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現在有哪些傳承楚文化

現在有哪些傳承楚文化

發布時間:2022-12-10 14:42:34

① 荊楚文化有什麼特色和價值

公元前1057年,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自此至公元前771年周平王定都洛邑,史稱西周。在西周的時候,湖北境內諸侯國林立,其中最出名的是楚。

楚的先祖祝融時代,曾稱「祝融八姓」,即8個部落的聯盟,居住在中原的祝融是其首領。因此,祝融時代,尚不具備「國」的條件。而到商朝武丁伐楚時,說明楚族已形成。

因此,楚的立國大體是在商代中期或稍後。楚族最早的居住地為荊山,族名為「楚」,故又稱「荊楚」。

東漢時期許慎《說文解字》解釋「荊:楚木也,從刑聲。」解釋「楚:叢木也,一名荊也。」從而把荊山、荊楚木、荊楚國統一起來,形成系統完整的概念。

後來沈括《夢溪筆談》說道:

荊或為楚,楚亦荊木之別名也。

至此,荊楚約定俗成,成為一個專稱「楚族」、「楚國」和「荊楚地域」的特有稱謂。

在楚立國之初,國土很小,國勢很弱,經過商的征伐,勢力也就更弱,不能不臣服於商王朝,楚國對商王朝既畏懼,又痛恨,時時都在尋找機會予以報復。

至商代末期,楚國出了一個有名領袖鬻熊,鬻熊不只使楚國已有了相當實力,而且他發現周王朝正在興起,只有周王朝才是可以依賴的並能戰勝商王朝的勢力,於是鬻熊便親自去投奔周族首領西伯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

周文王很尊敬他,因他年齡很大,據說有90歲,又很有智謀,故周文王尊他為老師。

《史記·楚世家》記載:

鬻熊先生輔佐文王,去世早。熊通說:「我的先人鬻熊淵博,是周王的老師。去世早。」

楚人對鬻熊特別尊敬,因此,後來楚的國君,便以熊為氏,稱「熊麗」、「熊狂」、「熊繹」、「熊艾」等。

在鬻熊的第四代孫熊繹的時候,周王朝正式給楚以「子男」封號,還分封了方圓25千米的地盤,據說就在丹陽附近。

在熊繹的時候,楚國還很貧窮落後,據《左傳》記載:

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

篳路指簡陋的柴車,藍縷指破舊的衣裳。說明熊繹的部眾在湖北的睢山、荊山之間的窮鄉僻壤耕墾,過著古樸的生活,然而燦爛的楚文化的起點,也就在這狹小的天地之中孕育。

「篳路藍縷」的精神不僅為楚國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明,它所帶來的「文治教化」方面的財富也是巨大的。

在文化經驗和智力不斷積累的過程中,文化心理和素質也在不斷提升,而在其中發揮積極作用的始終是人及其精神。

在「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拓精神影響下,君臣一德、上下一心,先人們勞動的艱險和技巧的神奇常常令後人驚嘆,它所帶來的文化心理和素質的沉澱和積聚,生生不息而又日漸更新,形成了任何力量都摧不垮的民族文化精神。

發展至西周後期,楚國逐漸強大,特別是到了楚莊王時,楚國吞並了周邊的許多小國,逐漸控制了長江中游地區,其全盛時的最大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浙江的部分地方。

楚莊王也因此成就了「楚地千里,飲馬黃河,問鼎中原」的霸業。

全盛時期的楚國,在物質文化方面,包括農業、手工業、商業、貨幣、城市與交通各個方面。

在農業方面,主要是體現在各種農具的發明和使用、水利工程的興建與水利事業的發展、耕地面積的擴大和糧食作物、農副產品的發展。楚國是南方的農業大國,鐵農具先進與水利事業發達,是楚國農業兩大特色。

楚國手工業成就輝煌,主要體現在青銅器、鐵器鑄造、絲織業、漆器業、竹木器業、建築業、造船業和料器製造業等各個方面。其中以漆器業、絲織業為最突出,可謂達到當時古代世界生產力水平的巔峰。

至戰國末期,楚國日漸衰落,至秦始皇統一六國,定鼎天下時,楚國作為一個國家已經不復存在了。

但作為楚人所創造的文化,並在荊楚大地得以長期沿襲下來,那種認為楚文化是專指為楚國時期的文化,顯然是不科學的。畢竟文化是有傳承性的,源流嬗變,涓涓不息。

至楚國滅亡後幾百年間,楚國這個稱謂斷斷續續被多個政權與藩王沿襲保存了下來。秦代末期出現了項羽的西楚,五代十國時期的楚國史稱「南楚」或「馬楚」。

因此,從發展的動態角度看,荊楚文化不僅包括先秦時期的歷史文化,還包括從古至今,乃至未來湖北地區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

荊楚文化因楚國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時期在江漢流域興起的一種地域文化。它主要是指以當今湖北地區為主體的古代荊楚歷史文化。

荊楚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她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經濟文化開發價值。楚辭被喻為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對於其後產生的漢賦更有直接的影響。「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的楚辭,與其他楚文化精華一起,構築起瑰麗奇異的楚地文明。

② 什麼是荊楚文化

【荊楚文化簡介】
荊楚文化因楚國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時期在江漢流域興起的一種地域文化。

【荊楚部族的興起】
楚,也稱荊楚,春秋時代的這個國家為什麼叫做「楚國」呢。「楚」本是一種灌木的名稱,也叫做「荊」,在南方江漢流域的山林中極為常見,可用作薪柴等多種用途,人日常離不了。於是遠自商代時,北方中原人就以荊楚來稱呼江漢流域的南方地區和南方部族,比如《詩經·商頌》中說的「維女荊楚居國南方」。但是,構成楚民族主體的,卻並不是江漢流域的土著,而是原居北方的祝融部落的一支(楚人奉祝融為始祖),這支部族遷移到江漢流域,不斷地與周圍的土著民族(九黎、三苗的後裔)相互融合,發展成為一支強盛的荊楚大族。
荊楚部族在與北方商王朝的對峙中也吸收了先進的商文化,為自身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周朝初年,轉投周王的荊楚族得到了中原王朝的支持,從而建立起自己的國家。從春秋開始,楚國迅速強盛起來,尤其是到了楚莊王時,楚吞並了周邊的許多小國,成為一方大國。

【先抑後揚的楚文化】
楚地是一個歷史的地域概念,大體上以今湖北全境和湖南北部為中心,向周邊擴展到一定的范圍。當北方有炎、黃部落在創造中原文明的時候,南方江漢流域也興起了九黎部落,並創造出了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等早期楚文化。然而這之後,隨著九黎部落被炎、黃部落擊敗,以及後期的三苗部落被更強大的中原部落所征伐,楚地文化逐漸消沉了。楚地文化落後與中原的另一個原因是江漢流域多山林水澤,各氏族部落不能像中原地區的氏族部落那樣較快地由採集和漁獵轉入農耕和畜牧,這種生產力的緩慢發展相應地限制了文化的發展速度。因此,當北方已經出現了夏、商等奴隸制國家後,南方楚地仍停留在原始的父系氏族社會階段,散居的各氏族部落屢遭中原勢力的壓迫和征伐。但就是在這種持續千年的蠻荒背景下,逐漸孕育發展出楚民族以及其後的楚國家,並成為當時中國南方各部族融合的中心。楚人借天時、地利融匯了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開創了獨具異採的楚文化。

【楚文化的奇葩「楚辭」】
「楚辭」這一名稱起於西漢。它有兩種含義:一是詩體名,指戰國後期由屈原等楚國詩人以楚地民間語言和民歌為基礎創造的一種詩歌載體;二是詩歌總集的名稱,由西漢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後人模擬的作品,名為《楚辭》。由於屈原是楚辭的開創者,他的作品在質量和數量上都是最有代表性的。後人提及楚辭無不言屈原的代表作《離騷》,並常以「騷」或「離騷」作為楚辭的代稱。
楚辭的產生離不開楚地特有的民間習俗。江漢水鄉,民間巫風盛行,土俗尚祠祀歌舞,而且這一帶很早就流傳著有別於中原地區的楚地民歌,這些因素都是楚辭得以產生的基礎。雖然在《詩經》這樣一部廣泛采錄周初到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四方各國民歌的總集中,幾乎沒有收錄楚地民歌(原因大概在於楚一向被中原王朝視為蠻夷,楚地方言也難以被中原人接受等),但僅從各方典籍保存下來為數極少的楚歌來看,其內涵豐富,敘事抒情都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對楚辭的影響之深遠不言而喻。
楚辭被喻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對於其後產生的漢賦更有直接的影響。「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的楚辭,與其他楚文化精華一起,構築起瑰麗奇異的楚地文明。
荊楚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經濟文化開發價值。
楚文化、荊楚文化同屬一個概念,均指楚人、楚國創造而長期沉澱的文化實體和形態。我們這里說的它們是同屬一個概念,是因為歷史上荊、楚不分,荊、楚或荊楚、楚荊作為一種特定的稱謂,已沿襲三千多年了。如《詩·商頌·殷武》說:「維女荊楚,居國南鄉。」這里是「荊楚」聯稱,荊在前,楚在後。《竹書紀年》說:「昭王十六年,伐楚荊。」這里是「楚荊」聯稱,楚在前,荊在後。另據《春秋》記載,魯庄公(前693—前661)之前稱荊,但自魯僖公(前659—前627)元年後,就改稱為楚了。這樣看來,荊或楚,荊楚或楚荊聯稱,其意思是一致的,似無多大區別。時至東漢,許慎 《說文解字》釋荊:「楚木也,從刑聲。」釋楚:「叢木也,一名荊也。」這樣就把荊山、荊楚木、荊州、荊楚國,統一了起來,形成為系統完整的概念,故至唐宋時,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說:「荊、楚一木二名,故以為國號,亦得二名。」沈括《夢溪筆談》也說:「荊或為楚,楚亦荊木之別名也。」至此,荊楚約定俗成,成為一個專稱楚族、楚國和荊楚地域的一個特有的稱謂。當然,歷史上也還有其他各種說法,如《詩·商頌》毛傳說:「荊楚,荊州之楚國也。」又如《漢書·高帝紀》顏師古註:「秦莊襄王名楚,故改諱荊。」但不論何種說法,荊和楚早已溶合為一體了,絕不能截然分割開來。作為楚人族所創造的文化,並在荊楚大地得以長期沿襲下來,當然也就稱之為楚文化或荊楚文化了。那種認為楚文化是專指為楚國時期的文化,荊楚文化則為荊楚地域自古至今的文化,即指楚文化,又指此地的一切時空文化,顯然是不科學的。文化是傳承性的,源流嬗變,涓涓不息,楚國雖亡,文化不滅。我們今天溯其源,觀其流,又察其流,探其源,從時空的角度,研究荊楚文化,著力為建設現代文明服務,這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要求的,但不能說這就是荊楚文化本身。楚文化或荊楚文化是一個獨立的文化形態,有它本身的內涵和屬性,有它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科學體系,不能把荊楚地域內任何時期的文化、都稱之為楚文化或荊楚文化。
關於楚文化或荊楚文化的內涵,從目前大家比較習慣接受的角度概括,可以包括這樣幾個方面,即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社會制度文化和民俗文化。這種概括,只是羅列荊楚文化所大致涵蓋的內容,絕非從文化學的角度,來研究荊楚文化的本質性蘊涵。
在楚物質文化方面,應包括農業、手工業、商業、貨幣、城市與交通各個方面。在農業方面,主要是體現在各種農具的發明和使用、水利工程的興建與水利事業的發展、耕地面積的擴大和糧食作物、農副產品的發展。楚國是南方的農業大國,鐵農具先進與水利事業發達,是楚國農業兩大特色。「楚天下之強國也。……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戰國策·楚策一》,此乃歷史公論,反映了楚農業發展的豐碩成果。楚國手工業成就輝煌,主要體現在青銅器、鐵器鑄造、絲織業、漆器業、竹木器業、建築業、造船業和料器製造業等各個方面。其中以漆器業、絲織業為最突出,可謂達到當時古代世界生產力水平的巔峰,其出土實物,至今為世人所傾倒。楚國歷來重商,故楚國商業成就突出,它生產的產品,不僅輸往大江南北各地,而且還遠至中亞、東南亞地區。隨著商品流通領域的擴大,貨幣也大有發展,除銅幣外,還有金、銀幣。根據出土的情況看,已知的先秦金銀幣都是楚國的。楚國城市眾多,水陸路交通四通八達。這一切都屬於楚物質文化的基本內容,表現了楚人的勇敢與智慧,「日益迅速地掌握了自然力,並為自己創造了『第二自然』」高爾基語。「第二自然」,就是楚人在長期的奮斗中所創造的物質文化。物質文化,既見於文獻記載資料,更直接見於考古發掘實證資料。由於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後,楚地出土文物眾多,令人目不暇接,故有學者提出「考古意義上的楚文化」,「以體現在考古遺物上的為限,主要是物質文化」,張正明主編《楚文化志》的概念。其實,文物是文化活動過程的結晶,它既反映了楚人物質文化的成就,也體現了楚人精神文化的面貌,兩者是密不可分的。

【荊楚文化的八大內涵】
1、炎帝神農文化。湖北隨州、谷城和神農架是炎帝神農的主要活動區域,有許多民間傳說和文化遺址。在這里,炎帝神農遍嘗百草,為民治病,發明農業,教民耕種,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標志著中華文明從漁獵時代向農耕時代過渡。
2、楚國歷史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楚國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和強國之一,在8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成果。楚國獨步一時的青銅鑄造工藝、領袖群倫的絲織刺綉工藝、巧奪天工的漆器製造工藝、義理精深的哲學、汪洋恣肆的散文、驚采絕艷的辭賦、五音繁會的音樂、翹袖折腰的舞蹈、恢詭譎怪的美術,都是十分寶貴的文化富礦。
3、秦漢三國文化。秦漢時期的湖北地區是當時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雲夢古澤、睡虎地和龍崗秦簡、張家山漢簡、漢明妃王昭君、漢光武帝劉秀、文學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資源。湖北境內還是魏、蜀、吳三國犬牙交錯、激烈爭奪的「四戰之地」,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的聯合與斗爭波譎雲詭,驚心動魄,古隆中、赤壁、烏林、長坂坡等著名文化景區是三國文化的重要載體。
4、清江巴土文化。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後裔。熱情、質朴、勤勞、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優良的民族素質。其婚喪習俗、歌舞曲藝、飲食服飾、建築交通等構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鮮明特色。同時,以恩施自治州和長陽、五峰兩個自治縣為主體的湖北民族地區也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這里山川秀美,物產豐富,是發展湖北特色經濟的重要地區。
5、名山古寺文化。湖北的名山古寺眾多,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資源。武當山是道教名山,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形成了具有豐富內涵的武當文化。此外,荊山、大別山、大洪山、齊岳山、九宮山和黃梅五祖寺、當陽玉泉寺、來鳳仙佛寺、漢陽歸元寺、武昌寶通寺以及荊州天星觀、武昌長春觀等眾多的名山古寺以及鍾祥明顯陵等名勝古跡,都有著較高的知名度和獨特的文化內涵。
6、長江三峽文化。長江三峽是中國最壯觀的峽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峽谷之一,還是舉世聞名的水電能源基地和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湖。隨著三峽樞紐工程的蓄水發電和勝利竣工,其舉世雄奇的自然風光、色彩斑斕的人文景觀、神秘浪漫的神話傳說和峽江兩岸奇特的風土民俗,形成了具有濃厚峽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構成了三峽文化的鮮明特色。
7、江城武漢文化。武漢地處兩江交匯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稱,早在商周時期就是南方連接中原的戰略據點。以商代盤龍城為標志,3500多年的建城史使武漢積淀了底蘊豐厚的文化。明清以後,武漢逐步發展成為華中地區最大的工商業城市,近現代以來更成為中國的製造業中心和重要工業基地之一。在現代史上,武漢曾一度成為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作為華中地區的特大城市和區域經濟中心,江城武漢文化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
8、現代革命文化。辛亥革命武昌起義 ,在清王朝的統治腹心打響第一槍,一舉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結束了帝制 ,湖北的革命黨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沒。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為標志,形成了湖北和武漢近現代史上波瀾壯闊的革命文化內涵。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董必武、陳潭秋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武漢創立了共產主義小組,武漢曾經是大革命的中心。「二七」大罷工、武昌農講所、「八七」會議、黃麻起義 、鄂豫皖和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八路軍辦事處、武漢保衛戰、新四軍司令部、中原突圍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等一系列的革命活動、革命事跡、革命遺址等,構成了湖北近現代革命文化的主要內容,是極其寶貴的革命文化資源。荊楚文化這八大文化系列具有超越時空的強大穿透力和影響力,是我們建設先進文化、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

湖北是荊楚文化的發祥地,也是古代楚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雙重角度審視荊楚文化的發展軌跡,還可以進一步發現它在以下五個方面具有創新特質,是當今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精神遺產。
一是「篳路藍縷」的創業精神;
二是「撫夷屬夏」的開放精神;
三是「一鳴驚人」的創新精神;
四是「深固難徙」的愛國精神;
五是「止戈為武」的和合精神。
荊楚文化的這些創新特質,既是時代的產物,又是優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具體展現,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資源。

③ 現在哪些東西有楚文化的元素

離騷

④ 當今社會怎麼發揚和繼承楚文化的哪些精髓

當今社會應發揚和繼承楚文化的是篳路藍縷,自強不息的進取的精髓。

當今社會應發揚和繼承楚文化的是追新逐奇,不斷開拓的創新的精髓。

當今社會應發揚和繼承楚文化的是兼收並蓄,海納百川的開放的精髓。

當今社會應發揚和繼承楚文化的是奮勇爭先,報效祖國的愛國的精髓。

當今社會應發揚和繼承楚文化的是為民造福,誠實守信的信用的精髓

當代孝文化就是對楚文化的發揚和繼承,孝是一切道德行為的基礎,孝文化是道德標准。立身承志,使自己有所作為

楚文化是中國春秋時期南方諸侯國楚國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楚國先民最初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河南新鄭),南遷後給楚地帶來了先進的華夏文明因素,並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別是姬周文明為基礎向前發展楚文化。

從文化性質來看,楚文明更多地保留了中原姬周文明的特色,同時也吸收了少量蠻夷文化的特點,時間愈晚,自身的風格突現則相對較多,沿著整個楚文明始則模仿,繼則變異,終則別創的發展路徑前進。

楚文化繼承了許多商周文化特點,其輝煌燦爛的文化成就舉世矚目,作為楚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楚藝術品更是獨步海內外,其設計形式和風格充分體現了想像力和審美意識。楚國藝術設計乃至整個楚文化的成熟是在當時特有的歷史環境中產生的,追根溯源不能不與先秦時期的歷史文明有關。

⑤ 湘楚文化是什麼

湘楚文化是中華民族大文化中的一支獨具風採的區域文化,它成長於遼闊富饒的三湘大地,糅合了中原文化與楚蠻文化的芳馨神韻。其賴以生存的精神內核包括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的理想追求,崇尚科學,無私奉獻的人生態度和勤儉質朴,淳厚自信的風尚性情。
楚文化是始於春秋早期的一種區域文化,它糅合了中原商文化的末流和楚蠻文化的余緒,春秋中期即已標新立異,成為與中原周文化並駕齊驅的唯心華夏文化的表率。湖南是古代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在這片土地上孕育起的湘楚文化,對於中國歷史產生過重要的影響。湘楚文化是湘文化與楚文化結合的產物,它們是延續中原文化的一種承襲與補充,這種多元文化的融合,是構成中國璀燦文明史的最基本的要件。 湘楚文化主要體現在哲學思想、文學藝術、史學、教育、民俗民風等五個方面。湘楚文化與荊楚文化、巴楚文化一樣,同屬楚文化的重要支脈,因承傳了楚文化的主旨並形成於遼闊富饒的三湘大地而得名

⑥ 求荊楚文化的具體介紹

【荊楚文化簡介】
荊楚文化因楚國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時期在江漢流域興起的一種地域文化。

【荊楚部族的興起】
楚,也稱荊楚,春秋時代的這個國家為什麼叫做「楚國」呢。「楚」本是一種灌木的名稱,也叫做「荊」,在南方江漢流域的山林中極為常見,可用作薪柴等多種用途,人日常離不了。於是遠自商代時,北方中原人就以荊楚來稱呼江漢流域的南方地區和南方部族,比如《詩經·商頌》中說的「維女荊楚居國南方」。但是,構成楚民族主體的,卻並不是江漢流域的土著,而是原居北方的祝融部落的一支(楚人奉祝融為始祖),這支部族遷移到江漢流域,不斷地與周圍的土著民族(九黎、三苗的後裔)相互融合,發展成為一支強盛的荊楚大族。
荊楚部族在與北方商王朝的對峙中也吸收了先進的商文化,為自身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周朝初年,轉投周王的荊楚族得到了中原王朝的支持,從而建立起自己的國家。從春秋開始,楚國迅速強盛起來,尤其是到了楚莊王時,楚吞並了周邊的許多小國,成為一方大國。

【先抑後揚的楚文化】
楚地是一個歷史的地域概念,大體上以今湖北全境和湖南北部為中心,向周邊擴展到一定的范圍。當北方有炎、黃部落在創造中原文明的時候,南方江漢流域也興起了九黎部落,並創造出了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等早期楚文化。然而這之後,隨著九黎部落被炎、黃部落擊敗,以及後期的三苗部落被更強大的中原部落所征伐,楚地文化逐漸消沉了。楚地文化落後與中原的另一個原因是江漢流域多山林水澤,各氏族部落不能像中原地區的氏族部落那樣較快地由採集和漁獵轉入農耕和畜牧,這種生產力的緩慢發展相應地限制了文化的發展速度。因此,當北方已經出現了夏、商等奴隸制國家後,南方楚地仍停留在原始的父系氏族社會階段,散居的各氏族部落屢遭中原勢力的壓迫和征伐。但就是在這種持續千年的蠻荒背景下,逐漸孕育發展出楚民族以及其後的楚國家,並成為當時中國南方各部族融合的中心。楚人借天時、地利融匯了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開創了獨具異採的楚文化。

【楚文化的奇葩「楚辭」】
「楚辭」這一名稱起於西漢。它有兩種含義:一是詩體名,指戰國後期由屈原等楚國詩人以楚地民間語言和民歌為基礎創造的一種詩歌載體;二是詩歌總集的名稱,由西漢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後人模擬的作品,名為《楚辭》。由於屈原是楚辭的開創者,他的作品在質量和數量上都是最有代表性的。後人提及楚辭無不言屈原的代表作《離騷》,並常以「騷」或「離騷」作為楚辭的代稱。
楚辭的產生離不開楚地特有的民間習俗。江漢水鄉,民間巫風盛行,土俗尚祠祀歌舞,而且這一帶很早就流傳著有別於中原地區的楚地民歌,這些因素都是楚辭得以產生的基礎。雖然在《詩經》這樣一部廣泛采錄周初到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四方各國民歌的總集中,幾乎沒有收錄楚地民歌(原因大概在於楚一向被中原王朝視為蠻夷,楚地方言也難以被中原人接受等),但僅從各方典籍保存下來為數極少的楚歌來看,其內涵豐富,敘事抒情都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對楚辭的影響之深遠不言而喻。
楚辭被喻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對於其後產生的漢賦更有直接的影響。「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的楚辭,與其他楚文化精華一起,構築起瑰麗奇異的楚地文明。
荊楚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經濟文化開發價值。
楚文化、荊楚文化同屬一個概念,均指楚人、楚國創造而長期沉澱的文化實體和形態。我們這里說的它們是同屬一個概念,是因為歷史上荊、楚不分,荊、楚或荊楚、楚荊作為一種特定的稱謂,已沿襲三千多年了。如《詩·商頌·殷武》說:「維女荊楚,居國南鄉。」這里是「荊楚」聯稱,荊在前,楚在後。《竹書紀年》說:「昭王十六年,伐楚荊。」這里是「楚荊」聯稱,楚在前,荊在後。另據《春秋》記載,魯庄公(前693—前661)之前稱荊,但自魯僖公(前659—前627)元年後,就改稱為楚了。這樣看來,荊或楚,荊楚或楚荊聯稱,其意思是一致的,似無多大區別。時至東漢,許慎 《說文解字》釋荊:「楚木也,從刑聲。」釋楚:「叢木也,一名荊也。」這樣就把荊山、荊楚木、荊州、荊楚國,統一了起來,形成為系統完整的概念,故至唐宋時,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說:「荊、楚一木二名,故以為國號,亦得二名。」沈括《夢溪筆談》也說:「荊或為楚,楚亦荊木之別名也。」至此,荊楚約定俗成,成為一個專稱楚族、楚國和荊楚地域的一個特有的稱謂。當然,歷史上也還有其他各種說法,如《詩·商頌》毛傳說:「荊楚,荊州之楚國也。」又如《漢書·高帝紀》顏師古註:「秦莊襄王名楚,故改諱荊。」但不論何種說法,荊和楚早已溶合為一體了,絕不能截然分割開來。作為楚人族所創造的文化,並在荊楚大地得以長期沿襲下來,當然也就稱之為楚文化或荊楚文化了。那種認為楚文化是專指為楚國時期的文化,荊楚文化則為荊楚地域自古至今的文化,即指楚文化,又指此地的一切時空文化,顯然是不科學的。文化是傳承性的,源流嬗變,涓涓不息,楚國雖亡,文化不滅。我們今天溯其源,觀其流,又察其流,探其源,從時空的角度,研究荊楚文化,著力為建設現代文明服務,這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要求的,但不能說這就是荊楚文化本身。楚文化或荊楚文化是一個獨立的文化形態,有它本身的內涵和屬性,有它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科學體系,不能把荊楚地域內任何時期的文化、都稱之為楚文化或荊楚文化。
關於楚文化或荊楚文化的內涵,從目前大家比較習慣接受的角度概括,可以包括這樣幾個方面,即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社會制度文化和民俗文化。這種概括,只是羅列荊楚文化所大致涵蓋的內容,絕非從文化學的角度,來研究荊楚文化的本質性蘊涵。
在楚物質文化方面,應包括農業、手工業、商業、貨幣、城市與交通各個方面。在農業方面,主要是體現在各種農具的發明和使用、水利工程的興建與水利事業的發展、耕地面積的擴大和糧食作物、農副產品的發展。楚國是南方的農業大國,鐵農具先進與水利事業發達,是楚國農業兩大特色。「楚天下之強國也。……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戰國策·楚策一》,此乃歷史公論,反映了楚農業發展的豐碩成果。楚國手工業成就輝煌,主要體現在青銅器、鐵器鑄造、絲織業、漆器業、竹木器業、建築業、造船業和料器製造業等各個方面。其中以漆器業、絲織業為最突出,可謂達到當時古代世界生產力水平的巔峰,其出土實物,至今為世人所傾倒。楚國歷來重商,故楚國商業成就突出,它生產的產品,不僅輸往大江南北各地,而且還遠至中亞、東南亞地區。隨著商品流通領域的擴大,貨幣也大有發展,除銅幣外,還有金、銀幣。根據出土的情況看,已知的先秦金銀幣都是楚國的。楚國城市眾多,水陸路交通四通八達。這一切都屬於楚物質文化的基本內容,表現了楚人的勇敢與智慧,「日益迅速地掌握了自然力,並為自己創造了『第二自然』」高爾基語。「第二自然」,就是楚人在長期的奮斗中所創造的物質文化。物質文化,既見於文獻記載資料,更直接見於考古發掘實證資料。由於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後,楚地出土文物眾多,令人目不暇接,故有學者提出「考古意義上的楚文化」,「以體現在考古遺物上的為限,主要是物質文化」,張正明主編《楚文化志》的概念。其實,文物是文化活動過程的結晶,它既反映了楚人物質文化的成就,也體現了楚人精神文化的面貌,兩者是密不可分的。

【荊楚文化的八大內涵】
1、炎帝神農文化。湖北隨州、谷城和神農架是炎帝神農的主要活動區域,有許多民間傳說和文化遺址。在這里,炎帝神農遍嘗百草,為民治病,發明農業,教民耕種,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標志著中華文明從漁獵時代向農耕時代過渡。
2、楚國歷史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楚國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和強國之一,在8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成果。楚國獨步一時的青銅鑄造工藝、領袖群倫的絲織刺綉工藝、巧奪天工的漆器製造工藝、義理精深的哲學、汪洋恣肆的散文、驚采絕艷的辭賦、五音繁會的音樂、翹袖折腰的舞蹈、恢詭譎怪的美術,都是十分寶貴的文化富礦。
3、秦漢三國文化。秦漢時期的湖北地區是當時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雲夢古澤、睡虎地和龍崗秦簡、張家山漢簡、漢明妃王昭君、漢光武帝劉秀、文學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資源。湖北境內還是魏、蜀、吳三國犬牙交錯、激烈爭奪的「四戰之地」,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的聯合與斗爭波譎雲詭,驚心動魄,古隆中、赤壁、烏林、長坂坡等著名文化景區是三國文化的重要載體。
4、清江巴土文化。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後裔。熱情、質朴、勤勞、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優良的民族素質。其婚喪習俗、歌舞曲藝、飲食服飾、建築交通等構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鮮明特色。同時,以恩施自治州和長陽、五峰兩個自治縣為主體的湖北民族地區也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這里山川秀美,物產豐富,是發展湖北特色經濟的重要地區。
5、名山古寺文化。湖北的名山古寺眾多,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資源。武當山是道教名山,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形成了具有豐富內涵的武當文化。此外,荊山、大別山、大洪山、齊岳山、九宮山和黃梅五祖寺、當陽玉泉寺、來鳳仙佛寺、漢陽歸元寺、武昌寶通寺以及荊州天星觀、武昌長春觀等眾多的名山古寺以及鍾祥明顯陵等名勝古跡,都有著較高的知名度和獨特的文化內涵。
6、長江三峽文化。長江三峽是中國最壯觀的峽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峽谷之一,還是舉世聞名的水電能源基地和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湖。隨著三峽樞紐工程的蓄水發電和勝利竣工,其舉世雄奇的自然風光、色彩斑斕的人文景觀、神秘浪漫的神話傳說和峽江兩岸奇特的風土民俗,形成了具有濃厚峽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構成了三峽文化的鮮明特色。
7、江城武漢文化。武漢地處兩江交匯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稱,早在商周時期就是南方連接中原的戰略據點。以商代盤龍城為標志,3500多年的建城史使武漢積淀了底蘊豐厚的文化。明清以後,武漢逐步發展成為華中地區最大的工商業城市,近現代以來更成為中國的製造業中心和重要工業基地之一。在現代史上,武漢曾一度成為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作為華中地區的特大城市和區域經濟中心,江城武漢文化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
8、現代革命文化。辛亥革命武昌起義 ,在清王朝的統治腹心打響第一槍,一舉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結束了帝制 ,湖北的革命黨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沒。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為標志,形成了湖北和武漢近現代史上波瀾壯闊的革命文化內涵。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董必武、陳潭秋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武漢創立了共產主義小組,武漢曾經是大革命的中心。「二七」大罷工、武昌農講所、「八七」會議、黃麻起義 、鄂豫皖和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八路軍辦事處、武漢保衛戰、新四軍司令部、中原突圍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等一系列的革命活動、革命事跡、革命遺址等,構成了湖北近現代革命文化的主要內容,是極其寶貴的革命文化資源。荊楚文化這八大文化系列具有超越時空的強大穿透力和影響力,是我們建設先進文化、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

湖北是荊楚文化的發祥地,也是古代楚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雙重角度審視荊楚文化的發展軌跡,還可以進一步發現它在以下五個方面具有創新特質,是當今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精神遺產。
一是「篳路藍縷」的創業精神;
二是「撫夷屬夏」的開放精神;
三是「一鳴驚人」的創新精神;
四是「深固難徙」的愛國精神;
五是「止戈為武」的和合精神。
荊楚文化的這些創新特質,既是時代的產物,又是優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具體展現,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資源。

⑦ 能代表楚文化的動、植物有哪些

如果作研究的話:建議讀以下書:

兩漢研究和記載楚文化最寶貴、最權威的材料,自然是司馬遷《史記》的有關內容。
劉向的《新序》、《說苑》、《列女傳》, 韓嬰的《韓詩外傳》等書以及漢人其他著作,也記有一些楚人楚事,但都零星散落
漢以後楚文化研究多方面的成果,若按時代順序作番回顧的話,大致說來有:晉人習鑿齒的《耆舊傳》,這是現存最早的一部楚志,較有價值。晉代還有張方的《楚國先賢傳》,盛弘之的《荊州記》、 羅含的《湘中記》、 庾雍的《湘洲記》及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其後有唐人余知古的《渚宮舊事》、宋人盧藏的《楚錄》、路振的《楚青》及明人陳士元的《楚故略》、何遷的《全楚志》、高世泰的《三楚文獻錄》、陶晉換的《楚書》,廖道南的《楚紀》與周聖楷的《楚寶》等。追蹤考索,縱觀諸作的內容:或列人物,或敘政事,或記名勝,或定區域,或約論注,或記風俗。多屬輯撰、方誌之類,社會影響未開,且多數已經失傳,現尚傳世的除習氏《耆舊傳》外,就只有盛氏的《荊州記》、宗氏的《荊楚歲時記》、余氏的《渚宮舊事》和周氏的《楚寶》等,也都流布未廣, 傳世較稀。 就中體大富贍的是周聖楷的《楚寶》,實為集成性的撰構,存目在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紀傳類。
現代:張正明的《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楚文化志》(湖北人民出版社)、王光鎬的《楚文化源流新證》(武漢大學出版社)等都是拓荒性的著作。

⑧ 楚國文化有哪些

戰國時期,楚國藝術取得了光輝的成就,主要表現在音樂、舞蹈、繪畫與雕刻等方面。
春秋時期,楚國音樂已很發達。楚國設置了樂官,專門掌管音樂事務。如楚鄖公鍾儀世代世襲「伶人」一職。鍾建被楚昭王任命為樂尹,樂師扈子也是以司樂為職的樂官。在樂官的管理下,楚國的音樂水平是很高的。

楚國樂器種類齊全,有鍾、磬、鼓、瑟、竽、筆[竹/虎]、排簫等。這些樂器在湖北、湖南、河南各地戰國楚墓出土的樂器實物得到了印證。

中外聞名的擂鼓墩1號墓所出土的一套,即曾侯乙編鍾。曾侯乙編鍾65件,除去楚王[今/酉]章外,其餘均可供演奏。這64件,包括鈕鍾19件,甬鍾45件。鍾與鍾鈞附件及鍾架上,均有銘文,共2800多字。銘文記錄了曾、楚和華夏各國律名、階名、變化音名的相互對應關系。其中涉及的音階、調式、律名、階名、變化音名、旋宮法、固定名標音體系、音域術語等方面,相當全面地反映了先秦楚國樂學的高度發展水平。銘文中列舉了曾國與楚、周、晉諸國和申地之間律名、階名、變化音名的對應關系。其中共計律名28個。

楚國是南方的民族融合中心,楚國音樂亦表現出了民族性和融合性的特點。《文選·宋玉對楚王問》載:「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下里巴人》當為楚人、巴人雜居地區所流行的通俗歌曲,人們演唱起來,簡直是載歌載舞,場面十分熱鬧。其餘歌曲,由於難度較大,人們能演唱的也逐漸減少。這一記載,非常真實地反映了楚國這一音樂之邦,在音樂發展中,允許夷夏並存,雅俗共賞,從一個側面,展現了楚人的開闊胸懷和融夷夏為一體的開放精神。

舞蹈是和音樂相伴而來的。自商周以來,楚國一直盛行巫舞。王逸《楚辭章句》說:「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巫舞實際上就是一種宗教舞蹈,在楚國一直長盛不衰。屈原筆下的《九歌》等篇,就生動地反映了巫舞的各個方面。

楚國宮廷樂舞不同於民間樂舞,表現場面要大得多,當然也就要豪華得多。如《招魂》所寫:「餚羞未通,女樂羅些。陳鍾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菱,發揚荷些。」「被衣服纖,麗而不奇些。長發曼[髟/前],艷陸離些。」「竽瑟狂會,[扌真]鳴鼓些。宮廷震驚,發激楚些。」《大招》所寫:「二八接舞,投詩舞只。叩鍾調磬,娛人亂只。」

另外,由於隨著各國各地文化交流的密切,楚國宮廷樂舞中也廣泛地吸收或引進了各國各地的樂舞,成為楚國樂舞的一大特點。如《招魂》所寫:「二八齊容,趙鄭舞些。」「吳[俞欠]蔡謳,奏大品些。」「鄭衛妖玩,來雜陳些。」《大招》所寫:「代奏鄭衛,鳴竽張只。」各國各地樂舞同時表演,竟到了「四上競飛,極聲變只」(《大招》)的地步。

無論是民間的巫舞或宮廷樂舞,它都特別講究舞蹈者線條美、律動美。如《招魂》、《大招》多處說到「姱容修態」、「長發曼[髟/前]」、「豐肉嫩骨」、「容則秀雅」、「小腰秀頸,若鮮卑只」、「長袖拂面」、「豐肉微骨,體便娟只」,可見楚人是追求修長細腰之美的,否則舞蹈起來,是不可能達到「偃蹇」、「連蜷」的效果的。1941年在長沙黃土嶺戰國楚墓出土的一件彩繪人物漆奩,共繪有11個舞女,其中二人長袖細腰,翩翩起舞,其餘8人或靜坐小憩,或一旁觀賞,1人挽袖揮鞭,似在指揮,也全都長衣曳地,面清目秀,體態輕盈。這件漆奩生動地展現了楚國集體舞蹈的場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楚國的繪畫有很大的發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主要有帛畫、壁畫與漆畫等。

《人物龍鳳帛畫》和《人物御龍帛畫》,是迄今所見我國古代最早的兩幅帛畫,是「早期國畫的雙璧」《人物龍鳳帛畫》,長31厘米,寬22.5厘米。畫中一婦人側立,高髻細腰,寬袖長裙,雍容富貴,合掌作祈禱狀。婦人頭上,左前畫有一鳳,作飛翔狀;鳳對面畫有一龍,作騰升狀。《人物御龍帛畫》長37.5厘米,寬28厘米。正中畫一男子,側立面左,高冠博袍,腰佩長劍,立於巨龍之背。龍昂首卷尾,宛如龍舟。龍左腹下畫有一條鯉魚,龍尾畫有一立鳥(似鶴)。男人頭上方還畫有華蓋一重。人、龍、魚均向左,以示前進方向,連華蓋上的纓絡也迎鳳飄動。整個畫面呈行進狀,充滿了動感。這兩幅帛畫,基本上運用白描手法,但也有地方使用平塗,人物則略施彩色。畫面布局精當,比例准確。線條流暢,想像豐富,表現了楚藝術譎怪莫測的獨特風格。 楚國先王宗廟及公卿祠堂,有大量壁畫,壁畫主要內容是圖畫天地、山川、神靈,和古代聖賢、怪物。江陵天星觀1號墓槨室的橫隔板上繪有畫。另11幅彩繪壁畫,所繪為菱形、田字和雲紋等幾何形紋樣。

楚國漆器業發達,所以楚人也善於在漆器上繪畫,成為我國古代獨特的藝術珍品棗漆畫,如1941年長沙黃土嶺出土了彩繪車馬人物花紋漆奩、1952年長沙顏家嶺出土了繪有圖案的漆奩、1957年信陽長台關出土了繪有狩獵場面的漆瑟、1978年隨州擂鼓墩1號墓出土了繪有二十八宿圖案的漆箱和繪有人、物的鴛鴦形盒等。荊門包山2號墓出土漆奩上的《迎賓圖》,繪有眾多的人、物,堪稱楚漆畫中的奇葩,在我國古代繪畫藝術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這幅漆畫,長87.4厘米、高5.2厘米,繪有26個人、4輛馬車、10匹馬、2頭豬、1條狗、7隻雁和5棵柳樹。以黑漆為底色,兼采紅、黃、褐、綠諸色,運用線勾平塗等手法,使眾多的人、物組成一幅色彩富麗、和諧別致、生動活潑的富有立體感和動感的組合性畫面。

戰國楚雕刻藝術的許多極有特色的代表性作品,如神奇的虎盆座飛鳳、譎怪的「鎮墓獸」雕刻,形態輕盈優美的虎座鳳座鼓,各種形式的雕刻座屏、寫實的木雕鹿、具有抽象意味的木雕辟邪和幡蛇樽以及各種狀態形象的漆盒等等,代表著楚雕刻藝術成就,以及楚人在運用雕刻藝術形式時所表現出來的一些審美意識。

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雕塑作品一般均為各種青銅器物的附飾,如攀附獸或作為器耳、器首、器足的各種動物形象雕塑;也有用作大型器物的支架、底座或附件,如曾侯乙墓編鍾架銅人、虎形掛鉤、編磐架立獸、蟠龍建鼓座等。而較少如曾侯乙墓所出《鹿角立鶴》那樣獨立的青銅雕塑作品。這些作為器物附飾或支架、底座、附件的青銅雕塑大都具有相對獨立的藝術欣賞價值,可以看出設計者在考慮到它們作為附飾與附件的特殊功能,注意到它們與器物之總體藝術風格相統一的同時,是把它們當作一件獨立的藝術品來創作的。因而這些作品往往體現出戰國楚人對雕塑這一藝術樣式的濃烈興味。

⑨ 湖北和湖南,哪個能夠代表楚文化

湖南,湖北都與楚文化有著重大的淵源。但是普遍認為,湖北更能代表楚文化。如今普遍認為楚文化發祥於湖北,這是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便是在湖北境內發展繁衍的,在湖北境內發掘出大量先秦時期百姓生活居住的文物和遺跡,這也是最好的證明。

湘楚文化也是楚文化的重要發展脈絡。湖南地區在春秋末期戰國早期的時候就已經是楚國的領土。當時的楚國,在湘南地域設置了兩個郡,分別是黔中和長沙,因此在這里也算是有濃厚的湘楚文化。同時大家都知道是楚國人的屈原被放逐江南的時候,生活窮困潦倒就是在江西地獄度過痛苦的下半生。但是相較湖北的荊楚文化,巴楚文化而言,湖南的湘楚文化知名度更低,發掘的歷史文物以及先民生活痕跡更少,這也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生活地域主要在湖北地區。

⑩ 什麼是真正的巴楚文化它的文化精髓到底是什麼

巴楚文化是巴文化和楚文化的統稱。

巴文化與楚文化雖然被並列統稱,但是兩種文化屬於不同的文化體系,彼此的內涵和外延都不相同。巴文化的發祥地是湖北清江,古稱夷水;春秋戰國時期,巴人在清江邊墾殖居住,創造了長江流域輝煌燦爛的巴文化,具有特色鮮明的民族特色。楚文化的發源地是湖北,楚人以“篳路藍縷”的拓荒精神創造了輝煌的楚文化。從原始的拓啟山林到後來的楚國稱霸,楚文化逐漸形成了龐大豐富的文化體系。政治領主如楚莊王;名人名士如莊子、宋玉、屈原;文化創作如《離騷》楚辭、成語典故……這些文化是楚人的智慧,更是中華文化的燦爛珍寶。

巴楚樂舞。戰國時期,郢都有流行歌曲《下里》和《巴人》,《下里》應該屬楚歌,《巴人》應該是巴歌。楚歌與巴歌同時同地流行,難免相互影響,形成了楚歌有巴風,巴歌有楚風的巴楚樂舞文化。

閱讀全文

與現在有哪些傳承楚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