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陶瓷的起源簡介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人們早在約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遠在九千多年前,中國先民在從事漁獵、農業生產活動的同時,不但開始可以進行最原始的建築活動。
並且隨著火的發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長期勞動實踐中,伴隨著無數次時間與成功的體驗,開始製造和使用成為中國古文化之一的藝術創造物陶器,並揭開了人類發展史上的「新石器時代」。
陶瓷的發展史是中華文明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其中陶瓷的發明和發展更具有獨特的意義,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有著不同藝術風格和不同技術特點。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國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國就是"陶瓷的故鄉"。
(1)陶瓷是哪個國家的文化擴展閱讀:
特性
陶質材料:與瓷相比,陶的質地相對鬆散,顆粒也較粗,燒制溫度一般在900℃—1500℃之間,溫度較低,燒成後色澤自然成趣,古樸大方,成為許多藝術家所喜愛的造型表現材料之一。
瓷質材料:與陶相比,瓷的質地堅硬、細密、嚴禁、耐高溫、釉色豐富等特點,燒制溫度一般在1300℃左右,常有人形容瓷器「聲如磬、明如鏡、顏如玉、薄如紙」,瓷多給人感覺是高貴華麗,和陶的那種朴實正好相反。
分類
陶與瓷的區別在於原料土的不同和溫度的不同。在制陶的溫度基礎上再添火加溫,陶就變成了瓷。陶器的燒制溫度在800-1000度,瓷器則是用高嶺土在1300-1400度的溫度下燒制而成。
陶瓷製品的品種繁多,它們之間的化學成分。礦物組成,物理性質,以及製造方法,常常互相接近交錯,無明顯的界限,而在應用上卻有很大的區別。
2. 陶瓷的由來
陶瓷,中國人早在約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用陶土燒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燒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則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總稱。古人稱陶瓷為甌。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粘土為原料,經過配料、成型、乾燥、焙燒等工藝流程製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在中國,制陶技藝的產生可追溯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可以說,漢族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陶瓷發展史,漢族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上的成果以及對美的追求與塑造,在許多方面都是通過陶瓷製作來體現的,並形成各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藝術特徵。
(2)陶瓷是哪個國家的文化擴展閱讀:
與陶瓷相比, 陶瓷質地相對寬松, 顆粒也比較厚, 燃燒溫度一般在900°C 之間--1500°C、低溫、燒結後顏色自然沈, 簡單大方, 已成為眾多的其中之一藝術家們喜歡模特表演材料。
有許多種類的陶器, 普通的黑陶, 白色陶器, 紅色陶器, 灰色陶器和黃陶, 紅色陶器, 灰色陶器和黑色陶器, 如使用高鐵含量的粘土為原料, 鐵粘土在氧化氣氛中是紅色的紅色, 減少大氣是灰色或黑色。瓷質: 與陶器相比, 陶瓷質感堅硬、精細、嚴禁、耐高溫、釉料豐富等特點。
燃燒溫度一般在1300°c 左右, 經常有人形容瓷器 "聲"如鳴叫, 鏡子, 嚴如玉, 薄如紙 ", 瓷器更多的人覺得高貴和華麗, 和陶器, 簡單的是相反的。因此, 在許多藝術家創作陶瓷藝術作品時, 會注重陶瓷的質感或瓷器帶來的不同感官享受, 因此在創作兩種不同的材料之前進行分析和比較是非常必要的
3. 陶瓷聞名世界,憑借什麼
陶瓷聞名世界,大體可以分三種原因。一是因為陶瓷的發展史悠久,二是因為其特殊的工藝帶來的美感與實用性,三是因為我國歷史上的對外交流。
總而言之,中國陶瓷是世界陶瓷的一抹亮色。
4. 陶瓷與中國文化有什麼關系
陶瓷的文化性的特殊之處,不僅在於它反映廣泛的社會生活、大自然、文化、習俗、哲學、觀念,而且在於它所反映的方式。它是一種立體的民族文化載體,或者說是一種靜止的民族文化舞蹈。這是由陶瓷的特性決定的。
一件件作品,無論題材如何,風格如何,都像一個個音符在跳動著,在彈奏著,合成陶瓷文化的旋律。這些旋律,有的激越,有的深沉,有的熱情,有的理智,有的色彩繽紛,有的本色自然,構成一部無與倫比的攝人心魄的我國陶瓷文化大型交響樂曲!
作為中華民族文化之一的陶瓷文化,在民族母體中孕育、成長與發展,它以活生生的凝聚著創作者情感,帶著泥土的芬芳,留存著創作者心手相應的意氣的藝術形象,表現著民族文化,敘述著一個個動聽的故事,展現著廣闊的社會生活畫卷,記錄著芸芸眾生的悲歡離合,描述著民族的心理、精神和性格的發展與變化,伴隨著民族的喜與悲而前行。
新石器時期彩陶中的陶塑作品,記錄著先民生存的願望。那陶塑的豬、牛、狗,模仿著打獵而來或者豢養而食的動物形象,演示著與大自然搏鬥的酷烈,表達著文明的演化與發展。摩娑這些與實物逼真無二的作品,想像著先民的困惑、喜悅和奮爭,那在洪荒、野蠻中奔突與呼叫的景象,撼人心魄。
秦兵馬俑,那剛毅肅然的將軍,那牽韁提弓、凝神待命的騎士,那披堅執銳、橫眉怒目的步兵,那持弓待發、目光正視前方的射手,以及那風神驍駿、橫空出世的戰馬,共同組成的方陣,張揚著力量,張揚著神勇。令人回想起那硝煙四起的金戈鐵馬的戰國時代,想像著秦國軍隊那種風卷殘雲、吞吐日月、橫掃大江南北的軍威。它盡管是一個軍陣,但它卻反映了那個時代的主旋律,形象地記錄著那個時期的歷史。
漢代經濟得到恢復,社會各方面都得到發展,呈現出與秦代不同的時代特徵。陶塑的內容和藝術風格,也隨之發生變化,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其場景的塑造,都不像秦代陶塑那樣注重寫實,力求形態的逼真和細節的刻劃,而是注重從總體上把握對象的精神內涵,注重傳神之處的刻劃,不拘細節的真實,強調動勢和表情語匯在形象塑造中的作用,表現出一種豪放雄邁、飛揚流動的美學格調,而這正是漢代的時代審美特徵。
「唐三彩」所表現的那種激揚慷慨、瑰麗多姿、壯闊奇縱、恢宏雄俊的格調,正是唐代那種國威遠播、輝煌壯麗、熱情煥發的時代之音的生動再現,宋代陶瓷藝術的俊麗清新,正是那個時代審美習尚、哲學觀念的反映。
景德鎮陶瓷是我國陶瓷的傑出代表,它本身是一部中華民族與民族心理的縮影,是中華民族文化觀念、民族心理、文化現象的反映。
5. 陶瓷的來歷
來歷: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人們早在約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
遠在九千多年前,中國先民在從事漁獵、農業生產活動的同時,不但開始可最原始的建築活動,並且隨著火的發明和使用。
在改造大自然的長期勞動實踐中,伴隨著無數次時間與成功的體驗,開始製造和使用成為中國古文化之一的藝術創造物陶器,並揭開了人類發展史上的「新石器時代」。
最早的彩陶發源地在黃河流域,尤其以陝西的涇河、渭河以及甘肅東部比較集中。甘肅東部大地灣一期文化,不僅在器形上比較規整,而且繪有簡單的紋飾,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彩陶文化之一。這一時期已出現陶輪技術,制陶術已成為一種專門技術。
(5)陶瓷是哪個國家的文化擴展閱讀
唐朝時期
到了唐代,瓷器製作可為以蛻變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時代。因為陶與瓷的分野,在乎質白堅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關鍵在於火燒溫度。
漢代雖有瓷器,但溫度不高,質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發展到唐代,不但釉葯發展成熟,火燒溫度能達到攝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們說唐代是真正進入瓷器的時代。唐代最著名的窯為越窯與邢窯。
唐三彩誕生背景
唐三彩在中國文化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在中國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唐三彩誕生於唐代是有其文化淵源的。
首先,成熟的陶瓷技術是唐三彩誕生的物質基礎;其次,唐代盛極一時的厚葬之風是促成其誕生的直接導向;第三,唐代各個領域的歷史文化是孕育其最好的藝術養料。
唐三彩的誕生也是三彩釉裝飾工藝的誕生,是釉彩裝飾和胎體裝飾結合的過程。輝煌璀璨的唐三彩,其絢麗斑斕的藝術效果在雕塑精美、造型生動的俑上得到了完美的發揮和淋漓盡致的展現。
6. 陶瓷在中國的發展史上曾起過什麼樣的作用青銅器語文化有著怎樣的關系
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我國的陶技術已經發展到很高的水平,能夠製造出非常精美的"彩陶".因而,這個時期的文化,被稱之為"彩陶文化".
到了商代,陶瓷工藝分灰陶,白陶,釉陶等多種.這時期由於燒陶技術的提高,利用還原焰燒成,陶胎較硬,經久耐用.其中白陶是商代陶工藝中的一種特殊產品,這是用高嶺土作成.釉陶的釉色也是中國瓷器的萌芽
春秋戰國的陶瓷,比西周時期更為發展,已出現官方經營和私家生產.到了漢代,陶瓷工藝有了進一步提高,並有所創新,各類陶瓷已取代了一部分銅器和漆器的地位.說明了我國至漢代已完成了從制陶發展為制瓷的過渡,成為世界上首創瓷器的國家
唐代的瓷器主要有青瓷,白瓷,花瓷和唐三彩幾類.唐三彩是這一期時出現的一朵奇異的陶瓷之花,因為它經常用黃,綠.褐等色釉,在器皿上構成花朵,斑點或幾何紋等各種色彩斑斕的色釉裝飾,所以稱為三彩,這是一種底溫鉛釉的彩釉陶器.
宋代,陶瓷是工藝美術中最為傑出的一個品種,是我國古代作瓷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故稱宋代是"瓷器的時期"簡稱"宋瓷".當是比較著名的還有五大窯:河南的鈞窯,官窯,汝窯和河北的定窯,浙江的哥窯.真宗景德年間,在江西所制進貢瓷器,底書"景德年作"四字,這就是後來居上,馳名中外的景德鎮瓷器.在當時已是對外貿易的主要貨物之一,遠銷到日本,高麗,南洋諸國,印度以及阿拉伯,敘利亞,埃及與歐洲諸國
明代是紫砂壺創作的極盛時期,江蘇宜興的紫砂壺很出名
清代陶瓷,繼承明代的傳統,以景德鎮為燒作中心,清瓷的瓷色白而泛青,產生更為和諧的藝術效果,成為清代瓷器的主要品種.
近年以來,我國陶瓷的生產技術正在飛躍發展,科學技術的應用已根本改變了以前全靠手工操作的落後面貌,使瓷質潔白度和光潔度大大提高,花色品種不斷增加.
7. 中國瓷器在器物文化史上佔有什麼地位
中華素有瓷國之稱,英文CHINA,既是中國,也是瓷器。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同樣是世界上最先發明陶器的國家之一,至今有近萬年的歷史。瓷器,則是中國最先發明的。東漢初年就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瓷器,至今,有著兩千多年的輝煌歷史。它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項偉大發明,從其對人類文明與發展的影響來看,堪稱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
陶瓷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的歷史有著極其密切而久遠的聯系。特別是陶瓷的發明及技術進步,對人類生活和社會文明進步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就是說,陶瓷發展的歷程,既是一種社會發展重要的時代標志;也是一種社會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發展進步的重要的時代標志。
中國的陶瓷發展其路漫漫,中國陶瓷作為科學技術和經濟文化藝術相結合的產物,是一種物化的文化,是中華民族在製造使用和欣賞陶瓷過程中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陶瓷既是物質產品,又是精神產品;在經濟社會中,陶瓷既是工藝美術品,又是商品。
陶瓷作為一種獨特的工藝美術,它是科學技術與造型藝術的高度統一。陶瓷在積淀和物化中國文化的同時,產生並形成了特有中國陶瓷文化。伴隨著中國陶瓷製造技術、陶瓷工藝水平和陶瓷藝術水平的發展與進步的歷程,中國陶瓷文化本身也在不斷地發展與進步。各個歷史時期陶瓷造型與裝飾藝術,展示了當時人們的創造智慧;不同歷史時期陶瓷器物,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了當時的科學技術。陶瓷的價值,不僅在於工匠所傾付的心血和感情,也不僅在於它所代表的那個時代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更在於它是奠定當時藝術的基石,從而開啟了傳統文化的先河,成為人類歷史上無以倫比的瑰寶。
陶瓷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文化,而且是一種特殊的文化。中國陶瓷它凝聚了中華民族的世世代代的人們身上和全部財富中的生活方式之總體的東西,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生活方式(包括行為方式和思考方式)。陶瓷既是中國文化的典型;又成了中華文化的象徵!
8. 瓷器是中國文化標志之一它是在制陶工藝的基礎上於哪個國家中期萌生的
晉朝時期已經有瓷器,稱為原始瓷器,是因為還沒有真正的瓷器生產技術,和形成生產規模。陶瓷史一般認為瓷器的真正產生時期是東漢末期。
9. 陶瓷藝術的文化
中國古代陶塑藝術的出現雖然晚於日用陶器,但是,從雕塑藝術發展史來看,它乃是中國古代雕塑的前軀。 陶塑藝術自新石器時代早期出現,一直至唐代,不僅佳作連年問世,而且高峰迭起。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新石器時代直至漢唐的陶塑藝術,代表著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主流。
新石器時代的陶塑已頗具藝術魅力。夏商時代的陶塑藝術又有了顯著的進步,以極其簡練的手法,出色地塑造出日用陶器的造型。進入戰國時期以後,由於厚葬風氣的盛行,陶塑的主要用途便發生了變化,它從欣賞品衍變為隨葬的冥器,它的品種隨之不斷擴大,製作方法日趨豐富。因此,在戰國、秦漢乃至於唐代,形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雕塑藝術——陶俑。陶俑是代替活人或動物殉葬的一種冥器。秦代陶塑突顯活潑、開朗、寫實的現實主義風格,秦始皇陵出土的7000兵馬俑,個個如實塑制,充分顯示出秦代陶塑高超的雕塑技藝。秦始皇陵兵馬俑規模之大、氣勢之宏偉、形象之逼真,史無前例,開創了我國雕塑史上紀念性大型群塑的先河。
漢代時期的陶塑藝術,在我國陶塑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無論在思想性和藝術性方面,都開創了新的局面。漢代前期,陶塑藝術明顯繼承了秦代陶塑藝術風格,型體比較高大,注重細節雕畫的質朴,形象生動逼真,具有明快洗練的寫實風格。在題材上,就地下出土的陶俑所見,多為軍陣場面,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西漢的時代特點。西漢中後期,反映追求生活享樂的各種陶塑在墓葬中普遍發現。陶塑藝術出現了新的風貌,注重體現總的精神,整體感強,取大勢去繁縟,用高度概括的手法來表現。東漢陶塑藝術,較前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陶塑的題材更加廣泛。正因為漢代陶塑具有鮮明的寫實風格,所以它不僅具有藝術欣賞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為研究漢代社會經濟生活及階級關系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漢代陶塑簡朴豪放的造型,不僅開拓了作品內在的容量和其外的蘊義,而且作品顯示出一種一往無前的力量和蓬勃旺盛的生機。
漢代處於中國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特別是漢武帝劉徹以其雄才大略,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採取措施,改革制度,鞏固和發展了秦始皇創立的統一事業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奠定了後世中國政治體制發展的基礎。伴隨著國家的統一,此時期的社會經濟空前繁榮,各民族之間亦出現了比以前更為密切的政治、經濟、文化交往。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漢代陶塑雄渾豪放的藝術風格,正是與空前統一而穩定的政治局面及經濟高潮相輝映的,它是氣魄宏偉、風光壯麗的漢代文化高潮的一種具象反映。
漢代人物的陶塑,不求形體的逼真和細節的雕琢,而是從總體上把握對象的神韻,傾力於動勢的追求,通過大輪廓古拙簡朴的藝術手法,巧妙地再現人物的內在神韻和非凡才華。漢代動物的雕塑,也體現了這種寓巧於拙的簡朴渾厚的藝術風格。漢代動物陶塑種類之全,在中國古代雕塑史上也是罕見的。漢代陶塑模製現實生活中的建築設施的式樣之全、構造之細,在歷史上也是少見的,它們都忠實地記錄了當時建築物的風貌。生活用具井、灶、燈、爐和交通工具牛車、馬車和船舶等陶塑,無一不是如實模製。
漢代陶塑製作在器質、品種、產量、裝飾技法等方面都超越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就器質而言,有灰陶、硬陶、鉛釉陶等,就品種而言,僅湖南資興東漢墓就出土了59類不同的器皿,每一類器皿又有多種不同的式樣;就裝飾手法而言,有印紋、劃紋、堆紋、暗紋、彩繪、浮雕、鏤空等等;就生產規模而言,僅漢代長安附近,就有官辦瓦窯數千處;就生產數量而言,洛陽燒溝漢墓,就出土陶器4713件。特別是東漢後期,瓷器的發明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更是劃時代的事件。這一切,為漢代陶塑工藝的發展與繁榮,准
備了良好的技術基礎。 另外,漢代厚葬的社會風尚也是促成漢代陶塑工藝繁榮昌盛的重要因素。由於執政者的提倡,厚葬之風泛濫。東漢還專門設置了負責冥器製造的官方機構,同時規定了社會各階層葬儀所用陶質冥器的規格。漢代的厚葬之風,雖然導致了社會財富的浪費,但從另一方面又推動了漢代陶塑的發展。
漢代陶塑藝術風格的形成,與當時風行的美學思潮有關。漢代思想家認為「求美則不得美,不求美則美矣」,人應該到廣闊的外部世界中去尋求美、佔有美。這種美學思潮,不僅突出地表現了處在上升時期的漢代統治階級力求佔有和支配廣大外部世界的熱切渴望、堅毅信心和強大力量,而且使得包括陶塑在內的整個漢代藝術都注目於廣闊的現實世界。因而從歷史到現實的各種對象、各種事物、各種場景、各種生活,都為漢代藝術家所關注、所表現。在藝術表現形式上,漢代美學家蔑視「雕纖之文」,推崇一種博大崇高之美,用漢代思想家劉安的話講就是「畫者,謹毛而失貌」。只有抓住對象的本質特徵,作粗輪廓勾劃,才能體現和傳達對象的內在精神,表現作者對客觀生活的審美評價。這就是包括陶塑在內的漢代藝術,處處呈現出一種雄渾豪放氣勢的根本原因之一。
漢代陶塑既是中國古代陶器工藝發展的結晶,又是處於中國封建社會上升時期大氣磅礴的漢代文化的產物。漢代陶塑由於紮根於現實主義土壤之中,注重反映社會生活,同時在藝術風格上追求簡朴古拙、雄渾豪放而又充滿活力的藝術格調,使得它不僅在陶器工藝發展的長河中,而且在中國整個藝術發展的洪流中,都閃爍著不朽的光輝。它既為後人研究漢代社會生活提供了豐富而真實的形象資料,又為中國傳統雕塑、繪畫和其他工藝的發展,開辟了無限廣闊的道路。從這個意義上說,漢代陶塑不愧為中國古代藝術的瑰寶。 中國陶瓷是中國先民的偉大發明。距今一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陶器便出現了。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這一「土與火」的藝術不斷豐富、成熟、推陳出新。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出現了原始瓷器。又經過千餘年的創造積累,東漢時期,首先由浙江地區的制瓷工匠「點土成金」,創燒出成熟的青瓷器。此後歷代各具風格多姿多彩的瓷器迭出不窮,美不勝收。中國陶瓷經歷了從陶到瓷,陶、瓷齊驅的發展歷程,被喻為中國文化的象徵。
中國陶瓷史話
中國陶瓷是科學技術和經濟文化藝術相結合的產物,是一種物化的文化,是中華民族在製造使用和欣賞陶瓷過程中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各個歷史時期陶瓷造型與裝飾藝術,展示了當時人們的創造智慧;不同歷史時期陶瓷器物,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了當時的科學技術。
通俗地講:用陶土燒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燒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則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總稱。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粘土為原料,經過配料, 成型,乾燥,焙燒等工藝流程製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一般人認為,必須具備以下幾條才能稱之為瓷器:
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須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嶺土,並含有長石、石英石和莫來石成分;含鐵量低。經過高溫燒成之後,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體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第二,瓷器的胎體必須經過1200℃~1300℃的高溫焙燒,才具備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燒成溫度也有差異,要以燒結為准。
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須是在高溫之下和瓷器一道燒成的玻璃質釉。
第四,瓷器燒成之後,胎體必須堅硬結實,組織細密,叩之能發出清脆悅耳的金屬聲。
陶瓷包括的范圍較廣,有些能耐水,有些並能耐酸。廣泛應用於建築、化工、電力、機械等工業及日用裝飾等方面,此外,用粘土以外的其它原料,依陶瓷製造的工藝方法製成的製品,也叫做陶瓷,如塊滑石瓷,金屬陶瓷,電容器陶瓷,磁性瓷等。廣泛應用於無線電,原子能,火箭,半導體等工業。
從結構上看,一般陶瓷製品是由結晶物質,玻璃態物質和氣泡所構成的復雜系統。這些物質在數量上的變化,對陶瓷的性質起著一定程度的影響。
陶瓷的老祖宗是「硅酸鹽」,習慣也稼「硅酸鹽陶瓷」,由於現代陶瓷發展得非常快,人們進行了大量的試驗來改進硅酸鹽陶瓷,不斷提高配方中氧化鋁的含量,加入許多純度較高的人工全成化合物去代替天然原料,來提高陶瓷的強度,耐高溫性和其它性能。
後來發現,完全不用天然原料,完全不含硅酸鹽,也可以做成陶瓷,而且性能更為優越。於是歷來完全由硅酸鹽統治著的陶瓷家族,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完全,嶄新的不屬「硅酸鹽」的現代陶瓷。
確切說「陶瓷」的定義為:陶瓷是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粉狀化合物,經過成形和高溫燒結製成的,由金屬和非金屬元素的無機化合物構成的多晶固體材料。不論是傳統的硅酸鹽陶瓷,還是現代陶瓷,都包括在這個范圍里。 歷史過程不是單純的事件過程,而是行動過程,這個行動過程又被隱含於其中的思想過程所支配。因此,在我們重新審視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發展歷程時,就不能只關注表象,而應搜尋那些蘊涵著思想的外部表徵,即關於人類心靈在過去的歲月中留下的痕跡。 無紋而飾的釉色之美 脂玉般瑩潤而略帶透明質感的青色,是青瓷有別於其它類瓷器的最顯著特徵。由於青釉的質感、色澤及其隱隱透出的人文氣息本身已經與中國人的審美情感十分吻合,因此,青瓷常常以無紋為美。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對青色懷有敬意。青色,在先民心目中意味著生機、寬廣、正直、高尚。青瓷的出現恰恰暗合了中國人的這種敬天尚青的內在精神需要,因此在瓷器的釉色上有了以青為主的取向。
青瓷釉色的微妙之處是難以言傳的,所以古人常常用借物、比喻的修辭手法來表達。如唐詩人陸龜蒙在《題秘色越瓷》中有這樣的詩句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以此來形容秘色瓷的釉色之美。這種釉色應是偏綠的青色,如同在深山幽谷中,給人以滿目青翠的潤透清新之感,這類偏淡碧色的釉還應包括「蔥翠」、「梅子青」、「豆青」等。另外,人們還稱汝器那種青中偏藍的釉色為「雨過天青」,而汝器之所貴,也正在於這種青藍色的閑澹之中,含有深遠無窮之味。這種釉色還有「卵青」、「粉青」、「灰青」等,每種青色之間都有所差異,但都略偏藍色。青瓷釉色之微妙不但在於有冷暖之變幻,還因窯焰而有濃淡之差異,像不同季節里的天空、山川、湖水一樣,又如同中國人的性情——含蓄、玄妙而靈動。
沒有紋飾的青瓷,可將之喻為一位恬淡的仙人,常默默無言,心靈卻非常微妙、閑適、優雅而自樂。這是一種在寧靜中顯示出的靜謐之美。宋瓷中的汝、龍泉、影青等都以無紋為勝,且通常以厚釉為上,因為釉之厚薄如水之深淺。愈深的水、愈厚的釉,愈能給人以深邃、神秘的感受。顯然,青瓷的釉色非常符合道家所崇尚的「自然含蓄」、「沖淡質朴」的審美標准。
此外,人們在贊美一件青瓷時,常常將其喻之為玉,如「越泥似玉之甌」、「浮梁巧燒瓷,顏色比瓊玖」。瓷玉相通,瓷器追求溫潤瑩澈的效果,一方面是中華農耕民族對土、石、玉的審美觀的延展 ;另一方面,受到「君子比德於玉」思想的影響,是儒家把重禮、重德的精神貫通於生活方方面面的具體體現。正所謂 :「類冰比玉,以玉喻德」。因此,瓷器以青色為取向,是從晉至宋的審美主流。 片紋雅飾 雖然青瓷的釉色充滿了魅力,但青瓷並非全都遵循「無紋而飾」的原則,宋瓷中的哥窯就以開片而聞名。開片是一種釉面裂紋,是因瓷器胎釉受熱後收縮系數不一致而形成的。這種現象早在原始青瓷時就出現了,本來都是被視為窯疵的。到了宋代,哥窯始創了以開片紋為釉面裝飾的風格。孫瀛洲在《談哥汝兩窯》中談到:「漢唐以來瓦器、瓷器釉上,多有本色細碎片紋,隱約可見,都是自然的片紋,而哥窯的片紋則是由人工技巧控制而燒出的。」哥窯的片紋在紋理上是很有講究的。「小片之細碎者曰魚子紋,大片之稀疏者曰牛毛紋。」(《陶雅》)這種片紋還被稱為「百圾碎」。據《龍泉縣志》記載 :「章生一所主之窯,其器皆淺白,斷文號百圾碎。」後來這種裝飾手法被官窯所效仿,出現了亦以開片為飾的官窯瓷。
古窯器的片紋與釉色都是隨著窯焰而自然生發的,這兩者又往往妙契呼應,色因窯焰而變化,而其雅俗亦是仁智互見,一般來說以紋線明朗爽快兼曲折有致者為上。將這種片紋自然的青瓷和無紋飾的簡潔典雅的龍泉窯瓷相比,又多了幾分凝重的氣度。文人雅士們也非常鍾愛這類瓷器,故常常用它來製作筆筒、硯、洗等物,以示高雅。 刀法如筆意,布局通畫理 如湖水般潤澈的青瓷,具有厚釉失透之感。根據這個特點,青瓷除了以無飾為飾外,還產生了一些適宜於這類釉色的裝飾方法。如刻花、劃花、貼花、印花、堆雕、雕鏤、弦紋等。其中以刻花最為典型。這種裝飾手法早在越窯早期就已出現,發展至宋代出現了風格迥異、極具地域個性的南北兩派。南派以龍泉窯為代表,以端莊典雅為特色,刀法含蓄、細膩,刀痕深處的釉肥厚,色澤深澈,而刀痕淺處色澤漸淡,富於變化,在靜謐之中又多了些動感,正所謂「林之無鳥不靜」。與南派風格不同的北派耀州窯青瓷,胎體相對較厚,屬厚胎器物,因而在刻花裝飾上以深刻的手法為主。即沿著紋飾的輪廓線垂直刻下,進刀較深,紋飾以外按一定坡度近深遠淺地剔出適當的空地,上釉燒成之後亦是凸的地方釉薄色淺,凹的地方釉厚色深。但由於耀州窯的凹凸對比相對於龍泉窯要強烈得多,因而在層次上更為清晰,黑白反差亦更顯著,具有浮雕感,給人以粗獷有力、剛健潑辣的印象。
青瓷的刻劃很像書畫中的筆意。刀法隨筆意,筆意追刀痕的例子有很多,如遠古的金石、甲骨文字、隸篆書法和遠古陶器上的刻痕。同樣,在不同時期的青瓷刻劃上,也可看出同時期繪畫筆法的明顯變化,如六朝以後書畫筆法的剛柔兼備與晚唐五代越窯瓷上的刻劃相呼應,正所謂「陰刻細線見指功柔,斜刀坡撤顯腕力潑。」到了宋代,雕法刻藝已達妙境。
優秀的青瓷裝飾除了需要刻劃工夫外,更需要進行經營布局,合理安排整個裝飾面。在瓷器上,由於其立體的特性,在裝飾過程中,既要考慮紋飾結構的中規中矩,又要兼顧上下左右的收放爭讓之趣。
當我們通過心靈去體驗那些隱含在具體瓷器中的思想及其發展軌跡時,可以深刻地體會到器物的製造不僅僅是包涵純技術的成分,在超越了單純地為求取生存的物質事實的界限後,人類精神的豐富性恰好在器物里找到了一個直觀的宣洩口和可靠的棲息地,同時,也給現代人帶來了生活中所能依據的傳統內容。 陶瓷藝術與書法藝術,同樣講究和強調線的表現力。它在藝術特徵方面,與陶瓷藝術的聯系,初看似乎不相關。實際上,兩者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首先,從書法藝術的審美特徵來看,它是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統一、再現與表現、狀物與抒情相統一的藝術。它無色而具圖畫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來自自然形象而又遠離了自然形象。人們將自己的精神意蘊、生命情絲、審美趣味化為或縱或收、或枯或潤、或粗或細、或剛或柔的線條,並通過這些筆墨線條的枯潤、濃淡的個性因素,反映出人的審美經驗。在造型過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起和筆力融合在一起活動著,筆所到處,無論是長線短線,是短到極短的點和由點擴大的塊,都成為感情活動的痕跡。中國古代美學家對書法的這種特性早有精闢的論述。漢代的揚雄在《法言》中說: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蔡邕在《筆論》中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唐代孫過庭認為書法藝術可以見出書法藝術家的情感,即達其情性,形其哀樂,羲之寫《樂毅》則情多怫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怪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嘆。清代劉熙載更是一語破的:寫字者,寫志也、書法,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如其人而已。
陶瓷藝術家們,或許從這種比較中,獲得對陶瓷藝術特徵的更深入、更完整的理解,以加強陶瓷的表現性和抒情性,創作出更加有審美力度和審美價值的作品。
10. 陶瓷是中國的古典藝術,它起源自哪裡
中國古代藝術走過了漫長的歷程,其藝術思想秉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精神,具有美善統一、情理統一、認識與直覺統一、人與自然統一的和諧境界。伴隨著中國古代藝術思想成長的中國工藝美術,始終具備著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的雙重性格,通過衣食住行等生活各個方面服務於民,又通過品種的類型體現不同時期的藝術潮流。
從陶瓷藝術的本質特徵來說,陶瓷造型是第一性的,陶瓷裝飾是第二性的,陶瓷造型在整體中是佔主導地位的。從新石器時代出現陶器開始,繼而到商代中期燒造出原始瓷器,進一步發展到東漢後期燒制出真正的瓷器,中國的陶瓷不斷發展,從陶到瓷,然後陶與瓷並行發展,在歷史上曾經取得輝煌的成就,創造了大量優秀的陶瓷藝術品,構成了中國的陶瓷藝術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