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地域文化需要保護哪些地方

地域文化需要保護哪些地方

發布時間:2022-12-10 10:54:30

❶ 什麼是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專指先秦時期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的文化。有專家主張,地域文化專指中華大地特定區域的人民在特定歷史階段創造的具有鮮明特徵的考古學文化。

在我國,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獨特性。

(1)地域文化需要保護哪些地方擴展閱讀

在中華文明一體多元的發展格局中,首先發展起來的是同中有異、異中見同、多姿多彩、爭奇斗艷的地域文化。如從夏商周三代到戰國,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形成了燕趙文化、三晉文化、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甘隴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嶺南文化、吳越文化等。

在這些地域文化中,只有齊魯文化在秦漢時期完成了由地域文化向主流文化的轉化,其他地域文化只是作為文化的因子融入了主流文化。

齊魯文化是以儒學為核心的。孔子站在前所未有的理論高度上將傳統的政治與道德思想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因而給齊魯文化注入了新的靈魂。有了儒家學說,齊魯文化才真正具有了民族、地域的超越性,才真正能夠擔負起領導中國文化的歷史使命。

到了漢代,經過董仲舒改造的儒學,對穩固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統治起了重要作用,對於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心理結構產生了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它既獲得了統治者的青睞,又得到被統治者的認可,是中國宗法農業社會最適宜的意識形態。

❷ 地域文化的社會發展

相關書籍
中國區域之間、城市之間的競爭,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政治、文化、經濟的競爭;中華大地,區域文化與市場經濟水乳交融、相互滲透、相互依託,已經找不到沒有文化標志的產品,找不到不藉助文化影響的銷售,也找不到不體現文化意義的消費。理論與實踐均表明,特定區域的文化底蘊、文化氛圍和勞動者的文化素質,越來越成為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軟環境,一個城市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沒有吸引人的地域文化,就會在競爭中落伍。元明清古都北京,陝西三秦古都咸陽、西安,黃河中下游中原地區的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東京城開封府,西南地區四川的成都等地,人文薈萃、名勝雲集,地域文化豐厚,吸引國內外眾多人士前去旅遊觀光,帶動了上述地區的交通運輸、商業貿易、餐飲服務、旅遊觀光等第三產業的發展,並形成連鎖反應,促使當地第一、第二產業長足發展。理論和實踐都表明,地域文化等產業的開發是地區生產力發展的一個趨勢,大量的勞動和資本應該流入文化旅遊、娛樂服務、文化藝術、教育科學等活動中。地域文化產業產值在地域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 經過研討達成共識:在經濟社會文化一體化趨勢日益明顯的新世紀,各地區在思考、制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時,必須高度重視挖掘地域文化資源,積極發展地域文化產業,實現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此,必須更新觀念,把地域文化發展放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是經濟建設課題,也是文化建設課題,沒有文化的配合,經濟建設是搞不好的。尤其是在當代中國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文化底蘊與儲備顯得至關重要。有學者強調,研究地域文化,絕不是簡單地「發思古之幽情」,而是為了把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為此,一是要加強對文物古跡的保護;二是在城市建設中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三是要大力發展旅遊業。有專家指出,各地都利用豐厚的地域文化資源,發展旅遊事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1)地域文化與自然景觀結合不夠。一些地方傳承至今的文化景觀未能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協調、統一起來,整體效應不佳;多數地方缺乏具有濃郁地域文化特點的建築、道路、公園、雕塑,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地域文化氛圍。
(2)知識性與參與性結合不夠。許多地方傳承至今的地域文化景觀多數為靜態的陳列和展覽,少有現代化的設施和互動型的項目,慕名而來的遊客很難親身參與、互動體驗地域文化,這無疑大大縮短了遊客逗留的時間,同時弱化了地域文化與遊客溝通、寓教於樂的功能。
(3)有形的地域文化與無形的地域文化結合不夠。前者指以實物存在的、比較具體的遺跡或遺物,後者是學術思想、風俗習慣、典章節慶、民間藝術等比較抽象、相對模糊的東西。許多地方在發展地域文化旅遊時,片面重視有形的地域文化,而對無形的地域文化重視不夠。與會者通過研討認為,當前今後一個時期,繁榮和發展地域文化研究,必須堅持二條原則:首先,堅持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為地域經濟文化發展服務;其次,堅持與時俱進,加強理論創新。創新的理論思維,既是地域文化研究的靈魂,也是地域文化保持蓬勃活力的重要保證。惟有站在時代高度,發揚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才能不斷拓展地域文化研究領域,形成新思想、新觀點、新方法,才能把地域文化研究推上新的水平。

❸ 關於常州地域文化的資料

一、延續傳統文脈,科學規劃建設 常州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全市共有歷史文化街區3個、文物保護單位156處。在推進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市將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處理好保護文物與推進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關系,不斷提高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水平。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頒布以來,我市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加強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工作十六字方針,按照省政府批準的《常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努力推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用科學發展的理念推進城市建設和文化建設,先後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管理規章;編制完成了《常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04~2020)》、《常州市文物事業「十一五」發展規劃》以及各項文物保護的具體規劃;制定了《常州市2001~2010年文化名城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創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經過幾年的建設,初步形成深厚文化底蘊和鮮明的時代特徵相結合,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相互動,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相融合,體現科技革命與文化創新相協調統一的文化名城發展格局。 二、保護歷史遺產,打造城市特色 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歷史,保護歷史就是打造城市特色。常州的歷史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城、名鎮、歷史街區,以及大量的文物保護單位,都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反映著常州城市的歷史、社會、思想的變遷。常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名人故居較多,特別是常州近代歷史上曾出現過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三位先烈,我們圍繞這一優勢,加大力度,以修復三傑故居、遺跡為主要內容的基礎建設,逐漸形成了具有常州特色的三傑系列文化項目,並通過各種活動,注重對常州三傑的宣傳和研究,發揮其社會教育作用。目前,瞿秋白紀念館被評為「全國優秀社會教育基地」,張太雷故居被省教委等單位推薦為中國革命和歷史傳統教育基地。 同時,幾年來,我市投入近億元,動遷居民近百戶,先後修繕了西瀛里明城牆、黃仲則故居、梅村戲樓、萬綏戲樓、常州府學一大批文物保護單位,修復了天寧寺、近園、艤舟亭等一批文物古跡,對青果巷、前後北岸歷史文化街區等進行重點宣傳和修復利用,加強了對我國最早的城池春秋古淹城的保護和上黃母山古人類起源發祥地的保護,大大改善並優化了我市的文化氛圍和人文景觀,促進了常州地區文物資源的保護、利用,為常州這座現代城市增添了新的魅力。 三、挖掘豐厚底蘊,提升城市內涵 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是城市內涵的重要集中表現,它表現著獨特的城市民俗風情,傳統的文化痕跡。常州素有崇文重教的歷史,文化的氛圍、文明的氣息、文人的精神始終是這座城市的重要品質和豐厚內涵。一方面,我們十分注重挖掘歷史的豐厚底蘊,加強對天寧寺-艤舟亭歷史文化街區、前後北岸歷史文化街區等的修繕保護,對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極開展普查,確定了錫劇、常州梳篦、亂針綉、常州留青竹刻等首批11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試點項目。另一方面,先後建成了亞細亞影城、市圖書館、劉海粟美術館、謝稚柳藝術館、華羅庚紀念館等一批在省內乃至全國有一定影響的文化標志性工程,正在建設體育中心、大劇院等一批重點社會基礎設施項目,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質,不斷改善全市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在2010年達到全國文明城市標准。 四、珍惜獨特資源,增添城市魅力 城市文化離不開地域文化。常州濱江臨湖,古老的大運河穿城而過,這在全國也不多見。有著2500年建城史的常州,歷史上就以環境優美著稱,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孕育了代代相傳的生態文明。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十一五」期間,將加快環境綜合治理,組織實施清水工程、藍天工程、寧靜工程、青山工程和以治理村莊臟亂差為重點的家園工程,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建設四大生態林帶、四個濱湖生態區,建設10個生態園林鄉鎮、20個生態園林居住區和300個生態園林單位。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超過11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超過45%,森林覆蓋率超過30%,到2010年,建成國家級生態市,常州將以活力之市、文明之市、生態之市、和諧之市,成為長三角一顆亮麗奪目的明珠。gaoyuxuan

❹ 中國地域差異造成的文化差異

淺談中國地域文化的差異
一、地域文化是歷史積淀
實際上就是「地域文化」。當然,在中國的「地域文化」中間,吳文化、蘇州文化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什麼是「地域文化」呢?既然我們的國家有文化,為什麼還強調「地域文化」呢?我認為,最能夠體現一定的地理區域、一定空間范圍的文化類型就是「地域文化」。因為它跟其它地域、其它空間范圍有明顯的差異。兩千多年前,司馬遷的《史記》里有這么一句話,叫做「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我們平時講的「風俗」,兩千多年前就有這個概念。我理解的所謂「風」,就是今天的流行,「俗」則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生活的方式。並不是所有的風都變成俗的。那麼,各位一定很關心,「地域文化」到底是怎樣形成的?比如說蘇州,作為吳文化典型的地方,它是怎麼形成的?跟其他的文化是什麼關系?一個文化區的形成,需要比較長的年代,而一旦形成,它又會有很長的延續性。吳文化區為什麼叫「吳」呢?大家知道,最早的時候,泰伯到吳國,以後到了秦、漢以後,還有以「吳」為命名的,像吳郡,以後的吳國,不斷地演變,延續。同樣,吳越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包括寧波,紹興,最早的越人,還有越人建立的越國,以後的越州,形成紹興府,也有一個長期延續的過程。所以,盡管中國的歷史相當復雜,有些地方比如「吳」這個地方已經有非常大變化,甚至當地的人口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一個「地域文化」,它肯定可以追溯它的歷史傳統。凡是所有我們今天稱之為「地域文化」的地方,一般都是在漫長的歷史積淀中,經過長期的積累形成的。
二、不同地域文化的四個特點
那麼,「地域文化」最突出的表現在什麼地方?我認為其中最有特點的是方言。就像現代漢語有各種不同的方言,他們分布的區域很廣。現代漢語各方言之間的差異表現在語音、詞彙、語法各個方面,語音方面尤為突出。但由於這些方言和共同語之間在語音上都有一定的對應規律,詞彙、語法方面也有許多相同之處,因此它們不是獨立的語言。根據方言的特點,聯系方言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以及目前方言調查的結果,可以對現代漢語的方言進行劃分。當前我國語言學界對現代漢語方言劃分的意見還未完全一致,大多數人的意見認為現代漢語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吳語、客家方言、閩語 、粵語 、湘方言 、贛方言 等等。因為我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差異很大,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肯定會有不同的生活環境。在這樣的情況下,再加上人文、自然各方面的影響,而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人們之間的交通往來不是非常的方便,這樣一個地區就會形成自己的方言。這不僅影響到日常生活,甚至影響到了政治生活。
第二個特點是飲食不同。在社會生活水平不是很高的情況下,飲食總是放在穿的前面的。各地的飲食習慣也不同,特別是民間各地為了適應自己的需要,千方百計要利用當地的特產,並且要改善生活把它做好,這樣就形成了很多地方的特色的飲食。就像南方人以稻米為主食,所以有著靈巧的心性,同時,「水稻栽培往往促進分散的離心力而不是合作的向心力」(喬伊斯·懷特語),所以南方人散淡的漠視政治的個性就較為突出。魯迅曾說:北人的優點是厚重,南人的優點是機靈,但厚重之弊在愚,機靈之弊在狡,從相貌上看,北人長南相或南人長北相者為佳。王國維對南人和北人的評價是:「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北方人性熱而入世,南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實行。
第三個特點是不同婚喪禮俗,包括節慶。一個地方日常的生活,平時可以馬虎一點,節日的時候是不可以的。所以比較而言,「地域文化」也比較多地反映在婚喪禮俗和節慶上面。
第四個特點,是反映在民間的信仰上不同。我們中國不是一個宗教國家,從來沒有在全國范圍實行政教合一。也正因為這樣,中國的老百姓往往是各種信仰都有,這種信仰就有民間特色。
最後一個重要的特點反映在民居上不同。就像南方建築,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結構,房屋組合比較靈活。在南方,房屋的山牆形似馬頭,南方建築多粉牆黛瓦,顏色淡雅。 而北方地大廣袤,山河壯美,人口相對稀疏,故聚落選址常在平坦地段,大多數屬於平原型的構成。同一地區的鄉土建築形式分外統一,加上氣候寒冷,需要充足的日照,正房都力求坐北朝南。氣候越寒冷用地越寬松,宅院的臨街立面也很朴實,通常顯現的都是大片平素的院牆或倒座房的後檐牆,全靠大門和門樓不同規格的制式和不同程度的修飾,以取得宅舍不同風採的門面。蘇州的一些原來的民居住宅,不要說跟北方有大區別,就是跟南方也不同。現有些地方的人,希望隨便地改變民居,隨便地引進外面的建築方式,十之八九是要失敗的。
三、六大因素造就地域文化不同
大家要問了,為什麼會產生不同的「地域文化」?
首先,一個原因是自然環境的差異。 「地域文化」是歷史時期形成的,如果歷史上交通像今天這么發達,很多「地域文化」是沒有的。比如說,一條長江,如果今天有很多的橋、隧道,火車、飛機、汽車,來來往往很方便,就不會有江南、江北,因為以前來往一次是很不方便,還要考慮到我們這個國家長期以來一直是貧窮落後,文化就積淀下來了。另外,交通運輸條件限制了人員和物質的交流。
第二個原因是移民。你到一個地方,看哪裡遷來的人多,哪裡遷來的人掌握主動權,他們的移民文化往往會成為一個地方的主流文化。我們從歷史上看,蘇州是一次一次北方的移民遷來的。南宋的時候,大批移民南遷,蘇州、杭州、嘉興、紹興這些地方都是移民。皇帝也是河南來的,大臣河南來的,和尚、道士也是到這里定居,所以大家都學河南話,所以在杭州就形成一個學北方話的一個方言島,跟周圍的吳語都不同。
另外,「地域文化」產生的第三個原因,是政治權力和行政區劃的影響。中國「地域文化」圈,除了跟自然環境、大江大河,山脈、地形不同有關以外,往往跟長期延續的政區正好是重合的。蘇州府和常州府之間,平時來往是分開的,不僅現在,就是中國清朝以前,往往很多的事情都是以府一級的政區,包括以縣為單位的,時間短一般不會有這樣的影響。我認為中國「地域文化」這三個方面是比較重要的。
第四個原因,是民族。我們知道,人口遷移不一定是民族遷移。如果是民族之間的遷移,對民族分布有很大的影響。
到了近代,還一個原因,就是外來文化的影響。中國不是一個封閉的國家,如果我們把民族文化跟外來的民族文化放到一起來看的話,中國長期以來都是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
最後一個影響,是宗教。宗教這個影響,佛教已經本土化了,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還有其他的一些宗教的話,它的影響就比較大了。宗教的影響在某些特殊的地區是不可忽視的。
四、保護地域文化的價值
我們國家的文化之所以豐富多彩,之所以有這么強的生命力,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頑強生存著的「地域文化」,所以歷史上外來文化沒有系統地進入中國。歷史上有些游牧民族進入中原,鮮卑人、契丹人、滿族人,他在軍事上可以征服你,但是文化上面最後都會被我們征服。
第二個,「地域文化」有很大的開發價值,有不可替代的人文價值。文化的特點是多樣性的,如果在蘇州看到的「地域文化」,到蘇北、山東都一樣,那還有什麼意思?恰恰是因為不同,所以對中國的不同地域之間有很大的吸引力。比如蘇州自豪的崑曲、評彈,對我們這樣的人影響很大。還有很多的工藝,還有飲食,節慶,如果全部是一個模式,它的吸引力有限。現在各地的「地域文化」,你把它開發出來,它是一個非常珍貴的旅遊資源、文化資源,也有利於當地的文化的建設。
這個「地域文化」也有很多不好的,有糟粕,怎麼辦?對這些,我們是要改變,或者是我們不能夠再提倡,但是,我們也應該保存,保存下來才能讓後人知道以前有過這種文化,它才能比較。以前的中國婦女都裹腳,如果沒有見過,怎麼會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我們讓大家知道曾經有過這樣的東西,使大家知道今天的文化的寶貴,它的價值。還有一些我們今天分不清有利、有害?如果都取消了,以後意識到對人類社會有價值,已經來不及了,還是先保留下來。
五、新地域文化需要引導
「地域文化」還有沒有前途呢?剛才說的條件,現在已經沒有了,原來交通不發達,現在已經發達了。原來進步慢,現在比較快,原來的文化比較單一,現在文化很豐富。這樣下去,「地域文化」還會不會存在?
當然,「地域文化」的確是處在逐步減弱的過程中。比如方言,還有飲食,現在在蘇州、上海,要吃外地的東西都有。現在的情況,「地域文化」的特色是越來越消極了,還有沒有前途呢?再怎麼消極,也會產生新的「地域文化」,盡管這種「地域文化」不會像歷史上有那麼大的差異,但是絕對離不開當地的文化,當地的自然條件,這些文化也是我們建設的共同中華文明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只要有自己的生命力。
現在回到開頭的話,什麼是「風」,風是流行、時尚,什麼是「俗」,俗是已經形成的習慣。我們今天已有很多新出現的「地域文化」,很大程度上還是一種「風」,所以變化很快。怎麼把它變成有益於我們各方面發展的「俗」,這需要我們大家的努力。文化有一個自由選擇的過程,從人的本性講,不能強制它,但是政府和社會的主流有義務去引導。比如我們都很擔心商品經濟發展會削弱文化,但是我們回顧蘇州的歷史,可以說蘇州從五代以後,一直是中國經濟發達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同樣發達,並且越來越發達。可以說到清朝時候達到了一個新高峰,這個證明商品經濟的發達跟市場經濟、跟文化並不是完全矛盾的,什麼道理呢?就是有一個好的傳統,人在比較富裕以後,還不忘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反過來,文化的需求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要真正使我們國家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真正使中華的文明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我們還要繼續地認真發掘、開掘「地域文化」的好的傳統和優勢,發揚它的優勢。我們也相信,隨著我們的國家的改革開放,中國一定能有更加燦爛多樣的「地域文化」。
語言 外貌 語言 性格 飲食 信仰 習俗

繼續閱讀

❺ 進行地域文化研究對地區有什麼意義

地域文化是區域的形象,決定著區域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決定著區域的品牌和魅力。地域文化研究就是要開發所在地區的傳統文化資源,弘揚本地區優秀的傳統文化,打造本地區真實的名片,展現本地區的魅力和風采。

地域文化研究,通過對本地區全面的文物普查和考古遺址搶救性發掘,以及有關典籍和遺存的保護、整理,可以真實了解和正確認識本地區的歷史和文化。
地域文化也是生產力,地域文化是明天的區域經濟,這已成為國內外專家和學者們的共識。美國學者亨廷頓在冷戰結束後即向世人宣告:21世紀的競爭不再是經濟的競爭、軍事的競爭,而是文化的競爭。一定的區域經濟形成了一定的地域文化,而地域文化又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反作用力。
地域文化不僅能為地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圍,而且通過與地域經濟的相互融合,形成文化經濟,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直接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成為地方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和增強經濟競爭力的基礎因素。地域文化本身也可以發展成為重要的產業,隨著現代社會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地域文化在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的同時,逐漸地發展成為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硬體產業.通過卓有成效的地域文化研究,使區域內許多不為人所知的歷史名勝、地方風物、重大事件的相關遺址、重大人物的生平與活動場所等,成為觀光名勝。有關部門可以很好地開發和利用這些文化資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優勢文化產業和觀光、旅遊文化鏈,帶動本地區的交通運輸、商業貿易、餐飲服務、旅遊觀光等第三產業的發展,並形成連鎖反應,促使本地區第一、第二產業的發展。

❻ 在發展旅遊中,如何保護和發展地域文化

以被保護的地域文化為旅遊項目,而不是以灌輸或是改造新的文化的來吸引遊客

❼ 中國地域文化的特點

1、在我國,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獨特性。

2、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地域文化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但在一定階段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3、地域文化具有相互滲透和包容性。任何形態的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尤其在我國古代,大多數時期是統一政權,各地人群的相互流動,自然使文化習俗互相滲透,互相影響,作為宗主區域的文化,自然就包容了外來的文化。



中國地域文化形成原因:

1、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

特別是在交通運輸條件不便的情況下面,不同的自然環境,它所產生的文化上的差異就很難消逝,會長期保存。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使得各地區擁有不同的物質基礎,進而導致生活習慣和文化的不同。

2、交通運輸。

中國古代交通運輸能力差,在沒有機械運輸的情況下,東西南北的的物資運輸困難,人際交往也受到了約束,各地區的長期分隔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3、移民。

中國歷史上的人口流動相當頻繁,曾經發生過數次大的移民。這些移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主要是從黃河流域遷到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這樣就使中原文化最初南下,最後覆蓋全國。有些由於居住的需要接納並適應了當地的地域文化,有些移民則改變了當地的地域文化。

移民數量占強勢時,或在政治經濟方面占強勢,外來文化將取代本地文化。移民數量少,沒有經濟社會地位時,本地文化將被保留,移民將接受當地文化。如果土客相當,那麼兩種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的地域文化。

❽ 歷史街區保護對地域文化有什麼意義

1樓 回答不了就不要硬撐嘛, 你自己看看你回答的是什麼~~ 完全風馬牛不相及...

做人要誠實 不會就不會 我只能說幾點大概的:
1.人文傳承 2.可以營造渾厚的文化底蘊(對城市來說)3.見證歷史 4.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 5....

帶走2分 知足常樂~!

哦,LZ,關於這個我建議你去問問老師(如果你是學生的話),要不詢問身邊的人(最好是學識淵博淵博(循環)的人)
OVER~!

❾ 作為年輕人應該如何保護地域文化

成為忠實的地方保護主義者而不懈努力。

閱讀全文

與地域文化需要保護哪些地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