中華民族文化哲理最大的特點就是整體觀,整體看問題。中華文化認為「天人合一」,就是人同自然是一體的,或者講客觀世界是一體的,主觀世界是一體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也是一體的。

中華文化很懂得客觀世界是整體的,都江堰是個典型的例子。李冰建造了都江堰,帶來了一個至今仍為富饒的成都平原,這不但沒有破壞與危害自然環境,而且使自然環境更好。因為李冰是全面而彼此協調地按照所有有關的客觀規律辦事,不是顧此失彼,顧近失遠。當然中華文化也懂得主觀世界是整體的。典型事例之一就是孔子的教育。孔子六藝施教:禮、樂、射、御、書、數。禮,德育;樂,美育;射箭、駕車,體育;書、數,智育;這是對一個人德美體智全面發展的教育,而且德育為先。

孔子懂得美育的重要。有一個故事,說孔子向師襄子學彈琴,學了一段時間以後,師襄子告訴孔子說:行了,彈得不錯,可以畢業了。孔子說,不行呀,我雖彈得好,但是曲子的主旨何在,我沒弄清楚。又學了一段時間,老師跟他講,這下了解曲子的主旨了,可以畢業了。他說:不行,我還沒了解作這個曲子的人,我要通過這個曲子了解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又學了一段時間,孔子就告訴師襄子,作曲的這個人身材碩大,面略帶黑色,雙目炯炯有神,凝視遠方,這個人偉大呀!師襄子一聽,肅然向孔子致敬,他講:你真了不起!這個作曲者是文王,這首曲子就叫《文王操》。孔子能夠通過音樂了解作曲者,非常了不起。故事的真假我無從考證,但他講明了一個道理,就是音樂、藝術、文學、美育對一個人的啟迪非常大。美就是講和諧,所以禮樂射御書數、德美體智是一個整體,不能分割,各有其位,各司其職,既不能相互取代,更不能彼此分裂。

有的東西表面看似「無用」,實際上有用。我曾看過一篇清華大學老校友的文章,說清華大學的精神是「無用」,而「無用」最為有用。他講的「無用」就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表面看似「無用」,實際上非常有用,是基礎!

還有,中華文化還把主客觀世界看成一個整體,「天人合一」。中醫的辨證施治最為典型:不但頭痛醫腳,腳痛醫頭;而且因人、因地、因時、因勢、因主客觀條件不同而不同施治,這是真科學!所以,從總體認識問題,處理問題,這是關鍵。

第二點是發展觀,變化地看問題。中華文化看一個問題,不僅僅重視其全局、聯系,而且認為這個聯系是運動的、變化的,不是靜止的、僵死的。其實,這是從時間發展上這個全局來看問題,即變化地看問題。毛主席在《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一詩中的最後兩句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人間」是客觀世界,「正道」是規律,「滄桑」是變化;客觀規律就是變化,客觀世界就是在不斷變化著,現在談「與時俱進」就是談變化,所以中華文化極其注重變化。莊子講:「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這很對!

舉個例子,就是中醫的經絡學說。在醫學的解剖中從來沒有發現什麼經絡。要知道解剖的是死人,死人沒有生命這個運動,從而死人沒有經絡,只有活人才有經絡。針灸就是基於經絡理論的。即使在西方,也有很多人非常相信針灸。針灸

什麼?灸經絡點,灸穴位。在客觀世界裡經絡的確存在。經絡可能是活人體內某類信息的傳遞、聯系與互動、交換的某種體現。

有的國外專家認為,中華文明能延續五千多年,重要原因之一是中華文化尊敬祖先。這對!尊敬祖先,就是尊敬歷史,飲水必思源,數典不忘祖,無古不成今,不能超越歷史去要求前人。這就是時間上的整體觀。

第三點是本質觀,不僅從空間上整體地、從時間上變化地看問題,而且不停留於表面現象,要深入到本質上去。我們講聯系,聯系是變化的;我們講變化,變化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宗就是本質。中華文化一貫認為,事物是有層次的,不同層次有不同的本質,但歸根結底最深的層次是同一個東西。現在的科學技術發展更能證明這一點。比如講,冰,固體;水,液體;水蒸氣,氣體,從物質層面上是不同的;從分子層面看都是氧氣。從分子層面看,氧氣跟臭氧不同;從原子層面看,都是氧原子;從原子層面看,氫、氧、氮、碳都不同,但從粒子層面看又是一樣,中子、電子、質子;從粒子層面看,中子、電子、質子都不同,但深入下去看,還有基本粒子。再深入下去,還有更深的層次。所以在不同層次上有不同的結構、不同的本質。

我們華中科技大學有位老先生,叫塗又光,是馮友蘭先生的高徒。曾經有外國人問他,中國哲學最精華的是什麼地方?他說,如果只講一個字,就是「和」,和諧的和;講兩個字,就是「中和」;講三個字,就是「致中和」。講得真好!這話是《中庸》上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之理非常深刻:「中」要把握「度」,「和」要關系和諧,關系協調;只有把握「度」,事物各就其位,各司其職,關系和諧,關系協調,世界才能美好。《周易正義》里就講了,易有三個意思,簡易、變易、不易,我認為簡易跟整體觀相關聯,變易則跟變化觀相關聯,不易則跟本質觀相關聯。仔細想想,這同「對立統一」密切相關。諾貝爾獎得主普里高津講得對:「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是著重研究整體性自然性,研究協調和協同,現代科學的發展更符合中國的哲學思想。」此類國外權威記述,並非少數!

中華民族文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中華民族文化的整體觀、變化觀、本質觀都是世界觀的表現。當然,世界觀包含了人生觀,人生觀是世界觀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一,世界觀,人對世界的根本看法。中華文化說天道有常,世界是有規律的。有什麼規律?整體的、變化的、本質的。所以中華文化主張「格物致知」,研究客觀世界,了解客觀世界,一定要實事求是,這是一切的根本。

事物就是系統,系統有大小、有層次,系統里有兩個最基本的:第一,系統要有元素;第二,元素跟元素要發生關系。所以《周易》第一卦乾卦就講了元素本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健就是乾。人就應向天學習,像天的樣子,自強不息地要求自己;第二卦坤卦就講了元素關系、人際關系:「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人要對人、對物、對事厚德,容忍別人,民胞物與,搞好關系。這就把元素以及元素和元素之間的關系講透了。

為什麼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呢?和諧就是指關系要和諧,和諧的前提就是穩定,沒穩定就不能和諧,和諧必須穩定,穩定不一定和諧。在現實社會中,我們一方面要承認差異,一方面要承認和諧,這才實事求是。沒有差異,這個世界不存在,要強調多元性、多樣化,這個世界才有生氣,才能發展。但只有多樣化而沒和諧的話,要打架,打架就是不穩定,老打架下去,那也不行。孔子講,要「和而不同」,這是真理。交響樂不僅有七個音符,而且音域很廣,交響樂里個個聲部的樂器也不相同,音調音色差異很大;這個差異很大,處理得好,可以形成更高級的和諧。所以差異越多,關系處理得越好,可以形成偉大的樂章,形成更好更和諧的了不起的東西。

第二,人生觀。人生觀是人對世界看法的一部分,是對人生的看法。中華文化既然認為天人合一,顯然,中華文化對人生的看法是和對自然的看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老子》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多好!一心為別人!又講:「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天下沒有比水更柔軟的,但攻堅強的東西時,誰也沒它厲害,誰也搞它不贏。《莊子》講:「莫壽於殤子,彭祖為夭。」莊子的話是有道理的。從某種觀點看,生下來的小孩壽命長,從另一種觀點看,彭祖活八百歲壽命也短。莊子所說的壽命長,可以認為是講人的精神、人的事業可以不死。這也是《老子》講的,「死而不亡者壽。」

中國人講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我很有體會。華中科技大學主校區,原來的華中理工大學、華中工學院,是1952年開始建的。建校的時候我參加了,一片荒原,一座荒山,山上一棵樹都沒有,山下只有幾棵樹;如今大樹參天,濃蔭蔽日。當初親自教我課的原機械繫的老師如今幾乎都去世了,我很有感觸,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他們為什麼種樹啊?是為了後人乘涼,所以永垂不朽。他們肉體不可能永垂不朽,他們的精神、事業卻永垂不朽。南宋末年有位詩人寫道:「遺表不隨諸葛死,離騷常伴屈原生。」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正因為如此,中國的偉人都是非常積極向上的。鄭板橋非常愛民,寫了一首詩:「縣衙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肖楚女說:「人生應該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還有雷鋒,他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這是非常積極、向上、正確的人生態度。

第三,價值觀。人生觀是對人生的看法,最根本的是對生死的看法。這里講的價值觀是人生觀的重要組成,是對各種關系處理的價值或意義的看法。《大學》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盡道矣!」事情是有本有末,有終有始的,要搞清哪個先做,哪個後做。《大學》講的八條: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做到後邊一條,必須先做到前邊一條,前後順序不能顛倒。毛澤東同志在《為人民服務》中,引用司馬遷的話:「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中國自古以來講忠、孝、節、義,就是講價值觀,講責任。忠是講要對國家,對民族負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華民族延續了五千多年,不但沒有消亡,反而戰勝了前進道路上重重困難,在曲折中不斷發展,千萬炎黃子孫,前仆後繼,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去做「若為自由故」事情。我知道同盟會第一位犧牲在清政府屠刀下的,叫做陸皓東。他從香港潛回廣州,准備組織起義時,被清政府抓了,殺頭。臨刑時,他講:陸皓東可殺,但是,繼陸皓東而起者,不可殺絕。蔣介石叛變大革命後,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其中包括夏明翰。夏明翰臨刑前講:「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他們為了國家和民族利益,什麼也不怕,敢於犧牲個人。所以我們的民族能夠延續五千多年,我想關鍵就在於千萬志士仁人他們人生價值的取向,在於他們的精神追求。是的,我們應該「宏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人應該有精神,一個民族應該有共有的精神家園。

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及內涵

我認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文化價值觀的核心,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表現,是整體觀、變化觀、本質觀最重要的凝現。中國優秀傳統就是中國人文精神,也就是民族精神,用季羨林先生的話講,歸結起來就是兩點,一是愛國,二是有骨氣。愛國,文天祥講:「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骨氣,孟子講:「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李白非常有骨氣,寫了一首詩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有骨氣。我們中國人最講究愛國,有骨氣。講愛國,首先要愛民。我國歷史上的偉大愛國人物,誰不愛民?誰不與民心心相系?他們懂得,無民哪有國?民為邦本。孟子講得非常清楚:「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我推薦學生應該好好看看《鄧小平》這部紀錄片。為什麼?最可貴就是一開始鄧小平同志的話:「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是講他屬於人民。現在有的幹部,自認為是人民的「父母官」,不對,完全錯了;官絕不是人民的父母,相反,人民確實是官的衣食父母。中國歷代志士仁人是非常清楚這點的。張俞寫的《蠶婦》:「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梅堯臣寫的《陶者》:「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還有李紳寫的《憫農》、范仲淹寫的《江上漁者》、白居易寫的《觀刈麥》等等。要懂得一切都是從人民血汗中出來的,要知道自己是屬於人民的。屬於人民,就應該為了人民,應該為人民服務,而且,要為了人民,那就應該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下面我分別來談談民族精神的四個內涵。

第一點是團結統一,這是愛國主義最核心和最本質的東西,我們民族能夠延續五千多年,依靠的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

第二點是愛好和平。《尚書》一開始就講,要「協和萬邦」。我們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睦鄰,富鄰。英國哲學家羅素說:如果世界上有驕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麼這個民族就是中國,中國人天生的態度就是寬容和友好,以禮待人,並希望得到回報。

第三、四點就是勤勞勇敢和自強不息。我認為,前面兩點講的主要是集體,是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這兩點講的主要是針對個人。如果勤勞勇敢是外在表現,那麼自強不息就是內在動力。

我認為毛澤東同志講的「兩個務必」十分重要,是我國歷史上巨大成功與慘痛失敗的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是唐朝名臣魏徵所講的「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現代發展。居安思危,在今天,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就是要按客觀規律辦事;戒奢以儉,在今天,要艱苦奮斗,廉潔勤政,心繫人民。

中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交融

什麼叫中國特色?我講:背靠五千多年,堅持「三個面向」。如果不背靠五千多年,不用說五千多年,甚至把這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前仆後繼、英勇奮斗、流血犧牲的歷史以及由此沉澱而形成的文化都丟了,數典忘祖,這種民族就失去了靈魂,就會自我埋葬。

中國特色還必須堅持鄧小平同志講的「三個面向」: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一定要面對現實;面向世界,要延拓空間;面向未來,要延拓時間。你不面對現實,不能在時間和空間上延拓,你就不能改革開放,你就不能與時俱進,不向先進文化學習就要落後。如果不堅持「三個面向」,就沒有前進動力,一定會為時代所淘汰,再演閉關鎖國的悲劇。

我們堅持「三個面向」,就是要吸收一切先進文化,使中華民族文化能夠與時俱進,在世界上起到本身應該起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高度注重文化。《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的「序言」一開始就明確指出:「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集中體現了國家和民族的品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文文化是第一生產力的引路燈、方向舵、動力源、活水源。所以,我們應該堅持科學發展觀,高度重視中華民族文化,高度重視現代科學技術。我非常贊成這樣一句話:沒有文化自覺,就沒有文化自尊;沒有文化自尊,就沒有民族自尊;沒有民族自尊,就沒有國家自強。所以,文化的自覺是非常重要的。胡錦濤同志2006年4月21日在耶魯大學演講中精闢地指出:「一個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著這個民族對世界和生命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也往往積淀著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准則。」

我這個人特別喜歡中國古典詩詞,其中有一位詩人我特別喜歡,他就是唐朝的詩人劉禹錫,改革派,不怕打擊,不怕失敗,直面人生,勇於斗爭。他對老年人講「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對新人寄予無限的希望,「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對新生事物,他是支持的,「請君莫奏前朝曲,且聽翻新楊柳枝」;對秋天,他講「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對春天,他講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很多朋友到武漢去都要登黃鶴樓,因為它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我認為上黃鶴樓主要是可以看見大江奔騰而去的雄偉之勢,但長江在武漢不是東去,而是由正南流向正北。大江東去是總趨勢。我們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就是大江東去,但有曲折,有迴流,有旋渦,有艱險,有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然而大江畢竟是東去,勢不可擋,我相信,在我們黨的領導下,堅持科學發展,充滿必勝信心,深懷憂患意識,萬眾一心,抓住機遇,扎實工作,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前途必定無限美妙!

❺ 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是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和諧精神。

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周易》上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提倡人應效法日月星辰剛健運行那樣奮斗不息、積極進取,堅持獨立意志、人格尊嚴和做人原則。

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和諧精神。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思想家就提出「和實生物」、「和而不同」等思想。主張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不同文明之間和諧共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世界這么大,我只想做個中國人,不是因為中國現在發展了,而是因為喜歡中國文化,文化來源於傳統,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令人痴迷,在我看來,這里有最理想、最和諧、最具遠景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人活著為什麼,當然是為了人,這一點我們的祖先想得很清楚,所以我們的文化一直強調以人為本。不要覺得這個問題簡單,要知道,與人相對應的,還有兩股異常強大的勢力,一曰神,一曰物。

我想世界上的宗教可以分三種,一種崇拜神,一種尊重人,一種追逐物。面對過於強大的未知世界,人類很容易產生鬼神崇拜。社會活動離不開物,物是創造幸福生活的必備工具,對物的追求很容易用力過猛,「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以至於本末倒置,把人變成了追求物的工具,走上了拜物教的歧途。自從第一次科技革命以來,全世界都被裹挾進科技競爭的賽道,技術創新的力量主宰著世界各國的命運。先進技術本來和幸福沒有必然關系,物既能給人自由,反過來也能限制人的自由,但如今擁有先進技術成了生存的先決條件,沒有哪個國家可以擺脫這種模式。

於是,我們深陷科技思維,以為科技可以救國,科技可以造福,甚至將科技上升到了道德上的正義地位。重視科技沒錯,不過不要忘了,世界上最殘酷的兩次世界大戰,就發生在科技最發達的國家之間。

精神永遠高於物質,物質是基礎,精神是主宰,沒有精神,物質就喪失了意義。世界上的競爭,從根本上來說,還是文化的競爭。而我們,擁有很好的文化。與科技思維相對應的,是人文思維,強調以人為中心,保持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既不做神與物的奴隸,也不做天地萬物的主宰。子不語怪力亂神。《莊子》說了,「物物而不物於物」。《荀子》里也說了,「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

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嗎,我們當然有,如果說西方信仰神道的話,我們信仰人道。尊重生命,尊重人的生命,人是天地萬物之靈秀,如何讓人的生命和天地萬物一樣自然生長,如何讓人的生命得到更好的寄託,這就是我們的宗教。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們的人道,也可以稱為自然之道。中國文化強調「以史為鑒,以天為則」,我們要向歷史學習,向天地萬物學習,最終提高自己的德行,決定自己的命運。

為什麼命運會和德行有關,大家還記得「德不配位」這四個字吧,有什麼樣的德行才能達到什麼樣的地位,哪怕一代帝王,如果德不配位,也不得不接受王朝的覆滅。這是天意,是自然之道,也是民心。

❻ 漢族的傳統文化是什麼

漢族的傳統文化:

1、漢族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無論政治、軍事、哲學、經濟、史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擁有眾多具有深遠影響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2、宗教對許多民族有重大影響,在漢族中沒有產生全民族必須信仰的完全意義上的宗教。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

3、在服飾上,漢族有自己悠久華美的服飾,即漢服。各個朝代,對服飾的顏色,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色黃,旗幟赤,到了明代,取法周、漢、唐、宋,定為赤色為宜。

4、漢族的語言為漢語,使用漢字書寫。漢語屬漢藏語系,按學術界較常見的劃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話方言)、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閩語、粵語七大方言。

5、漢民族的文化心理是經過幾千年的積淀,逐漸形成的。

6、自從漢朝開始獨尊儒術後,中國開始了2000多年的儒學教育。隋朝時隋煬帝確立科舉制度,宋朝時開始興建書院。清朝末年科舉制度取消。

7、古代軍事理論方面,早在春秋末就有軍事名著《孫子兵法》問世。

(6)中國人的根本文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族人口為12億多,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1.51%。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公元前21世紀後,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夏、商、西周幾個王朝。

他們雖都自認黃帝為其祖先,實際卻來自不同的部落集團,經過漫長歷史年代的接近、交往、斗爭和融合,形成了共同族體。西周時已出現華、夏單稱或華夏連稱的族名,以區別於蠻、夷、戎、狄等;至戰國時,秦、楚、齊、燕、韓、趙、魏同稱諸夏。

後經兼並、爭戰,形成諸夏統一趨勢,進至中原的戎、狄、夷、蠻也與華夏融合,華夏成為穩定的族體,分布區域已達東北遼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東南湖湘吳越等廣大地區。前221年秦兼並六國,統一諸夏,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漢族以先秦華夏為核心,在秦漢時期形成統一民族。

漢族的先民:

遠古傳說,還描述了漢族先民曾經歷漫長的原始公社制時代。在黃帝以前,經過「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階段;關於黃帝的傳說,則標志著由母系氏族部落轉化為父系氏族部落,並已進入部落聯盟階段。

傳說在黃帝之後相繼以禪讓方式為大部落聯盟首領的堯、舜、禹,雖都被認為是黃帝的子孫,然而歷史傳說又表明,漢族遠古先民,實包括來自羌、夷、苗、黎等氏族部落集團的人。

因而,又有虞舜出自東夷,夏禹出自羌、戎的記述;還有一些傳說中的人物,按不同記述,可解釋成亦羌、亦夷、亦苗黎。這種歷史傳說的矛盾現象,反映了不同來源的氏族部落集團逐步融合為同一個族體,創造共同祖先的歷史過程。

❼ 中國文化屬性之根本是什麼

源自上古,發起自百家,包容各族文化,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豐富多彩而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人民文化,其核心價值是遵從天道,認同大義,重視民族與國家,敬仰先烈和英雄,追求統一與團結,和而不同,鼓勵勤勞踏實又贊揚反抗命運

閱讀全文

與中國人的根本文化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