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對待他者文化的最高原則
對待他者文化的最高原則應該為理性原則
理性是區分人與其它存在物的根本標准。對於作為整體的人類,「其本質就是人區別於動物的類特徵,就是所有人都具有的共同特徵:利用語言交流思想和情感,能製造和使用工具,能從事合目的、合規律的實踐活動等等。」
在人的諸多異質屬性中,諸如膚色、身高、民族等,有一種屬性可以用來定義人,那就是理性,或曰理性能力,我們將可以用來定義的屬性稱作本質屬性。異質屬性之間呈現出絕對的差異性,膚色和身高在邏輯上沒有任何的關聯,我們既不能說膚色和身高之間是因果關系,也不能說膚色和身高作為彼此的目的而存在,總之兩者之間的關系無法用邏輯去把握。雖然膚色和身高兩種屬性自然而然地共存於人身上,但是二者不僅沒有必然聯系,而且互不相干。所以異質屬性之間的共存關系只能訴諸感性直觀,而無法訴諸邏輯推理。根據思維的經濟原則,我們沒必要按照諸多屬性逐一陳述,因為即便說明了每個屬性,而各個屬性之間依舊是邏輯的異質,然而只要把握到一個根本的屬性——理性——人就能得到說明了。
B. 如何看待旅遊目的地的他者文化
尊重。尊重看待旅遊目的地的他者文化。旅遊,是指國家內的居民離開長住地到國內另一地方去進行的旅遊。它的特點是,對進行這種旅遊活動的人沒有國籍的限制。
C. 關於「他者」的思考
昨天聽完「我是他者」的講座,今早有些思考的片段。他者,即他人/物/事,他性,即相異性。昨天蘇拉熱教授從古希臘的巴門尼德到赫里赫利特,討論了存在的兩種特性,即絕對不變性和流動變化性。這似乎也可以放置在他者的維度去思考。相對於人類來說,一切都是他者,即非人,非人性的。這是一個極端,雖然從純理論角度,這是有道理的,但蘇教授一開始就提到了人類意識的參與使得世界成為了他者,也就是說,意識才是他者存在的條件。存在,即被感知。有了意識,世界似乎變得復雜,但這明顯是人本中心主義的,與世界本身無關。在這個角度,我想到了霍金的魚缸哲學,人在魚缸外創立(比發現更好)了一套哲學物理學,與魚缸內的金魚所創立的另一套東東,價值是同等的,因為對於他們來說,他者(魚缸)隔絕了對方,而在各自的領域,這一套東東都在發揮著作用。在這里,他者是一個固定、安置的功能,就像世界各民族,文化各不同。與此同時,因為他者是一種意識性的,也是人本中心主義的,也是人性的,不同價值觀、文化、哲學等都會彼此遭遇,「我是他者」也就應運而生。因為在我看來,當一個動物與人類享有共同的語言和生活方式,當一個非洲出生的人與一個亞洲出生的人吃、喝、玩、樂著同樣的東東,那麼他們就是一樣的人,除了生理上的他性(相異性)。補充一點,「是」在法語中有「成為」的意義,不僅僅是一個判斷的詞,更是一個行為的動詞。我是(成為)他者,他者也是(成為)我。再補充一點,意識的本質就是流動,而這種流動得到呈現的介質,就是時間。
D. 他者視角下的嶺南文化
前兩年梳理嶺南飲食文化的歷史,有一個有趣的發現,原來廣東人真的很實在,不自誇飾,連「食在廣州」的金字招牌,都是在上海叫響的。從文獻所見的嶺南飲食文化史,幾可謂「他者視角下的嶺南飲食文化史」,筆者還曾擬以此為題去做一個博士後研究來著。這種他者的視角,利弊兼半。以飲食文化為例,在早先的時候,幾無不以茹毛飲血的蠻夷之食相視相錄,當然到晚近則擬之為天下至尊。說不好的時候,眾口鑠金;說好的時候,「寄之他人,十言而九信」,的確好得很。而鑒於這種情形,那搜集整理出版「他人之言」,乃是我人進行嶺南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前幾年黃樹森教授應原廣東人民出版社總編輯金炳亮之約主編《廣東九章》,並發展出「九章系列」,皆是有鑒於這方面工作的薄弱。選本而外,匯集這方面的文字,也是需要的。
從廣東文化的獨特性來著眼,域外視角是我們首先要關注的。自從明代中期利瑪竇經澳門入廣東北上傳教,西人關於廣東的記錄,就逐漸多了起來。利瑪竇的記錄早已經翻譯出版,見 《利瑪竇中國札記》 (中華書局1983年版)英人博克舍編的 《十六世紀中國南部行紀》 (中華書局1990年版),其中克路士的《中國志》,關於廣東的記述很精彩。該書另以 《近代歐洲人眼中的中國南方:南明行紀》 之名由遼寧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書名就充分顯示了其廣東淵源。 《海屯行紀
鄂多立克東游錄 沙哈魯遣使中國記》(中華書局1981年版)中,鄂多立克關於元代廣州人吃蛇的記錄為西方世界最早。羅馬尼亞尼·斯·米列斯庫的 《中國漫記》 (中華書局1990年版),有兩章專談廣東,記錄了許多為我們所忽視的地方風物與民情風俗。晚近西人關於嶺南的著作,主要有美國人亨特的 《舊中國雜記》 和 《廣州番鬼錄》 (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1993年版)以及英人約翰·湯姆森 《鏡頭前的舊中國》 (中國攝影出版社2001年版)、法國人老尼克 《開放的中華:一個番鬼在大清國》 (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版),不過後者對廣東著墨不多。還有值得關注的書是 《十九世紀俄國人筆下的廣州》 (伍宇星編譯,大象出版社2011年版)。中山大學蔡鴻生教授雖對中西交流中的廣州與俄國的關系深有研究,但文獻的專門整理卻沒顧得上,此書可補缺憾。另,早期作為廣州出海口的澳門,也應特別予以關注。這方面,吳義雄教授所譯的瑞典人龍思泰的 《早期澳門史》 (東方出版社1997年版),是必讀之書。而把上述著述中關於廣東的篇章,集為一冊出版,也是地域文化建設必須做的功課。
域內嶺外之人關於廣東的專門著述並不多,最早數晉嵇含的《南方草木狀》及徐衷的《南方草物狀》,降及唐,有段公路的《北戶錄》、劉恂的《嶺表錄異》、尉遲樞的《南楚新聞》、沈懷遠的《南越志》,宋有錢易的《南部新書》、周去非的《嶺外代答》、朱彧的《萍洲可談》,明有王臨亨的《粵劍篇》、蔡汝賢的《嶺海異聞》,清有錢以塏的《羅浮外史》、張渠的《粵東聞見錄》、吳綺的《嶺南風物記》、陳徽言的《越游記》、閔敘的《粵述》、吳騫的《惠陽山水紀勝》、王士禛的《廣州游覽小志》、李調元的《南越筆記》、張心泰《粵游小志》等等,當然散落在各類總集別集中關於嶺南的記述就更多,而輯錄整理工作幾未展開,我人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遠。
E. 如何理解文化的本質
文化的本質
就是規范化的社會意識 (或社會理念)。從規范化的具體方式來看,這種「規范化」主要包括程序化、誇張化、形象化、抽象化、特徵化、典型化、邏輯化和系統化等具體方式,因此文化就是對社會意識進行程序化、誇張化、抽象化、特徵化和典型化等加工和概括以後的表現形式。
從規范化的具體內容來看,這種「規范化」主要包括:一是規范化的表述方式(如語言表述方式、文字表述方式、圖像表述方式、雕塑表述方式、音樂表述方式、舞蹈表述方式、建築表述方式等文學藝術),二是規范化的操作流程(如生活習俗、工藝品與食品製作流程、社交禮儀等),三是規范化的邏輯結構(如宗教與科學),四是規范化的判斷標准(如審美判斷標准、善惡判斷標准與真假判斷標准)。
文化是經過「規范化」處理以後的社會意識,這樣將使社會意識更加清晰明確,從而更加易於識別,易於理解,易於使用,易於判斷,易於傳播,易於繼承,易於發展。
如何理解文化的本質
所謂文化,從本質上說就是覺醒的個體靈魂從自體向他者的轉移。站在靈魂的角度看,通過這種轉移,靈魂克服了宿主生命的有限性,實現了對自然生命的超越。
由於人類靈魂的覺醒,實現了靈魂與本體靈魂的剝離,從此人的靈魂更加方便交流,語言逐漸產生。隨著語言的產生,個體靈魂之間的交流就具有了普遍性,個體靈魂之間相互影響和改造,在一些集體行為的認識上逐漸形成了共識,於是就產生了「集體靈魂」。文化就是集體靈魂的載體,集體靈魂是文化的本質。而人群對文化的認同造就了「文明」。
F. 人們越來越需要了解異文化的現實原因是什麼
人們越來越需要了解異文化的現實原因是:知己知彼立足全球。
所謂『異文化』,顧名思義,就是他者的文化、別人的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很有必要以國家為單位,進行多元文化的比較研究。 作者是日本文化廳的廳長,對各國的文化都有很深的研究。在『文明的沖突』面前,他試圖用親身的經歷和理論分析證明,各種文化的沖突其實可以避免,並達到相互理解、相互滲透的混合狀態。
當自己遭到定型化的貶斥時,我們就會想,這是被擴大解釋和誇大其詞的結果,讓人不勝其煩,簡直就是一種偏見。比如,認為日本的象徵就是富士山和藝伎。盡管現在這種情況已經有所減少,但我們自己至今有時還主動把富士山和藝伎作為日本的象徵來向外推銷。 雖說因遭到定型化而心情郁悶,但我們不妨捫心自問,難道某個地方不是存在著造成這種情形的根據和遭到貶斥的理由嗎?
理解異文化的意義之一,就是在異文化中發現我們自己或缺的東西,然後來重新探究那些東西在本土文化中業已消失的原因。這意味著異文化不單單是一種珍奇的存在,並且是重新審視本土文化的一個機會。而且,我們的時間是被近代的時間所支配著的,通過接觸異文化也可以讓我們發現不同時間的存在。
近代日本對中國文化的這種傾向也擴大到了整個亞洲。直到現在也沒有把亞洲各種各樣的文化放置在和美國、西歐文化相同的水平上來加以看待。 可以說,近代的日本人對非洲、亞洲等除美國、西歐以外的文化非常冷漠,而並不試圖正確地去認識它們。
G. 如何應對國際商務談判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在談判中要主動地了解中西方談判差異,發現導致彼此誤解或對立的真正原因,想方設法找到建設性的溝通渠道,促進談判向成功的方向發展。首先,加強跨文化的談判意識。國際商務談判是一種屬於不同文化的不同思維方式、感情方式及行為方式的談判,有時意識不到的不同文化規范的力量可能會削弱有效的交流。因此,在國際商務談判中,必須加強跨文化談判意識,認識到不同文化類型背景的談判者在需求、動機、信念上的不同,學會了解、接受、尊重對方文化,切不可片面理解在自己國家裡得到認可的東西在其他國家也同樣行之有效。在正確的談判意識指導下,涉外談判者要靈活多變,使自己的談判風格和策略適應不同的商務文化類型。
其次,敏銳洞察談判對手文化准則、社會習俗和禁忌。在進行國際商務談判之前,談判者一定要盡可能多地了解對方的習俗與禁忌,以避免因不知道某些特殊講究而致對方不快甚至影響談判的進程和結果。如中國認為吉祥的「四六成雙」的「四」,在日本特別忌諱。我們視為珍貴吉祥的大象卻被英國人當成蠢笨的象徵,與他們貿易時,商標和包裝上要盡力迴避大象圖標。所以在談判中深入了解他者文化非常重要,切忌把自己的價值理念體現在產品中。
再次,理解和容納不同的文化,克服文化偏見。盡管人們一般都意識到文化差異的存在,但在談判中還是會有意無意地用自己的標准去解釋和判斷對方,而忘記事實上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商務文化。因此,在國際商務談判中,首先要摒棄民族中心主義,克服文化偏見,切忌妄加評論對方的文化准則,同樣也不要讓對方來評判自己的價值觀,這樣很容易引發尖銳矛盾。當不同文化在談判場上碰撞時,要學會尊重和包容相異的道德規范和風俗人情,盡量站在對方的文化角度去觀察事物,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另外,我們還要避免文化接觸中的刻板印象。兩種文化的差異是就整體的傾向而論,講的是共性,而非一概而論。然而個性的差異必然存在,不可忽視。刻板印象會禁錮人們的頭腦,使其失去應有的敏感,不利於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最後,克服溝通障礙。由於雙方文化背景的差異,一方語言的某些表述難以用另一種語言來准確表達而造成誤解,這在商務談判中也不鮮見。國際商務交流中翻譯顯得尤為重要。此外,受職業習慣、教育程度以及某些領域的專業知識所限而造成的一方未能准確理解甚至誤解另一方所提供的信息內容,也是阻礙雙方有效溝通的重要障礙。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必須確保准確傳達雙方的意圖和信息,以免雙方因誤解而使談判陷入僵局。
總之,國際商務談判與文化溝通密不可分,文化差異將是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和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所面臨的極大挑戰。談判中,我們不能以自己的文化背景為標准去理解和評價對方,而應以跨文化的視角審視、分析和解決問題,積極地順應和調適文化差異,從而實現跨文化談判的成功。
H. 文化他者是什麼意思
試題答案:【答案】B 試題解析:【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回憶、再現所學知識,並作出正確判斷的能力。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南方文化」、「中國的韻文詩賦」等,可知,此題考查的是中國古代的文學特徵。回憶、再現所學知識,可知,「南方文化」就是指南方以楚國為代表的楚辭,故,正確答案選B;而ACD三項均不正確,排除ACD三項。考點: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文學成就·楚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