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安慶文化古城是哪裡

安慶文化古城是哪裡

發布時間:2022-04-20 02:15:36

A. 中國安慶在哪個省份

安慶位於安徽省西南部。

安慶,古稱舒州,別稱宜城,簡稱「宜」。位於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處,安慶素有有「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素有中國「黃梅戲鄉」之稱,國粹京劇的起源地。

安慶是皖西南區域中心城市,皖西南政治、經濟、文化、科教、交通和航運中心,皖贛鄂三省交界處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和軍事戰略要地。長江中游城市群主要成員之一,長江經濟帶通關一體化核心城市,皖南國際旅遊文化示範區重點城市,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核心城市。

「千年古城、文化之邦、百年省會、戲劇之鄉」。二千多年前為春秋古皖國,安徽省簡稱「皖」即源於此,安徽省的名稱是由「安慶府」與「徽州府」各取一字而來。公元1260年建城至今,安慶已有近800年歷史,自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國二十六年(1938年),安慶是安徽省承宣布政使司和安徽最早的省會所在之地。

B. 介紹下安慶

安慶市情簡介 安慶市位於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是長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現轄桐城市、懷寧、樅陽、潛山、岳西、太湖、望江、宿松7縣及迎江、大觀、宜秀3區,總面積1.5 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 6 1 0萬人。其中市區面積8 2 1平方公里,人口7 3萬。

安慶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薛家崗和張四墩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見證了安慶的祖先自古就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東周時期安慶是古皖國所在地,安徽省簡稱「皖」即由此而來。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改舒州德慶軍為舒州安慶軍,「安慶」自此得名。安慶城始建於公元1217年,至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東晉詩人郭璞曾稱「此地宜城」,故安慶又別名「宜城」。
從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民國二十六年(1938),安慶一直是安徽省省會和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清咸豐十一(1861)年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製造了中國第一台蒸汽機和第一艘機動船;清光緒年間陳獨秀在安慶舉辦藏書樓演說、創辦《安徽俗話報》,第一次試舉起「新文化」的旗幟;光緒三十三年(1907)、三十四年(1908)先後發生在安慶的徐錫麟巡警學堂起義和熊成基炮馬營起義,接連打響了辛亥革命第一槍和新軍起義的第一槍;安徽省的第一座發電廠、第一座自來水廠、第一家電報局、第一部電話、第一條官辦公路、第一個飛機場、第一個現代圖書館、第一所大學、第一張報紙……都誕生在這里。安慶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禪宗聖地」的美譽。是《孔雀東南飛》、「大喬小喬」、「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發生地,是統治中國文壇近三百年的「桐城派」的故里,是京劇鼻祖程長庚為代表的徽班成長的搖籃,是黃梅戲形成和發展的地方,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陳獨秀、佛教領袖趙朴初、道教領袖陳攖寧、「兩彈元勛」鄧稼先、中國「計算機之父」慈雲桂、「將軍外交家」黃鎮、「雜技皇後」夏菊花、通俗小說大師張恨水等影響中國、聞名世界的傑出人物的故鄉。古皖文化、禪宗文化、戲劇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安慶生態優良,環境優美,是國家園林城市。安慶城北枕龍山,南臨長江,西依皖河,東接石塘、破罡諸湖,獅子山、鳳凰山、菱湖、秦潭湖等鑲嵌其間,整個就像是一座大園林。城北的大龍山—石塘湖風景區,山景、水景、石景、樹景、洞景融為一體,別具特色;城西的陳獨秀陵園,林郁山靜,幽雅肅穆,令人嘆止;城南沿江岸建設的外灘公園、橋頭公園綿延近十公里,形成一條靚麗的風景線;城內的「世太史第」、「探花第」、「太平天國英王府」等古建築,保持了典型的明清建築風貌;特別是歷史悠久的菱湖公園與近年建設的蓮湖公園、市民公園、大湖風景區已連成一片,總面積近五平方公里,堪與杭州西湖媲美;建設在景區內的文化廣場、黃梅戲藝術中心、鄧石如碑館、黃梅閣、血衣亭、日本櫻花園、徽派盆景園、黃鎮紀念館和科技館、體育館、圖書館等建築物,以及程長庚、鄧石如、嚴鳳英、鄧稼先、陳延年等塑像,更是增添了一層文化的氛圍。城區綠化覆蓋率已達3 8.2 6%,綠地率達3 5.6 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為8.O3平方米。

安慶山川秀美,物產豐饒,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不僅有天柱山、花亭湖等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有大龍山、小孤山、浮山、白崖寨、鷂落坪、妙道山、薛家崗等數十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或國家文物保護單位,而且是黃山、九華山、廬山等世界著名風景區之間的交通樞紐。潛山縣境的古南嶽天柱山,一柱擎天,萬岳歸宗,以雄奇靈秀著稱;岳西縣境的司空山,為佛教禪宗二祖慧可「遁跡修禪」之處,是著名的佛教聖地;宿松縣境的小孤山,聳立大江之中,世稱「海門天柱」;「白崖寨」則有「南國小長城」之名;樅陽縣境的浮山,幻若水上蓬萊,是典型的火山地質公園;市區的迎江寺振風塔,塔影橫江,有「過了安慶不說塔」之譽。安慶交通便捷,旅遊服務設施齊全。住宿優雅方便,傳統食品和風味小吃自古聞名。鰣魚、鱭刀魚、大閘蟹、墨子酥、油酥餅、桐城豐糕、懷寧貢糕、江毛水餃、雞湯炒米等特色食品讓人回味無窮,望江挑花、潛山舒席、宿松蠟染、岳西翠蘭茶葉等傳統工藝品或土特產品令人愛不釋手。滬蓉、東香、安合、合銅黃等高速公路干線、1 0 5、2 0 6、3 1 8三條國道和合九鐵路在市境交匯,已建成通車的安慶長江公路大橋和建設中的安慶鐵路大橋,跨江與建設中的南京——安慶城際鐵路、沿江高速公路、安慶——景德鎮高速公路連接。安慶天柱山民航機場先期已開通至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航線,目前又在擴建之中。安慶集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為一體的立體交通網路已經形成。

安慶充滿生機,蓄勢待發,是一座潛力巨大、大有希望的城市。安慶區位優勢明顯,地處皖鄂贛三省交界處,是溝通三省並連接上海、武漢兩大經濟區的紐帶,是3000噸級海輪入江的終點港口。安慶作為全國重要的糧棉油、水產品和畜禽生產基地,作為安徽省重要的石油化工、汽車零部件製造和紡織加工業基地,又被省列為皖江開發的重點開放城市之一,社會經濟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農業繼續保持較高的發展水平,工業初步形成了石油化工、輕紡、建材、機械四大支柱產業,涌現了安慶石化、華茂、環新、海螺、全力、鴻潤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基礎教育成為品牌,文化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城市供水、供電、供氣、公共交通通訊和商業服務等基礎設施有了很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安慶已與世界上1OO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關系,出口商品達2 0 O多種。

黨中央國務院頒布實施的《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中明確了對安慶的定位,是全省三大區域中心城市之一、三大產業集團之一、六大交通樞紐之一,打造帶動皖西南、輻射皖贛鄂交界地區的區域中心城市,建造全國重要的石化和輕紡產業基地;安慶的發展,不僅納入皖江城市帶中的重要一軸,也納入到面向全國發展的大格局中。

新的一年,在全面實施「十一五」規劃、建設和諧安慶的征途上,安慶市委市政府決心圍繞建設「千億安慶」、「活力安慶」、「和諧安慶」和文化強市的目標,以追趕跨越、奮力崛起為主題,以改革開放、自主創新為動力,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五大戰略」,強力推進「3231」工程,加快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提高發展質量,改善人民生活,扎扎實實推進和諧社會建設,保持和擴大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進一步加快建設全面小康社會進程。安慶人民正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身於改革和建設事業。

開放的安慶正敞開胸懷,竭誠歡迎海內外人士前來觀光旅遊、投資興業、共謀發展。

C. 安慶古城牆在安慶市區的什麼位置,從哪起至哪裡,精確到街道名最好。

地址位於安慶西門,四方城街【龍門口街至玉琳路段】,龍門小區附近!【附圖】

D. 古城在哪了

古城,一般就是指歷史文化名城。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
國務院已審批的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共有110個,其中:

1982年經國務院批準的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有24個:

西安、北京、承德、大同、南京、蘇州、揚州、杭州、紹興、泉州、景德鎮、曲阜、洛陽、開封、江陵(後改為荊州)、長沙、廣州、桂林、成都、遵義、昆明、大理、拉薩、延安。

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的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有38個:

上海、天津、沈陽、武漢、南昌、重慶、保定、平遙、呼和浩特、鎮江、常熟、徐州、淮安、寧波、歙縣、壽縣、亳州、福州、漳州、濟南、安陽、南陽、商丘、襄樊、潮州、閬中、宜賓、自貢、鎮遠、麗江、日喀則、韓城、榆林、武威、張掖、敦煌、銀川、喀什。

1994年經國務院批準的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有37個:

正定、邯鄲、新絳、代縣、祁縣、哈爾濱、吉林、集安、衢州、臨海、長汀、贛州、青島、聊城、鄒城、臨淄、鄭州、浚縣、隨州、鍾祥、岳陽、肇慶、佛山、梅州、海康(後改為雷州)、柳州、瓊山(後改為海口)、樂山、都江堰、瀘州、建水、巍山、江孜、咸陽、漢中、天水、同仁。

安慶是國務院單獨特批的唯一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2008年經國務院批準的第四批歷史文化名城有13個:

南通、無錫、山海關、金華、績溪、泰安、濮陽、鳳凰、吐魯番、特克斯縣、荊州(原江陵)、雷州(原海康)、海口(原瓊山)。

世界歷史名城,華夏精神故鄉,中國第一古都—西安。
西安大雁塔
西安,古稱「長安」、「京兆」。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代表,有著「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譽。

西安,在《史記》中被譽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是中華民族的發祥之地,由周文王營建,建成於公元前12世紀,先後有21個王朝和政權建都於此,是13朝古都,中國歷史上的四個最鼎盛的朝代周、秦、漢、唐均建都西安。西安高陵楊官寨遺址發現,將中國城市歷史推進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同時確定了西安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座城市。
http://ke..com/view/359005.htm

E. 你知道安慶市嗎 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

安慶市位於長江中下游北岸, 皖鄂贛三省交界處,東與安徽省池州市、銅陵市隔江相望,南以長江與江西省九江市相連,西界湖北省黃梅、蘄春、英山三縣,北接安徽省六安市、巢湖市。

安慶市轄區面積1.54萬平方公里,現轄一市七縣三區,即桐城市,懷寧、樅陽、潛山、太湖、宿松、望江、岳西七個縣和迎江、大觀、宜秀區三個區,總人口610萬人,其中市區72.7萬人。

安慶具有悠久的歷史。潛山薛家崗和市郊張四墩等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見證了安慶的祖先自古就生息、繁衍在這片美麗而富饒的土地上。 東晉詩人郭璞說「此地宜城」,故別稱「宜城」。南宋紹興年間置安慶軍,始得名「安慶」,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始築安慶城。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至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為安徽省省會所在地和安徽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安徽就是「安慶」和「徽州」首字的合稱。因安慶境內有座皖山,又有皖河繞流其間,春秋時期這里曾有過一個皖國,安徽簡稱「皖」即出於此,因此,人們常說安慶為安徽之源。

F. 安徽安慶名勝古跡有哪些

天柱山
天柱山位於安徽省的西南部安慶市潛山縣境內
司空山 [安慶]
司空山又稱司空原,位於安徽省岳西縣西40公里處。
振風塔 [安慶]
又名萬佛塔,聳立於長江之濱,位於迎江寺內,俗稱「萬里長江第一塔」,
迎江寺 [安慶]
位於安慶城區東南部,瀕臨長江,佔地2.2萬平方米,
三祖寺 [安慶]
三祖寺風光幽絕,是天柱山人文景觀集中之處,乃著名的禪宗古剎
小孤山 [安慶]
位於宿松縣復興鎮境內,與江西省彭澤縣城隔江相望
花亭湖 [安慶]
位於距太湖縣城4公里的大別山南麓,與小孤山、天柱山構成了安慶山水旅遊熱線
桐城文廟 [安慶]
是桐城歷史文化標志性建築,桐城古文學派的重要象徵。文廟始建於元朝
白崖寨 [安慶]
白崖山位於宿松縣城西北趾鳳鄉境內,距縣城五十餘華里。
小孤山 [安慶]
在安徽宿松縣和江西彭澤縣煙波浩淼的長江上
菱湖公園 [安慶]
安慶菱湖公園位於老城東北,以多菱而得名
趙朴初公園 [安慶]
趙朴初公園選址於太湖縣寺前鎮萬年沖,
等等等
大小龍山風景名勝區及龍湫舊址、
龍山鳳水風景名勝區、
盛唐山(登雲坡)舊址、
菱湖風景名勝區、
迎江禪寺及振風塔、
大觀亭遺址、
大士閣舊址、
明譙樓、
世太史第(趙文楷及趙朴初故居)、
探花第、
鐵硯山房(鄧石如及鄧稼先故居)、
安慶孔廟(中 共安徽地委) 舊址、
明倫堂、
錢牌樓石牌坊及古街、
倒爬獅石牌坊遺址及古街、
四牌樓古商業街、
金雞碑及五猖神廟碑、
鄧石如碑館、
皖白山人舊館、
江西會館舊址、
古城牆北段及西段舊址、
古城牆遺址、
皖口古城遺址、
張四墩遺址、
夫子城遺址、
三城禪寺、
圓照禪寺、
寶善庵、
關南清真寺、
天主教堂及神甫樓舊址、
基督教聖誕堂及教堂小樓舊址、
聖教主座堂舊址、
天主教同仁醫院舊址、
中華聖公會天恩堂、
大清萬壽宮及安徽勸業場(安徽省國民政 府)舊址、
兩江總督府(太平天國翼王府)遺址、
明狀元府讀書堂舊址、
太平天國英王府舊址及壁畫、
太平天國樅陽會議舊址、
太平天國古城牆戰壕遺址、
集賢關及烈士陵舊址、
大清安慶內軍械所遺址、
大清安徽郵務管理局舊址、
飲馬塘監獄舊址、
安徽省官立圖書館舊址、
中 國 國 民 黨安徽省黨部舊址、
中 共安慶建黨會議舊址、
中 共懷寧中心縣委舊址、
柏子山抗日根據地舊址、
陳獨秀陵園、
陳獨秀故居遺址、
陳家破屋舊址、
陳獨秀演講處舊址、
辛亥革命徐錫麟起義遺址及徐錫麟就義紀念園、
熊成基馬炮營起義會議舊址、
鄧石如墓、
熊范二烈士專祠、
吳樾及皖江九烈士墓遺址、
孫中山柏文蔚焚煙遺址及焚煙亭、
李鴻章故居倉房牆基遺址、
張恨水故居遺址、
四照園別墅舊址、
縣下坡古民居舊址、
人民路近代建築舊址、
大王廟古民居群舊址、
楊家山古民居舊址、
姜高琦烈士墓及血衣亭、
黃梅閣及嚴鳳英墓、
嚴鳳英故居、
敬敖書院舊址、
安徽大學紅樓舊址、
安徽官立中等工業學校舊址、
六邑中學舊址、
毛 主 席視察安慶一中紀念地、
讓泉舊址、
四眼井及其它古井舊址、
第二橋遺址、
明代崇禎石塔舊址、
君山烈士墓、
「般若岩」石刻、
「倉門石」石刻、
「君恩山重」石刻、
「忘歸」石刻、
劉文典墓、
汪志伊墓、
胡玉美老店及醬園舊址、
麥隴香老店舊址、
柏兆記老店舊址、
余良卿葯店舊址、
迎江樓舊址……

長江外灘公園、
長風沙碑園、
黃鎮紀念館、
獅子山公園……

G. 安慶在哪裡

安慶市,簡稱「宜」,別稱宜城,安徽省地級市,位於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處,西接湖北,南鄰江西,西北靠大別山主峰,東南倚黃山余脈,總面積13589.99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821平方千米。

安慶是長江三角洲中心區27城之一,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禪宗聖地」的美譽。是「桐城派」的故里,京劇鼻祖徽班成長的搖籃,是黃梅戲形成和發展的地方,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陳獨秀、「兩彈元勛」鄧稼先、通俗小說大師張恨水等人的故鄉。古皖文化、禪宗文化、戲劇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安慶文化。

(7)安慶文化古城是哪裡擴展閱讀

安慶地貌多樣,襟江帶淮,山地、丘陵、河湖面積約各佔三分之一。總體特徵西北部是大別山中低山區,東南部為長江洲圩灘地,中部丘陵起伏,間有低山、湖泊。大別山逶迤於西北,長江環繞於東南,兩者之間為丘陵崗地。山區主要分布於岳西、潛山、太湖、宿松縣,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1600米(吳淞高程,下同)。其中最高峰為岳西縣北與霍山縣交界處的天河尖(一名天鵝尖),達1755米,也是大別山的主峰。

安慶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適宜農林牧漁全面發展。主要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濕和,雨量適中,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嚴寒期短。太陽輻射總量112—117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氣溫14.5—16.6℃,秋季略低於春季。年均降水1250—1430毫米。

安慶境內河流以岳西縣多枝尖為分水嶺。多枝尖以南的廣大地區分別以皖河水系的長河、皖水、潛水(流域面積6441平方千米),華陽河水系的二郎河、涼亭河(流域面積5511平方千米),菜子湖水系的大沙河、龍眠河、掛車河、孔城河(流域面積3234平方千米),白盪湖水系的羅昌河、楊市河(流域面積約550平方千米)等匯入長江。

H. 安徽的歷史文化名城是哪幾座

安徽省總共16個地級市,共擁有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分別為:鳳陽、桐城、黟縣、蒙城、渦陽、潛山、和縣、貴池、宣州 、滁州 。

安徽是全國的文化大省,其遺存豐富而別具特色,安慶、歙縣、壽縣、亳州、績溪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部分介紹

1、歙縣:位於安徽省南部,秦代設縣,自唐至清歷為州、府、郡治。城池始建於明,現保存有南、北譙樓及部分城垣。

城內有大量明、清住宅及庭園,一些街巷還基本保持著明、清時代風格。文物古跡有許國牌坊、李太白樓、長慶寺磚塔、棠越村牌坊群、新安碑園、明代古橋等。歙縣人文薈萃,有許多名人遺跡,還有歙硯、徽墨等傳統工藝品。

2、壽縣:位於安徽省中部,古稱壽春,春秋為蔡侯重邑,後歷代多為州、府治。城牆始建於宋,兼有防洪功能,經明、清修整,至今保存完好。文物古跡有報恩寺、范公(仲淹)祠、孔廟等,附近出土許多戰國墓葬。城郊有八公山、淝水,是著名的「淝水之戰」的古戰場。

3、亳州:位於安徽省西北部,曾稱亳縣。亳,因商湯王立都而得名,以老子之故鄉,曹操、華佗之故里而傳聞中外。北周時即名亳州,渦河繞流城東北,古代水運較發達,商賈雲集,會館林立,曾為商埠,是我國古代四大葯材基地之一。

亳州一些老街依然保持著明清建築的濃厚風貌。現存的文物古建築有商湯王陵、曹操家族墓群、華佗故居、文峰塔、明王台、花戲樓和古地道等。

4、 績溪:位於安徽省南部,唐代置縣,隸屬歙州、徽州。1987年12月,劃屬宣城地區。現保存有龍川胡氏宗祠、奕世尚書坊、大平天國壁畫、霞間古窯址等,分別被列為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坑口-湖村-勘頭、上庄-旺川-馮村等兩個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被古建築專家稱為明清建築博覽館。

5、安慶:位於安徽省西南部,南宋置安慶府。從清到民國安慶一直是安徽省省會和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薛家崗和張四墩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見證了安慶的祖先自古就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8)安慶文化古城是哪裡擴展閱讀:

歷史文化名城評定標准:

一、我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目前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地上或地下歷史文化遺跡的。或近代發生過重大歷史事件,對我國近代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目前尚有豐富實物遺存的。

或文物古跡特別豐富、保存較為完好,具有重大的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的。 或是我國少數民族的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目前仍保存有民族特色的。

二、舊城建築風貌與格局具有特色,現狀保存完整,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

三、存在文物古跡主要分布在城區或近郊區,保護它們對城市的性質、發展方向有重要影響的。

網路-安徽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安徽省圖書館-安徽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

I. 安慶的歷史遺跡的資料

1、迎江寺

安慶迎江寺位於安慶東門外,瀕臨長江,佔地3萬余平方米,始建於北宋開寶七年(974年),歷代均有整修或修建。

據《安慶府志》和《懷寧縣志》記載,迎江寺於明萬曆已未(公元1619年)由懷寧縣士紳阮自華募捐重建、

明光宗曾親書匾額「護國永昌禪寺」,清順治七年(1650年)敕改「迎江禪寺」,乾隆帝賜「善獅子吼」額,光緒八年(1882年)題匾「迎江寺」,

整座寺院建築在長江岸邊的高地上,殿堂巍峨,從十里開外即能見其雄姿。

2、振風塔

振風塔,坐落於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寺內,原名萬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後取名「振風」,有「以振文風」之意。振風塔位於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沿江東路北側,瀕臨長江。

安慶振風塔從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開始興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建成,是長江沿岸古塔之一。該塔除具有佛塔的功能外,還具有導航引渡的功能。

3、薛家崗遺址

薛家崗遺址,面積6萬平方米,地處安徽省潛山縣(安慶市代管縣)王河鎮永崗村和利華村交界處。它是新石器時代遺留下的古文化遺址。

現出土了大約3000件文物,主要是石器,陶瓷和玉器,並發現了百餘座的墓穴。薛家崗遺址延續時間長,分布范圍廣,文化層堆積厚,遺跡遺物豐富和文化內涵深邃,成為長江中下游地區遠古文化——薛家崗文化的典型代表。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桐城文廟

桐城文廟為明清以來當地祭孔的禮制性建築群,雄居縣城中心,面臨廣場,正對繁華街區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環擁,如眾星拱月。

據《安慶府志》、《桐城縣志》,文廟原在縣城東郊外,始建於元延祐初年(公元1314年),元末毀於火。明洪武初移建於今址。

後因屢遭兵火與風雨侵蝕,明清兩代修葺19次。雖然迭經廢興,而今還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廟,仍然格局堂皇、古樸典雅。

5、六尺巷

六尺巷,位於安徽省桐城市(安慶代管縣市級)的西南一隅,全長100米、寬2米,建成於清朝康熙年間,巷道兩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著「禮讓」二字。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存,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讓牆詩」就出自六尺巷一段歷史典故。

史料記載:張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氏越用之。家人馳書於都,公批書於後寄歸。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故六尺巷遂以為名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六尺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安慶桐城文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振風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迎江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薛家崗遺址

J. 歷史上叫安慶的地方現在在哪裡

就是一個安徽的安慶啊。
這篇文章很全,推薦。
古 城 池: 風 雨 八 百 年
作者署名:老屋
一、尋找古城池的記憶形態
上游——中游——下游:長江自然地理的三級落差,安慶居下游,是為八百里皖江的門戶;東方——西方——南方——北方:國家行政地理的方位坐標,安慶居長江之北,地處東方文明古國之皖西南,是為千里大江北岸(舊時漢口至南通)惟一的一座古城池。也就是說,它既是下游又是上游,它既稱東方又同時稱西方、南方、北方,就是這樣一座城市,你說怪不怪?
…… ……
許多年前,徜徉在西門老街,還時常看到民居外壁嵌有幾塊「嘉定十年」(1217)或「紹定壬辰」(1232)之類字樣的城磚;如今,倘有興致或到市博物館一走,或上太平寺街訪問學者胡寄樵老先生,或去古玩城程老闆位於工農街私宅的後院,就會訪到一大堆鐫字古磚和拓片,這些磚載記憶差不多有七、八百年光景了。神縈多年的老城牆,恍若遙遠的夢中,當我見到這座「城市」的時候,城牆、門樓、亭台、柵欄、關隘等等盪然無存,「城」的概念沒了,只留著看得見摸得著的「市」,讓人追懷繼往,欷歔不已。對我來說,1958年的大面積拆除古城牆行動,從此化作無法觸摸的記憶。只有通過對鄉邦文獻的消納含化和對一大批先賢傳承的口碑歸並創新,我才有機會與每一代老城牆和某一塊老字磚,進行心靈上的溝通。

在喧囂的市聲里,我常騎著單車獨自繞「城」一周,希冀找著些老城的影子。每從宜城路口南頭樅陽門商場的江邊北上,經「樅陽門」(東門)、「大柵子」、「小柵子」、「建設門」(菱湖門、小東門),往西過菱湖南路「小北門」(城門洞之一,位於雙井街北街口,出洞門直抵民國時期的國立安徽大學),越柏子橋大轉盤,上德寬路北正街口,走「集賢門」(北門)、遙望西北的「萬觀門」,抵玉琳路口再往東,似見「正觀門」(八卦門、西門)、「玉虹門」、「金保門」、「同安門」,不覺過程良路和西門渡口,來到沿江西路筆直朝東,經「鎮海門」(盛唐門、大南門)、抵「康濟門」(小南門),過港務局碼頭拐個小彎又是往北,返回原點「樅陽門」。這13座城門(含兩柵子門和一城門洞),都是元代至民國時期的牆體建築,而建城之初的宋代,又有哪些城門呢?

那是787年前的一個冬天,經過近一年的加緊施工,安慶城牆圓滿完工了。它周長9里13步,牆高2丈,牆腳寬7尺,頂寬3.5尺,中間壘土,兩邊包砌青磚到頂,頂端砌有3032個垛口,牆內面積摺合今制為2.7平方公里,城池略呈圓形。牆體開城門5座:東面,樅陽門;東南面,康濟門;南面,盛唐門;西面,正觀門;北面,集賢門。由此算來,安慶的建城起步時間是公元1217年,即南宋嘉定十年,史稱「山口宋城」或「南宋安慶老城」。

以上5座城門,一改安慶城池史前(1217年前)土城山寨圭角方門之態,砌成牢固的磚石券門,其上有兩層飛檐門樓,5門是為南宋建城之初的名稱。經歷代戰亂、修建、增拆和自然災害,城門的位置、稱謂、樣式、功能等等,如前所述,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需要提及的是,在西、北之間的萬觀門,為元代余闕(1303——1358)苦心經營的6座城門之一,幾年後,因被起義軍攻潰而破敗,延至明初,已漸雍塞,萬觀門風貌不再……今日,我就這么繞安慶老城一周,用不了個把時辰,似有訪古旅遊的味道。
為了獲取更多的古城牆遺址信息,我又順時針繞老城一周(先前是逆時針方向),此刻感受的,又是它那古樸的文化氛圍。筆者就目力所及,揀選些有趣的說來,與你分享:刻在東門城牆上的「樅陽門」3字,陰文,為清代著名書法家、涇縣人包世臣(1775——1855)所書,每字直徑約66厘米。見其門樓之上高懸一副楹聯:「經過些雲海升沉,聽野寺晨鍾,恍如一夢;說不盡古今幻變,只中流皓月,曾照千秋,」傳為清末巡撫彭玉麟(1862年在任)親撰。往西行不遠,就是康濟門,其上原有一匾額:「江國風清」,為乾隆間安徽巡撫托庸(1761年在任)所賜。再往前,又見鎮海門,其上也有一額,名「海門天柱」——其題意源自元代小孤山「海門第一關」之石刻,後人又據此生發出「海門夕照」為安慶12景之一;更有墨客據此引申為《史記》上一段「秦始皇渡渚」典故:「(其地)日落霞光萬道,浪金涌,檣帆一障,似俱從日邊來。」不過,明代王世貞(1526——1590)舟過安慶,面對如此美景,確實說過,皖城崇雉(鋸齒形的城牆)環山,浩波抱郭(城廂),城內外皆山,靈霧廣照,萬松之名,驚為海上蓬萊。鎮海門前,遊人不覺駐足,但見城樓又懸一聯:「夕照海門,玉笛數聲搦楊柳;月橫城闕,蓼花幾點掠漁舟。」一路懷古,輕車熟路,不覺早過了城西,望見城北集賢門上4個大字:「宜城天塹」(詳見下文),抬頭望時,又得一古對:「遠眺龍山,雄關地脈來千里;近登鳳闕,古郡江頭有萬家。」站在北正街盡頭集賢門的遺址上,向東望去,思緒滑過龍山路、安師院、到二中拐彎,往南……不如多搜集些古人聯語,順藤摸瓜,「以毛求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逆向思維),以楹柱上的對聯來尋找古建築物遺存,是否可行?在苦無實物資料的情況下,不妨一試!果然,通過中國楹聯專家白啟寰先生辟出的墨路,又找著了城牆上的幾處古建築。越集賢門往東不遠,就是黃花亭,它就建在城北的古城牆上,舊為安慶府的鍾樓,毀於民國時期,亭上有聯,不妨借來一樂:「幾聲清響動山色,十里和風送稻香。」在二中與衛校之間,又發現一「百花亭」,建於城牆的東北角上。需要說明的是,「此亭非彼亭」,它不是當今衛校里的「百花亭」,也不是《百年安慶》中所描述的那兩篇「百花亭」,它是城牆上的連體建築物,故予引征。令人惋惜的是,此亭已毀於太平軍的戰火,聯為後人新作,不贅。回到城東「樅陽門」時,讀聯又得一亭,史料少記,不覺狂喜,聯語很通俗:「八皖風平清四境,一江波穩載千帆。」見聯思亭,它就落在「樅陽門」北側城牆上(今迎江區委大樓南側),名「菜花亭」,民國後期被拆毀。
…… ……
二、四十三年的城池打造史

公元13世紀初,北方金軍大舉南侵,破光州,逼鄂州,沿途多警,長江中下游一帶形勢十分吃緊。那時安慶還沒建城,僅有兩座土城柵,一在皖口(距今懷寧縣山口鎮5華里),一在盛唐灣宜城渡(今安慶市區),兩城柵相距15華里。1217年,為了抗擊南下金軍,扼守長江下游門戶的安慶,成為南宋ZF亟待南渡的戰略要沖,駐安慶的軍人ZF遂決定:在皖口(山口)築起一座戰備磚城,史稱「南宋安慶老城」。14年後的1231年,「安慶老城」從皖口東移15華里,在宜城渡再築磚城,史稱「南宋安慶新城」(今市區)。「新城」所用的磚料中,部分自「老城」拆卸運來,部分來自皖口及周邊的廟宇等建築物,還有部分為各處窯廠燒制……就在打造安慶城池的過程中,約當1236年前後,蒙古人來了,安慶市ZF和市民棄城逃難,一度遷往東郊江面上的羅剎洲和貴池楊槎洲。數年後,形勢稍定,人們陸續回到宜城渡,新的市ZF再度掀起了新一輪造城運動……

1260年,安慶地區最高軍政長官馬光祖,在「新城」(今市區)的廢墟上,再建城牆。拿現在的話說,他的職銜是:江南東路沿江軍事防務長官代理中央工部所屬之和縣、無為、安慶三地區糧農墾收全權特派員。安慶城的初建工作,自黃干始到馬光祖止,前赴後繼,從1217年到1260年,陸續修建了43年,終於大功告成,同時成為宋代懷寧縣和安慶市兩級ZF所在地和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的西線「橋頭堡」,它的軍事戰略地位日漸顯要。

這樣綿延下來,安慶城池經宋、元、明、清、民國、新中國六大朝代,直到1958年老城牆被大面積拆除,它的實際存世時間連續計算當為698年(1260—1958),加上前43年陸續修建的南宋「老城」和「新城」,安慶古城牆的全部存世合當741年(1217—1958)!從1958年至今,又46年過去,安慶城誕辰787年(1217—2004)。
三、「安慶速度」的創造者

建城之初,那些造城先賢們的聰明才智以及他們的組織結構、築牆中的管理方法、建築隊伍和工程進度等等,我們無從知曉但我們多想知道。七百多年以來,歷史沒有忘記,它間接錄下了最初的那次高速造城運動,讓我們去分析、去考證。

據查,七百多年前的南宋,「全國」人口僅有2785萬,為了修造「南宋安慶老城」,在近一年時間內,先後動員軍民5000人、徵用民工2萬人,合計25000人,幾乎佔了「全國」人口的千分之一!想想看,當年它是怎樣的一項聲勢浩大的工程——

這25000人當中,有5000人是屯田軍民,系准軍事化組織,閑時耕作、操練,戰時上前線或運輸或修築軍事工程,他們被指派搶築安慶戰略軍備城,每人參加築城時間最少不得少於90天;按住戶和田產徵用的2萬民工,每人每天輪換出工,歇人不歇工。夏天,每人每月可得到6天的休息日,午間歇息半個時辰,秋後減半。

他們的領導管理方式,是非常縝密的,達到了科學化、規范化的要求,至今都還在被我們廣泛應用在各個生產管理環節。即:管理到位、落實到人、分段包干、層層把關。他們把各部門抽調、借調和聘請的各級公務人員(含軍事人員、轉業人員),按品級大小兼顧工作能力,組成一個強有力的領導班子,再把「班子」成員分解成18個管理單位(不含正、副指揮長),分頭落實、統一協調、緊密配合。如何了解具體的管理動態?我們不妨通過分析他們的組織結構,就不難知道築城的管理方法。

築城總指揮長黃干(1152—1221),職銜:京官正六品代理安慶市市長兼農商軍懇局局長。

築城副總指揮長項強,職銜:正七品官安慶市第一副市長兼文化教育局局長。

築城管理處A段督察官趙善部,正八品官懷寧縣縣長。管理處B段督察官鄭瀛,從九品安慶市公檢法法官。C段督察官趙善琩,從八品安慶市GA局刑警大隊長。D段督察官王栗,從八品安慶市第二副市長兼ZF秘書長。E段督察官張似之,從八品代理樅陽鎮(市直轄鎮)管委會主任。F段督察官柴國安,第28階武官,浙江台州宗教事務管理局局長。G段督察官李琦,第35階武官,新設太平州武裝部長。H段督察官趙時利,從八品安慶市警務部隊消防大隊長。I段督察官戴具,第43階武官,太湖縣關防營營長。J段督察官周煜,從九品安慶市懷寧縣公務員。K段督察官陳榕,國家編制注冊學者;候補官王仁,編外國家學者。L段督察官向公榮,地方編制學者、嘉賓。

以上為築城城牆被劃分為12個段(處)的包干負責人,他們行使督察官的職責,向正、副總指揮長負責,並直接受命於築城總指揮部調遣。此外,還設有6個專門的築城原材料供應處、工程部和總監工。如:木竹薪炭供應督察官卜師服,某武官東南路某部第一副長官駐安慶市伐木場總管(其行政職銜相當於築城副總指揮長級)。城磚燒制管理督察官楊傳,從八品安慶市政法長官。城磚燒制管理處監理幹事余隆禮,編外學人。總指揮部秘書兼財糧供應處負責人慕容順,從九品宿松縣ZF秘書長。總指揮部直屬壕溝連連長尹椿,某武官池州燒磚統一管理司屬下。總指揮部直屬營房連連長王先,某武官原淮南東路(揚州)軍區司令部工程兵。總監工張朝宗,第43階武官,安慶市武裝部長。

由此可見,在18個管理處(段)之間,其工程質量和工程(作)進度是互相督促、互相協調發展的,總指揮部是解決各處(段)矛盾並施以獎懲、調度、監理、督促役使的權力機關,它同時又起著銜接、彌補18個工作單位之間因領屬關系所造成的人工割痕,體現了工程的完整性、統一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掘了人的潛能,把社會各界和周邊「鄰居」積極性全都發動起來。當300天城慶之日,連百歲婆婆和她的家人都來道謝,男女老幼的親和力加上科學的組織結構,使建城大軍奮力打拚,在787年前完全沒有機械動力的狀態下,人力資源猶顯重要,這一支南宋的建築隊伍,創下了中國古建城史上的「安慶速度」!

四、六朝城建史略
以黃干為領導築建的南宋安慶「老城」和「新城」都在很短的時間內毀於戰火,幾萬人創造的「安慶速度」在戰爭機器面前轟然坍塌,那是因為,人們為了自身的安全匆忙逃離家園而將城牆遺棄了。後來的史實證明,在一些歷史條件下,人在牆在,「人牆」聯手就會拒戰火於牆外;而在另一些歷史條件下,人去牆倒,「人牆」分離雙雙又總為戰爭所傷,甚至為自然災害所累。

綜覽六朝城建史,以10個字可以概括它的全部歷程:「建、降、水、修、燒、戰、月、割、拆、保」。

建:宋朝的建城。前文已述,不贅。
降:宋末元初的降城。

公元1275年,南宋朝代任命的最後一任安慶市長範文虎(?—1301),因懼怕元軍,特備酒到九江忽必烈之中書左丞相伯顏處受降,將安慶城恭手讓給元軍。1956年4月,在市內棋盤山的糖廠建設工地,出土了範文虎棺墓,時人得有機會一睹投降派「尊容」。

水:元代的水城。
公元1353年—1356年,元代的安慶市最高長官余闕和督軍韓健,組織軍民,首次開挖3條長壕,引江水環城。第一條壕由樅陽門橋向北引達集賢門,由大湖排出。第二條壕自同安橋轉經太平寺回繞八卦門,經鎮海門、康濟門與樅陽門長壕匯合。第三條壕自今第一制葯廠、德寬路轉南庄嶺、紡織廠流向大湖。在三道壕之外,還圈有一道木柵欄,把城牆增高至二丈六尺,護城壕深至一丈,四周城牆建起了3層箭樓6座,加固了城牆的軍事防禦能力。

修:明代的修城。

關於明代修城,史錄多次。第一次發生在元末,把它算作「明代」是因為朱元璋是明代開國皇帝的緣故。朱元璋稱帝前,曾一度攻城、棄城。1361年8月,朱元璋再次攻克安慶後,改元代的安慶路為明初的寧江府,不久又改稱安慶府,即命部將常遇春補修安慶城牆。1374年,朱元璋在家鄉臨濠(鳳陽)大興土木,擬建中都,頒詔全國1300多個城池義務獻土和城磚、料石,動用了近百萬軍民勞力築「皇城」。在它的影響下,安慶知府趙好德與懷寧知縣閻琦,為了表現政績,也下令對安慶城牆進行一次全面的大修。今博物館藏的城磚上有「司吏海受作匠段子榮·洪武七年」(1374)便是那年大修中的一件遺物。此後的1390年和1539年,安慶城牆也得到了相應程度的修理。到了1622年,城牆又進行了一次大修,這是在1957年拆城牆時,發現了一批「天啟二年造」(1622)字樣的城磚上而得到的印證。民國初年,在菱湖茶榭中,發現了一塊明代修城紀念碑,上書「宜城天塹」4個大字。碑前刻有修城官員的全銜題名:「欽差整飭安池等處監軍兵備兼理錢糧驛傳江西布政使司右參議兼提刑按察司史可法;直隸安慶府知府皮應舉;同知康良獻;通判□□□;推官薛之垣;懷寧縣知縣黃配玄。皇明崇禎九年正月吉旦立。」據我市老一輩學者蔣元卿、金杏邨、蔣放考證:明崇禎八至九年間(1635—1636),李自成,張獻忠轉戰安慶各府縣,史可法、皮應舉、黃配玄等為加強抵禦能力,將城周薄弱處加以修固,特別對北門一帶的城樓,雉堞加以增高,拓寬周圍馬道,增建敵樓4座;為防騎兵突破,沿城牆外壕疏浚修建木柵……竣工後,還在集賢門上立了這塊「宜城天塹」碑(後被移至菱湖,前述即此)。

燒:清初的燒城。

公元1645年4月,明末大帥左良玉之子左夢庚,離武昌總兵行營抵安慶城下,初七日破安慶城,大肆放火掠殺,城壕木柵燒個精光,城牆上的5座敵樓也被燒毀,「城中兵變,四面縱火」,安慶府同知王治心被殺,知府傅夢弼和推官陳繼善逃跑,安慶巡撫張亮被活捉(小註:明思宗朱由檢在安慶首設巡撫,時在1637年)。在沖天火光中,安慶城一片焦土,損失慘重。令人頗感意外的是,左夢庚因父突然病故,不出一月便投降清軍,當6月清軍入城時,即驅使戰俘著手修復城牆……5年後,城牆垛口由宋代的每4個合為1個,共修砌758個;在城牆上增建城樓5座,炮台16座,火葯房6所,窩鋪16所,城房238間,在垛牆四周,增建許多槍炮口。

戰:太平天國的戰城。
多年來,關於「太平天國安慶保衛戰」,正史也好,野文也罷,無論學者、村夫多有撰述,此事幾成家喻戶曉之勢。本文謹就「戰城」一事,略發式微。

太平天國時期的戰城,當分前、後兩部表述:前部為太平軍攻城,後部為太平軍守城。

攻城:1853年2月18日凌晨,太平軍曾春發帶領先鋒隊50人乘梯入城,打開康濟門,鎮海門和八卦門,太平軍乘勢而入,斬殺巡撫蔣文慶,繳獲各類物資及清軍大炮189尊。同年9月25日,翼王石達開率6000人進駐安慶,將城牆加高5尺,封閉東、西、北主要城門,僅留南邊康濟門供出入。不久,又在樅陽門外圍一道半月形城堡,辟一小門與外聯系。又陸續修建迎江寺炮台、大南門等處城廂內外立望樓,在北門、西門的黃花亭、馬山一線築土城,史稱「子城」,8年後曾國藩入城將其拆除。

守城:1860年3月,曾國荃領1萬余眾共13營湘軍進攻集賢關,曾國藩著手制訂圍城計劃。當時,陸續進軍安慶周邊的清軍有:副都統多隆阿的萬人馬步兵,布政使李續宜的萬餘步勇,鮑超6000名步、騎兵游擊師隊,曾國藩、胡林翼的湘勇1萬餘人,加上澎玉麟、楊載福統領的數千水師及韋俊手下的太平軍叛軍,合計5萬余眾。清軍水陸馬步配合,步步為營,於8月2日部署完成了安慶城的合圍之勢。這樣的合圍態勢,兩軍對峙了18個月之久。清軍在西北門城外挖超寬超深塹壕兩道(一說3道),計70華里,在菱湖水面擊潰太平軍小木船200多條,驅逐皖河口太平軍武裝木排200多隻,與援城英王陳玉成等太平軍打過4次大仗百餘次中、小戰,切斷城中軍民與外界的聯系。所以,戰後曾國荃落得個「曾鐵桶」的雅號——形容他把安慶城圍得象鐵桶那樣滴水不漏。最終導致城內彈盡糧絕,太平軍陷入孤立無援的絕境。1861年8月16日,另一太平軍叛將程學啟率部攻破北門城外3座營壘,並向曾國荃獻計,在西門馬山向城牆根開挖地道。9月4日地道挖成,5日凌晨4鼓(一說上午8時許),叛徒程學啟率徒沿地道從西北城牆攀緣而上,裝上炸葯,「一聲震天轟鳴,城牆被撕裂開幾十丈的缺口,磚石和泥土隨著硝煙沖上雲霄,清軍嚎叫著從缺口沖進城去」(《安慶史話·安慶保衛戰》)。清軍入城後,男女老幼2萬多人盡被殺害,江面上浮滿了無頭屍,連兩艘外輪「總督號」、「迦太基號」都被阻塞,難以前行。清軍這次攻城,共耗費火葯17萬斤,鉛子50萬發,前後圍城費時18個月。城內外的攻、守戰空前慘烈,城池在腥風血雨中嗚咽,其飽受人類戰爭帶來的創傷亦是難以描述……

月:晚清的月城。

1861年9月11日,曾國藩進駐安慶,次年初,把滿目瘡痍的城牆修飾一過。同時,在西北馬山對面的郭家橋(一說四方城)附近起,直到江岸,新增築了一道月城,在月城上開辟了「金保」、「玉虹」兩道城門。1894年,巡撫聶緝槻又在金保門的南邊增開同安門。經測量,月城面積0.95平方公里,加上老城,全城總面積3.65平方公里。此時的安慶城池,因經過600多年的反復修建和西邊被拉直的月城,已由宋時的圓形變成清末的方形城池了。

割:民國的割城。

歷史進入民國時期,大好河山被諸多軍閥分割成塊系「山頭」。安慶老城也不能倖免,牆體被官方、民間任意割裂,加上日本軍的轟炸侵擾,臨近解放時,老城成了一條僵卧的多節斷身蛇。

上世紀20年代初,修建市政路,即今市立醫院大門前的人民西路入口處,在老城牆上打開一個缺口,供人車通行,開口處釘上木欄門,定時開啟,時稱「大柵子」。

1922年,許世英擔任安徽省長期間,官方在寶善庵「小東門」坡下(今衛校門左)開一門,取名「菱湖門」,此門有門無樓,不久改稱「建設門」。1930年,為迎接第四屆華中運動會在安慶舉行,市政當局用15天時間在城東開辟一條路,取名華中路。路的西頭即為出城的城牆口,拆除的城牆缺口寬同路基(12米),與今孝肅路對接,時稱「小柵子」。1932年,國民黨安徽省ZF主席吳忠信在「大柵子」缺口處樹起一座牌坊,在其西面題詞:「開物成務」(開通萬物成天下之務的意思)。1934年,國民黨省ZF主席劉鎮華在大柵子牌坊的另一面(東面)也題上4個字:「大輅椎輪」(始創者的意思),同時燒制了一批城磚,上嵌「安慶軍民城防委員會·民國二十三年造」的字樣,以修補城東及東北部的一些缺口,用來防禦來自潛山的紅軍部隊。在此10年前,體育場的城牆根也被抄近路的市民打了個鋸齒「貓兒洞」……據手邊的一幅1949年安慶城廂圖來看,其上的月城已完全消失,老城廂與城外的大小通道(包括城門和缺口)共有21段之多,平均二、三百米就有一道門或缺口。民國時期老城的最大特點就是:分割——誰願意誰打洞,誰高興誰分割。

拆:20世紀50年代的拆城。

眾所周知,上世紀50年代是個動盪不安的歲月,什麼「幹部周末勞動」、「共青團員義務勞動」,還有那街道居民的「愛國公約」,積極分子之間(包括團體、個人)的「挑戰書」、「應戰書」等等,蘇聯老大哥的「星期六義務勞動」的共產主義生活方式感染著每一個人,只要上面一聲令下,男女老少都爭先恐後,「多快好省」地去建設社會主義。從歷史風塵中蹣跚走過來的安慶老城牆,被視為舊中國的封建餘孽、大幹「新中國」的蕃蘺。「北京的兩道皇城都拆了,我們還等什麼?」於是,潮水般的人群一窩蜂湧向城牆,揮舞鍬鏟鋤耙,人們肩挑手提,車拉車載。碎的,用來鋪作路基;好的,大家扛回家,是用來蓋瓦房、蓋小煉鋼爐還是修院牆、砌豬圈,由你高興。磚拆掉了,還有那麼多土呢?能拉走的則拉走,走不了的就近推到護城河裡去。嗚乎!牆倒眾人推呀!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築路材料十分缺乏,很多路面多以城牆磚敲碎鋪就,那麼,那個年代的城區,有多少「磚碴路」呢?據筆者初步統計,當時有9條道路計長5050米被鋪上了磚碴,除有文字載錄的磚碴道路以外,尚有小街小巷的改造、屋基場院的夯實、填埋壕溝的方量等等,已無確切的知曉了。「拆掉一座城樓像挖去我一塊肉,剝去了外城的城磚像剝去我一層皮」(1957年梁思成語)。欲尋無歸,我那身首異處的古牆青磚!魂兮,安兮,我那被遠古召喚的皖江文明!
保:當代的保城。

對於現存於世的當代中國古城牆「拆與保」的爭論,由來已久。以著名古建築專家梁思成、林徽因、陳占祥、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兩院院士吳良鏞、文化界人士鄭振鐸、俞平伯、馮驥才、老舍、舒乙以及國際建築大師貝聿銘等,力保中國的古城牆、古建築不遭毀壞;而以另一位古建築專家華攬洪及北京市原市長彭真、副市長吳晗,全國政協委員葉恭綽、陳公培、劉定五等,則主張「舊的城牆應該拆掉」。北京城牆的拆除,關繫到全國一千多座古城牆的命運,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在思考著……這時,共和國最高領導人毛澤東發話了。1958年1月,在南寧和第14次最高國務會議上,毛澤東說:「北京、開封的房子,我看了就不舒服。古董不可不好,也不可太好,北京拆牌樓,城門打洞也哭鼻子,這是政治問題」。「南京、濟南、長沙的城牆都拆了很好,北京、開封的舊房子最好全部變成新房子」。3月份的成都會議上,毛澤東又說:「拆除城牆北京應當向天津和上海看齊」。1958年4月14日,周恩來傳達國務院會議精神,提出:「根據毛主席指示:今後幾年內應當徹底改變北京市的都市面貌」(以上一段文字引自新華社主任記者王軍的《城記》,03年10月三聯書店版)。此後,一股社會主義的城市建設高潮在全國范圍內掀起,北京的內、外兩重古城被大面積拆除……一夜之間,消息飛向全國,上海、南京、天津、北京、濟南、長沙……都市「老大哥」都拆了,「小老弟」還等什麼?全國亦然,安慶亦然。於是,出現了前文述及的1958年安慶古城牆拆除高潮……而今,貝聿銘接受新華社主任記者王軍的采訪時告誡說:「城牆你不要拆呀!城裡面保留,高樓做在外面,這個最理想,巴黎就是這樣做的……1950年,北京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機遇,ZF放棄了梁思成等學者提出的新舊分開建設的發展模式,而是簡單地以改造古城為發展方向。在這個過程中,拆除城牆修建環路,使城市的發展失去了控制與連續性,這是錯誤的。」說的是北京,累及的是安慶。「拆與保」的論辯,同樣發生在安慶……在安慶,經過一代鄉賢和各界人士的努力,安慶的古城牆總算有兩段被原樣保留下來:

古城牆一段在今四方城西首的玉虹街,全長230.5米。牆體高低起伏,殘損不勻;高處7米,低處僅存1.9米,牆寬0.6~0.7米,由後人改造的坡梯穿隔成3段:66.5米、71米、93米。只是到了兩千年之後,這段城牆因暴雨沖涮和人工開發、周邊人造環境的侵蝕,已是面目全非了。

另一段是為今天的「安徽省第二監獄」的北西圍牆組合部分,長約45米,高約5.2米,斷面呈梯形,下寬1.6米,上寬0.6米。

該兩段城牆上的垛口已不復存在,整齊劃一的完美勾縫也不見蹤影。可喜可賀的是,去年開發商已將玉虹街、四方城一帶民居開發成漂亮的住宅群,在市內各大媒體關注下,開發商對玉虹街古城牆進行了「修舊如舊」的全面修復,連同「玉虹門」、垛口及美麗的勾縫都按原樣重現在當代市民面前。今年2月,安慶日報記者楊雷平為它按下快門,讓它的靚影永留青史。

閱讀全文

與安慶文化古城是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