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養生館如何禪文化導入

養生館如何禪文化導入

發布時間:2022-12-08 15:55:33

⑴ 如何理解「茶禪一體」「茶禪一味」的茶禪文化

茶禪一味
關於「茶禪一味」一詞的解釋,度娘給的答案是:「茶禪一味」「茶即禪」--品茶如參禪。
茶的寓意是放下,人生如旅,奔波的人,忙碌的人,放下手裡的活,小憩片刻,享受閑適,暗合禪意的放下,故謂之茶禪一味。
飲茶因能清心寡慾、養氣頤神,故向有「茶中帶禪、茶禪一味」之說。
故中華歷來以茶香與書香、墨香齊名(號稱「三香」),是高雅、安詳、和諧之社會精神的體現。
文人墨客,清茶一杯,淡風論雅;芸芸眾生,一茗在手,照樣海闊天空。
平易近人,寧靜淡泊,雅俗共賞,這就是茶之性,茶之品。
中國人與以茶為能事,清晨人坊吃早茶,班前泡一杯花茶,待客要奉上清茶,柴、米、油、鹽、、醬、醋、茶,是日常生活中的必行之事。
茶,最早是一味葯有治病的作用,《神農本草經》雲:「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以後茶漸為中國人的主要飲料,那麼,普通的一種茶,能升至茶文化,這里是因為士大夫們參與茶事,賦予其一種文化理念,故而有種茶、制茶、烹茶、品茶等茶的成品工作。逐漸產生了一系列規則、制度、習慣、風俗與書法、繪畫、美文、詩詞、琴棋,互為表裡,融和成為綜合性的文化現象。
茶文化內伸層面,又謂--茶道。《周易.系辭上》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茶道的內涵,不僅指茶法茶器,更是指具象中的道德、美學、哲學的理念,所謂茶道即人道。茶事極重「德行」,陸羽的《茶經》說:「茶性儉」、「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在茶事中體現為:「對己,簡朴自律;對客,待之以禮」。
古代的文人墨客記錄了茶所演繹的一幕幕世相,而畫家則用畫筆,描繪了品茶之趣。
初唐有「丹青神化」的閻立本,曾畫《蕭翼賺蘭亭圖》,此本現藏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蕭翼賺蘭亭圖》一畫是根據唐何延之《蘭亭記》而作。作品反映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命台御史蕭翼往會稽(浙江紹興)向僧人辯才智取晉代書聖--王羲之所書《蘭亭集序》的故事。
明代畫家顧炳所摹繪唐代閻立本所繪《鬥茶圖》中,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民間的飲茶習俗,畫中將諸人端壺、沖茶、觀茶、品茶。其中提桶站立鬥茶者極有個性,頭裹巾、上身半袒、束腰、著芒鞋,右手提桶,左手正作品茶狀。
以煮茶人畫常常會帶有一種獨特的雅緻情趣。
明代畫家王紱作有《茅齋煮茶圖》,其詩雲:「小結茅齋四五椽,蕭蕭竹樹帶秋?。呼童掃取空階葉,好向山廚煮三泉」。題詩與畫面相配,給人一種清寂的氛圍,主人在山野林下,幽然自得,遠離了喧鬧,展現的淋漓盡致。清鄭板橋亦有「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閉柴扉,掃竹徑,對芬蘭,啜苦茗,時有微風細雨,潤澤於蔬林窄徑之間」之雅事也。
古代畫家的「茶味沖淡平和,心悟自省,茶性與禪性相近」之追求,多少也表達出一些不得志者的無奈。
在當代畫家中展現同樣的題材,而別然不同。青年畫家馬海方先生所創作《納涼圖》畫面中描繪一位老者,心寬體胖,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態。其無拘無束,獨賞鶯哥的鳥啼,一個紫砂壺,概括了老者吃穿不愁,退休後的美好生活,似神仙一般,馬海方先生的畫作簡括,以生動繪畫語言表現了富足的百姓生活中的一角。其作品圖簡意豐,令人回味。
自古茶與文學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有關茶的文學數不勝舉。當代的趙朴初居士曾有一首著名的詩:「七碗受至味,一壼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七碗」的典故出自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見《全唐詩》卷388)。
「吃茶去」是禪門的一個著名公案。唐末趙州從諗禪師,用「吃茶去」接引後人的一種方便。禪師們認為平常心是道,道在自然中,遠水搬柴皆妙道。吃茶是從平常生活中最小最起眼的事,當然也有妙道。趙州從諗禪師的「吃茶去」,目的不在茶,而讓人們在極小的事物中體認自性。
所以趙朴老曾說「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就是如果你引經據典的流入的口頭禪,不如回觀心性,對照修持,自得自悟。其詩從茶詩升格至佛理,令人回味。
茶與「坐禪」修行有很大關系,茶可以消除坐禪帶來的疲勞,且能提神醒腦,去魔祛邪,淡泊去欲,和膝互敬之功能。古人將茶概括為「十德」,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驅病氣,以茶樹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於是有了「茶禪一味」的哲學命題。

⑵ 禪茶文化的基本知識

茶清靜純潔的品質內涵與妙香流溢的佛法禪機相映生輝,茶的自然屬性被賦予禪茶 文化 之中。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禪茶文化的基本知識,一起來看看。

禪茶文化的基本知識:禪茶文化的基礎內容
禪茶文化的基礎在於禪與茶在“苦、靜、凡、放”方面的相通之處。茶與佛教的最初關系是茶為僧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而僧人與寺院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和制茶技術的進步,進而,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無限,但以“四諦”為總綱。釋迦牟尼成道後,第一次在鹿野苑說法時,談的就是“四諦”之理。而“苦、集、滅、道”四第以苦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等,總而言之,凡是構成人類存在的所有物質以及人類生存過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佛法求的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觀、達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脫。茶性也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情則上清矣”從茶的苦後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產生多種聯想,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

其二曰“靜”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為達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鑒、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靜。佛教坐禪時的五調(調心、調身、調食、調息、調睡眠)以及佛學中的“戒、定、慧”三學也都是以靜為基礎。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創出來的。可以說,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在靜坐靜慮中,人難免疲勞發困,這時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

次話一語中的。茶道的本質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惱,歸根結底是因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別強調“放下”。近代高僧虛雲法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放下一切是放什麼呢?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這十八界都要放下,總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松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山清水秀,日麗風和,月明星朗。品茶其實就是不斷的拿起放下!
禪茶文化的基本知識:禪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禪茶文化是中國茶文化的一種重要組成部分,它很好地融合了儒、道、佛的思想精髓與茶的高貴品行,具有“正清和雅”的鮮明文化特徵,“正”,是指儒家的浩然正氣;“清”,則是道家的清風雅趣、淡泊人生;“和”,包含佛家的眾生平等、一團和氣;“雅”,代表茶所帶來的活甘清香的雅氣。這些文化特質使禪茶具有一種不同於哲學和倫理學的社會化育功能,它注重“感恩、包容、分享、結緣”的文化內涵,注重兼容並蓄,雅俗同歸的精神境界,文化本身在凝集人心、化解矛盾、優化自身素質、和諧自他關系中更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對於現代社會意義深遠。
禪茶文化的基本知識:禪茶文化的概念
禪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上是指寺院僧人自己 種植 、採制、飲用的茶以及通過 飲茶 而福慧雙修、明心見性的法門。茶主要是用來供佛、待客、自飲、結緣等。廣義上禪茶無外乎燒水、沖茶、品飲,禪茶文化即通過吃茶的全過程而體悟禪法,禪茶產品是禪茶文化的載體,這個就不僅僅限於寺院和僧人的范疇。

狹義的禪茶以及禪茶文化防止大而不當所造成的含糊不清,明確了禪茶傳承的主體,確保禪茶文化建設的目標明確。廣義的禪茶更有利於大眾認同、大眾參與,是生活禪的具體應用。

經常聽人說禪茶或者茶禪,有人把兩者等同起來,認為誰先誰後宗旨不變,有人認為茶禪就是通過對茶的體認和感悟而進行禪修的一種法門,也是依照禪理來演繹的一種茶道。茶是參禪悟佛之機,顯道表法之具,禪是以茶凈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兩者互為表裡,互為因緣,互為體用,互為能所。可以茶喻禪,以茶行禪,以茶悟禪,以茶參禪。

禪茶文化相關 文章 :

1. 禪茶文化的由來與內容

2. 禪茶人生文章6篇-人生猶如一壺禪茶

3. 禪茶感悟人生散文

4. 茶文化策劃 ​

5. 禪茶隨筆

6. 禪茶茶道的茶藝步驟

7. 禪茶書法作品

閱讀全文

與養生館如何禪文化導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