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進行中國文化修養教育

如何進行中國文化修養教育

發布時間:2022-12-10 12:47:13

Ⅰ 如何在新形勢下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就如何加強新形勢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出了規劃和指導。《綱要》不僅就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問題給予說明和強調,並且從多個角度和層次具體指示了落實和推進傳統文化教育的方法,其中一些創新性、改革性的做法,使得此番教育改革呈現出一些令人期待的亮點。
首先,《綱要》指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夢的落腳點。《綱要》第一條指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引導青少年學生更加全面准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認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未來中國將在世界舞台上站到一個怎樣的高度,取決於當下學生們的成長軌跡,只有深入了解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青少年學生才會形成中華文化的自覺自信、堅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念。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這一教育改革新方向,就是給「中國夢」這個宏大的目標找到一個腳踏實地的出發點、一條嘗試的道路。
其次,《綱要》還有助於推動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綱要》第七條強調:「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以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為重點,著力完善青少年學生的道德品質,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養。」另外,在對具體推進措施和課程安排的敘述中,提出「充分發揮中小學德育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作用」,嘗試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生道德水平及人格的培養過程中,用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積極影響學生價值觀的塑造。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強烈責任感,包含著人與人之間以仁愛相處的哲學,包含著對個人「正心誠意」、「修身齊家」的道德與行為要求,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孕育著和諧社會價值體系,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一定積極意義。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與道德和人格培養緊密結合,引導青少年學生立足於優秀傳統文化,將時代精神、現代氣息融入其中,形成愛國、處世、修身三個層次的價值觀念,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再次,《綱要》還體現了傳統文化教育推進方式的豐富多元。從臨摹名家書法、詩文經典理解體會等課堂教學方法中,可以看到國家對於學生能夠真正體驗並掌握傳統文化的希望;從努力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師資水平和發揮家庭的作用、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網路教育平台等一系列措施中,可以看到國家倡導將學校、家庭、社會這些不同的社會化場所整合起來,共同完成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任務;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升學考試中的比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實施進行評估和督導等舉措,也體現了國家推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決心和力度。此外,國家還充分調動各方資源,鼓勵民間藝人等參與教學,利用博物館、紀念館、遺址等公共文化機構,配合以新聞出版廣電等部門,利用研究機構科研力量,全面落實和保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推進與實施。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在教育改革前進的道路上,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也將會遇到一些困難。
首先,師資隊伍建設將成為巨大挑戰。作為學校教學的主體,教師們為達到能夠教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必然要經過相應的教育培訓和技能學習。以《綱要》中對於學生理解漢字的要求為例,小學低年級要感受漢字的形體美,高年級要理解漢字的文化含義、體會漢字優美的結構藝術,如果想在這個過程中達到更高的文化和審美要求,就需要語文老師有優秀的手寫板書、對漢字的造字和發音方法的了解、能夠深入淺出講解文字內涵的教學功力,這對於很多教師來說必須經過培訓與學習才能做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從各個學科層面進行滲透式教育,新開設的課程對於專業教師的需求自不必說,僅一門書法課程,想要在全國初等教育中普及,所需要的有書法功底的教師數量便是一個較大的難題。同時,還要在德育、語文、歷史、藝術、體育、地理等已有課程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和比重,當然也需要教師們進行新一輪學習和准備。無論是教師們學習新知識、熟悉新教材的准備難度,還是最終落實到課堂中的教學效果問題,都將是傳統文化教學必須要面對的難題。因此,僅僅培養一定數量的名師、骨幹教師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嘗試從廣大師范院校和教育專業學生的課程入手,從教師隊伍形成的一線陣地開始改革,強化其文化素養、知識底蘊。
其次,考察方式需要推陳出新。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考、高考內容中的比重,能夠加強學校、學生和家長對於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達到促進落實的效果,這一點不可否認。但是,究竟採用何種考察方式,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試驗。如果僅增加傳統文化在卷面考試內的比重,如在語文試卷上提高古詩默寫、詩詞理解、文言文翻譯等題目的比重,可能會使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受應試考試模式的影響,更偏重於通過記誦、提高答題技巧等方式實現,或依靠大量練習便可以掌握正確回答的方法,這樣就失去了本來應有的促進效果。因此,需要在考察方式上進行創新,使得這種方式能夠檢測出文學、歷史、藝術等多方面的綜合素養和文化積累,以有效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評估和監測,並推動教學內容的進一步更新。

Ⅱ 如何在新形勢下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首先,《綱要》指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夢的落腳點。《綱要》第一條指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引導青少年學生更加全面准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認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未來中國將在世界舞台上站到一個怎樣的高度,取決於當下學生們的成長軌跡,只有深入了解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青少年學生才會形成中華文化的自覺自信、堅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念。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這一教育改革新方向,就是給「中國夢」這個宏大的目標找到一個腳踏實地的出發點、一條嘗試的道路。
其次,《綱要》還有助於推動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綱要》第七條強調:「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以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為重點,著力完善青少年學生的道德品質,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養。」另外,在對具體推進措施和課程安排的敘述中,提出「充分發揮中小學德育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作用」,嘗試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生道德水平及人格的培養過程中,用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積極影響學生價值觀的塑造。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強烈責任感,包含著人與人之間以仁愛相處的哲學,包含著對個人「正心誠意」、「修身齊家」的道德與行為要求,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孕育著和諧社會價值體系,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一定積極意義。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與道德和人格培養緊密結合,引導青少年學生立足於優秀傳統文化,將時代精神、現代氣息融入其中,形成愛國、處世、修身三個層次的價值觀念,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再次,《綱要》還體現了傳統文化教育推進方式的豐富多元。從臨摹名家書法、詩文經典理解體會等課堂教學方法中,可以看到國家對於學生能夠真正體驗並掌握傳統文化的希望;從努力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師資水平和發揮家庭的作用、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網路教育平台等一系列措施中,可以看到國家倡導將學校、家庭、社會這些不同的社會化場所整合起來,共同完成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任務;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升學考試中的比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實施進行評估和督導等舉措,也體現了國家推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決心和力度。此外,國家還充分調動各方資源,鼓勵民間藝人等參與教學,利用博物館、紀念館、遺址等公共文化機構,配合以新聞出版廣電等部門,利用研究機構科研力量,全面落實和保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推進與實施。

Ⅲ 如何加強青少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教育本身有其自身的文化性格,作為教育的主體表現:青少年教育,它的每個環節都透著價值、體現著價值、追求著價值,從而與更為寬廣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緊密關聯。文化傳統是隱於文化這一觀念系統之內並統攝其架構的相對穩定的基本精神。它具有聯系過去、現在、未來的基本精神。當然,文化傳統的發展和延續,最關鍵的是要實現傳統,而教育就是實現這種傳統最根本的載體和途徑。青少年教育是教育的核心的組成部分,因此也就擔負著發掘並傳承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任務。

一、文化傳統中重視人的生存價值的觀念,是青少年教育應遵循的方向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尼采這一命題,是從人的生存價值的向度提出的,而我國古代文化傳統也就這一向度作了精微的思考和回答。我們從中國文化里成功與幸福的觀念中可窺見一斑,即「長壽、財富、功名、知性」。知性作為人生成功與幸福理念,它反映著一個人對於人生的自我意識的程度,它應該是所有成功與幸福觀念的核心。孔子說:「仁者壽」,如果一個人不能自覺到它生存的意義,渾渾噩噩、稀里糊塗地活著,那是沒有價值的。莊子也說:「如果一個人不對生命意義進行反省,即使積聚了大量財富,也不見得有了大幸福,只會加深煩惱」。曹操在《短歌行》里對生命的意義進行了探索,李白用儒、釋、道註解著自己的一生。所以,無論儒家、道家、佛家,都在提醒人們:認清生命的意義,重視生命的價值!

生存價值觀無疑是中國文化傳統的優秀積淀。當今青少年教育,應該是適應社會發展的教育,是把青少年當作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性相異的人來看待的,因而青少年教育重在關於生存價值的教育。人是發展性的動物,人的生存價值觀也在不斷變化發展,所以青少年教育要把握生存價值,須探索相應的教育理念、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

二、以生存價值為基點,挖掘文化傳統中的合理因素,促進青少年教育的健康發展

中國向來是一個崇德尚義的國家,並有著強烈的「家國同構」意識,有對人生的關懷和思考,有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獨特的審美品格。挖掘這些因素,為青少年教育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一)、孔子的智慧與道德教育

1988年1月,75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聲明,向世界呼籲:21世紀,人類要生存,需要吸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孔子的「信」倫理道德思想可借用以衡量主體的個人素質和個人價值觀,還可和諧群己關系,也可規范青少年教育的互動過程。中國文化傳統中的「信」不是教條式的說教,不是僵化的束縛,相反,它是「信賴、守信」衍化而生出的「誠信、信任、公平」的品格。誠信作為道德的一方面,首先是對宇宙、人之本性及人類道德的肯定,它強調人的存在,人類道德與人的本質、天地自然的本質完全一致;其次,它闡述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本性的相協相符,是對宇宙、社會、人生的一種認識成果和人類精神的自我反思。

處於多元社會中的學校道德教育應向何處去?最重要的是關注青少年的存在。有學者認為應「關注學生個體的生命世界」(見《教育研究》2001年第9期《多元社會中學校道德教育:關注學生個體的生命世界》)。21世紀可謂是人的生命凸顯的時代,關注學生個體的生命,學校道德教育就須面對學生真實的生活,真實的生活又會使人有許多尷尬、壓力、恐慌。把孔子的「信」倫理思想活用於道德教育,可以緩解這些緊張。

反思我國學校道德教育,過去普遍關注道德原則、規范,而忽視或無視學生的生命經歷和經驗,生命感受和體驗。而當代青少年卻已成為「飄」的一代,他們不再關注英雄,而是傾心於偶像、關心品牌。因此,道德教育有必要進行「形而下」的人文關懷。

沿著誠信的第二層含義來看,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還應該成為一種和諧自然發展關系的情誼活動。《自然法則》中說,參天大樹與小草、苔蘚、灌木叢共生共存。這本是自然原生態的法則:和諧、公平,而人類為什麼不從自然法則中受到啟發,和諧、公平地發展呢?同樣,文化傳統也讓國人通過協調關系來獲取自身的存在。「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人服之」,(《論語·季氏將伐顓顒》)是基於一國能否得以生存的條件:修文德;「言不必行,行不必果,唯義是從」,是君子豪傑吸引別人的人格魅力。當今青少年道德教育,應該循著孔子之「信」的道德要求。所謂「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當一個人先為社會考慮時,社會也在同時給以正面的反饋,以使主體更好地發展。因此,讓青少年感受道德、選擇行為方式、豐富人生體驗、發展人際生態情感與能力,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宗旨。同時,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具有「互動性」,促進學生情感意識與尊重意識的成長,也增強教師的人格魅力。「其身正,不令而行」。還利於當代德育的建設。

(二)「家國同構」與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

在中國文化漫長的歷程中,總體上事實以「家」、「國」為軸心,由此折射出各種規范。總天下之「事」,不過「家事」、「國事」而已,「家」是「國」的細胞。究其原因,仍與我們民族的生存價值有關。「一種文化,無非就是特定生存環境下人們所選擇的某種應對策略而已」。我們可以按這樣的線索溯源:文化表徵方式——掌握世界的特有方式——人的自我意識類型——人的生存結構——人的生存條件(自然環境)。

中國文化是從「農業——宗法」社會的土壤中生長出來的倫理型文化,農業社會及農業經濟賴以存在的基礎是家庭。強烈的家國意識是愛國主義精神凝結和弘揚的前提和基礎,它有利於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有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中華民族正是有了這種意識的支撐,才能在大敵當前之時團結起來奮起抵抗。

隨著歷史的推移、時代的變遷,愛國主義教育在今天已經有了不同的內容和表現形式,然而貫通的精神卻是同質的。青少年愛國教育不能抹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凝聚力、向心力,正如西方各教派信徒不能忘記自己的信仰。這在青少年導向方面提供了一種生存價值的維度,大到國家、民族,小到家庭、個人。

(三)莊子「游化」智慧與青少年創新教育

中國古代優秀文化傳統里,道家文化閃耀著對苦難人生終極關懷的光輝,一部庄學就是一部「救人」的哲學。《莊子》中的「危」、「天鈞」、「天理」、「道樞」、「環」……都是一種環行的東西。把它主體化,便是一個個運動的螺旋。如何把握這一運動,莊子強調「化」。他的有「游化」智慧、「場思維」、「蝶式思維」(見魏傳憲《莊子的思維方法解讀》),著意在「化」,「化」而「用」。

聯系青少年教育,在不斷運動變化的多元社會里,不難會提出「創新教育」的理念。創新教育的實質是一種以開創性個性為培養目標,以人的綜合素質的全面開發為基礎,以提升生命質量為宗旨,全面提高民族素質和競爭力的教育。就青少年而言,創新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開創性的個性,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才能。我國「道」文化傳統里的人文精神,體現著對生命主體價值的終極關懷,倡導尊重人的獨立個性和精神自由,創新教育的基本目標和基本任務與這一點是完全吻合的。創新教育又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教育理念、課程教材、教學方法、教育評價、教師素質、學校管理等多方面的改革。從培養目標層次看,首先要培養青少年的探索精神,其次培養綜合實際能力,最後達到培養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的目的;從知識領域的學習看,創造教育應滲透在德、美、體、勞各育之中;從教育的具體方式來看,當前的青少年創新教育應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從學校管理方面,應該徹底改掉傳統教育中硬性的壓制的管理方式,而實行「心管理」,即把青少年的心贏過來,又加以管理,實現「雙贏」。借用企業管理策略中的話來說:將員工看成創造者和變革力量,領導與員工進行自我挑戰,設置自我極限,完成自我超越,活出生命的意義。所以,21世紀的教育管理方式也是軟管理(心管理)。《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教育既有培養創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壓抑創造精神的力量」。作為教育的重要承擔者——教師,其自身素質的提高也是影響青少年創新教育順利開展的因素。

(四)文化傳統中的科學精神、崇德尚義,獨特的審美品格啟發青少年教育應實現求真、求善、臻美的統一

從茹毛飲血到物質資料頗豐的今天,中華民族為了生存而探索自然、探索人類自身,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這一文化的鏈條里又烙上了民族的獨特的心理性格、審美品格。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自然科學的發展經歷了三次高峰:南北朝為第一高峰,以祖沖之、陶弘景、酈道元、賈思勰為代表;宋元時期為第二高峰,以宋慈、秦九韶、郭守敬、王楨為代表;晚明是最後一個高峰,以李時珍、徐光啟、宋應星、徐弘祖為代表。三個高峰的起伏間,眾多科學家勇於探索、積極求真,畢其一生經歷於一書。可以說,科學精神貫穿中國傳統。今天,青少年教育不能不亟呼這種科學精神,大力發揚探索、求真的優良傳統。在社會科學領域,古人的科學精神往往又體現於「實」和「執著」,《史記》和《國榷》就是這樣的典範。歷史是立體化的歷史。「求用」建立在「求真」的基礎上;青少年教育也是立體化的教育。在對青少年教育實行創新教育不是無中生有、異想天開的創新,而是以「求真」、「求實」為根基的。

同時,中國也有著濃厚的思辯傳統,強調理智和智慧的重要性,強調真理的追求和辨證的思考。「百家爭鳴」、「庄惠之辯」、「義理之辯」都是很好的明證、這一思辯傳統蘊涵著科學精神。因此,激發青少年的思辯,引導他們實踐,有助於培養青少年對科學的信仰,有助於增強他們的理性意識和熱情。而且,從小做好這些,也能引導和幫助他們在以後的人生路上形成正確的哲學理念和人生態度。

當然,尊重知識、尊重科技,乃「求真」之物質內容。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就是力量和本我。「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是引領世界發展的航燈。從1981年開始我國實行「三小」活動:小發明、小論文、小活動,這一舉措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也培養了青少年的能力。

中國文化傳統中在大學派儒家和道家的觀念里,都很注意人的生存價值。儒家通過「救世」來「救人」,儒家道德倫理內容已被歸納為三綱五常。五常即「仁」、「義」、「禮」、「智」、「信」。這是一種崇德尚義的傳統,對德行、道義、氣節最為強調。孔子宣稱「三軍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推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氣節,有「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好浮雲」……儒家正是通過規范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為人的生存提供有利環境,從而完善自身。道家主張率性、本真。但無論哪家,都沒有脫離人的實際生活,沒有把人從群體中、從自然中分離出來,而是把理解人的生存價值的認識引入到世俗的人生。

幾千年來,中國文化傳統註解著善的含義,揚善抑惡、褒善抑惡的觀念與事例舉不勝舉。孟子主張「人性惡」,認為人的品德、仁義、善、信等這些道德思想和品質,是人的本性所固有。雖然各家觀點有些相異,但總的來說,追求崇高的思想品質,嚮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養美好的精神情操,是中國文化的一個主導思想。從「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的反省中,我們看到了古人追求——嚮往——涵養的苦心。搞好青少年教育,核心是求善。「一方面,是對自己人格的建立及知識的追求,發出無限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對他人要無條件地感到有應盡的無限的責任。……即是要求成己而同時即是成功的精神狀態》」這種求善使人獲得心靈的凈化和人格的自主獨立,開啟人格追求的理想境界。古語雲:「行者先立其大」。我國優秀文化傳統之精髓就在於它道出了人生的真諦、生命的價值。傳統的「大學之道」早已為青少年教育指明了方向,只是我們實施得太晚。羅素說:「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單純而強烈的三種感情。」表達了人類的「大善」。

如果說青少年教育只停留在「求真」、「求善」的層面上,那它還算不上一個理想的教育理念。筆者認為,青少年教育還應提升到「臻美」的層面。

反觀中國優秀文化傳統,蘊涵著獨特的審美意識。結合功利研究美,莊子的美學思想包含著「自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思想;孔子認為美與善是密切聯系而不可分的,甚至是善的同義語。有所謂「里仁為美」(《里仁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顏淵篇》);孟子提出了充實之謂美「(《孟子·盡心》)的論點;結合藝術研究美,中國古代樂論早就提出「美在於和諧」的思想;結合現實研究美,事物因條件不同,都有其不同的美。教育的美學品格意在(1)培養受教育者為智慧化身之美(2)張揚生命活力之美(3)個體間和諧自然。青少年教育之「臻美」,便要尊重不同的個體,充分挖掘自身潛力,自由發揮才能,張揚個性。要自覺地按照美的規律去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將美育與德育結合起來,培養自己成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四、青少年教育在現代與傳統的整合下應拓展方向

不可否認,今天我們弘揚民族文化傳統,在青少年中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必須看到文化傳統的歷史局限性。因為文化傳統本身有其二重性,但更多的是由於傳統與現代的整合造成的,整合並非代表斷裂。傳統無論是被批判、利用或繼承,都與現代化教育的進程息息相關。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之間存在變異性、連續性而非斷裂性關系。時至今日,盡管各種各樣的教育在教育觀念、理論、內容、方式方法等方面都顯示其現代性,但它們也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傳統文化教育的某些方面。而且,很多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我們審視文化傳統中的基本內容,並加以選擇,是為了使這種傳統的文化精神,轉化成現代的文化精神,並成為青少年的現代教育的重要內容。

青少年素質教育提出的幾年來,實施並未達到理想的效果,原因之一是在傳統與現代的整合下,未提出新的方向。素質教育包括四大要義: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勞動技能和心理健康,核心是思想道德素質,重點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對於前兩者——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前文已講,這里不再贅述。就勞動技能和身體健康來說,這是在我國青少年教育中較弱的兩項,其實也是我國傳統教育里重理論輕實踐的表現。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勞動技能在今天不僅表現在職業技術上,而且還是一種思維和能力的培養。在昨天的生存意識已不再適應今天乃至明天的生存方式時,我們應該與時俱進,發展勞動技術教育,從娃娃抓起,從青少年抓起。因為勞動技術教育不僅是一種技術文化、競爭意識的教育,同時還是一個人生存能力的教育。勞動技術教育的思想與國際上的STS思想是想通的,而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教育方式。青少年勞動技術教育的任務,主要還是在學生思想道德和發展能力的培養,通過學生的自主性的選擇學習,在思維方法、個人潛能、處理問題的方法、技術路線的選擇上,有一個科學訓練過程的體驗和積累。注重學生意識、情性和習慣的培養;廣泛涉獵社科和人文知識;開拓科學視野;培養技術悟性,使思維方法的遷移更加多元性,才能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中找到立足之地。一段時間里,國人文化素養較欠缺,非專業知識較淺薄,發展勞動教育技術,正可彌補這些缺憾。

人的身體心理健康,是適應社會的必要條件。我國古代文化傳統里重視養生之道和「反躬修己」。儒家曾詳細論述身體的保養保健;道家偏重身體的潛能的補充;儒學還強調通過「修身」、「內省」以達到理想人格。在現代青少年教育中,我們仍然沾著這一思維在健康教育中講飲食、衛生與健康,講人格品質的健全。但這些顯然不能滿足青少年的健康教育。筆者認為,古往今來的青少年健康教育在性教育方面仍比較缺失。雖然近幾年在宣傳工作上做出成績,但意識形態上並未引起共識。

卡西爾認為:「人被宣稱為應當是不斷探索究它自身的存在物——一個在他生存的每時每刻都必須審問和審視它的生存狀態存在物。人類生活的價值,恰恰就在於這種審視中,存在於這種人類生活的批判中。」因此,人的自我認識、自我反思、自我評價、自我改造的自覺意識,本身就包含人對自身身體的認識,這是回到自然原生態的認識,是青少年健康教育不應迴避的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味「內省」「自律」而修煉的,現代化時代,健康教育還應強調溝通、交流與合作。儒家既強調世人要有「憂患」意識(孟子所謂「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又鼓勵發揚勇於「承擔」的精神(顧炎武所說「天下興亡,匹夫有則」),當今青少年在「自省」中恐怕難以悟到以上的道理。因此,要讓他們在溝通、交流與合作中增強社會責任感、正義感,在實踐中提升道德修養。

(五)遵循人的生存價值文化傳統,明確青少年教育的教學活動方式

教學活動可以從動機角度分為有意識和無意識教學。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條》中講:「一切教育都是通過個人參與人類的社會意識而進行的,這個過程幾乎是在出生時就在無意識中開始了。它不斷地發展個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識、形成他的習慣、鍛煉他的思想、並激發他的感情和情緒。」如果說影響青少年教育的有三個因素:學校、家庭、社會,那麼,粗略地分,學校的教育無疑是最直接的有意識的教學了。

教學的本質是傳承和創造人類生存藝術,這是從人類群體角度去認識的。如果從個體人的角度去看,教學是促進人的創新發展的活動,而創新從終極發展意識上說,也是為了人類生存價值的需要。許多學者提出了適合青少年教育發展的教學觀及教學活動方式,如「參與性教學」、「啟發式教學」,它們都強調師生互動、師生連動、師生是平等的個體;都強調讓學生形成學習能力。還有的學者提出「研究型學習」,這當然是很重視青少年個體存在的一種教學活動,但在具體實施時,應該結合學生的階段性進行教育,注意它的引導性和啟悟性。切實可行的方法之一是以勞動技術教育作為操作平台,把「研究性教育」引入其中,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去整合其他學習領域。一來使勞動技術教育的內容更加豐富,更有實用性和拓展性;二來也使「研究型性」學習落到了實處。

社會上有一種人所盡知的說法: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扎扎實實。對於這種現象,不全是教育觀念問題,它還牽涉到社會對教育部門的評價、以及因此而導致的教育領導機構對學校的評價、學校隊對教師的評價,亦即常說的指揮棒的問題。由此觀之,素質教育的發展還賴於社會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去對待文化傳統,對待青少年教育。在傳統與現代的整合下,實行文化傳統的現代超越,讓現代青少年教育「文化內化」化。《美國大網路全書》(1973):「文化是群體的行為模式和生活方式」,西班牙《世界大網路全書》(1978):「文化就是某個社會里人們共有的由後天獲得的各種觀念、價值的有機整體。」即主要著眼於行為文化層和心態文化層,並著眼於文化的生生不息的運動過程,文化那種既頑強自持又不斷凈化、自我優化的生命力。現代教育的文化內化,既能把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傳承下來,又讓受教育者(本文討論的是青少年)吸收了中國文化之精髓,包括理念上和物質內容上。近年來,有學者痛心「國學的衰退」。中國燦爛輝煌的文化不能在現代進程中衰退,這是社會應該重視的問題。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在青少年教育中引入「現代教育文化內化」是明智之舉。1993年,聯合國提出「21世紀強調把人作為發展資源」。學習不僅為了謀生,更為社會的和諧發展,這才是更高意義的生存價值。而我國優秀文化傳統中恰恰包蘊了這一理念,這為21世紀青少年的培養溯源到傳統文化之根。

我們常說:「溫室里的花朵經不住風吹雨打」。中國特有的家族結構,容易給人們蒙上一層溫情脈脈的親緣感情面紗,殊不知這正是形成封建家長制的土壤,是培養封閉、狹隘、保守意識的溫床。青少年在這種無意識的環境中受到的教育,往往有很多負面影響。為此,營造開放、自由、民主的家庭氛圍,打破一些陳規陋習,是青少年教育良好發展的重要條件。讓孩子生存不是給他打獵到的食物,而是給他獵槍,教給他打獵的方法。

六、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文化傳統與青少年教育,推陳出新,與時俱進

有人指出:「傳統是由一群人的創造,得到多數人的承認,受過常時間的考驗,因而成為一般大眾的文化生活內容。」說明傳統含有歷史意識,具有現存性、歷時性和共時性。傳統不是遠離我們的東西,而是存在於我們中間;傳統也不是停滯的,它隨社會生活的變遷,在不斷的革新和突破。我們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文化傳統,才能推進青少年教育的不斷發展,才能使青少年思想具有歷史厚度與前瞻性。

但是,無論怎樣發展,青少年教育應該吸收文化傳統中個體生存價值的意識,要始終滲透著傳統積淀下的性格心理、思維方法、審美情趣之內的真善美的交融,形成和諧的整體。

Ⅳ 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應該如何從我做起

要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我們一定要堅定文化自信,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我們身處信息大爆炸的現代社會里,生活節奏快,又通過網路接受了太多的多元文化,再加上科技的飛速發展,使我們與傳統文化漸行漸遠。

要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就要發揚創新精神,與時代相結合,通過創新的方式喚起對傳統文化的好奇之心、進而研究、然後演變為熱愛。比如:《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文化綜藝類節目。這些節目不但清新脫俗,而且都旨在“賞傳統精髓、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再比如在興起的短視頻平台,製作些有關中國文化的精美的短視頻,宣揚我們風格各異的中式建築、曲調優美的戲劇等等等等,盡我們自己所有的能力,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言。

Ⅳ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如何加強中國傳統教育

一、國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
民族文化是中國數千年沉澱下來的精華。在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在不斷吸收和引進外來文化,外來文化充斥著我國的各個角落。然而,中西方文化不斷交融,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讓國人有些迷失了方向。當今社會忽視傳統文化,西方文化占據國人生活的現實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大部分年輕人青睞於外來文化,不論是國外影視還是國外書籍、國外節日,已經占據了年輕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許多孩子不知道什麼是儒家思想,什麼是《三字經》,反而操著一口生硬的英語、韓語、日語,對外來文化信手拈來;嘴裡天天喊著吃肯德基、麥當勞,不喜歡吃面條等傳統中餐;他們不再重視傳統節日,如端午節、重陽節等,不會在傳統節日進行相關教育,反而熱衷於過西方的節日,如聖誕節、萬聖節,還進行誇張的裝扮,舉行很多形式上的活動引人注目。許多年輕人崇洋媚外,包包、服飾、食品等偏愛於外國牌子,認為國產品牌質量低下,點滴之間把中國之根、中國傳統文化拋之腦後。此外,我國傳統節日的慶祝形式也在逐漸減弱甚至淡化,如春節放煙花爆竹被禁止,元宵節打紙質燈籠被認為危險,清明節掃墓認為不必要,甚至感覺污染環境……傳統文化作為一個國家的印記與標識,卻在日益發展的當今社會逐漸消亡,這是多麼可怕。
二、如何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在當今中國傳統文化遭受猛烈沖擊的情勢下,如果國人再不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再不保護自己的本土文化,避免其遭受侵蝕,那麼我們的國家、民族將深陷萬劫不復,會給我國的發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一)真正領會中國傳統文化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主,以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為輔,並包涵各種文化形態,如法家、墨家、兵家名家等多種思想體系,以及各種民間信仰、知識、習俗等而形成的一種文化[2]。一個國家的文化是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的靈魂,是民族力量的源泉。文化的發展對國家的發展和命運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3]。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是不留餘地地全部吸收,任何文化都具有兩面性,既有其精華,也有其糟粕。真正領會中華文化的精神,需要學會與時俱進,將傳統文化與時代發展緊密結合,借鑒外來優秀文化,摒棄傳統落後文化,學會審時度勢,用發展進步的眼光去解讀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二)強化各階段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
當代青年在面對兩種迥然不同的文化帶來的沖擊時,應該如何去對待,這一問題始終困擾著年輕的一代人。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我國各教育系統和單位應該注重傳統文化的起步階段,即潛移默化地對兒童階段的孩子進行傳統文化知識的熏陶和培養,讓其從小身受古代優良文化的影響,使其具有辨別鑒賞文化的能力,學會認可精華,摒棄糟粕。比如,可以在幼兒教育教學階段或者中小學階段開展古典詩文品讀誦讀,陶冶兒童的情操;可以開展以儒家典籍為主的淺顯易懂的古代文學作品的賞鑒,豐富學生的思想;也可以開展相關的系列教育活動,弘揚民族文化,突出古典教育對孩童時代的重要性。同時,對於高中及以上階段的學生,特別是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更不可因為專業課而忽視傳統基本文化課的學習。有的高校因專業性極強而忽視對傳統文化的開設和學習,忽視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塑造和培養,這是極不可取的。在大學階段我們仍然提倡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比如將其設為大學必修課,要求學生在畢業前完成相關文化的學習任務,以免年輕人不知儒學,崇洋媚外。
(三)中國各文化宣傳職能部門應職責分明,重視相關傳統節日的宣傳教育
每年的新年之際,我們都會在各種新聞媒體上瀏覽到新一年的日歷,日歷上標紅的節假日更是吸引眾人眼球。那麼到底有多少國人真正重視我國的傳統節日呢?他們僅僅關心的是什麼時候放假,什麼時候可以遊玩,什麼時候可以和同事舉行派對聯歡……而本應該引起思考的春節、清明、端午、重陽等傳統節日僅僅被當成了玩樂的標識。大家沒有認識到這些傳統節日的關鍵點在於有內容含義的「節」,而是把它單純理解為休息的假日。清明文化的意義首先是追根溯源,銘記先輩,牢記傳承,它是一種文化的延續。清明節,眾人皆知是祭祖掃墓的日子,是一個對已逝故人先賢進行「祭之以禮」的追遠活動的節日,是一個對先人表達我們追思與敬意的節日,清明更是代表著一種感恩文化。現在的我們需要感恩先賢,感恩祖宗,正是他們用心血和智慧創造了當今燦爛的文化,正是他們留下的這些優良傳統文化讓我們有了自己的根本。這就要求中國各文化宣傳部門應該在重大傳統節日來臨之際,加強對節日由來、傳統歷史、文化背景等的宣傳教育或者開展趣味高雅的教育活動,使國人真正認識到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接受並傳承我們民族的文化,有效干預國人過分重視洋節,如萬聖節、聖誕節和情人節,加深國人對中國優秀文化的情感。
三、中國傳統文化對教育的影響和意義
教育總是伴隨著一國文化的發展而發展,文化是教育發展背後的真正推動力。不難發現,一個國家文化的消亡沒落勢必導致教育落後。只要文化不滅,文明就會延續下去。傳統文化是重要的教育工具和教育材料,中國傳統文化對教育的影響是兩面性的,傳統文化中的優良部分起到積極導向作用,是國人精神力量的支撐,是國人行為舉止的指南。在優良傳統文化的引導下,中華兒女踐行著「捨生取義」「殺身成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和為貴」「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兼相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格物致知」[4]等等。在優良傳統文化的熏陶下,華夏子孫演繹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頑強自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創新精神[4]。優秀的傳統文化賦予我們高尚的愛國情懷和道德品質,給予我們卓越的智慧和百折不回的勇氣,支撐著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另一方面,傳統文化對現實教育也有一定的消極影響。我國古代歷來追求同一性,這源於古代君主對政治局勢的把控,但在如今看來,盲目追求集中統一的思想嚴重束縛了思維的發散,嚴重阻隔了創新的發展。追求同一的價值取向在教育方面表現得尤為顯著,如果教育課程、種類、設置等整齊劃一,長期集中統一,勢必會造成教育靈活性的不足,教育特色的缺失,最後導致教育體系的滯後,學生缺少學習上的主動性,學習被動化,缺乏創新意識,嚴重阻礙教育事業的發展,影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

Ⅵ 如何提高的文化修養

以下是我總結的提高文化修養的方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多讀書,多學習:讀書和學習是能夠提高自己文化的重要方法,愛讀書的人,說出來的話都有一定的水平,愛學習的人,對每件事都有獨到的見解,並且讀書學習能夠提高我們的文化知識水平,從而提高文化修養,因此多讀書多學習,對我們提高文化修養有非常重要的幫助。

2.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能夠幫助我們提高形象和氣質,從而改變我們的外在,從而改變別人對我們的印象,讓別人覺得我們是有文化修養的人,並且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是幫助我們走向成功的關鍵方法。

3.養成遇事不慌,處亂不驚,不卑不亢,獨立自主,有膽識的性格:這些性格的培養,有助於我們提高自身氣質與修養,更好得到別人的認可與欣賞,x;文恭喜您獲得文庫會員領取資格,具備良好的個人修養的人,不卑不亢,不急不躁,在人生中自得其樂,游刃有餘,即使沒有平步青雲,也是幸福美滿,讓人羨慕。

總而言之,良好的個人修養是文化、智慧、善良和知識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綜合美德,是崇高人生的一種內在力量,是優秀品味與價值的外在體現。

Ⅶ 如何培養自身文化修養

文化修養的提升需要實踐的錘煉。文化修養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在人們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的過程中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文化修養的提升需要依託物質載體。只有在意識到知識儲備匱乏的同時,藉助參加文體活動,讀書特別是經典型的書籍,多閱讀瀏覽新聞來增加社會閱歷,才能提高文化修養。多看書,多思考,氣質不是一個月兩個月可以改變的.是需要一年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很多人讀完大學,很久沒見的人都說他變了一個樣,其實就是校園生活熏陶出來的.多讀書總有好處.還有一點,想成為什麼人,就和什麼人做朋友,親君子,遠小人.時間長了,氣質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了。少說話,多傾聽。因為愛說話的人,本就失去了一分寧靜的美。而且,言多必失。有句話是,三思而後行,我這里要說的是,三思而後言。即使是網路這個靠語言交流的平台,多言也會讓人討厭的。想說話了,就對自己說,不要對別人說,因為現在幾乎沒有人願意聽。要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好的心態.才能培養出好的氣質。

Ⅷ 如何培養自己具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素養情懷和技能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名基層黨員更應該努力學習和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自身道德修養提供豐厚的滋養,以此來陶冶道德情操,升華思想境界,養成浩然正氣。
隨著歲月的流逝,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也在慢慢消逝,隨之而來的是有些人的道德修養也在慢慢減弱,如不法商販無視道德底線,做出了令人發指的損人害己的事情,還有腐敗事件頻出等,歸根到底都是由於思想道德的腐化和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發生扭曲。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進行全面系統的傳統文化的學習及應用,從中汲取營養,加強自我修養,重修傳統道德觀。
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及後來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告訴我們要為國家人民勇往直前,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毛澤東的「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周恩來所作「大江歌罷掉頭東」……告訴我們要胸懷鴻鵠之志,奮發圖強; 「節儉樸素,人之美德;奢侈華麗,人之大惡」「要留清白在人間」……告誡我們要勤儉、廉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警告我們不能沉溺於種貪圖享受、滿足於現狀的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勸誡我們要抵抗外在誘惑;「虛席以待」「 「程門立雪」「三顧茅廬」……以禮相待的成語和典故告誡我們要知書達禮;「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勸誡我們要向善;「凡交,近則必相靡以信,遠則必忠之以言。」、晉文公退避三舍……告訴我們在交往中要守誠信、講忠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告訴我們在處理人際關系是要注重仁愛;「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拔苗助長。」教育我們在培養學生時要遵循人的天性,還要尊重個體的差異,要因勢利導,不能急於求成……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浩瀚,塑造了中華民族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在社會經濟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作為一名中國人我為之驕傲、自豪,同時,我亦深深明白,要想讓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在今天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繼續發揮作用,就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將其繼承和發揚。
作為一名黨員教師,更應該學習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以身作則來影響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滲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塑造學生美好的性格、品質,從而讓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展現出更大的魅力,激發出更大的潛能。

Ⅸ 如何加強文化修養

加強文化修養,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學習傳統文化。至少讓自己多讀一些經典,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其實所謂的文化素養是如何做人。 所以我想文化修養就是為人處事,多學習。要努力的做好自己。這樣才能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

Ⅹ 如何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2014年3月26日)教育需要積極而有效的文化,學校教育價值最值得品味的東西就是學校所擁有的文化,以強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給學生一個東方傳統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撐、精神支撐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創建的主導思想。正是基於這一教育理念,我校決定以「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為內容進行德育特色化學校創建活動。
一、指導思想:
「用文化經營學校,用理念支撐學校」 是我校的特色化學校創建的指導思想。中國有著五千年未曾中斷的發展歷史。在漫長的、不絕如縷的繁衍歷程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審美情趣、行為模式、德行素養和社風民俗。通過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系統整合教育資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學校辦學的核心競爭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質量。通過教育,為學生奠定文化修養的基礎,未來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於社會,為中國文化之發揚光大,為建構「人文和科技交匯的未來世界」做出貢獻,培養名副其實的文明人、現代人、成功人。
二、總體設計
以「中國傳統文化導讀」為主線,以人文性管理為手段,以養成教育為途徑,以德育活動為載體,以「合約式」評價為終結,引導廣大青少年從小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挖掘和尋求熠熠生輝的精神瑰寶,從而繼承和發揚傳統的美德、良好的風范、高雅的情趣、昂揚的氣概、堅韌的意志、頑強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體系。
三、意義
(一)理論意義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等文件精神,進一步改進學校德育工作體系,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等。
依據心理學原理「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人養德」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記憶力,提升學生的民族素養。民族凝聚力來自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有利於社會主義德育內容民族化,系統化和科學化體系的建設,而且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有利於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進步。
(二)實踐意義
1、抵制社會不良環境影響的需要。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家長急功近利,只要求孩子「成才」,而對孩子做人的教育卻越來越淡漠。在功利化的社會背景下,我們的教育環境存在著許多問題:影視、網吧演繹著「武俠加愛情」、「黃色加暴力」;成人思想中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這些都使學生的身心受到了嚴重的的侵害。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有利於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惡丑,弘揚正氣。
2、迎接全球化挑戰的需要。人們在全球化中進一步誤讀東方,甚至走向西方中心主義。我們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語境中沒能占據應有的位置。中國傳統文化面臨著被集體遺忘的尷尬,其結果就是使學生對我們民族的歷史,不僅沒有深刻而較全面的了解,反而憑空多了一份蔑視,這對民族精神是巨大的傷害。而民族身份認同的問題,在全球化時代又顯得尤為嚴峻。因此,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培養現代中國公民的需要。
四、實施原則
1、全面性原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要在每一名學生身上得到落實,使每一名學生都能得到和諧發展。
2、整體性原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思想要體現在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體系。
3、發展性原則:實施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不斷提高,不急功近利。
五、 建設目標
1、近期目標:明確「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特色學校」建設指導思想,達成共識,研討細化具體操作方案。
2、中期目標:通過進行中國傳統文化建設活動,加強學生的道德修養和人文修養,使學校形成良好的教風、學風、校風。
3、遠期目標:
(1)通過誦讀經典文化,使學生在中學階段能夠掌握1000條成語,300餘首古詩詞,熟練背誦《弟子規》、《大學》、《論語》等經典篇目。
(2)通過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為學生一生優美的人格奠定基礎;通過社會反饋,學生在家庭、社會上的表現,學生明確知道應做一個怎樣的社會人。
(3)培養和造就一批師德高尚,教學風格獨特,具有人文素養的名教師。

閱讀全文

與如何進行中國文化修養教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