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傳統文化漸漸消失應該怎麼補救
對於傳統文化的漸漸消失沒落,要從整個教育系統進行改革,加大教科書中傳統文化的考核力度,讓家長和學校都重視孩子的傳統文化教育
② 目前中國有許多民俗文化正在消失,怎樣挽救正在消失的民俗文化呢
這個問題我從高中一直思考到大一,得出了很多答案,卻又一一被我否決.
有些民俗已經成為過去,成為歷史,是永遠也回不來了。有些民俗已經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觀念的變化而同以前有所發展。
所以,對於已經消失的,我們要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或恢復,有些可以出現的日常生活中,有些只是出現在歷史博物館中即可。對已正在發展的,我們要結合實際進行繼承和發揚,保護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
③ 對於現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流失,你怎麼想
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是流傳已就的歷史瑰寶,更是現今文化發展的基石,但是現在的中華傳統文化流失嚴重,其實小編認為這一現象是非常正常的,其中原因有二點:一是因為傳統文化的創新力度不夠,其發展跟不上現今的主流趨勢,二是因為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度不夠,很多人對一些傳統文化還沒有很多具體的認識。
其實,中國有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不需怎麼創新也會被現代人所鍾愛的,但就是寥寥無幾,沒人會在意這些和生活完全沒有關系的文化,他們只關心當下的生活、而忽略了傳統文化為他們帶來的精彩和感動,所以,中國傳統文化的不斷流失,實屬正常現象,相信只要找對了門路,它們還是有實力被大眾所認可的。
④ 關於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能說幾點就幾點吧
前言: 一位專家說自己曾在課堂上被學生搶白:「與其花時間讀沒用的唐詩宋詞,不如背英語上計算機,『更適應社會的需要』」他感嘆:「博大雋永的古典文化的確難被功利地實用,但正如老子所言『無用即大用』其對青年一代文化的積累、性情的熏陶、人格的培養,乃至整個民族精神都異常重要。中國,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泱泱大國。之所以對世界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其根源也在於其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超凡的感染力。作為新時代的發展中的大國,隨著日益增強的國家影響力和日益提高的國際地位,向世界傳播中國的文化,讓世界清晰地認識一個真實的、發展的中國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而對於中國來說開發利用傳統文化發展自身以及對傳統的文化加以保護就顯得格外重要。提到傳統文化,大多數人很自然想到中國的古典文學或是傳統道德觀念之類的,涉及傳統的基本方面。那麼首先應對傳統文化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又具有時代特徵。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者,歷史對於我們提出了更大的要求。 現狀在這樣一個發展的時代傳統文化的保護顯得非常困難,中國的發展必須融入國際社會,融入國際社會便會受到國際文化的影響和制約,以至於本國的傳統文化受到了沖擊和冷落。大部分年輕人對於中國的古典文化了解不多,有的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組成方面不甚了解。從對社區青少年寒假期間活動的調查,以及網路問卷題為「傳統文化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的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很多青少年寒假期間的主要活動內容,是以完成課外練習以及學校布置的寒假作業為主的。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上課外補習甚至都比閱讀古籍和了解傳統文化來的契合實際。目前的大部分年輕人對於中國古典文化中如京劇等經典文化的認識主要持不感興趣的態度。對於中國文化的認識也是以了解較少居多。同時,大部分人表示平時也並沒有閱讀古籍的習慣,由於生活節奏的加快,甚至偶爾的翻閱也成了奢望。然而值得欣慰的是絕大部分的受調查者認為很有必要學習傳統文化。 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措施: 只有在堅持傳統文化與現行的社會制度和人文氛圍相適應的前提下,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才可能實現。要想保護並復興傳統文化,我們必須開發傳統文化,實現傳統文化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保護、開發、復興傳統文化必須堅持採用市場經濟模式。同時在開發時要不斷發展傳統文化,豐富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使之符合我國通行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和道德標准。要在全社會形成開發與保護並重的觀念。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是一個長期而且艱苦的過程,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和投入。 1.要在全社會推廣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從青年人甚至更小年齡群體做起。 將傳統文化深入校園,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以及了解傳統文化的基本知識,以達到對文化的推廣和傳承。在2008年初,教育部辦公廳下發了《開展京劇進中小學課堂試點工作通知》,決定將京劇納入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程中,並在已修訂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准》中增加了有關京劇教學的內容,確定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智斗》、《兒行千里母擔憂》等15首京劇經典唱段作為中小學音樂課的教學內容。根據各個年級學生的具體情況,新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准》將15首京劇唱段安排在一至九各個年級。我認為這一舉措就在為傳統文化的保護中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使得文化的傳遞成為現實而非空話。年輕一代是未來是國家的希望。從年輕人開始推廣文化培養傳統文化保護的意識,是傳統文化開發利用的重要的並且是極其有效的方式。年輕人接受事物的能力較強學習伴隨較大的好奇心,在學校中培養學生對於傳統文化的興趣可以產生很好的效果。 2.採取有效措施,對民間藝人加以保護,以實現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民間藝人一直是傳承民間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建立文化傳承認定和培訓機制。通過藝人命名,幫助扶持、保護等形式,做好對傳承人的激勵機制。解除傳統單一保守的傳承方式,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培訓班,加強培養民間藝術後備隊伍,使民族文化傳承現實可行,以達到對傳統文化中「絕學」、「絕技」等的有效保護。 3.建立有效機制保護民族傳統文化 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不僅僅是在高科技方面,我們有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有方方面面的知識產權涵蓋在其中,不要再等到別人搶注的時候我們才去著急。有專家呼籲,如果中國不加入到國際文化產業競爭領域中去,就可能失去文化產業領域的國際話語權。中國的飲食文化很豐富,如果我們不及時注冊「中國料理」。說不定哪天就變成了日本的中國料理,我國著名工藝品中的景泰藍,就是一個文化產業保護上的教訓,有數據顯示,如今日本的景泰藍出口佔了國際市場的80%以上。因此,提高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緊急而重要。申報各項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對傳統文化開發利用和保護的重要方面。 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是一個長期而且艱苦的過程,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和投入。 一、 中國共產黨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共要領導並長期推動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黨要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特別是要不斷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黨要堅持並完善科學執政方式,健全民主集中制,推動黨在推進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上的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黨要積極制定並頒行有利於推動傳統文化保護與復興的意見和決定。二、 政府要積極引導傳統文化與市場經濟制度相適應,加大財政投入,培養能夠傳承傳統文化的人和民間團體。要制定傳統文化的保護、開發與復興戰略,扎實穩步推進戰略決策的落實。要加強立法,提到立法的質量,運用法律手段推動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行政效率,徹底掃除制約傳統文化保護與復興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等瓶頸。要堅決打擊假借傳統文化之名宣傳封建、資本主義落後意識的人和組織,及時向人民群眾闡明復興傳統文化的原因和意義。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向海外人民推廣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三、 全社會要形成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榮的觀念,堅持了解傳統文化,自覺抵制西方落後思想和意識的侵蝕。要積極宣傳傳統文化,提升傳統文化的知名度和認可率。要自覺學習並推廣、傳播傳統文化,堅持用傳統文化約束自己的行為,切實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在市場經濟中,積極在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產品上消費,提升傳統文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要延長傳統文化的產業鏈條,對傳統文化要深加工、細加工,擴大其市場份額。要不斷豐富傳統文化的內涵,堅持發展創新,堅持與時俱進。 結束語: 對於如今的中國,處於發展的高速期,需要應對國際社會的各種挑戰。中國也用自己的方式不斷融入世界,為世界和人類的發展做著自己的貢獻。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世界不斷產生著影響,而中國自身的傳統文化也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實施而受到外來文化的入侵和外國思想的沖擊。可以說現在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比任何時候都更值得重視。作為中國人應對自己國家的歷史和文化有清晰地認識、了解,不斷提高對文化的保護意識。一個國家之所以強大,在於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力。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的課題顯得緊迫而不容忽視. 首先,從政府層面來說,應將「政績訴求」上升為政治訴求,從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的高度來看待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認識到非物質遺產保護與我國的國家文化安全和民族認同息息相關。各級地方政府都應該在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和國務院《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這兩個文件的基本框架內,架構自己的具體的非物質遺產保護思路。而不是從本地區、本單位乃至個人的短期行為和政績需求出發,來考慮非物質遺產保護保護問題。為此,各級立法機關必須加強和加快非物質遺產保護的立法工作,明確職責和分工,確定具體的保護體制和法規,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政績考核中。 更為很重要的是,各級政府應該認識到文化問題的特殊性。目前有不少省份提出打造「文化大省」的口號。動機也許不錯,但方法卻大可商榷。因為文化從來就不是打造出來的,而是一個自然生長的活態過程。文化是一棵樹,不是一架機器,需要的是細心的照料和精心的呵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獨一無二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一旦消亡或流失,就永遠無法恢復或再生。應當認識到,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很豐富,但也很脆弱,在經濟全球化的沖擊下,大多處在瀕危狀態中,政府目前要做的工作是藉助這次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東風,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到對非物質遺產保護的修復上來,精心呵護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鼓勵民間自發地培育和發展出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生態環境。對於同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多重申報主體,政府應耐心聽取專家論證,理清不同申報主體之間的利益訴求,協調好相互之間的關系。 其次,從學者這個層面來說,應將理性的學術化的訴求轉化為具體的感性的調查研究,切實做好對民間非物質遺產保護項目的普查工作。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者一方面要拋棄一切學理上的先入之見,放下架子,深入民間,尊重民間的習俗和做法,尊重民間的首創精神,不能採取拔苗助長或移花接木的方法,用科學主義和理性主義的方法強行將民間的思路和做法納入自己的學術框架。另一方面,又要因勢利導,將民間的素樸的文化訴求逐漸上升到文化自覺的高度,讓民眾充分認識到本土的民間智慧和地方性知識,在全球化時代所具有的價值和文化意義。 總之,無論是政府還是學界都應清楚認識到,非物質遺產保護的真正主體和主人是民間,是大眾,政府和學者都是為大眾服務的。政府應做和能做的工作是給民間提供一個寬松的環境和一定政策和財政上的扶持,而不是以是否有利可圖為標准,強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占為己有,作為自己政績工程的一部分。學者應做和能做的工作是深入民間進行客觀的調查,而不是帶著科學主義和理性主義的成見或偏見,改造甚至扭曲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己所用。從根本上來說,政府和學者的目標是一致的,即從加強民族凝聚力和重構民族精神的大局出發,調動民間參與文化自我建設、自我修復的積極性,建立起一個豐富多樣的、和諧發展的、良性互動的文化生態環境,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化復興,為保護全人類的文化多樣性做出應有的貢獻。
⑤ 在現代化的浪潮沖擊下,中國傳統民俗文化面臨斷代消失的困境,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民俗文化在當代的傳承與發展
對於如何繼承和發揚,不能僅僅做一個博物館或者只是把傳統文化用聲音和影像保存起來。而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和行為准則,是一種活生生的東西。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並不是讓其凝固而無法變遷這樣做的後果事實上是讓傳統文化失去應有的生命力。
同時傳統文化的保護也不是對其進行隔離,跨文化的接觸和族際之間的互動也是一個文化自身發展的必須因此那種認為傳統文化的保護就是將其一切傳統都原封不動的保留,甚而採用與外界隔絕的方式,人為地阻絕其文化的變遷的思想是不妥當的。
傳統文化不是「瀕危野生動物」,它並不缺乏載體。可以說只要有炎黃子孫的地方都可以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
讓我們帶著一顆誠摯的心,履行作為一名中國人最基本的責任,客觀繼承和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讓不好的一面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逝去,把好的一面傳承下來,讓中國幾千年來的偉大文化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5)傳統文化被破壞了怎麼辦擴展閱讀:
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的同時,各國各洲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我國很多人移居到外國居住,也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發展。
隨著外國人帶來各種形式的西方文化,也在中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像各種各樣的快餐,飲料,節日等等,已經滲透到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越來越多的國人喜歡過萬聖節、聖誕節等外國的節日,卻對中國的端午節、重陽節了解甚少。面對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國人對古代文化的意識越來越淡薄。
⑥ 如何保護傳統文化
一、首先就是要構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
1、一是要審視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二是要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價值。
3、三是要堅守住傳統文化的基本元素。
4、四是要建立傳承的保障機制。
二、傳承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進行系統性的文化教育
既包括由國家組織的小學、中學、大學及以上的國民教育,也包含了具備基礎教育功能和高等教育功能的非行政教育。制定相關教育制度,將傳統文化融入日常教育,保障教育階段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
三、結合當前新時代的要求,賦予傳統文化現代意義
結合當前新時代的要求,對傳統文化賦予現代的意義,推動文化創新發展,對傳統文化做出當代表述,為文化發展開辟出更大的空間。
只有調整適應當前時代的變化,推進傳統文化創新創造,才能使得優秀傳統文化始終與當代文明相互映襯,相互協調,成為新時代的新動力。
當代中國文化之間存在割裂現象,傳承與弘揚方式較為單一
1、全球經濟、文化交融發展,外來文化的影響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對我國傳統文化形成了強烈的沖擊。特別是在一些青少年群體中,存在盲目追求西方文化,鄙棄民族文化的現象。
2、二是對優秀傳統文化認知存在偏差。廣大群眾的文化敬畏感逐漸喪失,也導致了整個社會的文化素養集體退步,對傳統文化的珍視感日益減弱。
3、三是傳統文化沒有與當代文化有機結合。對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解讀不夠,使得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出現割裂現象。
4、傳承手段較為單一。一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中,社會參與度不高,多是由政府實施的傳統文化「包辦傳承」。
⑦ 怎樣保護中國傳統文化(詳細點)
滿意答案好評率:0% 文化是我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是我們的道德尺度和行為舉止標准。事實是,只要睜開眼睛看一看,就能看出中國傳統文化就活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
今年兩會上,代表、委員對中國傳統文化表示特別關注。某些政協委員提出,「中國傳統文化對矯正現代工業文明的弊病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因此呼籲「保護中國傳統文化」。一些代表還做出具體分析,認為「西方工業文明逐漸產生了種種社會頑症:物質豐裕和精神貧困並存,焦慮、恐懼、空虛情緒彌漫,環境破壞,能源危機……」而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對解決當前全球性矛盾有著深刻啟發。」他們提出的一個論據就是「世界正在逐漸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可貴之處。中國傳統演出在各國受到歡迎、國外的中國文化研究者越來越多,便是明證」。
我相信,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委員代表們一定多是從事文化工作的。但是從上面他們的論點論據看出,他們所用的文化這個概念既寬泛,又狹窄,十分模糊。從窄的方面看,他們運用的這個概念,好像把中國傳統文化等同於到國外做的中國傳統演出,比如京劇雜技什麼的。從寬的方面看,又似乎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那就是傳統中國的哲學、文學和歷史精神資源,好像這些資源都已經進了歷史博物館,需要保護。
提倡保護中國傳統文化,首先要明白什麼是文化。從根本上看,文化,並不僅僅是博物館里的展品。文化是我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是我們的道德尺度和行為舉止標准。
事實是,只要睜開眼睛看一看,就能看出中國傳統文化就活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比如「孝」這個儒家文化概念,不管一個人是否對其父母實行孝道,孝,對父母表示尊敬並在他們老年的時候照顧他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概念,至今就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里,活在幾乎每一個中國人的潛意識里。一個人對父母不好,我們就會批評他不孝。事實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雖然在20世紀經過種種批判,但是傳統文化本身一直活在我們的精神和物質生活里。提倡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是把中國傳統文化看成是與中國當代生活無關的東西,把中國傳統文化看成是陳列品似的要保護中國傳統文化,那就要政府關注了,什麼樣的文化就舉行什麼樣的節目來祝賀。
⑧ 我們如何和那些破壞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溝通
既然是和他們溝通那就得動之以情 曉之以理,讓他們懂得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他們會改的。
⑨ 我們將如何拯救我們的傳統文化
建立有效機制保護民族傳統文化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祁慶富認為,中國自己的一些傳統文化傳承已發生某種程度上的斷裂,中國人應首先反思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尋回我們文化的『魂』。」申遺是讓國際社會了解一個民族文化的手段,但是最最根本是要在國內繼續弘揚好我們的傳統文化,畢竟這是我們的根。保護民族傳統文化關鍵是國人如何建立有效的機制。
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不僅僅是在高科技方面,我們有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有方方面面的知識產權涵蓋在其中,不要再等到別人搶注的時候我們才去著急。有專家呼籲,如果中國不加入到國際文化產業競爭領域中去,就可能失去文化產業領域的國際話語權。中國的飲食文化很豐富,如果我們不及時注冊「中國料理」。說不定哪天就變成了日本的中國料理,我國著名工藝品中的景泰藍,就是一個文化產業保護上的教訓,有數據顯示,如今日本的景泰藍出口佔了國際市場的80%以上。
普查民間文藝資源,盡快將獨具特色的藝術瑰寶提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日程,還要將之做大做強。被稱為中國古代音樂「活化石」的納西古樂、東巴祭文、《格薩爾王》、江永女書、皮影戲、民間剪紙等,有太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我們去搶救和保護。我們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普查自己的民間文化資源,打造獨特的中華文化符號。比如現在崑曲和古琴兩項被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那麼與崑曲和古琴相關的一些東西就可以進行開發和利用。做大做強不僅指文化產業,同時也指文化事業。
另外,還要與時俱進地豐富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最近我國公布了將春節、端午、清明、中秋等重大傳統節日設為公共節假日,以期弘揚傳統節日文化,喚起人們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其實缺乏新意是傳統節日不受年輕人青睞的原因之一。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傳統民俗也應該與時俱進。不賦予新內涵,一些好的、民族的、傳統的東西就會慢慢消失,直至消亡。傳統節日需要經營,需要打造,需要與時尚的文化結合;需要社會力量的參與,需要政府和民間的投入、引導。我們是否來個「中國節」總動員?把我們中國目前最豐富的傳統節日的文化資源,推向世界,把中國的歡樂灑向世界!
當然,我們在開發文化產業時,最忌諱一邊在拚命搶救文化遺產,一邊在破壞、無視甚至是「惡搞」自己的文化遺產。
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研究員王達三博士說,中韓文化之爭基本上是個文化層面、學術范圍的民間爭論,只是中韓關系的一個小小插曲,不會影響中韓友好大局。但中國人應客觀理性地看待中韓文化摩擦,並對韓國人的做法給予適當的包容。此外,中國一些網路作品和學術作品本身也缺少嚴肅性,如「孔子就是喪家犬」、「李白是小混混」、「諸葛亮是中國最虛偽的男人」、「曹操原本是女人」等引起過人們廣泛議論的新奇言論。在一些中國學者看來,這些質疑和顛覆之聲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威脅。
⑩ 民族傳統文化被遺忘,我們該咋辦
好問題。。。但是為什麼沒人回答呢?小生才疏學淺,不敢妄言,找到一篇文章,供LZ參考: 中國傳統文化的思考 作者:苡米花瓣 從20世紀後半葉到進入21世紀的今天,文化問題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中國文化的危機更是雙重的。一方面是民族傳統文化在尋求現代化中被斷裂、被遺忘。另一方面,在現代化的追求中,西方「現代性」弊病也在中國大肆曼延。從16世紀到18世紀,明清之際的中國,還是世界上第一流強盛的大國。那時中西文化的對話,被稱作「平等對話」,是非常貼切的。在今天,當中國自己的文化話語弱到被有些學者稱為「失語症」,而西方話語咄咄逼人幾乎無處不在之時。中國土地面積之遼闊,歷史之悠久,文化積淀之豐厚,都使來華的傳教士們為之心靈震撼,以致他們不得不付出極大的精力,有的人如利瑪竇等人甚至耗盡畢生精力學習漢字文化以及翻譯和研究中國文化原典。他們在把傳播西方科學和文藝作為傳教手段的同時,面對中國文化的強勢,以致對於所傳之教義也不能不採取「適應」中國儒家主流文化的策略,使之變得適合中國人的口味。 也許我門是應該驕傲,中國的文化是很悠久,但也正是這種驕傲讓我們看不到自己的腳步,看不到後追者的腳步。中國思想雖然缺乏演繹性和形式方法,但它一樣趒脫不了被形式化的命運,如果說希臘時代的人文精神固化在個性的人性上,那麼中國思想的人文本質就固化在社會意識中。中國思想因它因與歷史的統一而被現實捕獲,被封建制度化了,封建制度吸吮它的精華而變得無比強大,因之創造了中華文明中的歷史輝煌,但反過來又不僅扼殺了思想自由的本質,也扼殺個性人的自由,最終還造成封建社會自身發展的停滯,中國傳統文化中強烈的人文精神未來得及普及到個人時就被封建制度固化了,文化也被迅速政治化,而我們的思想背景和西方恰恰相反,傳統中缺少的就是認知理性、批判理性;我們的社會轉型則往往始於政治原因,從鴉片戰爭、五四運動、新中國成立、文化大革命到改革開放,無一不是在政治的帶動下才開始思想文化的轉換。因此我們的現代化轉型就應該找到我們自己的斷裂口:中斷政治與文化之間過於緊密的糾纏關系 我個人很喜歡余秋雨的文章,在他的筆下,歷史總是與「文化」聯系在一起的,他所關注的是帶有文化意義的歷史事件,他的目的也正是挖掘歷史事件的文化內涵及其對現代文明的影響。余秋雨散文的批判、對其中流露的沒落的人文精神的批判才是有意義的。我們為之驕傲的不應該在是京劇,臉譜,禮儀風俗,民族服飾等等老文化,當然那是我們的值得弘揚的地方,但祖宗的本我們不能吃一輩子。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方向我們應該深思。 也許有人會問我,那怎樣繼承啊。因為這是個問題,所以需要解決,既然需要解決那麼就不是我一個人能解決的,就需要我們一起去面對,盡管這是個很沉重的話題,但逃不掉的是現在,看不到的是未來。我是搞藝術的,如果不出什麼意外的話,專業對口,我將從事設計工作,我想我會盡我自己最大的努力,在這個狹窄的領域里,用我畢生的精力去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但單靠我自己的綿薄之力是不夠的,我希望中國人都在自己的領域,崗位上孜孜不倦的去愛我們的傳統文化,去發揚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中國人,拿起你們的氣節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