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跨文化理論有哪些人提出

跨文化理論有哪些人提出

發布時間:2022-12-08 07:23:56

1. 跨文化交際三大理論

跨文化交際理論
(一)認同協商理論社會學家Goffman於1959年提出社會交往要以「達成一種協商的共識」為基礎,這一「認同要通過協商來實現」的理念就是認同協商理論的首次提出。隨後這一理論觀點被其他學者發展延伸出了更多的內涵。
(二)面子協商理論面子協商理論是由Ting-Toomey在Goffman及Brown & Levinson的基礎上提出的。該理論主要有以下三個主要觀點:(1)不同文化的人們在所有交際情景中都盡力共同維護和協商面子;(2)文化變數、個體層面上的變數、情景變數會影響不同文化成員對面子的認識及其在交際中的使用;(3)面子協商、沖突處理和文化密不可分。
(三)文化維度理論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是用來分析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理論,根據這一理論,文化差異可用五個文化維度來進行描述和比較: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權利距離、迴避不確定性、剛性或柔性傾向以及短期或長遠取向。來源:求學·教育研究

2. 跨文化管理是如何進行的

組織跨文化管理分以下三大個環節。1)樹立正確的跨文化管理觀念。理解文化差異有兩層含義:一是理解東道國文化如何影響當地員工的行為;二是理解母國文化如何影響企業派去當地的管理人員的行為。對於不同類型的文化差異需要採用不同的措施去克服;只有把握不同類型的文化差異才能有針對性地找出解決文化沖突的合宜辦法。2)選擇適合的企業跨文化管理策略。通常企業跨文化管理策略有:本土化策略、文化相容策略、文化創新策略、文化規避策略、文化滲透策略、藉助第三方文化策略、佔領式策略等。全球化經營企業在進行跨文化管理時,應在充分了解本企業文化和國外文化的基礎上,選擇適合自己的跨文化管理模式,使不同的文化得以最佳結合,從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3)跨文化培訓。跨文化培訓是解決文化差異,搞好跨文化管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其主要形式有:文化教育、環境模擬、跨文化研究、語言培訓等

3. 跨文化交際的 核心理論 有哪些 請舉例說明

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問題,尊重別人的文化習俗,不要觸碰別人的文化禁忌。這是我的切身經歷。很簡單,與外國人其實挺好交際的

4. 什麼是跨文化傳播誰提出來的

一、 跨文化傳播與跨文化傳播學
什麼是跨文化傳播?跨文化傳播指的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個體、群體或組織之間進行的交流活動。對於不少讀者來者來說,跨文化傳播是依然一個非常陌生的詞語,不過實際上這是一個古老的話題。我國歷史上的絲綢之路、玄奘取經、鄭和下西洋等都是跨文化傳播的典範。在交通和通訊工具日新月異,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日益明顯的今天,跨文化傳播對於我們來說不再是稀罕的事情。而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以及普及,人們足不出戶,便可以進行跨文化傳播了。在網際網路上,人們完全可以通過文字、聲音、圖像等形式與來自境內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聊天、游戲。如果說傳播是一種生活方式,跨文化傳播則是「地球村」中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隨著跨文化傳播活動的不斷增多,不少跨文化傳播的實踐者便開始關注這一現象。很早已前,佛教、基督教的宗教領袖,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古希臘劇作家索福克勒斯以及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便注意到「說對方的語言,根據聽眾來調整傳播技巧」的重要性 (Sitaram & Cogdell, 1976, 第六頁) 。然而,系統地研究跨文化傳播活動第一人則是愛德華•霍爾,20世紀50年代,愛德華•霍爾在美國外派人員培訓學院(FSI)工作時第一次提出了「跨文化傳播」的概念。
什麼是跨文化傳播學呢?跨文化傳播學是由美國人類學家、跨文化研究學者愛德華•霍爾在20世紀50年代建立的一門學科,其英文表達為「Intercultrual Communication 或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我國也翻譯為「跨文化交際學」或者「跨文化交流學」。跨文化傳播學作為傳播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旨在研究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是如何進行交流以及研究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技巧,跨越跨文化交流障礙的方法和途徑。跨文化傳播學是一門跨領域的學科,融合了人類學、文化學、心理學以及傳播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跨文化傳播的主要理論見諸於有關文化差異(文化維度)的著作中,特別是吉爾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哈里• C. 特蘭狄斯(Harry C. Triandis)、方斯•特龍皮納爾斯(Fons Trompenaars)、沙龍•施瓦茲(ShalomSchwartz)及克里佛德•吉爾茲(Clifford Geertz)等人的著作中。目前,這些學者的相關理論已經廣泛地運用到傳播理論和傳播情景中,特別是商務、管理和市場營銷之中。
二、 美國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時代背景及愛德華•霍爾其人
(一)美國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時代背景
跨文化傳播學始創於美國並不是偶然的。我們知道,在發現新大陸之前,美國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後來各大洲的移民都相繼湧入美國,於是美國便逐漸成為一個移民大國,一個文化多元社會。在這個宗教、文化多元的社會中,白人占統治地位,印第安人、非洲、亞洲、拉丁美洲以及東歐的移民便自然處於被支配地位。於是,種族矛盾和文化沖突開始蔓延。
二戰使得不少歐洲的美國同盟變成了廢墟,為了冷戰的需要,為了跟蘇聯抗衡,美國推行馬歇爾計劃,大力扶植歐洲經濟發展,於是大量的專家、學者、企業員工被派往歐洲;同時,美國經濟並未受到二戰的太大影響,美國在政治和經濟上成為了一個超級大國繁榮,吸引著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和移民。美國政府發現,許多由美國政府和企業外派的工作人員都因文化差異,無法適應派往國生活,最終無功而返。美國的外來移民及留學生中經歷著這種「文化震撼」的也大有人在。可以說美國20世紀50年代的外來移民、留學生、旅遊者劇增,外派工作人員不斷,多元文化社會的形成,客觀上需要一門嶄新的學科——跨文化傳播學來研究相關的跨文化沖突問題。
(二)愛德華•霍爾的生平
愛德華•霍爾正好處於這個時代,他的生活經歷和專業背景使他成為了承擔這一使命的人。愛德華•霍爾1914年5月16日出生於美國的密蘇里州,先後獲得人類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並從事過社會學/文化人類學博士後研究。1933-1937年曾經在美國西南部的納瓦霍和霍皮印第安村莊工作並研究,寫成自傳《三十年代的西部》。二戰期間,愛德華•霍爾曾經在歐洲和菲律賓服役,並在這些地方從事不同文化中的空間概念研究。20世紀50年代,愛德華•霍爾在美國美國政府部門的外派人員培訓學院(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任教,對外派出國人員進行跨文化技能培訓。期間,他提出了「高語境」和「低語境」文化,並撰寫了幾部非常暢銷的有關跨文化傳播的著作。

愛德華•霍爾生平和事業主要事件
時間 事件
1914年 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的Webster Groves
1918-1932年 在新墨西哥長大
1933-1937年 在美國西南部的納瓦霍和霍皮印第安村莊工作
1936年 獲丹佛大學人類學學士學位
1938年 獲亞利桑那州大學人類學碩士學位
1942年 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
1942-1945年 二戰其間,被派往歐洲和菲律賓服役
1946年 在哥倫比亞大學從事社會學/文化人類學博士後研究並在美國軍隊機關府特魯克島管理處從事研究
1946-1948年 任丹佛大學人類學系主席並從事丹佛的種族關系研究
1948-1950年 與Eric Fromm一起在佛蒙特州的本寧頓學院教書
1950-1955年 華盛頓特區外派人員培訓學院第四課程體系主任
1952-1956年 在華盛頓特區精神病治療學校任教
1955年 在《美洲科學》雜志中發表了發表《禮節人類學》一文
1959年 《無聲的語言》一書發表
1960-1963年 又在華盛頓特區精神病治療學校任教
1963-1967年 成為伊利諾斯州理工學院(芝加哥)人類學教授;由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院(NIMH)資助進行空間關系學和不同種族交往的研究
1966年 《隱藏的維度》一書發表
1967-1977年 成為西北大學人類學教授,直到退休
1976年 出席在日本東京國際基督教大學主辦的跨文化傳播會議
1976年 《超越文化》一書發表
1977年 在柏林國際傳播協議會議上宣讀了一篇論文
1977至今 退休後居住在新墨西哥的聖達菲;偶爾在國際跨文化教育、訓練與研究協會(SIETAR)的會議中及暑期跨文化傳播學院講學;在新墨西哥大學任教
1983年 《生活的舞蹈——時間的另一個維度》一書發表
1983年 《隱性差異:國際傳播研究》一書發表
1987年 《隱性差異:與日本人做生意》一書發表
1990年 《理解文化差異:德國人、法國人和美國人》一書發表

(三)愛德華•霍爾的跨文化經歷和專業背景
前面我們提到,跨文化傳播學是一門跨領域的學科,融合了人類學、文化學、心理學以及傳播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愛德華•霍爾能夠開創跨文化傳播這一嶄新的學術領域與他的生活經歷和專業背景是分不開的。
愛德華•霍爾是個土生土長的美國白人,自己所屬「文化身份」是來自北歐的美國白人文化。從在他的生活經歷中可以發現,他前後跟印第安文化、非洲文化和菲律賓文化有過較深的接觸。這些經歷使得他對各種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好奇,也為他從事跨文化研究積累的第一手資料。
愛德華•霍爾四歲時,舉家搬遷到El Paso(在美國和墨西哥交界處,屬於德克薩斯州),家裡僱傭了一位來自Juarez(德克薩斯州的一個鎮)的保姆,後來他們又搬遷回了聖路易絲。到了這里,保姆和她的兩個女兒便不能適應新的生活環境。五歲時,霍爾和一群西班牙小孩同在一個幼兒園,後來在法國也住過一段時間。可以說霍爾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多元文化的環境里。「我小時候經常碰到這類事情。我對此非常感興趣。」
1933-1937年,霍爾在美國西南部的納瓦霍和霍皮印第安村莊工作。他的工作主要是用金錢來激勵當地的印第安人修建大壩,以便改善那裡的生存環境,提高印第安人的生活水平。與印第安人交往了一段時間後,霍爾已經有了一定的文化敏感,「我在保留地的時候,常常考慮如何才能跟瓦霍人和霍皮人共事,在這里我發現他們完全不同。要把我的思維方式強加給他們根本就不管用。」 這段期間的接觸讓霍爾知曉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問題之一:跨文化關系的第一手資料及其復雜性。」 (Hall, 1992, 第76頁)
1942-1945年,二戰期間,霍爾被派往歐洲和菲律賓服役,期間領導了一個非裔美籍士兵組成的軍團。他認為自己的領導工作非常具有創造性,「我非常自己的工作具有創造性,因為我和黑人士兵一道工作。我非常尊敬他們,並且常設身處地的考慮他們的利益。」
霍爾的跨文化生活經歷使得他對跨文化傳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注意到了跨文化傳播中的問題,獲得了跨文化傳播第一手的資料,從此對跨文化傳播獲得了感性認識;而真正引領他進行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應該是受到的學術影響。霍爾先後獲得人類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並在哥倫比亞大學從事過社會學/文化人類學博士後研究,也曾在外派人員培訓學院中工作過。這些學習和研究使得他能接觸到相關方面的學者,最後形成了跨文化傳播這個概念。後來,霍爾把他受到的專業影響分成四個部分:(1) 文化人類學;(2) 語言學;(3) 動物行為學;(4) 弗羅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Hall, 1992; Sorrells, 1998)
三、愛德華•霍爾對跨文化傳播研究的貢獻
施拉姆曾經用一個比喻來形容傳播學的建立。他說拉斯韋爾、勒溫、拉扎絲菲爾德、霍夫德都從各自的研究領域來到傳播學這片沙漠中的綠洲,當他們為傳播學領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後便像游牧民族一樣離開了這片綠洲,繼續其他領域的研究。施拉姆是傳播學的創始人,因為他來到這片沙漠中的綠洲後,跟其他游牧學者相反,他留下來了並建立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Rogers, 1994) 。
海默借用了施拉姆的比喻來描繪跨文化傳播學的建立。二戰後,來自人類學、心理學、傳播學、社會學和國際關系研究的學者,如馬格麗特•••米德,盧絲•••貝尼迪克特,格里果力•貝特森離開各自的研究領域,短暫地涉足這塊人類當時很陌生的領域:有關文化與人類互動關系的交叉領域。這些人後來都離開了,霍爾卻留下來了,在這塊文化與人類互動的交叉領域安家,並把這塊領域叫做 「跨文化傳播學」。
霍爾首先提出了跨文化傳播的相關概念。到20世紀50年代,霍爾的跨文化生活和工作經歷已經讓他產生了「跨文化」 這一概念,在外派人員培訓學院進行跨文化技能培訓教學工作期間,他就提出了「高語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和「低語境文化」 (low context culture)概念,他把這些思想進行了梳理後於1959年出版的《無聲的語言》一書。該書已經包含了我們理解文化和傳播的基本問題,如「什麼是文化」 ,「文化就是傳播」,「時間會說話」 ,「空間會說話」 。霍爾非常重視非言語傳播問題,該書花了將近20%的篇章來討論這個問題。這本書獲得了巨大的成功,1961-1969年間便發行了505000冊,還被眾多著作、雜志和其他出版物轉摘,前後被翻譯成6種文字。 ( Masao Kunihiro )可以說該書的出版標志著跨文化傳播學這一學科的誕生。在霍爾的努力耕耘下,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跨文化傳播學誕生了,霍爾成為了跨文化傳播學的創立者。
自跨文化傳播學創建以後,這門學科獲得了較大的發展,美國不少大學的傳播學院(系)相繼開設了跨文化傳播學課程,我國外語教學、國際關系等涉外專業中也開設了跨文化交際課程。1970年,國際傳播協會中還下設了跨文化傳播分會;1972年,第一屆跨文化傳播學國際會議在日本東京舉行; 1974年,國際跨文化教育、訓練與研究協會(SIETAR)在美國馬里蘭州正式宣布成立;1998年國際跨文化傳播學會成立。跨文化方面的著作、雜志也相繼出版,如《跨文化傳播讀本》(Larry A. Samovar and Richard E. Porter ,1972年)、《跨文化傳播學》(L.S. Harms ,1973年)、《跨文化傳播學入門》(John C. Condon and Fathi Yousef,1975年)。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的不少大學都開設了傳播學課程。從大量的跨文化傳播著作和文章來看,霍爾依然在該學科保持著巨大的影響力,他的著作的引用率依然最高。
我國學者大概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注意到跨文化傳播學這一領域,研究重點為外語教學與文化的關系。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的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大學也相繼開設了傳播學課程,在我國有關跨文化傳播(交際)的著作和外文的影印和翻譯文本也相繼出版,如關世傑著的《跨文化交流學》,胡文仲著的《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和《跨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較文化論集》,郭鎮之主編的《全球化與文化間傳播》;Larry A. Samovar 和 Richard E. Porter合著的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A Reading的影印版本已經在我國發行,並被麻爭奇等譯翻譯並命名為《文化模式與傳播方式》。 1995年,我國還召開了第一屆跨文化交際研討會,會議成立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2005年5月舉辦了第六次會議。可以說,霍爾在文化和傳播之間拓展的這一領域已經跨越了太平洋,在我國不斷的影響日益擴大。

5. 跨文化傳播學的發展歷程

文化人類學家是跨文化傳播學的開拓者。從20世紀初期開始,以英國和美國的文化人類學家為先導,對人類不同文化的差異及跨文化傳播活動的學術努力日益深入。在「二戰」進入後期階段之後,美國面臨著一個現實的問題:如何確保美軍能在新近佔領的島嶼上與土著居民溝通與合作?由於美軍對這些土著居民的語言和文化一無所知,美國政府就邀請了一些優秀的文化人類學家,專門研究這些地區的文化。在這一時期,研究者對跨文化傳播研究的重要性產生了全新的理解,同時也積累了這樣的認識:作為一門學科的跨文化傳播學,應致力於考察那些對不同文化成員之間的人際傳播最有影響力的文化因素。
文化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的《菊與刀》(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一書,就是美國政府在1944年委託研究的成果之一。當時,美國政府需要兩個問題的答案:第一,日本政府會不會投降?盟軍是否要進攻日本本土而採用對付德國的辦法?第二,如果日本投降,美國是否應當利用日本政府機構以至保存天皇?正如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中所說:
嚴重的事態接二連三地出現在我們面前。日本人下一步將採取什麼行動?能否不進攻日本本土而獲致投降?我們是否應該直接轟炸皇宮?從日本俘虜身上,我們可以期望得到什麼?在對日本軍隊及日本本土進行宣傳時,我們將宣傳些什麼才能拯救美國人的生命,並削弱日本人那種抵抗到最後一個人的意志?這些問題在日本通中也引起了相當大的對立。如果和平降臨,為了維持秩序,日本人需要永遠進行軍事管制嗎?我軍是否要准備在日本深山老林的要塞中與那些瘋狂的抵抗到底分子進行戰斗?在世界和平有可能到來之前,日本會不會發生一次法國或俄國式的革命?誰將領導這次革命?或者,日本民族只有滅亡?
本尼迪克特的研究報告推斷:日本政府會投降;美國不能直接統治日本;要保存並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機構——因為日本與德國的諸多不同,不能用對付德國的辦法對付日本。隨後的發展確如本尼迪克特所料,美國政府的一系列決策也與她的意見大抵一致。
「二戰」之後,美國在世界許多地區建立了海外基地,與此同時,聯合國、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國際性機構也在紛紛建立。美國政府急需了解各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情況。1946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外交法令》(Foreign Service Act),決定在美國國務院下設駐外事務處(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為美國援外技術人員和外交官提供語言和人類學意義的文化培訓。一些學者認為,此舉意味著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正式開始。 1958 年,美國南亞問題專家伯迪克(Eugene Burdick)等出版了《醜陋的美國人》(The Ugly American),直指50 年代美國駐東南亞的外交官和經援人員漠視當地文化的令人反感的形象。美國國務院向駐外人員明確提出,應以該書為鏡子來對照各自的行為。
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Edward Hall)是美國駐外事務處任職的專家之一,他的主要工作是選拔和訓練到國外工作的美國人。霍爾發現,美國人與他國人民相處時的許多困難是由於美國人「以我們自己的標准與他人交往」引起的,美國形象的不堪也與培訓不足以及缺乏對其他文化了解的外交人員和出國人員有關。在發表一系列有關跨文化訓練的論文後,霍爾在1959年出版的《無聲的語言》(The Silent Language)具體勾勒了跨文化傳播研究範式的若干原則:跨文化傳播訓練的參與和體驗;從單一文化社會層面的研究轉向跨文化人際交往的研究;重視非語言傳播;強調文化無意識(unconsciousness);堅持非評判性的族群相對主義(non-judgemental ethnorelativism);關注傳播與文化的關系,兼之《無聲的語言》首次使用了「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詞,許多研究認為,此書的出版標志著跨文化傳播學的誕生。
20世紀60年代,美國總統肯尼迪發起創立的「和平隊」(Peace Corps) ,讓美國各個學術領域對不同文化之間的有效傳播產生了更多的興趣。在這一時期,美國國內少數族群爭取民權的斗爭和不斷深入的文化多樣性爭論,更使美國政府認識到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群體之間傳播的重要性。以1964年美國國會通過的《民權法案》為標志,美國政府開始正視少數族群文化的合法權利,同時,以文化人類學家和語言學家為主力,社會科學不同領域都加強了文化與傳播的綜合性研究。
在這一時期,跨文化傳播研究逐步從人類學中分離出來,開始成為傳播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旨是對造成文化差異的文化、語言、非語言要素進行探討,尤其是聚焦於理解人際層面的跨文化傳播,以及增進有效傳播的相關技巧。自1961年到1969年,霍爾的《無聲的語言》一書的發行量高達50多萬冊,並被譯為6 種語言暢銷海外。霍爾還出版了他的另一力作《隱蔽的空間》(The Hidden Dimension),分析了分屬於不同文化的人們的行為類型、學習特點、接受和反應方式,得到了世界各地學界乃至普通讀者的廣泛關注。1966年,史密斯(Alfred Smith)主編了論文集《傳播與文化》(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反映了知識界將文化研究與傳播學結合起來研究跨文化傳播現象的集體努力。
20世紀70年代,交通和通信技術迅速發展,世界各國之間的往來日漸密切,進一步促進了文化人類學、社會心理學、語言學、傳播學等學科對跨文化傳播現象的關注和理論匯聚,跨文化傳播學逐漸發展成為傳播研究領域的一門獨立學科。這一時期,全美傳播協會(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與國際傳播協會均成立了跨文化傳播分會。1972年,第一屆跨文化傳播國際會議在日本東京舉行。1974年,《國際與跨文化傳播年刊》(The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nual)創刊;1977年,《跨文化關系國際雜志》(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創刊。跨文化傳播專業出版社在這一時期開始出現,其中包括影響至今不衰的Intercultural Press、Sage Publications等。大批跨文化傳播的研究和教學著作陸續問世,最有影響的是拉里·薩默瓦等主編的《跨文化傳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1972 年首版後每隔3 年就重新修訂,成為長期通行的專業教材。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美國高等院校廣泛設立跨文化傳播相關課程,1977 年,全美有450 所教育機構開設了這門課,部分院校開始授予跨文化傳播專業的碩士和博士學位。
20世紀80年代,跨文化傳播學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時期,這一學科在學術研究和應用領域的重要性得到了西方學界的普遍認可。1989年,阿森特(Molefi Asante)與古迪孔斯特主編的《國際與跨文化傳播手冊》(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就集中了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鑒於跨文化傳播學無可辯駁的實用性,其研究成果進一步被應用到外交、國際貿易和經濟管理等機構,特別是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紛紛成立進行跨文化傳播訓練的專門機構。此外,由於跨文化傳播學自身的發展,跨文化話語分析學、跨文化語用學、跨文化心理學等分支科學也應運而生,研究領域日益寬廣,服務領域也在不斷拓展。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類各個文化之間的交融和沖突日益頻繁,呈現著不同層次的摩擦、矛盾和沖突,跨文化傳播愈加成為社會科學研究特別關注的對象。正像薩默瓦指明的,「生產的流動性、不斷增多的文化交流、全球化市場以及具有多元文化的組織和勞動力的出現——這些都要求我們掌握適應多元文化社會和全球村生活的技能」。 學界更為深刻地認識到,跨文化傳播能力的掌握可以幫助人們與不同文化進行比較,改善人們的自我認識,促使人們重新審度自己的文化。跨文化傳播學的研究議題也變得更為多樣,全球化趨勢與本土化的矛盾分析、文化多元與文化霸權已成為探討的焦點之一,現代性、反思性和文化認同危機等問題正在被廣泛關注。一些學者還藉助後殖民主義、文化帝國主義、女性主義、知識話語權力理論等,對跨文化矛盾和沖突的根源進行更為深入的探討。

6. 簡述霍夫.斯坦德的 跨文化理論

你說的是Hofstede嗎?
他最重要的貢獻就是關於文化維度的定義,其中包括:1、權力距離 2、不確定性規避 3、個人主義/集體主義 4、男性化/女性化 5、長期取向與短期取向
1、權力距離
組織地位、威望及在組織的層級結構中的層次有多重要?作為一種職位功能,它賦予管理者哪些決策權利?雇員們應該在何種程度上自動服從其管理者的意願和決定?對權威的敏感、依賴和崇拜程度如何?為了回答這些問題,霍夫斯泰德採用了權力距離的概念。
權力距離指存在分離開管理者與雇員的強大而又合法的決策權力的信念。這經常可以在亞洲和南美國家觀察到這種習慣。相比較而言,美國和斯堪底納維亞國家的雇員贊成較低權力距離的信念,並不大可能相信其管理者肯定正確。因此,美國和斯堪底納維亞的許多雇員並不盲目服從其管理者的意願。
當來自不同國家的管理者被詢問道,他們是否認為,對於其部屬提出的有關工作的大多數問題,他們給出精確的答案非常重要。大約四分之三的印度尼西亞和日本管理者同意是這樣(表明高度權力距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僅有大約四分之一的不列顛、丹麥和美國管理者贊同此結論。後一組人並未接受專家角色,他們反而相信他們應該是一種資源,是問題解決者,可以提供一種個人支持(表明低度權力距離)。
2、不確定性規避
所謂不確定性規避指的是一個社會感受到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情景的威脅程度。並試圖以提供較大的職業安全,建立更正式的規則,不容忍偏離觀點和行為,相信絕對知識和專家評定等手段來避免這些情景,其強弱是通過不確定性規避指數來表示的。
通常可以從對規則的訴求願望、對具體指令的依賴、對計劃的執行程度去考慮。一些文化中的雇員推崇明確,並非常樂意接到其主管的具體指令。這些雇員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規避,並偏好於迴避工作中的模稜兩可,別處的雇員則以相反方式進行反應,因為模稜兩可並未威脅到他們對穩定和安全的較低需要。這些雇員中甚至可能會對工作中的不確定性如魚得水。
諸如希臘、葡萄牙和比利時等國的雇員具有高度不確定性規避特徵,並偏好結構、穩定、規則和明確。較低不確定性規避的國家包括中國、愛爾蘭和美國。
3、個人主義/集體主義
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是指社會中個人與群體關系。個人主義指的是一種鬆散的社會結構,而集體主義則是一種緊密的社會結構。
重視個人主義的文化傾向於強調個人權利與自由,非常鬆散地結成社會關系網,並極大關注自尊。對本人的職業和個人酬勞尤為重視。集體主義者灰色團隊並推崇成員之間的和諧。個人感情服從團隊整體利益,並且雇員們更可能會問:「什麼對組織最為有利?」保全面子在集體主義文化中至關重要。成功地保全面子時,一個人在團隊中的地位也就得以維系。
美國具有個人主義文化:日本是集體主義的,其文化可以「槍打出頭鳥」一言概括。
4、男性化/女性化(事業成功/生活質量)
「男性化」傾向是指社會中兩性的社會性別角色差別清楚,男人應表現得自信、堅強、注重物質成就,女人應表現得謙遜、溫柔、關注生活質量; 「女性化」傾向則是指社會中兩性的社會性別角色互相重疊,男人與女人都表現得謙遜、恭順、關注生活質量。
一般可以從對性別角色定位的傳統和保守程度、對堅決行為的獲取財富的推崇程度、對人際關系和家庭生活的重視程度去考慮。男性化社會以更加傳統和保守的方式定義性別角色,而女性化社會對於男女雙性在工作場所和家庭中扮演的大量角色則持較為開明的觀點。此外,男性化社會推崇堅決行為以及獲取財富;女性化文化珍視人際關系,關心他人,以及看重家庭生活與工作之間更好的平衡。
斯堪底納維亞國傢具有最富女性化氣質的文化;日本則存在顯著的男性化文化;美國的男性化文化要相對溫和一些。
5、長期取向與短期取向
麥克•邦德與一些中國同行沒有採用霍氏提出的問卷調查方法,而是基於亞洲研究人員反映儒家價值觀的問題提出了一種新的調查方法。霍夫斯泰德在此基礎上補充了他的學說。
長期取向的文化關注未來,重視節儉和毅力。他們認為儲蓄應該豐裕;固執堅持以達到目標;節儉是重要的;對社會關系和等級關系敏感;願意為將來投資;重實效的傳統和准則以適應現代關系。接受緩慢的結果。這種社會考慮人們的行為將會如何影響後代。如日本,國家以長遠的目光來進行投資,每年的利潤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逐年進步以達到一個長期的目標。
在短期取向的文化里,價值觀是傾向過去和現在的。人們尊重傳統,關注社會責任的履行,但此時此地才是最重要的。比如美國,公司更關注季度和年度的利潤成果,管理者在逐年或逐季對員工進行的績效評估中關注利潤。
其中的第五個維度,是其在後期的研究中加上的,這樣就是這個理論更加的完善。
希望能幫到你。

7. 簡述吉爾特·霍夫斯坦德的跨文化理論

他說:「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中,世界各公司的策略都著重發展如何能夠滿足最大市場、最多顧客的產品及其服務。而對不同文化及價值觀的研究,是此類策略成功的關鍵。」

霍夫斯坦德說過:企業文化是一種軟的、以完整主義理論為依據的觀念,但其結果是堅實的。他曾經稱其為「一個組織的心理資產,可以用來預測這個組織的金融資產在5年內將會發生什麼變化」。而國內則有人稱「企業文化譬若水勢,可載舟亦可覆舟」,可見企業文化在一個企業中所具有的無形效力。

吉爾特·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發現,文化差異的五個維度上: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indivialism & collectivism);權力距離(power distance);不確定性規避(uncertainty avoidance);男性主義和女性主義(sexism & feminism);長期取向與短期取向(long-tern orientation & short orientation)。

閱讀全文

與跨文化理論有哪些人提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