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文化產業自身如何實現轉型升級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加速文化產業轉型升級,今年,國家政策先後在文化立法、體制改革、文化「走出去」和新興數字文化等多個領域涌現出諸多閃光點。
文化「走出去」政策持續加碼
文化部正式發布了《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據悉,該行動計劃是為貫徹落實《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戰略規劃》所制定的,為「一帶一路」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深入開展繪就了路線圖。
目前,我國已與「一帶一路」沿線全部國家簽訂政府文化協定,通過從健全「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機制、完善「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打造「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品牌、推動「一帶一路」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促進「一帶一路」文化貿易合作等五個方面發力,推進我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
商務部在官方網站發布了《關於公示2017~2018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名單的通知》。初步認定295家企業為2017~2018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108個項目為2017~2018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涉及出版、影視、動漫、游戲、演藝、文化用品、藝術品等行業。
自2007年起,發布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項目名單可謂商務部支持文化出海的「年度常規動作」。隨著今年十九大報告中對文化自信核心地位的肯定,可以看出政府層面對「文化出海」相關配套政策實施力度和強度將持續加大。而在政策紅利大方向明朗的情況下,這份名單就顯得有更積極的意義。
自貿試驗區放寬外商投資限制
國務院印發了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陝西等第三批7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總體方案。這些新晉自貿區的創新清單中,均有文化產業方面的措施,涉及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建設、藝術品市場建設、對外文化貿易等內容。
6月份,國務院還發布了自貿區負面清單2017年版,與2016年版相比減少了10個條目、27項措施。其中,縮減的和文化產業相關的措施共4項,涉及信息技術服務,文化、體育和娛樂業。自貿區文化產業外商投資限制再次放寬。
縱覽7個新設自貿試驗區的總體方案,既有從體制機制保障到搭建平台發展對外文化和版權貿易的廣度,也有就文化產業發展某一點著力展開的深度,在文化領域探索各具特色、各有側重的格局。例如,河南提出要探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文化貿易創新發展機制,推進文化傳承和開發,完善服務鏈條,推進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創建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文交流的新模式,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文化交流新格局則被寫進了總體方案中。
積極參與游戲規則制定
由中國主導的手機(移動終端)動漫標准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國際電信聯盟第16研究組全體會議上順利通過審議;經過6周全球公示以後,3月16日,正式發布成為國際標准,由此成為我國文化領域的第一個國際技術標准。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主導的手機(移動終端)動漫標準的通過,是文化領域中國科技、中國標准走向世界的重要標志,在國際電信聯盟和國際「互聯網+文化」的領域中發出了中國聲音,為全球手機動漫產業提供了中國標准。據文化部介紹,構建文化產業國際標准群,是文化部下一步工作的重要著力點。
此外,4月份,文化部發布了首個「數字文化產業」概念的政策文件——《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向社會發出國家鼓勵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明確信號,到2020年,數字創意產業將成為產值規模達8萬億元級的新支柱產業之一。這意味著數字文化產業已經取得了高度的政策保障,未來將著眼於從人才培養、財稅金融、科技創新等多方面推動數字創意產業創新發展。
Ⅱ 文化體制改革著重圍繞什麼開展
文化部日前公布2010年文化系統體制改革工作要點,明確了今年文化體制改革的六大重點。
一是加快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步伐,促進文化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深入推進全國文化系統經營性單位轉企改制,培育一批骨幹文化企業和文化產業戰略投資者。深入落實《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大力發展演藝、動漫、文化娛樂、游戲、文化會展、文化旅遊、網路文化、文化產品數字製作與相關服務等重點文化產業。
二是深入推進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著力培育演藝領域新型市場主體。與有關職能部門合作,推動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吸引符合條件的大學畢業生、志願者到西部和少數民族地區從事演藝服務,探索建立對經濟欠發達地區基層群眾的文化援助機制。
三是全面推進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著力創新文化市場管理模式。推動全國副省級及副省級以下城市整合現有文化(文物)、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版權)等有關行政執法隊伍,2010年底前基本完成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的組建工作。
四是深入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著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做好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工作,提高服務質量,逐步推動公共美術館、科技館、圖書館、文化館免費開放。通過政府招標采購、服務合同外包、社會志願服務等多種形式,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多元化、社會化。
五是積極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不斷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把政府推動與市場運作結合起來,創新思路、途徑和辦法,大力實施以企業為主體的文化「走出去」。進一步創新管理方式,設立全國對外文化交流項目庫、文化貿易產品信息庫,搭建對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貿易平台。
六是進一步加強對文化體制改革工作的領導,確保完成各項改革任務。完善文化體制改革工作領導體系,調整充實文化部文化體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建立健全全國文化系統體制改革工作體系。
Ⅲ 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存在的問題
文化和旅遊廳召開的全區深化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工作部署會上獲悉,我區將進一步深化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理順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明確文化市場綜合執法職責,加強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建設,促進全區文化市場持續健康發展。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產業促進法(草案送審稿)》
第三條國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社會效益優先、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第四條國家將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制定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專項規劃,發布文化產業發展指導目錄,促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
第五條國家鼓勵文化產業內容、技術、業態等方面的創新,營造有利於涌現文化精品和人才的社會環境。
Ⅳ 文化產業進行新的改革,會帶來哪些影響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深入推進文化改革,可以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也關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此文化改革對中國人意義深遠。
4、緊緊抓住信息化深入發展的歷史機遇,加快文化與科技融合,使主流文化占據新媒體陣地和文化傳播制高點,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建立與現代傳播技術迅猛發展相適應的體制機制,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技術創新體系,催生新的文化業態,用先進技術傳播先進文化,不斷增強我國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Ⅳ 文化產業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哪些
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方面是以創新形成更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帶動新需求,另一方面是讓市場及時出清,通過杜絕低俗供給、減少低端供給、淘汰過剩供給、清理僵屍供給、盤活呆滯供給,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簡而言之,就是「良幣驅逐劣幣」。
(一)杜絕低俗供給
杜絕低俗供給,首先要警惕封建落後文化的「沉渣泛起」,警惕自身成為西方文化糟粕的俘虜;其次要從本質上解決低俗產品和服務,在受眾層面提高大眾審美水平,從文藝工作者的角度則要培育德藝雙馨的創作者,對於管理者而言則要掌握負面清單,畫出市場紅線。杜絕低俗供給,首先要提高文化審美層次,使廣大人民能夠自覺拒斥那種以丑態「愚樂」觀眾、以病態刺激觀眾、以媚態迎合觀眾的低俗娛樂。其次應建立警示名單和黑名單制度。為市場經營劃出清晰的「紅線」和「底線」,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建立懲戒機制約束低俗供給。
(二)減少低端供給
當前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端存在的顯著問題,一是中低端產品生產過剩,企業產品積壓;二是高質量、高科技產品需求增加,卻生產不足。減少低端供給首先應當通過文化與科技、金融、旅遊等橫縱聯合,創新文化業態,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建立全產業鏈的大文化發展格局。此外,還應通過強化產業融合度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黏度,延長文化產業的價值鏈,提高文化附加值、提升文化領域供給水平。
(三)淘汰過剩供給
要化解文化產業的過剩產能,一方面要分類、分級、分步進行分別處置,另一方面需要在處理方法上運用創新,把工作重點放在消除體制性過剩和絕對性過剩、化解結構性過剩、力避周期性過剩上。一是以創新能力消化和吸收收過剩供給,不斷提升文化產業鏈各環節的附加值,通過創新帶動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組織結構、制度結構和布局結構的優化,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二是以新增優勢文化產品和服務擠出過剩供給,強化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以新的有效供給帶動新需求。三是以創新政策打通供需通道消化過剩供給,完善文化市場准入和退出機制,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優勝劣汰,促進文化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流動。
(四)清理僵屍供給
「僵屍供給」來自於「僵屍企業」。清理僵屍供給應當從其形成的根本原因上尋找對策。一方面要通過橫向和縱向整合,打造「文化航母」;另一方面要促進民營企業、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積蓄動能。還需要進一步推動文化企業轉型升級。適應共享經濟、長尾經濟、零成本經濟模式和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縱向上下游並購打通鏈條,生產高附加值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五)盤活呆滯供給
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形成了不少呆滯供給、呆滯資產。可以通過梳理、分類對呆滯供給的進行盤活,制定專門方案處理。一是要減少新增呆滯供給。建立文化領域負面清單制度,更新限制類新建項目和淘汰類項目,提高社會資金形成和配置效率。二是盤活存量呆滯供給。在確保文化資源保護傳承的前提下,加強文化資源梳理和合理開發利用;充分運用創意和科技手段,實現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的有機統一。
Ⅵ 有人了解過中國文體用品製造業的發展趨勢嗎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文體用品製造業2475家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完成營業收入3311.72億元,同比增長2.90%。全國文體用品製造業規上企業累計完成利潤總額218.08億元同比下降1.11%。文體用品行業營業收入利潤率為6.59%,同比下降0.27個百分點。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文化辦公用品消費國,但相對於全球2000多億美元的市場容量,我國企業所佔據的市場比例比仍然較低,而且高品質的原創產品更是寥寥無幾。中國文化辦公用品企業大都為民營企業,行業基本處在低端價格競爭的紅海之中,普遍存在規模較小、產品結構陳舊、科技含量低、大多以OEM加工為主,高水平設計創新能力嚴重不足,中國文化辦公用品產業亟需從一個低層次生產大國向高水平創新強國轉變。其實關於這方面的趨勢發展,可以到CSF文化會去詳細了解,2022年5月30日-6月1日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開展▪⋅
Ⅶ 文化體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做好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精神的學習宣傳工作。一是部機關各司局結合自身工作職責,抓好會議精神的學習,把會議提出的各項改革任務納入本司局工作計劃,提出貫徹落實的對策措施;二是採取開會、辦培訓班、組織直屬單位負責人集體學習等形式,推進文化部系統的學習;三是加強指導和督促檢查,拿出辦法和意見,推進全國文化系統的學習。2008年年中召開的全國文化廳局長座談會將重點研究討論文化體制改革問題。二、完善改革工作領導機制,強化工作責任,形成黨組統一領導、相關司局分工負責、改革辦公室綜合協調的領導和工作機制。適當調整充實文化部文化體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增加分管部領導和各有關司局主要負責人為領導小組成員。
三、加強對文化系統改革工作的指導。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制定深化文化系統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深化改革的目標、重點、進度和措施。
四、推進文化部直屬單位的改革。成立專門的工作小組,抽調精幹力量,在調查研究、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通盤考慮文化部直屬單位改革,完善改革總體方案,提出推進改革的具體計劃和時間安排。一是根據文化體制改革的要求和國家事業單位改革的精神,對現有事業單位職能進行梳理分類,屬於從事文化生產經營活動、主要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單位,從事業單位中剝離轉企;保留事業性質的單位,進行必要的調整重組,深化內部改革,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二是繼續深化直屬文藝院團改革。重點是按照「一團兩制」和「養精兵、精養兵」的原則,深化用人分配製度改革。真正落實合同聘用制,打破「大鍋飯」、終身制,打通藝術人才進出渠道,激發單位活力,凝聚優秀人才,調動演職員的積極性;三是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在分類基礎上,確定試點單位,爭取實現重點突破;四是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實施崗位設置管理制度,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度和人才代理制。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轉換內部運行機制,改變機關化的管理方式,建立符合文化事業特點的管理機制;五是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綜合執法改革。
五、梳理現行的改革政策,加強調研,根據改革的進展需要,提出完善政策的意見和建議。一是扶持公益文化事業發展的政策。如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財政保障政策、鼓勵企業及個人捐贈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稅收減免政策、海外公益捐贈的關稅豁免政策等;二是支持轉企改制的政策。配合中宣部等部門,在國辦105號文件的基礎上加以拓展,解決轉制單位原有事業身份的工作人員退休時的養老金與事業單位同類人員或轉制前退休人員的待遇持平的問題;三是完善符合文化藝術人員職業特點的退休轉業政策。對部分特殊行業(如雜技、舞蹈、戲曲武功演員),參照部分重體力或高危行業的做法,制定提前退休或轉業的機制、標准;四是完善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如設立國家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採取貸款貼息、資助、獎勵、設立投資風險基金等方式,扶持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和優秀文化產品生產。梳理如今文化產業各個門類的納稅情況,協調有關部門爭取參照高新技術企業、小型微利企業的稅率,加大對國家重點扶持的文化產業項目的稅收優惠力度。拓寬文化企業融資渠道,推進文化產業交易平台和產權交易市場建設,繼續對優秀出口文化企業、優秀出口文化產品和服務項目實行獎勵。
Ⅷ 如何加強文化市場管理
改革開放以來,文化市場蓬勃發展。文化市場這幾年也以極快速度在豐富起來,經營項目日臻多樣化、現代化。到目前為止,已基本形成包括歌舞娛樂市場、演出市場、網路文化市場、音像市場以及新興文化娛樂項目在內的綜合性文化市場體系。就拿我區來說,這些文化經營項目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一方面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諸如網吧接納未成年人及超時經營、有的電子游戲室不時出現利用賭博機賭博、公共娛樂場所存在安全隱患等問題也應運而生,並且已引起了人民群眾的廣泛關注。面對這些新情況,新問題,如何來抓好文化市場管理工作,努力打造出繁榮、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場,對於基層文化市場管理者來說,應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一、文化市場日常管理,必須突出三個注重
1、要注重雙向溝通。管理是雙向行為,有效管理離不開被管理者的配合支持。高壓式的管理方式,不能完全從根本上解決所有問題,有時適得其反,甚至形式對立。因此,管理者必須自覺主動地加強與被管理者的溝通。政府管理部門與經營者最好的溝通方式就是服務,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就是在服務中管理。
2、要注重全過程管理。文化市場的管理,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定期整治必要、有效,但不重視全程管理,鞏固不了整治成果。單純依靠運動式的集中整治和簡單化的行政管理,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文化市場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全過程管理是推動文化市場繁榮與規范的根本出路。
二、文化市場須和諧管理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和諧發展,包含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當然也包括對文化市場的管理。文化市場管理從總體上說屬於人民內部矛盾的范疇,這一特點決定了對文化市場理可以實現和諧管理。即多用經濟的方法、民主的方法、教育疏導的方法來解決違法違規的問題。所謂和諧管理就是要求管理者遵循法律的規定,在充分尊重和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前提下,依據法定程序所進行的非歧視性的、理性化的、合乎正常感情的管理行為。因此,它具有了文明管理、人性化管理的內涵。要求在管理活動中「知民情、察民意、體民憂、保民安、保民利」,注重對行政相對人合法權利和社會、家庭、個人和諧關系的保護。因此,只要管理者管理的出發點正確,真正做到「依法、有理、有利、有節」的工作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也會更加有效。
三、樹立以服務管理為基礎的管理理念
管理就是服務,服務是最好的管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本身就是一對矛盾。「吆三喝四」式的粗暴管理,只能加劇矛盾和對立,影響管理效果;「撒手不管」,必然導致市場秩序的混亂,繁榮文化市場就無從談起。既要管得住、管得好,把握住文化市場的發展方向,又要經營者順心、順氣,消除「管理就是罰款」的錯誤認識,配合管理,必須把「重管理」變成「重服務」。
四、深入開展法律、法規宣傳,為文化市場管理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文化市場管理涉及法律、法規很多,老百姓又知之不多,了解甚少。因此,要採取各種形式,通過廣泛途徑,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地開展法律、法規宣傳。特別是要進一步加大對行政相對人的法律、法規宣傳力度,從而營造濃厚的社會氛圍,讓廣大公民、法人、其他組織都明白自己的權利義務,既有利於文化管理部門依法行政,更有利於行政相對人監督行政行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此外,要在普法宣傳中克服形式主義,認認真真打好基礎,扎扎實實抓出成果,讓更多的單位和居民理解和支持文化部門的工作,從而為文化市場管理奠定起廣泛而堅實的群眾基礎。
Ⅸ 如何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和經濟優勢
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當務之急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文化體制改革滯後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情況愈益突出。一方面,文化事業總體實力不強,結構不合理,機制不健全,受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主義影響,不少文化企事業單位缺乏活力和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文化領域一些深層次問題和體制性障礙日益凸顯出來。解決這些長期積累的問題,惟一的出路在於改革。《決定》指出:要「根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進一步革除制約文化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第一,逐步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加強和改革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黨的領導主要是管方向、管幹部、管領導班子建設、管重大事項決定。進一步轉變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能,實行政企、政事分開,管辦分離,實現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健全文化行業組織,增強服務功能和自律功能,提高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能力。深化文化企事業單位內部改革,積極培育富有活力和競爭力的微觀組織。
第二,以增加投入、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為重點,抓好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改革和發展。要增加國家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在城市,要加大對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群藝館建設的投入,加強社區和居民小區文化設施建設,滿足廣大群眾就近、經濟和有選擇地參加文化活動的需要。在農村,要加強鄉鎮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建設。要大力扶持黨和國家重要的新聞媒體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扶持體現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重大文化項目和藝術院團,扶持對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扶持老少邊窮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文化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要深化勞動人事、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堅持在發展中搞活,在搞活中發展,不斷提高為群眾服務的水平。
第三,以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為重點,抓好經營性文化產業的改革和發展。以改革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為重點,培育市場主體,面向群眾、面向市場進行體制機制創新,形成一批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國有和國家控股的文化企業。要對文化企業進行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以骨幹文化企業為龍頭,以資產為紐帶,推進集團化建設,打造一批有活力、有實力、有競爭力的微觀主體,發展壯大文化產業。
第四,健全文化市場體系,規範文化市場秩序。要按照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進一步理順文化市場管理體制。加強文化市場法制建設,統一文化市場管理規則,實行統一的綜合行政執法,嚴厲打擊盜版、非法出版、非法營銷等不法活動,進一步整頓文化市場秩序。
第五,健全對外文化交流機制。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有步驟、有選擇地擴大對外開放。探索建立吸收國外優秀文化和先進技術,抵制腐朽文化,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開放格局。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重點扶持一批文化企事業單位,做大做強一批對外文化交流的文化品牌,鼓勵具有民族特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參與國際文化市場競爭,擴大文化產品出口份額,使我國文化產品更多地進入國際市場,讓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
Ⅹ 如何對文化市場進行規范(從政府,文化生產企業和個人三個角度思考)
這么大的問題沒分!起碼得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