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廣西民俗文化項目包括什麼

廣西民俗文化項目包括什麼

發布時間:2022-12-11 10:58:54

1. 廣西有哪些民俗文化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廣西的民俗文化很多,一時說不完,下面最大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項廣西的民俗活動:

三月三歌圩

壯族三月三歌圩自形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雖歷盡滄桑,多次被禁,卻屢禁不止,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成為壯族的傳統文化娛樂活動的代表形式,造就了特色鮮明,具有獨特文化個性的「歌圩文化」。由壯族歷史積淀而成的「三月三歌圩」這個文化母體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因子,是多種多樣文化成分的集中表現,是壯族文化的集大成;或者說,壯族文化集中融合、凝聚於「歌圩」這個特定的文化形態上,與整個壯族的生活息息相關,互相依存,不可分割。三月三歌圩活動以青年人為主體,又以唱歌為中心,並藉以開展社交,但同時還進行拋綉球、搶花炮、舞獅子、演戲等文化娛樂活動,它是一種綜合性多職能的民族文化傳統事象。就其中的歌唱而言,它不僅是男女青年抒發情感的重要方式,而且還是廣大民眾滿足他們求知、教育、審美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的傳統節慶活動。歌圩首先是是壯族民歌的自然載體,為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年提供了學習山歌和展示歌才的場所,滿足了他們崇尚山歌、詩性思維的心理需求,對於壯族各類傳統民歌的產生、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它又是壯族民間文學的寶庫,對了解和研究壯族古代社會生活具有重要的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壯族三月三歌節文化是壯族文化(包括物質的文化和精神的文化)的載體。

「歌圩」,是壯族民眾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舉行的周期性、集體性、傳統性的聚會對歌活動形式。歌圩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經歷了不同時代的發展階段,其性質、內容、形式、規模及功能都是一個不斷發展演變的過程。壯族的傳統文化形態,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濃厚的原始意識色彩及群體性的活動方式,深刻地反映著其社會發展的復雜過程的鮮明特徵。歌圩即是在這樣的社會生活及文化背景上,逐漸形成和發展的。壯族歌圩脫胎於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的群體性實踐活動,這些祭祀活動為「合會男女」「倚歌擇配」提供賴於依存的空間。歌圩經歷了「娛神」到「娛人」的演變,是樂神活動的必然演化。在戰國至秦漢,壯族的祖先古越人即盛行「尚越聲」,其以歌代言的風習及「歌圩」活動形式,是古越人「尚越聲」、「作越歌」文化特徵的延續和演化。「歌圩」和漢代的「溱洧之風」有著相似性。逮至唐代,歌仙劉三姐的產生,成為壯族三月三歌圩形成的標志。

「三月三歌節」原是一種「春秋場歌」,與壯族地區的生產周期和生活節奏有密切的關系,並與許多節日活動結合起來,成為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舉行的歌唱聚會。但隨著其從「春祈秋報」向「歌唱為樂」的形式發展,以及壯族社會生活的「歌化」,往往在人們聚會的各種場合中,都經常出現群歌對唱的情景,成為臨時性的歌圩形式。「三月三歌節」其內容和形式包括:

1、祭祀儀式歌會。傳統的大型歌節舉行之前先行祭拜儀式,有祭拜生育神(乜帝甲、乜洛甲、婭娃)、螞拐(青蛙)、劉三姐(劉三妹)、布洛陀、囊亥(月娘)等等。祭台一般設在岩洞中和田峒上。規模較大的歌圩一般在有岩洞的地方舉行,如廣西田陽縣敢壯山歌圩、田東縣仰岩歌圩、來賓市麒麟山歌圩等等。
2、歌場交情,即倚歌擇配。一般經過下列對唱階段:(1)游歌(沿路歌)。為引起對方注意而即興唱的一些與趕歌圩有關的山歌;(2)見面歌(初會歌)。一般是相互問候,互通姓名、住地,並相互謙恭贊許;(3)求歌。即請求與對方正式對歌;(4)和歌(接歌)。被邀請的一方,對唱「求歌」者開始唱答;(5)盤歌。即一般的對歌,雙方相互盤問唱答,考察對方的聰明才智,以增進相互了解和初結情誼;(6)相交歌(甜歌)。這是男女之間彼此傾心、相互愛慕,為抒發情懷、披露心聲而唱的「甜蜜之歌」,是雙方交結情誼的一種標志,有初交歌、深交歌之分;(7)信歌(定情歌、贈物歌)。是男女互贈信物,以表示確定關系、結締姻緣所唱的歌;(8)思歌(念情歌、相思歌)。戀人在「定情」之後或「會情」之時,常以各種「思歌」抒發思戀的情懷,訴說相思的衷腸;(9)離別歌(別歌、相送歌)。對歌將結束時,男女雙方難分難舍而對唱的山歌;(10)約歌(約定歌、約會歌)。約定下次歌圩再見面的歌。

3、賽歌賞歌。有盤歌,即出題盤問唱答;猜歌,即謎語猜測對唱;對子歌,按楹聯格式,出上聯對下聯;連故事歌,雙方把一個歷史傳說或故事,按情節連接唱述。還有別具特色的搶歌、斗歌,即發歌把正在酬唱中的一方「搶」過來和自己對唱,並與之鬥智、斗藝的唱答。 4、歌節上的文體娛樂活動。在歌節期間,伴有拋綉球、搶花炮、斗蛋、斗雞、斗鳥、斗狗、登台閣、舞干各、耍壯拳、博扇(古俗)活動,還有土劇、師公戲、採茶等文藝演出。

「三月三」,方圓數十里的男女青年,都興高采烈地穿上節日盛裝趕來參加,少者幾百人,多達數千人或上萬人。頓時,人山人海,歌聲嘹亮,成了歌的海洋。搭彩棚、擺歌台、拋綵球、擇佳偶,別有風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尋找別村的青年,集體對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動先唱「游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有比較合適的對象,便唱「見面歌」和「邀請歌」;得到女方答應,就唱「詢問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愛慕歌」、「交情歌」;分別時則唱「送別歌」,歌詞隨編隨唱,比喻貼切,親切感人,青年男女經過對歌後接觸,建立一定感情,相約下次歌圩再會。歌圩上,除對歌外,還舉行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有精彩的拋綉球,有趣的碰紅蛋,熱鬧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壯戲等。

更多的廣西民俗可在網路搜索 廣西文聯 等關鍵詞進行查找!

2. 廣西壯族的民俗是什麼,簡要的描述及介紹

壯族的節日多與當地漢族相同,春節、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除夕等傳統漢族民間節日,也是壯族的歲時節日。壯族比較具有本民族特點的節日是「三月三」歌節、「牛魂節」、「中元節」等。

壯族多一夫一妻制家庭。過去,「女娶男嫁,夫從妻居」曾經較為盛行,後來過渡到「從夫居」的父系家庭為主。

直到近、現代,壯族農村地區仍普遍存在婚後「不落夫家」的習俗,新娘出嫁那一天,由十來個同輩姐妹陪同到新郎家,有的地方當天婚禮過後即回娘家,有的地方新娘與同輩姐妹一起在新房中歌唱達旦度過新婚之夜,次日一起回娘家。以後逢農忙或節日才到夫家勞動幾天。一般要到二、三年後或懷孕後才長住夫家。

壯族傳統的喪葬習俗,主要有兩大葬法,即土葬和火葬。

清代中葉以後,土葬成為主要葬法。壯族的土葬,以「二次葬」為主要葬式。二次葬,也稱撿骨葬、拾骨葬,壯族稱之為「金罈葬」、「金鍾葬」等。其葬法是:親屬死後,以薄棺就近埋葬,起「長墓」;待三五年筋肉腐朽後,再掘墳開棺撿其骨骸裝進陶制的「金罈」中,然後擇定風水寶地埋葬,起「圓墓」。

近代以來,有個別富貴之人,為顯示自己的身份,一次葬非常隆重,墓地也建得異常堂皇,不再做二次葬,民間稱之為「大葬」。不過,在一般民眾觀念中,對此種葬式並不看重,也不認可。

(2)廣西民俗文化項目包括什麼擴展閱讀

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壯族源於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壯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

范圍東起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至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北達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南抵北部灣。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的主要分布區。

3. 廣西風俗有哪些

1、三月三和歌圩:壯族傳統歌節。又叫三月三、歌圩節、歌圩,壯語叫窩埠坡、雙龍垌。意為到田間或岩洞外唱的歌,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倚歌擇配為主要內容。夜歌圩在村子裡,主要唱生產歌、季節歌、盤歌和歷史歌。

2、干欄:也叫木樓、吊腳樓。壯、侗、瑤、苗、漢都有。多為兩層。上層一般為3天間或5開間,住人。下層為木樓柱腳,多用竹片、木板鑲拼為牆,可作畜廄,或堆放農具、柴火、雜物。有的還有閣樓及附屬建築。

一般干欄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開闊,採光也好。一個寨子一個群落,整體肜去,既雄偉又壯觀。有些村寨,家家相通,連成一體,就像一個大家庭。

3、牛魂節:時在農歷四月初八。又稱脫軛節,流行在桂北龍勝一帶壯族山村。傳說這天是牛王誕辰。要給牛脫軛,刷洗身子,放牧到水草豐美的地方。

牛欄要打掃干凈,鋪上乾爽稻草。不準役使,更不準鞭打,還要給牛唱山歌,喂烏米飯。過去有些寨子里還建有牛魔王廟,過節這天,要殺豬祭祀,村民們在廟里聚餐。

4、壯姑夏裝:龍勝縣龍脊一帶壯族姑娘的傳統夏裝,上白下青,用料多為細棉布,現在也有用絹和洛綸的。上衣款式為平領、對襟、中袖。中襟綴兩只布扣,手工精巧,有蝴蝶形、菱形等樣式。袖筒中腰和袖口綉有「花欄桿」,用絲和配色極為講究,花形也多種多樣。

5、壯族婚俗:桂林地區龍勝縣龍脊一帶壯族,結婚時有背新娘、砍梯、拆橋、對歌等獨特婚俗。新娘出嫁時,通常由一個父母健在、子女雙全的男子或者由姑娘的父親,背著出門,叫做背新娘。

背時,要脫去新娘的鞋,到門外才給穿上,表示她腳印已經出門,日後一心向著夫家。也暗示姑娘離家並不情願,是讓人背走的。

(3)廣西民俗文化項目包括什麼擴展閱讀:

關於廣西的風俗還有以下:

舞春牛為廣西獨有習俗之一。「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編織而成,牛頭、牛角糊上綿紙,畫上牛眼,牛身是一塊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鑼打鼓在村中表演,鑽進布底的兩人,一人在前撐牛頭,一人在後彎腰拱背甩尾巴,後面跟著的是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

此外,還有敲鑼打鼓的,領唱春牛歌的,他們走到哪裡,哪裡就有歌聲笑聲。舞罷上村又到下村,從初一鬧到元宵節。舞春牛的人們為農家帶來了節日的歡樂,同時,也寄託著對農家豐收、祥和的祝願。

4. 廣西的民俗是怎麼樣的

廣西的民俗:

1、廣西的壯族、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群眾,至今都保持著給孩童做虎頭帽、虎頭鞋的習俗。這些帽子形態各異,充滿了童趣,同時也都具備老虎這一關鍵元素。廣西民族博物館展出的一頂壯族綉花帽,乍一眼看去,上面並沒有老虎的圖案,但是,帽子卻借用了老虎的造型。

2、廣西民間節慶繁多,大體一年之中,大節以十數,小節以百計,世人有「四季皆聚慶,無月不過節」的俗諺。節慶的形式和內容多姿多彩,地方特色濃溢,民族特點鮮明,是廣西各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3、廣西許多傳統節日,既有漢族之俗,又有少數民族之風,前人稱此為「同不盡同,異不盡異」,「是壯、瑤之節而類漢,是漢族之節而似壯、瑤」,具有濃厚的廣西特色。其中最隆重的節日是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三月三歌圩節、清明節、中秋節、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幾乎每個月都要過節。

4、二月二最有名的是龍抬頭搶花炮。花炮節是流行於廣西三江、龍勝、融水和湖南通道等地侗、壯、苗、仫佬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各地節期不一,有正月初三,也有五月十五、二月初二等。以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花炮節最為熱鬧,主要活動是搶花炮。

5、廣西人過端午時,為紀念屈原而沿襲下來的傳統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備牲醴等。而在屈原的傳說尚未廣泛流傳前,端午的習俗則因襲對惡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為主,而保健、避疫,又主要體現在掛艾葉菖蒲、佩香囊避邪,以及洗中葯浴、泡飲草葯酒和雄黃酒上。

5. 廣西非遺文化有哪些

廣西非遺文化有壯族歌圩、壯族銅鼓習俗、劉三姐歌謠、布洛陀、壯族嘹歌、壯族民間故事「百鳥衣」、壯劇、彩調、瑤族長鼓舞等。在廣西文化中有著許多具有歷史意義和研究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廣西文化在歷史發展中凝聚出來的文化精髓。
更多關於廣西非遺文化有哪些,進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6d08291615834944.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閱讀全文

與廣西民俗文化項目包括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