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以膠東紅色文化為主題的作文1500字
學習紅色文化弘揚紅色精神 中國的紅色文化,從中國共產黨誕生之日起就開始醞釀,到新中國成立時已歷經長達28年的豐富和發展,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體系和內容。這是一份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它不僅在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如今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依然是鼓舞、激勵人們繼續奮斗的強大推動力。 紅色文化的內容很豐富,在筆者看來,其中最主要的則是兩點:一是愛...
⑵ 揮不去的土地情懷和憂患精神——淺談張煒作品中的膠東文化質素
郵箱不對
⑶ 膠東人為什麼跟其他山東人不一樣,無論是語言、文化還是習俗
說起,山東人,這個估計很多人都聽說過,那麼如果說到膠東人呢?不知道大家了解多少。其實膠東人也是山東那邊的人,他們開口說話的時候,聽起來也就是山東口音,但神奇的是膠東人無論是語言,文化還是習俗上面都和山東人不一樣,這是為為什麼呢?
所以雖然山東人和膠東人說著同樣的語言,單單的聽膠東人和山東人說話其實沒有很大的差別的,但其實這兩種人無論在語言上,還是文化和習俗上都是有非常的不同的,畢竟這兩個地方在歷史的進程中有著不小的斷結點。
⑷ 膠東的民俗文化
膠東地區,指膠萊谷地及其以東具有相同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的半島地區。按語音、文化、風俗習慣細分為青島及下轄縣市、萊州、昌邑、高密等膠萊河兩岸平原地區,和煙台(不包含萊州)、威海及下轄縣市的丘陵地區。農作物可一年兩熟,主產冬小麥、大豆、玉米等。盛產蘋果、梨、葡萄、大櫻桃、藍莓等水果。
⑸ 膠東在哪裡
膠東即以膠遼官話為母語,文化習俗也趨於一致的地區;通常是指青島、煙台、威海全部。地理意義的膠東,即膠萊谷地以東的膠東半島,包括煙台、威海全部,青島東部 。行政意義的膠東指山東半島地區。
膠東三面環海,西接山東內陸地區,隔黃海與韓國、日本相望,北臨渤海海峽。膠東地區優良港口眾多,海岸線曲折、是中國沿海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重要的工業、農業、服務業基地,是經濟較為發達地區。
古時膠東地區為東夷族中萊夷、秦漢之後其名淡出歷史,直到民國時政府設膠東道,抗日戰爭時我黨建立膠東革命根據地,膠東之名才被重新在人們耳中響起。
膠東地區,指膠萊谷地及其以東具有相同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的半島地區。按語音、文化、風俗習慣細分為青島及下轄縣市、萊州、昌邑、高密等膠萊河兩岸平原地區,煙台、威海及下轄縣市的丘陵地區。
膠東半島海岸蜿蜒曲折,港灣岬角交錯,島嶼羅列,是華北沿海良港集中地區。膠州灣的青島、芝罘灣的煙台、威海灣的威海、石島灣的石島和龍口等均為中國著名港口。半島沙嘴沙灘發育。
農作物可一年兩熟,主產冬小麥、大豆、玉米等。盛產蘋果、梨、葡萄、大櫻桃、藍莓等水果。
⑹ 膠東文化包括哪些元素
在初中學過,現在也只記得有:膠東大鼓、魯菜。只記得這些了,呵呵,希望能幫上忙
⑺ 膠東的過年習俗
膠東地區的過年習俗
一、午夜飯
過年了,一家人團團圓圓,除了交流情感,吃便是很重要的事了。午夜飯,也就是「年飯」,是指大年三十半夜時分的那頓餃子。人們辛辛苦苦了一年可以說就是奔著這頓餃子來的。因此,無論窮富,都要吃這頓餃子的。
除夕夜的餃子與平時不同,有子夜新舊交替的「交子」之意,那時,無人入眠,都在等候著新一年的到來,是為「守歲」,俗稱「熬年」。等12點的鍾聲響過,熱氣騰騰的餃子端上桌,便長了一歲,故此這頓餃子也叫「增歲飯」。家裡人都守著電視看春節晚會,11點過後,就開始包餃子,在12點以前把餃子煮熟。煮餃子的水一定要比平時多放許多,取來年日子「綽綽有餘」之意。還不能說下餃子,要稱「清水煮白銀」。餃子煮碎了,不能說「碎」和「破」,要說「掙」,就是掙錢、發財的意思。為了圖吉利,人們還在十來個餃子里包上銅錢或者紅棗,成為「大錢餃子」,吃著了的就標志著新的一年大吉大利大發財。
吃餃子前,是要先放鞭炮和發紙的。發紙就是燒紙,意味著來年財源廣進。漁民們則要到海邊的海神廟前發紙、放鞭炮,祈求海神護佑來年海上平安,魚蝦滿倉。
二、廣義的「年飯」
廣義的年飯是指正月十五以前的吃喝。每年進入臘月二十六七,家家戶戶要蒸餑餑,做年糕,包包子,蒸「元寶」和「盛蟲」。餑餑多用大棗蒸成,大棗餑餑有九顆棗,小的只有五顆棗。年糕則以糯米為主蒸成,既粘又甜,取「年年高」的意思。元寶就是用面做成元寶的模樣,大年三十把它放在箱櫃里,取發財之意。「盛蟲」則狀如小龍,大年三十把它放在糧屯、麵缸里,寄寓來年五穀豐登、糧食滿倉。
過年為了圖個吉利,吃的喝的用的不少都有另一種叫法,「蒜」因為與「散」諧音,就稱為「頤和菜」,吃「醋」不吉利,就稱吃「忌諱」。
三、祭祖敬天地
大年三十,家家戶戶都會敬請先人「回家」過年,儀式是「擺碗」,碗底用籮卜絲什麼的先墊起來,在碗頂上鋪上一方一方的大肥肉、菠菜等鮮艷的東西,再插上一雙大紅的筷子。大餑餑、盛著各種食物的碗兒、香爐都擺在一張桌子上,敬完天地,祭完祖宗,家人才可以吃飯。
四、放鞭炮 貼春聯
放鞭炮是從年三十一直放到正月十五,其中有兩次響鞭是不可少的,一是年三十半夜發(燒)紙的時候,二是初三送年走的時候。放的鞭炮越響越多,就預示著來年掙得越多,所以,講究的人家都爭著與鄰居比誰放得更向更多。威海禁放鞭炮9年,去年開始開禁,今年的鞭炮就越發的響越發得多。
年三十 貼春聯是每家每戶必做的一件事。以前是自己寫或請人寫。現在多數人是買現成的對聯,大紅紙,亮金字,招財進寶吉祥如意的對聯洋溢著喜慶,到處了大家對生活的企盼。
五、扮耍
扮耍是一種近似與文化*******的娛樂活動。初一這天一大早,男女老少走上街頭,演活報,耍大戲,不亦樂乎。
扮耍內容很雜,包括耍獅子,過去有南竹島的海帶獅子、北竹島的縵麻獅子,耍的亂紛紛的一地海帶草和縵麻,不少稍上點年紀的人仍記憶猶新。扮耍還包括必不可少的跑旱船、跑毛驢、踩高蹺、扭秧歌、打花鼓等等,一波一波的,類似一個個方隊。
這些方隊的前面有一個領頭的。這打頭的手執一根木桿,用花紙包著,忽手上忽腳下忽腰間忽背後的耍,稱為「磕花棍」。磕花棍的先開開場子,有的開場詞詼諧幽默,幾成經典,讓不少威海人記憶猶新:「說我謅,我就謅/房子頂上撩(方言:挖)水溝/水溝幫我栽柳樹/柳樹梢上結葫蘆/結個葫蘆破兩半/拿到東庄去要飯/東庄給了碗冷麵湯/西庄給了碗冷干飯/走到門口磕撒了/公狗子吃,母狗子看/巴狗子氣的亂打轉。」
六、正月十五捏面燈
正月十五家家戶戶要忙著蒸面燈和屬相。不是蒸所有的十二屬相,而是家裡人屬什麼屬相就蒸什麼屬相,一般老少三代都要蒸 。面燈一般用豆面作原料,因此也叫豆面燈。面燈製作簡單,形狀像只倒扣的碗,頂部捏個燈碗,下面捏個囤底。十五晚上,在燈碗里倒上豆油,用棉花捻成燈捻兒,孩子們都爭著佔一個燈碗,看誰的面燈亮得長久,來年誰就最興旺。
七、過年禁忌
過年到人家家裡做客,有些規矩必須遵守,否則會讓主人很反感。如吃飯時嚴禁把筷子直著插在碗里,因為這是祭死人的方式。走親戚朋友,禮物嚴禁帶五件或十件,「五」和「十」被視為大不吉。大年三十、初一放過鞭炮後,無論院子里有多厚的紙屑,也不能清掃,因為紙屑被看成滿院的錢財,輕掃掉,會被認為是將錢財掃地出門。
-----過年,各地的風俗都不盡相同,我紀錄的是威海、也可以說是膠東一帶過年的風俗,體現了這一帶人民的風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