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提高傳統文化習俗的受重視程度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上有好之,下必甚焉。
2. 如何做好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
針對傳統文化傳承這個問題,有人認為我們需要保持其原汁原味,而有人則認為我們應該融入流行。這兩種說法都太片面,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了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
對於不同方面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選用更適合其發展的方式來傳承。籠統單一地說要保留原汁原味或者融入流行都比較偏激。因此,我認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應該採取多樣化的手段。
(2)傳統文化如何提高到應有的高度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5、儒家、佛家、道家彼此共存共榮,長期以來支配和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生活。
3. 青年傳統文化素養怎樣提升
歷史進程、社會變遷和時代發展都證明了一個道理:青年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支撐,是時代變革的重要推力,甚至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社會發展的高度和水平。當代青年也同樣被賦予新的時代特徵和歷史使命,加強對當代青年社會責任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是落實青年傳統文化素養培育工作的重點內容。青年的社會責任感即是青年將自我發展責任同人類社會發展責任相聯系的心理認知,是青年對自身所應承擔責任和使命的情感認知和實踐體驗。要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內核影響、教育、引導當代青年強化自身的社會責任意識。針對青年群體開展「負責任」教育,加強青年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格教育,培養青年「舍我其誰」的勇氣和責任感,使其有意願、有能力為社會和國家發展貢獻力量。進一步明確青年在自我、他人、社會、國家乃至世界發展命運方面所應承擔的責任,採取靈活的培養手段使青年具備必要的知識技能,使當代青年勇於承擔責任並且有能力承擔責任。
4. 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有沒有更好的建議
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建議:
(一)提高保護和發展民族文化的認識。
民族傳統文化對一個民族至關重要,歷史是民族的根,文化是民族的魂。民族文化承載著這個民族從形成發展延續到今天的一切,民族文化是民族之靈魂,民族之根脈,民族之紐帶,民族之智慧,民族之文明和民族之精神。
(二)正確處理好保護、傳承與發展的關系。
保護不是什麼都不能改變。如果講苗知或侗話的人永遠只能講苗或侗話,不能講普通話,不利於民族的現代化發展。但發展也不是必須破壞原貌,把原有的傳統文化全砸掉。保護要有力,但保護也要有度,要看有無保護的價值,我們保護的是優秀的傳統文化。
保護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民族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重要特徵,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文化,扶持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發展、創新,鼓勵各民族加強文化交流。對事物認識的高度決定工作水平的高度。
對民族文化認識的程度,決定對民族文化所採取的工作措施,最終決定民族文化發展的效果。
5. 大學生如何提高傳統文化素養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統治思想的儒家思想,講究的是人倫禮儀、道德仁義,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其核心是「仁」,是對全人類的大愛,儒學影響甚至可以說定義了中國的道德標准。道家追求的是無為而治,順應自然,提倡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在自然環境越來越惡劣的形勢下是極其重要的,而道家思想又是中國最早的哲學與科學,對當時的世界觀與社會現象作出了描述、猜想和論述。而佛學講究的是智慧,要的是眾生平等,佛學有大慈悲心,要世人體諒他人的苦痛並予以幫助,佛家的眾生平等是宏觀的,是不局限於人的,佛學教化世人要正常的看待生老病死,以積極正確的態度生活。
學習儒家的精華思想可以使我們大學生學會仁義禮儀,能更好的適應社會,學習道家的精華思想有利於我們大學生安寧心神、認知世界,學習佛學能使我們大學生變得更加善良,能更平和的看待自己人生中的苦難坎坷,能更積極的面對生活。學習墨家的「兼愛非攻」,認識法家的「依法治國」,了解兵家的知己知彼,謀定而動,各派學說的精華都能有效的應用在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中並發揮出很好的作用。
萬事萬物皆不能盡善盡美,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是如此,精華與糟粕的共同存在是不能避免的。文化本就是一個隨歷史變遷的動態詞彙,在漫長的五千年歷史進程中,我們的文化也在不斷的繁衍變化,推陳出新,祖先們遺留下來的不一定全是精華,但精華一定能流傳千古。
6. 發揚傳統文化,如何從我做起
首先我們一定要從自身做起,自己一定要有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例如,我們可以去學習古箏,民族舞啊,之類的,給大家表演的時候就發揚了我們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