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在地域上講述文化背景

如何在地域上講述文化背景

發布時間:2022-12-10 08:13:38

❶ 如何利用地域文化優勢,通過展覽講好博物館自己的故事

博物館就如一部綜合性的網路全書,通過收藏的文物保存人類發展各個階段的故事,但如何把故事用展覽的方式傳遞給觀眾,並形成自身特色,是每個博物館都必須面對的問題。時至今日,山西博物院(以下簡稱「晉博」)已走過百年,作為全省最大的、綜合性、現代化博物館,全面、集中展示了山西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它用展覽講述著自己鮮活可讀、歷久彌新的故事,在吸引觀眾,讓觀眾學到知識、受到啟發和思考的同時,打造了自身獨特的地域文化品牌。

通過挑選有代表性的藏品,突出展覽主題的同時,深挖藏品背後隱藏的知識線、故事線,也是晉博充分利用藏品辦展的一大特色。近年來,晉博積極整合不同博物館的藏品來舉辦主題特展,與全國各地的博物館建立一定的文化交流。

如展覽「碰撞•融合——長城文化展」,集合山西博物院、內蒙古博物院、甘肅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的276件文物,展覽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將不同地域的文物置於同一歷史脈絡下,講述長城史的故事。晉博將館藏與展覽主題相關的文物充分融入,篩選最出具說服力、最有代表性的藏品進行展示,如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木板漆畫、忻州九原崗北齊壁畫墓出土的部分壁畫等,構建起完整的歷史脈絡。

❷ 如何把地域文化引入語文教學

一、依據新教材「課外拓展延伸」,引入地域文化
新課程提倡開發教材,課外拓展延伸既可以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可以擴展他們有關背景的知識面,非常重要。但教參中許多材料的內容,並不適合各個地方的學生——對於許多地方的學生來說,教參中那些內容是遙遠的東西,無法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應盡可能尋找與當地文化相聯系的材料,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知道,地域文化背景能從「背景知識層面」影響課堂教學。所謂背景知識,是指與課文內容相聯系的知識的總稱。背景知識與新知識的關系雖然不如舊知識與新知識的關系那麼密切和直接,也沒有必然的邏輯聯系,但背景知識同樣是學生學習和理解課文的一種重要的知識停靠點。教學中沒有必要的背景知識,閱讀思考往往是無法進行的。而背景知識越豐富,閱讀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如學習《濟南的冬天》,有的同學可能認為老舍是北京人,與我們距離遠著呢!其實老舍曾在濟南工作過,對濟南有很好的印象,他曾稱濟南是他的第二故鄉。盡管這些知識可能對學生理解課文沒有必然的邏輯聯系,但能為他們提供一個接近的空間概念,激發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後,教師可進一步以這一地域文化內容為「興趣中心」,鼓勵學生多角度地廣泛地搜集有關老舍和《濟南的冬天》的材料,然後組織交流,使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以「課外拓展延伸」為依託的好處是師生都有「延伸」的要求,只要有合適的相關的地域文化,誰都願意拿來用。
二、以單元後的「綜合性學習」為依託,引入地域文化
如果說「課外拓展延伸」受課文內容限制比較大的話,單元後的「綜合性學習」迴旋的餘地就大得多了。如教學「漫遊語文世界」時,我根據課文練習題讓學生去了解息陬的情況:這里孕育了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孕育了淳樸的民俗、民風。這里曾經有過新時器時代的文明,至今仍流傳著三國時期夏侯惇、夏侯淵屯兵於此的歷史故事。尤其是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在此編纂《春秋》一書,書寫了歷史上燦爛的一筆,我們學校就因此而命名——春秋中學。
三、以「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為依託,引進地域文化
有些人認為自然學科容易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語文沒有東西可供學生研究。這種看法是錯誤的。《語文課程標准》中「課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條明確強調:「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只要有利於語文能力的提高,只要有利於資料查閱、材料組織、采訪、表達等方面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只要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社會生活中的任何東西都可以歸入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選擇范圍。問題並不在於哪一項屬於語文,而在於我們有沒有深入了解當地的文化背景。研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獨行」的重要手段,而深入了解當地文化背景是其必要前提。
四、以課文比較閱讀為依託,引進地域文化
如教學《盤古開天闢地》這篇神話時,我們碰到一個難題:如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神話與民間故事的區別?後來我給學生講了一個有關尼山的民間故事。同學們在充分體會神話與民間故事區別的同時,也對《盤古開天闢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深入了解地域文化背景有利於對課本範文進行比較閱讀。尤其是說明文、民間故事、神話、詩歌等,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商業文化、旅遊文化、民間民俗文化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
五、以語文基礎訓練為依託,引進地域文化
在日常的語文學習中,我用課文中的詞語訓練學生「連詞成段」。同學們利用曲阜的景觀,利用從課本中選出來的重點詞語,成功地寫出了一則又一則優美文段。我還把一些片段描寫放到單元考試卷中,來考查學生對重點詞語的注音和字形的掌握情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以寫作訓練為依託,引進地域文化
出發去尼山春遊之前,我讓學生憑想像描寫楚門尼山的美好風光;春遊中,師生在尼山上進行語言游戲,描述即時風光;回來之後再整理寫成美文。師生同台唱和,其樂融融。
從實踐的情況看,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引入地域文化的途徑,主要有六種:一是課外拓展延伸,二是「利用綜合性學習」,三是利用研究性學習(或合作探究)的安排,四是利用課文比較閱讀,五是利用平時寫作及連詞成句等分項基礎訓練,六是結合春秋遊及社會實踐活動的寫作訓練。也就是說,不管是教學前的預習,還是課外延伸;不管是教學中的比較閱讀,還是課後的作業訓練;不管是課上的合作探究,還是課外的社會實踐(包括春秋遊),都存在引入地域文化促進語文教學的途徑。
平時,談及地域文化的時候,大家一致認為語文課堂教學確實需要結合當地的商業文化、旅遊文化、歷史文化等,尤其是「綜合性學習」等語文實踐活動,就非常需要地域文化來支撐。但是,大家也有畏難情緒,一是手頭缺乏當地文化的相關資料,教師也沒時間去尋找這些資料,二是學生平時作業很多,即使布置了語文實踐活動的作業,也大多得不到實施或流於形式。因此,我們認為,必須與「解決學習生活中的燃眉之急的問題」緊密結合,以學生的「強烈需求」為抓手,科學選擇「興趣中心」,把語文教學與地域文化有機結合起來。

❸ 地名中的文化背景

拉薩(聖地---藏語)
邯鄲(邯鄲學步)
淺談中國地名

從猿到人,由野蠻到文明,造就了人類以語言、文字命名事物的稟性。試看:天上地下,宏觀微觀,似乎找不到已被人類認識而沒有名稱的事物,連古代不可能涉足的月球也被富於想像的中國人虛擬出一座「廣寒宮」。

人類把許多地理實體標記為一個地名,用來識別不同地域的符號,它是人們進行社會活動交往的工具,也是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文化寶藏。而我國存在著大量古地名和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地名。它們遍布在山嶺、溪渠、湖塘、風景名勝、文物古跡、紀念場所、古遺址、古建築及街巷等處,它是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名人輩出的地理標志和生動寫照。有的古遺存雖在歷史滄桑中湮沒了,只留下名稱,但後人能憑借這些名稱,勾起對歷史的記憶而尋覓其蹤跡。它是古老的地理座標。大量古老地名的存在,剖視了中國不同時空的文化層面,是展示中華歷史的漫漫長卷,也是活生生的時空民生畫卷,理應作為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地名是民族文化遺產」,這是聯合國第5屆地名標准化會議對地名的物質性、社會性和文化意義的定位。

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不僅是世界上地名數量最多的國家,而且其文化底蘊之深厚也非一般國家所能比擬,是一座地名文化資源的「富礦」。而文化的基本結構可以分為四個層面的內容:其一為物質文化,包括人類加工製造的生產、生活的器具及其相關的技術;其二為精神文化,包括人們的思想、信念、價值觀以及心態等;其三為行為文化,指人悶在社會交往中約定俗成的行文模式;其四為制度文化,表現為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確立的社會規范。地名的起因和分類,一般也都從這四個方面談起。

地名的分類和起源

地名種類繁多,意義各異。在這里只能列舉一些比較常見的種類。而且部分地名分類的界限也比較模糊,既可以說是以姓氏分,也可以說是以地貌分,所以在本文中就不細摳其類別了。

一、以地貌特徵或地物命名。

如黑龍江、大橫溝、青崖頭、石崖只、窯子門、中岔口、嶺底、坡頭、沙凹、紅土坡、萇池、紅崖底、窄門只、車箱、磁盆水、寬坪、白石、黑石窯、黃龍頭、岑峰等。有典型性的是「四龍村」,它是以背著一條南北走向如龍的山貌與村落所處的地形而命名為黃龍頭(龍王頭)、黃龍凹、龍潮灣和青龍坡。還有桂林的象鼻山等等。

還有一種格式,是姓氏與地名的結合,為第一種和第二種格式的綜合部分。在人口密集、地貌各異的地方,這樣的名稱不勝枚舉。如*家*,一般第一個*是姓氏,第二個*一般說的是地貌,如溝、梁、峪、陵、丘、阜、畈、墩、鄉、亭、聚、塢、壁、壘、戍、堡、鎮、鋪、集、市、場、務、平、坪、門、砭、鹼、寺、塔、咀、店、渠、嶺、灣、匯、堖、川、場、窯、城、台、池、坳、屯坎、墳等等。具體如:亢家溝、李家梁、戚家莊、馬家砭、肖家匯、梁家寨、蔡家坪、郭村、賀村、路家村、牛家村、傅家堖、賈家峪、鄭家溝、劉家坡、趙家岔、郭家坪、蘇家嶺、袁家梁、王家灣、朱家墳等。

其中如 「岳各庄」這種名稱,是由於發音的變化演變過來的。岳各庄其實就是岳家莊而已,這些都是由於漢語語音的發展變化而來的。

先秦時代,華北平原以「丘」、「陵」、「阜」命名的地名很多,這反映了當時的地理環境――地貌起伏不平,人們擇高地而居以避洪水,「丘」的消逝則說明它們日後被黃河等河水漫流所挾泥沙淤平;兩漢時,以「鄉」、「亭」、「聚」命名地方,表現了當時的地方基層行政制度;六朝時;塢、壁、壘、戍、堡等地名用字的出現,應與當時豪族大土地所有制以及社會動亂需要防禦有關;唐中葉以後,內地出現的「鎮」、「集」、「市」反映小商業城市的興起,「場」、「務」表明了官營手工業的發達。 「不而」、「不夜」、「不其」等沿海地名常帶「不」字,可以認為是「不」這一古代東北濱海民族的發語音造成的,這些凝聚民族、語言史料的地名,對於了解古代的部族遷徙有很大幫助。有些是姓氏+地貌詞+子這種格式的,如:牛寨子,郝窯子等。還有如八王墳、公主墳等格式的地名。與地貌和姓氏有關的地名種類繁多,是最常見的,在這里就不一一列舉。

河北邯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名最早出現於古本《竹書紀年》。邯鄲地名之由來,現一般以《漢書·地理志》中三國時魏國人張晏的注釋為源:「邯鄲山,在東城下,單,盡也,城廓從邑,故加邑雲。」意思是說,邯鄲的地名源於邯鄲山,在邯鄲的東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單,是山脈的盡頭,邯山至此而盡,因此得名邯單,因為城廓從邑,故單旁加邑( 阝)而成為邯鄲。邯鄲二字作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國地名文化的一個特例。

我國的很多地名中都帶個「洲」或「州」字,在這里也有必要特別說明一下。

古人在製作了「川」字的基礎上,為表達「川」中的小島,才製作出「州」字。「州」的本義是河道中的小島(或稱沙洲)、水中陸地。我國最早的詩集《詩經·周南·關睢》篇中有「關關睢鳩,在河之州」句。《說文解字》:「州,水中可居曰州。周繞其旁。從重川。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或曰九州。」在上古洪荒時代,人們還沒有建立行政區劃的概念和區劃單位,帝堯曾經把「水中高土」「州」劃分為九個區域(九州)來進行管理。這就是後人把「州」作為一種行政區劃的雛型。但秦、漢前「州」的范圍很不確定,有「九州」和「十二州」之說,還有「大九州」之說`。皆傳說中的地方行政區劃制度實際上並不存在。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始於京師附近地區外,分境內為十三個監察區,稱為十三州,置刺史巡視境內。東漢末「州」始成為郡以上的一級行政區劃。後世「州」作為行政區劃或存或廢,范圍或大或小,但仍沿用至今。當「州」被用作為行政區劃名稱來表示「赤縣神州」之後,再用它表「水中陸地」似有欠妥,於是古代文人又在「州」字前面加上一個「氵」部首,用「洲」來替代「州」,讓「洲」擁有了「州」原來的涵義,而「州」在現代漢語言中只局限於作地方行政區劃名,城市地名。在我國縣級以上帶「州」或「洲」的城市名稱中,除了「株洲市」和「滿洲里市」用「洲」以外,其他一般皆用「州」。

二、以家族或族群姓氏命名。

中國古代社會結構模式是一個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根基,決定了中國社會政治結構以及其意識形態。孟子也曾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因此,以姓氏或族群姓氏命名的村落或城市在中國地名中是最多、最常見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宗法社會的人們往往按姓氏聚居,姓氏便成為地名中最富區別意義的亮點。其格式一般*村(鄉、縣)。如河南省的盧氏縣,還有部分村名如姜家、韓家、彌家、李村等。此外還有諸如秦村劉家、秦店張家等格式的村名。

但是,也有地方是反過來的,以居住地為姓氏,如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這四郭便成了姓氏。

三、以方位命名。

如北坡、北社、北婁、北溝、北崖灣;東寨、東堖、東坪、東園、東坡、東山、東攔;南村、南溝、南河、南嶺、南社、南流、南峪、南咀、南貝子;西村、西杜、西社、西灣、西峪、西掌、西坡、西堖、西山頭;中蘭、中庄、中社、中興道、中心梁等。方位常常還與姓氏相結合,這個在前面已經提到過了。

與「州」一樣,「陰」「陽」也是地名中常出現的。在中學語文課本中我們都知道「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中國古代根據《易經》等發端出來的風水堪輿學大有講究(並非完全迷信,參看《中國國家地理》2006年第一期)。因此將地勢的起伏等都採用陰陽五行的方式加以描述。

因此,山的南方因為能照到太陽,稱為陽,山北稱為陰;而水(河)正相反,水北為陽,而水南為陰。但也有例外,湖北漢陽卻在漢江的南面,其原因是歷史上漢水改道,由漢陽城的南面改到北面,而城市名稱未變,所以就形成了一個特例。

四、以植物命名。

如蘋果園、棗林溝、榆林堖、麻地溝、楊林窯、香草坪、柏石、蘆芽溝、椿樹底、檀山溝、杳樹坡等。

五、以動物命名。

有鹿峪、馬鄉、熊坪、鶴山、貓鋪、豹川、羊泉、鰲頭、駱駝道、獐兒坪、綿羊坡、蝦蟆堖、獅子坪等。

六、以神話命名。

有仙人、神泉、石佛、普賢、寺坪、禪房、佛堂、泥河、石牛、神頭、觀音堂、羅漢堂、降香坪、獅子神、老石神、玉女峰、望夫台等。這些地名的起源都跟某個古老的傳說有關,如:

山西神池縣——因明代在境內建有神地堡,並在堡西門外有池水,相傳其水「出無源、去無跡,旱不涸,雨不盈。名曰神池」而得名。

陝西鳳翔縣——相傳秦穆公之女弄玉善於吹笛,引來善於吹簘的華山隱士簘史,知音相遇,終成眷屬,後乘鳳凰飛翔而去,唐時取此意更名鳳翔。

獅子神村——傳說,一少女路經此地遇虎,呼救,突然跳出雄獅咬死老虎,女得救,獅無蹤。村民立獅神廟供奉,易村名為獅子神村。

寺底村——在昔日此地無水,一日忽見白鹿刨亂石,泉水湧出滔滔不絕。故村名曰神泉村。又因村落處於北寨坡「當里寺」之下故俗稱「寺底村」。

羅漢堂村——傳說,五台山文殊寺運送100尊鐵羅漢經此遺失一尊,化人借宿未留而坐化原形,村民建崖堂置其中供奉祭祀,隨即更村名為羅漢堂村。

七、源於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地名。

即以歷史人物或與其相關的歷史活動為背景而生成的地名和以一定的歷史事件以及某一歷史史實為背景形成的地名。如:長仙門、通遠門、迎恩門等。

祁縣,因春秋時晉國大夫祁奚食邑於此,而得名。

介休(市),因相傳春秋時期晉國貴族介子推偕田隱居並死於境內之綿山而。

稷山(縣),相傳後稷曾於縣境南陲的山中教民稼稿,後稱為此山為稷王山,此地又因其山而得名「稷山」。

左權(縣),古稱僚陽,後幾經改名。1942年9月,為紀念左權將軍在此殉國,改名左權縣。

聞喜(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原名左邑縣,因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經此地時,聽到官軍破南粵(今廣東)的喜訊,遂改縣為為聞喜。

靈石(縣),因隋文帝開皇十年挖河道時發現的古代隕石而得名。

八、含有寓意的地名。

這些地名要麼是有史料記載、要麼有時引詩為名。一般來說都為城市的名稱。山西有個繁峙(縣),因「城於山麓,群山環而拱之,而得名」。因此,「繁峙」,實際上就是對該縣境內高山環繞的地勢特徵的一種概括性描述。

舉例如:

成都:最早對成都二字作出解釋的是宋人樂史的《太平寰宇記》(卷七二)。樂史認為成都的得名是「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宋人祝穆《方輿勝覽》成都府路郡名條認為「蓋取《史記》所謂三年成都之義,這種說法流傳甚廣,影響較大。還有一說是望帝杜宇新營過這座都城,所以取名『成都』,是取成功、成就、完成的意義」。再有就是根據《山海經》有「成都載天」之山、「成侯之山」的文字記載,認為成都的「成」是古族名或國名,其字形為戊與丁的合體,戊是斧鉞的形象,丁象箭或箭中靶形,成侯就是以這個字來作為部落酋王的權力的象徵。「都」字在藏語中指兩條河的交匯處 。按照這樣的的解釋,成都二字的含義就應是成侯居住的(兩河交匯的)地方。也有人則認為成都二字「不過是用中原華夏文字對蜀語『成都』這兩個音的一種對譯罷了」。這種起源飽含爭議的地名,在中國也是比較多的。

長春:關於長春地名的由來,從一些地理資料記載,有如下說法:一說是,長春之名是以長春花而命名的。此種說法,《滿洲地名考》中略加提到:即「長春之意,是薔薇的異名」;二說是:據《長春縣志》記載:長春廳「設治地點,原在長春堡較東偏數里,命名放由此起。而建置之處,土人更名之日,新立城雲。」由此得出長春之名,是因廳設於長春堡附近,而故名。然而長春堡之名由何而來呢,據1982年《長春地名》資料記載:長春堡是由新遷居此地的漢族人命名的,是吉祥之意;另則,長春堡是沿用了遼金時代的長春州的舊名,因此地原屬於長春州轄境。三說,乾隆幾次在夏季到長白山祭祖路過這里時都發現這里的氣候比盛京涼爽很多,而且風景宜人,便順口說出「長白山下春常在,伊通河畔人人愛」的詩句,於是嘉慶5年(1800年)開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機構,取其中第一句的兩字設「長春廳」。

無錫:「無錫」這一地名的由來,現存在兩種說法。一種說法即現在流行的說法,認為周、秦間錫山產錫,至漢朝錫盡,故名「無錫」。另一種說法認為「無錫」是古越語地名之一。「無」是發語詞,無實義,「錫」的原義因古越語佚亡已久,無從考證。有些人認為,「無錫」和江浙地區其它許多地名,如夫椒、餘杭、句容、姑蘇等一樣,都是屬於齊頭式地名,冠首字雖然寫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語的發語詞,無實義。這些地名隨著古代吳越地區的氏族遷徙、流散和與華夏族的融合,原義漸至湮沒,但一部分卻因用漢字記錄同樣的音而保存下來,後人不知道所由來,往往望文生義,妄加解釋。又有學者認為,「無錫」是因為生活在無錫的一個古越人部落以一種「治鳥」為圖騰而得名,其本義應上「神」。

甘肅:以甘州、肅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關內道和隴右道;宋時東部屬宋秦鳳路,西部屬西夏;金分秦鳳路為秦鳳、臨洮、慶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肅路(不久即改甘州路),為甘肅得名的開始,後改寧夏行省為甘肅行省;明為陝西行都司;清分陝西省恢復甘肅省,省名至今未變。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後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後設湖南觀察使,為湖南得名的開始;宋稱湖南路;元設嶺北湖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九、合並或更改的地名。

主要是指在建制變更中,因兩地名合並而成的新地名。如:

山西臨猗(縣):臨猗(縣)因1954年由原臨晉、猗氏兩縣合並而成,而得名。

陝西的醴泉(縣):因有泉水甘甜的醴泉得名,表明該縣擁有豐富的優質礦泉水資源。而1964年為簡化「醴」字改作「禮泉」。

內蒙古烏海市:烏達市、海勃灣市合並。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縣、博山縣合稱,後設特區,轄有兩縣;後建制名屢變化,最後為地級淄博市。

遼寧省盤錦市:錦州市盤山縣升格,取盤山、錦州各一字。

通過對地名起源研究,可以了解這個地方的歷史文化以及民俗風情、特色等。四川安樂縣有個「卧佛溝」,人們沿著這個耐人尋味的地名,果真發現了一尊巨大的石佛及盛唐時期釋迦牟尼涅磐的岩刻畫像,還發現古人埋藏的40多萬字的佛經,為佛學研究和唐代文化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資料。夏、商、周是我國上古時期三個相繼的朝代,然而長期找不到夏朝的物證。1977年,考古學家以河南登封縣一個叫「王城崗」的古地名為線索,在那裡挖掘出城牆基槽,經C—14測定為夏朝遺址。

地名的簡稱

隨著漢語語匯的日益豐富,由若干單詞聯合表達復雜意思的片語大量涌現,影響了人們書寫、口述的便捷,於是許許多多地名的「簡稱」油然而生……

京、津、冀、晉、內蒙古、遼、吉、黑、滬、蘇、浙、皖、閩、贛、魯、豫、鄂、湘、粵、桂、瓊、渝、川或蜀、貴或黔、雲或滇、藏、陝或秦、甘或隴、青、寧、新、港、澳、台――這是沿襲多年的全國現行34個省級政區的「簡稱」,但其中也有可探討、可商榷的之處。其中冀、晉、滬、皖、閩、贛、魯、豫、鄂、湘、粵、桂、瓊、渝等14個只能算作是「別稱」而已,因為都不在其政區全稱的用字范圍之內。部分大、中城市也有自己的簡稱或者別稱。南京市~寧,廣州市~穗,寧波市~甬,福州市~榕,成都市~蓉,太原市~並,開封市~汴,九江市~潯。

難讀、易讀錯的地名

據說在80年前,馮玉祥手下的一個參謀在書寫作戰命令的時候,把部隊集結的地點沁陽隨手寫成泌陽。沁陽在河南北部的焦作地區,而泌陽在河南南部的駐馬店地區。只多了一筆,部隊瞎跑了幾百公里,整個戰役也就完全失敗了。

在我國的地名中有著許多易讀錯和難讀的地名。像福建廈門、廣東番禺、安徽蚌埠,雖然也含有異音字,但因為知名度高,被誤讀的幾率相對比較低。

讀錯山東東阿的比較少,感謝關於阿膠的廣告;讀錯涪陵的比較少,感謝來自涪陵的榨菜;讀錯山西洪洞的也比較少,主要還是那句「蘇三離了洪洞縣」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

浙江的麗水(Lí離)被誤讀成麗(Lì立)水,台州(Tāi)被誤讀成台(Tái抬)州;

安徽的亳(Bó駁)州,幾乎經常被讀作多了一橫的毫(Háo)州;

湖北的監利(Jiàn見)被誤讀成監(Jiān尖)利;

河南的浚縣(Xùn訓)被誤讀成浚(Jùn俊)縣;

湖南的耒陽(Lěi壘) 被誤讀成來陽,而真正的萊陽在山東;

郴州(Chēn抻)被誤讀成彬(Bīn賓)州;

新疆的巴音郭楞(Léng)被誤讀成愣(Lèng);

內蒙古的巴彥淖爾(Nào鬧)被誤讀成卓(Zhuó);

河北的蔚縣,正確讀音是Yù(玉);

安徽的歙縣,正確讀音是Shè(社);六安,正確讀音是Lù(路);

山西的繁峙縣,正確讀音是Shì(是);長子縣,正確讀音是Zhǎng(掌);

山東莘(Shēn深)縣,學生們一般讀不錯,因為有莘莘學子之說;但上海有個莘庄(Xīn新)。

江西鉛山(Yán鹽),誤讀率很高,「鉛」還是多音字而且是地名專用的字音。

還有很多難讀的地名:

山西的隰縣(Xí),山東的莒縣(Jǔ),茌(Chí)平,河北的井陘(Xíng),蠡縣(Lǐ),四川的郫縣(Pí),珙縣(Gǒng),犍為(Qián前),安徽的黟縣(Yī),樅陽(Zōng),湖北的鄖縣(Yún),江西的婺源(Wù);浙江的鄞縣(Yín),江蘇的盱眙(XūYí),邗江(Hán),邳州(Pī),河南的柘城(Zhè),武陟(Zhì);

湴bàn,方言指「爛泥」,江西萍鄉市的源湴鄉以地處山間多爛泥田得名;

luó,瑤語指「茅草」,湖南洞口縣溪瑤族鄉的名稱起源,相傳是明代有瑤族在溪邊蓋茅草屋定居。

還有特定含義的自造字。例如:氵鵣chí,用於浙江永嘉縣五氵鵣鄉,相傳獵人在此發現水邊有五隻美麗的水鳥鸂鶒(xī chì),後人為此地取名五「氵鵣」――因「鸂鶒」二字書寫復雜,每字取一部分組合而成;石太tài,廣東英德市民間用以指稱一邊高一邊低的石山,高處稱上石太,下石太鎮座落低的一邊,故名。曾深入探索我國古代地名學理論並頗有建樹的金祖孟先生談到:「中國最古的地名,往往同一字包括專名、通名兩部,如『嵩』字,上半『山』字為通名,下半『高』字為專名;『汾』字,左旁『水』為通名,右旁『分』字為專名;『郿 』字,左旁『眉』字為專名,右旁『邑』字為通名。此外,如岐、岢、岱、崤、岷、崞、嶧諸山名,汝、江、汶、沁、沂、沅、河、泌、沭、泗、洛、洙、洧、浙、淮、淝、濟、淄、渭、湘、漢諸水名,邠、邢、邲、邳、邰、邽、郫、郢、鄆、鄭諸地域名,都是古代地名。這種古地名的產生,不僅是『用字命名』,而且是『造字命名』。」

淼miǎo,形容水大,江蘇常熟市淼泉鎮以境內河道縱橫、水網密布得名,而其正體字「渺」卻有微小意;甽zhèn,「山下根之受山上流水處曰甽」(《釋名,釋山》),浙江寧海縣深甽鎮起名於千年前的宋代,且「甽」原是本字,而今之正體字「圳」卻是嶺南俗寫;tún,同「坉、屯」,意為寨子,在貴州省興仁縣腳鎮則形象表現其「建村於土台之上」的地理特徵。

當然,語言是流動的,是液態的,今天的錯誤有些或許就成為明天的正音了,這一切都是人逐漸造就的,字典只是一個特定時代的語音規范。但是,讀對一個地方的地名,是對別人的起碼的尊重。

地名文化中的奇葩:北京胡同文化

在中國地名中,最具特色的,當屬北京胡同了。北京地名的以胡同相稱的居多,而且大多集中在城區,郊區的數量較少。可以說胡同是北京最具特色的地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景觀和文化景觀。老北京就是由胡同組成的,胡同是北京的精髓。所以有關胡同的研究也就成為北京地名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幾百來,有關胡同的著述數不勝數,從不同角度對胡同的起源、形成、命名、變化及文化內涵進行深層次的考證和研究,逐步形成了獨具北京特色的「胡同文化」。

對「胡同」這一地名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六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也是最通常的說法,是說「胡同」一詞的本意為蒙古語「水井」的意思,其最初的發音為「忽洞」。現在內蒙古地區用「井」做地名的也很多,「賽因忽洞」(好的井)、「哈業忽洞」(雙井)。因為城鎮居民生存離不開水井,所以有人居住的地方就必有水井,於是「井」便成為人們居住地的代稱。蒙古人建立元朝後,也將此語帶入中原,於是人們將「忽洞」逐步諧音為「胡同」。

第二種說法是說「胡同」的原意為「浩特」。蒙古語中稱城鎮為「浩特」,蒙古人進入中原後,將北京作為大都城,於是便按照他們的習慣,將中原城鎮街巷也稱為「浩特」,後被京城的漢族人訛成了「胡同」。

第三種說法是說金、元時期,中原漢人將北方少數民族稱為「胡人」。蒙古人建立元朝後,京城的漢族人仍私下裡叫他們「胡人」,並把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為「胡同」,為「胡人大同」之意。

第四種說法與第一種說法完全不同,認為「胡同」一詞的起源與水井無關,而是與火有密切的關系,即與漢語中的「火巷」有直接關系。這種「火巷」就是南宋時期人們在城市中設置的防火隔離帶。因為城市中人員密集,房屋鱗次櫛比,水源缺乏,一旦失火就會延燒百家,為了防止火災的蔓延,便設置了防火的隔離帶——「火巷」。「火巷」一詞本是漢語,但從蒙古人口中讀出,再由其讀音轉譯成漢語,就成了「胡同」了。

第五種說法是說「胡同」兩個字的正寫是「胡衕」,它是從蒙古語而來的。在蒙古人居住地,比村落稍大的部落叫「胡衕」。元朝在建大都時,最初是按片建設居民區的,每一片就是一個比村落小的居民聚落,於是便按照蒙古人的習慣,將其稱為「胡衕」。因「胡衕」書寫繁瑣,於是就簡寫成「胡同」。

第六種說法是說元朝初期,蒙古人開始興建元大都,當時城內居民的住房都是按片建設的,中間辟有通道等,這種通道在蒙古語中讀音為「火疃」,後來北京人便將那些居住區之間相通的小通道、小過通、橫街、小巷等通稱為「火疃」,以後被諧音為「胡同」。

北京的大小胡同星羅棋布,數目達到7000餘條,每條都有一段掌故傳說。胡同的名稱五花八門,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場、商品命名,如金魚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語命名,如悶葫蘆罐胡同等。如司禮監胡同、恭儉胡同(內宮監變音而來)、織染局胡同、酒醋局胡同、鍾鼓司胡同、惜薪司胡同、蠟庫胡同、瓷器庫胡同等等,都是歷代內府太監的監、局、司、庫,各衙門所在地,顯示了當時皇城的范圍。從前眾多的衙署也遺留下不少胡同地名,如東廠胡同是明代有名的錦衣衛所在地,是太監殘害忠良的地方。南、北太常胡同,是以太常寺而取名。貢院胡同,為明清的考場。許多權貴第宅所在地,也成了胡同名字,如李閣老胡同,《長安客話》說李東陽的居住所在武定侯胡同,為永樂年間功臣郭英的住宅所在。汪家胡同原清雍正、乾隆時寵臣汪由郭的居住所在。同時,手藝好的手工業者、買賣公道的商販,也因居所被人叫熟,慢慢形成了胡同。如劉蘭塑胡同、磨刀兒胡同、粉房劉胡同、豆腐陳胡同、沙鍋劉胡同等。甚至一般老百姓名字也成了胡同的名稱,如王老胡同、石老娘胡同、宋姑娘胡同,等等,據說這類以貧賤者命名的胡同大大超過權貴者命名的胡同,這是北京胡同名稱值得稱道的地方。

地名文化源源流長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與情感、思想與道德、智慧與價值,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層面,地名正是一個獨具特色的層面。地名是各個歷史時代人類活動的產物。它記錄了人類探索世界和自我的輝煌,記錄了戰爭、疾病、浩劫與磨難,記錄了民族的變遷與融合,記錄了自然環境的變化,有著豐富的歷史、地理、語言、經濟、民族、社會等科學內涵,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是人類歷史的活化石。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我們不僅要了解自己祖國深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而且還要對一些逐漸消失的地名加以保護,才能夠更好的繼承和發揚我們的傳統文化。為使古老的地名更好地為當今、為後世服務,必須增強對地名文化資源的保護意識,從我們身邊做起……
參考資料:internet

❹ 文化背景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文化背景從吃穿住用行是最基本的,別的還有建築、語言和民俗文化的差異等,可以看看不同文化區的地方。

文化背景是指對人的身心發展和個性形成產生影響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環境。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人們所創造和積累、發展起來的文化彼此之間存在很大差異。人類文化隨著發展出現不同的類型,對人的發展便構成不同的文化背景。



文化類型:

不同民族生活和成長的最高層次、最廣闊的文化背景。在人類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同一類型文化又可根據在不同地區形成的特點分為不同的文化區,如中國的齊魯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等。

也可以根據在不同時期形成的特點分為不同的文化時期,如中國的先秦文化、兩漢文化、隋唐文化等。這是人們生活和成長在時間和空間上更為具體的文化背景。

人類個體的社會化,人們才智和個性的形成和發展,與其所處的具體文化背景密切相關,一個人總是某個民族、某個地區、某個時代的人。

❺ 什麼是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是指對人的身心發展和個性形成產生影響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環境。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人們所創造和積累、發展起來的文化彼此之間存在很大差異。

人類文化隨著發展出現不同的類型,對人的發展便構成不同的文化背景。德國哲學家、史學家施本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一書中把人類文化分為 8 種類型,如中國文化、印度文化、希臘文化等。英國早期經濟史學家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一書中把人類文化分為 26 種類型。


(5)如何在地域上講述文化背景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在人類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同一類型文化又可根據在不同地區形成的特點分為不同的文化區,如中國的齊魯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等;也可以根據在不同時期形成的特點分為不同的文化時期,如中國的先秦文化、兩漢文化、隋唐文化等。

這是人們生活和成長在時間和空間上更為具體的文化背景。人類個體的社會化,人們才智和個性的形成和發展,與其所處的具體文化背景密切相關,一個人總是某個民族、某個地區、某個時代的人。

文化作為人類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是教育活動的基礎。教育反映文化發展的需求,為傳播、延續和發展文化服務。教育的目的、內容和方法都受到文化的深刻影響。教育對人的發展的作用,也包含文化對人的影響作用。

❻ 談一談對所在地域文化的認識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靈魂,是城市的內核、實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結和積淀,是文化的容器、載體和舞台;城市與文化是與生俱來、密不可分的統一體。我省在大力推進特色城鎮化的實踐中,應該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搞好城市文化建設。
文化個性和城市特色從哪裡來?城市的文化個性和特色一方面體現在外觀上特有的文化形象,一方面體現在內涵上鮮明的文化氣質。這種個性化的形象和氣質,只能是土生土長的,只能是從城市所在區域的人文生態環境中生發出來的,只能是從城市所在區域的文化根基中生長出來的,這已經為國內外眾多文化城市的個性特色形成的歷史和經驗所證明了的。從我省的文化土壤看,可以為培育城市文化個性和特色找到以下幾方面的文化根基:一是歷史文化,二是傳統文化,三是地域文化,四是民族文化,五是紅色文化。我省特有的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為我省城市文化特色的形成提供了豐厚的文化資源基礎。

❼ 通過實例說明社會文化背景對區域發展的決定作用

對於什麼是文化,很難有完全一致的理解。通常而言,文化是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文化主要通過以下三個層面對實際生活發生作用:作為一種價值觀,它首先作用於人們的思想,形成一定的思維模式、心理定勢、精神狀態和行為方式;在此基礎上,通過有思想的人的傳導,滲透於各種社會團體、組織和非正規群體中,成為維系其存在和發展的黏合劑,並對社會資源的分配產生影響;在更深層次上,文化總是要尋求其在社會經濟、政治制度中的強烈表達,也就是所謂制度對文化的固化作用。具體到文化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可以從以下三個路徑來考察。

文化所形成的「集體無意識」會成為區域發展中的強大慣性。一個地區的地理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態勢在長期的歷史積淀中會形成特定的人文歷史條件,發展為該地區的區域文化。區域文化會對該區域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心理素質產生累積性影響,形成該區域具有普遍性的思維模式和心理定勢。這種思維模式和心理定勢作為一種「集體無意識」,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以至於成為該區域人們的對外形象和外界對該區域人們的基本評價。它不以個別人的意志為轉移,單憑個體力量也無法改變,從而在區域發展中呈現強大慣性,促進或阻礙該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

文化所構築的社會資本影響區域的發展。社會資本理論近年來被廣泛運用於解釋區域經濟發展。通常而言,資本結構主要包括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三大部分,三者對於區域發展具有關鍵作用。其中的社會資本,可以認為是以社會交往為載體,在個體或組織之間建立起來的社會關系網路。這一網路以互惠、信任、合作等為規范,在此基礎上實現對社會資源的配置和整合,提高社會運行的效率。社會資本作為一種社會資源的配置方式,實際上折射出的是社會關系網路中各主體的價值觀念,反映的是其背後的文化。由文化所決定的價值觀念作為非制度性規范是一定社會資本的基石和要素,規范著社會資本的性質、方向、范圍以及整合能力等,從而影響區域的發展。

文化通過制約或促進制度的實施影響區域的發展。文化不僅孕育了人類社會制度的初始形態,而且對制度的實施過程產生重要影響,制約或促進制度的實施。從表面上看,制度表現為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一系列具有強制性的社會規范,但實際上它與文化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制度是文化的固定化模式。文化不僅體現在正式的制度安排中,而且也存在於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等一系列非制度性規范中。正式制度安排與非制度性規范的相容程度,往往影響著制度實施的效果。換言之,當一個區域的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等與制度相容時,就能促進制度的實施;反之,則會制約制度的實施,影響區域的發展。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對於一個區域來說,決定其競爭力的不僅有經濟、科技等硬實力,還包括文化軟實力。先進文化不僅能為區域現代化發展提供廣泛的智力支持,而且能使一個區域形成獨特的文化氣質、濃郁的文化氛圍等,使一個區域的人們形成較高的文明素質、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精神狀態等,進而形成該區域特有的文化軟實力,成為推動區域發展的強大動力。因此,在區域發展中,注重對文化的傳承、創新甚至改造和整合是一項長期的社會投資,有助於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和氛圍,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從而促進整個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❽ 小說創作中的年代地域和文化背景設置

文:四片竹

很多小說的作者在寫作時,最花腦筋的,是情節的設計,老到一點的作者會更多的考慮人物的刻畫。但是被很多作者忽略的,是小說創作中的背景設計。

背景設計對於故事來說,能讓大大增強故事的存在感,並且為場景的設計、人物的刻畫、情節的走向,都提供了一個有依據的故事平台,特定的背景能將作者希望表達的情緒渲染得更加濃烈。有時背景本身,也是一種象徵性的符號,在整個作品的最後,甚至成為拔高的基礎。

我們來看看一部比較典型的背景設置作品,陸川導演的《九層妖塔》,豆瓣評分很低,但是如果說有那麼一點看點的話,恰恰就是他的背景設計。

再看一部動作電影《我的特工爺爺》,退休特工救小女孩,有沒有很爛俗的劇情?但是背景的設計還是花了點心思的。

我找這兩部片子,並不是因為它們多好,恰恰相反,如此爛俗的劇情,如果說還有一點看頭的話,故事背景的設計就顯得更加突出。

質感——是故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古今中外,如果拋開故事發生的特有年代和特有背景,所有的故事都會變得雷同,並且無趣,恰恰是年代、背景,把觀眾帶到不同的情境之中,讓故事以不同的面貌,一再地重演。

我們在創作故事的時候,也許想要寫一個愛情故事,或者一個懸疑推理故事,又或者是一個武俠動作故事。如果寫的時候,覺得故事落入俗套,質感不夠濃厚的話,不妨想一想,同樣這么一個故事,如果發生在不同的時空、文化背景下,會不會更好。

比如以最為人所熟悉的武俠小說為例,俗爛的套路無非是武功秘籍、奇人異士、快意恩仇、英雄救美。但是如果加工一下,將這樣一個故事放到北伐戰爭軍閥混戰的時期,一個軍閥中的下層軍官,無意中得到一本武功秘籍,進而通過武功立功平步青雲。中間穿插一些那個時期的風雲人物、歷史事件,怎麼樣,是不是質感就不一樣了?

其實故事的種類總共就那麼幾種,類型文學更加有其套路可循。文學界歷來有重新演繹改編名著的傳統,將一個大家已經耳熟能詳的故事,放在一個不同的背景下重新演繹。《獅子王》其實就是動物界的《哈姆雷特》;《哈利波特》則是魔法版的偵探故事。連《福爾摩斯》都被搬到了現代,還將華生醫生改成一個亞洲女人。可是大家依然津津有味地看下去了,因為在不同的背景下,故事的邏輯會發生變化,故事也就有了走向不同方向的懸念。比如福爾摩斯如果在現代,他應該會應用各種高科技裝備、會使用互聯網、會吸毒……,但這些並不影響作為文學上最成功的角色的發揮。他依然是那個說話刻薄、性格有缺陷,但卻天賦異稟,而且內心柔軟的神探。

我們很多作者忽視背景設計,可能跟作者太年輕有關。他們從小接觸到的環境就是現代的學校生活,對社會的認識都還幾乎都來源於電視劇,所以設計不出豐富的背景。

但是意識到背景設計對於情節的影響,可以刻意去嘗試,畢竟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各種影視文學已經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的靈感素材,而互聯網更加讓查詢資料變得很容易。傑里`克利弗曾經在他的《小說寫作教程——虛構文學速成全攻略》裡面說過,你不必非得有這方面的經驗才能寫作這方面的內容,畢竟我們寫的是小說,你只要表現出像這方面的行家就行了。

❾ 分析地域對傳統文化的影響是從哪方面體現的

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們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面:

一. 啟發民族性的全社會的文化自覺

改革開放以來,全社會的價值觀、人生觀變得更加多樣化,亟需在多元之中立主導,多樣之中求統一。這就需要確立國家主導的核心價值體系。如果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然就會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 文化穩定性的力量無可比擬

深刻理解文化自信,有利於增強對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認識。「四個自信」同向而行、相互影響、相互印證。深入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會對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選擇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理解得更為深刻。

三. 對「非遺」要有效傳承和發展

從社會層面來說,全社會對「非遺」的挖掘、保護、利用和創新,擁有前所未有的熱情。這是「非遺」保護和發展的社會動力源。

四. 進入品質消費和精神消費時代

如果每人都能消費有品質的生活,那就是過上了美好生活。精神消費,就是在解決「吃飯問題」之後,要解決「精神食糧」的問題。

五. 對外交流要有強大自信的心理

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我們擁有極其豐厚的素材和內容。作為人類文明成果,我們的文化不只是中國人接受,許多理念在全世界也擁有共識。

❿ 李安平:被遮蔽的地域文化背景——評巴隴鋒

文|李安平

一個作家的藝術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對自身成長經歷的地域文化的吸納,在小說領域尤其如此。換句話說,地域文化背景的挖掘深度對長篇小說的深度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張愛玲、老舍、沈從文、路遙、陳忠實、賈平凹、莫言等等概莫能外,當然還可以舉出更多的例子。從某種角度來說,地域文化背景是一個作家的精神意義上的標簽,一個作家的一生都在這個區間打轉轉,如果脫離了這個區間,其作品的可信度和文學高度就值得懷疑。

巴隴鋒是我熟知的一位作家,我們是同齡人,有著曾經相似的求學背景和稍有差異的生活經歷,我們更為熟知的是腳下這塊隴東高原的山山水水和風土人情,我想,這塊地域文化的背景是支撐隴東作家(當然也包括巴隴鋒)寫作的源泉和精神高地,同時也是其顯著的文學標簽。這塊神奇的土地20萬年前就有人類生存,具有7000年的文明,曾經孕育了古老的農耕文明、先周文化、歧黃文化,並且誕生了著名的紅色文化,產生過王符、傅玄、李夢陽、慕壽祺等一大批彪炳史冊的偉大思想家、作家、學者。也涌現出了李秀峰、賈治龍、陳默、路小路、馬步升、高凱、第廣龍、楊永康等一大批現當代有影響的作家、詩人,當然還可以舉出許多,更為值得稱道的是,當代崛起的隴東詩群位列全國十二大地域詩群之中,受到眾多詩人和評論家的關注。慶陽市七縣一區文聯共有十份文藝期刊,在甘肅文藝界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來,慶陽的文學發展勢頭迅猛,在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等方面產生了一大批在全省有影響的作家和詩人。

巴隴鋒近年的創作勢頭非常好,連續三年完成了《雲橫秦嶺》《永失我愛》《絲路情緣》三部長達100多萬字的小說,在陝西乃至全國產生了一些影響,尤其是《雲橫秦嶺》有比較大的氣象,引起了諸多評論家的關注,作為一部抗戰題材的小說,作者立足於西安這樣一個地域文化背景,通過主人公秦嶺和周新波在戰爭背景下的默契配合,成功制止了侵略者的陰謀,同時緊緊圍繞兄弟倆同鍾亦菲之間的三角情感糾葛。小說具有一定的表現力和很強的穿透力。

當然,從文本來說,長達65萬字的《雲橫秦嶺》問世以來,完全有可能產生更大的影響,引起更多的評論家的關注。反過來說,地域文化背景從某些方面限制了小說的文學高度和作品社會影響力。就巴隴鋒而言,他成長史最重要的鏈條在隴東,而不在西安。他的精神內涵的東西同樣在隴東,而不在西安。他的內在的語言表現系統也在隴東,不在西安。從歷史根源上來說,康熙六年以前,隴東屬於關中管轄,文化背景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然而,畢竟隴東從關中分出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今日之隴東已非昔日關中管轄之隴東,其風土人情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想說的是,巴隴鋒在用一種隴東地域文化背景的文學資源在編織一個具有很強的關中地域文化背景的小說,那麼,他所呈現出來的關中文化氣息究竟有多少呢?它是表層的,還是深層次的呢?它是自發的,還是它發的呢?它是原汁原味的,還是變質變味的呢?它是一種原聲寫作,還是一種偽聲歌唱呢?

地域文化背景是一個作家的靈魂DNA,它是不可復制的,是獨立的。當然這種東西可以相互碰撞,可以相互交融,但不能消解,或者遮蔽。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雲橫秦嶺》中,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的隴東被遮蔽了,它被強大的西安文化背景所消解。就其本質來說,隴東已經喪失了其作為隴東地域文化背景的存在意義。西安文化背景也沒有深入到其精神層面,它固有的東西沒有散發出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作家的寫作必須回到靈魂的原點,必須忠實於作家自身,必須從自身出發,才能向外拓展。我的意思是說,巴隴鋒應該立足於隴東這塊全世界黃土層最深厚的土地,應該彰顯出地域文化背景的氣息,從而奠定其作品的厚度和深度。當然,我也不反對巴隴鋒先生以西安為地域文化背景的寫作,如果巴隴鋒先生遊走於嚴肅文學和暢銷文學的之間的話,這樣的寫作無可厚非。如果巴隴鋒先生還有更高更遠的文學理想的話,我想從故鄉出發,以故鄉為地域文化背景的寫作則是一條必經之路。因為,無數的文學大師用他們的作品和他們的寫作歷程已經驗證了這一點。(完)

作者介紹:李安平,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出版小說散文評論集《第二十四橋》、散文集《旋轉》《風在語》、評論集《置喙之詞》。 文字散見於《歲月》《美文》《北方作家》《黃河文學》《華夏散文》《飛天》《延河》《延安文學》《牡丹文學》《連雲港文學》《東京文學》《雪蓮》《粵海散文》《當代散文》《文藝報》《人民日報海外版》等報刊,入選《中國非主流散文精選》《中國散文家代表作品選》《稻草人的信仰:天涯散文天下十年精華本》《中國散文年度佳作2011》《中國散文精選300篇》《中國精短散文1949-2015》等版本,獲慶陽市五個一工程獎暨夢陽文學獎、第四屆黃河文學獎散文獎、第二屆甘肅文藝評論獎。

閱讀全文

與如何在地域上講述文化背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