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修養對創作有什麼影響

文化修養對創作有什麼影響

發布時間:2022-12-12 08:04:06

『壹』 略論文化素養與藝術創作的關系,急求!

繪畫藝術並不意味著是真實的再現,繪畫藝術體現出的是畫家的想像力而不是視覺,表現出的是畫家的內在精神、文化修養以及對事物深邃的洞察與體會,所謂師法自然只是感性的認識,轉化為藝術的表現則是理性的認識,這兩種意識達不到諧和、互動與統一,不可能在藝術上產生突破。因此只有懂得歷史才能認識時代,只有了解民族文化才能知道如何去表現去創新。在繪畫藝術領域里,風格體現的是技巧,內涵體現出的是思想,只有將其合為一體,才能稱之為完整的藝術。中國畫的藝術靈魂是「意境」是「內涵」,水墨與技法是畫家用來抒發其藝術思想賦予繪畫作品藝術靈魂的方法及工具,因此畫家只有通其「理」,才能得其「法」;只有通其「理」,才能得其「魂」,才能使其繪畫作品具有藝術靈魂。以平庸的、投機的精神狀態,很難創造出具有震撼性的繪畫藝術作品,真正的藝術是使人的心靈產生震撼,真正的藝術是永恆的,必然代表著一個時代。那種賣弄噱頭、華而不實、糊塗亂抹的東西,不是藝術,只是中國畫藝術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垃圾。優秀畫家作品中表現的是文化、是人性、是激勵、是開拓,他們的作品能與人的心靈溝通,其深邃的藝術內涵與藝術美的動人魅力能給人以精神上的享受與啟迪。

『貳』 文化對設計有哪些影響

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文化對設計內容的影響。文化(知識形態)設計內容的直接來源,不同的文化知識形態客觀上
限制著對設計內容的選擇,如我國六朝時玄風大盛,名士們崇尚清談,放浪形骸,佛教興起,這時的銅器、石雕、織綉等大多表
現佛教題材
第二,文化傳統對設計風格形成的影響。文化的彌散性決定了宅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特點,文化傳統深藏於設計者的心理
中,是一種具有內在制約作用的強大力量。如不同的國家,文化傳統不同,設計便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如傳統的英國社會有著深
厚的古典人文主義傳統,美國的實用主義,法國的浪漫等。我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作為文化傳統主流的儒家文化也深深地影
響著我國的設計。在以儒家文化為核心和根基的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中,中國的設計自產生之日起便與西方有一些不同的特點。

『叄』 文化品格如何影響人才創造性

周光召詹紅荔詹姆斯·卡梅隆隨著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人類創造能力不斷提高,各種創造性成果越來越多。但同時,人們也常常會感嘆:總有些人「有知識沒文化」、「有能力沒水平」。當今時代,文化品格的缺乏已成為社會進步和科技創新的制約因素。
有學者在2012年度教育部重大課題《大學生村官成長成才機制研究》中指出:文化品格在人的創造性勞動中有著特殊的作用,應將其作為人才素質系統中的一個獨立要素加以分析與考察。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總和
文化品格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給它下定義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我們在這里是從狹義的角度,把文化品格定義為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導向等因素的總和。
近年來,在人才素質的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實踐中,都涉及到了文化品格。對人才的創造性活動來說,文化品格主要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就是指貫穿於人才創造性活動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狀態和思維方式,是表現在科學知識中的思想或理念。通俗地說,堅持以科學的態度看待問題、評價問題就是科學精神。其主要內容有理性精神、實證精神、懷疑精神、批判精神、創新精神、崇尚真理的精神等等。人文精神包括對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命運、人的生活及其意義等多方面的追求、珍視、關切和維護,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簡言之,人文精神就是尊重人、愛護人,強調人的生存與發展。在人的創造性活動中,需要科學精神,也需要人文精神。
那麼,文化品格在人才的創造性勞動中起著什麼作用呢?在人才的品德結構、智能結構和心理結構中,我們都可以找到文化品格的因子。而當我們把這些因子集中起來進行分析就會發現,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機結合可以使人才在創造性勞動中的精神境界和價值取向得到升華。因此我們把這種功能稱之為升華功能。它既像黏合劑,又像催化劑,能夠把人才的思想品德素質、智能素質和心理品格素質融合在一起,並使之上升到更高層面,體現出更加完整的精神境界。正因為文化品格具有這種特殊的功能,我們才把它作為人才素質系統中的一個獨立要素來研究。
解答「錢學森之問」的關鍵
文化品格中的科學精神對人才成長發展的重要性,源於人才所從事的創造性勞動的特點。人才的創新之路往往是前人沒有走過或沒有走完的荊棘之路。因此,人才的創造性勞動,沒有穩定的條件、現成的程序和方法,只能不斷摸索、尋覓。「沙裡淘金」「大海撈針」,都形象地說明了這種勞動的艱苦性與不確定性。
對於每一個探索者來說,都不可避免地要面臨錯誤和失敗的考驗。因此,人才在從事創造性勞動時,不僅要有堅實的專業基礎、遵從嚴謹的科學規范,還要有實事求是、理性務實、崇尚真理、不斷創新、敢於懷疑、不怕失敗的精神和勇氣,這些品質是孕育、催發創造性勞動取得成就的火種。
曾執導「泰坦尼克號」「阿凡達」等影片的美國導演詹姆斯·卡梅隆,本身也是一個美國地理學會注冊的探險家,喜歡不斷探索新事物。他喜歡深海觀測,曾自掏腰包研製潛水器,並乘坐它潛到深海。如今,卡梅隆又把探索的目標轉到了宇宙太空,要率先實現對小行星資源的開采。正是這種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敢於冒險的精神品性,使得卡梅隆在不同領域中縱橫馳騁,敢於夢想並能不斷實現夢想。
人文精神在人才創造性活動中同樣不可或缺。人文精神源自於對人和人性的深刻理解,是人性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人文精神,就能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人的需要、尊嚴和價值。人才從事創造性勞動的過程,不是一個冷冰冰的器物操作過程,而是一種時刻伴隨著目的、情感、倫理、審美等多種人文因素的人性之旅。
飽滿健全的人格、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超越功利的人文關懷,這些因素能夠整合調動人才從事創造性勞動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不僅能促使人才創造性勞動取得更好、更多的成果,而且賦予了這一過程以人性的光輝和超越時空的價值。錢學森曾說,藝術上的修養不僅加深了他對藝術作品中那些詩情畫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而且也促使他學會了藝術上大跨度的宏觀形象思維。而這些東西對啟迪一個人在科學上的創新是很重要的。
著名歷史學家茅家琦表示,「科學與人文相交融是培育創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同時也是解答『李約瑟難題』和『錢學森之問』的關鍵」。
創造性勞動的終極價值體現
雖然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內涵、功能不盡相同,但在推動人才實踐取得創造性成果的過程中,兩者具有內在的統一性,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如果只有科學沒有人文,創造之路就是冰冷的;而只有人文沒有科學,創造將會陷入盲目。
2012年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把「求是終身成就獎」頒給了「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周光召,理由就是周光召具備了該獎的三個因素:無可爭議的學術成就、高山仰止的科學精神、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
再以法律為例,法律是公民權益、社會秩序的保障,法律工作者必須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科學精神,才能維護法律的權威,達到保障人權、維護秩序的效果。同時法律本身又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審判斷案等活動都是一種手段,目的在於通過公正嚴明的司法審判,讓每個生活於特定社會中的人都擁有人性的尊嚴、實現人生價值的機會和保障。因此也可以說,法律的終極價值是人文價值。全國優秀法官詹紅荔,審理的案件無一重審、無一錯案、無一投訴、無一上訪,體現出高超的專業水平和嚴謹的科學精神;而她在長期實踐中總結、摸索出的「三三九不工作法」,又充滿對人性的尊重、關懷,教育、感化、挽救了一大批失足少年。由此可見,當法律與人文融合為一體時,才能有效地服務於人民和社會。如果一個法官把人文情懷融入到審判工作中,他就會更加有智慧,更加有感情,就能夠更好地去回應人民群眾對社會公平正義的期盼與要求,剛性的法律就會展現出人文的柔情。
文化品格中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猶如人才創造性活動的兩翼,不論是科技工作者,還是法官、醫生,或是公務員,如果能夠做到兩種精神的有機結合,即文化品格的健全與完善,其創造性成果必定會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閃現出真善美的光輝。
(作者:中國人才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肆』 美術家的文化修養及對創作的影響

藝術家的修養有自身所具備的修養和後天所受到的教育,它包括文化修養和藝術修養。而藝術修養對美術學著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也是成為「大師」的重要因素;而文化修養也制約著你能不能成為大師,因為首先要有學位。
技法不成熟,在表現上如,心有餘而力不足。想到的卻做不到。
表現手法是每個美術學者都必須要掌握的,要把自己的思想加人繪畫過程中,而且要心無旁騖,大膽的,有自己的思想,不斷的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
其實畫畫的過程中是享受!

『伍』 文學修養的重要性

大學生文學素養的提升路徑探究

當前,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出文學視野狹窄、文學素養不高,「高學歷、低文化」的現象比較普遍。加強大學生文學素養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是各級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培養大學生文學素養的重要性
一個人的文學修養是個人素質,一群人的修養則會成為社會的小縮影。文學素質體現人的文化層次和精神境界, 也體現了人的審美情趣和品位。高校依託自身平台,推進文學教育,提高大學生文學素養,不僅是使學生受益,從長遠來看更可以惠及全社會。文學素養對於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人格發展、情感健康都能夠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關系著整個民族精神的傳承與建構。大學生的文學素養主要是指一個人在文學創作、交流、學習等行為及語言思想上的水平,具體來說是指在文學領域,如詩歌、小說、評論等方面的綜合能力,既包括文學的感悟能力和審美能力,也包括文學創作能力。
古今中外的作家將自己的經歷與見聞書寫成冊,並在作品中注入自己深入研究或有所涉獵的領域中的知識與信息,提供給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去探索、去吸收。《紅樓夢》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網路全書,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被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通過接受文學教育,通過閱讀文學作品獲取間接經驗,無疑是擴大知識面,提高個人學識的一條有效途徑。世界上偉大的文學作品,都能發掘人生的奧秘,揭示人生的本質和規律,這是科學做不到的。
文學教育具備幫助人脫離庸俗、啟迪智慧、凈化心靈、沉澱思想的功能。對於中國文學的學習可以令學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外國文學則向讀者介紹外國的文化與價值觀,以其內容的廣袤性、多元性以及經典性,為學生拓寬眼界,增加文化底蘊。
文學經典是優秀文化的集中體現,作品中常常有著明確的倫理道德傾向,或者蘊含著對於真善美的宣揚和謳歌,使讀者從中尋找和體會生活之美,進而心靈受到凈化。
二、大學生文學素養缺失現狀
(一)文學作品閱讀量少
近年來高校學生對文學作品的了解程度和閱讀數量持續偏低,甚至對經典文學作品不求甚解,這成為高校學生文學素養缺失的主要表現。例如,在進行外國文學的課程講授時發現有很多學生對一些如《哈姆雷特》《浮士德》等經典文學作品了解甚少,這給教學的深入帶來了很大不便,也充分反映了高校學生的文學素養較低。
(二)文學寫作能力差
由於高校學生缺乏足夠的文學作品閱讀數

『陸』 文化對創作的影響

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關於文化的分類 H. H. Stern(1992:208)根據文化的結構和范疇把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文化即大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狹義的文化即小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廣義地說,文化指的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個方面。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種種物質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飾、日常用品等,是一種可見的顯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別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 社會制度以及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它們屬於不可見的隱性文化。包括文學、哲學、政治等方面內容。狹義的文化是指人們普遍的社會習慣,如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規范等。

Hammerly(1982)把文化分為信息文化、行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本族語者所掌握的關於社會、地理、歷史、等知識;行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實際行為、態度、價值等,它是成功交際最重要的因素;成就文化是指藝術和文學成就,它是傳統的文化概念。

文化的內部結構包括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
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為規范。
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
心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於通常所說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這是文化的核心。

有些人類學家將文化分為三個層次: 高級文化(high culture),包括哲學、文學、藝術、宗教等; 大眾文化(popular culture),指習俗、儀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際關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 深層文化(deep culture),主要指價值觀的美醜定義,時間取向、生活節奏、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與性別、階層、職業、親屬關系相關的個人角色。 高級文化和大眾文化均植根於深層文化,而深層文化的某一概念又以一種習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眾文化中,以一種藝術形式或文學主題反映在高級文化中。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給它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自20世紀初以來,不少哲學家、 社會學家、 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據統計,有關 「文化」 的各種不同的定義至少有二百多種。人們對「文化」一詞的理解差異之大,足以說明界定「文化」概念的難度。

<原文> 什麼是文化
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

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識:學習文化|文化水平。

文化的概念.

定義:文化的定義很多,許多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都下過定義,曾作過統計:自1871——1951年80年裡,關於文化的定義有164條之多,人類學的鼻祖泰勒是現代第一個界定文化的學者,

他認為:文化是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它作為社會一分子所習得的任何才能與習慣,是人類為使自己適應其環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總成績.

此意義是否合理:W.H.Kelley對它提出了以下的批評:

(1)定義的方式有毛病,這種方式永遠不能將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內容都羅列出來,"其他"雖可概括未羅列出的東西,但如果沒有別羅列出來,就容易被人忽略.

例:定義中沒有列出"語言",而語言是文化中重要的部分.

(2)整體一詞不合適,文化的組成部分之間是有矛盾的,強調整體就只突出了和諧.

(3)人類創造出的文化,不一定是為了改善生活,也有破壞的一面,例:核武器.

這種批評是否合適

(1)如果把語言包括進去,該定義己列出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整體一詞並不排除矛盾,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總體.

(3)人類創造的文化是有破壞的一面,但不要初衷,是意願與實際的偏差,文化的創造本來是為了適應和改善生活,但結果相反,因此,張凡月先生認為,如果加上語言,此概念是可以的.

美國社會學家David popenoe 則從抽象的定義角度對文化作了如下的定義:一是一個群體或社會就共同具有的價值觀和意義體系,它包括這些價值觀和意義在物質形態上的具體化,人們通過觀查和接受其他成員的教育萬而學到其所在社會的文化.此定義的前兩句概括了泰勒的第一句,文化對於人類來說,就象是本能對於動物一樣,都是行為的指南.

Robin FOX更進一步指出:文化和本能的性質相通:

(1)二者都為某一種族成沒員所共有.

(2) 大部分文化行為也象本能一樣,是潛意識的,不必通過思考而才學到.將它的刺激就能引起特定的反應.
因為:個人在生長過程中,經常在不知不覺間將社會現存的生活方式及習慣保存入腦,形成文化密碼,由於這些離子的作用人就可以不經過大腦而得出種種行動,這一點上,與動物受到體能的支配一樣.

(3)後天學習而得.
二,文化的構成及社會化.

1.文化的構成:
DAvid總結文化的要素主要為3個:

符號,定義和價值觀,這些是用於解釋現實和確定好與壞,正確與錯誤的標准:包括語言和符號.

(2) 規范准則:對在一個特定的社會中人們應該怎樣思想,感覺和行動作出的解釋,包括習俗,道德,宗教和法律.

(3) 物質文化——實際的和藝術的人造物體,它反映了非物質文化的意義,包括:機器,工具,衣服,房屋等等.

2.文化的演化:(先討論)

(1) 文化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文化的發展使人類能根據它的有利條件來改變環境,以及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來適應改變了的環境條件,在產生文化以前,人類只能通過生物進化來適應環境的變化,文化使人的適應過程加快了許多.

例:當一種獵物滅絕後,獵手獵另一種動物的戰術又會產生.

(2) 文化促進了人體生物進化.

例:人腦越來越發達,人手越來越靈活.

(3)文化本身成為人類環境中的一種力量,它無論是范圍上,影響上都變得和環境一樣重要,而且自己也處於動態進化過程中.

在游牧——定居——小城鎮——城市——國家——全球化經濟這一發展歷史中,文化貫穿其中:衣服,房屋,工具,商品,技術.

第二節 符號與語言
一.符號:文化的存在依賴了人們創造和運用符號的能力.

1.什麼是符號 指能有意義地表達某種事物的任何東西.

例:字,數字,一把斧頭和鐮刀

2.符號的功能

(1)傳遞和保存復雜的信息.

(2) 藉助符號人類可以創造文化和學習文化.

(3)幫助我們理解抽象概念. 如:上帝,正義,愛國主義.

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諸說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實質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論者有諸多看法。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發展的思想基礎,可以叫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形態上的基本特點。因此,(1)鋼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這些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張岱年:《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國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結於《周易大傳》的兩句名言之中,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觀念,雖然在過去廣泛流傳,但是實際上不能起推動文化發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文化傳統與民族精神》,《學術月刊》1986年第12期。)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還表現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優良傳統。(張岱年:《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載《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論集,東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本精神為融和與自由"。(許思園:《論中國文化二題》,《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以家族為本位的、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等級倫理綱常,是貫穿於中國古代的社會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社會生產關系、社會制度、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這五個層面的主要線索、本質和核心,"這就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楊憲邦:《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評價》,載張立文等主編:《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為四個相互聯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集中表現為:具有悠久的無神論傳統,充分肯定人與自然的統一和個體與社會的統一,主張個體的感情、慾望的滿足與社會的理性要求相一致。總的來看,否定對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強烈主張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反對兩者的分裂對抗,這就是中國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2)自由精神。這首先表現為人民反抗剝削階級統治的精神。同時,在反對外來民族壓迫的斗爭中,統治階級中某些階層、集團和人物,也積極參加這種斗爭。說明在中國統治階級思想文化傳統中,同樣有著"酷愛自由"的積極方面。(3)求實精神。先秦儒家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人論世,反對生而知之;法家反對"前識",注重"參驗",強調實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張"知人"、"自知"、"析萬物之理"。這些都是求實精神的表。(4)應變精神。(見劉綱紀:《略論中國民族精神》,《武漢大學學報》1985年第1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為"尊祖宗、重人倫、崇道德、尚禮儀"。(見司馬雲傑:《文化社會學》,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國傳統文化還具有發展的觀點、自強不息和好學不倦的精神。(見丁守和:《中國傳統文化試掄》,《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義。這種人文主義表現為:不把人從人際關系中孤立出來,也不把人同自然對立起來;不追求純自然的知識體系;在價值論上是反功利主義的;致意於做人。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給我們民族和國家增添了光輝,也設置了障礙;它向世界傳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溝通的種種隔膜;它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也是一個不小的文化包袱。(見龐朴:《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報》1986年1月6日。)

(李宗桂:《中國文化概論》摘編)

文化是指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在考古學上則指同一歷史時期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有時文化也指文明。

雖然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就已經形成的第一次分工,產生了農業民族和畜牧民族,但早期文化都是在農業民族中產生的,因為畜牧民族要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不容易產生大規模的聚居,對文字沒有迫切的需要;而農業民族容易形成大部落,興修水利需要大量協同工作的人群,所以最早的大國家和奴隸制都產生於農業民族。有了大國家和奴隸制才能產生大批聚集的有閑階級,他們發明了文字,促使形成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人類第二次分工。從而產生狹義的文化(廣義的文化指所有人類的活動,都可以叫作文化)。

目錄
1 文化的概念
2 對文化的一些觀點
3 文化的特點
4 文化的分類
5 參看

[編輯] 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詞起源於拉丁文的動詞「Colere」,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園藝學在英語為Horticulture),後引申為培養一個人的興趣、精神和智能。文化概念是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他將文化定義為「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與習慣的復雜整體」。此後,文化的定義層出不窮,克萊德·克拉克洪在1950年代末期搜集了100多個文化的定義。

文化在漢語中實際是「人文教化」的簡稱。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意即文化是討論人類社會的專屬語;「文」是基礎和工具,包括語言和/或文字;「教化」是這個詞的真正重心所在:作為名詞的「教化」是人群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共同規范(同時這一規范在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對象化成果中得到體現),作為動詞的「教化」是共同規范產生、傳承、傳播及得到認同的過程和手段。

[編輯] 對文化的一些觀點
不同的學科對文化有著不同的理解。
從哲學角度解釋文化,認為文化從本質上講是哲學思想的表現形式。由於哲學的時代和地域性從而決定了文化的不同風格。一般來說,哲學思想的變革引起社會制度的變化,與之伴隨的有對舊文化的鎮壓和新文化的興起。

從存在主義的角度,文化是對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人們存在於自然中,同時也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時間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自然中的重要平台;社會、國家和民族(家族)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的另一個重要平台;文化是指人們在這種存在過程中的言說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為方式、意識或認知方式。文化不僅用於描述一群人的外在行為,文化特別包括作為個體的人的自我的心靈意識和感知方式。一個人在回到自己內心世界的時的一種自我的對話、觀察的方式。

文化的核心是其符號系統,如文字。各文字體系有相應的認知心理。

[編輯] 文化的特點
通過對不同文化的比較研究,才能了解文化的特點。
首先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價值觀和行為准則,它是使個人行為能力為集體所接受的共同標准。文化與社會是密切相關的,沒有社會就不會有文化,但是也存在沒有文化的社會。在同一社會內部,文化也具有不一致性。例如,在任何社會中,男性的文化和女性的文化就有不同。此外,不同的年齡、職業、階級等之間也存在著亞文化的差異。

文化是學習得來的,而不是通過遺傳而天生具有的。生理的滿足方式是由文化決定的,每種文化決定這些需求如何得到滿足。從這一角度看,非人的靈長目動物也有各種文化行為的能力,但是這些文化行為只是單向的文化表現如吃白蟻的方式警戒的呼喊聲等。這和人類社會中龐大復雜的文化象徵體系相比較僅顯得有些微不足道。

參考:濡化

文化的基礎是象徵。這些其中最重要的是語言和文字,但也包含其他表現方式如圖像(如圖騰旗幟)肢體動作(如握手 吐舌)行為解讀(送禮)等我們幾乎可以說整個文化體系是透過龐大無比的象徵體系深植在人類的思維之中而人們也透過這套象徵符號體系理解解讀呈現在眼前的中種種事物。因此如何解讀各種象徵在該文化的實質意義便成為人類學和語言學等社會學科詮釋人類心智的重要方式之一

此外,文化作為相互關系的整體而呈現出一體化的趨勢。

摘自著名文化網站鳳凰城:http://www.te96.com :它是隨便一個人迎面走來,他的舉手投足,他的一顰一笑,他的整體氣質。他走過一棵樹,樹枝低垂,他是隨手把枝折斷丟棄,還是彎身而過?一隻長了癬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憐憫地避開,還是一腳踢過去?電梯門打開,他是謙抑地讓人,還是霸道地推人?一個盲人和他並肩路口,綠燈亮了,他會攙那盲者一把嗎?他與別人如何擦身而過?他如何低頭繫上自己鬆了的鞋帶?他怎麼自賣菜小販接過找來的零錢?他,獨處時如何與自己相處?

文化其實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在一個文化厚實的社會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生命。

『柒』 提高藝術文化修養

所謂的藝術修養,是在有一定的基礎知識和一定的藝術實踐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的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要提高藝術修養,首先,要有深厚的文化素養,盡可能多的了解世界藝術。
其次要有進步的世界觀和審美觀,先進的世界觀,決定著正確的創作目的和創作動機,影響著創作的品位。而審美關是你正確把握藝術審美的標准。還有有豐富的生活積累,這樣才能讓你從最普通的事物中提取出最精華的東西。要有豐富的藝術想像力,去創作出各種可能的意境。

『捌』 寫作主體的學識修養,人格品味對寫作載體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1、優秀的人格品味是人們從事一切文化活動的動力源泉,作家的作品幾乎都是作家自我思想的一種體現,所以文品與人品很大程度上是對應的。
2、人格品味影響文章的選材立意。
3、人格品味決定文章格調
※語言的風格:具有獨特性、穩定性、多樣性
※審美理想的創造:1、按美的規律創造美2、美的創造需要激情3、審美創造需要知識
※寫作主體的能力:1、觀察能力2、感受能力3、思維能力4、想像能力5、表達能力

閱讀全文

與文化修養對創作有什麼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