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校校園文化傳播思路
高校校園文化傳播思路
高校校園文化傳播的最終目的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大學生專業性人才,因此校園文化的受眾范圍主要是指高校學生,他們不僅接受著多種多樣的高校校園文化,是文化信息傳播的接受主體,還擔任著反饋主體的角色。
摘要: 高校校園文化必須通過傳播才能實現被廣泛的大學生接收、吸納和反饋並實現其自身的完善和進步。也只有在傳播的過程中,高等校園文化才能實現其育人的功能。高校校園是各種思想和文化碰撞交匯的地方,因此本文立足高等教育學和傳播學的視角下,為高校校園文化傳播找到了理論的歸依,對兩門學科交叉領域的探索。對大學生在認識高校校園文化的過程中,其自身受到的來自外界的影響及限製做了解釋和研究。
關鍵詞 : 高校校園文化 ;傳播 ;特點 ;功能
高校校園文化凝聚著一所高校的綜合實力和自身整體形象。而一所高校的綜合實力和整體形象又反過來影響其校園文化的構建、發展和傳播。推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高校培養高級專門人才能起到一定的影響和引導作用。從宏觀上來說,目前我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凸顯著積極向上的氛圍。不過,高校校園文化在日趨多樣化的趨勢下,也存在著值得探討的方面。比如校園基礎建設弱化、主旋律不夠突出、灰色文化滋生蔓延等,這就要求合理地引導和控制高校校園文化傳播,才能保證高校校園文化不斷發揮其積極正面的作用。
1 高校校園文化傳播的本質
1.1 高校校園文化的構成
校園文化,簡單理解為在學校校園內形成的特定文化。主要包括:一、校園文化的主體是由在校內工作、學習、生活的所有人,不僅是教職工和廣大學生,還有生活在高校校園內的居民。他們既是校園文化的締造者更是傳播者;二、校園特定的生活學習氛圍催生了校園文化的形成,使其具有獨特的性質;三、校園文化會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更新。因此我把高校校園文化定義為:在高校校園范圍內,通過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經驗共同創造並遵循的具有顯著校園特色的價值觀、文化觀、大學精神以及教育管理、制度規范等成果的總和。大學里的人構成了大學的人文氣質,是一所大學的靈魂。
1.2 高校校園文化與傳播的關系
傳播的定義是:“人類交換和共享信息的過程,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通過有意義的符號進行信息傳遞、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饋的實踐活動。傳播定義為信息的傳遞、交流和共享過程,以及通過信息流動所達成的社會文化互動。”高校校園文化與傳播唇齒相依,高校校園文化必須藉助一定的傳播手段才能將所要表達的理念傳達出來,傳播的要素為:媒介、語言文字、傳播內容和傳播制度。而影響高校校園文化發展水平的則是傳播要素的發展程度和傳播主體的素質水平。
2 高校校園文化的特點
高校校園文化是在大學校園里產生的,因此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與學校的教學和生活息息相關,應對校園外的.文化進行甄別,有選擇性地吸收、借鑒和排斥。高校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地方,因此,高校校園文化具有其獨特的性質,其學術性和前沿性使高校校園文化區別於普通社會大眾文化。相較於中小學校園文化所貫徹的基礎教育,高校堅持的通才教育使大學校園文化更富有多元性。
2.1 學術性
高校的校園活動是通過傳授教學知識、完成科學研究和學術探討等方式進行的,這是高校校園文化區別於社會大眾文化的主要表現。歷史的規律告訴我們,大學的根本任務就在於塑造學子高尚的學術精神殿堂,通過學校獨有的學術氛圍和傳統,在最理想狀態下進行深層次、高水平的科學研究,所以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文化一定誕生於大學。正如西方一位哲學家所說:“大學是一切知識和科學、事實和原理、探究和發現、實驗和思索的高級保護力量。”
2.2 前沿性
大學是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文化名片,是傳播精神文明的場所,引領著社會精神文化的發展。從個體角度看,大學不僅傳授給學生各種專業知識,還對學生進行著精神文明的熏陶,通過塑造高校學子的精神氣質和思想素養從而促進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從社會大眾的角度來看,高校是孕育和傳播文明的土壤,具有包容並濟的胸懷,對周圍的社會文化產生顯著深刻的影響。高校校園文化通過培養高水平的專門人才以及對自身文化水平的發展的途徑,來提升社會文化水平。實現大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教育管理服務的三大基本功能。
2.3 多元性
高校校園文化與中小學校園文化相比,其內容不但更具廣度和深度,而且更加包羅萬象,其表現形式既有先鋒文化的娛樂性,又有“陽春白雪”的高雅藝術。而其存在形式也是有形與無形並存,既有學生自發組織的各類社團活動,又包含學校統一組織的學術文體活動;是對優秀經典文化的繼承發展,也是對新潮流文化的探索。其產生差異的原因是:一、高校學生擁有更多的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的時間,因此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是參加校園內豐富多彩的學術沙龍還是文娛活動,促使高校校園文化活動更加豐富多彩;二、從內容來說,高校學生面臨更復雜的問題,如就業觀、學術觀、戀愛觀、家庭觀等;而中小學生面臨的問題則相對單一,側重於公民意識的培養,比如政治觀、道德觀、心理健康觀的塑造;三、高校師生具有更多樣更完善的人生價值觀以及更高水平的知識文化體系,能更好促進高校校園文化傳播,使其更豐富多彩、與時俱進。
3 高校校園文化傳播構成的要素
3.1 傳播內容
從結構上來看,高校校園文化傳播的內容可以分為物質的、精神的和制度的。毋庸置疑,高校校園文化的制高點是精神上的追求,這是核心潛在的、隱形的,物質和制度是精神文化的表現形式,是外在具象的。一、物質可以簡略概括為我們感官所能直接感受到的環境,對在校師生能夠產生的顯而易見的影響,都是在日常校園文化生活中日益積累而產生的。如:具有校園特色的建築、能體現校園深厚底蘊的標志性建築、校園內的教學設備,自然人文相協調的景觀;二、精神氣質是一個大學在長期辦學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穩定性、獨特性特徵,對學校辦學、教師教學、學生成長學習都具有指引作用。如湖南師范大學矗立在桃子湖畔的“仁、愛、精、勤”的校訓;三、制度是指一個大學能通過靈活有效的方式執行其公平公正的學校規章和管理制度,這些都傳遞著高校校園的制度建設信息,留下了高校文化發展所走過的軌跡。
3.2 傳播主體
傳播主體是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及信息的倡導發出者,是校園文化傳播的必要條件。高校校園文化的傳播主體包括高校校領導、教職工和學生,他們既是個體,也是集體;既是高校校園文化的發動者,也是參與者。校領導在高校校園文化傳播過程中起統籌兼顧、指引方向的作用,充當著把關人的角色,是直接進行校園文化傳播內容的審核人,也是高校校園文化傳播的“風向標”。教師在高校校園文化傳播中是直接的參與者,對學生進行文化影響。因此,他們採集、編輯信息的能力直接影響到高校校園文化傳播內容的質量和效果,是高校校園文化的“領頭羊”。學生也擔負著傳播者的角色,其中學生骨幹是學生中的最核心部分,因為學生骨幹是校園文化(尤其是校園文化活動)的重要策劃者、組織者和參與者,在學生中起著示範表率作用,他們的形象、語言和行為方式對於其他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榜樣作用。
3.3 傳播媒介傳播過程必須依賴傳播媒介來完成。在高校校園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有不同形式的傳播方式,導致了傳播媒介呈現多樣化的發展趨勢。隨著科技發展、新媒體的出現,當今媒介有新媒介、傳統媒介和其他媒介。新媒介就是與我們現在生活息息相關的網路、手機客戶端。但手機信息、互聯網等的傳播存在著信息不可控、管理復雜的缺陷,很容易在學生中傳播消極、不健康的庸俗信息。傳統媒介則包括學校校園報、校園廣播、校園電視台等。傳統媒介一般由學校黨委宣傳部審核篩選,在信息的傳播上具有可控性,確保為大學生提供的是積極有效的正能量信息。但傳統媒介的缺陷就在於信息滯後、沒有互動、傳播范圍受限。還有一類就是其他媒介,很多高校都設立了豐富多樣的學生社團組織,如學生會、學社聯等。學生通過這些學生組織也可以獲取一些與自己有關、讓自己受益的資訊。
3.4 受眾高校校園文化傳播
受眾是指校園文化信息傳播的終點即接受者。在高校校園文化傳播過程中,存在於校園環境下的每個成員都是受眾,如校內的全體教職工、學生。高校校園文化傳播的最終目的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大學生專業性人才,因此校園文化的受眾范圍主要是指高校學生,他們不僅接受著多種多樣的高校校園文化,是文化信息傳播的接受主體,還擔任著反饋主體的角色。
4 高校校園文化傳播功能
4.1 告知功能
告知功能是指通過校園媒介能夠讓學生及時了解校園內的新鮮事件及有效新聞,這就需要高校校園文化的傳播主體必須及時客觀地報道校園內所發生的各類動態,同時還有把大學生的合理訴求、實際困難通過正確的途徑表達出來的義務,引起學校相關職能部門重視,讓每一個問題都能及時有效地實現上呈下達,高效解決學生的困難和問題。
4.2 解釋功能
解釋功能是在告知功能的基礎上對其進行進一步剖析,是對告知功能的進一步延伸。告知是淺層和陳述性的,而解釋則是深層和分析性的。告知只表達校園客觀事物,而解釋則要做出更深層次的分析,以表述為何持這一觀點的緣由,幫助高校學生認清形勢。
4.3 引導功能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引導功能是指通過校園文化傳播的各類途徑和手段,對在校學生產生思想和行為上的積極導向作用。引導功能可以培養高校學生的健康心理素質,增強高校學生的知識文化水平。由於高校校園文化所具備的特殊性質,近年來,很多高校在課程設置上創新性地增加了一些社交、戀愛及擇業心理等方面的課程,使關於心理健康等知識越來越被高校學生所重視。所以,高校校園文化的有效傳播能幫助高校學生樹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培養正確的價值觀、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 孫慶珠.高校校園文化概論[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
[2] 王幫虎.校園文化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沈群群.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心理成長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06.
[4] 庄曉東.傳播與文化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
;㈡ 教師的文化底蘊包括哪些
師應該是有較深文化底蘊的智者,教師由於文化缺失而面臨的危機與尷尬:視野不寬——教書乏招,搬教參,對答案;底蘊不厚——創新乏力,學生要質疑,一問三不知,學生想探究,總是和稀泥;修養不足——育人乏術,自我感覺良好,反思能力低下;情趣不多——生活乏味,心靈缺乏陽光,難與學生交往溝通。
教學技能學到一招只有一招,只要文化底蘊在,就有可能達到「無招勝有招」的境界。教師的專業成長中如果包含了文化素養的提升,則是十分有利的。教師文化素養是教師的學識水平、知識視野、思維品質、創新意識、審美能力、氣質品位、價值取向、人格修養等的總和。教師的教育智慧不可能從外面灌輸進去,沒有任何一門課程可以直截了當地教給我們教育的智慧。教育的智慧是從我們內心生長出來的,其長勢就取決於土壤的肥沃程度:我們的文化底蘊、學識修養、心性修養、精神修養。教師的文化素養是難以「培訓」和「灌輸」的,靠的是日積月累的「浸潤」和「孕育」。提升教師的文化素養,最重要的是要幫助教師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系統地閱讀、批判性地閱讀。唯其如此,我們所期望的教育智慧才有可能因為這肥沃土壤的滋潤,而真正地從我們心底萌發、生長。
㈢ 教師文化包括哪些方面
教師的文化知識包括:
基本哲學理論知識,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知識;現代科學和技術的一般常識,包括現代學科的一般原理和現代技術的本質內含;社會科學的理論與觀點,例如法律的知識、民主的思想、經濟學的觀點和社會學的方法等。
系統掌握教育教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准確把握現代教育教學的理念,具有深厚的任教學科課程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掌握國內外本學科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最新動態和最前沿的學術成果,善於吸收最新教育教學研究成果並應用於教育教學實踐。
㈣ 什麼是教師文化
教師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核心部分,是教師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代表教師群體共性的價值取向和和職業行為特徵,並成為維系教師團體的一種精神力量,它甚至於決定著學校及其師生的發展走向。
通常教師文化表現出的獨特的、具有傳統色彩的特點
1.教學的封閉性。教師們一般不歡迎他人介入自己的課堂教學,同事之間也往往不願意去干預別人的課堂,他們恪守「互不幹涉」的原則。顯然,這種封閉性的教師文化潛在地排斥開放與合作,使教師的教學趨於彼此孤立的狀態。
2.教學的保守性。由於傳統的教師工作依賴的是經驗的積累,而不是專業智能的提升,因此教師也不希望自己多年積累的豐富經驗受到挑戰和沖擊,於是並不主動追求革新,因而教師文化便呈現出一定的保守性。事實上教育改革的理想也會因此而並不容易落實。
3.教師形象的神聖化。從孔子開始,人們把教師看得非常神聖,強調「師道尊嚴」,教師形象被刻畫為沉穩老練的 「完人」、君子,卻缺乏情感,至少是不苟言笑,表達含蓄;要求教師對學生全面負責,保障學生全面發展。這樣的教師文化對於教師的要求過多過全,教師承擔的責任也遠超過他們的能力和條件。
4.教師是教學的中心。在傳統教學實踐中,教學是承傳知識的過程,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活動,這種活動強調知識信息的傳遞,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教師是一代代按照他們被教的方式進行教學。這種文化特性會造成教師對於發展學生主體性的教育改革活動的不適應甚至於抵觸。
㈤ 作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應該怎樣傳播中華文化
專業的對外漢語教師是需要相關的教學能力和教學資質的,我們這邊就有專業的培訓哦! 而且我們提供的是國家漢辦國際漢語教師資格證考試,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職業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證書以及國際認證協會國際注冊漢語教師資格證書三證唯一聯考機構,兩證承諾一站式就業,助您後顧 無憂!
㈥ 教師傳播優秀傳統文化事列
廣州市司法職業學校五十餘位優秀的青年教師來書院參訪學習,瞿匯泉院長以「學會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帶頭踐行傳統經典的修身功夫」為主題,為各位老師進行學習分享,並就如何學習傳統文化進行探討。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講座開始前,書院老師帶領大家一起誦讀了國學經典-《大學》,朗朗書聲,聲聲入耳,一字一句始於唇齒,叩擊心靈,不急不躁,愉悅祥和,經典魅力躍然而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當下國家大力提倡推廣優秀傳統文化,老師是教書育人的靈魂工程師,是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必不可少的一股中堅力量。學習傳統經典,汲取前人智慧,樹立師者典範,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好處:當我們深入感受到經典中的智慧,我們的心性就會慢慢變得柔和,做任何事心中都能夠安靜下來。國學不是快餐,要細細咀嚼吸收,如涓涓流水,將經典中的智慧慢慢地應用到我們的生活之中,應用到為人處事上面。
止於至善」就是儒家最高的人生目標。像孔子給自己的人生做了規劃,就是我們在《論語》里讀到的,十五歲立志於學,明確了自己人生將要做什麼,然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是孔老夫子給自己的人生做的規劃。
㈦ 什麼是教師職業文化
通常教師文化表現出的獨特的、具有傳統色彩的特點
1.教學的封閉性。教師們一般不歡迎他人介入自己的課堂教學,同事之間也往往不願意去干預別人的課堂,他們恪守「互不幹涉」的原則。顯然,這種封閉性的教師文化潛在地排斥開放與合作,使教師的教學趨於彼此孤立的狀態。
2.教學的保守性。由於傳統的教師工作依賴的是經驗的積累,而不是專業智能的提升,因此教師也不希望自己多年積累的豐富經驗受到挑戰和沖擊,於是並不主動追求革新,因而教師文化便呈現出一定的保守性。事實上教育改革的理想也會因此而並不容易落實。
3.教師形象的神聖化。從孔子開始,人們把教師看得非常神聖,強調「師道尊嚴」,教師形象被刻畫為沉穩老練的 「完人」、君子,卻缺乏情感,至少是不苟言笑,表達含蓄;要求教師對學生全面負責,保障學生全面發展。這樣的教師文化對於教師的要求過多過全,教師承擔的責任也遠超過他們的能力和條件。
4.教師是教學的中心。在傳統教學實踐中,教學是承傳知識的過程,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活動,這種活動強調知識信息的傳遞,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教師是一代代按照他們被教的方式進行教學。這種文化特性會造成教師對於發展學生主體性的教育改革活動的不適應甚至於抵觸。
㈧ 1.幼師如何傳播文化傳播哪些文化
依據教材,積極發掘傳統文化元素;語文教師要積極提高自身傳統文化素養;通過語文課堂教學,滲透中國傳統文化;開展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語文活動。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形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文化的長期積淀,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它是中華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環境、經濟形式、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的作用下世代形成、積淀,並為大多數人所認同而流傳下來的中國古代文化,是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整個中華民族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幼兒園教育是人的一生的「底色教育」。很多長大後成名成家的偉人。總結門一生的教育過程,都不約而同的說過,幼兒園的教育影響了他們的一生。幼兒園的教育是幼兒形成對這個世界初步感知的黃金時期。在對幼兒實施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學前教師無疑擔負著最為重要的責任。
㈨ 教師傳授知識,也要傳播文化,你怎麼理解
知識,只是文化的一小部分,是文化的基礎,文化是知識的更高一個層次。有知識的人未必有文化。
作為教師傳道授業解惑是基本職責,這里的道就是生活的准則,規范,道德,修養等等,所以說,教師既要傳授知識也要傳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