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國文化祠堂在哪裡

中國文化祠堂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4-20 07:08:58

㈠ 祠堂在中國常見嗎人們建立祠堂的意義在哪裡呢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無論在什麼地方,不管漂泊多遠,遊子們最是關心的,甚至是魂牽夢繞都是這樣的一句話——「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我的根在何處。。。。」這種生生不息的尋根意識,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向心力、凝聚力。

宗祠是是一個家族的精神中心、信仰中心、祭拜典儀、會議聯誼、一切活動的中心所在、我們的精神信仰所在。宗祠文化在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里一向被視為宗族的象徵。

舊時,宗族管理日常管理中,修族譜也是宗族管理重要任務。修族譜,記錄宗族中的所有男女人丁目錄,做到綜文獻,溯源流,知根本,辨主支,明世系,秩昭穆,述宗風,敦親情,揚先德,志現狀。

正如孫中山論族譜所述:「《族譜》記述中華民族由宗族的團結,擴展到國家民族的大團結,這是中國人民才有的良好的傳統觀念,應加以利用。」「中國國民和國家結構的關系,先有家族再推到宗族,然後才是國家。」

如今,我們從祠堂內的堂匾、對聯以及歷代宗親的世系表和家乘族譜等,可以了解到該族姓人和後人,了解族姓的產生、發展,以及篳路藍縷的艱苦歷程。

㈡ 中國最豪華的祠堂在哪裡為什麼說它最豪華

陳家祠內易受風雨侵蝕的建築構件均採用花崗岩石材,其淺灰色調與磚木結構建築的主色調形成鮮明對比。歷史上,廣州是一座多災多難的城市。

㈢ 什麼是祠堂由來如何

祠堂(cí táng)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祠堂有多種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孫平時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便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以作為活動之用。另外,族親們有時為了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利用祠堂作為會聚場所。

「祠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漢代,當時祠堂均建於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禮》立祠堂之制,從此稱家廟為祠堂。當時修建祠堂有等級之限,民間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許民間皆聯宗立廟」,後來倒是做過皇帝或封侯過的姓氏才可稱「家廟」,其餘稱宗祠。

(3)中國文化祠堂在哪裡擴展閱讀

祠堂的特點

祠堂除了用來供奉和祭祀祖先,還具有多種用處。祠堂也是族長行使族權的地方,凡族人違反族規,則在這里被教育和受到處理,直至驅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說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為家族的社交場所;有的宗祠附設學校,族人子弟就在這里上學。

正因為這樣,祠堂建築一般都比民宅規模大、質量好,越有權勢和財勢的家族,他們的祠堂往往越講究,高大的廳堂、精緻的雕飾、上等的用材,成為這個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種象徵了。

祠堂多數都有堂號,堂號由族人或外姓書法高手所書,製成金字匾高掛於正廳,旁邊另掛有姓氏淵源、族人榮耀、婦女貞潔等匾額,講究的還配有聯對。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篤牌匾」。祠堂內的匾額之規格和數量都是族人顯耀的資本。

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桿石,表明族人得過功名。一般來說,祠堂一姓一祠,舊時族規甚嚴,別說是外姓,就是族內婦女或未成年兒童,平時也不許擅自入內,否則要受重罰。

㈣ 祠堂的著名祠堂

晉祠,中國唐姓總祠堂。
堯帝封唐,叫唐堯,立宮於現在的太原地區,後人有姓唐的,應該是唐姓的得姓始祖。叔虞被剪桐封唐,叫唐叔虞,後人以國為氏而姓唐,應該是唐姓的直系始祖。晉祠既然是懷念、奉祀第一代晉王唐叔虞的祠堂,她也就是唐姓的起始祠堂,也可以說是中華唐氏的總祠堂。盡管兩異其地,數代擴建,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她是基於唐叔虞祠文化發展、豐富起來的,包含多種文化內蘊、透析著華夏古今文明的奉祀建築群。她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她是炎黃子孫、特別是唐氏後嗣的驕傲!

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經過多次重修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南北朝時,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於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修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築塘」。隋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真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並序》,又一次進行擴建。宋太宗趙光義於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在晉祠大興土木。宋仁宗趙禎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並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聖母殿。 中國東漢墓地祠堂。在山東省長清縣孝里鋪南的孝堂山頂,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築石刻房屋建築。祠內石壁和石樑上遍布精美的線刻圖畫,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建有保護性復室。

孝堂山東漢石祠建於東漢初年,歷經兩千年歷史風雲,石祠之外的廟宇建築早已幾經變遷,但石祠至今完好無損,它也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築,早在1961年就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石祠以及石祠後面大墓的主人究竟是誰,至今還是一個難以解開的謎團。
1建築形制
郭氏墓石祠是孝子郭氏墓地附屬之祠堂,仿照漢代民居建築的形象並縮小比例而建,用青石砌成。祠堂坐北朝南,東西長4.1米,南北寬2米有餘,高2.6米,比嘉祥縣武氏祠略大。室內由一根八角石柱分為兩間,面闊3.09米,進深2.08米。墻壁為厚約20厘米的石板。屋頂為單檐懸山式,由石板接成,石板上雕有屋脊、瓦壟、連檐等構件的形象。。
石祠為單檐懸山頂兩開間房屋,坐北朝南,面闊4.14米,進深 2.5米,高約2.64米。後部為祭祀用低矮石台,石祠構築情況是:東壁上下 2石,西壁 1石,上端皆呈銳角三角形。後壁橫列 2石。前面正中立一八角形石柱,兩側山牆前面立條石柱,上托挑檐枋石。在正中石柱和後牆間,上架三角形隔梁石,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分室為兩間。屋頂前後坡備用 2塊石板覆蓋。屋頂石板刻出瓦壟、勾頭、連檐形狀,東西兩端刻出排山。原有屋脊石已缺失。後期又在正中八角柱兩側另加小八角形石柱各一,上有唐宋時期題銘。
祠室內的三面皆有淺線刻畫像,三角石樑上也刻有畫像。畫像圖案為朝會、拜謁、出遊、狩獵、百戲等漢代貴族墓葬石刻的常見題材。橫貫西、北、東三面內壁上部的出遊圖,場面宏大,人物、車馬眾多,且刻有「大王車」三字。其他畫像有伏羲、女媧、西王母、周公輔成王、孔子見老子等神話、故事題材。祠室外壁有大量的遊人題記,最早的有紀年者為東漢中期所題,因此該祠堂的建造年代不晚於東漢中期。
漢永建四年(129年)題記:「平原漯陰邵善君以永建四年四月二十四日來過此堂叩頭謝賢明」。
漢永康元年(167年)題記:
《感孝頌》,北齊武平元年(570年)齊州刺史隴東郡王胡長仁撰,刻於祠室西外墻。篆書題額,正文為隸書。文中提到郭巨養母的故事,原有人據此認為這是郭巨之墓祠,後經考證此為東漢石祠。
孝堂山東東漢石祠畫像內容:祠內三壁和隔梁石上刻滿畫像,主要內容是與祠主經歷和生活有關的車騎出行、庖廚、宴飲、狩獵、百戲、戰爭以及歷史和神話故事等圖像。橫貫三壁上部的「大王車出行圖」是漢畫像中場面最為宏偉、車馬人物最多的一幅,表明祠主曾參加過諸侯王駕的鹵簿活動。北壁樓閣下部的車騎出行圖,主車旁有「二千石」榜題,表明祠主生前的最高官秩。東西壁還刻有伏羲、女媧、西王母、風伯、雷公、貫胸人等神話內容及周公輔成王、孔子見老子、胡漢戰爭等歷史故事。隔梁石兩面刻有升鼎、橋上墜車故事,底面刻有日月星辰。在石祠畫像的主要人物之旁,有「大王車」、「令」、「相」、「成王」、「胡王」、「孔子」、「二千石」 7條榜題。石祠畫像的雕刻技法,是在磨光石面上以線刻為主,少部分圖像兼用凹面刻,線條剛勁、洗練,形象簡朴生動。構圖雖無明顯界格,卻上下層次分明,是漢代畫像石中的精品。在祠堂內外壁面上,還有後人留下的大量刻字和墨書題記,也具有重要的資料價值。其中最早的題記是東漢順帝永建四年(129)和桓帝永康元年(167)兩則。
孝堂山原名巫山,高不足百米,因山上建有孝子郭氏的祠堂而得名孝堂山。祠堂後有一座大墓,封土高約3米,祠堂周圍還有已被盜的漢代墓群。郭氏,相傳為二十四孝中的東漢人郭巨。但郭巨為河內隆慮人(今河南林州),一說為溫人,沒有記載其來過濟南郡。祠堂內的畫像多為王者出遊及戰爭等場面,也與郭巨身份不符,有人認為實際上是漢代濟北王墓或是二千石等高官之墓。因墓主人身份無從考證,因此定名為郭氏墓石祠。
2歷代修葺與研究保護
郭氏墓石祠自漢代以來就是名勝古跡。酈道元《水經注》對郭氏墓石祠已有記載,稱之為「孝子堂」。北齊時,人們已經普遍認為該墓是郭巨之墓。唐代開始在祠堂周圍修建廟宇。北宋趙明誠的《金石錄》對此也有著錄。明清兩代屢經修繕,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曾經大修祠堂附屬廟宇,有八殿兩廊之規模。民國初年,日本人關野貞來此考察,於1916年首次發表祠堂的實測圖。
郭氏墓石祠原是室外的露天建築。由於其在中國建築史上的重要地位,1953年,當地文物部門在石祠外修建了覆室和圍墻,派人看護。1999年,按照漢代風格重修了覆室。「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之匾額由古建築學家羅哲文題寫。2000年,考古工作者清理了祠堂正前方及兩側的漢墓,並將清理是發現的歷代碑碣集中存放於墓園內。 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呈坎鎮呈坎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貞靜羅東舒先生祠堂記》記載,該閣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先建寢殿(1540年),歷經七十餘載,毀壞嚴重。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又重新擴建,至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落成。分別是嘉靖和萬曆兩度建造,故形式和風格迥異。坐西朝東,背山面水,佔地3300多平方米,氣勢宏大。閣為二進歇山頂,祠堂前沿溪照壁面寬29米,呈八字型,進而是欞星門,大門繪有彩繪門神,其後左右建有兩碑亭,立《祖東舒公祠堂記》碑碣於其中。再進是儀門,上懸羅哲文先生所提「貞靜羅東舒先生祠」匾額,穿過儀門即為寬大的天井,天井當中是甬道,兩旁各有廡廊,兩廡廊階前臨天井池處均有雕刻精美的石雕欄板。甬道盡頭為露台(陛),登露台進入第二進大廳,大廳名「善廳」,享堂懸有巨大匾額,上書「彝倫攸敘」四個大字,為明萬曆進士董其昌手書。過大廳在寢殿又設一天井,天井內有三條寬闊的石台階。寢殿高出前堂1.6米多,殿前是一道浮雕石刻欄板。石台階和欄桿頭上各有石獅一對,欄板雕刻精美,每塊圖案各異。寢殿是供奉祖先神位的所在,也是整個祠堂的精華所在,並列三個三開間,加上兩盡間,共十一間,十根檐柱採用琢成訛角的方形石柱,檐下正中懸著吳士鴻手書的匾額「寶綸閣」。寢殿內的梁頭、駝峰、脊柱、平盤斗等木構件,用各種雲紋、花卉圖案組成,雕刻玲瓏剔透,並且都繪有精妙絕倫的彩繪,以青綠、土黃為主調,間以橙、赭、玫瑰紅等對比色,圖案清晰艷麗,實乃罕見,兩端設有樓梯,可登臨二層閣樓。該閣用於珍藏歷代皇帝賜予呈坎羅氏的誥命、詔書等恩旨綸音及家族議事。
龍川胡氏宗祠坐落在徽州績溪縣瀛州鄉大坑口村東,為明代戶部尚書胡富、兵部尚書胡宗憲、國家主席胡錦濤的族祠,距縣城12公里,龍川是大坑口的古稱。據《龍川胡氏宗譜》載:「東晉散騎常侍胡焱提兵鎮守歙州時游觀華陽鎮龍川(即績溪縣華陽鎮,當時隸屬歙州),見這里『東聳龍峰,西侍雞冠,南則天馬奔騰而上,北則長溪蜿蜒而來』,山清水秀,風光旖旎。即刻上書皇帝請求賜居,恩准,遂於咸康三年(337)舉家遷此定居。
龍川胡氏宗祠始建於宋。明嘉靖年間,里人兵部尚書胡宗憲倡導捐資擴建。原懸掛在宗祠正廳上首的匾額書有「宗祠」兩個大字,上款為(明)「嘉靖丁未年(1547)」,下款是「光澤王書」。光澤王乃嘉靖帝之叔父,可見該祠距今已有400多年。此後,宗祠進行過幾次修繕,其中較大的一次修繕是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因此,主體結構、內部裝修仍保持了明代的藝術風格。
龍川胡氏宗祠以其強烈的徽派建築風韻,屹立在中國古代建築之林。其豐富的建築文化內涵,叫人為之驚嘆。1988年1月,龍川胡氏宗祠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宗族祠堂林立是徽州一個重要的社會和歷史現象。本文探討了徽州宗族祠堂的興起時代、建造規模、建築裝飾及其歷史背景和社會作用。作者認為,明代嘉靖年間,夏言進行民間祭祖札制改革以後,徽州宗族出現了大建祠堂的熱潮;徽州宗族祠堂規模宏大,裝飾精美,建築耗費驚人。作者指出,明代中期商品經濟的繁榮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出現所引起的徽州社會變化,沖擊了徽州的宗族統治,因此許多宗族集團才大量建造祠堂,以加強宗族觀念和宗族團結,鞏固宗族組織和宗族制度。
南屏葉氏
又名「奎光堂」,位於安徽省黃山市黟縣碧陽鎮南屏村。為南屏葉氏支祠。建於明弘治年間,清雍正年間改建門樓和大門,乾隆年間重修祀堂及門樓。祠堂門前有照壁,形成護垣,門樓高大,四根40厘米見方的石質檐柱,托著碩厚的額枋和曲梁。四柱三間三樓木質結構,明間三樓近10米寬的額枋上,開列著四攢九踩四翹品字斗拱。次間二樓各列二攢九踩四翹品字斗拱,各托著流線優美,結構相稱的飛檐,參差相襯。大門兩側有一對抱鼓石,雕刻精緻。全飼分把堂和享堂兩大進,享堂有摟,比祀堂大30平方米。從門樓到享堂,全長46米,闊16米,脊高12米,約700多平方米。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績溪周氏
又名「衍緒堂」,位於績溪縣城曹家井39號,建於明嘉靖年間,清乾隆年間進行了擴建和修繕。原來兩堂北面有濂溪書院、桂花廳、瑞二公祠、特祭祠,祠堂南面有文昌閣,因歷史原因現都已不存。周氏宗祠由影壁、門樓、庭院、廊廡、正廳、庭院、寢室等七大部分組成,寢室已被後人改為平房,現存建築面積為 1156平方米。周氏宗祠規模宏大,蔚為大觀,門樓為重檐歇山式屋頂,面闊七間,進深兩間。走進周氏宗祠,仰望頂部,木雕額枋上的一幅鯉魚跳龍門的圖案躍入眼簾,反映出周氏先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而下一塊額枋雕刻的是福、祿、壽三星圖。俯首須彌座上的淺浮雕刻花鳥圖,一幅幅既生動又別致,讓人彷彿置身於花鳥世界。儀門兩側,石鼓對峙,上方懸掛「周氏宗祠」匾額。門樓後為庭院,中設市道通向正廳,兩邊皆用青條石鋪面。廊廡面闊五間,進深一間。正廳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硬山式屋頂,斗拱挑檐,用材碩大,做工講究,明間上方懸「道國世家」匾額。額妨梁馱、平盤斗、扶脊木、雀替等無一不鏤、無一不雕,刀法古樸有力,線條遒勁豪放。中進庭院的石刻欄板,更是石刻精品,欄板上面刻有丹鳳朝陽、松鶴延年、杜鵑唱梅、牡丹富貴,畫面典雅生動,件件巧奪天工,讓人流連忘返。祠堂的後進卻是另一番天地石刻欄板上,精雕細刻著造型迥異的花瓶和爭妍斗奇的插花,表現出周氏先人對如花似錦的安寧生活的追求和嚮往。1998年5月,周氏宗祠被安徽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永嘉郡祠,原名劉氏宗祠,在碧蓮鎮上村。始建於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敕封劉基上三代為永嘉郡公後,取名永嘉郡公祠。明中期重建,坐北朝南,佔地2000平方米。祠為二進二廂四合院式木構建築。前為門廳,通面寬20.80米。後為正殿,通面寬22.80米,通進深18.86米。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懸山屋頂。中有戲台,平面呈方形,四柱,歇山頂,八角重拱復斗式藻井。是明代典型的木構祠宇建築。
祠內藏有劉基注諸葛亮《水陸攻守戰略秘書七種》13卷,頗具文物價值。 孝思祠,在花坦鄉廊二村,始建於明弘治元年(1488)。坐西朝東,佔地1200平方米,由影壁、門廳、兩廂、戲台、正廳等組成,面寬17.82米,進深37.4米。東面開三組雙扇大門,中門由基座開槽作為通道。戲台居中,單間亭閣式,頂棚設八角藻井,五重斗拱。正堂樑柱用材粗獷,柱礎多為木質。明、次間12根經柱柱頭齊平,俗稱「十二平」,為他處建築所罕見。該祠規模宏大,製作精美,為明代典型建築。
胡村程氏家祠
胡村程氏家祠,系明朝萬曆年(約公元1573年後)程氏第五十二世社明公之子天益、天貴、天遠三兄弟從安徽績溪程里遷徙江西玉山胡村定居之後聚資所建,迄今己逾二百多年。該祠堂於2004年9月8日起,經國務院批復,列為縣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胡村原有三座程氏祠堂,一座是社明祠,人稱大祠堂,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文革初期廢棄;一座是天益祠,就是現存的祠堂;還有一座天遠祠,又稱三房祠,現已無存。
現存的程氏家祠(天益祠)也是胡村程氏長房祠堂,該祠始建於清乾隆癸巳年(乾隆三十八年即公元1773年)。建築上乘,主要體現在內部的精美修飾。自乾隆朝以後經歷代擴修,規模宏偉壯觀:重堂四進雙檻轉廂,懷玉青丹井相襯,雕梁畫棟、錦楹綉枋,鎏金溢彩,極盡美輪美奐!其工藝之精緻,構架之豪華,堪為方圓百里之佼佼,其文物價值不可估量。 據歷史記載,具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祠堂,遠在幾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便開始萌芽,到宋代才形成較完備的體系,明、清時才發展到高峰。客家人遷徙到南方定居後,在居室方面,不但創建了集宜居與安全於一體的客家圍屋,而且繼承和發展了祠堂的構築藝術。從遍布城鄉的大小祠堂便可知道,結構宏偉、工藝精美,大多集建築、雕刻、繪畫、書法、文學於一體,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久遠的傳統文化,顯示出經久不衰的強大生命力。
客家祠堂,一般採用軸線對稱布局,院落大都為二進、三進或五進,兩邊青磚砌成的高牆,高聳過瓦面,牆頂上高低有序、相互對稱地翹起水牛角似的「多子」,顯得典雅而又雄偉。祠堂一般由大門、儀門、走廊、明樓、亭堂、寢堂等組成。有些祠堂在後部還開辟有庭院、花園,有的還附設戲台。亭堂是祠堂的正廳,又稱祭堂,是舉行祭祀儀式或宗族議事之處,因此空間最大,用材也最考究,一般用較大而堅實的柱頭和橫梁構建。寢堂是安放祖先牌位或紀念對象之所,顯得庄嚴而神聖。每逢清明或節日,或個人,或全族,在祠堂里進行祭祖活動,弘揚忠孝思想和尊祖敬宗精神。
由於客家祠堂是祭祖的神聖場所。因此,它往往是城鄉中規模最宏偉、裝飾最華麗的建築群體,不但巍峨壯觀,而且注入地方傳統文化的精華,與古塔、古橋、古廟宇相映,成為地方上的一大獨特的人文景觀。
客家祠堂是民間保存最好的一種古建築群體。它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象徵民俗文化的代表。因此,祠堂留給後人許多珍貴的歷史和文化研究價值。從祠堂里的匾額諸如「中憲大夫」「進士」,便可知該族的輝煌。正是:千秋功過,於祠堂可見一斑;華夏祖先,從祠堂可知譜序流傳。
祠堂作為民間宏偉的建築,並不是專為某一姓某一房祭拜先祖所用,它還有其他作用。如城鄉祠堂會被當地村民和城市居民用來開會、看戲、放電影、辦文化活動中心,給祠堂注入了新時期的豐富文化內涵和活力。
閱覽客家祠堂,如同閱覽一卷綿長的歷史畫軸。而祠堂文化作為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既蘊涵淳樸的傳統內容,也沉澱著深厚的人文根基,還能從這里尋找到人類前進的足跡。

㈤ 逸動帶我了解祠堂文化,參觀番禺廣譽陳公祠

「逸動行」_是通過與逸動小車一起出行的形式,和大家分享一些車的性能、用車的情況、用車感受等人車生活。同時也和大家一齊分享我們一起走過的地方。

認出來了嗎?原來廣譽陳公祠的外邊也是一處特色的小園林。這里地方不錯的,有空就過來看看吧

本次【逸動行】先分享到這里了。感謝有你一路相伴,我們下次見。

㈥ 國內祠堂形成南多北少「兩極分化」,為何在北方,祠堂如此之少

身為中華兒女,保護傳統建築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普通百姓,我們沒有大量的資產讓北方幾乎消失的祠堂東山再起,也沒有更特別的方式去表達對先人的懷念,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珍惜現存的傳統建築。在高樓大廈不斷雄起的現代化大都市中,留一片凈土去集結和存放古人智慧的結晶。

㈦ 列舉中國 現存祠堂

倪雲林祠

又名倪高士祠,元代名畫家倪瓚。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後裔孫倪鳳來等奉檄建。原祠四間三進,設有敬思堂、後院有池沼、假山、琴房等建築。
倪瓚,字元鎮,號雲林,出生於無錫梅里邸陀村,中國繪畫史上最有影響的畫家之一,世界級文化名人,與黃公望,吳鎮,王蒙並成為元代畫壇四大名家,他們以簡練超脫的藝術手法,開創了中國山水畫的一代畫風。倪雲林的太湖山水畫,以簡潔凝練,瀟灑秀逸的風格盛名於世,突出反映了他只傍青山不染塵的高潔品格。
倪雲林在書法、音樂、園藝、美食、鑒賞、佛道等方面都有不凡的成就,為世人所欽佩和敬仰。
2009年6月,祠堂經修復,原貌重現。
陸宣公祠

唐相陸贄。祠堂始建於宋,由朝散大夫陸元珍建,清康熙四十七年,後裔孫陸慧玉等復建於惠山。毀於民國二十六年日寇之炮火,民國三十五年,1946,無錫陸氏合族公推陸雨生主持籌建修復事宜,當年夏開工,次年春竣工。合族子孫舉行春祭典禮,並接受湯恩伯書贈之「帝師祠」匾額。
原有建築四開間,三進,有戲樓、池橋。現存清嘉慶重修的祠堂建築二進,門間後為戲樓,下臨水池,池上架石橋通亨堂。亨堂為硬山頂建築,三間兩層,1994年列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
陸贄,唐代政治家,文學家,蘇州嘉興人,大歷八年773進士。陸贄是唐代賢相之一,他的學識才乾和品的風范,尤其是「人君立國,以民為本」整頓吏治,反貪倡廉的治國思想,深得當時和後世贊譽薛中丞祠

清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名醫薛福辰,清末外交官薛福成的兄長。咸豐五年順天鄉試第二名舉人,任工部員外郎,為治黃、治河作出較大的貢獻,授山東濟寧泰武臨道。
薛福辰精通醫書,光緒五年,1879年,慈禧患重病,經御醫診治無效,名醫會診服葯也不見起色。次年經李鴻章、曾國荃保舉,薛福辰進京治慈禧病,竟然很快痊癒,為名醫馬培之、汪守直所佩服。受到慈禧贊賞,專賞頭品頂戴花翎、親賜福字,「職業修明」匾額給薛福辰。光緒帝稱他是「醫國聖手」,賞賜他紫蟒袍、狐裘、如意,並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祠始建於民國初年,上世紀50年代起給為民居。2009年2月,經惠山古鎮辦全面修繕,為三間三進加備弄式樣,頭進為門樓,門樓後設有照壁,廊軒相連的祠屋間木雕精美,氣勢不凡。祠屋後院,內植名木修竹,環境幽雅。
惠山唐宋石經幢

位於惠山寺寺門前,右側為唐「尊勝陀羅尼經幢」,建於唐乾符三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左側為宋「大白傘蓋神咒幢」,建於宋熙寧三年,距今也有900多年的歷史。唐陀羅尼經幢高6.26米,宋大白傘蓋神咒幢高6.22米,均有幢基、幢身、幢頂三部分組成。是江南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佛教地石刻文物。
唐宋石經幢以前由於隱在山門背後,遊客不知山門背後有珍寶。在惠山寺古鎮的保護修復中,特將古華山門前移,從而更加突出了這唐宋時代珍貴文物的藝術風采,也反映了惠山古街的歷史悠久.
人傑地靈牌坊

俗稱「千人報德坊」,坊額正面刻有「人傑地靈」四個字,坊額橫梁刻有「中憲大夫福建湖廣按察使提學副使鄒迪光」。坊額背後刻有「岩壑夔龍」四個大字。
牌坊為明萬曆年間鄒迪光立,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牌坊形制為三門四柱五樓,是惠山古街牌坊中佼佼者。
坊上世紀50年代初因上端石構件嚴重風化被拆除,構件散埋四處。現在恢復的牌坊,其石柱、石樑都是原來的石構件,十分珍貴。

㈧ 中國有女祠堂嗎在哪裡

全國唯一一座女祠堂「清懿堂」坐落在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安徽歙縣棠樾村西端,與棠樾牌坊群相鄰。 祠堂作為封建宗法制度下同族人共同祭祀祖先的房屋,向為男人的聖殿。他們在這里決議族中大事、懲罰違背族規者和供奉祖宗牌位祭祀。 在男尊女卑的時代,女性均與祠堂無緣,除非因觸犯族規在這兒接受懲罰。如同名字不能忝列宗譜一樣,女性祖先在祠堂里沒有牌位,甚至在祭祀活動時她們連祠堂的大門都不能進入。惟獨這「清懿堂」石破天驚地成為一個奇跡,女性不但可以入祠祭祀,共商女性大事,並立有女性祖先牌位,而且祠堂本身就是專為女性而建、為女性獨用的女祠。 清懿堂女祠建於清代嘉慶年間,是棠樾村大鹽商鮑氏二十四世祖鮑啟運創建的,藉以紀念為徽商的輝煌同樣作出犧牲和貢獻的鮑氏婦女。「清懿堂」3字巨匾高懸在享堂照壁正中,出自書法家鮑(左釒加「珍」右)之手,另一塊「貞烈兩全」的橫匾,則是清代名人曾國藩所書。堂以「清懿」為名,取的是「清白貞烈、德行美好」之意,是一曲婦女的頌歌。 女祠面闊16.9米,進深48.4米,五開間,三進,依次為門廳、清懿堂主廳和寢堂與享堂,整座建築以硬山式高低錯落馬頭牆外觀為主要特色,惟有後進部位為歇山式閣樓。雙天井設計既可保證祠堂內部的採光、通風要求,更寓示著「婦女也頂半邊天」的深意。石制柱礎、龕座、欄桿、抱鼓石,磚制八字牆,木製雀替、梁馱、外檐柱撐等,皆施精細雕刻,典雅細膩,柔中透剛,玲瓏剔透,精美絕倫。整體建築給人的感覺是:結構緊湊,用材勻稱,造型流暢,剛柔相濟,內秀而外朴,端莊而不刻板,令每一位參觀者時時都能知道:自己正在參觀的不是一般的祠堂,而是全國唯一的女祠。 最有力的提醒和最有趣的證據,恐怕要數這女祠的整體建築朝向了。一般的祠堂都是坐北朝南的,惟獨這女祠卻是坐南朝北。這種大相徑庭的構思來自《易經》上「男乾女坤、陰陽相悖」的哲理,既為女祠,當然得與男祠相反。同時,北堂古為母氏所居,坐南朝北,旨在頌揚母恩母德,可見女祠設計之良苦用心。 據《民國歙志》載:棠樾鮑氏貞節烈女,明清兩代達59人之多。她們的牌位赫然聳立在女祠享堂龕座上,她們可歌可泣的故事現在又衍化成女祠中陳列出的蠟像長廊風景線,「催乳哺弟」、「送夫經商」、「養老恤孤」……每一個故事都閃爍著女人的異彩,催人淚下,促人遐思。同時列為永久性展示的,還有「中國歷代婦女服飾展覽」,更使女祠內容益加充實多趣,激發出「美麗的女祠、美麗的婦女、美麗的文化」的詩情。作為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一個亮點,作為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一朵奇葩,全國唯一女祠已經成為海內外諸多專家學者和遊客們關注的焦點,他們從五湖四海走來,走近女祠,走進女祠,破譯這個耐人尋味的歷史謎團,傾聽這首奇特立體的婦女頌歌。

㈨ 中國最大的祠堂在什麼地方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位於山西省洪洞縣,安放著遷民姓氏牌位1534個,是全國最大的百家姓祠堂。

㈩ 中國保存祠堂最多的縣在哪

天台縣很多村建都有宗祠,出於對祖輩的敬仰,族人都能很好地加以保護,所以大多保存較完整。族人為了光宗耀祖,往往選村裡最好的地方,用最好的材料,不惜工本,雕梁畫棟,規模宏大。每年過年或正月十四,全村人在宗祠里舉行祭祖、演戲等民俗活動。文物普查中發現,有的村還有好幾個宗祠。南山上楊村就有周姓、湯姓、楊姓三個宗祠。水南村原有10個宗祠,現仍存二房、三房、五房、六房、十房5個宗祠,相當完整,十分難得。有意思的是下寮村宗祠,為四姓村民共建共有,名為「聯志堂」,普查隊在宗祠里發現一塊「聯志堂碑記」,記雲:「。。。聚處三邨,姓分四族。。。。今爰處同居,歷數百年如一日,聯四姓如一家,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誠為村民和諧共處的寫照,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

閱讀全文

與中國文化祠堂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