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保護與傳承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
1,繼承、借鑒與創新,並主動融入,是中國今後文化發展必由之路。
文化的建設,必須堅持繼承、吸收、創新。主要是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事物本質和規律,一些高尚品質。但反對無限拔高。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特定時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時代局限性,任何誇大其辭,都是錯誤的。
2,以時代的角度,以比較的觀點和方法看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漫長的古代歷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會文明為其背景。而西方文化,嚴格地說,是在文藝復興之前才逐漸形成,是以資本主義文明為背景的。
一個是封建色彩濃厚的文明,一個是資本主義色彩濃厚的文明,這就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落後性,在許多方面存在著薄弱之處,但也不能一味否決,而在於能否取其精華。
3,區別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優劣,有利於社會前進的腳步。
優:民本思想,商周時代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說法。荀子說:「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精神境界,孟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杜甫「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還有「位卑不肯忘憂國」、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4,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新中國成立6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保護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
為我國民族文化的健康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國家的支持下,朝鮮族農樂舞成功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5,保護和利用相結合,對於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深入調查、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保護。要研究科學、有效的保護技術與方法,
否則會因為保護不當而遭受損失。實施整體保護原則,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自身及生存空間兩個層面實施全方位保護。
❷ 如何保護本民族文化
對民族文化的保護應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法律、政策、技術、產業的保護都不可缺少,政府、專家、企業、普通群眾都是保護的主體。
觀念更新。必須提高西部地區民眾的意識,提高他們保護民族文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讓各民族自己決定文化保護、傳承和發展的途徑。一要樹立信心。民族文化資源是千百年來各族人民創造的精神財富的積淀,盡管有些內容與當代社會不相適應,但有相當多的成份是人類文明的結晶,而且在當今和今後都會發揮積極作用。因此,我們應使各民族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認識自己文化的價值。如果一個民族喪失了對自己民族的文化信心,那麼在西部開發和現代化進程中面對諸多的外來文化,就有可能作出對自己文化保護和發展不利的選擇;二是選擇性保護。民族文化的內容較為復雜,對民族文化的保護不是被動、消極、原封不動的保護,而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是一種積極的、主動的保護;三是吸納性保護。一個民族的文化如果長期處於封閉的環境中,不與外界接觸,雖然短時期內傳統狀態中的文化因素不會受到沖擊,但從長遠來看,這個民族不會獲得發展。因此,面對西部開發所帶來的外界文化,民族文化應採取包容、積極的態度,積極吸收其他民族的種種優秀文化,使本民族文化獲得發展。
政府保護。各級政府對民族文化資源的保護應起主導作用和負主要責任,尤其在法律法規、政策導向、宏觀控制、資金投入、人才培養等方面是其它力量不可替代的。一是落實政策。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通過落實政策及出台新的政策來實現對民族文化資源的保護;二是加大投入。各級要加大對民族文化的搶救、保存、挖掘、維護、整理和利用的資金投入,保障文化人和民間藝人的基本生活;三是在開發中要整體規劃,保護民族文化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防止旅遊區原生文化的西化、漢化、簡單化、庸俗化和城市化。
立法保護。將民族文化資源通過立法的形式加以保護是最為有效的保護。建國以來,國家制定的一些民族法律法規中有不少關於保護民族語言、文字、習俗、文物等規定,但是還不太健全。大部分民族文化資源還沒有相應的保護法規,如飲食用具、古老的生產工具、手工製作品、民族器樂等。因此,建立健全地方性及全國性民族文化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迫在眉睫。
重點保護。從國家到地方都應建立不同級別的民族文化保護區或核心帶。國家民委應繼續推進民族文化聯系點的工作。
分類保護。民族文化內容廣泛、類別繁多,要對其實施有效的保護,必須根據不同的類別採取相應的保護對策。
加強教育。一是普及教育。重視對各民族幹部群眾進行文化遺產和生態環境保護知識教育,尤其要加強中小學生的民族文化教育;民族工作部門要組織人力、物力、財力編寫出供廣大幹部群眾閱讀的民族文化知識讀物;常規性的開展各種民族文化活動,如國家民委組織的民族文藝會演、民族服裝服飾博覽會、民族知識大賽等,對民族文化的教育、傳承、推廣具有重要作用;二是著力培養繼承人。許多民族民間手工技藝、民族語言、土醫土葯、音樂舞蹈等隨著老一代人相繼離世,將面臨消亡危機。國家和地方應有規劃地培養繼承人,使民族文化的傳承主體代代相承。
❸ 泰國應該如何保護它的宗教文化旅遊資源
主要是古代寺廟,佛文化古跡,這些值得我們學習,我們的佛文化古跡在全世界都是最豐富的,可以大力發展旅遊產業。
❹ 如何保護傳統文化
一、首先就是要構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
1、一是要審視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二是要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價值。
3、三是要堅守住傳統文化的基本元素。
4、四是要建立傳承的保障機制。
二、傳承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進行系統性的文化教育
既包括由國家組織的小學、中學、大學及以上的國民教育,也包含了具備基礎教育功能和高等教育功能的非行政教育。制定相關教育制度,將傳統文化融入日常教育,保障教育階段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
三、結合當前新時代的要求,賦予傳統文化現代意義
結合當前新時代的要求,對傳統文化賦予現代的意義,推動文化創新發展,對傳統文化做出當代表述,為文化發展開辟出更大的空間。
只有調整適應當前時代的變化,推進傳統文化創新創造,才能使得優秀傳統文化始終與當代文明相互映襯,相互協調,成為新時代的新動力。
當代中國文化之間存在割裂現象,傳承與弘揚方式較為單一
1、全球經濟、文化交融發展,外來文化的影響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對我國傳統文化形成了強烈的沖擊。特別是在一些青少年群體中,存在盲目追求西方文化,鄙棄民族文化的現象。
2、二是對優秀傳統文化認知存在偏差。廣大群眾的文化敬畏感逐漸喪失,也導致了整個社會的文化素養集體退步,對傳統文化的珍視感日益減弱。
3、三是傳統文化沒有與當代文化有機結合。對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解讀不夠,使得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出現割裂現象。
4、傳承手段較為單一。一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中,社會參與度不高,多是由政府實施的傳統文化「包辦傳承」。
❺ 泰國應該如何保護它的宗教文化旅遊資源
開展佛學講座,開展佛七等活動,使部分人受益,則會一點點福蔭廣接,自然也就有回饋,人民自發進行宗教的保護與傳播。
❻ 宗教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利用存在哪些問題
宗教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利用存在的問題:
一是「過熱」。有的領導幹部將發揮宗教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簡單地理解為利用宗教推動經濟發展,只管利用宗教文化在促進旅遊、招商引資等方面的平台作用,而沒有注意防範相關的負面影響,有的地方黨政出面主導,大搞「宗教搭台、經濟唱戲」,甚至淪為「宗教搭台,宗教唱戲」,不僅人為助長宗教熱,而且敗壞黨風政風。
二是「混亂」。一些與佛教、道教無關的單位、企業與個人,違反規定,擅自投資興建寺廟、亂建露天宗教造像特別是露天大佛,大搞開光慶典和所謂的宗教活動,甚至僱傭假僧假道在非宗教活動場所從事抽簽卜卦等迷信活動聚斂錢財,違背了宗教政策法規,損害了佛道教聲譽,影響了地區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
三是「膚淺」。一些地方在宗教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方面觀念陳舊,開發利用方式單一,重旅遊輕文化,過渡商業化,規劃布局缺乏總體把握,綜合開發和資源深度開發不夠,有的低層次亂建濫建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
四是「短視」。以宗教文化資源為主體和依託的景區開發中大多有嚴重的「短視症」現象,無視景觀的歷史文化淵源,不尊重宗教文化自身規律,侵害宗教界合法權益,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宗教文化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繼承關系失衡等問題日益突出。
五是「缺位」。宗教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主體不明、管理體制不順、政策指導和法律規范跟不上等問題日益凸顯。
❼ 如何保護文化遺產
保護文化遺產的措施:
1、落實責任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將文化遺產保護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並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以及城鄉規劃。要建立健全文化遺產保護責任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
2、加強執法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法規建設,推進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規范化。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文化街區、村鎮保護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的立法進程,爭取早日出台。
3、隊伍建設
各級人民政府要將文化遺產保護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保障重點文化遺產經費投入。抓緊制定和完善有關社會捐贈和贊助的政策措施,調動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積極性。
4、加大宣傳
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認真舉辦「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7)如何保護宗教文化資源擴展閱讀:
文化遺產是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寶貴資源。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我國是舉世公認的文明古國,是全球排名第二的世界遺產大國和現任世界遺產委員會委員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取得巨大成就。
在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後,目前已擁有世界遺產53項。新時代我們要深刻認識我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形勢,形成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發展戰略,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撐,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