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國價值和意義在哪裡
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就在於傳統文化可以使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思想觀念保持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不至於誤入歧途,恪守本意,飲水思源,才能讓自己處於一種正確的態勢。
❷ 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怎麼理解
中國傳統文化有什麼現代意義?可以歸納為幾個方面: (一)關懷人本 。西方文化是以宗教為主導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卻具有深厚的人本主義色彩。盡管中國古代禮儀中存在各式各樣門類繁多的宗教祭祀等儀式,但神學始終不是中國文化的核心,中國傳統文化更關注人,更關心芸芸眾生的生存狀態和生存需要。 中國典籍中,很早就有「人」是天地所生萬物中最靈、最貴者的思想。如《尚書·泰誓》中說:「惟天地,萬物之母;惟人,萬物之靈。」 《孝經》中則借孔子的名義說:「天地之性,人為貴。」這句話中的「性」字,是「生」的意思。宋人邢 解釋說:「性,生也。言天地之所生,惟人最貴也。」在《禮記·禮運》篇中,人們又進一步對人之所以異於萬物的道理作了理論上的說明。如說「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子曰:「仁者愛人」,「泛愛眾而親仁」,孟子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禮記》也出現了「天下為公」的理念……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很在程度上來說是關注人生的文化,而這在世界文化體系中都是十分珍貴的。其中有很多關於人生價值的思考和討論,也都十分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提倡對人的關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精華。這一點,與我們當代社會提倡的以人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具有極強的時代意義。 (二)道德的教化。在現代社會,很多中國人是不信教的,一些外國人認為,中國的所有社會問題,都由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引起。中國的宗教信仰文化對中國人民的影響可能真的不是很大,但事實上,中國的道德信仰系統卻十分完備。 這一種道德信仰,滲透到我們生活的角角落落,甚至已經成為我們的一部分。而我們需要的這種道德教化,不是封建社會三綱五常的約束,而是一種去偽存真的,一種現代社會正常動作所需的道德規范。 中國禮儀文化中有很多道德的因素。 《詩經》提出「夙夜在公」,《尚書·周官》提出「以公來私民其允懷」,都提倡注重整體精神,都強調為社會、為民族、為國家而奮斗的愛國主義思想。正是在重視整體精神的影響下,出現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為國家、為民族、為整體的香水償息奮斗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中華民族在自己的五千年文明史上,之所以能歷經磨難,長興不衰,具有強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堅忍不拔的民族偉力,就是因為我們民族有著一種崇高道德精神。 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提倡人倫價值,強調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等美德。 中國傳統道德歷來十分重視人倫關系的道德價值,強調每個人在人倫關系中應有的道德義務。從《尚書》中提出的「五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到孟子提出的「五倫」,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再到《禮記·禮運》中所講的「十義」,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貞、長惠、幼順、君仁、臣忠」,都從不同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角度,規定了每個人為維護良好的人倫關系應當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則。傳統人倫關系中的維護封建等級關系的糟粕無疑應當批判和剔除,但其中包含的有益因素,如能賦予符合時代要求的新涵義,對於改善家庭與社會的人倫關系,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仍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另外,傳統文化中還對我們提出「誠信」,「仁愛」,「互助」等等道德上的要求和希望……這種注重對人的道德教化,和「以德治國」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們今天構建精神文明所繼承和發揚的。 (三)追求和諧。中國傳統文化的另一個核心思想就是追求和諧。「以和為貴」,「家和萬事興」,「天人合一」中國傳統文化在對待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多方面關系的時候,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把和諧放在了首位。 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道家提出「天人和一」的思想。即把自然與人看作一個統一、平衡、和諧的整體。主張「道法自然」,即人們要順從自然,回歸自然,把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懲罰減少到最低限度,尋求人類理想的生存空間。 在人際關繫上,強調和諧有序,追求實現「仁者愛人」、「禮之用、和為貴」的和諧社會。 另外,《尚書》中關於堯舜禹執政理念的記載就有「協和萬邦」、「咸和萬民」的名言,這表明,在國家尚未形成的時候,先民就已經把和諧作為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史伯的「和實生物」,孔子的「和為貴」,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尚同」,「非攻」,老了的「知和曰常」,都以「和」作為最理想的社會生活狀態。 和諧文化是人類世界的共同精神財富,其強大的生命力和恆久價值,我們要理解它,然後將理論和實際聯系起來,真正為構建和諧文化出力。 因此, 繼承與更新就是我們當代人的歷史使命。文化是一個國家存在的非物質基礎。如果丟棄了傳統文化,我們將失去的是我們自己的根和靈魂。 當然,另一方面說,中國的傳統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積淀,也存在一些腐朽的「毒素」,不利於社會的進步,是必須要剔除的,這就要求我們更加清醒地來了解認識我們的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除糟粕,繼承一些「老祖宗」的東西,同時吸收外來的好的文化,以此來更新我們的文化,創造一種真正適合中國的文化。 總的來說,我們首先要了解我們自己的文化,再來談取捨的問題。 對我們年輕一代來說,尤其要有自己的主見,一件事,首先要走進它,了解它,才能來評價它,在對待「文化」的問題上更不能隨大流。 比如說說到傳統文化的取捨上,如果我們對自己的文化本身都不了解,只是完全聽信別人的「經驗」,就不可能找到真正屬於我們,適合我們的文化。而只有在學習中,我們才能既做到繼承,又能嘗試創新。 因此,我覺得,要想真正找到一條傳統與現代兼並的屬於中國的文化之路,我們首先要重視傳統論,走進它,了解它,在大學中應該多開一些有關傳統文化的課程。
滿意請採納
❸ 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
當代社會,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意義十分重大:
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基因,學習它,能解決我們是誰、從哪裡來的問題!我們是炎黃子孫,華夏兒女,我們正在進行的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上話語,我們耳熟能詳,它說明了我們沒有忘本,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圍繞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來開展的,越是傳統的,越是世界的,我們走的路子很對!
二、傳統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它,能解決我們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上!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重點是科技的競爭和文化軟實力的競爭。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才會理解國家為什麼要到國外辦孔子學院,為什麼要推行「一帶一路」國家戰略。
三、傳統文化是過去與現代的連接器,學習它,能解決我們能走多遠的問題!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改革開放一定是以我為主、洋為中用的改革開放,一定是在既有文化基礎上的改革開放,任何分化西化我們的圖謀都是不能得逞的,因為我們有文化的定力!
望採納。
我的 公~ 眾、 號:傳統文化智慧。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每天分享精粹傳統文化視頻、文章,感恩!
❹ 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中有哪些價值和意義
我們的祖先通過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不斷的歸納和總結,形成了燦爛的華夏傳統文化,我們深感自豪的同時,更應該很好的繼承和發展,使其能更好的發揚光大,以成為未來世界文化的中堅。
中華文化的發展有個顯著的特點,即社會發生動盪 變化 苦難和災害時,便會如鳳凰涅槃一樣浴火重生。彰顯出堅韌不拔 頑強不屈的強大生命力,煥發更加絢麗的色彩。
還有我們祖先所創造的周易文化,可謂博大精深,它不但哲學精博,而且實用性極強,是孕育獨特東方智慧文明的基石之一。一部《易經》,其內涵不獨哲論淵廣無窮,而作為人類用以預知與把握未來的實用工具,其功效神奇總令人驚嘆不已。
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先賢們前赴後繼的集體智慧。
在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中,傳統文化對人們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簡略說來,它作為社會整合的精神遺產、經濟增長的潛在動力、道德建構的再生資源和生活觀念的導向因素,對現代的社會政治生活、經濟生活、道德文化生活和貫穿三者之中的生活觀念有著極大的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的整合價值。對一個國家或民族來說,社會成員之間的結合和凝聚是其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前提,藉以凝聚的力量,既有經濟利益的聚合力,又有種族血緣的親和力,還有政治政權的控制力,但最根本的還是傳統文化所產生的文化整合力。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整合力量對現代生活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巨大的思想統攝性。
❺ 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中有哪些價值和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就在於傳統文化可以使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思想觀念保持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不至於誤入歧途,恪守本意,飲水思源,才能讓自己處於一種正確的態勢。
❻ 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的影響和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的影響和意義:
一、現代生活與傳統文化的內在關系
關於現代生活與傳統文化的內在關系,借用美國文化社會學家E·希爾斯的話很能說明問題。他說:「即使我們承認,每一代人都要修改前輩傳遞下來的信仰和行為範例,我們還必然會發現,大量的信仰過去被擁護,現在仍然被擁護,許多行為範例過去被奉行,現在仍然被奉行,而且,這些信仰和模式與近期出現的范型相互並存。」
(一)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錯位
現代生活是不同於傳統生活的生存模式。適應傳統生活而產生的傳統文化,作為一個完整的文化體系,已不能完全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這是由於傳統文化本身以及時代都處於不斷的發展之中。
(二)現代生活對傳統文化的繼承
中國傳統文化雖歷經挫折、甚至像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文革」那樣的摧殘而薪火不滅。這裡面有著深刻的原因。從傳統文化的本質屬性上看,傳統文化有其時代性,依賴於一定的歷史條件,但除去其含有的時代性因素,還包含著普遍意義的內容。這部分內容可以為現代社會所繼承。
(三)現代生活對傳統文化的發展
現代生活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並不是原封不動、一成不變地傳給下一代的,而是有選擇、有創造、有意識的文化發展過程。有選擇,是指現代人在對傳統文化進行科學、細致的分析之後,選擇其有現代價值的精華部分繼承下來,拋棄其不適應現代生活的糟粕。有創造,是指通過對傳統文化精華部分的重新闡釋,賦予其新的內涵和形式,使其更適應現代生活。
(四)現代生活對傳統文化的豐富
現代生活也在創造著新的傳統文化。現代人的生活決不是簡單復制已有的傳統,相反,它是指向未來的一種創造。在現代生活中,根據變化了情況,創造出我們傳統中所沒有的、嶄新的東西,它們中具有遺傳活性的就會流傳下去成為新的傳統,從而豐富了傳統內容。
由此可見,傳統文化與現化生活畢竟是不同的概念,因而存在著歷史反差。現代生活是傳統生活的延續,內在地包含有傳統文化的某些因子。這些因子經過轉化而成為以現代生活方式展現的傳統文化,成為現代人的一部分,並且通過現代人的生活實踐而不斷豐富著內涵。總之,現代生活是傳統文化的現代方式的呈現、歷史繼承、現實創造與豐富發展,傳統文化是現代生活的歷史條件、文化基點與現實影響因素。
二、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的意義
在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中,傳統文化對人們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簡略說來,它作為社會整合的精神遺產、經濟增長的潛在動力、道德建構的再生資源和生活觀念的導向因素,對現代的社會政治生活、經濟生活、道德文化生活和貫穿三者之中的生活觀念有著極大的價值。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的整合價值
對一個國家或民族來說,社會成員之間的結合和凝聚是其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前提,藉以凝聚的力量,既有經濟利益的聚合力,又有種族血緣的親和力,還有政治政權的控制力,但最根本的還是傳統文化所產生的文化整合力。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整合力量對現代生活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巨大的思想統攝性,傳統文化可以超越地域、階級、黨派、種族、時間的界限,以文化為紐帶,以思想為橋梁,產生巨大的而又無形的文化整合力量。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文化中國」、「大一統」、「兼容天下」、「愛國主義」等觀念,構成了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要內容。
(二)傳統文化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在動力
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作為現代經濟之樹成長的土壤,蘊含著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在因素與動力。古有「洪範五福先言富,大學十章半理財」之說,甚至有人把傳統作為調節社會資源的第三種手段。總結起來,這些潛在的動力因素包括:
1、由「忠」引申出來的愛國精神,社會成員願意為國家犧牲個人的利益,有利於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實施宏觀的經濟政策;有助於理順中央與地方關系,體現全局性、利益統一性,減少外在經濟現象,促進國民經濟整體發展。
2、以「孝」為核心的家庭關系,家庭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起著凝聚和傳承作用,家庭注重對子女的教育、保持高儲蓄率,家庭成員勤勞、互愛互助。這些為經濟增長准備了必要的資金、人才和勞動力等要素。
3、在忠孝的基礎上,集體主義成為倫理道德的基本准則,從而有利於形成具有目標同一性的團隊意識和企業精神。
4、強調剛健自強。《象傳》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種自立意識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有利於激勵和鼓舞社會成員發展經濟、脫貧致富、自我奮斗、積極進取,不斷開拓改革開放的新局面。
5、強調「厚德載物」。《周易大傳》雲:「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種寬厚為懷、虛懷若谷、寬容大量的氣度休現在今天,就是一方面善於競爭,另一方面善於聯合,廣納博採、放眼世界、關心大局、以大局為重。
中國傳統文化不僅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一種精神上的推動力,而且提供某種「制動力」,使中國經濟不致脫離常軌,保證社會各方面協調運轉。
(三)中國傳統文化是塑造公民現代人格的精神資源
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典型的「德性文化」,其最有繼承價值的部分就是傳統道德。傳統道德中的精華為社會主義新道德體系的建構提供資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重要的原料和營養。
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闡發之道」值得我們借鑒。由己及人,容易引起人的共鳴;由小及大,由家及國及天下,層層推進。古人曰:百善孝為先,從古至今,孝道一直是中國社會最重要的倫理規范,是一切倫理原則的起點和核心。
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是一種大倫理觀,其「天人合一」思想為建立現代的生態倫理、協調人與自然關系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料。「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建立在深厚的倫理道德基礎之上的。它的內容包括:把「仁愛」之心擴展到自然萬物,對自然友善,尊崇自然,泛愛眾生;認為人與自然萬物同類,。
總之,我們要建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配套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要建設與現代經濟生活、物質生活相適應的現代精神生活,就要汲取統道德文化的資源,補充現代人的精神養料。
(四)傳統文化對現代生活觀念的引導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經過兩千多年的考驗,己深深融入中國人的生活之中。現代中國人要走向現代生活,心須具備現代健康文明的生活觀念。中國傳統文化至少有三點對樹立健康文明的現代生活觀念有借鑒價值:一是積極的入世精神;二是務實的實用理性精神;三是樂感文化精神。
所謂「入世精神」,就是關心社會現實的人生態度。積極的入世精神,是以儒道法三家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共同特點,它有利於樹立積極的生活觀念。
所謂實用理性精神,是一種普遍現實的生活觀念。中國傳統文化從產生開始就是一種以倫理思想為核心的實用理性文化。傳統文化主幹的儒學就是適應中國社會現實需要的、使用兼具、內外無二、本末一貫的「實學」。
在復雜矛盾的現代生活中,在時間、空間與心態的交匯中要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態,凡事不強求,講求適度,力求理性自覺、主體意識去緩解人們因價值觀念劇烈變革而產生的不適感和焦躁不安的情緒;以知足常樂、恬靜自然去化解人們的迷失感、疲於奔命和不滿足感;以傳統的深沉感情去撫平人們的逆反心理、懷舊情緒。樂感文化是人們精神的「制衡器」和減壓閥,給現代生活以一定的啟示意義。
另外,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蘊涵著其他對樹立現代生活觀念有借鑒價值的因素:如傳統的儉朴、未雨綢繆、居安思危、量入為出等思想對現代消費觀具有一定意義,其它如中國人獨特的藝術審美觀、重意境美與自然美、重精神享受等意識對樹立現代閑暇觀有可取之處。
「文化」的定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據美國文化學家克羅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批評考察》中統計,世界各地學者對文化的定義有170多種。從詞源上說,在西方,「文化」一詞源於拉丁文culture,原意為耕作,培養,教育,發展,尊重。1871年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書中對文化的表述:「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等凡是作為社會的成員而獲得的一切能力、習性的復合整體,總稱為文化。
❼ 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今的意義
1、有利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人們要有效地認識和改造世界,要在人生的幾十年中創造一點有意義的業績,專業知識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更有決定意義的是要有正確的、符合時代要求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有利於培養優良的道德品質
道德是對社會經濟、政治的反映。道德是以善惡和榮辱觀念來評價人們的社會行為、調整人們之間以及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一種社會規范。
主要特徵: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5,儒家、佛家、道家彼此共存共榮,長期以來支配和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生活。
❽ 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家文化,它的現代價值,首先表現在對其它文化的開放性上。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能夠發展到今天並在現代社會發生作用的一個基本的前提。但傳統文化或儒學的開放性還有它特定的意義,那就是主張每一個體對於他所生活於其中的社會國家的開放性,強調個人對社會國傢具有參與感。這種參與感的特點是重在參與的實踐過程本身,而不是過分看重當下的功利性的結果。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們能夠暫時忍受艱難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這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化實現的重要文化動力。
在科學已經成為群體和社會的取向的氛圍下,在群體的要求下接受和追求科學也就成為了約束自己行為的道德自律的真實內容。修身養性的自我品格鍛煉可以轉化為樹立、培養和堅守對科學文明的嚮往和信念。在某種意義上,當代中國的科學熱情前所未有地高漲,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倫理在促成和助長這一趨勢過程中的積極的作用。
❾ 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有什麼價值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家文化,它的現代價值,首先表現在對其它文化的開放性上。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能夠發展到今天並在現代社會發生作用的一個基本的前提。但傳統文化或儒學的開放性還有它特定的意義,那就是主張每一個體對於他所生活於其中的社會國家的開放性,強調個人對社會國傢具有參與感。這種參與感的特點是重在參與的實踐過程本身,而不是過分看重當下的功利性的結果。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們能夠暫時忍受艱難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這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化實現的重要文化動力。
在科學已經成為群體和社會的取向的氛圍下,在群體的要求下接受和追求科學也就成為了約束自己行為的道德自律的真實內容。修身養性的自我品格鍛煉可以轉化為樹立、培養和堅守對科學文明的嚮往和信念。在某種意義上,當代中國的科學熱情前所未有地高漲,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倫理在促成和助長這一趨勢過程中的積極的作用。而且,中國傳統文化主張求變,《周易》講:"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可以說中國文化的現代價值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它大張旗鼓地宣揚通過變革以求發展的精神。可以說,變革與發展的互動,在當今中國改革開放的現代化實踐中,表現得最為突出。
就人生價值來說,傳統文化突出地強調了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而當魚(生命)和熊掌(道義)不可兼得時,捨生取義便成為了人的自覺的選擇。如此的"正氣"塑造出了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維系著綿延不絕的文化傳統。但傳統文化並非不重視物質生命的價值。以物質生命承傳為基礎的孝道思想,使承載於生命的道德意識和自然知識的傳播推廣受到重視,不論是為功名、為財富、為名聲,它都鼓勵人的積極努力。盡管這個"為"的有意識追求本身在宋明以後成為"人慾",但作為一種內在的動力機制,它實際上支配著人的日常生活實踐和價值追求。正因為如此,德國思想家馬克斯•韋伯認為儒學與現代化無緣的絕對化的觀點實際上是不恰當的。
中國文化的核心范疇和中國人追求的終極的價值理想就是"聞道"。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而儒、道等家共同尊奉的經典《周易》提出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思想則是最為全面深刻地反映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它既是傳統的,迄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發展;同時又是現代的,甚至與後現代文化也可以相容。一陰一陽和合而成之"道",是"和而不同"的思維傳統的產物。無論是陰是陽,任何一性自身都不是完善的,而不完善就需要向完善化方向發展,就需要異性的補充,就需要外來之性與自性的親和與轉化。這一點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為中西互補提供的最為重要的理論依據。
就流行的以天人分合模式看待中西文化及其價值的觀點來說,中國文化既非典型的天人二分,也不是簡單地一體合一。而是有合有分,分合互補。天人合一緣起於人與自然的原始親和關系,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自然無為基礎上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儒家的天人合一則主要是作為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發生作用,是儒家學者以倫理為本位建構自己的世界圖景的產物。認識人與自然的差別並進行合理的調節,考慮和尊重人的價值,並使人的作用得到最充分的發揮,是天人有分思想最為重要的特點。正因為中國哲學是合一與有分的統一,所以並不缺乏作為哲學的基礎的主體性的觀念。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體能夠把握客體,既是天人之際思辨的最合理的內容,也為今天中國的現代化所必需。
首先要認識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的人倫關系的重心已經不同。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社會是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小農社會,人們的生產與生活基本在家庭、家族的狹小圈子中完成,與之相適應的道德體系便以家庭道德為主體,這種人際關系是相當固定的長期廝守或相處的關系。傳統所說的五倫(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中有三倫說的是家庭中的關系。因此在這種倫理體系下的人是家庭人、角色人(同時作為父、子、兄、弟、夫、婦以及多重親屬關系的人)。而現代社會是工業經濟、信息經濟、知識經濟交錯的社會,每個人都有他的社會位置和工作。工作和事業成為個人生命中的核心部分。而社會生產是在廣泛的協作下完成的,人們的生活也突破了家庭的狹小空間,而在社會大家庭中同呼吸、共命運。在這種社會生活的模式下,人與人的平常交往,更多的是「五倫」之外的「第六倫」———社會公眾。因此,現代人可以說是社會人、職業人。
其次,應認識傳統人倫關系具有等級性和附庸性。傳統社會提出「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它所表現的是一種絕對服從、隸屬的關系,正因為如此,許多傳統的德治往往打有等級社會的烙印,比如講忠孝,總揮不去愚忠愚孝的歷史夢寐,講仁愛,也帶著貴族君子施捨恩蔭的意味。現代社會人民是主體,是主人,是人格平等的公民主體、責任主體,把傳統的忠孝仁愛思想拿到今天,由於時代變遷,人們往往找不著感覺。
由上所述,傳統的道德從體繫上說已經過時,但就其思想資源來說,它又有許多可供選擇繼承的優秀文化遺產。道德建設從根本上說要靠說服力,我們要建立適合現代社會的新的道德體系,其成功與否,就在於它有無深入人心的說服力。中國古人對道德文明建設作過巨大貢獻,提出許多德目,在幾千年的道德實踐中這些德目內涵積淀極為豐富,每一德目都有許多聖賢名言和感人的故事,以這些作為思想資源去說服教育群眾,能深入人心,群眾樂於接受,因此我認為要提出和建立新的道德體系,應有選擇地繼承文化遺產。
新的道德體系要借鑒傳統儒家的道德思想,也要繼承革命時代的優良傳統,更主要的是,這項工作不能閉門造車,要通過對社會的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依據當代的中國國情和社會發展的趨勢,來創造新的道德體系。很顯然,這是一件龐大、艱巨的系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